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舞台》(月刊)创刊于1958年,由河北省艺术研究所主办。是经国家科技部和国家新闻出版总署批准的综合艺术期刊。
《大舞台》主要刊登我国教育、文艺、管理等方面具有一定学术和应用价值的学术文献和反映各学科、各领域的新成果、新工艺、新产品等方面的文章。以舞台艺术为中心,发表大中小剧本,戏剧理论和戏剧评介文章,反映当代舞台面貌。
《大舞台》杂志坚持为社会主义服务的方向,坚持以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和邓小平理论为指导,贯彻“百花齐放、百家争鸣”和“古为今用、洋为中用”的方针,坚持实事求是、理论与实际相结合的严谨学风,传播先进的科学文化知识,弘扬民族优秀科学文化,促进国际科学文化交流,探索高等教育、教学及管理诸方面的规律,活跃教学与科研的学术风气,为教学与科研服务。
大舞台杂志栏目设置
艺术研究、戏剧新作、戏剧人生、作家书房
大舞台杂志荣誉
万方收录(中)上海图书馆馆藏国家图书馆馆藏知网收录(中)维普收录(中)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CJFD)中国核心期刊遴选数据库
阅读推荐:金色年代
《金色年代》杂志是由上海文艺出版集团全力推出的“中国老资格公民”生活类时尚杂志,在中国9468种杂志中,《金色年代》是第一本以全新的理念、密集的信息,讲述50岁以上读者新的生活理念、新的生活方式的中老年精品杂志。
大舞台最新期刊目录
在传承中求发展 在改革中谋创新——丝弦名家张宝英唱腔艺术赏析————作者:林士朝;
摘要:<正>在当代石家庄丝弦戏的舞台上,始终活跃着一位深受观众喜爱的丝弦名家——张宝英。张宝英系一级演员,中国戏剧家协会会员,中国戏曲表演学会会员,河北省莎士比亚协会会员,石家庄市“十百千人才工程”人才,石家庄市宣传系统“四个一批”人才,市文化系统“德艺双馨”文艺工作者,被石家庄市教育局聘请为“戏曲专业艺术委员会专家委员”。张宝英1988年毕业于石家庄市艺术学校丝弦科,师从于丝弦艺术家石莲秀、京剧名家刘...
浅谈评剧向传统回归的问题————作者:顾炳春;
摘要:<正>百年评剧,历尽沧桑,走过一个又一个艰难困苦岁月,也同样创造了一个又一个辉煌和奇迹。评剧是平民剧,是百姓剧,它产生的时候是这样,发展过程是这样,到现在仍然是这样。尽管她拥有在大城市发展的荣耀历史,尽管她曾经拥有过作为全国第二大剧种的耀眼光环,但她仍然不失为一个为普通百姓服务的地方戏剧。给予评剧一个准确的定位,是发展的需要,是振兴的需要,是对评剧事业的高度负责
评剧艺术发展现状之我见————作者:郝天石;
摘要:<正>在当今评剧艺术界缺乏优秀编剧、优秀作品的背景下,评剧舞台上成兆才先生创作的作品依旧久演不衰。今天,在剧作家成兆才先生诞辰150周年、逝世95周年之际,举办纪念成兆才先生系列活动,就更加显示出其现实价值。成兆才先生能够获得成功,个人认为,一方面成先生有天赋异禀,也有把握时机求新变革的能力
评剧传承发展的困境与解决途径————作者:夏冬;
摘要:<正>2024年是成兆才先生诞辰150周年。回望百余年的评剧历史,评剧前辈们一路跌跌撞撞,不气不馁,把评剧艺术从落地带进了茶园,又从茶园带进了大剧场,使这个从冀东农村走出的小剧种,一跃成为全国性的大剧种。今天,高科技迅猛发展,各种艺术形式并存,评剧也不可避免地再次面临挑战。一、评剧传承的重点评剧传承的重点是剧目、流派、人才
成兆才评剧创作与唐山地域文化关联性研究————作者:石兴慧;刘丽春;
摘要:评剧作为中国传统戏曲的重要组成部分,起源于唐山民间的蹦蹦戏,其独特的地域文化特色极大地丰富了中国戏曲的艺术宝库。文章从成兆才评剧题材选择、主题思想、语言运用等方面分析其与唐山地域文化的有机关联,深入探寻评剧艺术历久弥新的内在机理及其在新时代创新发展的现实路径
《潘金莲》与欧阳予倩早期唯美主义创作————作者:孙慧欣;
摘要:于南国戏剧运动“艺术鱼龙会”自编自演《潘金莲》之后,欧阳予倩的创作思想逐渐从“为艺术”的唯美主义转向了“为人生”的现实主义,成熟化、体系性的戏剧理论思想与实践方法逐渐成型。作为转折点的《潘金莲》不仅体现着欧阳予倩对潘金莲这一女性形象的审美性再造、戏剧生涯早期的唯美主义倾向及其影响,也可见他整体戏剧观的坚守与转向,管窥中国现代戏剧在唯美主义的艺术审美性与现实主义的艺术功能性两方面走向合一的过程。本文...
浅析二胡在苏剧伴奏中的作用————作者:王莺;
摘要:<正>二胡是中国传统弦乐器之一,具有悠久的历史和独特的艺术特性。随着历史的发展,二胡在明清时期逐步成熟,并成为地方戏曲的重要伴奏乐器之一。由于其音域宽广、韵律灵活,二胡能够适应各种戏曲的情境需求,提供丰富的旋律表达。通过不同的演奏技法,如滑音、吟弦和揉弦等,二胡可以模拟人声,营造出具有强烈感染力的音乐氛围。在各地的戏曲改良过程中,二胡不断地吸收和结合各地音乐元素,形成了自身独特的表现风格。苏剧,又...
担当尽责 实干笃行——写在京剧《穆桂英挂帅》复排之后————作者:李平芳;
摘要:<正>“我不挂帅谁挂帅,我不领兵谁领兵……”在声声弓弦的余韵中,随着舞台上穆桂英一声“兵发西夏”,京剧《穆桂英挂帅》于2024年12月12日晚在裴艳玲大剧院成功上演。现场掌声雷动、呼声阵阵,观众们在台下久久不愿离去,此情此景,令我百感交集
村里游来一群鱼————作者:于玲;
摘要:<正>时间:当代。地点:下湾村。人物:方青禾,12岁,方秀山的独生女,下湾小学6年级学生。刘胜,12岁,青禾的同桌,一个善良的男孩。张建平,方秀山的童年玩伴,曾因溺水缺氧导致智力障碍。方秀山,青禾的爸爸,下湾村村委会主任。史青阳,美院毕业生,毕业后放弃大城市的工作回乡照顾奶奶,后来成为下湾小学的美术教师。青禾妈妈、众同学、村民等
宝松先生绘画风格对现代艺术的影响————作者:十三墨;
摘要:<正>宝松先生字灏,净静居士,著名画家。其早年研习中国传统工笔画及水墨人物,11岁拜著名画家马晋为师。宝松先生画风多样,尤其擅长工笔重彩及大写意人物,在油画、彩墨及钢笔画、连环画等方面,均有不俗建树。宝松先生的绘画艺术,既继承了传统中国绘画艺术的精髓,又融进了现代西方技法,形成自己独具特色的艺术风格
宋元画作中空灵之美探源————作者:王雅娅;
摘要:“空灵”作为中国传统审美范畴之一,其审美特点表现为静、清和幽,对后世的艺术创作产生深远的影响。本文以禅宗的“悟”为切入点,第一部分剖析空灵之美的由来,第二部分探讨“空灵”作为审美形态中“静趣”,这是其在绘画作品中的具体呈现
北齐娲皇宫佛教刻经书法审美探究————作者:孙海涛;
摘要:娲皇宫摩崖刻经刻于北齐天保年间(公元550-577年),刻经共六部,分五处凿于崖壁之上,经文字体主要是楷书和隶书,其中楷书部分呈现出圆融简静的艺术特征,这种特征的出现与佛教思想的孱入是分不开的
文化赋能河北乡村民宿发展研究————作者:张红武;
摘要:<正>旅游是个体角色休闲需求与社会角色劳作分工之间顺畅切换的一种润滑剂,适当以旅行来放松身心,是遵循张弛有度自然节律的有效方式。与现代都市生活形成较大反差的乡村民宿,以其“虚拟性真实”的乡村生活体验方式,既是旅游途中“在乎山水之间也”的闲适之所,又能满足人们对“思慕田园”“寄情山水”“回归故园”“天人合一”的情感渴望与精神追求
铁肩担道义 清廉为民生——评秦腔历史剧《关西夫子》————作者:倪金艳;
摘要:弘扬廉政爱民精神的秦腔新编历史剧《关西夫子》,赓续秦腔宏大叙事的传统,演绎了东汉大儒杨震救民于危难,扶国于衰颓的事迹。该剧以唱见长,借助核心唱段叙事抒怀,于矛盾冲突中塑造了浩然正气的夫子形象。通过诗意儒雅气韵的营造,冷热场景的快速切换,丑角的插科打诨,拓展了秦腔的美学风格,弥补了秦腔历史剧喜剧精神缺失的遗憾
只要你听了我的歌声落了泪——新编泗州戏《小草从军记》赏析————作者:王劲松;戎龚停;
摘要:泗州戏《小草从军记》因剧本的情节编织逻辑自洽细腻入心而有戏,因剧种色彩鲜明、声腔的独特魅力和整体的音乐设计而有戏,因不论是主角、配角、龙套的出色舞台表演而有戏,因戏剧在舞台呈现过程中写实与写意间的不同侧重平衡而有戏。本文对此试作分析,并对还存在的一些问题试作构想与建议,以期“小草”尽善尽美,攀登上艺术高峰,成为新时代舞台艺术的经典
穿越历史时空的文化追寻——评大型情景歌舞诗剧《缘起象雄·古格遗风》————作者:刘妍;
摘要:<正>2024年10月,在河北省对口支援西藏工作三十周年之际,为深化阿里与内地民族间的交流融合,强化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推动文化与旅游深度融合发展,助力文旅产业迈向高质量阶段,由西藏阿里地委、行署精心规划,由阿里地区文化和旅游局指导,象雄艺术团精心打造了大型情景歌舞诗剧《缘起象雄·古格遗风》在河北省艺术中心上演,受到河北观众的喜爱与赞誉。[1]该剧在西藏...
新时代背景下曹禺经典戏剧的当代演绎——以话剧《家》与音乐剧《家》为例————作者:李论;
摘要:曹禺改编的话剧《家》在演剧史上持续传承,历久弥新。其音乐剧版是在话剧版本的基础上进行的现代化演绎,话剧版将觉新和瑞珏设置为男女主角展现了封建旧家庭的束缚与溃败,而音乐剧版守正出新,兼收并蓄,将内容与形式重构,以“凤、梅、珏”为主要表现对象,用“歌、舞、剧”综合的演剧形式表达了青春一代的觉醒,由此展现出新时代背景下民族经典话剧的美学继承和创新转化
新中国成立以来京剧口述史著作的发展及分类法浅析————作者:李潇然;
摘要:京剧口述史是戏曲文献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京剧研究的重要史料来源。本文结合现代口述史学对口述历史的定义,对京剧口述史著作的范畴进行界定,梳理新中国成立至今京剧口述史著作的发展概况。并根据口述内容的不同侧重和呈现形式,将其著作划分为艺术生涯类、谈戏说艺类、主题访谈类和音像类四类,并进行相关分析
川剧电影中的“人民美学”历史探赜————作者:鄢佩;张槿尧;
摘要:川剧电影是百年中国电影发展史上一个重要戏曲电影类型,但其艺术性并未受到重视。自1954年首部川剧电影《川剧集锦》诞生以来,川剧电影距今已整整走过70年的历史,川剧电影大致经历了断裂、延续的发展历程,其间一度陷入低潮,而后在新时期“振兴川剧”的政策扶持下,川剧电影重新起航。川剧电影作为一门独立艺术,外在形式上从舞台纪录片逐步发展为具有独立叙事语言的视听形态,内在形式长期受到政策话语影响,在主题意识、...
京剧《成败萧何》对新编历史剧创作的几点启示————作者:魏强;
摘要:<正>客观地说,比起地方戏,新世纪以来,京剧舞台上佳作不算多。这与京剧本身的艺术特点、呈现方式等有关,也与编创队伍薄弱、创作难度大有关。在个人的观剧视野中,京剧《成败萧何》是一部难得的优秀之作。自2004年创作首演后荣获各项桂冠,赢得广泛好评。2024年4月以“青春版”精彩亮相,时隔二十年,该剧充满人文关怀的现代视角,富有写意的舞台呈现以及满台生辉的精湛表演,依然能打动观众,令人感叹,这充分彰显了...
相关文学期刊推荐
- 省级章回小说(上旬刊)
- 省级《老区建设》
- 省级海岸生活
- 省级黑河学刊
- 省级《南都学坛》
- 省级广东史志
- 省级《社会科学论坛》
- 北大核心《河北旅游职业学院学报》
- 省级《宁波大学学报》
- 南大核心安徽史学
- 北大核心《西华师范大学学报》
- 国家级《中国图书馆学报》
- 北大核心当代电视
- 北大核心音乐探索
- 省级朔方
- 省级青春
- 省级爱情婚姻家庭(生活纪实)
- 北大核心《新闻爱好者》文学期刊
- 北大核心《当代外国文学》
- 北大核心天涯
- 省级娘子关
- 北大核心当代戏剧杂志
- 省级《科教文汇》
- 省级福建图书馆理论与实践
- 国家级军营文化天地
- 省级《书画艺术》
- 省级历史文献研究
- 省级《河海大学学报》
- 北大核心《淮北师范大学学报》
- 省级北方文学(下旬)
核心期刊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