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论文知识网并非《粤海风》的官网或杂志社,为客户提供期刊征稿、论文发表等中介服务,在客户与期刊杂志社之间搭建了一座省时、省力的便捷桥梁。本站与《粤海风》等上百家同类正规期刊保持着多年的密切合作关系,切实提高客户期刊发表的质量与效率。通过本站发表论文,客户将获得更大的选择空间、更高的通过率、更快的发表速度、更满意的服务质量。
杂志简介
《粤海风》杂志是全国首家文化批评杂志,它把目光不仅仅局限于文史哲等传统人文学科,而是着眼于人类社会的诸多历史文化现象,提倡一种“大文化视野”。《粤海风》杂志的栏目设置有论说、人生、反响、艺苑、回望、现象、漫话等,在内容和风格上都提倡多元化,以优秀与深刻为唯一标准。在文风上,《粤海风》一直提倡深刻而不晦涩,好看而不庸俗的办刊宗旨,希望把历史上的、当前社会上的和文化学术界的各种现象都纳入到深刻的论说当中。
《粤海风》注重文化品位,坚持精品路线,受到社会、尤其是学术文化界的广泛关注,进入了许多一流专家学者的视野,成为全国较有影响的学术文化类刊物。《新华文摘》、《人大复印资料》、《文学报》、《中国青年报》等著名主流报刊以及国外的一些华文报刊都转载过《粤海风》刊发的文章,一些文章在海内外产生了不小的影响。
收录情况
国家新闻出版总署收录 ASPT来源刊
中国期刊网来源刊
栏目设置
本刊栏目设置有论说、人生、反响、艺苑、回望、现象、漫话等。
本站已成功发表的论文:
1 金玉满堂 封伟民陶瓷艺术欣赏 赵利平; 2
2 先知不会在他的故乡成为先知 单磊; 3-7
3 中国知识分子的责任——答“腾讯文化”记者问 丁帆; 8-12
4 陈寅恪先生身后事 吴定宇; 13-19
5 “六一八弹劾案”的由来、症结及影响——在孙中山大元帅纪念馆的演讲 曾庆榴; 20-23
6 自传、回忆录与口述历史 陈墨; 24-27
7 汉传佛教向何处去 孙绍先; 28-30
8 姚辛:穷尽一生为“左联” 秋石; 31-35
9 追念恩师林增平 王杰; 36-41
10 鲁迅视野里的读经与读史 赵献涛; 42-45
11 启蒙:繁复的五四旋律 陈佳冀; 46-48
12 当代影像中的八路军军帽 李新宇; 49-52
相关论文范文:参考关于发展生态文化的几个问题
摘 要:发展生态文化对人的发展、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促进生产、消费、流通协调发展、促进社会文明均有重大作用。我国近年来在生态环境、社会环境、商品流通等方面,还存在一些问题,影响生态文化的发展。为发展生态文化,要端正人的价值导向,发展生态文化产业、产品和服务,促进生产、消费、流通协调发展。并弘扬自古以来的优秀生态文化,并使其走向世界。
关键词:评职称对论文的要求 ,生态文化,商品流通,经济发展方式,以人为本
一、发展生态文化的作用
生态文化既然很崇高,因而发展生态文化,作用也很大。我认为,具体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粤海风最新期刊目录
新时代人民文艺与高级艺术————作者:刘永明;陈凌宇;
摘要:新时代人民文艺可以被认为是普遍意义上的高级艺术,这是艺术唯物辩证法运动和社会主要矛盾新转化的必然要求,也是人民文艺发展的必然结果。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文艺工作的重要论述作为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新形态,在理论上深刻论述了人民文艺就是高级艺术这一理论事实;而新时代中国文艺的新实践和新特性也在客观上深刻证明了新时代人民文艺就是高级艺术这一艺术现实的到来
“为人民”:新时代中国文艺的关键词————作者:周建增;
摘要:“为人民”是新时代中国文艺的关键词。人民的主体地位、党的根本宗旨及使命任务,使得“为人民”成为社会主义文艺的本质属性。人民贯穿于文艺生产、文艺创新和文艺流通三大环节。首先,“人民需要文艺”折射出新时代中国文艺生产的现实、时代和世界价值。其次,“人民必须在场”引导文艺创新主体始终饱含人民情怀、追求养德与修艺相统一。最后,“人民得到提高”突出文艺流通以社会效益为首位,进而规范文艺作品遵循现实主义和浪漫...
延安时期中共文艺政策及其对党的形象塑造的推动————作者:罗嗣亮;马丽;
摘要:文艺政策是中国共产党用以规范和管理文艺活动的方针和准则。以延安文艺座谈会的召开和毛泽东的讲话为标志,党的文艺政策经历了前后两个不同阶段。座谈会召开之前,一些重要的文件指示、会议决定、党报党刊文章等作为文艺政策的表现形式,发挥着文艺政策的引导功能。座谈会召开之后,毛泽东《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便成为中国共产党制定文艺政策所依托的核心文本。在调整和完善后的文艺政策规约和指引下,延安文艺知识分子、老...
中国纪录片节展的发展历程与文化进路——兼谈中国(广州)国际纪录片节————作者:姚睿;龚柯;
摘要:本文尝试梳理中国纪录片节展以及中国(广州)国际纪录片节的内容、模式及其发展历程,探寻中国纪录片节展的文化进路。中国(广州)国际纪录片节遵循日历规律错峰开办,与其他电影节相互联系形成巡回;通过邀请名片名导和完善人才培养体系提升节展的知名度;通过内容和单元设置彰显主流价值,以此建立节展的声望体系。未来,中国(广州)国际纪录片节可借助亚洲区域的短途巡回,建立平衡国际与本土价值的评价体系等举措以坚守传播中...
文化溯源·世界视野·家国情感——论近年来粤港澳大湾区文化题材纪录片的创新路径————作者:李璇;李跃森;
摘要:文化题材纪录片要回答“何以岭南”这一问题,既需要溯源历史,探寻岭南文化的根系,也应自影响力的空间拓展中,探寻文化流动、融合的过程及其影响。强烈的族群意识和家国情怀,既构成了岭南文化的鲜明底色,也为纪实影像挖掘深层次的情感内涵提供了丰厚的生发土壤
容庚《颂斋藏印》原钤本跋————作者:田炜;
摘要:作为近代学术史上成就卓著的古文字学家、金石学家、收藏家、书法家,容庚先生以治学严谨、收藏宏富、艺文兼修而闻名。他的学术精神与艺术造诣,至今仍为学界景仰。岁值甲辰,恰逢容庚先生诞辰一百三十周年,本刊特别策划“纪念容庚诞辰130周年专辑”,既为追思先贤风骨,亦期以学术传承烛照当下。本专辑四篇文章,既有对容庚先生学术成就的探讨,也有对其收藏的系统性整理,更提供了鲜活的日常视角,共同编织出一幅立体、丰盈的...
技术语境下“网生纪录片”的新形态特征及发展前瞻————作者:胡刘斌;
摘要:随着创新科技的迅猛发展,纪录片制作和传播领域也面临着前所未有的变革。5G通信网络、VR虚拟现实技术、AI人工智能等新技术的日新月异,让“网生纪录片”这一纪录片新形态不断崛起,其在内容创作和文本传播上都展现出新的特点和发展前景,如拍摄题材和创作人群的快速扩展、文本与观众的交互性极大增强、沉浸观影和移情体验的深入优化、互联网思维对创制的极深介入等。这些新形态的出现在为受众提供更加丰富和个性化的表层观影...
《康熙与路易十四》:探索融通中外的叙事话语范式————作者:易文翔;
摘要:<正>2024年是中法建交60周年,由广州市广播电视台、华夏电影公司、法国幸运之光电影公司联合出品的大型文献纪录电影《康熙与路易十四》公映,获得广泛的好评,被誉为“元首外交主题第一片”。作为纪录电影,《康熙与路易十四》在坚持纪实美学原则基础上,努力拓展叙事表达的边界,充分发挥纪实性与故事性两种叙事功能,探索融通中外的叙事范式,借影像艺术实现中外文化深度对话,进一步开拓中国电影“走出去”的道路
论现代性视阈下韩松“轨道三部曲”对“人”的书写——主体异化、身份失稳与均质化————作者:刘霖杰;
摘要:《地铁》《高铁》《轨道》是韩松审视中国现代性问题的代表作品。在这三部作品中,韩松构建出了一个交通工具型的极端现代性世界,让乘客们置于这样极端化的世界中,展现出他们在该环境下逐步失去主体性而异化成“非人”的过程,以及地铁、高铁等交通工具将乘客围困起来的诡异事实。在《轨道》三部曲中,韩松展现出人在异度空间中的异化、身份的失稳、均质化的大众与灾变,从而对现代性在现代社会中的扩散以及自身异化达成一种民族寓...
野马金石意 鬼锁学术心——容庚先生的学术与书法————作者:李悦枝;
摘要:容庚是我国现当代著名的古文字学家、金石学家、考古学家、收藏家、书法篆刻家和教育家。他一生精研学术,对金石古文字方面研究深厚,注重考识辨异,治学严谨,毕生坚守“独立之精神,自由之思想”,自喻为“野马”“鬼锁”,在当代岭南乃至全国学术界具有重要地位。本文从容庚的学生交往和师承关系、容庚《金文编》与现当代岭南地区金石古文字研究、容庚《丛帖目》与岭南刻帖研究、容庚书法实践与民国以来岭南书风印风、容庚的人格...
《容庚藏帖》所载宋代书迹所涉丛帖、底本及书家考————作者:王峰;
摘要:《容庚藏帖》收录了容庚先生所旧藏的历代刻帖172种,其中辑刻有宋代书迹之刻帖凡65部,涉及历代、断代及个人多种丛帖类型。《容庚藏帖》所载宋代书迹凡992件,其中底本存世者较少,约占总量的35%,且这些书迹之藏地分散于国内及海外文博收藏机构以及私人之手,其中尤以北京故宫博物院及台北故宫博物院所收为多,约占存世总量的72%。《容庚藏帖》所载宋代书迹共出自164位两宋书家之手。刻帖对于不同书家作品的收录...
容庚的北平日常生活————作者:夏和顺;
摘要:<正>从19世纪末到20世纪中叶,明清两朝首都北京经历了沧桑巨变。1928年国民政府迁都南京,北京改名北平,从原来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淡出,因其文化底蕴深厚,仍可作为文化中心与南方的上海对峙,被称作“文化古城”。容庚先生1922年北上赴京求学,就读北京大学研究所国学门,毕业后任教燕京大学,主编《燕京学报》,著有《金文编》《商周彝器通考》等,组织并主持考古学社并参加各种学术活动,在古文字和青铜器学...
守正与新变——第十四届全国美展中国画作品展观察————作者:蔡祜;
摘要:<正>2024年6月29日至8月25日,第十四届全国美术作品展中国画作品展在广州艺术博物院(广州美术馆)隆重举办。作为第十四届全国美展规模最大,最受关注的展区之一,本次展览共展出698件中国画作品,其中进京作品103件,集中展示近5年来中国画家的最新探索成果,体现了现阶段全国美术工作者在中国画领域的创作面貌与蓬勃态势。展览作品所呈现的新理念和新风格,也为我们观察当代中国画的发展轨迹与创新方向提供了...
对话张凤:鲁迅域外影响与北美华文作家的思想图景————作者:张凤 ;张娟;
摘要:<正>张凤女士的研究创作与其出身史学,又在哈佛图书馆任职多年的经历密切相关。她对哈佛百年来的中国学者如数家珍,对哈佛汉学、哈佛中国学者的研究都建立在丰富的史料图影和学术来往上。而学者身影的交错,亦是思想线索的交错。从鲁迅、张爱玲和沈从文,到李欧梵、郑培凯、郭松棻、王德威,在文学创作与评论中的交错影响,也隐动着域内外文学思想的延续与变迁
贯通中外,博通古今——比较文化视野中香港地区的现代学者散文————作者:黄维樑;
摘要:古人为学力求博通古今,现代文士还求贯通中外。清末以来,读书人写文章,常有古今中西元素交融之篇,如梁启超、鲁迅、梁实秋所作;至钱锺书,其博雅的学者散文为这种“交融”文体树立典型。香港文化一向中西交汇,20世纪七八十年代,风云际会,此地聚集了发扬、增益“钱风”的一群学者作家,如余光中、梁锡华、黄国彬等。本文选析他们的作品,说明其可观可贵之处,并指出其风格与古代《文心雕龙》所说的“杂文”暗合。当前提倡文...
粤港澳大湾区文艺专家智库——评论家系列
摘要:<正>刘永明,中国艺术研究院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研究所研究员。兼任全国马列文艺论著研究会理事、全国毛泽东文艺思想研究会理事。主要从事中国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发展史论研究。参与了“20世纪中国马克思主义艺术理论史”等十多项国家、部级、院级集体课题;个人承担国家社科基金艺术学项目子课题两项、省部级课题一项、院级课题两项
在“误投”的空间中邂逅公共性——读东浩纪《观光客的哲学》————作者:周铭悦;
摘要:<正>作为享誉国内外的日本文化学者,东浩纪的两本代表性著述《动物化的后现代:御宅族如何影响社会》《动物化的后现代2:游戏性写实主义的诞生》是当下中文学界阐释动漫、游戏、电影、网络小说可以借鉴的重要理论资源。由他提出的“数据库消费”“数据库动物”“游戏写实主义”等概念亦是当前亚文化研究的高频热词
中国古代绘画中的鞍马形象研究————作者:申萍萍;
摘要:在中国古代绘画史中,关于鞍马题材的绘画屡见不鲜。文章试以鞍马绘画的题材分类为切入点,在展现鞍马作品在不同时期的主题功能与绘画表现的同时,尝试回答鞍马题材在绘画上何时受到关注?关注的目的是什么?不同时代的表现有什么区别等问题,进而探讨作品背后的图像内涵与阶级诉求
历时性视角下广东电视剧青年形象建构研究(1990—2024)————作者:周敏;陈万洋;
摘要:青年强则国强,青年兴则国兴。在国家仪式和国家话语的再生产下,青年成为民族精神和国家发展的重要意指。本研究从历时性视角出发,发现广东电视剧青年形象有如下特点:在1990—2000年间,青年人物以敢闯敢拼的打工妹、无私奉献的警察军人、浮沉觉醒的岭南商人形象为主;在2001—2011年间,呈现出时代变迁下励志向前的创业人、岁月长河下为国奉献的民族英雄、文化包容下和睦相处的“外来媳妇本地郎”的青年形象;在...
巫性、神性与母性的象征与并存:《南洋女儿情》中华人女性形象的文化审视————作者:张伶聪;
摘要:《南洋女儿情》以真实历史为蓝本,讲述20世纪30年代三水“红头巾”为生存逐梦星洲的故事,不同于以往男性视角铺陈下的宏大叙事传统,小说通过对女性群像的刻画构筑了巫性、神性与母性并存的文本空间,无限延展了电视剧的美学张力与文化意涵,不仅彰显了华人女性在波谲云诡的历史洪流中内心的挣扎与选择、个人的蜕变与成长,更以浪漫主义方式谱写了一曲中华儿女海外奋斗的传奇赞歌
相关文学期刊推荐
- 省级《文学与艺术》
- 省级《湘潭大学学报》
- 省级《西藏大学学报》
- 省级女报故事
- 国家级《网友世界》
- 北大核心《中国翻译》
- 省级《报刊荟萃》
- 北大核心《红楼梦学刊》
- 省级山花
- 北大核心《民族文学研究》
- 省级中国编辑
- 省级Easy音乐世界
- 国家级军营文化天地
- 省级《华文文学》
- 北大核心《心理学报》
- 省级 古典文学知识
- 国家级中国文化遗产
- 省级华章
- 省级金沙江文艺
- 北大核心中国典籍与文化
- 省级《青年作家》
- 省级《美术向导》
- 省级文苑青春纪事
- 省级《满语研究》
- 省级小读者
- 省级中国地名
- 省级现代妇女幸福生活
- 省级《钟山风雨》
- 省级创意美术与手工
- 省级当代音乐
核心期刊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