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国文学动态杂志

所属栏目:文学期刊 热度: 时间:

外国文学动态杂志

外国文学动态杂志

关注()
期刊周期:双月刊
期刊级别:南大核心
国内统一刊号:11-3128/I
国际标准刊号:1007-7766
主办单位:外国文学研究所;译林
主管单位:中国社会科学院
上一本期杂志:图书馆研究杂志图书馆工作人员职称论文查询
下一本期杂志:文化月刊杂志文学工作者范例参考

   《外国文学动态》杂志简介

  《外国文学动态》(双月刊)创刊于1955年,是由外国文学研究所译林出版社主办的文学刊物。荣获中文核心期刊(2000)

  《外国文学动态》集信息性、资料性、学术性为一体,介绍外国文学现状及新流派,报道有关动态。

  《外国文学动态》杂志栏目设置

  本刊特稿、情况综述、文化沙龙、作家介绍、作家研究、理论探索、作家访谈、作家逸事。

  《外国文学动态》杂志收录情况:

  CSSCI 南大核心期刊(含扩展版)上海图书馆馆藏国家图书馆馆藏知网收录(中)维普收录(中)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CJFD)

  外国文学动态杂志最新期刊目录

南方的耶胡——西姆斯革命历史小说中的自我审视与自我辩护————作者:梅笑寒;

摘要:在美国内战前的南方作家中,威廉·吉尔莫·西姆斯具有很强的代表性。他以美国独立战争期间南方阶段的重要人物和事件为原型创作了前后相继的五部革命题材的小说,重构了一幅以“南方耶胡”为中心的历史画卷。本文考察了耶胡在美国建国早期历史语境中的意义,讨论了西姆斯在小说中对南方耶胡的塑造,从而发掘了耶胡这一西姆斯小说中十分重要却未得到充分重视的政治隐喻。西姆斯用耶胡形容美国独立战争时期的南方人,这个比喻内含他对...

作为元问题的“主体性”:日本二战后初期文学论争的理论内涵————作者:信誉;

摘要:二战结束后,日本新日本文学会与《近代文学》之间围绕“主体性”问题爆发了激烈论争。文学史家倾向于关注论争中对“文学主体”的讨论,并在研究中形成了以主体性为元问题的研究视角。实际上,作为元问题的主体性概念不仅涉及文学实践,也包括对战后初期个体存在及社会责任的分析和判断。在论争中,这一概念大致呈现出三重内涵,即关于“人的主体”的论断、关于“文学主体”的确证以及关于“作家主体”的讨论。虽然《近代文学》同人...

《一个迷途的女人》中的边疆书写——以特纳边疆学说为参照————作者:孙睿;

摘要:薇拉·凯瑟的小说《一个迷途的女人》创作于特纳边疆学说影响力鼎盛的年代,曾长期被解读为对逝去的拓荒时代的挽歌,是特纳历史学说的文学对应物。然而凯瑟实际上在小说中纳入了对美国边疆问题更深层的思考,与特纳学说形成了某种对话。小说呈现了一个典型的特纳式拓荒英雄形象,构建出一则铁路时代的边疆神话,但在对人物视角与全知视角的灵活运用以及对人物的对照性塑造中质疑了英雄、浪漫的拓荒叙事以及特纳的边疆民主话语,传达...

从英国名媛到“爱尔兰共和传奇”:罗丝·达格代尔的皈依者狂热————作者:李元;

摘要:罗丝·达格代尔出身于英国上流社会家庭,但自20世纪70年代起她便投身于爱尔兰共和运动,直至生命终结。本文通过对照析读罗丝的两部传记,探讨她的一生对60年代革命思潮、马克思主义左翼政治、爱尔兰共和运动发展变迁的折射。一方面,罗丝如历史学家R.F.福斯特眼中的英国“边缘人”一样,有典型的皈依者狂热,她为爱尔兰共和事业所做的种种极端行为体现出非理性的残酷;另一方面,她摈弃优裕生活,坚持革命信仰,对认同的...

真实与想象的卡尔维诺图书馆——评《卡尔维诺的理念:批评释读与实地研究》————作者:周琳玥;

摘要:劳拉·迪·尼可拉是首位研究卡尔维诺私人图书馆的学者,其专著《卡尔维诺的理念:批评释读与实地研究》是对卡尔维诺生前最后住所战神广场公寓内的书架和藏书进行的一次开创性考察。卡尔维诺的文学理念来自生活、记忆以及对一生中广泛接触和偶然邂逅的海量书籍的研读,简言之,来自作家真实与想象的“图书馆”。通过把卡尔维诺叙事作品中阅读者的自传形象、非虚构作品中指涉的书籍目录与他的私人图书馆中书籍摆放、排列方式结合起来...

梭罗的“生活实验”与政治思想————作者:陈雷;

摘要:梭罗于1845至1847年间在瓦尔登湖畔实践了一种几乎完全独立的隐居生活,他称之为一次“生活实验”。这场生活实验的实质是探索个体从政治体独立出来的可能性。梭罗之所以会对这样一种完全不可行的“独立”感兴趣,是因为美国的奴隶制和对外侵略战争迫使他思考在一种高度控制性的民主体制下个人如何坚守良知的问题。这一思考催生了梭罗最重要的两部作品《瓦尔登湖》和《论公民的不服从》,后者直接讨论政治问题,前者则看似只...

德布林早期作品中的心身医学话语与一元论自然哲学——以《舞者与躯体》为例————作者:毛亚斌;

摘要:德国作家德布林早期作品中有大量心身疾病叙事,心身疾病的关键特征都或多或少地体现在不同人物身上。这与德布林自身的精神病学专业背景有关。本文以小说《舞者与躯体》为例,结合精神分析理论,阐述作品中的疾病叙事如何体现心身医学话语,由此揭示德布林对心身二元论的反思和关于人的整体性思考,而这一思想为他后来发展出的一元论自然哲学做了准备

明信片中的世界:论克洛德·西蒙《历史》中的艺格敷词————作者:葛茜;

摘要:法国作家克洛德·西蒙在小说《历史》中以明信片为叙事参照,深入探索记忆、想象与历史之间的复杂关联。明信片作为叙述者的“刺激物”,唤起了他对家族历史和宏观历史的回溯;同时,明信片也承载着叙述者情感的“刺点”,触发了他对母亲的怀念哀悼。通过对图像的生动再现,西蒙将对明信片的描写转化为一种艺格敷词,赋予历史档案以象征性和诗学价值,从而重构了个人、家族与世界的历史,让读者得以在文字与图像的交织中,深入理解文...

“俾斯麦的使团”与“恩师”萨尔:晚清中德军需交易叙述中的道德地理学————作者:陆建德;

摘要:“俾斯麦的使团”是一个由30名退役德国军官和军士构成的团体,他们在1884—1885年中法战争期间来中国担任军事教官。中德关系史学家白莎在《“俾斯麦的使团”:德国军事教官在中国(1884—1890)》一书中考证了这批德国教官在中国的工作经历,讨论了他们的知识和技术在晚清中国的传授条件和成果。本文通过各方史料的比对和考据,断定胡适《海滨半日谈:纪念田中玉将军》中的“恩师”萨尔正是白莎著作中“俾斯麦的...

古典何以科幻:《易经》与菲利普·迪克的《高堡奇人》————作者:曹轶凡;

摘要:与同时期大部分科幻创作以科技叙事为核心不同,美国新浪潮科幻作家菲利普·迪克在小说《高堡奇人》中将《易经》设置为情节发展所依赖的核心文本。本文通过考察小说中《易经》的呈现方式与隐喻内涵发现,迪克对《易经》的挪用或加工一方面受到了荣格分析心理学的影响,另一方面也与卫礼贤个别字句的误译以及佛禅等其他东方文化的浸入有关。这不仅显现出迪克所理解的《易经》与中国古典原本的差异,更揭示了古今、东西以及科学与玄学...

“奇异的哀悼”:莫亚《错乱》中的后见证书写————作者:覃琳;

摘要:萨尔瓦多作家霍拉西奥·卡斯特利亚诺斯·莫亚的小说《错乱》是“后见证文学”的代表作。一方面,《错乱》通过犬儒主义与疯癫话语等叙事策略,挑战了传统见证文学的真实性契约,体现了后见证文学的虚构转向,而这一转向与20世纪末中美洲作家的记忆转向和身份革命等社会思潮相呼应,映射了中美洲作家去历史化、去政治化的思想嬗变;另一方面,《错乱》的幽默、滑稽和戏谑等手法,呈现出独特的黑色美学。通过分析莫亚的后见证书写,...

“安娜·卡列宁娜死后发生了什么?”——卡特科夫与列夫·托尔斯泰之争————作者:朱建刚;

摘要:托尔斯泰和评论家、出版人卡特科夫之间有着近二十年的合作,在托尔斯泰的创作过程中,卡特科夫起过较为重要的作用,其中就包括《安娜·卡列宁娜》的写作。但也是这部小说让二人关系破裂。原因一是卡特科夫的保守主义与托尔斯泰日渐激进的虚无主义之间存在着不可调和的矛盾,二是连载小说的期刊较为现实的办刊方向与作家创作时的直抒胸臆构成了另外一种矛盾。多种因素的杂糅,使卡特科夫和托尔斯泰的分道扬镳变得不可避免。由是观之...

“新诗人”、诗教与雅典观众的趣味:论阿里斯托芬对欧里庇得斯的悲剧批评————作者:王瑞雪;

摘要:阿里斯托芬在喜剧中对悲剧家欧里庇得斯多有批评,指称其剧中的新智识背离了诗歌自古以来的伦理教化之义。18、19世纪,“谴责说”一直主导着古典学界对欧里庇得斯的研究。20世纪以来,随着学界对欧里庇得斯的“正名”,阿里斯托芬的批评也被重新评估。更多学者强调二人文风的相近,以至于阿里斯托芬从欧里庇得斯的“攻击者”转而成为“热爱者”。但这样的观念反转又难以圆满解释阿里斯托芬对欧里庇得斯的负面呈现。本文试图回...

戏作、戏仿与自我否定的笑:《手锁情死》与井上厦的文学理想————作者:张雅蒙;

摘要:井上厦《手锁情死》发表于20世纪70年代初期“全共斗”运动退潮之后,是理解井上文学理想的关键作品。该作是对山东京传《江户生韵事串烧》的戏仿,反映出井上以戏作、戏仿为文学原点的创作姿态。主人公荣次郎与“全共斗”运动的学生活动家存在诸多相似点,其“戏仿之笑”具备自我否定功能,这是井上扬弃“全共斗”运动的“自我否定”论,将之与文学的“笑”相融合后的产物。《手锁情死》中的“戏仿之笑”为井上制造哄笑、批判权...

《皆大欢喜》中兄弟冲突题材的来源比较研究————作者:杨康恩;

摘要:莎士比亚戏剧《皆大欢喜》的创作素材直接来源于洛奇的田园罗曼司《罗莎琳德》。莎士比亚保留了原作中的兄弟关系,把冲突原因从遗嘱继承与长子继承的矛盾改为主要由嫉妒引发,凸显德性在化解兄弟冲突中的作用。同时,莎剧还增加了新老公爵的兄弟关系,强化了二人的形象对比,传达了德性赏报与德性自足的伦理观念。《皆大欢喜》对田园罗曼司之美好简朴生活主题的戏仿突出了非长子继承权和土地侵占等社会问题,打破了传统田园文学中理...

“金融资本是虚构的虚构”:《信任》中的金融和叙事批判————作者:王航;

摘要:当代美国作家埃尔南·迪亚兹的普利策获奖小说《信任》由四个金融故事组成,依次为作家范纳撰写的以金融家安德鲁·贝维尔与其妻米尔德里德为原型的小说《纽带》、安德鲁的自传《我的一生》、执笔安德鲁自传的作家艾达的《回忆录》和米尔德里德的日记《未来》。迪亚兹首先通过《纽带》和《我的一生》营造出金融家操控自由市场、个人利益最大化等于社会利益最大化的神话,继而借助《回忆录》和《未来》揭示上述两个文本实为金融资本制...

《新大西岛》中的世界意识与“知识帝国”理想————作者:刘佳恺;

摘要:培根在《新大西岛》中有关美洲和中国的书写,不仅勾勒出世界在早期现代经大西洋通往太平洋的互联性,更是将美洲与中国纳入其思想体系。培根立足于文艺复兴晚期已臻成熟的古希腊-罗马-基督教历史,借助阿科斯塔的《西印度志》与门多萨的《中华大帝国史》,在《新大西岛》中强化了亚特兰蒂斯与美洲的对等关系,并重申了中国的知识技术对于实现知识复兴的必要性。作为小说中本撒冷国权力中心的所罗门之宫,其所引领的在世界各地收集...

《外国文学动态研究》来稿须知

摘要:<正>《外国文学动态研究》(原名《外国文学动态》)是由中国社会科学院主管,中国社会科学院外国文学研究所主办的学术双月刊,迄今已有近70年历史。本刊以评论外国文学文化作品及现象、探讨外国文艺批评及理论发展为宗旨,要求来稿具有学术原创性,体现立足当下和本土的研究意识。本刊常设栏目有马克思主义文艺观、作品及作家研究、文艺理论研究、文化研究、区域研究、动态研究、域外近著评论等

体裁规约与时代镜像:《弗兰肯斯坦》电影改编中的价值观变迁————作者:李宛霖;

摘要:美国环球影业于1931年出品的电影《弗兰肯斯坦》改编自玛丽·雪莱于1818年出版的同名小说。电影的大获成功不仅巩固了原著小说的经典地位,也达成了这部小说改编史以及好莱坞电影史上里程碑式的成就。已有研究多从媒介属性的角度比较电影与小说之间的差异,本文则从体裁规约的角度切入,考察电影的体裁要求如何推动改编者以科技理性的价值观取代原著中带有神秘主义色彩的含混价值观。这一研究角度不仅可以为解读电影改编带来...

温顺的反抗:论《温顺的女人》对《大雷雨》结局的改写————作者:王可欣;

摘要:陀思妥耶夫斯基对亚·尼·奥斯特洛夫斯基的接受可以折射出他在19世纪60年代重返俄国文坛后形成其根基主义思想的早期过程。陀思妥耶夫斯基在《时代》创刊号中赞扬奥斯特洛夫斯基的早期作品说出了俄罗斯文学的“新话语”,并且在此前不久以“米·陀思妥耶夫斯基”署名的文章中表达了对《大雷雨》美中不足的“第五幕”的想法,这一想法被学界认为是陀思妥耶夫斯基个人观点的呈现。在这一基础上,1876年陀思妥耶夫斯基《温顺的...

  相关文学期刊推荐

  核心期刊推荐

SCI服务

搜论文知识网 冀ICP备15021333号-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