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论文知识网并非《中国韵文学刊》期刊的官网或杂志社,为客户提供期刊征稿、论文发表等中介服务,在客户与期刊杂志社之间搭建了一座省时、省力的便捷桥梁。本站与《中国韵文学刊》等上百家同类正规期刊保持着多年的密切合作关系,切实提高客户期刊发表的质量与效率。通过本站发表论文,客户将获得更大的选择空间、更高的通过率、更快的发表速度、更满意的服务质量。
杂志简介
《中国韵文学刊》是中国韵文学会和湘潭大学学联合主办的学术理论刊物。本刊以繁荣中华学术、弘扬中华文化为宗旨,探讨中国韵文的特点和发展演变的规律,研究诗词曲等中国韵文的作家和作品,并酌登少量现代和当代的韵文创作。
本刊的主要内容为:中国韵文学的基础理论研究,诸如韵文学的范围、内容 和研究方法、韵文学研究史等;中国韵 文学的宏观研究,诸如中国韵文发生嬗变的规律及文化背景,中国韵文的基本特征;中国韵文的分体研究,风格与流派研究,作家与作品研究等;韵文学的比较研究,诸如中外韵文的比较,中原韵文与边疆少数民族韵文的比较,中国韵文各体或各时期的比较,韵文与散文的关系等;海内外关于中国韵文研究成果和动态的综述、评价;国内尚末披露的中国韵文学文献资料等。
收录情况
国家新闻出版总署收录 ASPT来源刊
中国期刊网来源刊
栏目设置
主要栏目:诗学研究、词学研究、曲学研究、时代新声、耆旧遗音。
中国韵文学刊最新期刊目录
论明清通俗小说中诗词的“把关”————作者:杨志君;
摘要:“把关人”是指对传播的信息进行筛选的传播者。明清通俗小说的诗词传播存在多位“把关人”,他们会对诗词进行筛选,决定着诗词能否进入小说及传播于世。小说作者的知识结构、审美趋向决定了在通俗小说中引用哪些诗词与创作什么诗词。小说重编者一方面会保留小说的人物诗词及与故事情节密切相关的诗词,另一方面会对小说中与情节若即若离的诗词,描写人物、景物、场景等程式化的诗词,俚俗的诗词以及体制性韵文,进行删减、替换。在...
道家美学与中国古典诗歌中的空寂声音景观————作者:单月;张东旭;
摘要:中国传统诗歌中蕴含着大量“空寂”声音景观,从道家“大道之美”与“阴阳相生”的思想出发,其美学意涵可以划分为“空观”和“寂感”两个层面,涵盖无声和有声两个维度,生成声境、情境、意境的多重审美。诗歌中所表现的“空寂”不仅仅是指可听到的客观声音,还是道家思想对声音景观的一种深刻延展,超越了耳闻之境,引导人们感知生命的深层内涵。对“空寂”声音景观的研究深化了中国传统声景艺术的认知维度,启迪人们领悟其中所包...
大鹤虽去精魂在:《郑文焯年谱长编》读后————作者:张海涛;
摘要:郑文焯兼具文学家、学术家、艺术家以及清朝遗民多重身份,在近代转型期具有典型性与代表性。杨传庆所著《郑文焯年谱长编》全面而确切地呈现出郑文焯的生前身后。《长编》善于取材,充分利用稿本、书札、日记等文献,更为真实地反映出“人”的思想心态和“群”的文坛生态。在占有较为丰富材料的基础上,《长编》精于考辨,去伪存真,廓清疑团,纠正旧谱舛误。《长编》对于词学研究具有重要价值,不仅可供深究细讨郑文焯的词与词学,...
《乐章集》所录词调的大曲渊源及文体意义————作者:刘学;
摘要:柳永《乐章集》载录了二十余种大曲衍生词调,或从大曲直接摘遍,或以大曲的音乐材料为基础进行不同程度的衍制。促生词调的同时,大曲也影响词调的音乐结构和声情表达。作为北宋新词调的渊薮,《乐章集》保存了不少大曲衍生词调的音乐信息,揭示了从大曲到词调这一重要的词调创新途径。虽然该途径可追溯至唐代,在北宋时期却别具意义,因为彼时大曲趋于衰落与分化而词体蓬勃发展。词调与大曲的关系折射出不同文艺形式的交叉及其带来...
老年情志的投射:论宋诗中的老寿物象题咏————作者:庞明启;
摘要:宋代咏物诗中的老年因素十分明显,这些诗歌大多会在生物、器物性状和文化属性的基础上,再加上衰老、枯朽或沧桑、长寿等特征的描写,来实现老、寿方面的观念与情感表达。从老的角度来说,一方面是叹老悯衰,一方面是以老为美;从寿的角度说,一则赞美其顽强的生命力,一则歌咏其饱经沧桑的经历,同时夹杂其他复杂的人生、政治意蕴。枯老是物态中最为动人心魄的一种,让人产生强烈的物伤其类的感受。因此枯老之物经常被作为时间意象...
“晚唐体”与梅尧臣五律的承袭与突破————作者:董双;董莉;
摘要:“晚唐体”的代表人物主要有林逋、九僧群体等。梅尧臣上承宋初三体,“晚唐体”为其诗学资源的重要取资之所。梅尧臣发掘并继承九僧边塞、送别、风土三类题材,一改宋初五律题材逼仄之弊;借鉴林逋顺应物理、婉转情思以求“平淡”诗风的经验,提炼、取法林逋诗歌邃美的风格,以对抗“晚唐体”之枯淡;强调诗歌“言外之意”,以补“晚唐体”片面看重“造语”之工的弊端。梅尧臣不仅完成了对“晚唐体”的救赎,亦在其中觑见诗歌革新的...
南曲【赚】考论————作者:王阳;
摘要:【赚】是在南曲中起到声情转换的一支曲牌,存在于各宫调中,在体式和格律上大体一致,主要充当套数中音乐过渡作用;用法方面,虽然在剧曲和散曲中有所差异,但总体上都发挥着声情转折的作用。南曲【赚】产生于宋代唱赚,而由四片唱赚之【赚】之联套减省为单片,却依然起到音乐旋律转折作用,这是对唱赚之【赚】音乐旋律转换作用的继承。【赚】在南套中的过渡作用,由其音乐属性决定,是继承唱赚之【赚】而来的
《尊前集》宫调曲名及相关问题考释————作者:马里扬;
摘要:作为体现“词乐文本”的要素,宫调、曲名及相关的文本形态,是支撑《尊前集》作为“早期词集”而非南宋或明朝人重编的内证。《尊前集》所见“中吕调虞美人影与《南唐二主词》之编次”“唐词(曲)与琵琶调”“清平调的调性与犯调”等,涉及燕乐宫调的流衍、转调、琵琶调与犯调等音乐问题;“大石调歌头可补大曲曲文之未备”“忆仙姿之错简与古记异名”“清平乐五首与宋明人不重未见《尊前集》”等,则是对于《尊前集》所见早期词体...
寻常话入诗,万物皆义理——论王重阳咏物诗————作者:张响;左洪涛;
摘要:王重阳是金代全真道教的创始者,因此其诗词创作带有浓厚的宗教色彩。王重阳诗歌中,用以阐释言说教义哲理的作品占比较大,这在其咏物诗中体现得尤为明显。据统计,王重阳咏物诗数量达115首,涉及对象包括饮食、医药、动物、植物、建筑、自然景观、宗教器物、生理与心理现象以及教义哲理等。说理特征、俚俗风格与宗教色彩是王重阳咏物诗的三大特征,这与金代初期“以寻常话入诗”的风气相关,同时与王重阳全真道教创始人身份以及...
袁枚“天籁”诗学甄微————作者:韦萍;
摘要:袁枚对“天籁”进行了新的阐释,将其运用到诗学话语体系中,即形成袁枚的“天籁”诗学观。其“天籁”有向性情转变之趋势,无题诗相应成为袁枚“天籁”诗学观的最佳载体。袁枚无题诗中的“天籁”诗学观有三个维度:其一为生命,天籁走向性情实则受袁枚生命过程的牵动,从早年发“天籁”开始,到中年的“天籁”与“性情”相结合,再至晚年浑成的“天然”境界。其二为文体,“天籁”驱动了无题诗的文体新变,使“无题”与“有题”破格...
异域之花:与谢芜村诗画对陶渊明诗与人的双重受容————作者:刘国勇;刘艳绒;
摘要:与谢芜村创作了大量“和陶”作品,涵盖诗歌与绘画两种形式。在诗歌创作中,芜村运用“换骨”和“夺胎”两种手法,对渊明诗进行再创造。其中,“换骨”之作延续了华夏古典桃源梦的原生意象,而“夺胎”之作则在借用陶渊明诗文意象的同时赋予其全新内涵,将“世外桃源”转化为“世内桃源”。在绘画方面,芜村创作了陶渊明的画像和以桃源为主题的画作。陶渊明画像系列展现了芜村洒脱的心境,而桃源乡画作则保留了中国传统桃源画作中的...
《花间集》在词学史上的影响与意义————作者:孙克强;蒋昕宇;
摘要:中国第一部文人词总集《花间集》在词学史上具有重要的地位和影响。宋人将《花间集》作为填词、论词的最高标准,但也有内容风格和社会影响方面的批评;明代和清初对《花间集》多肯定与褒扬;清前中期阳羡、浙西、常州三大词派对《花间集》的态度经历了由批评到推重的变化过程;清末民初新旧两派以不同的方式解读和评价《花间集》,推动了词学观念的转型。历代词学家对《花间集》的解读与评价,既是当时词坛风尚的见证,还完整勾勒出...
“招魂”与“通灵”:稼轩词之用典与多重文本空间的建构————作者:宋学达;
摘要:稼轩词的用典艺术历来为人称道,辛弃疾作词时对古代事典的使用,有两种比较独特的手法:其一,为古人“招魂”,与之对话、饮宴、交游,此法可借用岳珂评刘过词的“白日见鬼”四字作为总结;其二,与古人“通灵”,仿佛召唤古代“英灵”附体于词人自己或词作所咏之人,可谓之“英灵附体”。这两种“召唤英灵”式的典故运用方法,使得稼轩词用典可以做到浑化无迹,更构建出一种联通、熔铸历史与现实的多重叠映式文本空间,赋予稼轩词...
论《文心雕龙》对曹植辞赋的“默杀”————作者:白云鹏;
摘要:曹植是魏晋时期不容忽视的一位赋家,《文心雕龙》全书关涉曹植的评论,均不言及其辞赋,可谓有意的“默杀”。原因有二:首先,曹植文学在南朝时期的接受表现为“诗主赋从”,主要凭借诗才而非赋才擅名,辞赋方面仅《洛神赋》一篇被公认是佳作。其次,在此接受语境中,刘勰因宗经思想的深刻影响,标举“丽辞雅义”的辞赋创作原则。通过对照《洛神赋》与刘勰所言的“六义”说、“异乎经典”说以及宋玉诸赋,表明其与刘勰宗经思想存在...
来稿须知
摘要:<正>一、题名:一般不超过20个汉字,必要时可加副标题,题名应有英文翻译。二、署名:应有汉字拼音,采用姓前名后,中间为空格,姓氏的全部字母均大写,复姓应连写;名字的首字母大写,姓氏与名均不缩写。三、作者单位:包括单位全称、所在省市名及邮政编码,单位名称与省市名之间应以逗号分隔,整个数据项用圆括号括起。如:(南京大学中文系,江苏南京210093)四、作者简介:应按以下顺序标出其简介:姓名(出生年—)...
中英悼亡诗之比较:以潘岳、亨利·金为例————作者:吴伏生;
摘要:晋代潘岳的《悼亡诗》三首和十七世纪亨利·金的《献给他无与伦比、永志不忘之友的挽歌》均系中国与英国悼亡诗的代表作。二者诞生于不同的诗学传统,其文化价值与诗学意义也有显著区别。通过对比二者,我们能够看到中英文化传统不同中的生死观以及比兴诗学与玄学诗学的不同特点
受容与互鉴——东亚汉诗史第三届国际学术研讨会撷英————作者:熊啸;秦纪;
摘要:东亚汉诗史第三届国际学术研讨会在上海举办。本届会议立足于宽广的文化视野,深入探讨了东亚汉文化圈中各国汉诗创作的文学互文性与文化互融性。参会论文基于多元化的研究视角,持续挖掘、呈现丰富的文献资源,推动东亚汉诗史研究不断迈向新高度。东亚汉诗史的研究,是历史观与文化观相互渗透、交织共生的多维研究。它要求我们既要认识到东亚各国汉诗作为域外汉文学的研究重点,发掘其在东亚汉文化圈中的独特价值;又要将东亚汉诗作...
古诗声调说与张鸣珂七古声律特色————作者:胡家晋;
摘要:古诗声调说为清代诗学中的显学,由王渔洋与赵秋谷两位诗坛领袖相继提出,对于古体诗写作在清代诗坛的发展有举足轻重的影响。此说自清中叶有所衰落,至清末已式微。但通过统计清代中后期诗人张鸣珂的七古声调,发现这套理论在清末诗坛的影响力仍然存在,暗地里仍然影响着清末诗坛的七古写作。张鸣珂是一位喜写古体的中才诗人,他的七古声调明显继承了不少古诗声调说的规则,其三大七古写作特色都有继承自古诗声调说,可见这套学说的...
论五代诗人谭用之七律的经典化————作者:王蕾;
摘要:五代诗人谭用之诗名并不显著,但其诗却被19世纪初最早来华的传教士马礼逊选为七律样板翻译。马礼逊触及谭诗并产生兴趣或有两种可能,一是参考了当时较有影响力的选本《山满楼笺注唐诗七言律》,二是缘于谭诗在明清文人集句游戏中的名气。谭用之诗集流传不广,其诗的流传则因入选《唐诗鼓吹》成为明清人易见的阅读材料。以此个案可补充当下唐诗接受研究主要关注大家,即著名诗人与诗论者的局限,从而发现晚唐五代的小家及其诗作在...
高丽朝《夹注名贤十抄诗》所选李群玉诗校补————作者:郭殿忱;
摘要:邻国高丽朝文士专选唐代七言律诗,编成《十抄诗》一书。于卷下收录澧州晚唐才子李群玉诗十首,其中《道斋》一首为久佚之诗。从域外汉籍研究角度看,该书既有正、俗字之分,亦有今之法定正异体字之别,又有碑别字、或体字,均予指明对应规范字。对该国释子山的夹注,前人已指出“字颇舛错”“注多鱼鲁”,今据其他典籍删衍文、补夺文、正讹勘误。另据日本学者芳村弘道所编《夹注》刊本,覆核复旦大学查屏球所据《夹注》抄本,逐一对...
相关文学期刊推荐
- 省级读书
- 省级湖北文史
- 国家级杂技与魔术
- 省级时文选读
- 省级《书画世界》
- 省级《文史杂志》
- 北大核心南京艺术学院学报(美术与设计版)
- 省级现代交际下半月
- 省级西藏人文地理
- 省级《河北科技大学学报》
- 国家级《北方作家》
- 国家级《国际人才交流》
- 北大核心《北方文物》
- 省级神剑
- 省级华夏文化
- 省级《西江月》
- 北大核心《解放军艺术学院学报》
- 省级北方人(悦读)
- 北大核心《理论导刊》
- 省级《当代青年》
- 北大核心《文艺理论与批评》
- 南大核心逻辑学研究
- 省级《电影文学》
- 省级江苏陶瓷
- 省级炎黄纵横
- 省级金色年代
- 省级流行色
- 省级多浪龟兹
- 北大核心《古汉语研究》
- 省级《图书馆界》
核心期刊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