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简介:
《四川戏剧》(月刊)创刊于1988年,是经国家新闻出版署批准,由四川省文化厅主管,四川省川剧艺术研究院主办的,以戏剧艺术为主并综合人文社会科学的学术期刊;是四川省振兴川剧及抢救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重要阵地和窗口。是四川省唯一面向国内外公开发行的艺术类专业期刊,旨在加强戏剧理论、艺术现象研究,蘩荣戏剧文学,活跃戏剧评论。
《四川戏剧》近年来,立足四川特色地方文化的建设,如川剧、灯戏、藏戏、傩戏等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研究和评介;着眼于中国戏剧艺术、影视文化、音乐艺术、舞美艺术及国外戏剧艺术的前沿研究;最大容量撷取全国地方戏剧艺术研究的新信息、新动态、新成果;并积极筹办各类不同级别的学术研讨会议。
期刊栏目:
牧童遥指、采菊东篱、青山泉水、海阔天空、红吉枝头等。
期刊收录:
国家新闻出版总署收录 维普网、万方数据库、知网数据库收录
1、中文核心期刊:
1992-2011年连续6届中文核心期刊(中文核心期刊(1992)、中文核心期刊(1996)、中文核心期刊(2000)、中文核心期刊(2004)、中文核心期刊(2008)、中文核心期刊(2011))
2、数据:MARC数据、DC数据
3、图书馆藏:国家图书馆馆藏、上海图书馆馆藏
4、影响因子:
截止2014年万方:影响因子:0.122;总被引频次:256
截止2014年知网:复合影响因子:0.140;综合影响因子:0.066
5、四川戏剧杂志荣誉:
全国中文核心期刊
四川省优秀期刊
田汉戏剧奖优秀期刊
四川戏剧最新期刊目录
游牧的身体:数字表演艺术身体图式的建构与演进————作者:李论;
摘要:数字时代的来临使传统舞台表演艺术的本体特征、外在形态以及美学属性受到了冲击,使之被改写与重塑,通过梅洛-庞蒂的身体图式的概念来阐释身体与主体、身体与他者、身体与世界在数字表演艺术中交织可逆的关系,进而追求未来舞台艺术中普遍的和终极意义的身体,最终建构主客一体、身心合一、融会贯通,共生共存的数字表演艺术美学
平滑美学:数字技术之下当代戏剧观看机制变化————作者:李紫涵;
摘要:数字技术革新之下的戏剧为“看”提出了新的问题。本文特别关注数字社会及新媒介对观看机制的塑造,以及观看对剧场的改造。韩炳哲认为,数字技术推动下的隐私社会导致仪式与表演空间的消失,大众的审美变得平滑。戏剧的观看建立在消费之上,围绕着消费观念展开,观看机制使得戏剧审美趋向于平滑美学。戏剧在这种观看机制下以自身的“活性”特质为平滑审美创造出一种修正的可能性。本文着重探讨三个问题:在数字技术之中的剧场变化生...
声·景·情:国产电视剧中的戏曲意境————作者:潘倩文;
摘要:戏曲是集文学、音乐、舞蹈、杂技等于一体的综合艺术,具有丰富的视听元素。电子媒介技术的发展尤其是电视的诞生一方面为戏曲的传播提供了重要载体,另一方面,戏曲也以多种方式参与电视剧的情节叙事、人物塑造、情感表达等。意境是我国古典美学的一个重要范畴,指景与情的融合,电视剧作为一种视听艺术,其戏曲意境的建构为声音、景观、情感的深度融合,既展示出戏曲艺术的独特魅力,也丰富了自身的文化意蕴与审美表现
消费主义视角下四川网络小说影视改编策略研究————作者:郭怡然;
摘要:网络小说的影视改编具有认知层面与经济层面紧密融合的多维度特征,本文基于消费主义理论视角,分析网络小说影视改编现状及其存在的问题,并从符号建构、人际链接、审美满足三个维度思考四川网络小说的影视改编策略,以期推动四川文化产业在网络文学与影视融合发展中的持续繁荣
中国乡村戏剧祭祀仪式的多重文化属性——以乌江流域傩戏为中心的考察————作者:张羽华;
摘要:乌江流域作为长江流域的重要支流,分布在此的乡村戏剧文化持续受到学界关注。其中,傩戏祭祀仪式是评判乡村戏剧文化丰富意蕴的主要依据,也是傩学界研究的重点,其发生学研究已在广泛的傩学研究领域有所触及。本文根据乌江流域乡村傩戏祭祀仪式历史发展脉络,认为其在乡村社会生活发展过程中具有巫文化的想象性、宗教文化的神秘性、时空表演艺术的审美性等多重文化属性。在新时代乡村振兴的背景下,积极推进乌江流域乡村傩戏祭祀仪...
从“剧流量”到“巨留量”:影视与文旅双向赋能的实践路径————作者:温芳;
摘要:影视与文旅产业融合发展不是一个新命题,随着国家相关政策的出台、文旅融合实践的深入发展,“影视+文旅”的跨界模式再次成为备受关注的时代议题。影视与文旅产业融合发展的内涵及外延随时代发展而不断演变,影视与文旅是相互成就的关系,社交媒体赋能影视和文旅传播、消费者沉浸式体验需求及讲好故事的内容属性构成其融合发展的底层逻辑。新时代影视与文旅产业融合发展的实践路径包括:树立多元主体相融共生理念,创作以文化为核...
历史主义的身影——关于一种历史剧批评标准的辨析————作者:麻文琦;郭梦叶;
摘要:历史真实曾经是历史剧批评的主要标准,不过在当下,历史剧中的历史只是一种需要经过剧作艺术裁剪加工的素材。因此,艺术标准成为了历史剧批评唯一重要的标准。从当代一桩有关历史剧批评的个案出发,在艺术真实所主导的历史剧批评的世界里观察历史真实的身影,从20世纪以来中国历史剧的批评史中梳理辨析一种可称之为“历史主义”的美学,并就它之于历史剧创作在理论方面的建设性展开讨论,可知,历史主义始终存在,从未在历史剧批...
有限与无限数字赋能的控制与自由:戏曲数字化的多重可能与挑战————作者:马潇婧;李时潮;
摘要:数智时代,戏曲数字化已成为戏曲未来发展不可阻挡的趋势。每一次科技革命都会催生出新的媒介和艺术形态,数字戏曲即数字化创作、数字化观演、数字化消费的戏曲艺术,成为未来的可能形态。面对戏曲的边缘化,数智技术在与戏曲的交互中从技术辅助走向融合共生,对戏曲艺术的整体形态进行重塑,但技术迭代与对戏曲本体影响的不可控也引发了关于空间形态、表演主体、现场体验等的讨论。自由发展的数字化对传统演剧形式的巨大冲击使传统...
日本明治时期的中国戏曲史研究————作者:杨雯雯;
摘要:日本对中国戏曲进行系统的、科学的、以历史演进为线索的整体研究始于明治时代,其间共出版1部小说戏曲专著,8部涉及戏曲史撰述的中国文学史著作。这些著作在论述到戏曲晚生的原因、发展的渊源、沿革,以及所选取的戏曲曲本、评论等方面,既有共性,又有个性。其中笹川临风居开创之功,久保天随有发展之德,森槐南拥有承前启后的历史地位。研究明治时期的中国戏曲史著述,不仅可以析察当时日本汉学的发展趋势,亦可以找到我国戏曲...
芥川龙之介的京剧接受与传播——以《中国游记》为中心————作者:苗静;宋刚;
摘要:1927年3月,芥川龙之介作为《大阪每日新闻》的特派员来到中国,不仅欣赏京剧,还跟同行的日本友人学习京剧,在随笔中记录自己的观剧体验。芥川不仅掌握了京剧时间和空间叙事的精髓,还对京剧的改良道路提出自己独特的见解,从他对中国京剧的描述中能够感受到他与《大阪每日新闻》对中国传统文化立场的不同。与中国新文化运动的知识分子提倡全面西化不同,芥川所提倡的是在输入西方文化的过程中要保留中国传统文化的自我同一性...
从《龙须沟》看北京人艺诗化现实主义演剧传统的探索与复归——以焦菊隐、顾威导演话剧为中心————作者:张雯;
摘要:《龙须沟》是老舍“底层叙事”的典型文本,也是北京人艺探索诗化现实主义演剧风格的代表作。焦菊隐对该剧的排演,充分体现了北京人艺早期在现实主义剧目中寻求诗意表达的尝试,其在导表演实践中注重引导演员发挥“诗性创造力”,亦强调舞台艺术呈现应讲求“生活真实”的创作理念。顾威在复排《龙须沟》时,延续了北京人艺的诗化现实主义演剧传统,同时又在群像建构、主题表达和舞台呈现等方面进行了创新。焦菊隐和顾威对《龙须沟》...
从小说到戏剧:《尘埃落定》的跨媒介叙事————作者:刘蕊;
摘要:小说《尘埃落定》自面世以来,先后被改编成电视剧、川剧、舞剧、歌剧、话剧等多种艺术形式的同名作品并广受观众青睐。文章对不同舞台艺术表现形式的《尘埃落定》进行艺术效果呈现分析,探讨不同改编者对原著的解码-编码活动,以此论述从小说到戏剧的跨媒介叙事
杂技剧《铁道英雄》的戏剧性探赜————作者:朱玉宁;
摘要:杂技剧《铁道英雄》选取红色经典故事进行重塑与再造,从杂技艺术本体出发,将杂技表演置于特定的戏剧情境中,并对传统的杂技技术进行解构与重构,在戏剧情境中塑造人物和讲述故事。该剧融杂技与戏剧、舞蹈等多种艺术形式为一体,以真实动人的表演传达剧作的核心主题与思想内蕴。在音乐、灯光、影像、道具等的辅助下,主创团队通过充分挖掘舞台空间潜力,并结合演员的精彩表演,为观众营造了沉浸式的观剧体验,使其更易与角色共情,...
熊式一《王宝川》的现代戏剧形式探究————作者:王玥潼;陈戎女;
摘要:熊式一根据传统京剧《红鬃烈马》改编的四幕英文话剧《王宝川》在海外广为流传。以20世纪30年代的国外评论等文献资料为蓝本,从文本和舞台两个层面可以见出该剧在现代戏剧形式上的具体表现主要在于戏剧结构、语言风格、舞台设置等方面,而形成这种戏剧特征的原因在于作者个人经历与创作需求两个方面的影响。正是因为吸收了西方现代戏剧之精华,该剧才能够在西方剧场中大受欢迎,常演不衰
近年来中国“商业新主流化”电影工业美学的实践探索————作者:王真;师志豪;
摘要:在中国电影工业化生产的浪潮中,国产商业大片的主流化转型构成了新主流电影创作的核心发展脉络。近年来,新主流电影通过工业化生产体系的建构,逐步呈现出精品化、精致化和精良化的制作水平。本研究以电影工业美学理论为方法论支撑,聚焦电影工业生产体系的实践逻辑,从新主流电影之基、新主流电影之维与新主流电影之径三个层面展开论述,探讨了再造空间与产业空间的影像生产,主体创作(制片人和导演)与产业形成的工业美学价值理...
在乎发明,不在乎发现——从《明清传奇通论》看俞为民先生的治学原则及其学术启示————作者:王良成;
摘要:《明清传奇通论》是俞为民先生新近出版的力作,这部著作不仅能让读者看清明清传奇发展的全貌,而且还能看到明清传奇发展长河中的一个个闪光点。此外,《明清传奇通论》还是一部鲜明体现俞为民先生治学原则与学术追求的优秀著作,尤其是“在乎发明,不在乎发见”“趋新而不畔其规”等治学原则,更可为当今学界带来许多有益的启示。毕竟,新材料不是学术创新的唯一逻辑起点,它只是学术研究的另一种价值取向和研究范式,从寻常文献中...
从影像到场景:论数字演艺的形态演进————作者:宋旸;林子涵;
摘要:在文化数字化与文化科技深度融合的背景下,深入思考演出数字化进程中的形态演变和理论依据成为应然与必然。舞台美术范畴内的跨媒介革新是演出数字化的肇始,舞台影像的引介直接影响了以整体性演剧空间营造为目的的“视觉化空间叙述”和具有先锋意义的新媒体戏剧两种演出类型的分流;从演出录播到线上戏剧表征了媒介化演出的转向,互联网与移动智能终端界面作为“第二剧场”正在让观演二分的传统剧场成为流动的、多维交织的共生演出...
非遗视野下的戏曲保护、传承与研究——宋俊华教授访谈————作者:宋俊华;徐瑞;
摘要:<正>徐瑞:宋老师,您好!感谢您接受我的采访,这次我受《四川戏剧》杂志的委托,主要想请您谈谈您的学术道路和学术思想。首先,我想问一下,您是如何与戏曲结缘并走上戏曲研究道路的呢?宋俊华:如果说跟戏曲接触,其实在很小的时候就接触到了。我来自农村,所在的关中地区主要流行秦腔,我的父亲会唱秦腔,过去经常在民间的丧葬祭祀活动中唱,我年幼时常常在旁边听,那个时候我对秦腔只有懵懵懂懂的感觉,还没想到去做研究
吴伟业戏曲家形象的历史建构————作者:杨向奎;叶雨阳;
摘要:吴伟业的戏曲因涉及易代文士的黍离之悲、出处抉择等敏感话题,满足了明清易代之际文人的期待视野,一经问世即享誉文坛。清初,时人将吴伟业及其戏曲与经典作家作品相提并论,标举出其优秀的戏曲家形象。晚清内忧外患,兴亡之感激增,吴伟业戏曲中的黍离之悲再度激起共鸣。“戏曲家吴伟业”摆脱依附式并论,确立了“本朝第一”的曲界地位。民国时期,西方纯文学观的引进、发展与小说、戏曲地位的空前提高,促进了戏曲史研究的兴起。...
晚清民国时期江南都市戏曲消费行为研究————作者:李壮;
摘要:晚清民国时期,江南地区构建了具有近代新兴都市概念的文化内核,以戏曲为代表的文化娱乐产业出现了前所未有的繁荣景象。从时代与社会层面观之,新旧时代的交替率先促进了江南都市中思想的解放、文化的自由,并反映在都市的戏曲演剧之中,以市民的消费情绪为直接体现。于形式方面,江南都市作为晚清民国时期率先打开国门与世界交流之地,中西文化等多元文化间相互冲击、交汇,进而依托于近代工业的革新转向给予戏曲消费以多种可选择...
相关文学期刊推荐
- 省级文学港
- 省级人之初
- 省级恋物志
- 南大核心古籍整理研究学刊
- 省级《河池学院学报》
- 北大核心解放军文艺
- 省级山花
- 国家级曹雪芹研究
- 北大核心《沈阳工程学院学报》
- 省级新疆人文地理
- 省级《艺术探索》
- 省级《编辑学报》
- 北大核心《方言》
- 省级故事大王
- 省级《安全》
- 省级艺术品鉴
- 北大核心《周易研究》
- 省级《重庆社会科学》
- 省级人文天下
- 省级图书馆论丛
- 省级小艺术家
- 省级东方文化周刊
- 北大核心近代史研究
- 国家级音乐传播
- 省级《理论界》
- 省级女报故事
- 省级《图书馆学刊》
- 省级红岩杂志
- 省级百花(悬念故事)
- 北大核心中国油画
核心期刊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