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舞台

所属栏目:文学期刊 热度: 时间:

 大舞台

大舞台

关注()
期刊周期:月刊
期刊级别:省级
国内统一刊号:13-1004/J
国际标准刊号:1003-1200
主办单位:河北省文化厅
主管单位:河北省文化厅
上一本期杂志:现代广告杂志编辑部
下一本期杂志:阴山学刊(自然科学版)

   《大舞台》(月刊)创刊于1958年,由河北省艺术研究所主办。是经国家科技部和国家新闻出版总署批准的综合艺术期刊。

  《大舞台》主要刊登我国教育、文艺、管理等方面具有一定学术和应用价值的学术文献和反映各学科、各领域的新成果、新工艺、新产品等方面的文章。以舞台艺术为中心,发表大中小剧本,戏剧理论和戏剧评介文章,反映当代舞台面貌。

  《大舞台》杂志坚持为社会主义服务的方向,坚持以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和邓小平理论为指导,贯彻“百花齐放、百家争鸣”和“古为今用、洋为中用”的方针,坚持实事求是、理论与实际相结合的严谨学风,传播先进的科学文化知识,弘扬民族优秀科学文化,促进国际科学文化交流,探索高等教育、教学及管理诸方面的规律,活跃教学与科研的学术风气,为教学与科研服务。

  大舞台杂志栏目设置

  艺术研究、戏剧新作、戏剧人生、作家书房

  大舞台杂志荣誉

  万方收录(中)上海图书馆馆藏国家图书馆馆藏知网收录(中)维普收录(中)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CJFD)中国核心期刊遴选数据库

  阅读推荐:金色年代

  《金色年代》杂志是由上海文艺出版集团全力推出的“中国老资格公民”生活类时尚杂志,在中国9468种杂志中,《金色年代》是第一本以全新的理念、密集的信息,讲述50岁以上读者新的生活理念、新的生活方式的中老年精品杂志。

   大舞台最新期刊目录

创新京剧艺术视角 再塑红色经典形象——评京剧《小兵张嘎》————作者:王迎迎;

摘要:<正>京剧《小兵张嘎》是河北省京剧艺术研究院继京剧《小英雄雨来》《少年英雄·王二小》后,推出的第三部少年英雄剧目。主创团队用京剧艺术形式,以独特的艺术视角,改编同名小说《小兵张嘎》,对红色经典形象“张嘎子”进行了重新诠释。其剧本改编和舞台呈现上都别出心裁,在继承和发展中,创新了京剧现代戏表演艺术风格

净行勾脸的三张面孔——兼论第三张脸的美学意境————作者:李孟明;

摘要:<正>明代中叶,艺术的天宫来了一位齐天大圣,他用墨一样的黑色、草一样的绿色、面粉一样的白色……涂在脸上。玉帝、群臣惊异无比:人的面孔怎么可能是这样?这样的面孔就堂而皇之地出现在了明晚期万历朝的昆山腔、弋阳腔舞台上。叱咤喑呜中,观众逐渐接受了这充满历史积淀意味的花面,但人们始终有一个巨大疑问:是谁如此异想天开,“恣意妄为”,把如此强烈夸张的、只有在印花布上才呈现的色彩化作人面的肤色?这个疑问一直到今...

从他者视角看清宫水浒戏改编偏好——以《翠屏山》为例————作者:张琦;

摘要:根据现有的升平署档案,可知水浒戏在宫廷中上演的频次颇高,但是苦于没有详细的演出状况记录,使得后人难以知晓其演剧特点。实际上,对于戏曲演剧情况的记录,除了官方材料之外,还有他者视角可供参考,他者即非官方的日记、燕行录、观剧笔记等等。本文期待通过对既存的观剧笔记的研究,对比留存的剧本,探索宫廷中所上演水浒戏的改编偏好

京剧行当分工的可变性研究————作者:张昆昆;

摘要:行当分工是中国戏曲独有的表演规制。自杂剧滥觞,传奇勃兴,至昆曲鼎盛,行当制度逐渐趋于完备。及至清代道光年间,京剧诞生并确立了以生、旦、净、丑为核心的四大行当架构。这一类型化的行当表演模式,为万千角色的塑造提供了基础。然而,京剧艺术的鲜活生命力,赋予了行当划分以灵活性,使同一角色得以由不同行当来诠释。这种跨行当的表演实践,既丰富了角色的呈现维度,还带来了多样化的表演风格,成为京剧表演艺术中一道亮丽的...

再叙事、抒情化与现代性——跨文化戏曲改编中女性形象塑造的三个路径————作者:钟鸣;

摘要:女性形象塑造是新时代跨文化戏曲改编的重要内容。通过再叙事改变“被遮蔽”的书写,通过抒情化改变“弱情性”的设定,通过现代性突破“反伦理”的困境,这是跨文化戏曲改编女性形象塑造的三条路径,也是实现跨文化改编 “创造性转化”与“创新性发展”的重要方法

“只有红楼梦”戏剧幻城:古典名著的数智重塑与文化重构————作者:王东;

摘要:本文以“只有红楼梦”戏剧幻城为切入点,探讨数智赋能下文旅项目对优秀传统文化元素的创新运用。于文化元素解构方面,探究其对《红楼梦》文化元素的符号重塑与艺术演绎,引领观众以 “读者”视角深入文化内核,激活优秀传统文化赋予现代演艺的活力。在技术与艺术融合层面,剖析“只有红楼梦”以科技手段构建多元场景与多维度视角的“幻城”体验模式,突破呈现形式,为观众打造沉浸式观感。通过探究该项目的创作实践经验,以期为当...

生成式人工智能在文化和旅游场景中的应用研究————作者:王若冰;

摘要:目前,旅游热势头方兴未艾,但“文化性”却日渐衰损,难以凸显其核心价值,主要体现在文化资源开发不充分、体验感有待提升、创新性水平较低及服务品质有待提升等四个方面。体验经济下,场景理论为提升旅游的“文化性”提供了广泛的理论基础,伴随着新技术的不断赋能,场景化文旅逐渐兴起。生成式人工智能在深度挖掘文化底蕴、赋能多元体验场景、催生消费新场景和塑造个性化服务场景等四个方面具备显著优势,有助于促进旅游“文化性...

河北省戏曲艺术档案管理探析————作者:陈雪;

摘要:本文聚焦河北省戏曲艺术档案管理,通过分析其现状,厘清其在新时代面临的主要问题,探究其管理工作存在的难点及发展方向,并对有效推进河北戏曲艺术档案管理工作提出针对性及可操作性的建议措施,为推进河北戏曲艺术档案管理工作的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做出基础研究和探索

河北省红色文献资源的开发利用研究————作者:侯立岩;

摘要:河北省有较为丰富的红色文献资源,在推动红色文献资源宣传与展陈、完善国防科教文化宣传与研究阵地建设、助推旅游景区文化内涵与文献文物保护建设、丰富艺术创作与图书编著的重要资源等方面成果显著。但还存在展览展陈方式与效果方面有待提升、开发利用方式与成果形式还不够丰富、推进文旅融合方面的效能提升还不明显等不足。对此,文章提出统筹推进红色文献资源的梳理与整合、丰富和创新红色文献资源的形式和样态、提升红色文献资...

春日里的文化盛宴

摘要:<正>~

京剧《赤壁之战》改编问题探析————作者:王宁远;

摘要:首演于1959年的京剧《赤壁之战》,本是深受期待的国庆十周年重点献礼剧目之一。然而,上演未久,该剧就由于一些改编问题而匆匆退出舞台。借助当时的评论文章,可将该剧的改编问题归纳为四点:人物重塑过于简单;语言提炼过于粗暴;线索添加过于随意;舞台创新过于生硬。总体来看,该剧的主要问题表现为新旧内容掺杂、格调不够统一,既暴露出当时编排工作的仓促,也揭示出改编工作中的焦躁风气。但作为新中国成立初期为数不多的...

一串念珠————作者:段示威 ;张翠兰;

摘要:<正>地点:华北大学校园一角。人物:欧阳兰——女,46岁,大学老师。卓玛——女,18岁,大一学生。张梅朵——女,21岁,刘西援的同学。刘西援——男,22岁,大四学生。[幕后歌声:哎嗨——嗡麻尼叭咪吽……(藏族长调)[歌声中光启。[刻有“华北大学民族学院”字样的山石及石凳、绿池、芳草。[音乐中,张梅朵手拿报名表,拉着刘西援惊慌跑上

文化赋能河北乡村民宿发展研究————作者:张红武;

摘要:<正>旅游是个体角色休闲需求与社会角色劳作分工之间顺畅切换的一种润滑剂,适当以旅行来放松身心,是遵循张弛有度自然节律的有效方式。与现代都市生活形成较大反差的乡村民宿,以其“虚拟性真实”的乡村生活体验方式,既是旅游途中“在乎山水之间也”的闲适之所,又能满足人们对“思慕田园”“寄情山水”“回归故园”“天人合一”的情感渴望与精神追求

新中国成立以来京剧口述史著作的发展及分类法浅析————作者:李潇然;

摘要:京剧口述史是戏曲文献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京剧研究的重要史料来源。本文结合现代口述史学对口述历史的定义,对京剧口述史著作的范畴进行界定,梳理新中国成立至今京剧口述史著作的发展概况。并根据口述内容的不同侧重和呈现形式,将其著作划分为艺术生涯类、谈戏说艺类、主题访谈类和音像类四类,并进行相关分析

宋元画作中空灵之美探源————作者:王雅娅;

摘要:“空灵”作为中国传统审美范畴之一,其审美特点表现为静、清和幽,对后世的艺术创作产生深远的影响。本文以禅宗的“悟”为切入点,第一部分剖析空灵之美的由来,第二部分探讨“空灵”作为审美形态中“静趣”,这是其在绘画作品中的具体呈现

成兆才评剧创作与唐山地域文化关联性研究————作者:石兴慧;刘丽春;

摘要:评剧作为中国传统戏曲的重要组成部分,起源于唐山民间的蹦蹦戏,其独特的地域文化特色极大地丰富了中国戏曲的艺术宝库。文章从成兆才评剧题材选择、主题思想、语言运用等方面分析其与唐山地域文化的有机关联,深入探寻评剧艺术历久弥新的内在机理及其在新时代创新发展的现实路径

宝松先生绘画风格对现代艺术的影响————作者:十三墨;

摘要:<正>宝松先生字灏,净静居士,著名画家。其早年研习中国传统工笔画及水墨人物,11岁拜著名画家马晋为师。宝松先生画风多样,尤其擅长工笔重彩及大写意人物,在油画、彩墨及钢笔画、连环画等方面,均有不俗建树。宝松先生的绘画艺术,既继承了传统中国绘画艺术的精髓,又融进了现代西方技法,形成自己独具特色的艺术风格

北齐娲皇宫佛教刻经书法审美探究————作者:孙海涛;

摘要:娲皇宫摩崖刻经刻于北齐天保年间(公元550-577年),刻经共六部,分五处凿于崖壁之上,经文字体主要是楷书和隶书,其中楷书部分呈现出圆融简静的艺术特征,这种特征的出现与佛教思想的孱入是分不开的

在传承中求发展 在改革中谋创新——丝弦名家张宝英唱腔艺术赏析————作者:林士朝;

摘要:<正>在当代石家庄丝弦戏的舞台上,始终活跃着一位深受观众喜爱的丝弦名家——张宝英。张宝英系一级演员,中国戏剧家协会会员,中国戏曲表演学会会员,河北省莎士比亚协会会员,石家庄市“十百千人才工程”人才,石家庄市宣传系统“四个一批”人才,市文化系统“德艺双馨”文艺工作者,被石家庄市教育局聘请为“戏曲专业艺术委员会专家委员”。张宝英1988年毕业于石家庄市艺术学校丝弦科,师从于丝弦艺术家石莲秀、京剧名家刘...

浅谈评剧向传统回归的问题————作者:顾炳春;

摘要:<正>百年评剧,历尽沧桑,走过一个又一个艰难困苦岁月,也同样创造了一个又一个辉煌和奇迹。评剧是平民剧,是百姓剧,它产生的时候是这样,发展过程是这样,到现在仍然是这样。尽管她拥有在大城市发展的荣耀历史,尽管她曾经拥有过作为全国第二大剧种的耀眼光环,但她仍然不失为一个为普通百姓服务的地方戏剧。给予评剧一个准确的定位,是发展的需要,是振兴的需要,是对评剧事业的高度负责

  相关文学期刊推荐

  核心期刊推荐

SCI服务

搜论文知识网 冀ICP备15021333号-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