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吴学术

所属栏目:文学期刊 热度:

东吴学术

《东吴学术》

关注()
期刊周期:双月刊
期刊级别:省级
国内统一刊号:32-1815/C
国际标准刊号:1674-9790
主办单位:常熟理工学院
主管单位:常熟理工学院
上一本期杂志:《国外社会科学文摘》期刊论文发表
下一本期杂志:《理论研究》期刊论文发表

  搜论文知识网并非《东吴学术》的官网或杂志社,为客户提供期刊征稿、论文发表等中介服务,在客户与期刊杂志社之间搭建了一座省时、省力的便捷桥梁。本站与《东吴学术》等上百家同类正规期刊保持着多年的密切合作关系,切实提高客户期刊发表的质量与效率。通过本站发表论文,客户将获得更大的选择空间、更高的通过率、更快的发表速度、更满意的服务质量。

  【杂志简介】

  《东吴学术》为哲学社会科学类大型学术杂志,以开阔的学术视野,独立的学术立场,前瞻的学术姿态,阐释中国问题,连接国际学术,促进中国学术的繁荣与发展;同时,积极展示区域经济和社会发展的理论研究成果,为繁荣地方哲学社会科学与地方经济社会发展服务。

  【收录情况】

  国家新闻出版总署收录

  中国期刊网收录期刊。

  【栏目设置】

  常设栏目有:东吴讲堂、哲学与文化、经济与政治、社会与历史、现代中国文学、苏州研究、海外汉学、随笔与书评。

  本站已成功发表的论文:

  1 美国文学这个野孩子——在德州大学的讲演 阎连科;卡洛斯·罗杰斯; 5-20

  2 《东吴学术》稿约 20

  3 再论中文危机及其他 陈众议; 21-27

  4 从远古历史和文化性格看故宫 张法; 28-50

  5 张承志关于鲁迅和《史记》的读书札记 程光炜; 51-60+0

  6 我们这个时代的小说 南帆; 61-68

  7 《作家》杂志 主编 宗仁发 二〇一四年第二期目录 68

  8 二〇一三年长篇小说综述 刘志荣; 69-74

  9 一说再说《无愁河的浪荡汉子》 张新颖; 75-81

  10 林白的“个人”和“性” 王侃; 82-88+104

  11 文字知天命——读林白的《北去来辞》 胡传吉; 89-95

  12 就这样写成了《北去来辞》 林白; 95-96

  13 少女翩翩乘风来——从斯拉夫背景回归德国文化的米勒 叶隽; 97-104

  14 “八〇后”写作的三重研究视野 金理; 105-112+141

  15 莫言文学年谱(中) 李桂玲; 113-130

  16 陈冷:民国时期新闻职业与自由独立之精神(续) 陈建华; 131-141

  17 宜兴紫砂艺术创作及工艺研究 张正中; 142-147+161

  戏剧论文发表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生产性保护

  〔摘要〕传统戏剧艺术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也可以进行生产性保护的活态传承。其非遗代表性项目可以通过生产过程得到活态保护和发展。中国传统戏剧艺术千余年的发展史就是一部生产性保护活态传承史。它的“艺术外”因素―――结构体制,“艺术内”因素―――剧本文学、音乐腔调、表演技艺、舞台语言等体系,都是永远不驻的“人为”活态,有着“人随艺走,人存艺存,人亡艺亡”的特点。传统戏剧艺术类非遗代表项目的生产性活态传承,以保护为先、社会效益居首、依法科学活态传承为基本原则,重视建立传承基地加表演团体加演出场所的生产性活态传承的模式,着眼于对传统剧目的整理改编演出,注意剧目的移植创新和与时俱进地创作新剧目,以丰富表演技艺和演出剧目。在生产性保护实践中,实现活态传承。

  〔关键词〕戏剧论文发表,传统戏剧,非物质文化遗产,生产性保护

  一、生产性保护理念的提出及涵义

  《中华人民共和国非物质文化遗产法》的有关条款规定了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真实性、整体性和传承性原则,要求对有历史、文学、艺术、科学等价值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进行抢救性保护、整体性保护和生产性保护,以全方位、多层次的方式来反映、保存和传承中华传统文化的多样性和丰富性。

  东吴学术最新期刊目录

人工智能时代科技人文命运共同体的构建————作者:王宁;

摘要:在高科技日新月异的时代,越来越多的工作由人工智能来做,原有的人力之过剩已成为一个社会问题。人工智能的发展使得一些大学不惜裁撤一些学科专业,这些专业的毕业生在就业市场上丧失竞争力,甚至难以找到合适的工作。这显然与建设一个和谐与共同富裕的小康社会的治国理念不相吻合,更无法实现在国际上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伟大设想。本文作者既热情拥抱科技,同时又坚守人文立场,认为对我们高校教师而言,主要任务依然是培养掌握...

科技人文融合:人工智能赋能中华文化传承创新与国际传播————作者:曾艳钰;

摘要:第四次工业革命浪潮席卷而来,人工智能技术正以前所未有的速度重塑文化传承与传播的方式。然而,审视当下中华文化的数字化进程,我们不得不面对两个关键问题:如何让AI真正赋能中华文化的传承与创新?在推进科技应用的同时,又该如何确保人文精神的主导地位?AI技术在文化遗产保护、知识传播、创新创作和跨文化交流等领域固然展现出巨大潜力,为中华文化的数字化保护、智能传播和国际化传播开辟了新途径;但与此同时,数据隐私...

人工智能文学的兴起及其对叙事学的挑战————作者:尚必武;

摘要:近年来,随着大语言模型的日渐兴起,人工智能开始深度介入文学创作与文学批评。作为一种新型的文学样式,人工智能文学正在当代文坛占据越来越重要的地位,也随之对当代文学理论提出了一系列新的挑战与命题。就叙事学而言,人工智能文学挑战了关于叙事是人类经验的再现以及人是讲故事的动物两大经典命题。在人类学家看来,人与其他动物的重要区别在于人是讲故事的动物或叙事人。鉴于人工智能文学的出现,叙事学所面临的一个新情况则...

工夫在诗外————作者:南帆;

摘要:<正>我曾经多次言及随笔写作带来的快乐——超过了论文写作。供职于专业研究机构,论文写作属于日常事务。我屡屡不务正业,抛开论文逛到随笔的领地。我时常盘算着一件事情,哪一天厌倦了理论的高头讲章,退出江湖,随笔大约是一个寄托心情的所在。长短不拘,随物赋形,风行水上,自然成文,“短笛无腔信口吹”,所思所感的自由表述不仅是为文之乐,也是为人之乐

南帆“趣味”观与智趣叙事————作者:吴青科;袁勇麟;

摘要:“趣味”作为一种美学理念,为考察南帆散文提供了新维度。继文化智性、历史智性之后,趣味智性成为理解南帆散文智性特征以及现代派风格的又一重要概念。“趣味”在南帆散文的智性叙事中,成为兼具传统性与现代性的审美概念和叙述范式,体现为趣味内涵的多元性、趣味叙事的现代性、趣味结构的独特性等特质

学者散文四图————作者:孙郁;

摘要:20世纪八九十年代,学者散文回归,杨绛、季羡林、金克木、蓝英年一时灵思各表,中断多年的书写传统得以延续。或是个体经验咀嚼,或为人生哲学体悟,也有杂学杂识流露,以及历史的重写。学者散文中的个性精神与追问意识,拓展了审美空间,转识为趣中,心性与智性暗化在词语世界。不同知识背景里的诗意各异,杨绛偏于冷,季羡林略显热,金克木亦冷亦热,蓝英年冷中带热。他们的带有历史感的文本,以及承担意识,丰富了当代散文的品...

散文是一种“微虚构文学”————作者:王彬彬;

摘要:散文能否虚构是一个长期有争议的问题。要回答这个问题,先要对“虚构”做出自己的解释。其实,“虚构”是一种极其普遍的现象。绝对意义上的“写实”是并不存在的。当人们叙说一件事时,有时是在有意识地进行虚构;有时则是有意无意间的虚构、是似有意似无意的虚构;有时则是无意识、下意识的虚构。至于中国文学史上的散文创作,一直存在明显的虚构现象。《史记》作为“大散文”,毫无疑问有许多虚构之处;千古绝唱《桃花源记》,当...

清代江南城市山林形貌与文人的自适感会————作者:罗时进;

摘要:人有对自然的天然向往,这是由于人具有野性这种先天的本真。换言之,野性作为疏世离尘之性,具有回归自然的深厚意味。近世在“城市”不断发展后,野性以“城市山林”为中介趋向避俗之境。“城市山林”是江南文人对天然环境的既视感,其内在追求不在“城市”,而在“山林”,即使在园林精致化的设计中,仍然以“虽由人作,宛自天开”为追求。江南的“城市山林”是文人心灵安顿的环境,并成为一种存在方式,这是基于精神层面的“道法...

清代辨字书的文本传衍与汉语文法的中日流通————作者:龚宗杰;

摘要:明清时期应文学教育与科举考试之需,出现了多种注释虚字、辨析其用法的“辨字”类文献。清代王鸣昌《辩字诀》因具备贴合起承转合之行文法,而为唐彪《读书作文谱》等习文读本所吸收,并借助唐氏之书传入日本,成为明治日本文法书的重要材源,又在“文典”编写模式下与西洋语法学、修辞学相遭遇。随着日本“汉文典”在清末被引入中国,传统“辨字”法与西洋“品词”法作为两种不同的资源被运用在国文教科书与文法读物的编写中。通过...

地方文艺趣味的呈示与强化——论《西樵野纪》对前代笔记的选辑意义————作者:吴晗;

摘要:侯甸之《西樵野纪》是明中期吴中地区重要的志怪小说集。此书搜罗前代笔记小说中的奇谈怪论,并多有改订,且选辑及改订方式影响了后来笔记小说的编纂与创作。一方面,其所辑取的篇目,强化了尚奇意识,并在创作中承继是时苏州笔记小说中“以奇为不奇”的创作风尚,呈现吴中好奇尚趣的文学理念;另一方面,其编纂故事时,忽视原文本的多元趣味,重视文字的工整雅致,反映了吴中文学的雅俗之变。作为代表作品,《西樵野纪》张扬了地域...

语言文学作为国家精神主权————作者:陈众议;

摘要:根据西方信守的帕累托定律,只要某政策符合百分之二十公民的利益,那么该政策便被认为是有效和正当的,其余百分之八十可以忽略不计。这便是资本主义世界屡试不爽的“二八定律”。然而,作为社会主义国家,我国致力于奉行和发扬集体主义的优良传统,故此有关精神文明的建设不可或缺。由是,我国不仅不能学西方弱化文科,反而应该加强之。这正是本文的缘起,其目的在于就作为人文内核的语言文学如何是国家精神主权阐发一得之见

文论创新与中国学派————作者:赵宪章 ;夏中义 ;刘锋杰;

摘要:<正>鉴于中国学界目前普遍关注中国文化的创新问题,作为分支之一的文论创新亦备受瞩目,它关系到能否借此生成文论中的中国学派,从而为世界文论思想做出中国学术贡献。提出本期对话主题“文论创新与中国学派”,主要思考四个问题:一是何为“文论创新”与“中国学派”?二是思想史、学术史、文论史为“文论创新”提供了什么经验?三是“文论创新与中国学派”与西方哲学、美学及文论的关系是什么?四是当代文论领域取得了哪些突破...

文论创新之我见————作者:赵宪章;

摘要:<正>我做学问做了一辈子了,很少甚至没有考虑过今天这个话题。因为,在我的感觉中,这个话题多是“学术领导”或企图领导学术者所喜好的,普通学者无须将其挂在口头上,不创新怎么叫“学术”呢?今天,我拟从宏观到微观层面来反思创新的障碍在哪里。第一个层面是“中国学术”,第二个层面是“中国文论”,最后谈谈文论创新应当怎样

清华学贤的诗学创新——以王国维、陈寅恪、钱锺书为例————作者:夏中义;

摘要:<正>“文论创新与中国学派”这个题目有两个层面:一是何谓“文论创新”,二是何谓“中国学派”。今天我侧重讲文论创新。任何东西不创新都会衰老乃至死去,文论亦然,只有创新才可能有较久远的生命力。“文论创新”在古代、近代、现代都有。但问题是,何谓真正的文论创新?文论创新让文学理论明确其生命力赖以维系的真正基点何在?这个基点,是指文论的生命力归根到底取决于它能否阐释文学经验,能否阐释作家融入文学经验里的、对...

思想史的创新与文论史的创新——以“理学”“心学”“实学”与抒情关系为证————作者:刘锋杰;

摘要:<正>在讨论“文论创新”时,人们的着眼点往往在文论史的脉络中进行。如讨论宋人的古文观,以唐人的古文观为对照;讨论清人的诗学观,以明人的诗学观为对照。看后起的文论有哪些不同于前人,从而将其视为创新。这当然是研究文论创新的一条路径。但是,这样一种仅在文论史“自身之内”寻找发展的研究方式,也有很大的局限性,那就是看不到“自身之外”的更大的发展空间,同样能提供文论创新的资源,甚至可以说,这个“自身之外”的...

戴逸先生与《清史·史表》的编纂————作者:郝秉键;

摘要:本文概述了国家清史编纂委员会主任戴逸的“史表观”及其在《清史·史表》编纂中的作用。基本认识是,戴逸先生在总结前人史表编纂理论和实践的基础上,既在理论上肯定了史表在史书编纂中的独特功能和价值,又在史表编纂过程中提出具体的立表思路和史表编纂标准,并以问题为导向,及时指导史表编纂各项工作。回顾史表编纂历程,在戴逸先生的支持和指导下,已形成一部总篇幅达600万字的书稿以及与之相配套的海量资料汇编和史实考异...

回忆在恩师戴逸先生身边二三事————作者:华立;

摘要:文章深切回忆四十年来,在恩师戴逸先生教诲下研习清史、逐步成长的个人经历,讲述跟随戴逸先生从事清史领域的重要国家课题研究,以及戴逸先生作为中国史学会会长关心青年一代史学工作者成长的种种往事,以亲身见闻展示了戴逸先生作为清史泰斗的卓越学术成就和“大先生”为学、为师、为人的崇高风范

中国文学研究:从传统到现在——以《传统的踪迹》为个案的圆桌论坛(节录)————作者:王尧;高远东;郭娟;栾梅健;罗岗;房伟;张蕾;

摘要:文化传承发展是当前人文社科领域的重要议题。就文学研究而言,如何传承优秀传统文化,传统文化如何在中国现当代文学中得到继承与发展,是需要进一步思考的问题。2024年9月28日,苏州大学召开了“从传统到现在:中国文学研究圆桌论坛”,以《传统的踪迹:古典章回小说的现代承继》一书为个案,就相关学术问题展开了对话与交流

主持人语————作者:罗时进;

摘要:<正>法国哲学家、诗人加斯东·巴什拉(Gaston Bachelard)在《空间的诗学》中说:“被想象力所把握的空间不再是那个在测量工作和几何学思维支配下的冷漠无情的空间。它是被人所体验的空间。它不是从实证的角度被体验,而是在想象力的全部特殊性中被体验。特别是,它几乎时时吸引着人。”江南,无论于古人、今人,都是一直“在想象力的全部特殊性中被体验”着,从而形成了“江南叙事”

新世纪文学编年纪事(二〇一一—二〇一三)————作者:邢丽凤;

摘要:<正>二〇一一年一月四日“与铁生最后的聚会”相关追思活动在北京798创意文化区举行。中国作家、散文家史铁生于2010年12月31日因病逝世。在追思会上,多位作家代表、文学界人士,史铁生亲属、生前好友、老同学等以各种形式表达他们对史铁生先生的缅怀与敬意。七日鲁迅文学院第十四届中青年作家高研班顺利结业。本届高研班学员从4日开始,先从散文和小说创作方面对魏微、周晓枫、卢一萍、刘建东等学员作品展开学习讨论...

  相关文学期刊推荐

  核心期刊推荐

文章标题:《东吴学术》期刊论文发表

文章地址:http://www.sofabiao.com/qk/wenxue/2099.html

SCI服务

搜论文知识网的海量职称论文范文仅供广大读者免费阅读使用! 冀ICP备15021333号-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