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简介:
《新闻知识》由陕西日报社、陕西省新闻研究所、陕西省新闻工作者协会主办的大型新闻学月刊。一直保持在新闻理论与新闻实践上的较高品位,关注新闻界的热点和新闻改革的难点问题,及时提供这方面的新经验、新成果、致力于提高新闻队伍的政治、业务素质,融理论性、知识性、新鲜性、实用性于一体。读者对象是新闻从业人员、新闻院系师生、企事业单位宣传干部、广大通讯员。
期刊栏目:
本刊特稿、本期专题、新闻理论研究、探索与争鸣、媒体观察、业务研究、视听天地、新闻教育。
期刊收录:
国家新闻出版总署收录 陕西省一级期刊(94、96)
全国新闻学核心期刊(连续四次92、96、00、04)
新闻知识最新期刊目录
《新闻知识》投稿须知
摘要:<正>本刊唯一投稿方式为邮箱投稿,投稿邮箱为xinwenzhishi@126.com,邮件主题为“作者姓名+文章标题”。论文以Word形式发送附件,依次排布作者简介、标题、摘要、关键词、中图分类号、文献标识码、正文、参考文献和英文简介等内容。投稿时应附上查重报告,要求重复率在10%以下
网络哀悼:公开纪念与私人情感的交融————作者:明国华;
摘要:数字媒介与社交媒体改变了死亡与悼念的形态,扩展了传统哀悼与纪念的空间,重塑了传统哀悼的行为和记忆方式。同时媒介技术发展带来的媒介行为变化,让生者和逝者之间产生了新的互动联结,用户通过网络社交平台对逝者进行悼念成为一种选择。本文基于媒介记忆视角对数字时代网民在网络中公开进行悼念的行为和私密的情感表达进行分析,旨在阐释互联网时代网络哀悼的媒介呈现方式与记忆进程
新闻史研究的态度与方法——与卓南生教授的访谈————作者:余玉;王倩;
摘要:中国近代新闻学研究的经典著作戈公振的《中国报学史》自1927年问世以来,对中国报业历史的研究产生了深远影响。然而,戈公振在撰写该书时,特别是在绪论部分“抄译”了日本学者藤原勘治的观点。本文通过对卓南生教授的访谈,探讨了戈公振如何接触到藤原勘治的著作,以及他在《中国报学史》中的学术创新与局限。卓南生教授认为,戈公振的研究虽存在“抄译”的学术不规范,但其对于中国报学的开创性贡献不容忽视。卓南生教授进一...
都市类纸媒向智媒体转型的新影响力再构造——以海峡都市报的探索与实践为例————作者:李焕泉;
摘要:都市类纸媒向智媒体转型,需要有明确的抓手和“独门武器”,以吸引受众。首先,应发挥纸媒特长进行内容再造,尤其要借助AI赋能聚合,加大策划力度,提高原创能力,打造品牌栏目和优质短视频;其次,应整合优化渠道,提高传播能力,特别要大力打造自主可控的客户端,生产权威、可信赖、高质量、服务性实用性强的内容,让其成为用户的必需品,从而吸引更多人关注。都市类纸媒打造新影响力,构造智媒发展新质生产力是一个系统工程,...
网际迷失:农村地区“银发族”群体的手机媒介依赖研究——以贵州省为例————作者:胡聪;
摘要:本文对507位贵州农村地区的“银发族”群体手机媒介用户进行问卷调查,以农村“银发族”群体的信息获取需求、社会认同情感需求和娱乐需求为自变量,社交互动和补偿期望作为中介变量,依赖性使用和过度性使用作为因变量,分析农村“银发族”群体的媒介使用现状、依赖程度和依赖表现等。研究证实,使用手机媒介满足了农村“银发族”群体的社交、情感及娱乐需求,而手机媒介中的社交互动功能也易引发该群体的依赖性使用行为。研究还...
构筑互惠新场域:网络空间命运共同体的转文化传播研究————作者:高若凌;
摘要:“网络空间命运共同体”浸润着中国当代价值观,承载着中国式现代化故事,为全球互联网治理贡献了中国智慧。然而,受制于西方话语霸权与叙事框架,其对外传播面临着技术、思想、渠道、内容等方面的挑战。“转文化传播”秉承以人类整体为视角的传播观念,致力于打造共生共荣、共建共享的传播场域,其文化互惠、技术互惠、政策互惠的精神内核与网络空间命运共同体理念一脉相通。在实践层面上,立足平等赋权的互联网阵地,以转文化传播...
安顿命运抑或虚耗人生:数字化时代民间大众的“文科”想象——基于B站志愿填报话题讨论的幻想主题分析————作者:孙孝孝;
摘要:“文科危机”由来已久,在数字化时代更易掀起网络热议。从幻想主题分析的修辞分析法可知,民众观看视频《学文科是死路一条吗》留下的评论及弹幕,反映了该网络趣群围绕“大学文科教育之功用”展开的修辞互动,在经验符号覆诵的修辞实践中建构起了“文科教育安顿命运”与“文科教育虚耗人生”的学科想象,经由“文科教育使人‘安所遂生’”与“文科教育使人无前途”两个幻想类型编织修辞网络。后者的民间认同度更高,由此聚合出的修...
众声喧哗:文生视频语境下网络虚假信息传播引发风险及其治理————作者:黎平星;许艳玲;
摘要:以Sora为代表的文生视频模型横空出世,引发了生成式人工智能领域百花齐放的景象。本文旨在探讨文生视频语境下,网络虚假信息传播出现的“伪造社会虚假事件,扰乱公共秩序”“恶搞经典影视桥段,侵犯知识产权”“窃取公民个人信息,实施网络诈骗”等问题,并从政府、平台、用户三个维度提出了筑牢法律红线、做好技术把关、提高媒介素养的联合治理路径,以期对文生视频模型进行建设性规范,为中国文生视频模型的持续发展注入强大...
数字时代的身后事:网络空间中的逝者隐私保护问题————作者:陈莉;
摘要:数字时代,人们在线上线下共同谱写着个人的生平痕迹。当生命终结,留存于网络空间中的数字遗产却往往被人遗忘,逝者隐私问题凸显。出于对逝者尊严的维护及个人自主性的自然延伸,保护逝者隐私在当下是必要的。但作为新兴议题,数字遗产中的隐私保护仍存在受平台协议与服务条款限制、逝后隐私悖论、数字遗产继承争议等难题。基于此,本文提出未来逝者隐私保护的可行路径,以逝者生前意愿为前提,肯定逝者隐私期待,从法律、平台、技...
文化记忆视域下“中华文化+数字游戏”融合发展的路径探析————作者:杨先顺;廖孔港;
摘要:随着网络技术与移动设备的普及与发展,数字游戏成为一种新兴的文化传播媒介。文化记忆是在社会框架下被选择性建构的,“龙文化”作为中华民族特有的精神标识与文化记忆内核,具有极高的标志性、丰富的精神内涵与必要的传承价值。本文从文化记忆理论视角出发,对数字游戏《王者荣耀》的龙年文化皮肤“龙祐千载”中所蕴含的“龙文化”元素与现代文明理念进行解读,并从品牌价值激活、中华文化传承、民族记忆建构三个方面探析“中华文...
智媒时代传媒业应树立怎样的受众观——基于斯麦兹“受众商品论”的再思考————作者:李庆林;蔡宗峪;
摘要:学者达拉斯·斯麦兹在20世纪70年代提出“受众商品论”,分析垄断资本主义条件下大众传媒的受众被商品化的处境。中国传媒业始终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受众观,但改革开放以来在传媒市场化发展的背景下,把受众当作商品的观念也不同程度出现,并在互联网时代的新媒体领域得到强化。在智媒时代,中国传媒业要继续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受众观,把握社会主义新闻和传播事业的正确方向
“学用一体多维融合”:《融合新闻创作》一流课程建设实践探究————作者:张特;
摘要:为解决地方应用型本科院校新闻学专业一流课程建设过程中的实际问题,切实培养新文科建设所需的专业人才,高校开设了《融合新闻创作》课程,该课程具有独特的培养优势。本文基于行业前沿需求,结合课程建设实践,探索“学用一体 多维融合”的一流课程建设路径,旨在全面提高卓越新闻传播人才培养能力,培养懂新闻、会技术、善运营和有立场的卓越融合新闻传播人才
语海寻踪:近代东亚报刊中的词汇流变与知识“环流”——与沈国威教授的访谈————作者:赵战花;史梦茹;
摘要:2007年,“东亚文化交涉学”研究诞生于关西大学,以“越境、互动、中心与周边的互视”为核心方法论,突破传统国家中心主义的框架,将东亚视为动态的文化复合体。沈国威教授通过研究《遐迩贯珍》《六合丛谈》等近代报刊,揭示了19世纪东亚知识传播的复杂网络。其相关研究以词汇为切口,注意到东亚近代报刊是中日词汇交涉的重要载体。如《时务报》的“东文报译”专栏(1896-1898)首次集中翻译日文报章,是其后日语词...
民办高校大学生的社交媒体使用与身份认同建构————作者:张靓怡;王国燚;
摘要:社交媒体是影响身份认同建构的重要因素,借助深度访谈和网络民族志的研究方法,分析民办高校大学生的社交媒体使用情况对其身份认同的影响可以发现:首先,民办高校大学生通过在社交媒体凸显“大学生”标签和选择性呈现日常生活等方式,编织符合想象的自我叙事,增强对大学生这一角色的身份认同;其次,通过社交媒体中的支持性点赞和对抗性论战、吐槽等互动,强化对民办高校大学生这一群体的认同;最后,社交媒体提供的学习资源和劳...
以书为媒:理论读书节目的叙事表达与共情传播————作者:魏怡孜;
摘要:理论读书节目《认识你真好——习近平总书记的书单》是互联网时代宣传阐释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和党的创新理论的一次成功尝试。该节目以共情传播为理论基础,采用“以书为媒”的叙事策略,聚焦习近平总书记读过的经典著作,从激发多元主体对话、营造沉浸传播场景、主动设置情感议题三个维度进行全新设置,以创新理念讲好中国理论故事,实现通俗化、视听化、情感化的理论宣传表达,激活观众对经典作品的集体记忆。中外文...
拾遗漂泊的记忆:对S网站集体记忆建构导向机制的个案考察————作者:刘蒙之;阮梦园;
摘要:“三线学兵”是一个极具地方特色和时代烙印的群体,随着三线建设岁月的远去,在公共话语体系中逐渐淡出。本文以媒介记忆为理论透镜,运用网络民族志、档案资料分析与深度访谈等研究方法,对S网站三线学兵的群体记忆实践进行分析,探究学兵成员如何构建群体的集体记忆,并讨论了三种不同的共同体记忆向度。研究发现,记忆建构的活力来自不同向度的个体记忆之间的碰撞,而这些不同向度的记忆版本,又源于个人立场的情境化知识。网络...
中医药院校的国际传播现状、问题与提升策略——以社交媒体为中心的考察————作者:钟玉梅;马超;
摘要:中医药院校承担着科学研究、文化传承、国际交流等职责,是弘扬中医药传统文化、展现国家形象、促进文明交流互鉴的重要主体。本研究对国内24所中医药大学国际社交媒体的开通与运营情况进行实证分析发现,国内中医药大学在国际主流社交媒体上的入驻率普遍较低;一些高校开通国际社交媒体账号后,存在内容发布少、更新频率低、受众参与度不高等问题。为进一步提升国际传播效能,国内中医药大学应重视在国际社交媒体上开通账号、结合...
论文生视频AI动画片《千秋诗颂》的“技术+文化+艺术”创新————作者:张秀丽;李景薇;
摘要:中央广播电视总台制作的首部人工智能生成动画《千秋诗颂》深化“技术+文化+艺术”的创作理念,生动展现了中国古诗词的意境与意蕴美。本文认为,该节目基于当下生成式人工智能技术,采用文本输入、人工智能输出的方式,使得诗词得以在历史场景中传播。人工智能技术演绎动画,诗词文本生产内涵,画面色彩赋予意境,以“动画+诗词+美术”的架构实现了对中国诗词意蕴的全新表达
媒体影响、社会网络与警察公平感的关系研究——基于负面信息传播的调节中介模型————作者:王尧;
摘要:短视频的兴起加剧了“媒体暴力”现象,影响了警察公信力。在这一长期过程中,负面信息会在社交媒体上被二次传播。为了探究媒体暴力对警察公平感的具体影响机制以及负面信息传播时产生的变化,文章以社会网络为调节变量、失序感为中介变量,构建了有调节的中介模型。研究表明,媒体暴力会削弱群众的警察公平感,其中社区失序起部分中介作用。社会网络调节了媒体暴力和失序感之间的关系,社会网络水平越高,媒体暴力越能提高人们的失...
青年群体的“文字失语症”:一种自我诊断的心理病症——基于豆瓣小组“文字失语者互助联盟”的考察————作者:宋芊君;
摘要:随着媒介技术的发展与话语环境的变迁,越来越多的青年群体被“文字失语症”所烦扰。“文字失语症”被界定为一种非病理原因的表达困境,指语言组织能力衰退,无法运用语言清楚地表达情绪和观点。青年群体的“文字失语症”并非生理病症而是一种心理困扰,是一种自我诊断的病症想象,掺杂着社会情绪、话语环境和权力关系的影响,其根源在于捷径思维和效率期待,渴望以“文字失语者”的身份属性获得认同感,但却只想借助低成本的付出谋...
相关文学期刊推荐
- 省级《武汉文史资料》
- 省级《龙门阵》
- 北大核心《东方剑》
- 北大核心《作家》文学期刊
- 省级《海内与海外》
- 国家级三代考古
- 北大核心《中国档案》
- 国家级《文献》
- 省级广告大观
- 北大核心《辽宁医学院学报》
- 省级《浙江大学学报》
- 省级名家名作
- 省级《唐都学刊》
- 国家级名作欣赏
- 省级《企业文化》
- 省级《黑龙江社会科学》
- 国家级艺术与设计理论
- 省级中国摄影家
- 省级南都娱乐周刊
- 北大核心《科学技术哲学研究》
- 省级《湘潭大学学报》
- 省级《安徽文学》
- 省级《东南亚南亚研究》
- 省级贡嘎山
- 北大核心《语言文字应用 》
- 省级故事家
- 北大核心《舞蹈》
- 省级家庭之友(佳人)
- 省级《甘肃高师学报》
- 省级南风
核心期刊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