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京艺术学院学报(音乐与表演版)

所属栏目:文学期刊 热度: 时间:

南京艺术学院学报(音乐与表演版)

南京艺术学院学报(音乐与表演版)

关注()
期刊周期:季刊
期刊级别:南大核心
国内统一刊号:32-1557/J
国际标准刊号:1008-9667
主办单位:南京艺术学院
主管单位:江苏省教育厅
查看南京艺术学院学报(音乐与表演)近十年数据入口>>>
上一本期杂志:民间对联故事文化期刊
下一本期杂志:少林与太极武术刊物发表

   《南京艺术学院学报(音乐与表演版)》(季刊)创刊于1978年,由南京艺术学院主办。

  《南京艺术学院学报(音乐与表演版)》刊物发表的文章被中国人大《报刊复印资料》收录甚多。主要反映学院科研、创作和教学成果,广泛吸收校外专家、教授和研究生来稿,开展学术研究和交流,促进科研、创作和教学改革。面向社会各个相关高校及单位的读者,拥有大量的阅读群体。

  南京艺术学院学报(音乐与表演版)杂志栏目设置

  音乐理论研究、音乐评论、影视理论

  南京艺术学院学报(音乐与表演版)杂志荣誉

  CSSCI 南大核心期刊(中文社会科学引文索引)(含扩展版)万方收录(中)上海图书馆馆藏国家图书馆馆藏知网收录(中)维普收录(中)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CJFD)

  阅读推荐:中国美术馆

  《中国美术馆》本着“繁荣民族文化事业,搭建学界美术交流平台,为美术及美术馆事业的蓬勃发展服务,为关注当代中国美术的专业工作者和广大人民群众服务”的宗旨,传播最新的业内动态,推广优秀的美术作品,展示知名的大家风范,介绍流行的艺术思潮。两年来,本刊得到了社会的广泛关注,也得到了国内外的专家和读者的好评。主要栏目:特别报道、管理论坛、展览介绍、理论空间、域外管窥、艺术博物馆学、民间美术、艺术文摘、艺坛随笔、藏品。

  南京艺术学院学报(音乐与表演版)最新期刊目录

武装割据与突围转移中的革命歌谣——中国工农红军音乐的生成与流变————作者:李诗原;

摘要:中国工农红军音乐循着土地革命战争进程,在以“武装割据”和“突围转移”为战略目标的军事斗争中生成与流变,成为“军事斗争中的革命歌谣”。“武装割据”为红军音乐的生成提供了相对固定的文化空间,并使其呈现出基于“军民融合”的融合形态,使“红军音乐”成为“红军及其革命根据地音乐”涵盖音乐事象的总和,并为红军音乐提供了丰富的文化资源,展露出鲜明的战区风格;“突围转移”则推动了红军音乐的传播,并带来了红军音乐的...

旧貌换新颜——中国民间音乐传承与变异特征新议————作者:伍国栋;

摘要:中国民间音乐类型、体裁及其形态等所有的历史性变异,实际上就是一个由传承方式制约牵控的系统创新过程。民间音乐特有的“口传身授,心领神会”传承方式,注定了传承过程中所有的音乐内容与音乐形式,都同时具备了可塑性和可变异的基本特性。民间音乐在传承过程中发生变异,作为一种基本特性显现,其中社会历史变迁、人文环境改变、音乐种属关系更迭、传承群体和个体文化差别等,是最重要的也是影响最为深远的几个因素和环节。中国...

一个持续追踪的主题——杨荫浏雅乐研究回视————作者:张振涛;

摘要:杨荫浏于1956年湖南音乐普查期间,一直在浏阳专心致志记录一个无人问津、脱离时代的品种——雅乐。从20世纪30年代参与“礼乐馆”工作,到撰写《中国音乐史纲》与《中国古代音乐史稿》,他的雅乐记谱订谱数量巨大,成为一生持续追踪的一大课题之一,其叙述的态度,绝非荣古虐今,而是对特殊时期不得不退场的音乐品种的忠实记录。在民间信俗与仪式音乐的关系上,杨荫浏采用了剥离曲调与填词的二分法,将曲调与歌词隶属的阶层...

从“神瞽”到“狂瞽”——先秦至汉瞽矇乐人的身份转变及其具身诠释————作者:邹如愿;

摘要:自先秦时期以来,瞽矇乐人以其独特而神秘的听觉能力,在社会文化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但随着社会、政治和文化观念的转变,瞽矇乐人的身份经历了从“神圣”到社会“边缘化”的剧变。汉代时,这一群体不再被视为拥有特殊能力,不但成了“困病”的代表,甚至被污名化为“狂瞽”。这一身份转变,反映了乐文化与失明身体互动中的深层变化,揭示了古代社会对身体与能力认知的复杂性

从王莽作乐看两汉雅乐的价值取向————作者:刘颖;

摘要:受传统史观的影响,王莽的雅乐制作长期被忽视甚至抹黑。实际上,王莽制乐是两汉之交礼乐文化建设的一环,在西汉至东汉雅乐价值取向的流变中较为特殊。首先,王莽的音乐制作从理论的建设、政治伦理意义的建构、乐舞的改革与实践三个维度展开,将乐教真正提升到国家政治的层面。其次,王莽作乐与其对于郊祀、宗祀两大国家祭典的建设有密切的关系,礼乐复古的成功为王莽篡位铺下了坦途,但对稽古的狂热最终又导向他政治的失败,他的音...

贾湖二孔骨笛的仿制实验与音乐性能初探————作者:陈瑞泉;

摘要:河南省舞阳县贾湖遗址自1986年首次发现骨笛,至2013年第八次发掘,共出土骨笛40余支,极大地拓展了史前中华礼乐文明研究。这些骨笛中,二孔骨笛因出土数量较少并未引起学术界的足够关注。采用实验音乐考古学的方法对二孔骨笛进行实物样本仿制实验,并采用“斜吹法”演奏测音,可以发现,二孔仿制笛具有一致的音列结构,且音列结构中以纯四、纯五、纯八度音程为主要特征。进一步试奏分析揭示,二孔骨笛背面的两个笛孔实际...

自照与和鸣:清代女性诗词中的古琴书写————作者:戴菁;

摘要:闺阁创作繁盛的清代,古琴作为诗乐之教的载体与寄托情志的雅器,成为众多文学女性的书写主题。个体层面,抚琴为文学女性创设了烛照自我的文化场域,个体情志的抒发成为女性咏琴的内驱力。家庭层面,家学承继与家事牵缠凝合为“习琴”与“废琴”的吟咏主题,女性不同人生阶段由“家庭”切入的古琴书写呈现出情感“温差”。社会层面,古琴书写折射出清代女性的交游网络,既包括昭示女性厚谊的群体性吟咏活动,还缀合了跨越性别畛域的...

《梅语》《杨花》相酬答——两首艺术歌曲与一段音乐佳话————作者:李启源;冯长春;

摘要:杨仲子与萧友梅同是中国近代著名音乐教育家。两人志同道合,并肩开创了早期中国专业音乐教育事业,结下了深厚的情谊,曾互赠歌曲《梅语》《杨花》酬答。这两首作品见证了萧友梅与杨仲子的深厚友谊,也展现了从学堂乐歌编创到专业音乐创作的过渡阶段中国早期艺术歌曲创作的风貌

湘南过山瑶“还家愿”仪式音声变迁研究——以唢呐乐班的加入作为考察个案————作者:赵书峰;周心雨;

摘要:过山瑶“还家愿”仪式源于瑶传道教本土信仰与其传统民间信仰(盘王祭祀)。从历史与当下两个不同时间维度来看,当下“还家愿”仪式音声重建是执仪者、乐人、主家三者“合谋”之产物。随着唢呐音乐加入湘南宁远县、蓝山县过山瑶“还家愿”仪式中,仪式的世俗性因素也逐渐增强。而唢呐音乐建构有时与仪程形成一种潜在的“非同型同构”关系,同时,仪式中的唢呐用乐与过山瑶其他传统仪式音乐(祝寿、婚礼等)存在文化互文关系。总之,...

淮海戏唱段《梦梨园》音乐编创的程式性探微————作者:俞卫娜;薛雷;

摘要:《梦梨园》由袁连成作词、黄甫启林编创,是淮海戏又一新编力作。该唱段运用了淮海戏代表性曲牌【好风光】【二泛子【嗨嗨调】的素材,并将曲牌素材的变化形态贯穿全曲。在具体唱段的音乐编创方面作了三点尝试,一是既对传统曲牌的曲调进行解构,也建构了似像非像的“新曲调”;二是对基本板式、辅助板式均进行重组运用;三是采用中西合璧的伴奏形式,展现作品的当代性。《梦梨园》将淮海戏传统音乐编创技法与现代作曲技巧相结合的做...

音乐美学学科的人文维度————作者:李晓冬;

摘要:作为人文学科的音乐美学有不同的观念维度,文章从“理性化”“古今之争”与“音乐特殊性”三个维度,尝试梳理出音乐思想背后的预设系统,力图从更为根本的角度理解西方音乐文化

琴学“古淡”审美范畴形成考论————作者:丛何;韩伟;

摘要:“古淡”是中国文艺理论中较为常见的范畴,主要用于文艺风格品评。“古淡”不仅是“古”与“淡”两个子范畴的简单罗列,更有着与时俱进的内涵拓展。“古淡”缘起于韩愈诗学,梅尧臣使之发扬光大,欧阳修以兼具政坛、文坛、琴坛三方话语权者的身份将其引入琴学,经由后世琴坛的重复、追捧以及模仿,使其最终成为琴学审美范畴。明清时期,由于其字面意义上的复古色彩,“古淡”成为崇古琴人与尚新琴人论争的工具。此外,由于受到时代...

见证“理性化进程”——马克斯·韦伯音乐研究的再审视————作者:黄琼琼;

摘要:1912年,马克斯·韦伯撰写的首份音乐研究《音乐理性与社会基础》,以社会学为研究视角,以人类社会行为的基本类型学说为理论依据,深入探究了诸如音程计算及物理特性、音阶构造及其地域差异、调性特征、历史演化、乐器的律制差异和形制变革等“理性化”问题,被誉为音乐社会学研究的奠基之作。重新审视韦伯的音乐研究,有助于我们深入理解音乐与社会的关系、现代社会的音乐发展特点,以及西方与非西方社会的音乐在“理性化”进...

论王国维“实念”说及音乐审美现象学和美育学价值————作者:刘舒怡;

摘要:王国维的“实念”脱胎于叔本华“意志的客体化”,意指在无功利审美意识引导下对事物本身的直观、还原和沉浸,然从构词法和概念创新角度来看,却是一个富于中国气息、特色和修辞风格的全新术语,与之相关的直观时“非特别之物”的意识则与“绝对临响”“零度写作”“葆真”的去成见、敞开姿态遥相呼应。特别是“实念”用极短的表述,高度概括了现象学旨趣,与“意向性存在”“音响经验实事”等叙事相契合,蕴含着丰富的学术意涵和适...

文艺复兴时期著名复调合唱“武装的人”主题起源考————作者:石潇栩;戴定澄;

摘要:文艺复兴时期惯以圣咏主题作为定旋律进行宗教复调合唱曲写作,但世俗曲调“武装的人”(L’homme armé)主题却成为例外。该时期采用“定旋律”手法写作,且具有多声部合唱典范意义的复调合唱曲中,有近50首同类作品以世俗民间音调“武装的人”作为定旋律创作而成,并以此命名。宫廷汇编的《梅隆尚松集》和《卡萨纳特图书馆2856尚松集》各收有一首以“武装的人”主题作为定旋律的尚松,前者为三声部合唱作品,后者...

论金湘巴松独奏曲《幻》的意境表达————作者:杨玲;范赟聪;

摘要:金湘于20世纪80年代创作的巴松独奏曲《幻》是一部融合了西方作曲技法和东方传统美学的经典之作,这部作品无论是在整体结构的编排,还是在美学意境的追求等方面,都展现出金湘独特的生活洞察力、自觉的民族认同感和高度的历史使命感。巴松独奏曲《幻》所呈现出来的意境之美深刻阐释了“天人合一”的宇宙生命理念和形神兼备的传统美学理念,成为中国现当代音乐表演美学不可或缺的研究对象及重要标志之一

熊佛西与《北平晨报·剧刊》——兼谈其“戏剧大众化”实验之缘起————作者:杨炀;

摘要:熊佛西所主持的《北平晨报·剧刊》是20世纪30年代持续时间最长的戏剧周刊,以它为坐标形成了促进新兴戏剧运动的公共话语空间,其中戏剧职业化又是《剧刊》同人努力的方向。因《剧刊》的编辑方针、现实旨归与熊佛西的戏剧理念与实践活动相勾连,故对熊佛西主持下的《剧刊》进行全面考察,不仅能探察其编辑身份背后的文化心态,也能发现其戏剧大众化思想之肇始,为定县农民戏剧实验提供有益参照,这对于探讨报纸戏剧副刊与中国现...

革命与传播:论于伶的改译剧————作者:何菲菲;

摘要:左翼剧作家、戏剧活动家于伶选择意旨精神与现实斗争相契合的外国戏剧进行创造性改译,其中国化、革命化的改译实践以及改译剧的演出效果折射出于伶切合现实斗争需要、重视舞台演出而非案头剧创作的改译戏剧观。同时,于伶在不同时期面对不同观众所改译剧作的演出成败也在一定程度上反映出戏剧演出效果因时因人而异的特点

宋杂剧人物服饰考论——以韩城宋墓壁画杂剧图为例————作者:张彬;任佳欣;

摘要:陕西韩城盘乐村宋墓西壁杂剧壁画是目前考古发现的唯一一个脚色完备、色彩丰富的杂剧演出画面。杂剧壁画人物服饰的形制风格多样且色彩丰富,其对宋杂剧服饰文化的建构产生了重要影响。壁画中杂剧脚色身份从左到右依次为末泥、副净、副净、副末与装孤,其服饰穿戴具备一定的程式性特征;杂剧壁画中人物服饰总体上来源于宋人日常服饰,但由于宋杂剧表演形式的需要,其又在宋人日常服饰基础上进行了部分创新;杂剧壁画中人物服饰与宋代...

同乡组织与越剧传播:抗战时期上海七邑越剧研究社考论————作者:王方好;

摘要:诞生于抗战时期的七邑越剧研究社,是近现代旅沪同乡组织中极具影响力的戏曲团体。从上海市档案馆、上海市图书馆新发现的缩微文献资料看,该社先后透过多条渠道开展慈善救济活动,其中当数1939年举办的“救济难民大会串”最具典型性。此次义演的大获成功,取决于三个方面的努力:一是刊载剧目,报道进程;二是开辟专版,树碑立传;三是发表专文,多维度阐释。七邑越剧研究社所产生的历史影响相当深远:首先,提升了越剧的品格,...

  相关文学期刊推荐

  核心期刊推荐

SCI服务

搜论文知识网 冀ICP备15021333号-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