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农史

所属栏目:农业期刊 热度: 时间:

中国农史

中国农史

关注()
期刊周期:双月刊
期刊级别:北大核心
国内统一刊号:32-1061/S
国际标准刊号:1000-4459
主办单位: 中国农业历史学会;中国农业科学院;南京农业大学;中国农业遗产研究室
主管单位: 中国农业历史学会;中国农业科学院;南京农业大学;中国农业遗产研究室
查看中国农史近十年数据入口>>>
上一本期杂志:盐业史研究杂志
下一本期杂志:农村经济四川经济期刊

   《中国农史农业期刊发表,是由国家教育部主管,国家一级学会中国农业历史学会和中国农业科学院、南京农业大学中国农业遗产研究室联合主办的农业历史专业学术性刊物。是国内农史权威杂志、三大经济史杂志之一,全国中文核心期刊、中国人文社会科学历史类核心期刊、中文社会科学引文索引(CSSCI)来源期刊、美国《史学文摘》杂志摘录期刊。

  《中国农史》创刊于1981年,著名史学家周谷城先生题写了发刊词。20多年来,在广大读者和作者的热

  中国农史心关怀和支持下,发展成为学术界公认的国内三大经济史杂志之一。

  自1992年北京大学图书馆和北京高校图书馆期刊工作研究会联合研制出版《中文核心期刊要目总览》以来,《中国农史》连续四次均被列为历史类全国中文核心期刊;《中国农史》也是中国人文社会科学历史类核心期刊和中文社会科学引文索引(CSSCI)来源期刊。同时,所刊登文章被美国《史学文摘》、《美国历史与生活》和《中国地理科学文摘》等列为摘录对象,刊物发行到美、英、荷、日、韩等30多个国家和地区。因此,《中国农史》不仅在国内农史界、经济史界享有较高的声誉,在国际上也产生了较为广泛的影响。

  办刊宗旨

  《中国农史》以反映代表我国农史学界最高水平的研究新成果为己任,坚持四项基本原则,提倡用马克思主义理论和方法研究历史,坚持“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办刊宗旨。

  刊用文章包括农、林、牧、副、渔大农业的各个方面,内容涉及农业科技史、农业经济史、农村社会史、地区农业史、少数民族农业史、农业文化史、世界农业史、中外农业文化交流及农史文献整理与研究等诸多方面,同时也登载有益于农史研究的农业史学新著评论、农业史坛信息、读史札记等。

  相关信息

  本刊为双月刊。公开发行,报刊代号:28—65(国内)、Q689(国外)。

  期刊2014年06期收录论文目录:

  西夏元时期黑河流域水土资源开发利用研究

  傣族村寨布局的生态智慧——基于“竜林”文化的考虑

  论稻作萌生与成熟的时空问题(续)

  内黄三杨庄汉代遗址农耕环境论析

  两汉时期关中地区的灾害变化与灾荒关系

  《中国农史》征稿启事

  “农进渔退”:20世纪50-80年代鄱阳湖区的草洲纠纷

  正确处理好农业文化遗产保护中的五大关系

  金陵大学农学院若干重要史实研究

  更正启事

  传承中华农耕文明 弘扬中华传统文化——山东省农业历史学会2014年年会综述

  期刊目录参考

  第13届东亚农业史国际学术研讨会暨第3届中华农耕文化研讨会通知(第一轮)

  甘露子的栽培起源和传播

  球茎甘蓝在中国北方的栽培传播史考

  清至民国年间福建民间文书货币名称解读

  《传统与变迁:近代华北乡村的经济与社会》出版

  沦陷时期南京的粮食供应

  中国传统社会小农生存安全的结构性风险

  土地权利的历史演进及其规律探寻

  阅读推荐:中国生态农业学报

  《中国生态农业学报》原名《生态农业研究》,农业核心期刊征稿,1993年创刊,中国科学院遗传与发育生物学研究所和中国生态经济学会主办,科学出版社出版。系中国期刊方阵双效期刊、中国科技核心期刊,中国科技论文统计源刊、万方数据库统计源刊、中国科学引文数据库源刊、中国期刊网统计源刊以及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源刊,并被国际农业生物学文摘(CABI)、美国化学文摘(CA)、哥白尼索引(IC)、美国乌利希国际期刊指南等国际数据库及检索单位收录。《中国生态农业学报》是以农业生态学为理论基础,研究农业生态系统及其稳定发展理论与技术的大农业学术期刊。

  搜论文知识网并非《中国农史》期刊的官网或杂志社,为客户提供期刊征稿、论文发表等中介服务,在客户与期刊 杂志社之间搭建了一座省时、省力的便 捷桥梁。本站与《中国农史》等上百家同类正规期刊保持着多年的密切合作关系,切实提高客户期刊发表的质量与效率。通过本站发表论文,客户将获得更大 的 选择空间、更高的通过率、更快的发表速度、更满意的服务质量。

  中国农史最新期刊目录

营农济牧:论西晋典农都尉的隶属、职能及相关问题————作者:姚乐;

摘要:魏末晋初朝廷已罢屯田官,而西晋太仆的官属中却依然可见名为典农都尉的农官。通过梳理比对史料,辨析今人围绕该问题提出的三种假说,可确立其中一说,并得出若干新知及推论。第一,西晋太仆下领典农都尉并非史籍误载,而是确实存在的制度,且该制度在曹魏末年就已设计或形成。第二,太仆下设农官并非魏晋特有之制,牧政部门经营农业的现象更是在多个朝代都曾出现过。第三,牧政部门营农的深层原因是官营畜牧业在饲料方面依赖种植业...

宋元时期徽州宗族义庄与义庄规约研究——以休宁下东金氏为中心————作者:陈瑞;陶梦吟;

摘要:南宋时期,休宁下东金氏以科举仕宦闻名,是典型的科举仕宦型宗族。入元后,随着科举、恩荫等政策和制度红利的消失,下东金氏急剧转型为庶民型宗族。为应对族内贫富分化严重、贫困族人日增的客观形势,南宋下东金氏官僚士大夫主动捐出俸赐设立宗族义庄,以济贫赡族、整合宗族。宋元时期,下东金氏义庄管理实行提纲—掌事—管年自上而下的科层式管理方式,在提纲之上有族长扮演义庄管理顾问和重大事务决策人的角色。为有效管理与运作...

古冢耕影:宋辽金墓葬中的农耕图像及其象征意义————作者:韩晓芬;李群;

摘要:宋与辽金墓葬中频繁出现以“农耕”为主题的壁画或砖雕图像,按内容可分为与农业生产相关的耕作、放牧、粮食加工图以及农业生活的租佃纳贡图。农耕图像在宋辽金时代不同政权下客观存在,展现了宋、辽、金人在不同地域、民族、风俗文化之间频繁互动的交融性和一致性,表达了地域风俗、农业文化以及庇佑子孙的精神信仰。农耕图像的生成动因与思想观念、社会背景以及墓葬习俗息息相关,内容暗喻“地主”与“佃农”之间的依赖关系,其意...

吐鲁番阿斯塔那晋唐墓地陪葬品中的“五谷”研究————作者:蒋洪恩;

摘要:历史时期,我国先民通常用“五谷”作为陪葬品。作为我国版图的一部分,晋唐时期的吐鲁番深受内地文化影响。吐鲁番先民用于陪葬的“五谷”都有哪几种?又以何种形式出现在墓葬中?上述问题还未得到充分研究。本文以吐鲁番阿斯塔那晋唐墓地出土的谷物遗存为基础,结合出土文书,尤其是随葬“衣物疏”中所提到的谷物,探讨了该时段先民的五谷选择。研究发现,除常规的粟、黍、麦、豆、麻外,阿斯塔那墓地尚出土了水稻、芝麻等谷物。除...

从“养生”到“卫生”:近代中国对素食的倡导及实践(1910—1937)————作者:范铁权;黄敏;

摘要:中国古代文献中的食素行为,多被赋予戒杀、养生、德行等内涵。近代以来,在西方素食运动和卫生营养知识东渐的背景下,知识精英倡导素食,到民国时期一度达到高潮,出现了众多标榜素食的民间组织,卫生素食馆、应时素食及素食搭配品亦受到时人青睐。知识精英和报刊媒体对素食的积极倡导及各地实践,促进了时人饮食观念的变化。食素风气主要盛行于上海等大都市,呈现出阶层、地域的不平衡,为提倡素食而否定肉食也在一定程度上削弱了...

“霜麦复生”与黑霜杀麦:清代华北地区对冬小麦晚霜冻害的不同响应与应对策略————作者:康翊博;

摘要:方志对晚霜冻害天气后冬小麦的收成存在不同记载。除常见的“陨霜杀麦”外,还存在很多“霜不为灾”乃至小麦灾后复生且当年丰收的记录。这种现象与小麦的潜伏芽在灾后重新发育成穗的能力有关,是小麦抗逆性恢复能力的体现。对有关记载进行收集整理,共计得到1620—1911年间的“霜麦复生”记录71条,遍及北方五省,以山东省为多。其发生时间一般在公历4月23日前后,大体处于小麦的孕穗、抽穗阶段。史料细节中的恢复条件...

从治水实践到区域发展的历史考察——《江苏水利史》评介————作者:马俊亚;

摘要:<正>善为国者必先治水,水利兴则天下定;古之惠民大政,惟治水、赈荒。水利不仅是农业的命脉,也是区域社会经济发展的基石。江苏地处江淮之委、海洋之滨,古之“四渎”,苏占其三,是中国唯一拥有大江、大河、大湖、大海的省份。灌输游衍,航溉之利,皆有赖于水财一源及其构筑的民生万象。从大运河的贯通到太湖流域圩田的建设,从黄河夺淮后的水系迁变到水利工程的兴建,从全球重要农业文化遗产兴化垛田到世界灌溉工程遗产——里...

20世纪三四十年代广西牛瘟疫情防控机制及防治举措————作者:毛光远;

摘要:20世纪三四十年代,广西牛瘟流行,耕牛大量死亡。鉴于发展农村社会经济的需要,广西省政府通过设立兽疫防治机构、制造兽医生物药品、组建兽疫情报网及培养防疫人才等举措建立了牛瘟防控机制,并通过出台预防办法、生物药品注射、防疫宣传动员及耕牛保险等措施,致力于牛瘟防治工作。然而受防疫经费紧张、日本侵华战争等不利因素的影响,广西牛瘟疫情虽未能彻底扑灭,但在某种程度上却遏制住了牛瘟疫情的蔓延,对地方社会经济发展...

从夏家店下层文化经济生活看农耕与草原文明互动的初兴————作者:李舒涵;

摘要:“4.2ka气候突变事件”之后,中国北方长城地带诸考古学文化进入空前繁荣与兴旺阶段。本研究以个案的方式,从夏家店下层文化出发,探讨了中国北方长城地带草原文明与农耕文明之间的互动情况。随着经济模式的转变,夏家店下层文化在公元前2000~前1750年间出现了由粮食生产、猪和狗的饲养、牛和羊的饲养三种主要模式所构成的农牧混合经济。并且,其背后所包含的其实是不同的社会分工、技术与文化背景人群的参与。另一方...

机器与棉花:近代棉业改进与乡村社会变迁研究——以工商业影响下的农业经济为视角————作者:苏泽龙;李凯旋;

摘要:自宋代开始引种棉花以来,棉业在传统农业中一直占据重要地位。鸦片战争后,洋棉倾销冲击着本土棉花的地位,机器纺织业快速发展更暴露出本土棉花量少质差的问题,棉业改进工作被提上日程。为改善和提升本土棉花的产量和质量,从政府到社会多个层面进行了棉花种植业的改进工作。受棉业改进工作影响,棉花的贸易方式和流通范围发生了明显变化,乡村手工纺织业的发展进程显著加快,乡民的生产与生活面临深刻变革。棉业改进由此成为近代...

论明末常熟县“勒石治理”的实践及影响——以三通垦荒碑为中心————作者:刘伟杰;

摘要:万历四十六年(1618),苏州府常熟县奉院道府命令在衙门前先后颁立了三通垦荒碑。三碑不仅是异乡垦荒民越级呈告争取到的权益凭证,也反映出地方官府与民众之间互动形式的变化。同时作为垦荒政策公示的载体,勒石立碑也被视作一种规则建立方式,被辐射到相似状况的周边地区,引领新一轮的秩序更新。在此类碑石频立的背后,是地方官民对于“勒石治理”模式的共同认可,这种信任基础并非朝夕形成,而是通过日积月累的切磋协商,并...

传承齐鲁农耕文明 赋能农业高质量发展——“传承齐鲁农耕文明,赋能农业强省建设”学术研讨会暨2024年山东省农业历史学会年会综述————作者:杨瑞;刘晓东;高国金;

摘要:<正>2024年9月28日—30日,“传承齐鲁农耕文明,赋能农业强省建设”学术研讨会暨2024年山东省农业历史学会年会在山东省农业科学院隆重召开,学会会员代表、高校与科研院所专家学者等120余人参加了会议。本次会议由山东省农业历史学会主办,山东省农业科学院承办。会上,王星光、卢勇、王加华三位特邀专家分别作了题为《吴其濬〈植物名实图考〉所载域外传入植物研究》《从本土到本土化:我国农业文化遗产的学术进...

生存压力下的家庭农场:近代无锡农村的经营规模与效率研究————作者:隋福民;吴天彪;

摘要:本研究基于第一、二次“无锡、保定农村调查”资料中的无锡农户数据,并结合其他相关资料,构建了成本利润率、土地生产率和劳动生产率作为农场经营效率的指标。同时,以农场总使用农地面积和人均使用农地面积为衡量标准,从总量和人均两个维度分析农场经营规模与经营效率之间的关系。回归结果表明,以成本利润率和劳动生产率衡量的农场经营效率与农场经营规模呈显著正相关,而以土地生产率衡量的经营效率则与农场经营规模呈显著负相...

构建中国环境史研究全球话语权刍论——基于海外研究相关认识及其辨析的探讨————作者:陈业新;

摘要:学术话语权是构建中国学术“话语体系”的重要内容之一。1960年代以来,海外如欧美、日本等学者对中国环境史进行了较多的研究,其研究论著陆续为国内学界熟知。但通过对墨菲、休斯、伊懋可和日本学者等海外关于中国环境史研究成果的梳理发现,由于研究目的、文化传统、价值观念等主客观原因使然,其相关认识存在论证粗疏、差错乖误、自相抵牾、有失于允恰乃至“西方中心论”支配下的傲慢、偏见等情况。中国历史环境当以国内学者...

自然辩证法视野下的气候变迁与历史演进关系再分析————作者:卢勇;曲静;

摘要:当前,气候变化已成为全世界面临的共同挑战,一批学者尝试总结历史气候变化的规律,寻找其与历史演进的关系,进而为当下的气候问题提供历史借鉴。学界之前的相关研究成果多将气候变化与历史演进的关系概括为“冷抑暖扬”,这一观点为朝代更迭的阐释带入新的视角,但如果过分强调气候变化在历史进程中的作用,便会不自觉地陷入“气候决定论”。因而,理解气候变化与历史演进之关系需要将其置于自然辩证法的视野中加以谨慎审视,在分...

清代农书观念的萎缩——以清代藏书目为核心的分析————作者:杨培元;

摘要:在中国这样一个以农为本的国度,农学著作自然层出不穷。清代的农书创作热潮尤为甚也,体量巨大且门类繁多,占历代总数的六成以上。然而,在农书创作的繁荣景象下,清代的农书观却较前朝有所收缩。自宋以来,古人的农书观有着不断扩大的趋势,一些具有休闲性、观赏性的花茶谱录等方面的撰著皆可纳入农家的范畴。然至有清一代,诸此“触类旁及”的著作均被“逐类汰除”,无论官修或私修书目,均强调农书所涉内容的实用性,将收录范围...

我国考古出土葡萄属种子遗存初探——兼论本土葡萄属植物的栽培可能————作者:钟华;

摘要:近年来,随着我国考古出土的葡萄属植物遗存日渐丰富,对其在不同时期的利用方式,以及是否为古人所栽培驯化等议题,逐渐引起了学者们的关注。但囿于考古发现过于零星,以及葡萄属种子遗存存在的自身研究缺陷等问题,相关研究一直难以深入开展。本文基于本单位保存的部分考古出土的葡萄属种子遗存,对史前到历史时期三个重要时间段考古出土葡萄属种子遗存进行了初步梳理,并进一步探讨了本土葡萄属植物资源的利用情况。在此基础上,...

先秦两汉时期农业的植物考古研究:现状与问题————作者:果志硕;

摘要:先秦两汉时期是早期王朝的形成时期,对其农业经济进行研究有助于探讨早期国家发展模式,然而相关的植物考古综合研究仍相对有限。鉴于此现状,本文系统整理全国范围内先秦两汉时期大植物遗存考古材料,评估其时空分布现状,并初步分析各区域农业发展的特征。现有材料分布显示目前针对先秦两汉时期的植物考古研究较为零星,样本较丰富的研究集中于黄河中下游地区,时段则集中于商周时期。浮选数据分析揭示该时期的作物种类主要包括粟...

明代前中期汉藏交流的物质文化考察————作者:胡箫白;

摘要:明代汉藏交流的层次丰富、内容多元,但相关文本记载一定程度上受到“朝贡”话语体系的简化,既往的研究亦然。而以物质文化为视角,重新审视和考察明初朝廷与藏地僧俗频密互动过程中宗教礼物的经济价值,可以反思“朝贡”框架“重政治轻文化”的倾向和“薄来厚往”的定式表述,因此是理解明代汉藏交流的重要路径。本文以汉藏文化交融地带的藏獒、药材及刀剑铁甲为例,揭示出藏地贡品藏獒在跨地域互动过程中经历的文化内涵的嬗变,由...

土地财政与地政改良:民国时期江苏沙田官产的权属争夺与清理困境————作者:胡勇军;

摘要:民国时期,沙田官产的清理工作一直困扰着中央和地方政府。南京国民政府实施的财政分权制度,强化了地方政府对土地财政的依赖,并引发了财政部和江苏省对沙田官产的权属之争。最终,江苏省利用地政管理中经界不明的漏洞赢得胜利,但在清理沙田官产的过程中屡遭挫折,饱受社会各界诟病。究其原因,政府争夺和清理沙田官产的目的都是为了谋求财政收益,而非地政改良。在土地财政模式中,沙田官产在法制和人事方面的积弊很难从根本上消...

  相关农业期刊推荐

  核心期刊推荐

SCI服务

搜论文知识网 冀ICP备15021333号-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