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杂志简介】
《生态学报》杂志是我国生态学及生态学各分支学科研究领域的综合性学术期刊,创刊于1981年,我国著名的生态学家中国科学院院士马世骏教授出任学报编辑委员会首任主编。1991年,生态学家中国科学院院士阳含熙教授继任《生态学报》编委会主编,现任主编为生态学家中国工程院院士冯宗炜教授。
该刊报道生态学领域最新的基础理论和原始创新性研究成果,促进国内外学术交流和学术争鸣,推动我国的生态学研究发展,培养造就生态科学研究人才,为知识创新服务,为实施国家可持续发展和科教兴国服务。
主要刊载动物、植物、微生物、农业、森林、草地、土壤、海洋、淡水、景观、区域、化学、污染、经济、系统、城市、人类生态等生态学及各分支学科理论与实践研究的学术论文,特别欢迎能反映现代生态学发展方向的优秀综述性文章,原创性研究报告和研究简报,生态学新理论、新方法、新技术介绍、新书评价及介绍,学术、科研动态及研究机构重点开放实验室介绍等,同时发布成果展出、招生招聘等信息。
读者对象:国内外从事生态学研究的科技工作者,广大干部及高等院校师生。
【收录情况】
国家新闻出版总署收录
该刊被以下数据库收录:CA 化学文摘(美)(2009)、CBST 科学技术文献速报(日)(2009)、Pж(AJ) 文摘杂志(俄)(2009)、中国科学引文数据库(CSCD—2008)
核心期刊:中文核心期刊(2008)、中文核心期刊(2004)、中文核心期刊(2000)、中文核心期刊(1996)、中文核心期刊(1992)
荣获2000年中国科学院优秀科技期刊一等奖;2002年中国科协“第三届优秀科技期刊二等奖”;2002年“第二届国家期刊奖百种重点科技期刊”;2004年“第三届国家期刊提名奖”;本刊连续入围CSPTCD评选的2001、2002、2003、2004、2005、2006、2007、2008年8届“中国百种杰出学术期刊”。
【栏目设置】
主要版块栏目:动物生态、植物生态、微生物生态、农业生态、森林生态、草地生态、土壤生态、海洋生态、淡水生态、景观生态、区域生态、化学生态、污染生态、经济生态、系统生态、城市生态、人类生态等。
杂志优秀目录参考:
土壤中甲烷厌氧氧化菌多样性的分子检测 周京勇,刘冬秀,何池全,刘晓艳,沈燕芬,龙锡恩,陈学萍,ZHOU Jingyong,LIU Dongxiu,HE Chiquan,LIU Xiaoyan,SHEN Yanfen,LONG Xi'en,CHEN Xueping
三峡消落带生态系统研究文献计量分析 吕明权,吴胜军,陈春娣,姜毅,温兆飞,陈吉龙,王雨,王小晓,黄平
中国稻纵卷叶螟发生特点及北迁的大气背景 包云轩,曹云,谢晓金,陆明红,李轩,王纯枝,刘万才,BAO Yunxuan,CAO Yun,XIE Xiaojin,LU Minghong,LI Xuan,WANG Chunzhi,LIU Wancai
棉铃虫成虫对两种关键花香气味的联系性学习 李为争,王琼,李慧玲,王珏,李洋洋,郭线茹,原国辉,LI Weizheng,WANG Qiong,LI Huiling,WANG Jue,LI Yangyang,GUO Xianru,YUAN Guohui
EP-1不育剂对内蒙古沙地黑线仓鼠种群结构与繁殖的影响 范尊龙,王勇,孙琦,彭真,李福生,邓彪,哈斯宝力道,巩和平
小麦抽穗期与麦红吸浆虫成虫发生期的同步性及其受害程度 武予清,段爱菊,张自启,刘长营,刘顺通,苗进,巩中军,段云,蒋月丽
光谱和光强度对棕榈蓟马雌成虫行为反应的影响 张安盛,于毅,庄乾营,宋亚秋,彭宗英,周仙红,李丽莉,门兴元
生态因子对红螯相手蟹捕食毛蚶苗种的影响 高霄龙,李莉,邱兆星,郑永允,李琪,GAO Xiaolong,LI Li,QIU Zhaoxing,ZHENG Yongyun,LI Qi
三峡水库运行期间原生动物群落的时空异质性 郑金秀,池仕运,李聃,汪红军,胡菊香,ZHENG Jinxiu,CHI Shiyun,LI Dan,WANG Hongjun,HU Juxiang
环境论文发表:火烧迹地清理与植被恢复方法
论文导读:因此,及时对火烧区进行清理和植被恢复,对保护和恢复该区域森林资源,提高涵养水量、保持水土、保护生物多样性等生态功能,对减轻自然灾害,提高区域的减灾防灾水平,促进生物多样化,促进区域经济社会的健康发展、保障区域生态安全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火烧区的清理最佳时间是火烧的当年或者第二年,如果时间过长,火烧迹地上萌生的灌木非常繁茂,会大大增加清理的工作量,而且极易发生大面积的病虫害。
关键词:环境论文发表,火烧迹地,清理,植被恢复
森林发生火灾后,尤其是发生重大火灾后,不但森林资源遭到破坏,而且由于重度火烧区内天然更新能力差,导致植被群落发生演替,植被种类分布发生变化。
生态学报最新期刊目录
基于供需关系的广东省生态系统服务空间流动研究————作者:徐茜;卢芷欣;许莹杰;林子晴;杨忍;
摘要:生态系统服务供需在空间上存在不平衡关系,促成生态系统服务流动过程,对区域生态安全与社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影响,厘清其空间流动过程与强度等至关重要。以经济高速发展与生态环境保护权衡博弈突出的广东省为典型案例区,基于InVEST、RUSLE、CASA等模型综合测评生态系统服务供需能力及其空间匹配特征,进而通过构建断裂点模型和场强模型揭示其生态系统服务的流动过程、范围和流动强度。结果表明:(1)2...
成渝城市群县域碳平衡与人类活动强度关联性研究————作者:刘欣怡;张正勇;刘琳;张明羽;高煜;曹宇;张雪莹;陈泓瑾;余凤臣;马柔;
摘要:碳平衡可表征区域碳排放/碳吸收在数量或质量的匹配或协调状态,人类活动以不同的方式和强度干预区域碳循环过程,二者的关联性研究对于应对全球气候变化、践行区域“双碳”目标达成和制定区域生态补偿制度等均具有重要意义。本研究在县域尺度下以成渝城市群为研究对象,基于多源遥感数据和统计数据进行碳平衡与人类活动强度时空格局演变分析,并借助双变量空间自相关以及地理探测器(Geodetector)探析研究区碳平衡与人...
闽三角典型水库藻类水华和pH对降雨气象条件的响应————作者:陈辉煌;金磊;卢亦帆;王江滨;薛媛媛;罗安琪;王靖斌;张宏腾;Nwabuisi Simon Onyekachi;杨军;
摘要:全球变暖背景下,台风和暴雨等极端天气事件频发,进而严重影响亚热带水库生态过程。本文以福建省泉州市供水水库(山美水库)为例,基于连续5年(2019年至2023年)的监测数据,探讨了山美水库藻类水华和pH偏高对不同降雨气象条件的响应特征和机制。结果表明,山美水库藻类水华通常发生在4月至8月,主要丰度优势类群为丝状蓝藻;库区表层水pH每年超过9的天数最高为139 d,主要发生在4月至8月。真光层热分层强...
不同生态修复方式对土壤团聚体稳定性及胶结物质的影响————作者:段晓明;夏栋;马悦阳;马佳鑫;王宁;罗婷;吴彬;刘黎明;许文年;
摘要:土壤团聚体作为土壤结构的基本单元,其结构稳定性对边坡生态修复的效果与可持续性均有重要影响,但胶结物质在边坡生态修复中的作用尚未完全明确,为探明生态修复边坡土壤团聚体稳定性、胶结物质特征及二者之间的关系,进而为评估生态修复效果提供科学依据。选择宜昌市8种不同类型的生态修复边坡进行了实验,分析土壤团聚体稳定性和分形维数及胶结物质的含量,并分析各胶结物质对团聚体稳定性的影响。结果表明,(1)生态修复显著...
盐胁迫下羊草种子萌发特性的种群间变异及影响因素————作者:亓雯雯;李亚晓;马红媛;武海涛;
摘要:植物性状的种内变异能够客观反映植物的适应性,因此研究不同地理种群的植物表型性状和种子萌发特性在生态学和植物进化学中具有重要意义。羊草(Leymus chinensis)为我国松嫩平原的本土优势种,常形成单一优势群落。然而,现有研究多聚焦于其无性繁殖性状,针对不同种群羊草种子萌发及幼苗生长关键时期的研究相对较少。本研究选取松嫩平原西部盐碱草地的14个羊草种群(P01—P14)种子,分析其表型性状,并...
玉米根边缘细胞通过维持IAA表达响应土荆芥化感胁迫的机制————作者:陈李;卓房;尹紫妍;朱晴;张红;王文国;王亚男;马丹炜;
摘要:入侵植物土荆芥(Chenopodium ambrosioidesL.)对农作物具有强烈的化感作用,而受体根边缘细胞(Root border cells,RBCs)能够快速对化感胁迫作出响应,短时间内在根尖外层形成保护层维护根尖正常代谢。为了探究这一效应的分子机制,以玉米(Zea maysL.)为研究对象,利用长度测量方法和高效液相色谱法分别测定了土荆芥挥发物及其主要成分α-萜品烯胁迫下,保留和移除...
寄生蜂拓展新寄主的影响因素————作者:赵芳宇;刘鹏程;张彦龙;王小艺;杨忠岐;
摘要:多寄主型寄生蜂在其栖息地内可寄生多种寄主,当外来害虫进入到它们的栖息地时,这些寄生蜂可能会将新进入的外来害虫拓展为新的寄主资源。中国本土的周氏啮小蜂将外来入侵种美国白蛾拓展为新寄主是典型的例子。然而,并非所有多寄主型寄生蜂都能将这些陌生资源转化为新寄主,寄生蜂开拓新资源需要满足一定的条件。基于国内外关于寄生蜂拓展新寄主的典型案例,综述了影响寄生蜂拓展新寄主的主要因素。首先,寄生蜂和寄主能够形成寄生...
黄河三角洲柽柳防护林下伴生草本植物对盐渍土质量的影响————作者:闫凌骁;杨红军;郭瑾昊;崔倩;宋爱云;孙景宽;马金昭;
摘要:选取黄河三角洲滨海滩涂大致相同密度柽柳林下伴生草本植物群落土壤为对象,测定分析了其pH、电导率、盐分、养分含量、草本植物群落α、β多样性指数等指标,采用模糊隶属函数法定量评价了不同草本植物群落对盐渍土的改良效果,解析了不同因子在滨海盐渍土改良中的作用和贡献。结果表明:黄河三角洲滨海柽柳防护林下引入不同草本植物群落对降低土壤盐分、缓解土壤碱化、提升土壤养分含量均有一定的帮助,并且不同草本植物群落对盐...
氮磷添加对河口湿地土壤酶活性和酶化学计量的短期影响————作者:刘春雅;胡敏杰;倪冉旭;吴辉;王景涛;廖浩宇;黄佳芳;
摘要:人类活动引发的氮磷负荷增加,显著提升了生态系统中氮磷的可利用性。然而,这一变化对滨海河口湿地土壤酶活性及养分平衡的影响仍未明晰。以闽江河口湿地为研究对象,通过原位氮、磷及氮磷复合添加实验,研究外源氮磷添加对河口湿地土壤酶活性和酶化学计量特征的影响。结果显示:(1)相较于对照组,氮、磷及氮磷复合添加显著提高了β-1,4-葡萄糖苷酶和纤维二糖水解酶的活性(P<0.05),其中单独添加氮的效果最为显著,...
1901—2022年中国长时序降水量时空变化格局分析————作者:杨吉存;郭兵;
摘要:在全球气候变化的背景下,中国极端降水及极端干旱事件频发,大陆地区降水等级转移变化及重心周期变化的研究鲜有报道,揭示长时序降水量时空变化规律对于预防洪涝、干旱等自然灾害和区域的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基于中国逐月降水数据合成的年降水数据,借助于重心模型、转移矩阵、突变分析、趋势分析等研究方法,分析和探讨了1901—2022年中国不同时间尺度、不同研究区域的降水量时空变化特征及周期变化规律。研究结果...
资源拼凑视角下祁连山生态旅游廊道构建与虚拟旅游流响应研究————作者:蔡仕丹;周宏;任珩;杨荣美;李婷;朱馨锐;高媛;李海艳;张蓉;
摘要:构建适应区域资源本底和社会经济基础的生态旅游廊道对协同生态环境系统保护和发挥旅游价值意义深远。立足旅游地域特征与基础设施条件,从资源拼凑视角切入,以祁连山片区为案例地,综合应用ArcGIS和网络游记数据构建廊道并验证资源拼凑对生态旅游廊道构建可行性。结果表明:祁连山生态旅游廊道由16个源地和36个区段构成,总体呈“西北-东南”走向的循环型网络特征,生态旅游廊道服务与设施成熟度以湟中、大通两大县区中...
生态系统文化服务研究进展与展望————作者:李成;黄欣;赵洁;赵芷悦;梅忠建;陈双;
摘要:全面了解生态系统文化服务是统筹推进高质量发展的前提,深入探讨其研究重点对于优化生态产品供给和国土空间资源配置具有重要理论价值。文化服务发展至今,对其认知从单一的文化价值到与人类关系价值的具体与延伸,经历了多种维度的转变。全面梳理文化服务的研究现状后发现:(1)文化服务的价值评估逐渐多以社交媒体数据为主,与访谈和问卷调查等方法结合使用,打破了小尺度研究的局限性。(2)文化服务目前聚焦于供需匹配关系的...
旅游介入下保护地社区自然价值与人类福祉关系理论建构与实证————作者:殷程强;杨兴柱;吕嘉顺;李文明;
摘要:自然价值是认知并解构自然资源与人类福祉关系的核心概念,旅游如何更好生产自然价值是管理体系转型背景下保护地高质量发展和社区人类福祉实现的内在诉求。基于生态系统服务理论、IPBES理论和自然关系价值理论,构建旅游介入下保护地区自然价值与人类福祉关系理论框架,以国家公园候选区黄山周边农业主导型、农旅兼顾型和旅游主导型三种典型保护地社区进行实证。(1)特征分析表明:在农业主导型社区中自然工具价值生产水平较...
中国省域绿色全要素生产率空间关联网络的结构特征及演化机制研究————作者:吴朝霞;龙思宇;杨胜苏;孙坤;
摘要:精准把握区域绿色全要素生产率的空间关联网络特征,探究省域绿色全要素生产率空间关联网络的动态演变机制,找寻区域绿色全要素生产率的最优提升路径,是实现区域经济高质量发展的的关键所在。基于社会网络分析法剖析2006—2021年中国30个省绿色全要素生产率空间关联特征,结合TERGM模型探究省域绿色全要素生产率空间关联网络的形成和演化机制。研究结果表明:(1)区域绿色全要素生产率整体呈增长态势,空间上呈现...
长江经济带农村居民点变化对区域碳储量的影响分析————作者:何利杰;陈青芸;黄炉斌;周亚娟;张子睿;
摘要: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速,农村居民点扩张与闲置现象日益显著,对区域生态环境造成了深远影响。然而,现有研究多聚焦在农村居民点扩张的影响因素分析,对模拟未来农村居民点退出的碳效应分析还相对有限。鉴于此,以长江经济带为例,利用多源遥感数据与面板统计数据,耦合InVEST模型与PLUS模型,深入分析并模拟了2040年农村居民点有序退出对区域碳储量的影响。研究表明:(1)1990—2020年,长江经济带存在典型...
工商业生物多样性保护:国际进展与启示————作者:朱振肖;张丽荣;刘洋;孟锐;金世超;
摘要:生物多样性主流化已经成为国际共识。为落实“昆明—蒙特利尔全球生物多样性框架”关于推动生物多样性主流化、创新政策工具和解决方案的具体要求,中国政府2024年更新发布《中国生物多样性保护战略与行动计划(2023—2030年)》,将生物多样性主流化设置为首要优先行动领域,并首次部署企业生物多样性保护这一优先行动,旨在引导企业发挥积极作用,共同遏制生物多样性丧失。围绕国内工商业生物多样性保护面临的法规机制...
小兴安岭地区不同演替阶段林下植物多样性及其优势种生态位特征————作者:邓逸飞;王郅臻;段文标;陈立新;王亚飞;费盛林;
摘要:为掌握小兴安岭地区南部阔叶红松林不同演替阶段(先锋、中期、稳定和顶极阶段)林下植物组成及其多样性以及种间相互关系的变化趋势。采用空间代替时间的方法,以先锋阶段(Ⅰ)→中期阶段(Ⅱ)→稳定阶段(Ⅲ)→顶极阶段(Ⅳ)构成的演替序列的4种森林植物群落:先锋群落(天然枫桦次生林)、中期群落(次生阔叶林)、稳定群落(次生针阔混交林)和顶极群落(原始阔叶红松林)为研究对象,基于外业调查数据,分析不同演替阶段下...
湿润气候抵消了植被恢复对西南岩溶区水资源的负面影响————作者:张沛凌;曾思博;蒋勇军;吴泽;刘芳;程钰瑞;李佳彬;
摘要:大规模生态工程的实施使得中国西南岩溶区成为全球变绿的热点区域,然而目前缺乏这一区域植被恢复水文效应的综合评估。为此,本文通过获取西南岩溶生态工程覆盖的8个典型流域2002—2021年间的气候、水文、植被遥感以及重力卫星数据,分析了西南岩溶生态工程覆盖区内流域的水文过程及水资源变化趋势,并利用水量平衡模型、偏相关以及广义线性混合效应模型定量评估了植被恢复与气候变化对流域主要水文参数和水资源的影响贡献...
九龙江河口大型底栖动物多样性格局及其影响因素————作者:曾圣;杨德援;杨盛昌;蔡立哲;王飞飞;曹文志;
摘要:九龙江河口位于漳州市东部海域和厦门市西部海域,水体盐度跨度大(1.8‰—28.2‰),区域内航运、渔业活动频繁。于2022年选取九龙江口八个站位(E1—E8)开展了四个季度的航次调查,以研究九龙江口水域大型底栖动物群落的分布、多样性格局及其影响因素。结果表明,九龙江口水域大型底栖动物计有101个分类单元,平均栖息密度376.3个/m2,平均湿重生物量4.92 g/m...
黄土高原中部不同类型草地群落CSR策略的变异规律————作者:龚浩鑫;张阳寒;邓筱涵;方瑾茹;张莹莹;于清伉;王瑞丽;
摘要:CSR策略作为目前最流行的生态策略理论,研究其沿环境梯度的变异规律有助于更好理解植物的生态适应策略。为探究黄土高原不同类型草地群落生态策略的变异规律,以黄土高原中部3种不同类型草地植被带(森林草原、典型草原和荒漠草原)为研究对象,沿水分梯度从东到西选择10个取样点,每个取样点内设置8个1 m×1 m样方进行群落结构调查、叶片和吸收根关键功能性状的取样和测定,根据“StrateFy”工具计算每个物种...
相关农业期刊推荐
- 省级中国西瓜甜瓜
- 北大核心《饲料工业》
- 北大核心《农业机械学报》
- 省级农家参谋种业大观
- 北大核心《环境污染与防治》
- 省级《河南畜牧兽医》
- 北大核心《林业经济》
- 省级《云南农业》
- 省级《饲料研究》
- 国家级《特种经济动植物》
- 省级《上海水产大学学报》
- 省级《安徽农学通报》
- 省级《甘肃林业科技》
- 国家级《中国园林》
- 国家级《国土绿化》
- 省级《青海国土经略》
- 省级《河南林业科技》
- 省级林业与环境科学
- 国家级《国际沙棘研究与开发》
- 南大核心中国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 北大核心《生态学杂志》
- 省级《江西农业学报》
- 省级《邯郸农业高等专科学校学报》
- 省级《吉林粮食高等专科学校学报》
- 省级今日农药
- 省级《饲料与畜牧》
- 省级《河北林业科技》
- 国家级《植物医生》
- 国家级《中国猪业》
- 省级农产品加工创新版
核心期刊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