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京艺术学院学报(音乐与表演版)》(季刊)创刊于1978年,由南京艺术学院主办。
《南京艺术学院学报(音乐与表演版)》刊物发表的文章被中国人大《报刊复印资料》收录甚多。主要反映学院科研、创作和教学成果,广泛吸收校外专家、教授和研究生来稿,开展学术研究和交流,促进科研、创作和教学改革。面向社会各个相关高校及单位的读者,拥有大量的阅读群体。
南京艺术学院学报(音乐与表演版)杂志栏目设置
音乐理论研究、音乐评论、影视理论
南京艺术学院学报(音乐与表演版)杂志荣誉
CSSCI 南大核心期刊(中文社会科学引文索引)(含扩展版)万方收录(中)上海图书馆馆藏国家图书馆馆藏知网收录(中)维普收录(中)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CJFD)
阅读推荐:中国美术馆
《中国美术馆》本着“繁荣民族文化事业,搭建学界美术交流平台,为美术及美术馆事业的蓬勃发展服务,为关注当代中国美术的专业工作者和广大人民群众服务”的宗旨,传播最新的业内动态,推广优秀的美术作品,展示知名的大家风范,介绍流行的艺术思潮。两年来,本刊得到了社会的广泛关注,也得到了国内外的专家和读者的好评。主要栏目:特别报道、管理论坛、展览介绍、理论空间、域外管窥、艺术博物馆学、民间美术、艺术文摘、艺坛随笔、藏品。
南京艺术学院学报(音乐与表演版)最新期刊目录
中国国家图书馆藏敦煌遗书音乐文献辑录与释正————作者:刘文荣;
摘要:敦煌遗书是研究中古中国历史学、考古学、人类学、语言学、文学史、艺术史与社会生活的重要参考资料,是20世纪初中国文化史上的三大发现之一。中国国家图书馆藏敦煌遗书中涉音乐文献颇为丰富,对敦煌乐器的研究具有极为重要的价值与意义。中国国家图书馆藏敦煌遗书涉音乐文献者均为写本,出现有笙、箜篌、琵琶等乐器种类。对中国国家图书馆藏敦煌遗书音乐文献的辑录、考证和辨析,有助于深化中国中古音乐社会生活史、乐器名物与音...
《渊鉴类函·乐部》音乐史料考察————作者:张晓梦;王晓俊;
摘要:《渊鉴类函》是清张英等奉敕编纂的一部综合性类书,内容广博,征引翔实。《乐部》之设立,虽以《唐类函·乐部》为基础,但并非简单因袭传统,而是在编纂体例、材料来源等方面都存在着自己的特点,反映出清代类书编纂的发展要求。《乐部》所收史料,包含论乐史料、歌舞史料、乐器史料三部分,除对乐之起源、功用、律制有所说明,多有对歌、舞及乐器形制、演奏技巧、音乐形态等内容的描写,这些音乐史料总体呈现出丰富而又广泛的特点...
人工智能:艺术生产场域的智性特征、技术转向和信度考量————作者:詹翊;张捷;毕砚昭;
摘要:当人工智能技术突破了工业生产的界限,在算法的支持和场景的训练下开始进入具有高度自主性和审美要求的艺术生产场域时,艺术生产场域的特征、技术手段和可信度都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并充满了挑战性。但我们不应因人工智能使用动机上的善恶分野而在道德和价值上对其加以否定。如何为人工智能技术的使用提供具有中国智慧的向善治理路径和系统方案,是我们无法回避且应积极面对的重大课题
人工智能时代的艺术审美何以可能?————作者:斯硕;
摘要:艺术审美是一种由康德开启的、以“沉思”为核心的美学判断。从“审美”在艺术世界所产生的作用和影响力来看,人工智能生成内容尚未被纳入艺术世界,主要在于其情感上的缺失与艺术语言的匮乏。就人工智能对艺术审美的影响而言,或认为人工智能生成的内容因缺乏情感色彩而不可能成为艺术作品,或从视觉的角度阐述人工智能在艺术意义上的进步。不论是数据主义——视觉脉络下的“审美升级”、情感主义——技艺融合的“审美降级”、修正...
南艺师生参加第八届全国青少年民族器乐教育教学成果展示活动
摘要:<正>2024年8月19日至24日,第八届全国青少年民族器乐教育教学成果现场展示活动在南京艺术学院举行,活动中我校音乐学院顾怀燕老师二胡课程《江南丝竹二胡“加花”技法的理论与实践》被评为优秀精品课,音乐学院4名学生史佳欣、张果晗、范辰洋、涂艺才和附中3位学生孙娅琪、田灵子、王思源被评为“优秀表演人才”
主旋律电影对高校美育的启示与拓展————作者:张晴;
摘要:主旋律电影担负着弘扬真善美、传播正能量的育人使命。数十年间,主旋律电影以其坚定的政治立场、宏大的艺术叙事和丰富的视听元素,对民众的家国情怀和国家意识建构起到了重要推动作用,日益成为高校开展美育工作的重要资源和基本方式。特别是主旋律电影中的视听元素,能够极大提升审美对象的文化认同、激发创意思维、塑造审美观念和践行审美行为。主旋律电影对于高校美育的启示主要体现在红色文化等主流价值的积极引领、聚焦主体进...
本期名家龙迪勇————作者:李宛城;
摘要:<正>龙迪勇,现为东南大学首席教授、二级教授、博士生导师,艺术学院院长、中华民族视觉形象研究基地副主任、中国故事与艺术媒介实验室主任、《艺术学界》主编,兼任国务院学位委员会第八届艺术学学科评议组成员、中国中外文论学会叙事学分会副会长兼秘书长、中国艺术学理论学会艺术评论专委会副会长等。龙迪勇教授主要从事叙事学、图像学、比较艺术学等方面的研究,在国内外首先提出并建构“空间叙事学”理论体系,也是国内最早...
略论东周两汉时期中原礼乐文化对边地的影响——以云南考古出土铜鼓及其组合为中心————作者:许馨;
摘要:云南地区早在新石器时代已经频繁开始了与中原地区的文化交流,根据音乐文物的出土情况,其至迟在西汉中期进入礼乐文化一体下的多元发展阶段。铜鼓是云南地区的特色礼乐器,随着不断吸收中原礼乐文化的形式与内容,经历变化、发展和散播,铜鼓文化及墓葬共存音乐文物在东周至两汉时期出现“同而未化”和“融合一体”两种礼乐形态的阶段性特点,并以西汉中期益州郡的设置为重要时间节点,呈现从多元走向一体的礼乐文化演进过程
敦煌石窟与龟兹石窟巾舞壁画比较研究————作者:蔡均适;
摘要:敦煌石窟与龟兹石窟壁画中的巾舞形象十分丰富,对同一乐舞形式反映的异同体现了两地宗教信仰的发展、乐舞文化差异与审美观念的不同。敦煌与龟兹两地石窟巾舞壁画早期有较多相通之处,由隋唐开始有了不同的发展。敦煌石窟巾舞壁画承接了三道弯与“S”形的姿态,审美核心仍然以汉文化为基本,龟兹石窟巾舞壁画更多地吸收了来自印度乐舞、犍陀罗文化的审美要素。两地石窟巾舞壁画不同程度地吸收了外来文化元素,体现了多元文化交融的...
夏衍的追述与“党的电影小组”的基本史实之演变————作者:宫浩宇;
摘要:学界对于“党的电影小组”的活动及意义的描述与阐发,往往甚于对其基本史实的实证考察。现有关于其基本史实的著述,皆源于夏衍个人的回忆而缺少一手史料的支撑,而其成员与同路人的相关忆述,以及后世史家对这些基本史实的书写,则大体上照搬了夏衍的说法,只在个别细节上或有所发挥。夏衍的回忆,也就因此在很大程度上建构出我们如今所熟知的“党的电影小组”的基本面貌及其在影史书写中的演变。在中国电影史上占有如此重要地位的...
民国时期上海国产片“贺岁档”形成考析————作者:秦翼;
摘要:“贺岁档”是当代电影产业概念,在民国时期电影生产消费中心上海,虽无明确命名,却实有案例。以年鉴学派学者布罗代尔长时段历史时间视角审视,电影被接受成为中国新岁节庆娱乐活动,并参与了新年系列节庆观念的拓展,受到政治、经济、文化、城市建设等多方面因素影响,上海电影业在全面抗战前已形成较为明确的贺岁档观念。孤岛时期,由于相对封闭的生产和营销环境,贺岁档观念更趋成熟。贺岁档并非救市的万能良药,需要创作符合时...
论汉代“琴禁”思想的审美意义————作者:刘可敏;
摘要:春秋时期,琴在诸子文论中出现的次数增多,其原因或许并非琴在这一时期获得了艺术性的审美观照。在礼崩乐坏的社会背景下,琴所具备的礼制特性被强调,弹琴的目的是通过这一形式显示人是否遵礼,而听琴音则成为辨识人之品性的方式。“情感是音乐的内容”这一观念在汉代得到发展,成为汉代大多数知识分子识琴的方式。琴乐的风格被控制在“正声”范围内,“琴禁”是这一观念的集中体现。《新论》中的“琴禁”却稍有不同,桓谭通过与琴...
霓裳醉乐天:白居易诗歌的“霓裳”书写————作者:罗曼;吴悠;
摘要:《霓裳羽衣曲》作为盛唐宫廷著名的法曲,广泛出现在中晚唐诗人的诗歌创作中,其中以白居易为甚。白居易的“霓裳”诗书写,既丰富拓展了中唐诗歌书写的题材与边界,又为《霓裳羽衣曲》的记录、保存与传播提供了重要史料,具有文学和艺术的双重价值。同时,白居易的“霓裳”诗创作呈现出他对《霓裳羽衣曲》由批判转为喜爱的情感变化,这种倾向与其政治境遇的升沉起伏,以及仕宦心态由“兼济天下”转变为“独善其身”的过程紧密关联,...
清中叶文人剧作中舞蹈艺术探析————作者:钱成;王汉民;
摘要:清中叶文人剧作中保存了大量的舞蹈资料,这些舞蹈是唐宋以来传统民间舞蹈的继承与发展。这些舞蹈是剧作者根据剧情需要而设置,从表现形式上看有独舞、群舞等,从舞蹈层次上看有单段体、多段体以及多段体组合的大型舞蹈。舞蹈服饰鲜艳明丽,排场新奇热闹,对清中叶戏曲的舞台演出有重要的作用,体现了清中叶文人剧作追求剧、曲、舞合一的表演效果,对后世戏曲表演,特别是京剧舞蹈程式和表演体系的形成影响深远
南京艺术学院音乐学院近期活动剪影
摘要:<正>~
论《乐府传声》中的文人与市民阶层美学特征————作者:吴昕雨;
摘要:由清代戏曲理论家徐大椿所著的《乐府传声》是我国古代戏曲理论研究领域极具影响力的一部论著,该书对当时的戏曲演唱方法及审美观念进行了全面而系统的总结。《乐府传声》中蕴含的音乐美学思想——对于戏曲审美“雅”“俗”之论的探讨,融合了明清文人与市民阶层的美学特征与文化内涵,与明清时期戏曲审美风格乃至时代美学特征息息相关。其音乐美学思想融汇古今、贯穿南北,对当时以及后世的歌唱理论与审美观念都有着深远影响
东北大鼓音乐结构及其非遗传承理念探析————作者:魏清阳;马卫星;
摘要:东北大鼓是中国北方汉族民间说唱艺术。其音乐结构以主要音乐曲牌为根底,以辅助音乐曲牌增补为特色,具有多变性,这也促生了其音乐风格的多样性。东北大鼓音乐结构的多变性与润腔技法的即兴性有所关联。东北大鼓润腔技法的主要特征是字声即兴,按字行腔彰显了东北大鼓相对自由的润腔方式。此外,在高校进行的社会传承与专业实践过程中,东北大鼓的非遗传承理念来源于国家对外开放的基本国策,其中在高校的非遗管理人才培养过程中进...
论新世纪以来鲁迅作品的话剧改编现象————作者:陈丽芬;
摘要:新世纪以来,鲁迅作品的话剧改编成为一个重要的文化现象,这些改编作品尽管各不相同,但都表现出强烈的导演主体意识,注重经典与当下的对话,表现手法上则延续了先锋实验话剧的后现代主义,呈现异彩纷呈的舞台奇观。其改编策略主要有“杂糅重构式”“借题发挥式”“拼凑整合式”“拓展延伸式”四种形式。改编后的系列话剧虽然在形式上探索了鲁迅作品及戏剧艺术的种种可能,实现了经典的剧场化,但是也存在形式的空洞和疲惫,从而导...
动画电影《长安三万里》的文化哲学意蕴————作者:赵素锦;
摘要:《长安三万里》的火爆出圈及其引发的史诗级文化现象,充分彰显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生命活力和独特魅力。影片以唐诗为媒介语言符号实现了当代社会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之间的移情转换与共情体验,揭示出个体生命在国家社会历史发展中要面对的美德与正义纠葛以及儒道文化精神世界的同频共振,包含着丰富深刻的文化哲学意蕴,更深层次地引发当代社会思考如何切实地推进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创造性转化与创新性发展问题
民族叙事与空间建构:“藏地新浪潮”电影中的媒介景观————作者:李泉沂;
摘要:2006年伊始,藏族导演以民族视角讲述时代背景下的藏族故事,藏语电影掀起了一股“藏地新浪潮”,其中对人物内心的剖析、对文化景观的映现蕴藏着现实层面上的多民族文化交融,为观者构建了藏地整体的媒介形象。“藏地新浪潮”电影通过媒介景观展现藏地人文风貌,呈现出民族题材电影塑造民族形象、强调民族身份认同、凝聚多民族共同体意识的新态势
相关文学期刊推荐
- 省级德国哲学
- 国家级文物天地
- 省级钓鱼
- 国家级军事史林
- 省级周末文汇
- 北大核心《宗教学研究》
- 省级人文中国学报
- 国家级《世界汉学》
- 省级《图书馆界》
- 省级旅游新报
- 国家级《广播歌选》
- 省级杭州文博
- 省级恋物志
- 省级《美术文献》
- 省级诗选刊
- 省级《四川图书馆学报》
- 省级中原文化研究
- 省级《包装学报》
- 省级幽默与笑话
- 省级《山东工业大学学报》
- 北大核心敦煌研究
- 省级《晋阳学刊》
- 国家级艺术与设计理论
- 省级《决策导刊》
- 北大核心《漳州师范学院学报》
- 省级南洋资料译丛
- 省级客家文博
- 省级民间传奇故事
- 省级《北京档案》
- 省级《上海工艺美术》
核心期刊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