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生态民族文化学刊

所属栏目:文学期刊 热度: 时间:

原生态民族文化学刊

《原生态民族文化学刊》

关注()
期刊周期:季刊
期刊级别:省级
国内统一刊号:52-1150/C
国际标准刊号:1674-621X
主办单位:凯里学院
主管单位:贵州省教育厅
上一本期杂志:《南都学坛》期刊论文发表
下一本期杂志:《云梦学刊》期刊论文发表

  搜论文知识网并非《原生态民族文化学刊》的官网或杂志社,为客户提供期刊征稿、论文发表等中介服务,在客户与期刊杂志社之间搭建了一座省时、省力的便捷桥梁。本站与《原生态民族文化学刊》等上百家同类正规期刊保持着多年的密切合作关系,切实提高客户期刊发表的质量与效率。通过本站发表论文,客户将获得更大的选择空间、更高的通过率、更快的发表速度、更满意的服务质量。

  【杂志简介】

  《原生态民族文化学刊》立足贵州、推介西部、服务全国、面向世界,反映原生态民族文化研究成果,促进民族民间文化的抢救、保护、开发和利用,繁荣哲学社会科学,推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建设,为民族地区经济社会发展服务。集产、学、研一体化的试验试点期刊。

  读者对象:国内有关党政机关、科研机构、大专院校等企事业单位及个人,关注民族民间文化事业的国内外科研工作者。

  【收录情况】

  国家新闻出版总署收录

  本刊已为《中国学术期刊网络出版总库》、《中文科技期刊数据库》、《万方数据库数字化期刊群》全文收录。

  【栏目设置】

  主要栏目:特稿、理论视野、民族地区生态文明建设、清水江文化、原生态文化与旅游经济、民族文化传承与保护、田野调查、民风民俗等。

  本站已成功发表的论文:

  1 重修万春圩之技术解读 杨庭硕;杨文英; 3-7

  2 DNA揭秘的稻作密码——释读《DNA讲述的稻作文明》与《稻的文明》 李国栋; 8-11

  3 他山之石,可以攻玉——评《在品种多样性视野下的水稻间作》 吴合显; 12-18

  4 从文斗林业契约看林业经营的长周期性——《清水江文书》实证研究系列之一 吴声军; 19-25

  5 柳寨侗族村落文书调查及初步研究 龙泽江; 26-34

  6 孤灯冷泪与家庭责任:清代清水江流域的寡妇及其生活 刘楚;吴才茂; 35-43

  7 多民族国家的规范共和 谢晖; 44

  8 我国民族建筑保护地方立法模式探究——以滇、湘两省的相关立法实践为例 王小龙; 45-51

  9 晚清苗疆盗案断理与实践法律观——从五份清水江文书谈起 程泽时; 52-58

  10 裕固族习惯法司法运用探究 安兵; 59-64

  11 侗族地名的命名模式初探 石林; 65-70

  12 雷公山区生物多样性与苗族传统文化耦合传承关系析略 郭玉红;胡展耀; 71-76

  13 大山铸就的“文字之母”——杨雄录及其东南亚救世苗文系统 蒙昌配;龙宇晓; 77-84

  14 东南亚山地民族宗教研究的民族志典范——帕特丽夏·西蒙兹的《招魂》述评 胡建敏;龙宇晓; 85-91

  15 侗族社会年龄群体关系转型——以黔东南岑吾侗寨起鼓楼为例 孙旭; 92-98

  16 捉箐鸡——一项兼有历史记忆与经济意涵的苗族狩猎游戏 李铱涵; 99-105

  17 回族穆斯林“尔德”节日文化探析 李华; 106-110

  18 贵州遵义海龙囤遗址及其突出普遍价值研究 吴孟珊;但文红;李瑞; 111-117

  评职称发表论文关于素质教育思想的哲学思考

  摘 要:全面实施素质教育是对中国教育的科学总结,也是指导今后教育实践的保证。要全面实施素质教育首先必须深入研究、深刻理解、全面贯彻,要在实践中把握好素质教育的客观性,做到一切从实际出发,把握好素质教育的整体性,它是一项巨大的系统工程,把握好素质教育的实践性,在科学世界观指导下,敢于探索、勇于实践。

  关键词:哲学思考,思想,素质教育,客观性,评职称发表论文

  素质教育是通过科学的、抽象的理论形式来反映我国教育实际的,从形式上看他是主观的,从内容看是客观的,是客观内容与主观形式的统一。素质教育是一个非常庞大而复杂的系统工程,它由许多子系统组成,包括社会各界的普遍理论与大力支持。不了解其中各子系统的联系和关系,就不能把握其整体,不能从整体上把握事物,就不能认识其本质和规律性。

  原生态民族文化学刊最新期刊目录

南方文化史与朱子学的再思考————作者:陈支平;

摘要:从中国文化史的发展脉络看,中国的北方即中原地区与中国的南方地区,存在着明显的差异性。由于上古时期有关中国南方的文献记载比较缺乏,有关中国古代南方文化史的叙述,基本上是延续中国北方即中原地区士人们的认知。一直到了宋代特别是南宋时期,南方以朱熹为核心的的士人们,在沿续中原传统伦理道德价值观的同时,也不断地寻找和重构南方的文化形态及其价值观。其中最为突出而又深具长远影响力的是朱子学关于基层社会管理模式的...

复兴葛类作物种植应对粮食安全探赜————作者:李若君;张振兴;

摘要:全方位夯实粮食安全根基,树立大食物观,发展设施农业,构建多元化食物供给体系,更好满足人民美好生活需要,乃当下我国重要国家战略之一。葛类作物在中国有悠久的栽培历史,文献所记至少可上溯至先秦时代,其经济价值与生态价值极高,至今在西南山区还保存着广泛的活态种植与利用,为西南地区各族民众提供了重要的食物来源。但在中国历史发展进展中,随着大一统王朝国家的建立,葛类作物种植逐渐衰退,究其衰退的历史文化成因乃是...

大食物观视角下被淘汰农作物的重新利用探索:以棕榈科粮食作物为例————作者:耿中耀;陈敏;

摘要:在人类漫长的历史进程中,于新石器时代早期驯化,并被长期种植利用的棕榈科粮食作物多达百余种。其后,这些营养丰富、生产成本低廉、产量高、品质优的“树粮”作物,相继退出历史舞台,逐步转化为“替代性作物”“救荒作物”,有的甚至沦为“野生植物”“濒危植物”等。如今,这些“被淘汰农作物”身份转换的历史原因已经失去了实际意义,但其可利用价值却依然如故。在“大食物观”视角下,以古为鉴,重新发掘利用历史上的“被淘汰...

民族地区治安治理机制研究——基于L省SD派出所的考察————作者:罗荔丹;宫志刚;

摘要:以SD派出所运行过程为个案,遵循适应性视角,搭建“警务显著性—规范资源空间”分析框架,通过对侗族、苗族发生的多案例比较分析建构出改造、妥协、变通和衡平四种差异化治理模式。在激励与约束机制驱动下,派出所主动基于目标考核、权威介入和社会舆论进行分类治理,通过国家治安规范与民间治安资源混合运用建构基层治安治理的PN结效应。为避免治安治理负效应,构建整体性治理理念,实现“治理法治化”和发挥“三治融合”效能...

中华文化符号视域下优秀传统家风的赓续与弘扬——以包拯“孝肃家风”为例————作者:汤夺先;郑佳琪;

摘要:新时代全面推进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须重视家庭文明建设并以家风培育为基。以包拯孝肃家风为个案,以中华文化符号为理论基础,通过构建“共有—共享—共建”分析框架,从历史、思想方面分析孝肃家风作为共有的中华文化符号的形成基础;从教育、廉政、社会治理方面探讨孝肃家风作为共享的中华文化符号所具有的时代价值;从构建宣传场域、加强文化自信、增进认同意识层面研究孝肃家风作为共享的中华文化符号的弘扬路径。最终在文化层...

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视域下的生态文化认同研究——以新疆尉犁县民族互嵌村落为例————作者:尹仑;布力布力·艾克热木;

摘要:民族互嵌社区生态文化认同存在生态环境认同、生计方式认同、生态知识认同、生态观念认同的四重结构,以新疆尉犁县塔里木乡民族互嵌村落为特定空间,分析生态文化认同的价值、属性和内涵,进一步管见生态文化认同对增强各民族的中华文化认同和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促进作用。提出在新时代,“自然”的生态文化认同要经过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形成“自觉”的生态文化认同,生态文化认同通过与马克思主义文化认同观实现结合,将...

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文化进路——以民族互嵌式社区建设为例————作者:苟爽;

摘要:随着中国式现代化建设进程的推进,如何在民族互嵌式共同体中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成为当下的重要关注。进入多元互嵌的各个族群,通过结构互嵌中的交往交流交融突破传统民族关系的缔造,在“四个与共”的自然历史过程中寻找互嵌价值进而升华共同体意识,在家国同构的文化传承中激活与建构人们潜意识的共同体情感,为新时代各个民族互嵌式社区实现深度有效互嵌,进一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提供了一种文化进路

族群交融视野下的闽台入赘婚文化研究————作者:张永钦;

摘要:入赘婚是中国南方家族制度及其组织扩展延伸的一种极为重要的血缘延续方式。入赘婚普遍存在于闽台社会中,从其类型和内容比较,闽南族群与客家族群虽然有差异性,但相似性很高。入赘婚是唯一通过婚姻来实现家族血缘延续,涉及了血缘与姻缘两个维度,一方面血缘的整合要求赘婿改从妻姓,另一方面如果赘婿改从了妻姓,它又将面临姻缘“同姓不婚”的两难处境。相较于其他的婚姻型态,闽客族群入赘婚因历史经验、生活环境与文化差异,而...

口传叙事中的中华文化符号及其当代传播——以毛南族为例————作者:冯智明;张贝儿;

摘要:毛南族创世神话、神灵故事、风物传说等口传叙事中蕴含着诸如开天辟地、兄妹成婚、大神射日、三十六神灵谱系、一村一社等中华文化符号,以及与周边各民族同源共祖、守望相助的民族交往叙事,是中华民族共同文化记忆的集中体现,是在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历史进程中形成的。通过中华文化符号元符号的重新建构、依托新媒体平台打造文化IP等形式,毛南族口传叙事中的中华文化符号在当代得以传承和传播,以新形态成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

被忽视和未被充分利用的植物对粮食安全的贡献————作者:崔明昆;杨庭硕;

摘要:粮食问题一直困扰着人类,主要表现在粮食的生产系统一方面威胁到了人类赖以生存的环境,另方面人类时常面临着食物短缺和营养不良等健康问题。20世纪60年代以来,随着主要谷物粮食和油料作物的稳步增长,种植的作物种类多样性急剧下降,最终导致农业生产系统中作物的同质化,并由此引发了粮食安全和食物安全问题。解决粮食问题的一个有效途径就是开发利用“被忽视和未被充分利用的植物”。在介绍国内外相关研究的基础上,应用生...

村庙信仰与乡村公共空间秩序的建构——基于翁牛特旗大窝铺村的人类学调查————作者:张昆;尚海林;李媛;

摘要:通过对大窝铺村村庙信仰和村庙祭祀的田野调查发现,村庙是集农耕祭祀、多神崇拜、阴阳交互等多种功能于一体的信仰空间,并依托血缘、地缘与神缘,通过人、神灵与自然之间不断沟通与互动建构起来的。神灵之间按照既定的次序排列,确保了秩序的合理性和明确性。当神与人之间建立起明确的奖惩关系时,这种平衡成为维系信仰空间的核心动力。村庙的祭祀仪式促进了人与人之间的交流,而村庙管理不善又会使人与人之间产生分歧。正是这些多...

木本农业国外研究对中国粮食安全维护的借鉴价值————作者:吴合显;张红梅;

摘要:木本农业,作为一种采用多年生高大乔木或灌木类农作物为主要栽培对象的热带及亚热带农业生产门类,对相关地区的粮食安全一直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近年来,国外对木本农业的研究取得了飞速的发展。相比之下,我国学界尚待做出积极的响应。考虑到我国地缘辽阔,自然与生态背景千姿百态,草本粮食作物的现代化转型,虽说也可以为全国性的粮食安全做出重大贡献,但对于我国南方山区而言,在历史上就没有过单凭草本农业支撑当地的发展...

身体动态的文本表述与生成——基于湖南汨罗“打猖”仪式舞蹈的田野调查————作者:李星星;

摘要:湖南汨罗“打猖”仪式舞蹈基于多重表演语境生成了多类表演文本,在典型的“民间仪式语境”“节庆展演语境”“舞台创作语境”三类语境中,其身体动态作为核心表演文本分别呈现出“叙事性”“组合性”“艺术性”特征,并隐含以仪式文本为“参照本”的渐进式变迁规律。仪式语境中的身体是文本内有序连接的“符码”,具有严格的程式性和象征意义,从仪式过渡到展演语境直接影响到坛师群体对原有文本的抉择、分解、再生成,而从展演跨越...

英戈尔德《篮子里的世界》及其讨论————作者:蒂姆·英戈尔德;朱晓阳;徐菡;袁哲;

摘要:蒂姆·英戈尔德的《篮子里的世界》通过“篮子编织”这一隐喻,深刻探讨了人类实践、代际传承、知识与生命的动态关系,并批判了现代社会对技术与知识的异化。朱晓阳、徐菡等学者围绕“篮子编织”,就“草墩社会”“民族志电影”等话题展开了对话

由“公据”“券牒”文书看畲瑶盘瓠家族文书形成的历史契机————作者:刘婷玉;

摘要:畲、瑶共同持有的关于盘瓠传说的祖先文书是畲瑶在历史上曾有过深刻接触关系的一种有力证据,通过比较畲、瑶这种文书的文本结构与词语特征,可以发现畲的《盘王开山公据》和瑶的《评皇券牒》主要形成于宋代,带有显著的宋代文书特征,可能是通过宋朝政府在招抚畲瑶先民时所张贴的“榜文”中传抄而来。而畲与瑶的分离也开始于这一时期

西南地区传统村落活态化保护发展的价值探赜————作者:李英;舒乙;

摘要:传统村落承载着中华民族的悠久历史与文明,有着丰富而深厚的自然生态资源和历史文化底蕴。西南地区传统村落的活态化保护发展对保存村落原生态风貌、传承中华文明与守护精神家园发挥着无可替代的作用,在新时期极大地助力弘扬民族文化并带领多民族走向现代化,促进文旅深度融合,推动乡村振兴迈向新台阶,进一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基石

“信仰体育”:转经的身体运动研究————作者:吴秋林;

摘要:藏人的转经是一种个人礼佛活动,目的主要是表达藏传佛教轮回思想和精神,但在体育人类学视野中,这也是身体的运动过程,一种利于身心健康的民族民间“体”育。转经性质的身体运动,在藏族聚居区具有全民性,对于藏族群众的心灵和体质都有深刻的影响。转经的身体运动深受信仰、高原环境、习俗、心理模式等自然和文化生境的多重影响,有无竞技、无游戏、身体运动集体无意识等特点,是中国民族民间体育文化的特例,研究其不仅可以拓宽...

龙舟兴乡:乡村振兴视域下民俗体育文化再生产的实践考察与机制探赜————作者:童国军;王明建;

摘要:文章运用参与观察、口述访谈及实地调查等方法,以贵州“镇远赛龙舟”为案例,探讨民俗体育文化再生产的实践策略与运行机制。研究认为:“镇远赛龙舟”以龙神崇拜为习俗信仰,以非遗展演为文化景观,以龙舟竞渡为记忆纽带,以乡愁记忆为情感介质,通过仪式操演、场景生成、集体欢腾、再造乡愁的策略,实现了自身的文化再生产。在此过程中,地方政府积极主导、乡村精英参与策划、普通村民文化自觉、多元主体协同聚力的运行机制,是推...

感官空间视阈下的丧葬仪式与意义建构——基于四川嘉绒藏族地区葬礼实践的民族志考察————作者:张敏 ;苏培钰;

摘要:丧葬仪式对于秩序重建与意义生成具有重要作用,运用感官人类学的多模态理论及空间研究深入考察葬礼中多模态感官的聚合过程及其对个体情感转变的作用机制。四川嘉绒藏族地区的民族志调查表明,感官空间是丧葬仪式的基本要素,并且在多感官于物理空间的聚合堆叠中持续生成。感官空间直接影响个体的意义重建:通过多模态感官的聚合强化个体的情感体验,通过感官节奏的递变控制个体情绪的张弛收放,通过长时段重现实现情感重温。城镇化...

“骨冷”与“皮冷”:贵州东南山地人群的着装、身体与感知————作者:蒋正珊;

摘要:人的身体每天都藉由着装形成一种衣-身的感知与实践。身体作为衣物穿着的直接载体,是感知、实践甚至具身性(embodiment)的第一现场。对贵州东南山地人群的身体感知与着装进行了民族志考察,不同于既有的“春夏秋冬”四季划分的传统认知范式,而尝试立足于身体穿戴的具身感知来重新审视在社会变迁的情境中着装身体的流动性变化。裤子作为一种外来的服饰单品,提升了当地女性身体着装保暖的程度,同时也强化了具身的冷暖...

  相关文学期刊推荐

  核心期刊推荐

SCI服务

搜论文知识网 冀ICP备15021333号-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