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土壤与作物》(季刊)创刊于2012年3月,黑龙江省科学院主管,中国科学院东北地理与农业生态研究所主办,是我国又一个有关土壤学、农业生态学及其相关基础学科的综合性学术期刊。将认真贯彻“双百”方针,面向国际科技前沿和国家需求,旨在介绍土壤与作物系统研究的最新成果,促进土壤管理的优化和农田生产力的持续提升,为相关学科的人才培养和国内外学术交流提供交流平台,推动区域农业可持续性发展,在科学性、规范性、严谨性和实用性上体现出刊物的特色。重点刊登气候变化背景下的土壤与作物交互作用的过程、机理和调控技术方面的基础理论和应用层面的学术论文及综述文章,包括土壤肥力质量与作物生产力、土壤水分和养分有效性与作物生育、土壤有益/病原微生物与作物互作、作物适应气候变化的根际微环境等与土壤-作物互作相关的土壤生物化学和物理学、分子生物学、作物逆境生物学和作物生长发育模型等。
《土壤与作物》获全国中文核心期刊;中国引文数据来源期刊。
土壤与作物杂志栏目设置
研究报告、文献综述、简报、专题研究
土壤与作物杂志荣誉
CSCD 中国科学引文数据库来源期刊(含扩展版)万方收录(中)上海图书馆馆藏国家图书馆馆藏知网收录(中)统计源核心期刊(中国科技论文核心期刊)维普收录(中)全国中文核心期刊
土壤与作物杂志社简介
1、《土壤与作物》文稿应资料可靠、数据准确、具有创造性、科学性、实用性。应立论新颖、论据充分、数据可靠,文责自负(严禁抄袭),文字要精炼。
2、《土壤与作物》姓名在文题下按序排列,排列应在投稿时确定。作者姓名、单位、详细地址及邮政编码务必写清楚,多作者稿署名时须征得其他作者同意,排好先后次序,接录稿通知后不再改动。
3、《土壤与作物》文章要求在2000-2400字符,格式一般要包括:题目、作者及单位、邮编、内容摘要、关键词、正文、参考文献等。文章标题字符要求在20字以内。
阅读推荐:农业科学研究
《农业科学研究》主要刊登农学、林学、园艺、畜牧、兽医、农业经济、农田水利、草业科学、食品科学、生物科学及有关基础科学等方面的学术论文、研究报告、专题综述、应用技术及简报、简讯等。可供有关专业的教学、科研、农业技术管理人员、农业行政管理干部、有关企业人员和大专院校师生阅读参考。
土壤与作物最新期刊目录
单次有机肥或石灰施用阻控镉污染酸紫泥田早晚稻镉累积的效应————作者:张丽娜;刘鑫;王俊;盛浩;
摘要:为明确中度Cd污染的酸紫泥田单次施常规用量有机肥、石灰对早晚稻稻米降Cd的作用效果及其调控因素,设置早稻季单次施用生石灰或鸡粪发酵的商品有机肥处理,连续两季监测水稻不同部位Cd、土壤二乙烯三胺五乙酸提取态Cd(DTPA-Cd)含量及土壤理化性质,研究了单次施有机肥、石灰的稻米降Cd效果、持续性及其影响因素。与对照相比,单次施有机肥、石灰处理,分别使早、晚稻糙米Cd含量显著降低44.4%、11.8%...
不同硒镉摩尔比值下硒对南方镉污染土壤水稻镉迁移转运的影响————作者:罗卓;陈清清;孙耿;孙梅;冯秋分;罗尊长;龙泽东;
摘要:为探讨不同硒镉摩尔比下硒对水稻生长发育及镉吸收累积的影响,采用盆栽试验,设置不同硒镉摩尔比值1~6(T1~T6),分析不同硒镉摩尔比下水稻植株保护性酶活、叶绿素含量、生物量及不同部位硒镉含量的差异。结果表明,随着硒镉摩尔比值的增加,土壤p H值呈先增后减,在摩尔比为2时达到最大值(5.15)。土壤有效镉含量呈波浪式变化,摩尔比为2和4时降到最低(0.58 mg·kg-1)。对...
大豆根中响应早期共生固氮的转录组分析————作者:黄慧超;王佳龙;于春静;潘钰;赵晓宇;周舒扬;
摘要:为挖掘大豆根中响应早期共生固氮过程中的关键基因,并探究这些关键基因的功能和代谢途径,本研究利用转录组学技术对不接种根瘤菌与接种根瘤菌1 d后的大豆根系材料进行RNA测序,通过对差异表达基因进行GO富集和KEGG富集分析来挖掘参与早期共生固氮过程中的关键基因,进一步筛选受根瘤菌调控的转录因子,再对其中富集数量最多的AP2/ERF家族成员进行进化分析,最后通过qRT-PCR验证其中部分基因的表达情况。...
欢迎投稿及订阅2025年《土壤与作物》
摘要:<正>《土壤与作物》(ISSN:2095-2961,CN:23-1580/S),中国科学院东北地理与农业生态研究所主管,中国科学院东北地理与农业生态研究所农业技术中心主办,重点刊登气候变化背景下的土壤与作物交互作用的过程、机理和调控技术方面的基础理论和应用层面的简报、学术论文及综述文章,包括土壤肥力质量与作物生产力、土壤水分和养分有效性与作物生育、土壤有益/病原微生物与作物互作、作物适应气候变化的...
Meta分析评估无机改良剂对酸性农田土壤pH的影响————作者:韩天富;柳开楼;赵彦锋;陈杰;
摘要:无机改良剂是改善土壤酸化的重要措施,然而该措施对酸性土壤pH的影响程度及关键的驱动因素目前仍不清晰。本研究利用Meta分析量化施用无机改良剂对pH的影响,并利用随机森林模型探究了影响pH对无机改良剂响应强弱的关键驱动因素。结果表明,与未施无机改良剂相比,施用无机改良剂显著增加pH(增幅为13.0%),增加的幅度受到气候、土壤属性和管理等因素的影响。石灰类改良剂对pH提升的效果优于非石灰类无机改良剂...
梨园秸秆腐解特点及不同秸秆覆盖量对土壤酶活的影响研究————作者:曹红妹;胡桂萍;熊江花;蔡翔;万雅静;马静;王丰;王亚威;叶川;杨柳青;
摘要:探究梨园秸秆覆盖对秸秆腐解率及土壤酶活性的动态影响,为促进秸秆还田的实施和农业可持续发展起到积极作用。本研究采用尼龙网袋法开展梨园秸秆腐解特征调查,同时采集翠冠梨园4种秸秆覆盖量下的不同时期、不同深度土层土壤样品,研究了脲酶、蔗糖酶、中性蛋白酶和脱氢酶的活性变化。结果显示,在相同的间隔时间内,梨园前期秸秆腐解量大、腐解速率快,后期秸秆腐解量逐渐减少、腐解速率逐渐减慢,梨园秸秆腐解百分率在180 d...
野生与人工种植的辽东楤木土壤理化性质及生理特性差异————作者:连强雷;穆立蔷;臧丹丹;赵恒田;段亚东;张秋爽;王宁;
摘要:基于辽东楤木野生资源少、原生境破坏严重、人工种植易死亡及成林困难等一系列问题,对东北林区人工种植地与野生分布的辽东楤木展开调查研究,探讨不同栽培方式下辽东楤木生理特性与土壤理化性质等方面的差异,为人工种植条件下辽东楤木的丰产增收提供依据。研究表明,辽东楤木喜温润湿,在pH 5.13~5.24偏酸性的土壤环境下生长最为适宜;其存活率与抽条率关系密切,土壤电导率高低与盐度大小也影响辽东楤木的生长状况,...
黑土农田土壤甲螨多样性对不同耕作方式的响应————作者:韩丹丹;刘冬;敖曼;刘吉平;管强;武海涛;
摘要:保护性耕作具有保水改土、增产增收和改善生态环境的综合效益,然而目前缺乏其对土壤生物多样性的影响评估。土壤甲螨作为土壤生物的重要组成部分,对土壤环境变化敏感,能够指示土壤健康状况。为阐明土壤动物对保护性耕作的响应,在吉林省农安县保护性耕作试验田,以土壤甲螨为研究对象,比较了常规耕作(CT)、宽窄行免耕(WN)和条带耕作(ST)下土壤甲螨多样性及分布特征。通过形态学鉴定和数量统计,3种耕作方式下共采集...
石灰性土壤与作物系统中重金属的迁移运转及安全阈值研究————作者:路港滨;俄胜哲;袁金华;刘雅娜;张鹏;赵晓龙;
摘要:建立土壤重金属安全阈值是保障我国农产品质量安全的重要措施。本研究在田间条件下,通过研究金昌市、张掖市和白银市三地Cr、Cd、Pb、As和Hg五种重金属在玉米和小麦不同器官的富集转运特点,建立作物根、茎、籽粒与土壤Cr、Cd、Pb、As、Hg总量的关系,确定玉米及小麦种植系统中的安全阈值。结果显示,小麦植株中Cr、Cd、Pb、As和Hg的富集规律一致:根>茎>籽粒,玉米植株中Cr、Pb、As和Hg的...
保护性耕作抑制玉米真菌病害发生的机制————作者:白子轩;敖曼;葛志强;焦明翠;潘珠云;马驷骢;关义新;
摘要:玉米是我国第一大粮食作物,为保障粮食安全起到重要作用。然而,玉米生长过程中极易受到病害侵染,其中真菌病害分布广、传播快且危害大,对玉米产量和质量都有较大影响。本文针对病原侵染玉米后“呼救”-响应-抵抗3个方面,综述了保护性耕作抑制玉米真菌病害的研究进展,以期为防治玉米真菌病害的研究及生态阻控提供参考。保护性耕作下土壤微生态会产生响应抵抗玉米真菌病害侵染的信号,进而引发玉米的主动抗病反应。在这一过程...
耕作方式与秸秆还田量对黑土有机碳组分和肥力指数的影响————作者:盛明;李佳垚;雷琬莹;滕培基;李娜;
摘要:土壤活性有机碳(AOC)是土壤有机碳(SOC)的重要组成部分,尽管在土壤有机碳中占比较小,但对土壤管理措施的响应敏感,能够迅速对农田管理措施作出响应,是评价土壤质量变化的重要指标。本研究依托在海伦站建立的8年不同耕作方式与秸秆还田处理定位试验,系统探讨了不同耕作方式与秸秆还田量对黑土活性碳组分含量及有效率的变化以及对黑土碳库活性及综合肥力的影响,并通过综合肥力指数(IFI)和碳库管理指数(CPMI...
秸秆还田后效对土壤微生物群落功能多样性的影响————作者:杨舒纯;严君;高瑞敏;许梦琪;韩晓增;邹文秀;陈旭;陆欣春;
摘要:探讨秸秆还田后效对土壤微生物群落功能多样性的影响,为农业可持续发展提供理论支持。以2016年在黑龙江省海伦市胜利村设置免耕秸秆覆盖(D0)、秸秆均匀混于0~15 cm土层(D15)、0~35 cm土层(D35)和0~50 cm土层(D50)4个处理,2017年后不再进行秸秆还田,研究不同秸秆还田4年后对黑土土壤微生物群落功能多样性的影响。结果表明,不同秸秆还田方式后效土壤微生物平均颜色变化率(AW...
农田土壤酸化:原理、危害及缓解措施————作者:苏亚飞;包文彬;李彦生;于镇华;刘晓冰;
摘要:土壤酸化是农田土壤退化的表现形式之一,影响作物生产。自然条件下,土壤酸化是一个非常缓慢的过程,但由于人类活动引起的酸沉降,尤其是化肥过量施用和不合理耕作等因素,农田土壤酸化趋势正在加速。本文阐述了造成土壤酸化的基本原理,综述了不同国家及地区长期定位试验针对土壤酸化的研究结果,分析了我国农田土壤酸化趋势;总结了不同类型农田土壤酸化对土壤微生物、土壤理化性质和作物生长的危害;梳理了不同控制类实验的研究...
低纬高原生态条件下环境与基因型对蚕豆产量的影响————作者:杨新;吕梅媛;胡朝芹;杨峰;王玉宝;代正明;于海天;郑爱清;张玉荣;唐永生;王丽萍;李琼;何玉华;
摘要:为探究云南气候环境条件和不同基因型品种对蚕豆籽粒产量的影响,本研究于2018至2019年在分布于云南省保山市、楚雄市、大理市、昆明市、丽江市、曲靖市和玉溪市的7个不同种植区种植12个育成蚕豆品种,分析了不同种植区各品种的产量差异。结果表明:环境、基因型存在显著互作效应,且对蚕豆籽粒产量有显著影响,对籽粒产量的变异贡献率分别为54.4%和4.8%,两者互作对产量的变异贡献率为10.2%。不同试点间存...
钾高效型菜用大豆氮磷利用分配对低钾的响应————作者:王垚;吕艳超;王聪;肖长文;李彦生;刘长锴;张秋英;
摘要:钾高效型菜用大豆对钾(K)素及干物质的利用分配效率更高,但此过程中氮(N)、磷(P)元素在植株中如何分配利用并不清楚。为探究低钾条件下菜用大豆N、P元素的积累和分配是否因K效率类型不同而呈现差异,本研究以不同钾效率类型菜用大豆为研究材料,设置低钾0 kg(K2SO4)·hm-2(K0)和正常施钾120 kg(K2 大量添加秸秆对松嫩平原盐碱地改良及玉米生长的影响————作者:张慧;胡娟;周道玮; 摘要:盐碱地改良及利用是保障我国耕地资源和粮食安全的重要途径。本文以秸秆添加10 t·hm-2(T10)、20 t·hm-2(T20)、40 t·hm-2(T40)、80 t·hm-2(T80)为处理,以不添加秸秆为对照(CK),研究了秸秆添加量对松嫩平原苏打盐碱地土壤盐碱性质及玉米生长的影响。结果表明,与CK处理相... 大豆GmMATH基因家族鉴定与盐胁迫下的表达模式分析————作者:何敬宇;王裕东;张薇;程志远; 摘要:植物MATH基因参与发育、激素信号转导和非生物胁迫等过程,但是大豆GmMATH基因未见详细的研究报道。本文在大豆中鉴定到40个保守的GmMATH基因,根据蛋白相似性分为6个亚家族。对全部Gm MATH基因上游2kb启动子上的顺式调控元件进行分析,发现431个与植物发育、应激反应相关的顺式调控元件,表明GmMATH基因参与调节发育和响应胁迫等过程。转录组数据分析显示,GmMATH基因参与大豆不同阶段... 锌影响小麦产量及品质的研究进展————作者:王莉;李旭光;王鑫鑫;张瑞芳; 摘要:全球范围内土壤缺锌问题对作物产量及品质构成了严重威胁,进而影响人体健康。本文结合国内外文献阐明小麦锌含量水平对人体健康的影响,探讨了影响小麦籽粒锌含量与土壤锌含量的主要因素及小麦对于锌的吸收、锌对于小麦生长发育及产量品质的作用,并提出有效提高小麦籽粒锌含量的对策。缺锌土壤中施用锌肥能有效提高小麦产量及品质;小麦籽粒锌含量会受到土壤水分、土壤有机质、土壤碳酸钙含量、土壤pH值等多方面因素影响;土施锌... 植物与立枯丝核菌的互作机理————作者:张影;耿宇;张芷睿;赵久海; 摘要:立枯丝核菌(Rhizoctonia solani Kühn)引起的严重病害是作物生产的一个重要威胁。本文介绍了立枯丝核菌的遗传学、病原生物学、致病机制和控制方法;阐述了植物对立枯丝核菌的防御反应,包括物理和化学防御机制、细胞表面受体、胞内受体介导的免疫反应和抗性激素介导的防御;总结了当前植物与立枯丝核菌互作的研究方法,展望了未来研究方向;旨在为进一步理解植物与立枯丝核菌之间的互作机理提供科学参考 不同类型作物根系对黑土物理特性和根际土壤性质的影响————作者:滕培基;雷琬莹;王博;李佳垚;李娜; 摘要:为研究不同类型作物根系对黑土物理特性和根际土壤性质的影响,本研究以油菜、大葱、辣椒、小麦、玉米和大豆6种不同作物为研究对象,通过盆栽试验,测定各种作物不同生长阶段根际土壤的物理属性、养分状况和微生物量碳含量,并分析各种作物的根系特征,解析作物根系特征对根际土壤性质的影响。结果表明,6种作物在生长过程中均不同程度提高了根际土壤的饱和含水量和最大田间持水量,改善了土壤三相结构,其中大葱改善土壤三相结构... 相关农业期刊推荐 核心期刊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