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业考古》该杂志创办于1981年,为国内外唯一的专门发表有关农业考古学研究成果的大型学术刊物。原主办单位为江西省博物馆、江西省中国农业考古研究中心。1985年由江西省社会科学院历史研究所和江西省中国农业考古研究中心主办;1994年起由江西省社会科学院和中国农业博物馆联合主办;2003年起由江西省社会科学院主办。
《农业考古》着重从考古学和生产力角度研究中国农业的起源和农业生产技术的发展历史,探讨中国农业的历史规律,总结其经验教训,贯彻古为今用的方针,普及农史知识,为实现中国农业现代化服务。为国内外篇幅最大的专业学术刊物。国内外公开发行,目前已发行到日、美、英、法、德、澳、意、瑞典、加拿大、韩国、新加坡、菲律宾、马来西亚等几十个国家。获奖情况:中文核心期刊(2011)、中文核心期刊(2008)、中文核心期刊(2004)、华东地区优秀期刊一等、江西省优秀期刊综合设计奖、北大2004版核心期刊、北大2008版核心期刊。
农业考古栏目设置农史研究和农业现代化、农业的起源、稻作起源研究、农业考古发现与研究、农业历史研究、农业文明研究、农业工具、农业水利、林业、园艺、茶叶、渔业、畜牧兽医、古农书、古农学家、农业与饮食、农业与医学、少数民族农业、三农问题研究,以及资料索引、农史动态
农业考古收录万方收录(中) 上海图书馆馆藏 北大核心期刊(中国人文社会科学核心期刊) 国家图书馆馆藏 知网收录(中) 维普收录(中)
阅读推荐:农业知识
《农业知识:致富与农资》(月刊)1950年创刊,原:《农业知识:增收致富》2012年变更为:《农业知识:乡村季风》2013年又改回《农业知识:致富与农资》坚持科学、实用、及时、通俗的办刊宗旨,宣传贯彻党在农村的方针政策,大力报道新品种、新技术、新成果,以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和“双百方针”,理论联系实际,开展教育科学研究和学科基础理论研究,交流科技成果,促进学院教学、科研工作的发展,为教育改革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做出贡献。
农业考古最新期刊目录
大遗址保护利用赋能社区发展与乡村振兴——以良渚遗址为例————作者:杜晓帆;全轶先;孔梦悦;
摘要:大遗址是我国文化遗产保护的重要领域,因其规模大、范围广,保护管理存在较多难题。世界遗产良渚古城遗址在保护利用的过程中,为应对遗产保护限制和地区发展诉求之间的诸多矛盾,通过体制机制创新,从生态治理与人居环境改善、民生保障与产业发展、文化认同和社区参与三方面,探索出以大遗址保护带动周边社区可持续发展、赋能乡村振兴的路径与经验,为同类文化遗产保护实践提供参考
河南地区二里岗文化生业模式的考古学证据————作者:陈煦;王宁;
摘要:河南地区作为中华文明和农耕文化的起源地之一,是研究中国古代生业经济的重点地区,而二里岗文化阶段是研究早期国家和社会发展的关键时期,因此研究河南地区二里岗文化的生业模式有助于理解早期国家社会经济的发展历程。河南地区二里岗文化的植物考古、动物考古和生产工具表明当时的先民形成了以农业种植和家畜饲养为主,采集、渔猎为辅的生业模式。农业种植中水稻和小麦的种植力度变化,为研究中国早期农业由粟稻混作农业向粟黍—...
论稻作农业与岭南史前文化格局的转变————作者:韩恩瑞;孔婷婷;
摘要:距今5000年以后稻作农业在岭南地区传播扩散进程加快,形成了石峡文化和其他一些小规模农业群体。这一时期也是岭南史前文化交流格局转变时期,从新石器时代早中期的广西影响广东变为相反方向,并且在原有东西向文化格局的基础上,南北向的分布格局也很明显。不同的是在广东地区南北互动明显,在广西则是南宁周边地区呈现出绝对优势而缺少南北互动。这与不同时期稻作农业对岭南不同地区的适应密切相关,石峡文化的崛起和扩张也起...
新中国成立后第二次无锡农村调查研究————作者:隋福民;孙健;
摘要:新中国成立后,国家统计局和原中国科学院经济研究所于1958年组织开展了第二次无锡农村调查,也是无锡、保定系列调查的有机组成部分。此次调查贯彻了实地调查方法,充分运用了政治经济学理论。国家统计局在推进调查过程中,秉持开放包容、因地制宜的实干精神,与江苏省统计局密切沟通合作,随时调整工作的方案与计划。无锡农村经济调查办公室领导的调查小组,较好完成了数据的收集、整理工作。这一调查的历史实践是马克思主义中...
新中国成立初期国营农场建设研究————作者:任仟;
摘要:现代农场是农业为本与追求工业化二者相结合的产物。新中国成立初期国营农场建设有着历史参照和借鉴苏联经验的复杂脉络,与新中国成立初期所需要的农业经济体制变革和政权建设密切相关,也成为中国共产党塑造社会主义新人的重要场域。本文基于历时性和共时性的贯通思考,爬梳新中国成立初期国营农场建设的复杂过程和探索实践,分析其成效及必备制度建设,在呈现农场领域的红色基因、所积累的种植及管理经验的同时,为当代农史、共和...
中国蚕桑文化的历史脉络、价值意蕴与创新进路————作者:胡玉萍;杨虎;
摘要:中国是蚕桑起源地,几千年来,历代政府皆以农桑为“立国之本”,促进了农业经济的发展。中国悠久的种桑养蚕历史,孕育出了底蕴深厚且独具特色的蚕桑文化,堪称中国传统文化的精华。农桑并举的生产方式使得蚕桑文化与农业文明日益融合,沉淀出蚕桑文化的历史脉络。当前乡村振兴战略正全面稳步推进,作为融合了中国传统文化与农耕文明的蚕桑文化独具价值,有待深入研究挖掘
从“预约统购”到“合作生产”——近代广东甘蔗产销模式转型研究————作者:徐旅尊;衷海燕;
摘要:清末民初,广东传统制糖产业不断萎缩下行,植蔗也陷入低潮。20世纪30年代,随着陈济棠提倡“糖业复兴”政策,植蔗业在政府预买制、统一购蔗、限制销售等手段并施下,方凭籍“预约统购”模式重新振兴。然而,待南京国民政府控制广东后,制糖业面临重重困难,导致甘蔗种植也陷入进退两难境地。有鉴于此,继任者按照“让利于民、还利于商”的思路,组设蔗农合作社,以新的“合作生产”模式力推蔗业发展。最终,省内制糖业不仅实现...
新中国工农产品的城乡流通与市场层级——以1949—1965年上海及周边地区为中心————作者:张一平;
摘要:通过新中国初期的工业化和社会主义改造,长三角地区逐步确立了公有制为基础与行政主导型的商业格局。随着国营商业的建立和城乡管理体制的变革,上海与郊县及周边地区的工农产品流通的方式和途径都发生了巨变。以城市为基础设立国有商业公司,以集镇和农业社为单位建立供销社,形成了购销体系国家化、商业网络定点化、市场区域行政化、价格机制层级化的特征
国内外贝丘遗址的研究热点与趋势分析————作者:韦嘉胜;郝秀东;欧阳绪红;
摘要:贝丘遗址多位于海洋、湖泊和河流等沿岸,这些地区通常也是古代农业生产的重要区域,因此,贝丘遗址的分布可以为我们提供关于古代农业经济的线索。通过对贝丘遗址的研究,进而探究农业起源,对于了解人类文明的演进、经济社会的发展以及生态环境的变迁具有重要意义。运用VOSviewer和CiteSpace可视化软件对国内外贝丘遗址的研究文献进行综合分析,探究该领域的研究现状、热点和前沿趋势,结果表明:1.国内外贝丘...
民国时期中国共产党农村调查研究的回顾与思考——基于文献计量可视化分析方法————作者:姚鹏;朱冠楠;
摘要:中国共产党在民国时期先后开展了多次形式多样的农村调查,形成了大量反映中国农村社会经济状况、农业生产力和农民生活实情的调查报告。中国共产党不同时期的农村调查成果至今仍然是研究近代农业史的重要资料,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理论源头和实践活水。我国学术界对于民国时期农村调查资料的研究成果极为丰富,其中关于中国共产党在农村的调查也做出了许多立意高远的研究。本文以中国知网(CNKI)作为文献样本来源,运用Cit...
从土地换佃讼案看清代基层社会治理————作者:肖霈柠;
摘要:有清一代,针对永佃权和换佃权等问题,地方乡俗与国家法令既存在一致性,又具有差异性。它们均保证了佃户对垦荒之土地拥有永佃权,亦保证了佃主因佃户长欠租粮所得之换佃权。但在部分地区,除法令规定的长欠租粮之外,若佃户自愿退佃,佃主亦可换佃。随着租佃关系扩大,租佃纠纷尤其是佃主换佃纠纷与日俱增,民间调解无效便上告官府,最终形成讼案。为了稳定基层社会、维护封建统治,官府处理此类讼案时既严格遵守国家法令,又充分...
新时代乡村文化共同体建构的现实要求、多维困境与逻辑转向——对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实施文明乡风建设工程”的思考————作者:陈东琼;李婷婷;
摘要: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对深化文化体制机制改革作出重要部署,明确提出“实施文明乡风建设工程”。文明乡风建设是满足农民精神文化需要的基础性工程,是推进乡村全面振兴的题中之义,对于实现农业农村现代化具有重要意义。乡村文化共同体是精神领域的“有生命的有机体”。新时代乡村文化共同体的建构,蕴含着将传统乡村文化内核与现代文明要素有机结合的深刻内涵,肩负着重振乡村文化与培育现代乡村文明的双重任务,是文明乡风建设的重...
宋代地方救荒中的问责制度及其成效评析————作者:金勇强;
摘要:为了确保地方官员有效地履行救荒职责,宋朝建立了相对完善的救荒问责制度,并以敕令的形式,制订了较为细致的各类问责法规。但与两宋频发的自然灾害相比,因灾问责的官员数量相对较少,且多集中于某些特定时期和特定地区,被问责官员量刑较轻,总体惩处力度不大。从问责成效上来看,首先,宋朝对于地方官员救荒渎职的问责并不严厉,这与宋朝整体宽松的政治环境有关。其次,宋朝对于地方官员在救济灾荒中因济民而违制,甚至不督赋税...
磁山遗址饮食模式的实验考古观察————作者:唐邦城;黎海超;
摘要:对河北武安磁山遗址发现的陶盂、陶支脚进行实验重建,验证了严文明先生于1982年提出的磁山遗址陶盂、陶支脚可能作为组合型炊煮器观点的可行性,并阐述其构成的炊煮器优点与户外适用特点。开展饮食模式重构实验,认为磁山遗址生活的先民在使用此类炊煮器时,可能熬煮粟米等粥类,肉、蔬菜等汤类食物,或煎烤兽肉、蔬菜等食品。在黄昏或黑夜,使用炊煮器,可能具有类似篝火的功用。石磨棒、石磨盘谷物脱粒的低效性,符合炊煮器的...
楼兰地区史前农业遗存及其价值探赜————作者:孙海芳;刘学堂;
摘要:古楼兰地区是史前东西方文化交往交流交融的重要区域。农业考古所见小麦、黍、粟等粮食遗存,以及麻黄枝、各类草编器等植物遗存,见证了该区域自然生态环境与先民生计模式的发展变迁。小河墓地中的小麦颗粒保存完好程度在世界粮食考古史上罕见,是六倍体小麦在中国史前存在的明确考古证据。新疆是中国小麦起源与东传的关键区域,西方来源的小麦与东方来源的粟、黍在楼兰地区交汇,推动了古代西域农业生产方式的改变,展现了早期东西...
东门头“太阳人”石刻反映的天、人观念新释————作者:杨阳;杨华;
摘要:东门头遗址的一件“太阳人”石刻上刻画了日、星、人的形象,反映了三峡先民的高超刻技和审美意识,这是早期天、人崇拜观念的体现。石刻上的天体无疑象征着天上神灵,史前民众认为太阳是庇护农业之神,并与农业文明直接关联,具有祈祷丰收的用意;而星辰对于古人也有特殊精神涵义,先民幻想着天上群星关联着现世的人和事,故而由此亦产生星神崇拜。石刻上“太阳人”则立于中央,其头顶太阳、腰环星辰,进一步彰显了先民对天文星体的...
从考古发现看新疆干果遗存及相关问题————作者:牟新慧;
摘要:近年来,新疆考古发现了许多干果遗存,有葡萄干、红枣、核桃、酸梅干、杏干、巴旦木等。新疆干果的制作、食用与传播,历史悠久,空间上横跨天山南北。新疆出土文物、文献所见干果遗存和相关记载,说明新疆干果的制作工艺以葡萄制干工艺为代表,汉代初步发展,唐代逐渐繁盛。干果遗存和出土文书相互补充、相互印证,反映了汉唐丝路贸易往来中干果情况,体现了中原传统“事死如事生”观念的浸润
饭稻羹鱼:《齐民要术》中的南方因素(下)————作者:曾雄生;
摘要:北魏贾思勰撰著的《齐民要术》是中国传统农学经典中的经典,也是研究中国古代史的重要史料。该书共十卷,除第十卷标题为“五谷、果蓏、菜茹非中国物产者”外,言下之意,前九卷所载之内容,当属北魏统治下的所谓“中国”之物产。因而,《齐民要术》也被认为是反映中国古代黄河流域农业的农学著作,即北方农书。但细检书中内容,却发现书中包含有许多非典型性北方因素,如,稻、鱼、竹、橘、莼、莲、芡、芰、菰、菘、姜、杬、越瓜、...
新石器时代晚期粤北、粤西的稻作文化——以曲江石峡、封开杏花河遗址为中心————作者:张巨保;
摘要:广东新石器时代晚期栽培稻遗存,以曲江石峡文化遗址和封开杏花河文化遗址为代表,两者在同一历史发展阶段都发现了栽培稻遗存,这些稻作遗存为研究岭南栽培稻的起源、演变和传播提供了实物证据。由粤北传播而来的石峡古稻在杏花河地区实现了突破,逐渐向籼型水稻方向演化发展。杏花河文化与石峡文化虽然分布在广东省的不同地区,在考古学文化和稻作农业上有较大的差异,但他们的年代基本相同,具有相近的生活方式和祭祀习俗,表明两...
“蝗飞入海”文本流变与宋代禳蝗思想转型————作者:陶江锐;赵艳萍;
摘要:以“马棱驱蝗”为核心的“蝗飞入海”文本,在宋代史家笔下演变成为“马援驱蝗”故事,表明“德政驱蝗”书写模式并未随着人们理性思维的回归而消弭。史家基于“天命观”内核,结合马援武功特质构建的“马援驱蝗”故事,不仅形成时间早于“刘猛将军”传说,其宣扬的治蝗观念也存在着明显的时代局限。通过分析马棱、马援和刘猛将军的治蝗形象可以发现,中国古代治蝗良吏形象的变迁,实际上与蝗神形象武力化转型的过程是基本一致的
相关农业期刊推荐
- 北大核心《西昌学院学报》
- 省级《水土保持应用技术 》
- 国家级《中国兽医学报》
- 省级《农技服务》
- 省级《数学教学研究》
- 省级《农民致富之友》
- 省级《农产品加工》
- 北大核心《竹子研究汇刊》
- 北大核心《北京农学院学报》
- 省级河北农业大学学报农林教育版
- 省级土壤肥料
- 北大核心《农药》
- 省级湖南畜牧兽医
- 省级《河北农业科学》
- 北大核心《中国兽医科学》
- 省级《中国园艺文摘》
- 北大核心《国土与自然资源研究》
- 北大核心《东南大学学报》
- 国家级《中国果菜》
- 省级甘肃水利水电技术
- 省级《江西棉花》
- 北大核心《节水灌溉》
- 省级《农业技术与装备》
- 北大核心《动物学杂志》
- 省级现代农业研究
- 省级《脱贫与致富》
- 北大核心浙江农林大学学报
- 国家级农药市场信息
- 北大核心《安徽农业科学》
- 省级《绿色科技》
核心期刊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