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都学刊

所属栏目:文学期刊 热度: 时间:

唐都学刊

《唐都学刊》

关注()
期刊周期:双月刊
期刊级别:省级
国内统一刊号:61-1056/C
国际标准刊号:1001-0300
主办单位:西安文理学院
主管单位:西安市教育局
上一本期杂志:《理论界》研究生论文发表
下一本期杂志:《老区建设》城市规划论文发表

  搜论文知识网并非《唐都学刊》的官网或杂志社,为客户提供期刊征稿、论文发表等中介服务,在客户与期刊杂志社之间搭建了一座省时、省力的便捷桥梁。本站与《唐都学刊》等上百家同类正规期刊保持着多年的密切合作关系,切实提高客户期刊发表的质量与效率。通过本站发表论文,客户将获得更大的选择空间、更高的通过率、更快的发表速度、更满意的服务质量。

  【杂志简介】

  《唐都学刊》始终以高等院校文科师生及海内外人文社会科学工作者为既定读者群,以古都西安为纵横研究的基准与核心点,尽量突出西安自古迄今的人文特色,辐射整个学术领域中各相关学科。

  【收录情况】

  国家新闻出版总署收录

  中国期刊方阵双效期刊

  中国人文社科学报核心期刊

  全国百强社科学报

  【栏目设置】

  主要栏目:汉唐研究、东亚汉学研究、哲学研究、经济学研究、西部文学研究、西部影视文化研究、博士论谭、历史文化研究。

  期刊优秀目录参考:

  1 社会管理创新与公民道德发展 孙春晨 1-5

  2 “良好秩序”社会的选择与伦理意蕴 陈庆超 6-10

  3 论信念伦理在公共危机管理中的意义 赵清文 11-15

  4 张载《春秋说》初探 刘 泉 16-20

  5 韩邦奇对张载“性道”论的继承与推阐 魏 冬 21-27

  6 当代中国国家哲学是建设性后现代主义的先进理论———兼与吴伟赋教授商榷 杨永庚 28-32

  7 走向一种“动态整体论”的建设性后现代主义 费瑟林.彼得诺夫;吴伟赋; 33-38

  8 唐代的蝗灾再认识 何先成 39-45

  9 论经学背景下的东汉归隐现象 蒋 波 46-49

  10 刘秀的文学创作及其成就 王 征,昝风华 50-53

  11 千古谁识始皇陵———《秦始皇帝陵总体营造与中国古代文明》读后 郭政凯 54-56

  12 “事神致福”与“事死如生”———也说秦始皇陵出土铜车马的性质 许卫红 57-62

  13 秦代文化工程与阴阳五行学派 赵均强 63-70

  14 秦始皇陵营建观念初探 潘明娟 71-73

  15 历史观与世界观概念辨析 周树智 74-78

  16 浅析清至民国陕西雹灾的发生特点 耿占军 79-81

  17 服务型政府视域下我国政府文化管理的创新 刘吉发,肖 涵 82-86

  18 曲江文化产业园区发展综合评价的实证研究 占绍文,郭紫红,辛武超 87-93

  哲学论文发表马克思恩格斯的幸福观及其当代启示

  摘要:马克思恩格斯认为,幸福的旨归是实现人的自由全面发展,而幸福表现在经济、政治、文化道德、生态环境等方面,幸福的实现则要依靠无产阶级的力量,以破除资本主义束缚人自由全面发展的种种枷锁,建立生产资料公有制,实现无产阶级的民主自由,构建无产阶级的意识形态,创造良好的自然生态环境,同时通过加强个人修养以及依靠社会支撑以推动个人幸福和社会幸福的共同实现。马克思恩格斯的幸福观对当代中国幸福社会的建设具有现实指导意义。

  关键词:哲学论文发表,马克思,恩格斯,幸福观,异化劳动,幸福社会

  一、马克思恩格斯幸福观的主要内容

  人类的一切劳作,都是为了让自己生活得幸福。但何谓幸福,却并不是一个简单的问题。在马克思恩格斯之前,关于幸福是什么,没有令人信服的解释。康德为此感叹:“不幸的是:幸福的概念是如此模糊,以致虽然人人都在想得到它,但是,却谁也不能对自己所决意追求或选择的东西,说得清楚明白、条理一贯。”基于前人的研究,马克思恩格斯建立了自己的幸福观,并从根本上回答了个人幸福与社会幸福的关系、自我幸福与阶级幸福的关系问题。

  唐都学刊最新期刊目录

明代家传中梦占预言的叙事笔法探赜————作者:张世敏;方智炜;

摘要:家传,指以“思显父母”为目的,以“记人之私”为内容的传记文章。家传滥觞于汉末,昌于魏晋。至明代,家传作者在叙事时,常采用较为夸张的叙事手法,甚至骥尾《左传》《史记》,出现了不少梦占预言的描写。这些预言常托借先祖、神怪以及名士,以为个人的生存发展寻找契机和理由。明代家传的作者在利用梦占预言进行叙事时,展现了其高超的叙事技巧,将现实与梦境、过去与未来巧妙地联系起来,塑造了众多极具神异色彩的传主形象

回看康德的本体论批判——兼论何为康德的理性神学————作者:邓仕银;

摘要:在《证明上帝存在唯一可能的证据》中,康德通过“存在论题”批评了经典的本体论证明,同时又基于“绝对必然的存在”,保留了关于上帝存在的宇宙论证明和自然神学证明的可能性。在《纯粹理性批判》中,基于现象与物自身的区分,康德否定了一切证明传统本体论对象的可能性。当代复苏的本体论证明尝试通过重释“存在论题”驳斥“依赖性论题”,重建本体论证明的路径。这种“新”本体论证明与康德在《证据》中保留上帝存在的可能性的方...

许宁教授,博士生导师

摘要:<正>许宁,男,1973年生,安徽合肥人,中国人民大学哲学博士,南京大学哲学博士后,现为陕西师范大学关学研究院副院长,哲学学院教授,博导,校级教学名师。入选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支持计划,陕西省人文英才计划,陕西省三秦学者创新团队带头人,陕西省课程思政教学团队带头人。任中国哲学史学会理事、中华孔子学会理事、中国实学会理事、中国朱子学会理事、中国现代哲学研究会理事、中国人民大学书报资料中心《中国哲学》...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长安”主题学术研讨会暨2025“市民大讲堂”首场报告会圆满召开

摘要:<正>2025年1月19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长安”主题学术研讨会暨2025 “市民大讲堂”首场报告会在陕西师范大学(长安校区)圆满召开。会议由由中国古都学会与西安市社会科学界联合会(西安市社会科学院)共同主办,陕西师范大学历史文化学院、西北历史环境与经济社会发展研究院承办,陕西师范大学国际长安学研究院、西安古都学会、西安历史地理学会协办,西安部分高校、科研机构的相关专业学者100余人参加了会议...

交往实践观视域下中国式现代化道路的文明逻辑————作者:魏强;庞小林;

摘要:交往实践观是马克思对全部历史发展和人类主体本质进行科学分析、深刻洞见和整体把握的基本理论尺度。中国式现代化道路正是党领导人民交往实践的产物,这一现实的、实践的、必然的道路中蕴含着价值向度,从而通过文化拓展升华为文明自觉,体现了中国式现代化道路从根基上就内在地包含着文明逻辑。这一文明逻辑实现了对“西方中心论”“历史终结论”和“文明冲突论”的超越,为走向现代化的发展中国家提供了新选择、新智慧、新路径,...

从“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到“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中国共产党外交理念创新发展的内在机制与基本遵循————作者:贾莎;

摘要:基于逻辑与历史相统一的研究视角,回顾新中国成立后“中国走向世界—中国融入世界—中国影响世界”的党的外交理念演进历程,探究隐藏于背后的纵向的“变”的历史逻辑,即“战争与革命—和平与发展—合作与共赢”的认识逻辑、“独立自主—韬光养晦—命运共同体”的话语逻辑、“自力更生—对外开放—‘一带一路’”的实践逻辑,在“变”中把握“不变”,剖开横向的外交理念的基本架构,从而探寻和挖掘党的外交理念创新发展的内生动力...

《唐高祖实录》辑佚与研究————作者:邓闳旸;

摘要:《唐高祖实录》是唐朝开国君主的编年史,其以官府案牍为据,记载了隋亡唐兴十余年史事。作为金匮秘笈,《唐高祖实录》自唐初至明初,在世间流传760余年,遍历名都;虽读者受众极为有限,但对后世修史有独特的作用;惜其在明初散佚,原书不可得见;所幸其存世佚文高度集中。运用大数据检索方式,搜检佚文、得146条,汇为一表。结果表明,《唐高祖实录》是以编年为主,兼具纪传与纪事本末的特征,虽有掩讳疏误,但在唐史研究中...

长安城南出土唐咸通年间《杜传庆墓志》疏证————作者:宋建建;

摘要:据《杜传庆墓志》,可补有八位《新唐书·宰相世系表》中所阙载的家族人物。先祖杜颙,由于所涉资料丰富,结合史籍与多方家族成员墓志,可对杜颙在文献记载分歧、前人推论不确的地方进行考辨:在仕宦上,杜颙曾任五州刺史,非《杜颙传》与《杜乾祚墓志》《杜孝奖墓志》所记三州;在爵号上,《新唐书·宰相世系表》《杜颙传》误记杜颙爵号为“广阳公”“平阳伯”;在死亡年代上,前人所推论杜颙死于“东魏初”不确,由“侍中、柱国”...

《独孤师仁墓志》与唐初政局————作者:梁雨昕;

摘要:独孤师仁仕宦经历与唐初中央政局的变化紧密关联。独孤师仁于唐太宗贞观十三年(639)出使吐谷浑,关于此次出使的背景与目的,史书及墓志均缺载,结合李宽碑志、唐平吐谷浑后两国关系及该时期吐蕃崛起的背景,推测师仁此次出使与是年李宽征讨吐谷浑内部亲吐蕃势力及次年弘化公主和亲有关。贞观末年,独孤师仁任玉华宫留守,随后玉华宫、翠微宫被废为佛寺。传统观点认为废宫为寺是为祈福,但此举背后可能还包含了唐高宗试图走出“...

南方丝绸之路上的西南马————作者:陈桂权;谢侨;

摘要:西南马又称川马,是我国南方独立的一个马系统,有体型矮小、负载能力强、善于走山路的特点。西南马是南方山区的主要运输动力来源,在很长一段时间里也是南方丝绸之路上的主要运输工具。以西南马为基础而形成的马帮,担负起沟通西南地区与内地、境外的桥梁作用,马帮运输成为南方丝绸之路上的主要运输形式,促进了地区间经济、文化、技术等方面的交流

马来西亚华文学校:多元文化背景下的历史演进与未来展望————作者:张明敏;林良娥;

摘要:马来西亚华文学校在多元文化社会中的不断演进,有独特的核心使命,面临诸多挑战与机遇。回顾华文学校起源与发展的历程,揭示其在维护华人社群文化认同、促进多元文化融合方面的重要作用,分析教育政策、社会文化变迁及全球化趋势对华文学校发展的影响,探讨其在传承中华文化、促进跨文化交流方面的独特贡献,总结其在多元文化教育体系中的地位与挑战,对华文学校的未来发展有重要意义,并为理解多元文化背景下的华文教育提供了新的...

西域到关中飞天造型语言与图式文化的演变————作者:郭牧;

摘要:飞天的造型从印度经过西域传到中国内地,后来日渐衍变和发展成了中国化的飞天造型。北魏时期是西域飞天与中国化飞天的分水岭。本文主要选取北方石窟里处于北魏时期的飞天造型,进行横向对比,探讨其造型语言和图式文化从西域的龟兹石窟群,经敦煌莫高窟、麦积山石窟,到关中地区的演变过程。通过跨地域、跨文化研究同时代的飞天造型,从西域到长安一线的发展,可以看出汉传佛像造型文化,特别是关中地区佛教造像艺术对古印度佛教造...

“风景”与“想象”:20世纪三四十年代西方旅行者的滇缅公路行纪————作者:戴炫;苏永前;

摘要:滇缅公路见证了战火纷飞的历史,承载着中华儿女同仇敌忾的爱国情感,同时汇聚了来自世界的目光。西方旅行者们怀着种种期待开启了滇缅公路的冒险之旅,沿途壮美的自然风光、丰富的人文风情带来行走的惊喜,而风景之外的各种状况也引起了他们的关注。由于东西文化的巨大差异,西方旅行者在进入这一片复杂的文化场域之时,强烈的文化碰撞不仅带来了新奇与兴奋,更造成了他们对于东方的既定“想象”的再认识。通过西方旅行者的滇缅公路...

元代关学家侯均研究三题————作者:周日蓉;

摘要:侯均是元代关中地区著名学者,《元史·儒学传》称其“名振关中,学者宗之”,冯从吾《关学编》为之立传。学界对侯均的研究均以《元史·儒学传》或《关学编》为据,而忽视了侯均所撰的《元故壮士侯元公墓铭》《元北城先生屈继平墓铭》《司马温公祠堂记》以及元人同恕、蒲道源、黄溍等人文集中的相关记载。通过对侯均佚文以及同恕、蒲道源、黄溍等人文集的爬梳、考证,可补正《元史》本传及《关学编》关于侯均字号、籍贯、事迹、交游...

王吉相四书学思想发微————作者:许宁;

摘要:王吉相是清初关中地区的重要学者,《四书心解》反映了其四书学的思想体系。其一,他明确提出“归主于心”,强调对《四书》的“心解”路线,弘扬“我心之会通”的主体精神;其二,他要求“归原于知”,以“知”为核心,将“五常”“三达德”等贯穿起来;其三,他主张“知行不离”“即事为学”的工夫取径。在四书学发展史上,王吉相的学术思想属于“关中王学”的思想谱系,他自觉地援关补王,重视“反身践履”、坚持“躬行实践”,力...

《白鹿原》衍生作品中的意象研究:从文学到跨媒介的深度拓展——评吴玉军教授《〈白鹿原〉衍生作品中的意象研究》————作者:梁瑜霞;

摘要:<正>陈忠实先生的长篇小说《白鹿原》自二十世纪九十年代问世以来,不仅在文学领域引发了广泛关注,并且还衍生出多种艺术形式的改编作品,诸如秦腔、话剧、舞剧、电影、电视剧及连环画等版本。这些衍生作品不仅丰富了原著的艺术表现形式,也从不同角度对原著进行了深度拓展和多维解读。尽管已有大量研究关注到《白鹿原》的传统文化、人物形象、艺术特色、叙事策略、悲剧意识等方面,但对其衍生作品中意象的系统化研究还相对匮乏

论17世纪西欧船医制度的建立————作者:张兰星;

摘要:进入17世纪,西欧国家的海上活动及海外扩张持续增加,在英国、荷兰等西欧国家,登船服役服务的船医也越来越多,西欧国家迅速创建了一套船医管理制度:多数船医由理发师外科医生行会培养;各国的海军及商贸公司各有招募规定,要想当上正式船医还必须通过专业考试,接受考核;船医的级别、进阶、考核、薪酬、职责均有比较明确的规定。在这样一种制度的运作下,西欧出现了约翰·伍德沃尔、威廉·柯克布恩等著名船医,他们也是航海医...

清代官补图案民俗文化要素探源————作者:刘畅;

摘要:“官补”是明清时期官员正式礼服上所使用的重要配饰,出自宫廷服饰礼仪体系,属于标准的宫廷文化产物。但无论花式纹样还是内容题材,无不与中国民俗文化息息相关。因此,在深入研究官补的各类图案要素时,有必要着意于从民俗文化图式的纹饰特点、内容题材、应用方式、文化背景等方面进行探究,从中发掘出那些极具民俗文化内涵的元素来。通过梳理与分析这些传统纹样,有助于理清中华传统文化的发展体系,探寻中华传统文化的传承脉络...

唐代岭南商贸圈发展繁荣之研究——以岭南胡人胡商为例————作者:朱利民;吴铁;

摘要:唐朝中央政府不仅着力于陆上丝路的维护,而且倾心海上丝路的营运,即海事就是人事。胡人、胡商作为海上丝路商贸活动不可或缺的策动者、实施者,他们最初从事海上丝路阶段性对口商贸,逐步开拓海外市场、组织通商贸易,成功助推了岭南地区政治、经济、社会与文化领域的繁荣发展,促进了以广州为中心涵盖广东、广西、海南、香港、澳门和越南中北地区的岭南商贸圈的形成

区域电影视域下1980年代西安电影制片厂崛起缘由探究————作者:谢群;李纪昕;

摘要:20世纪80年代“西影现象”的出现,其缘由是多方面的。1980年代是中国电影业从国有单位到市场化主体改革的过渡时期,国营电影制片厂虽然面临市场的挑战,但还可以享受到旧有电影体制的优势与便利,同时自身又有改革调整的空间和可能性。处于过渡期的电影体制为艺术电影的创作提供了保障,20世纪80年代的“文化热”为西部电影的兴起营造了文化氛围。在《中共中央关于经济体制改革的决定》指引下,西安电影制片厂围绕“提...

  相关文学期刊推荐

  核心期刊推荐

SCI服务

搜论文知识网 冀ICP备15021333号-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