原生态民族文化学刊

所属栏目:文学期刊 热度:

原生态民族文化学刊

《原生态民族文化学刊》

关注()
期刊周期:季刊
期刊级别:省级
国内统一刊号:52-1150/C
国际标准刊号:1674-621X
主办单位:凯里学院
主管单位:贵州省教育厅
上一本期杂志:《南都学坛》期刊论文发表
下一本期杂志:《云梦学刊》期刊论文发表

  搜论文知识网并非《原生态民族文化学刊》的官网或杂志社,为客户提供期刊征稿、论文发表等中介服务,在客户与期刊杂志社之间搭建了一座省时、省力的便捷桥梁。本站与《原生态民族文化学刊》等上百家同类正规期刊保持着多年的密切合作关系,切实提高客户期刊发表的质量与效率。通过本站发表论文,客户将获得更大的选择空间、更高的通过率、更快的发表速度、更满意的服务质量。

  【杂志简介】

  《原生态民族文化学刊》立足贵州、推介西部、服务全国、面向世界,反映原生态民族文化研究成果,促进民族民间文化的抢救、保护、开发和利用,繁荣哲学社会科学,推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建设,为民族地区经济社会发展服务。集产、学、研一体化的试验试点期刊。

  读者对象:国内有关党政机关、科研机构、大专院校等企事业单位及个人,关注民族民间文化事业的国内外科研工作者。

  【收录情况】

  国家新闻出版总署收录

  本刊已为《中国学术期刊网络出版总库》、《中文科技期刊数据库》、《万方数据库数字化期刊群》全文收录。

  【栏目设置】

  主要栏目:特稿、理论视野、民族地区生态文明建设、清水江文化、原生态文化与旅游经济、民族文化传承与保护、田野调查、民风民俗等。

  本站已成功发表的论文:

  1 重修万春圩之技术解读 杨庭硕;杨文英; 3-7

  2 DNA揭秘的稻作密码——释读《DNA讲述的稻作文明》与《稻的文明》 李国栋; 8-11

  3 他山之石,可以攻玉——评《在品种多样性视野下的水稻间作》 吴合显; 12-18

  4 从文斗林业契约看林业经营的长周期性——《清水江文书》实证研究系列之一 吴声军; 19-25

  5 柳寨侗族村落文书调查及初步研究 龙泽江; 26-34

  6 孤灯冷泪与家庭责任:清代清水江流域的寡妇及其生活 刘楚;吴才茂; 35-43

  7 多民族国家的规范共和 谢晖; 44

  8 我国民族建筑保护地方立法模式探究——以滇、湘两省的相关立法实践为例 王小龙; 45-51

  9 晚清苗疆盗案断理与实践法律观——从五份清水江文书谈起 程泽时; 52-58

  10 裕固族习惯法司法运用探究 安兵; 59-64

  11 侗族地名的命名模式初探 石林; 65-70

  12 雷公山区生物多样性与苗族传统文化耦合传承关系析略 郭玉红;胡展耀; 71-76

  13 大山铸就的“文字之母”——杨雄录及其东南亚救世苗文系统 蒙昌配;龙宇晓; 77-84

  14 东南亚山地民族宗教研究的民族志典范——帕特丽夏·西蒙兹的《招魂》述评 胡建敏;龙宇晓; 85-91

  15 侗族社会年龄群体关系转型——以黔东南岑吾侗寨起鼓楼为例 孙旭; 92-98

  16 捉箐鸡——一项兼有历史记忆与经济意涵的苗族狩猎游戏 李铱涵; 99-105

  17 回族穆斯林“尔德”节日文化探析 李华; 106-110

  18 贵州遵义海龙囤遗址及其突出普遍价值研究 吴孟珊;但文红;李瑞; 111-117

  评职称发表论文关于素质教育思想的哲学思考

  摘 要:全面实施素质教育是对中国教育的科学总结,也是指导今后教育实践的保证。要全面实施素质教育首先必须深入研究、深刻理解、全面贯彻,要在实践中把握好素质教育的客观性,做到一切从实际出发,把握好素质教育的整体性,它是一项巨大的系统工程,把握好素质教育的实践性,在科学世界观指导下,敢于探索、勇于实践。

  关键词:哲学思考,思想,素质教育,客观性,评职称发表论文

  素质教育是通过科学的、抽象的理论形式来反映我国教育实际的,从形式上看他是主观的,从内容看是客观的,是客观内容与主观形式的统一。素质教育是一个非常庞大而复杂的系统工程,它由许多子系统组成,包括社会各界的普遍理论与大力支持。不了解其中各子系统的联系和关系,就不能把握其整体,不能从整体上把握事物,就不能认识其本质和规律性。

  原生态民族文化学刊最新期刊目录

西南地区传统村落活态化保护发展的价值探赜————作者:李英;舒乙;

摘要:传统村落承载着中华民族的悠久历史与文明,有着丰富而深厚的自然生态资源和历史文化底蕴。西南地区传统村落的活态化保护发展对保存村落原生态风貌、传承中华文明与守护精神家园发挥着无可替代的作用,在新时期极大地助力弘扬民族文化并带领多民族走向现代化,促进文旅深度融合,推动乡村振兴迈向新台阶,进一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基石

“信仰体育”:转经的身体运动研究————作者:吴秋林;

摘要:藏人的转经是一种个人礼佛活动,目的主要是表达藏传佛教轮回思想和精神,但在体育人类学视野中,这也是身体的运动过程,一种利于身心健康的民族民间“体”育。转经性质的身体运动,在藏族聚居区具有全民性,对于藏族群众的心灵和体质都有深刻的影响。转经的身体运动深受信仰、高原环境、习俗、心理模式等自然和文化生境的多重影响,有无竞技、无游戏、身体运动集体无意识等特点,是中国民族民间体育文化的特例,研究其不仅可以拓宽...

龙舟兴乡:乡村振兴视域下民俗体育文化再生产的实践考察与机制探赜————作者:童国军;王明建;

摘要:文章运用参与观察、口述访谈及实地调查等方法,以贵州“镇远赛龙舟”为案例,探讨民俗体育文化再生产的实践策略与运行机制。研究认为:“镇远赛龙舟”以龙神崇拜为习俗信仰,以非遗展演为文化景观,以龙舟竞渡为记忆纽带,以乡愁记忆为情感介质,通过仪式操演、场景生成、集体欢腾、再造乡愁的策略,实现了自身的文化再生产。在此过程中,地方政府积极主导、乡村精英参与策划、普通村民文化自觉、多元主体协同聚力的运行机制,是推...

感官空间视阈下的丧葬仪式与意义建构——基于四川嘉绒藏族地区葬礼实践的民族志考察————作者:张敏 ;苏培钰;

摘要:丧葬仪式对于秩序重建与意义生成具有重要作用,运用感官人类学的多模态理论及空间研究深入考察葬礼中多模态感官的聚合过程及其对个体情感转变的作用机制。四川嘉绒藏族地区的民族志调查表明,感官空间是丧葬仪式的基本要素,并且在多感官于物理空间的聚合堆叠中持续生成。感官空间直接影响个体的意义重建:通过多模态感官的聚合强化个体的情感体验,通过感官节奏的递变控制个体情绪的张弛收放,通过长时段重现实现情感重温。城镇化...

“骨冷”与“皮冷”:贵州东南山地人群的着装、身体与感知————作者:蒋正珊;

摘要:人的身体每天都藉由着装形成一种衣-身的感知与实践。身体作为衣物穿着的直接载体,是感知、实践甚至具身性(embodiment)的第一现场。对贵州东南山地人群的身体感知与着装进行了民族志考察,不同于既有的“春夏秋冬”四季划分的传统认知范式,而尝试立足于身体穿戴的具身感知来重新审视在社会变迁的情境中着装身体的流动性变化。裤子作为一种外来的服饰单品,提升了当地女性身体着装保暖的程度,同时也强化了具身的冷暖...

民族交往交流交融视域下贵州清水江流域的地域化宗族形态演变————作者:龙泽江;

摘要:从雷公山苗族中心区到清水江中下游流域,苗、侗少数民族宗族形态依次体现了原生型、融合型和汉化型三种类型。苗族原生宗族形态以子父连名口传世系为特征,宗族规模小,一村或数村为一宗族,无文字家谱,也无宗祠祭祀。过渡型宗族形态则以苗汉融合为特征,即保持了苗族子父连名的传统,但祖源叙事却是一位汉族祖公,形成汉父苗母融合的祖先谱系。融合型宗族的联宗规模扩大,同姓联宗跨越数县,其文字家谱的编写历史较短。汉化型宗族...

莫兰访谈:如何走出“人类世”文明的野蛮?————作者:埃德加·莫兰;

摘要:“文明的野蛮”这一悖论式的命题,是对“人类世”的深刻写照。“人类世”始于人从自然中的割离,文明的人类扛着“人类中心主义”的大旗野蛮地向其他生物和整个地球宣战,由生命相互“连结”生成的生态自组织系统,即生物圈的平衡被严重破坏。古老的野蛮与文明的野蛮结盟,相互杀戮的战争和冷漠的“技术圈”将国家权力变成自然的主宰和掠夺者,使它们停留在强权较量的铁器时代;同时使人类的生命意识缺失,退回到精神的史前阶段。人...

人类世:一个新的时空思考生态分叉及开启新的文明进程————作者:弗朗辛·德普拉斯;

摘要:本文追溯了“人类世”这一概念的起源并梳理了对其含义与应用的讨论。人类世作为全新世之后的一个地质学新概念,标记了人类行为对地球、生物和气候变暖的深刻影响。尽管学者们对“人类世”概念是否恰当存有争议,但是“人类世”已经成为一个政治议题、生态议题和科学论题。有人提出“资本世”来与人类世叠加,以揭示这个新纪年与近代资本主义工业生产模式之间的亲缘关系。“人类世”概念让人们更加关注人类对地球的破坏和引起的生态...

“人类世”的生态危机与“自然”的命运————作者:于硕;

摘要:对自然的征服欲望和对自然的保护意识同时发源于文艺复兴的思想解放运动。本文回溯了欧洲近代历史中人与自然关系的变化:文艺复兴的博学家,置身自然怀抱之中,航海探险发现地球奥秘。18世纪工业革命的欧洲开始向自然发起“人定胜天”的兵团攻势,启蒙运动的哲学家发明了人与自然的二元对立观。哲学家依然担当“科学研究”的使命,康德做过48次“自然地理学”讲座,而卢梭盛赞自然的神圣,被称为“自然之爱的发明者”。19世纪...

生命的可持续:人类发展与人类世的人类学————作者:张小军;

摘要:联合国开发计划署在2020年发布《2020年人类发展报告》,主题是《新前沿:人类发展与人类世》,由此将“人类世”的概念推向全球,并成为人类发展的一个新焦点。在此之前,“人类世人类学”已经问世,旨在寻找新的跨学科的人类学视角,对“人类世”所反映的人类危机展开理论思考和行动实践。一方面,“人类世”的出现是对百年以来人类发展概念与方式的反思和批评,包括人类对地球气候、环境的破坏以及不公平的发展和巨大的贫...

坚守正统观:清初永顺土司归附清廷始末探析————作者:瞿州莲;田丽娟;

摘要:从清军入关至“三藩之乱”,永顺土司区成为清政权、南明政权、农民军政权及吴三桂政权等政治势力角逐之地。为应对周边局势变动,永顺土司归附清廷经历了艰难抉择,其过程呈现出明显阶段性。分析清初永顺土司的归附抉择,尽管与清军实力强弱变化、清初政权“正统性”地位未定相关,但是,将永顺土司归附抉择置于清王朝国家化进程中考察,发现奉南明“正朔”的政治原则,才是永顺土司归附抉择反复的主要原因

从民俗到非遗:民族传统节日的变迁与活化路径——以怒族“仙女节”为中心————作者:段雪玲;徐东;

摘要:民族传统节日是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和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关键载体,是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重要内容。怒族“仙女节”承载着民族历史记忆和文化的传统根脉,是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重要窗口,镌刻和存续各族人民的精神财富与民间智慧。从民间习俗到非物质文化遗产,“仙女节”展现出组织形式多元演进,活动内容创新融合与社会功能现代转型等变迁。通过挖掘节日精神内核,激发文化传承内生动力;增强节庆活动的互动性,深化中华文化...

乡村振兴背景下民族村寨的文化记忆重构与文化基因治理————作者:杨春;杨军;

摘要:乡村振兴是以产业、生态等多维度发展实现乡村繁荣的战略。民族村寨的文化记忆如何面对现代浪潮的洗礼,如何完成时代语境下的重构与转身,不仅关系到少数民族传统文化的生存,也关系到乡村振兴的民族意义。本文融合文化记忆、文化基因、文化治理理论,以黔东南苗族侗族自治州的两个民族村寨为研究案例,描述民族村寨文化记忆的时空结构与文化基因的特性,剖析在民族村寨现代化进程中文化基因对文化记忆重构的治理功能,继而阐明文化...

湘黔边侗琵琶“嘎经”的音乐文本叙事与文化认同研究————作者:段韫慧;

摘要:“嘎经”属于侗琵琶歌的一种表演形式,它通过讲经与弹唱两种表演形式的交替,完整地演绎了故事文本,其文本的叙事逻辑主要在于三点:第一,故事中的“我”以及有着固定表演位置的开头歌中的“我”代表了“嘎经”音乐表演中叙事者的身份出现,这一“人”的出现说明叙事开始,并体现了故事文本人物角色的“我”与表演者“我”的双重侗族身份,代表了侗族百姓的身份认同;第二,讲述中以时间、地点、事件、音乐重复与交替四种策略与符...

传统村落内生能力培育的内涵、要素与机制————作者:范莉娜;敖青青;陈杰;

摘要:面向旅游产业高质量发展,充分激活传统村落内生能力建设,已成为深入推进中国式现代化中特色乡村福利实现的新着力点。当前,无论是对高质量发展还是内生式发展的研究都很丰富,但以传统村落作为研究对象来完成两个理论间的融合还较欠缺,亟需系统性框架来提供实践指引。为此,文章首先整理推导出旅游高质量发展视角下传统村落内生能力概念及内涵。继而运用Nvivo文本质性分析法和文献研究法提炼出特定情境下内生能力的三大要素...

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与乡村文化振兴的三维审视————作者:郭红军;成翠;

摘要: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与乡村文化振兴相衔接,需要从背景、困境和路径三个维度进行考量。从背景之维来看,乡村文化振兴为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实现乡村全面振兴凝聚智慧。从困境之维分析,乡村文化建设存在着文化产业发展劲头不足,文化基础设施不完善,村民文化素养有待提高等问题。从路径之维洞察,必须促进文化产业发展,加大乡村文化基础设施投入,开展人才储备工作,聚焦乡风文明建设,真正实现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与乡村文...

内生型特色农业发展中的市场吸纳与产业秩序建构————作者:袁明宝;

摘要:特色农业是乡村产业振兴的重要路径。基于浙西山区特色农业发展实践,探讨了内生型特色农业发展中的市场吸纳与产业秩序建构。研究发现,内生型特色农业有其发展的资源基础、劳动力优势和市场动力,表现出强市场导向、收益导向和农户强自主性特点。特色农业发展不仅需要政府和社会组织嵌入到村庄社会,更需要产业链不同环节主体具备吸纳市场的能力。农产品经纪人利用嵌入在熟人社会的优势建立与农户的长期信任关系,建立稳定的市场渠...

乡村体育赛事助力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路径研究——以贵州“村BA”“村超”为例————作者:李永皇;龙紫薇;

摘要:“村BA”“村超”为代表的贵州乡村体育赛事以空间共聚、经济共融、文化共享、社会共治、心理共识等方式,在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领域取得了有效成效。但也存在在广泛关注中坚守赛事本色初衷所面临利益的冲突和挑战;欠缺活动空间丰富性和规范性阻碍着空间融合的可持续发展;大规模的赛事对当地生态文明建设提出更高要求;赛事的季节性对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物质基础的持久建设提出现实性考验等层面的问题。解决这些问题,应...

构建中华民族共同体学:为何、何为与可为————作者:海路;王一骄;

摘要:中华民族共同体学是致力于探索中华民族共同体的形成过程、发展规律和完善机制的一门新兴学科。构建中华民族共同体学有利于推动马克思主义民族理论和民族学学科的中国化时代化,为推动中国式现代化和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提供智力支持与精神动力。中华民族共同体学在研究内容和研究方法上具有跨学科性、综合性、实践性、时代性等特征。在构建中华民族共同体学的过程中,应以史料体系为基础,注重多语种史料的收集与整理,深入挖掘历...

灵渠流域多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历史及启示————作者:董素云;张江华;

摘要:汇聚了汉、壮、瑶、苗等多个民族的灵渠流域,一直是多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重要区域和共有的公共活动空间。灵渠运河文化正是灵渠流域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形成的历史见证和文化缩影,是灵渠流域各民族共享的历史记忆和共有的精神家园,持续推动着灵渠流域经济、社会、文化的发展,也为新时代背景下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贡献了重要力量

  相关文学期刊推荐

  核心期刊推荐

文章标题:《原生态民族文化学刊》期刊论文发表

文章地址:http://www.sofabiao.com/qk/wenxue/2106.html

SCI服务

搜论文知识网的海量职称论文范文仅供广大读者免费阅读使用! 冀ICP备15021333号-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