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论文知识网并非《华文文学》的官网或杂志社,为客户提供期刊征稿、论文发表等中介服务,在客户与期刊杂志社之间搭建了一座省时、省力的便捷桥梁。本站与《华文文学》等上百家同类正规期刊保持着多年的密切合作关系,切实提高客户期刊发表的质量与效率。通过本站发表论文,客户将获得更大的选择空间、更高的通过率、更快的发表速度、更满意的服务质量。
杂志简介
《华文文学》系专门研究台港澳及海外华文文学的学术刊物。
收录情况
国家新闻出版总署收录 ASPT来源刊
中国期刊网来源刊
栏目设置
主要栏目:白先勇评论专辑、马华文学研究、灯下品书、武侠世界。
杂志目录:
1 陈若曦在澳门大学讲“文革往事” 庄园; 2
2 五位诗人访问汕头大学 白帆;叶楠楠; 2
3 演绎“红色经典”:三大革命音乐舞蹈史诗及其和平回归 陈小;冯雪峰; 5-27
4 柯思仁《戏聚百年:新加坡华文戏剧1913-2013》出版 27
5 寓澳名贤汪兆镛诗词探论 邓骏捷;陈业东; 28-37
6 走向世界与回归传统——澳门大学第二届南国人文论坛综述 张丽凤; 38-42
7 菲律宾作家黎萨尔与20世纪中国文坛 孟昭毅;郑宁人; 43-47
8 回译、自译及创译 欧阳昱; 48-64
9 Mabel Lee(陈顺妍)访谈录 欧阳昱; 65-67
10 五六十年代革命战争小说的“同性社会性”——兼再解读《洼地上的“战役”》 张坚; 68-77
11 她们读门罗 艾晓明;柯倩婷;冯芃芃; 78-82
华文文学最新期刊目录
《华文文学》投稿须知
摘要:<正>《华文文学》(双月刊)创刊于1985年,由汕头大学主办,是我国内地首份专门发表台港澳及海外华文文学作品与评论的刊物。本刊原为“中国世界华文文学学会”会刊,现为学术性刊物,主要刊登港澳台及海外华文文学方面的学术研究成果。本刊为全国中文核心期刊(2017年版)、中文社会科学引文索引(CSSCI)扩展版来源期刊(2019—2020)、人文社会科学期刊A刊扩展期刊(2018年版)。本刊实行双向匿名审...
承袭与重复:云里风《狂奔》与鲁迅《过客》的互文性观照————作者:李娜;王润华;
摘要:享有崇高政治声望的文豪鲁迅在东南亚文学领域仍然影响巨大,马华作家云里风(陈春德)无疑是最为直接的受益者之一。云里风的文学创作与鲁迅的作品之间有着一种难以言说的联系,这种联系在希利斯·米勒的重复性理论视角下显得尤为显著,深究云里风的《狂奔》与鲁迅的《过客》,不难发现二者在多个维度上的重复与叠加。在复调对话的层面,《狂奔》与《过客》都使用复调结构,文本内部的对话与碰撞,展现了作者复杂多面的思想深度;在...
论夏志清的中国古典小说史研究————作者:陈小亮;
摘要:文章以夏志清集中讨论中国古典小说六大名著《三国演义》《水浒传》《西游记》《金瓶梅》《儒林外史》《红楼梦》的著作《中国古典小说史论》(中文版)为基础文本,从艺术性、思想性和研究方法三方面总结夏志清的中国古典小说史研究:一是以西律中的研究方法,以西方现实主义小说的艺术标准来衡量中国古典小说;二是道德批评往往胜于艺术批评,强调人的文学,着重对旧社会、旧思想的批判,延续五四精神传统。本文提出,从对中国小说...
编后语————作者:蒋述卓;
摘要:<正>2024年年末,由本刊承办、中国中外文艺理论学会叙事学分会和汕头大学文学院联合主办的“文明互鉴视域下华文文学叙事理论研究:第八届华文文学研讨会暨叙事学高端论坛”在汕头北山湾酒店顺利举行。来自不同学科的专家从跨学科和文明互鉴角度,对华文文学叙事理论、跨文化交流与身份认同、地方文化叙事与国际表达等议题展开深入探讨,旨在提升华文文学叙事研究理论研究水平,推动华文文学学科体系、学科话语的建设。在今后...
“文明互鉴视域下华文文学叙事理论研究”第八届华文文学研讨会暨叙事学高端论坛现场撷英
摘要:<正>~
编织“关系之网”:后现代语境与代田智明的《故事新编》研究————作者:刘春勇;王杨宇迪;
摘要:20世纪70年代后,影响日本思想界至今的“后现代主义”思潮席卷而来。“后现代主义”在日本经历了一个由译介和广泛传播,到全面解构现代性,再到深入本土化实践的过程。这一思想变动影响到日本思想界的方方面面,日本鲁迅研究也毫不例外。本文在梳理日本《故事新编》研究传统的基础上,讨论代田智明的《故事新编》研究在后现代语境中如何摆脱文本分析的桎梏,而展现出对于现代性原理崩塌后的世界的思考,编织自我与他者、过去与...
整体性、第三元与经典性累积——黄万华的华文文学“经典”建构理论述评————作者:卢阿涛;李永东;
摘要:黄万华先生是华文文学研究界最早提出“经典化”问题的学者之一,他的经典观与其文学史建构密切相关。其经典建构的整体性视野,开放的“经典性累积”思路以及“第三元”的经典化视角,呈现出一种基于生命整体意识、历史总体观念和中华民族文化魂脉之上的开放包容的经典观,为海外华文文学、乃至整个中华民族文学的“经典化”提供了重要视角,颇具观念与方法上的启发意义
教育视域下华人移民家庭内的对峙与和解——以新移民写作中的“一代半”形象为中心————作者:张栋辉;丰云;
摘要:新移民写作中,随父母移民国外的“一代半”群体是新世纪以来新移民文学的叙事焦点之一。由于双重文化观念的影响和自我身份认同的艰难,他们无法与父辈第一代移民的思想观念完全吻合,因此两代移民在对异质文化的接纳、对族裔文化的存留上既有无可回避的对峙冲突,又有割舍不断的亲情及和解的可能。新移民作品探索了“一代半”群体异域教育情形、与父辈教育环境的迥异、自我定位的实现等内容,折射出教育体制、文化环境等诸多因素对...
作为方法的“科幻”:以华裔美国科幻文学为中心————作者:孙蕾;
摘要:面对华裔美国文学在全球化和多元文化影响下与主流文学趋于同质化的困境,本文提出将华裔美国科幻文学从认识论层面作为一种方法,为华裔美国文学发展提供一种质疑和挑战的新视角。鉴于苏恩文的科幻诗学的“认知疏离理论”与詹姆逊的科幻与后现代性关系的阐述,华裔科幻作家群提供了一种独特的表达方式和审美情趣,具体分别是未来的历史中的历史认知观疏离、东方哲思中新奇缺席的审美重构、自我与他者叙事中的政治实践批评,解构和重...
在跨文化和文明互鉴视野下研究华文文学叙事——“文明互鉴视域下华文文学叙事理论研究:第八届华文文学研讨会暨叙事学高端论坛”综述————作者:潘语祺;
摘要:2024年12月21日至22日,由中国中外文艺理论学会叙事学分会和汕头大学文学院联合主办、《华文文学》编辑部承办的“文明互鉴视域下华文文学叙事理论研究:第八届华文文学研讨会暨叙事学高端论坛”圆满举行。来自华文文学、叙事学以及现当代文学、外国文学与古代文学等研究领域的50余名学者,共同探讨华文文学的创新发展与学科建设。论坛以跨文化视野为基础,围绕华文文学与叙事学理论的融合展开深入讨论,审视华文文学在...
海外“中国文学史”中的“少数民族文学”书写研究————作者:杨淑尧;
摘要:“中国少数民族文学史”是“中国文学史”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目前关于“中国少数民族文学史”的研究,主要集中在国内学者所编写的文学史教材当中,对于海外学者的关注相对较少。虽然国外尚没有专门论述“中国少数民族文学史”的著作问世,但在近些年陆续出版的“中国文学史”专著中,“中国少数民族文学”的身影已经开始逐渐展现。本文将通过对海外“中国文学史”中的“少数民族文学”书写进行整理与回溯,分析海外“中国文学史”...
“世界”作为一种方法——论王德威《哈佛新编中国现代文学史》跨域流动的文学史观————作者:李礼;
摘要:王德威的《哈佛新编中国现代文学史》借鉴发扬海德格尔“世界中”的观念,将“世界”作为一种方法,凸显海内外不同区域文学与中国现代文学的互动交流经验。“世界中”作为“世界”所包蕴的开放、动态的能指,彰显出王德威跨域流动的文学史观:超越了单一政治地理局限的中国文学具备无限可能与潜力,“文”与“史”的对话借助于种种跨国族、文化、政治和语言的交流方得实现。在“世界中”这一语境下,该文学史提供了一种双向通达的文...
“周树人”如何成为“鲁迅”——李冬木对“原鲁迅”的“越境”探源————作者:汪卫东;
摘要:日本的鲁迅研究关注从“周树人”到“鲁迅”的形成,大致形成两个研究路径,一是竹内好、伊藤虎丸、丸山升、木山英雄、丸尾常喜、新岛淳良、尾崎秀树、竹内芳郎等关注从“周树人”到“鲁迅”的内在精神结构的变化,二是北冈正子、中岛长文、吉田富夫等实证考察鲁迅早期思想与留日时期明治三十年代文化语境的关系。作为旅日学者,李冬木接续了日本学者“原鲁迅”的问题意识和实证研究的取向,近二十年来探讨“周树人”如何形成“鲁迅...
“第三元”的华文文学研究——黄万华教授访谈————作者:章妮;黄万华;
摘要:黄万华教授从中华民族文学的整体观出发,由沦陷区文学研究而渐次深入台湾、香港文学,并逐步拓展至东南亚、美国与欧洲等地区华文文学的探索。他数十年的学术写作和研究成果卓著,是华文文学研究领域的一棵常青树。本访谈以研究历程为时间线索,以华文文学的“生命整体意识”为空间线索,以“第三元”为贯穿的研究立场,梳理了黄万华教授华文文学研究的核心思考、实践与学科贡献
中国世界华文文学学会召开换届会议暨“全人类共同价值与世界华文文学发展”国际学术研讨会
摘要:<正>2024年11月29日—12月1日,中国世界华文文学学会第六次会员代表大会暨“全人类共同价值与世界华文文学发展国际学术研讨会”,在浙江传媒学院乌镇校区举行。本次会议由中国世界华文文学学会、浙江传媒学院共同主办。来自暨南大学、吉林大学、山东大学、复旦大学、南昌大学、浙江大学、厦门大学、中山大学、福建师范大学、江苏师范大学等高校,中国社科院、江苏省社科院等研究机构,以及来自加拿大、美国、马来西亚...
逃逸的诗学:论黄锦树《大象死去的河边》中的马华主体性————作者:何杏枫;古昀翰;
摘要:黄锦树为重要马华作家,其混杂的语言背景及与之相关的文学论战,构成了理解马华主体性的重要进路,唯目前仍未有评论深入探讨黄锦树创作及其马华文学国籍归属论述之间的关联。本文以黄锦树2021年出版的最新小说集《大象死去的河边》为切入点,探讨马华主体性如何得以在其论述与创作中交织建构。本文借助德勒兹的“逃逸路线”及其与瓜塔里提出的“少数文学”/“小文学”理论,讨论黄锦树的现代主义技艺实践,并进而探析目前评论...
黄万华学术年表————作者:王勋鸿;
摘要:<正>黄万华,浙江上虞人,1948年6月生于上海。1977年就读牡丹江师范学院中文系,1980年提前毕业留校任教。1992年调任华侨大学台港澳暨海外华人文学研究所所长,其间主持华侨大学中文系和对外汉语教育部等工作。1996年调入山东大学,2001年起招收中国现当代文学和海外华人文学研究方向博士生。曾为山东省十一五、十二五重点学科(中国现当代文学)带头人,山东省级教学团队(中国现当代文学与海外华文文...
流动与变易:《大围有个火锅店》食物书写中的旅居者身份认同探微————作者:潘成玉;黄继刚;
摘要:饮食人类学的视域中,食物揭橥了文化社会中生态、族群、伦理、文化等因素,是人们建构身份认同与区分他者的具身化路径。周洁茹《大围有个火锅店》是一本以食物为主题的散文集,文中叙事主体常带有旅居色彩,其中关涉了旅居者的身份认同问题。旅居者的身份认同呈现流动与变易的过程,从周洁茹的食物书写中透露出来,向着三个维度展开:在旅居地的异质体验、对原籍地的身份认同,以及以旅居者选择意图为核心的身份认同建构。处于动态...
翻译副文本与香港《人人文学》文学形象的建构————作者:刘韵柔;
摘要:尽管学界已关注到翻译与形象建构的关系,然而其重点在于探究翻译如何塑造他者形象,因而忽视了翻译与自我形象构建的关联。探究《人人文学》的翻译副文本为翻译与自我形象建构的关联提供视角。与传统的翻译方式不同,《人人文学》中的翻译文本大量转录了此前在大陆已出版的译作。然而,刊物并非一字不落地保留前人译作,而是对翻译副文本进行了大量修改。这些修改的背后隐藏着刊物编辑想要建立文学形象的愿望,并期待以纯文学的力量...
蔡文甫文学年表————作者:孙晓东;
摘要:<正>1926年8月26日(农历七月十九日),出生于江苏盐城建阳镇马厂乡(今为建湖县建阳镇马厂村),本名世尧,后改名文甫。家里世代务农,父亲蔡森林是地道的农夫,母亲邱氏,大哥蔡天培是家中唯一的文化人。本年,就读于大哥蔡天培在家自办的私塾,习读《论语》《孟子》《左传》《诗经》《古文观止》《龙文鞭影》等古籍,打下良好的文学功底。9月,入读建阳小学五年级。在此期间阅读了《三国演义》《封神榜》《金瓶梅》等...
相关文学期刊推荐
- 省级民族画报
- 省级 大舞台
- 省级杉乡文学
- 省级时文选读
- 省级中华瑰宝
- 省级现代青年(细节版)
- 国家级《国际新闻界》
- 省级《地火》
- 北大核心《当代外国文学》
- 省级《湖南医科大学学报》
- 省级《微型小说选刊》
- 省级《新闻与写作》
- 省级《西藏文学》
- 省级《文学界》
- 省级《中国作家》
- 国家级《法国研究》
- 国家级《艺术与设计》
- 省级古籍研究
- 省级创意绘画与手工
- 北大核心《民族艺术》
- 省级《文学与艺术》
- 省级地方文化研究
- 省级《黑龙江史志》
- 省级《广东艺术》
- 北大核心《山西高等学校社会科学学报》
- 国家级抗战史料研究
- 北大核心《北京电影学院学报》
- 南大核心安徽史学
- 省级电影画刊(上半月刊)
- 省级诗歌月刊
核心期刊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