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作欣赏杂志

所属栏目:文学期刊 热度: 时间:

名作欣赏杂志

名作欣赏杂志

关注()
期刊周期:旬刊
期刊级别:省级
国内统一刊号:14-1034/I
国际标准刊号:1006-0189
主办单位:山西三晋报刊传媒集团
主管单位:山西出版传媒集团
上一本期杂志:安徽新戏杂志征收论文格式要求
下一本期杂志:返回列表

   《名作欣赏》杂志是由名作欣赏杂志社编辑出版的全国的以鉴赏中外古今文学名著为内容的大型期刊,是鉴赏中外古今文学作品的名牌期刊。 荣获首届、第二届国家期刊奖,被中宣部、新闻出版总署确定为“中国期刊方阵·双奖期刊”。

  《名作欣赏》期刊创办于1980年,以鉴赏、研究中外文学作品,培养文学欣赏趣味和艺术审美眼光,提升创研能力和人文素养为宗旨。2005年初,该刊经过新闻出版局同意,变为半月刊。原《名作欣赏》照常按日发行,增加下半月刊《名作欣赏》学术版。为推进学术研究、扩大刊物影响力,同时满足读者需求,经新闻出版行政部门批准,本刊又于2007年再度改版,由半月刊改为旬刊。

  《名作欣赏》期刊曾蝉联三届(首届、第二届、第三届)政府高奖——国家期刊奖;连续两届被评为全国百种重点社科期刊;被中宣部、国家新闻出版总署确定为中国期刊方阵·双奖期刊;经国家新闻出版总署、国务院新闻办审核备案,被定为列入国家科技部部级火炬计划项目的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CJFD)全文收录期刊;被中国学术期刊(光盘版)编辑委员会、中国科技文献计量评价研究中心确定为中国学术期刊综合评价数据库(CAJCED)统计源期刊[编号:(Z)S1653];经《中国知识资源总库》专家委员会审核,入选中国社会科学期刊精品数据库;先后三度被《中文核心期刊要目总览》编委会确定为“文学理论类”中文核心期刊,入编北京大学出版社出版的《中文核心期刊要目总览》2000年版(第三版)、2004年版(第四版)、2008年版(第五版)。

  栏目设置

  新锐在线、华文视野、族裔文学、性别世界、语文讲堂、求同寻异、小说纵横、诗文品鉴、影视观察、区域风采、艺术广角、院校平台、硕博之声、青年学人、学子论坛

  相关阅读推荐:文学鉴赏方面的论文能在什么期刊上发表

  名作欣赏杂志最新期刊目录

中国目录学体系建构之作——《目录学发微》评介————作者:陈振烨;

摘要:余嘉锡的《目录学发微》是在近代中西方文化和学术思潮的交流背景下,为构建一个科学的中国目录学体系而撰写的一本重要著作。本文通过简述《目录学发微》的地位及成书背景,分析是书之特点,指出是书之不足,以便更好地利用是书

听雨的和谐美意象——基于听觉审美视角分析————作者:付其文;

摘要:“听雨”在中国古代被视为一种重要的审美行为。“听”所代表的听觉审美在古代的诗歌、绘画以及戏曲等方面都具有重要的地位。听雨的过程涵盖了情境与环境、感知与感觉、身体参与及体验、个体与环境的互动,以及时间流逝与情感体验等多个层面。听雨的情感诱发往往引发人们复杂而丰富的情感体验,人与自然的和谐美在季节以及空间中得到不断呈现。因此,“听雨”在中国古典美学中形成了自己独特的文化符号

王夫之对《逍遥游》的诠释特色————作者:陈浩东;

摘要:王夫之一生历经沧桑,然笔耕不辍,著述宏富,虽以儒学名世,但对《庄子》也有专门的研究与阐发。就其对《逍遥游》的阐释而言,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一是立足“逍遥”境界,辩证看待小大之辩;二是彰显“神凝”在突破小大局限时的关键性作用;三是具有“人我皆无所伤”的生命意识与强烈的用世思想。透过王夫之对《庄子·逍遥游》的诠释,人们既可以在一定程度上理解王夫之对《庄子》一书的解读特色,又可以增进对王夫之本人哲学思想...

消费文化建构下波普图像的符号传播与美学探索————作者:汪聪;

摘要:本文以波普设计中的拼贴视觉作品作为研究对象,从景观化的波普图像出发研究其设计内核中所强调的艺术主体性、传播心理与符号重构,以及市场批量化复制下灵感消解的问题探讨。由此延展出符号叙事下波普对文化传播、心理认知以及公共语境下的意象美学发展等方面的导向变化,其研究意义在于厘清视觉艺术作品在完成社会化转型过程中所彰显的人文精神,进而论证图像信息与消费个体的密切关系

中国文化元素与家国情怀在北美华裔作家文学作品中的体现————作者:张会卓;

摘要:通过分析北美华裔作家如何将中国传统节日、语言文字、哲学思想及民间艺术等文化元素融入其创作中,以及如何表达对故土的眷恋、对家族荣誉与责任的承担,以及对国家命运的关注与思考,揭示这些文化元素和家国情怀对北美华裔文学发展的推动作用、对跨文化交流的促进作用,以及对华裔群体身份认同的强化作用。中国文化元素与家国情怀的融合不仅丰富了北美华裔文学的内涵与外延,还增强了其作品的文化身份认同、叙事维度和跨文化交流价...

论戏曲传统剧目在当代的传承与改编——以豫剧经典剧目《宇宙锋》为例————作者:张艳琴;

摘要:《宇宙锋》作为传统经典剧目,以其承载着不畏强权、坚持正义的主题,塑造了勇于反抗、刚烈智慧的女性形象以及剧作所具有的创造性舞台表演技艺而流传至今。在当代的舞台演出中,排演者完全沿袭了这些经典元素。然而,《宇宙锋》经典意义的产生有其特定的时代背景,当演出环境发生迁移,这些经典元素可能成为剧目发展的限制。传统剧目的现代改编应该继承精华,但同时还要兼顾当代观众的审美,对表现内容、人物塑造及剧情结构等方面进...

启蒙与浪漫双重视域下的《少年维特之烦恼》————作者:岑晨;王芳;

摘要:《少年维特之烦恼》是歌德在启蒙哲学影响下创作的作品,并对后世浪漫主义文学产生了深远的影响。维特对人性的分析和对社会结构的质疑反映了启蒙时代的理性精神,而他对情感的强烈追求和对自然的和谐关系的向往则引领了浪漫主义思潮。小说不仅展现了歌德对理性与情感平衡的探索,也表达了对德国社会变革和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期望,对后世具有深远影响

吴莱“望问”安期生:何处泼墨成桃花————作者:陈飞宇;

摘要:吴莱(1297—1340),原名来,字立夫,号深袅山道人,婺州浦江人,元代著名诗人、学者,与黄溍、柳贯均并称为“义乌三先生”。据说吴莱母亲盛氏怀孕七个月时曾梦见有神人从空中飞来入室,第二天孩子就出生了,所以取名为“来”。可能受早产的影响,吴莱一生夙婴疾病,而其官场困顿亦如影随形,遂以一介布衣隐居浦江深袅山中,寄情山水。《望马秦桃花诸山问安期生隐处》即其游历舟山时有感而发之作

麦克尤恩《夏日里的最后一天》的文学伦理学解读————作者:谢紫凌;

摘要:《夏日里的最后一天》讲述了引导者珍妮本可以带“我”逃脱当下混乱的成长伦理环境,但是麦克尤恩最后依然以珍妮的突然死亡为结局,反映了畸形的伦理环境对青少年健康成长的阻碍之大,也折射了麦克尤恩对当时反文化运动的反思。本文将从文学伦理学的批评视角出发,重点分析麦克尤恩对该小说伦理环境的建构,以及畸形的伦理环境对人物确认伦理身份和形成正确的伦理意识的阻碍,以此说明麦克尤恩即便在以“恐怖伊恩”著称的时期,潜意...

认识文言文中人物的品性————作者:李祖慰;

摘要:训练学生正确解读文言文中的人物很重要,有助于他们全面地认识一个人物,培养客观、公正、全面分析问题的能力;另外,语文课堂的德育可以说是得天独厚,当今人们思想多元化,并不意味着课堂上正面的德育可有可无,甚至多余。本文试图通过文言文阅读实例,从当今思想道德与修养所倡导的人生价值角度,分析文言文中人物形象的品性

时空移位下的虚构与真实——试析沈从文学术生涯中的“原乡”改造————作者:崔瑀宸;

摘要:作为中国最为著名的“乡土作家”之一,沈从文着力于在作品中构建一个美丽的湘西世界。然而,在时空移位之下,这样的一个湘西世界并不完全是沈从文的真实原乡,而是掺杂着各种要素所嬗变形成的“虚构的原乡”。通过研究沈从文“原乡”的虚构性与原因,我们可以更好地对沈从文的作品和人生进行分析和思考

试析无名氏前期小说的艺术特质————作者:李少华;

摘要:活跃于20世纪40年代的小说家无名氏的创作主要有两个阶段:前期的代表作有《北极风情画》《塔里的女人》等,这些作品具有新浪漫派所特有的传奇性特征,也有文字华丽繁缛、小说散文化、音乐性强等艺术个性,同时还有一定的哲理性;后期的代表作是《无名书》,其特点是情节淡化,充满象征主义的特色。文章结合无名氏的人生经历,通过细读文本,分析其前期小说的艺术特质

西厢故事中法聪形象析辩————作者:禹静;董静威;

摘要:自传奇到戏剧,从案头至舞台,西厢故事经过历代文人加工改造,留下了诸多脍炙人口的艺术形象,法聪便是其中之一。法聪的形象并不是一蹴而就、一成不变的,其形象在作者的主观创作意图、受众的喜爱偏好、创作体制及舞台实际表演等多种因素的作用下,经历了从无到有、由一化二,逐步走向世俗化的变化过程

龙庆元书法作品选登————作者:龙庆元;

摘要:<正>~

误认·异化·重建——论康拉德《黑暗的心》中马洛的主体建构————作者:赵薇;

摘要:《黑暗的心》再现了英国船长马洛的刚果就职旅行及返回欧洲后的心理困境。本文基于拉康的“三界论”分析马洛的主体建构历程,发现马洛经历了想象界误认的“理想自我”和象征界“大他者”的异化,目睹库尔兹为逐利而摒弃人性和道德后遭遇无法被象征化的实在界,认识到殖民主义文化的虚伪,试图讲述真相,完成主体性的重建,揭示了康拉德对殖民贸易事业和资本主义文明的批判与抗拒

戏曲脚色制下旦净异质搭配的文化与社会因素研究——以京剧《霸王别姬》为例————作者:景卓慧;

摘要:本文旨在分析戏曲脚色制下旦净异质搭配的文化与社会因素,通过研究戏曲脚色制下旦净脚色的表演风格和角色分配,探讨京剧《霸王别姬》中旦净脚色的形象塑造与戏曲脚色制下缺少旦净异质搭配的原因,旦净异质搭配在戏曲文化传承和社会互动中所扮演的角色,以及其对观众文化审美认知的影响。戏曲脚色制下旦净异质搭配在展现戏曲特点、丰富舞台形象的同时,体现了中国传统文化的多元性和灵活性,对拓展戏曲艺术的发展空间和探寻中国艺术...

罗伊·谢弗:精神分析的文学转向————作者:许晨昊;

摘要:罗伊·谢弗(RoySchafer)突破了传统精神分析的框架,为它与文学等人文学科的交流提供了元理论基础,对他的研究有利于澄清精神分析何以有效地运用于文学和文学批评、二者如何结合起来。首先,谢弗不认为精神分析是传统意义上的科学,而认为它与文学批评同为阐释过程,存在共通的规律。其次,文学批评和创作是相对自由的,而精神分析对症候的阐释以生成特定叙事为目的,用“行动语言”把患者放到主人公的位置,赋予他能动...

论聚斯金德小说《香水》中的身体叙事————作者:赵海燕;

摘要:德国作家帕特里克·聚斯金德的《香水》为我们呈现了一个通过嗅觉感知的奇特世界,在这个世界中拥有灵敏嗅觉的香水天才格雷诺耶上演了个体身体的体验性历程。聚斯金德以身体叙事策略,赋予格雷诺耶的身体以浓厚的笔墨,通过书写格雷诺耶肉身化的体验性活动构筑起一个充满想象的气味王国,在传统叙事手法的笔触下尽显身体叙事的狂欢。本文通过文本细读,探析格雷诺耶身体天赋、身体缺陷与身体隐喻背后的多重隐喻意义,进而透视作者通...

民初小说叙述距离控制中的“隐含作者”——以《玉梨魂》为例————作者:刘炜;

摘要:在晚清民初之际,小说开始被当时文人所重视。不同于中国传统古典小说的是,民初小说的转型无疑是中国近代小说的一次重大突破。文章通过韦恩·布斯的小说叙述距离理论,分析民初小说在叙述上的距离控制所产生的特殊审美效应,民初小说作者通过对小说中的情感、情节、人物、时间、空间等方面进行距离控制,形成与读者间的“距离化”,与文本世界产生“陌生化”的效果:一方面源自现实世界,给予真实感的体验;另一方面独立于现实之外...

“返乡”与“入乡”:新时代下乡土小说城乡融合与书写转型探究——以《宝水》为例————作者:杨子新;

摘要:《宝水》作为乔叶获得茅盾文学奖的长篇小说,是乡土文学的力作,其诗意自然的笔触描绘了宝水村的四时风物和日常生活,向我们展现了一幅新时代乡村建设的画卷。作为一部具有乡土气息的作品,乔叶既继承了以往乡土小说的叙述传统,又融入了时代之风,以新型返乡者“返乡”与外来人“入乡”的塑造为主题,从他们的经历及转变中体现出乡土底色,在乡土书写转型中描写新时代语境下的美丽乡村新变,展现出城乡融合之中存在的问题与发展道...

  相关文学期刊推荐

  核心期刊推荐

SCI服务

搜论文知识网 冀ICP备15021333号-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