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简介:
《云南学术探索》(原)《学术探索》(现)《学术探索》立足有云南特色的社科研究,反映全国学术研究重要成果,探索国内外前瞻性学科领域,评价当代重要社会科学著作,融知识性与学术理论性于一体,内容丰富、学术性强、信息量大、可读者性强,有民族地方历史文化特色,是了解云南及国内学术理论研究和改革开放实践状况的重要窗口。
期刊栏目:
党建、社科、哲学、经济、法律、国际问题、教育、历史、社会学民族学、政治学、文化、文学文艺学、旅游等。
期刊收录:
国家新闻出版总署收录 获奖情况
云南省优秀社科期刊
学术探索最新期刊目录
中华民族共同体的双重面相:多元一体与一体之仁————作者:朱碧波;
摘要:中华民族共同体话语体系的一个标识性概念就是“多元一体”。多元一体的理论话语,为理解中华民族共同体提供了一把至关重要的钥匙。它潜藏着中华民族“多元化一”的历史性叙事和“多元一体”的共时性叙事。当前,学界围绕中华民族多元一体的本质性特征,不断展开中华民族共同体的理论深耕和学术推进,相继提出中华民族“政治一体、文化多元”论、“民族多元,国族一体”论、“以一统多,一体多元”论,以及“泯灭畛域,全民一体”之...
20世纪90年代我国学术领域“国家安全议程化”与国家安全内容的拓展————作者:齐琳;刘跃进;
摘要:当今学界正在研究讨论的众多传统的和非传统的“安全”,在20世纪90年代特别是90年代后期就已进入我国国家安全学术领域,被“国家安全议程化”,成为中国特色“国家安全”概念的内容和要素。在传统的军事安全、国防安全、政治安全、政权安全、首脑安全、主权安全、领土安全、国土安全等概念之外,20世纪90年代已被我国学界“国家安全议程化”从而纳入国家安全概念之中的非传统“安全”,至少有经济安全、资源安全、社会安...
边境地区贸易数字平台化与平台生态调适——基于瑞丽翡翠直播电商的讨论————作者:杨明月;何明;
摘要:本文以中缅边境地区数字贸易为实证场景,聚焦数字平台生态治理问题,探讨跨境数字平台中制度、技术与文化交互作用下的冲突机制与治理路径。研究采用制度分析与发展框架(IADFramework),结合中缅边境特殊性构建多层分析模型,选取瑞丽翡翠直播电商生态中的典型冲突场景,综合运用案例研究法、深度访谈、平台数据抓取和政策文本分析等方法,揭示跨境数字治理的动态复杂性。研究提出“制度—技术—文化”协同治理框架,...
学科建设:构建中华民族共同体理论体系的依托——2024年度中华民族共同体研究热点之二————作者:张诗文;严庆;
摘要:构建中华民族共同体学科体系是建设中国自主的中华民族共同体理论体系的依托。2024年学术界围绕此议题的研究主要聚焦于中华民族共同体学科体系构建的现状分析、《中华民族共同体概论》研究等方面。其中,对中华民族共同体学科体系构建的现状分析聚焦于对该学科“交叉学科”性质的思考、学科体系涉及的领域及其功能、学科建设的策略;《中华民族共同体概论》研究则聚焦于对其“新”与“意”的研究。中华民族共同体学科建设的研究...
民族交往交流交融:中华民族共同体的形成途径——2024年度中华民族共同体研究热点之四————作者:徐鸥;
摘要:自2010年被初次提出之后,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研究一直是相关领域研究热点。从理论角度来看交往、交流、交融三者表现为从初级到高级的递进关系、辩证统一,过程中共同性逐渐增加。此外民族交往交流交融作为中华民族共同体的形成途径,其在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作为时代旗帜的当下,具有极其重要的研究价值。通过对知网收录CSSCI期刊、2024年各类国家社科基金立项、学术论坛进行分析可知,2024年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研究...
中华民族共同体理论体系、话语体系、史料体系建设述评——2024年度中华民族共同体研究热点之三————作者:刘琳;
摘要:构建中华民族共同体理论体系、话语体系、史料体系是建设中国自主的中华民族共同体知识体系的任务和主要内容。2024年度学术界围绕此议题的研究主要聚焦于如何推进“三大体系”的建设、《中华民族共同体概论》在“三大体系”建设中的作用、中华民族共同体学学科建设与“三大体系”建设的关联等方面。其中理论体系研究聚焦于价值意蕴、内容构成、实践依循;话语体系研究集中于生成逻辑、话语类型分析、多维建构路径、对外话语叙事...
权力的“离失”:以卢比在西南边疆的流通为中心的讨论(1868~1949)————作者:陈思洁;潘先林;
摘要:清末以来,大量外国货币流入我国沿边沿海地区,对我国的财政统一与货币秩序产生了巨大影响,英属印度货币卢比(Rupee)就是其中之一。清末咸同年间,卢比随英人赴滇“探查”进入西南边疆地区,至民国时期形成边地“通货尽为印缅卢比”的情形。不同于其他外国货币在国民政府的财经整顿中逐渐淡出我国,卢比却在官方政府的严令禁绝下继续充当滇西边地通货。卢比流通的背后,是经济全球化过程中西方列强对中国经济的侵略,也是近...
明清南方丝绸之路沿线人口迁徙与民族交融动力机制探究————作者:王立教;
摘要:交往、交流与交融是中华各民族历史关系的基本特征和核心内容,构成了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深厚的内在机制。明清时期是西南地区从“区域性统一”走向“全国性统一”的关键节点,见证了西南民族交往、交流与交融最为复杂多变的历史进程。探索明清时期南方丝绸之路沿线西南地区人口迁徙的动力及其背后的社会、经济与文化因素,分析各民族之间交流与融合的过程与机制,以及如何通过交往、交流与交融形成今天中华民族多元一体的格局,...
近代时期横断山区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空间网络结构与特征——基于贸易商道和市场结构的考察分析————作者:袁国友;王丽萍;
摘要:近代时期,横断山区各民族的交往交流交融主要围绕着族际/区际间的商业贸易而展开,形成轴辐式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空间网络结构。这一空间网络以下关-丽江-阿墩子(德钦)-芒康商道为主轴,以丽江-永宁-木里-康定、丽江-中甸-得荣-巴塘-理塘、丽江-兰坪(或维西)-怒江等次级商道为辐条,以下关、丽江、阿墩子等各类集镇为枢纽或节点,呈现为一个树状结构图景。近代时期横断山区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树状空间网络结构的...
从我到我们:中华民族共同体视域下清末民初新青年的形象书写————作者:周典典;双传学;
摘要:清末民初的青年群体是中国历史与社会进步的重要推动力量。这一时期,青年人经历了从个体情绪化表达到集体情感共鸣的转变,爱国主义情感在他们之间得以共享,并由此确立了爱国青年的身份认同。这种强烈的爱国情怀为中华民族注入了强大的动员力、向心力及凝聚力,进而促进了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形成。通过共同的历史记忆、文化传承以及对未来的理想,塑造了融合“英雄主义”“天下主义”及“民族主义”的新青年形象。具备新理想、新...
理念、功能与制度:民族地区党建引领乡村治理的三重路径——以B县“亲加奔”干群对话活动为个案————作者:袁金辉;梁一梦;
摘要:推进民族地区党建引领乡村治理对铸牢中华共同体意识、促进民族团结进步意义重大。本文构建“理念—功能—制度”的整体分析框架,基于B县“亲加奔”干群对话活动,探究民族地区党建何以引领乡村治理有效。民族地区党建引领乡村治理的实践路径在于:在理念引领层面,要通过转变对话思维和突破对话场域,实现主体间平等对话;在功能引领层面,要坚持“党建+问题导向”和“党建+人民主体性”导向,促进党建与治理相融合;在制度引领...
生态环境法典编纂中新污染物治理的“入典”理路————作者:刘佳奇;胡锋;
摘要:加快推进新污染物治理立法,是有效防范新污染物环境与健康风险的重要任务和必然要求。法典是(成文)立法的最高形式和最完善形态,“入典”是现实状态下化解新污染物治理制度供给困境的最优立法方案,同时生态环境法典作为我国生态环保领域的基础性法律,需要在其编纂过程中将“新污染物治理”这一重点立法领域和新兴立法领域纳入考量。法典编纂应当考虑的是法律规范的内部体系化问题,因此新污染物治理“入典”应实现价值融贯、结...
数智时代教育的景观化风险与应对————作者:李子腾;王澍;
摘要:随着数智化技术与教育的深度融合,人类的教育也潜藏着景观化风险,体现为:技术虚体主导发展秩序,减弱自我建构内驱力;图像呈现垄断学习过程,抹杀个体差异性发展;数据测评窄化成长全貌,异化育人的意义与价值。通过“景观理论”的透镜,可以揭示出,异于育人体系的数智技术诱导了学习主体的虚拟化;图像的感官化吸引导致学习者陷入“感官陷阱”;最终,导致数智景观的时空扩散遮蔽了人的理性成长的风险衍生逻辑。因此,应对技术...
超越相对主义和绝对主义:杜威教育哲学的“中间立场”————作者:陈华仔;刘铁芳;
摘要:不同的真理概念暗示和鼓励不同的思想、知识、意义和学习的理念,因此,这些观念对于教育理论和实践都具有基础性的意义。相对主义和绝对主义是人们在教育中最容易出现的二元论观点,它们的真理观,以及所带来的对教育理念、思维和方法的影响是深远而持久的。杜威教育哲学在批判相对主义和绝对主义的基础上,提出了一种“中间立场”,它首先通过从真理向意义的转变,消解了相对主义和绝对主义真理观的极端立场,然后,通过探究共同体...
中华文明精神标识融入国家形象建构的理论逻辑与实践路径————作者:张鹏程;王林平;
摘要:中华文明精神标识是中华民族的“标识符”,对于当代中国国家形象的建构是不可或缺的。面向展现可信、可爱、可敬的中国形象,要打造中华文明精神标识融入国家形象建构的叙事框架,推动四个“大国形象”具象化为中华文明精神标识的表达。文献典籍、文化遗产、历史人物、饮食文化等共同构成了国家形象建构中的中华文明精神标识提炼、遴选与展示的主要资源。聚焦中华文明精神标识,不断强化教育普及、推进话语创新、升级文化产业、输出...
中国共产党百年来意识形态话语建设的演进、特征及基本经验————作者:张泽一;
摘要:意识形态工作是党的重要工作,具有为国立心、为民族立魂的重要作用。百年来,中国共产党始终重视意识形态工作,高举马克思主义旗帜,团结带领全国人民和各族群众进行了波澜壮阔气吞山河的意识形态建设,取得了彪炳史册的历史性伟大成就。中国共产党百年来的意识形态话语权建设具有历史主动性、人民性和创新性的鲜明特征。实践证明,坚持党的领导、坚持以人民为中心、坚持独立自主、坚持敢斗善斗,是我们任何时候搞好意识形态工作的...
新时代深化文化体制机制改革的价值逻辑及因应策略————作者:王丹;陈若璇;
摘要:深化文化体制机制改革是推进全面深化改革的应有之义,也是增强国家文化软实力和中华文化影响力的制度保障,更是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的必要条件。文化体制机制改革可以推动文化产业全面繁荣发展,满足人民群众对高质量精神文化产品的需求。然而,在改革进程中,面临着多重困境,如意识形态工作面临全球化的冲击,文化服务和产品供给机制不够优化,网络综合治理面临信息技术的挑战,文化国际传播体系与效能尚需改善等。为解决这些问...
把握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三次飞跃整体性的四个维度————作者:夏禾;刘化军;
摘要:在中国共产党百年伟大征程中,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的步伐在接续推进,不断开辟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的新境界,实现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三次飞跃。三次飞跃所形成的理论成果自身体系完整,逻辑同构,一脉相承。三次飞跃的整体性,主要体现在共同的马克思主义世界观和方法论、共同的实现路径、共同的理论精髓和共同的价值指向等四个维度。三次飞跃始终保持与时代同步伐、与人民共命运,与实践同发展,在飞跃过程中实现了...
“六个必须坚持”:构建中国哲学社会科学自主知识体系的基本遵循————作者:彭继红;胡安邦;
摘要:世界观与方法论是人们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科学指南。“六个必须坚持”作为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世界观与方法论,具有丰富的理论意涵和实践价值,为构建中国哲学社会科学自主知识体系提供了基本遵循。新时代新征程构建中国哲学社会科学自主知识体系,尤其需要做到:坚持人民至上,不断满足人民美好生活需要;坚持自信自立,植根中国式现代化实践土壤;坚持守正创新,推动学术研究与时代同步伐;坚持问题导向,提升解...
中华民族现代文明理论话语的国际传播研究————作者:崔恒良;张瑞才;
摘要:中华民族现代文明的出场,既意味着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的文化自觉,又体现了聚焦中国式现代化的知识生产,更展现了直面人类命运共同体建构的宏大之思。中华民族现代文明蕴藏着丰富的中国智慧和中国之道。在当今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战略全局与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交织的历史节点,我国迫切需要推进中华民族现代文明的国际传播,借以建构良好的中国国际形象,提升中国的国际美誉度。不过,国际舆论场“西强东弱”的话语格局尚未得到根...
相关文学期刊推荐
- 省级西北美术
- 省级《绿风》
- 国家级《中国艺术》
- 省级读书
- 省级《时代影视》
- 省级《中国西部》
- 省级《淮海工学院学报》
- 省级《昌吉学院学报》
- 学报《吕梁学院学报》
- 南大核心文艺评论
- 省级《新闻与写作》
- 北大核心《北京林业大学学报》
- 省级博物馆研究
- 省级《中华书画家》
- 省级《北方文学》
- 省级《军队政工理论研究》
- 省级《社团管理研究》
- 省级《甲壳虫》
- 南大核心世界历史
- 省级《校园歌声》
- 省级《出版科学》
- 北大核心《当代电影》
- 北大核心黄钟(中国.武汉音乐学院学报)杂志
- 省级故事大王
- 省级荆楚学刊
- 省级《魅力中国》
- 国家级俄语学习
- 省级颂雅风艺术月刊
- 省级《宁波大学学报》
- 省级《四川省社会主义学院学报》
核心期刊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