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杂志简介】
《气象与环境学报》是由中国气象局沈阳大气环境研究所主办、辽宁省环境科学研究院协办的科技期刊,创刊于1984年,双月刊,国内外公开发行。
主要报道气象、大气环境与生态环境基础研究和应用研究方面的创新性研究成果以及有新观点的综述性文章等,以促进国内外学术交流,繁荣我国气象与环境科学事业。栏目设有论文:报道气象、大气环境与生态环境各领域具有重要意义的创新性科研成果。评述:综述所研究领域的代表性成果、研究进展情况和研究现状。快报:快速、简要地报道气象、大气环境与生态环境各领域具有创新性、高水平最新研究成果等内容。文章须有数据和实验结果,证实其科学性、先进性和可靠性。学术信息与动态:快速、简要地报道气象、大气环境与生态环境各领域的学术交流、研究动态、进展情况等信息。
【收录情况】
国家新闻出版总署收录
1992年获全国优秀气象期刊一等奖(省级唯一)
1994、1995、1998、1999年被评为“辽宁省一级期刊”
1997年8月被评为“辽宁省科技期刊优秀编辑部”
【栏目设置】
主要栏目
论文:报道气象、大气环境与生态环境各领域具有重要意义的创新性科研成果。
气候评述:综述所研究领域的代表性成果、研究进展情况和研究现状。
快报:快速、简要地报道气象、大气环境与生态环境各领域具有创新性、高水平最新研究成果等内容。文章须有数学术信息与动态:快速、简要地报道气象、气象通信。
杂志优秀范例参考:
辽宁抚顺地区“8.16”特大暴雨水汽特征分析 肖光梁,蒋大凯,王瀛,才奎志,崔胜权,程攀,梁寒,张鑫,XIAO Guang-liang,JIANG Da-kai,WANG Ying,CAI Kui-zhi,CUI Sheng-quan,CHENG Pan,LIANG Han,ZHANG Xin
湖北省一次强雹暴闪电和雷达回波特征分析 苟阿宁,王晓玲,钟敏,罗辉,GOU A-ning,WANG Xiao-ling,ZHONG Min,LUO Hui
湖南盛夏两次连续性暴雨过程对比分析 许霖,姚蓉,李巧媛,姚倩,陈斗,XU Lin,YAO Rong,LI Qiao-yuan,YAO Qian,CHEN Dou
河北省南部回流暴雪天气结构特征 王丛梅,李永占,刘晓灵,WANG Cong-mei,LI Yong-zhan,LIU Xiao-ling
1961-2012年江苏省霾日时空变化特征及影响因素分析 田心如,林惠娟,陈广昌,武艳,王伟丽,TIAN Xin-ru,LIN Hui-juan,CHEN Guang-chang,WU Yan,WANG Wei-li
京津冀地区一次严重霾天气过程及其影响因素分析 刘丽伟,李文才,尚可政,王式功,褚金花,付洁,LIU Li-wei,LI Wen-cai,SHANG Ke-zheng,WANG Shi-gong,CHU Jin-hua,FU Jie
沈阳大气气溶胶光学特性及其影响因子 赵胡笳,马雁军,王扬锋,朱轶明,ZHAO Hu-jia,MA Yan-jun,WANG Yang-feng,ZHU Yi-ming
烟花爆竹燃放和气象条件对北京市空气质量的影响 马小会,孙兆彬,丁海燕,李梓铭,MA Xiao-hui,SUN Zhao-bin,DING Hai-yan,LI Zi-ming
基于ENVI-met的北京典型住宅区微气候数值模拟分析 秦文翠,胡聃,李元征,郭振,QIN Wen-cui,HU Dan,LI Yuan-zheng,GUO Zhen
洞庭湖区近百年降水序列构建及其变化特征 彭嘉栋,廖玉芳,刘珺婷,伍湘秦,PENG Jia-dong,LIAO Yu-fang,LIU Jun-ting,WU Xiang-qin
职称论文发表:机械加工工艺对零件加工精度的影响
摘要:在机械加工过程中,零件的精度被很多外在因素所影响,给人们的生产生活造成一些不必要的麻烦。其中机械加工工艺作为加工的重要指标就是其中一种,对零件的精度有很大的影响。本文对机械加工工艺进行认真探究,分析其对零件的影响因素,并列出零件在加工时对精度的具体要求。
关键词:职称论文发表,机械加工,加工工艺,零件精度,影响因素
机械零件的质量是机械产品性能的基础,是保障质量、安全生产的重中之重。在零件加工时会因为加工工艺的原因对零件的精度产生影响,导致零件不满足标准,所以如何避免精度误差,减小工艺系统的影响是我们应该要注意和研究的方向。
气象与环境学报最新期刊目录
2001—2021年内蒙古东部森林生产力和碳素利用率时空变化及其对干旱的响应————作者:赵晶;李丹;
摘要:选用2001—2021年内蒙古自治区MODIS资料和气象观测数据,分析该地区湿润度指数的季节变化以及内蒙古东部森林生态系统净初级生产力(Net Primary Productivity, NPP)、总初级生产力(Gross Primary Productivity, GPP)和碳素利用率(NPP/GPP)对干旱的响应特征。结果表明:内蒙古东部森林平均NPP和GPP分别为418.79 g C·m 辽西地区玉米农田土壤水分消退特征及其预测模型研究————作者:张兵兵;吕晓;高莉莉;高全;吴航;梁涛;鲁宇超;张方敏;蔡福; 摘要:选用2021年辽宁西部地区玉米农田3种质地土壤(中壤土、沙壤土和粘土)的不同降水量级(小雨、中雨、大雨)连续7 d、7 d后隔日0~50 cm土壤相对湿度资料,分析该地区玉米生长期不同降水量级、不同质地土壤水分消退特性和不同土层深度土壤水分消退系数(K)的变化特征,构建土壤水分预报模型。结果表明:辽宁西部地区玉米农田土壤水分消退过程可分为快速消退、缓慢消退、滞缓消退3个阶段,3种质地土壤快速消退阶... 气象条件对三江平原水稻产量和营养品质的影响————作者:高永刚;王芳;王艳;韩俊杰;姜丽霞;高峰;王铭;孙胜阳; 摘要:选用2018—2019年三江平原水稻分期移栽观测资料、气象资料和籽粒品质检测资料,采用Duncan多重极差检验、Friedman秩检验、相关分析、产量与品质综合指数等方法,分析气象条件对水稻产量和营养品质的影响。结果表明:气象条件对产量影响显著,产量与抽穗—乳熟期的∑T≥10℃呈极显著正相关,该值684.8℃为水稻获得理想产量的积温指标。气象条件对籽粒氨基酸、脂肪酸含量影响显... 基于多时相MODIS数据的黑龙江省大豆种植区识别与面积估算————作者:宋瑞;赵恒谦;于文颖;杨屹峰;李子涵; 摘要:选用2017—2021年黑龙江省多时相MODIS影像数据,基于Google Earth Engine(GEE)地理空间分析云平台,对比分析各类地物光谱反射率以及归一化植被指数(NDVI)、归一化水体指数(NDWI)等指数差异特征,建立分类决策树,识别黑龙江省大豆种植区、估算面积,并与其他分类方法进行比较。结果表明:基于决策树分类方法识别的2018年黑龙江省大豆种植区面积估算总精度为97.09%,K... 1961—2020年松辽流域作物生长季降水量十年际变化及其与水汽输送的关系————作者:宋成玉;李永生;汪靖;班晋;赵佳莹;王昊; 摘要:选用1961—2020年CN05.1降水观测数据和ERA5再分析资料,分析松辽流域作物生长季(5—9月)降水量十年际变化特征及其与水汽收支的关系,探讨松辽流域水汽总收支与水汽输送的关系。结果表明:松辽流域作物生长季降水量和水汽收支具有相似的十年际变化特征;有5条水汽通道影响松辽流域降水,水汽主要来自西风带和东亚夏季风的水汽输送。20世纪60—70年代松辽流域作物生长季以东亚夏季风水汽输送为主,20... 1961—2020年上海市冬季空调室外计算气象参数变化及其对空调热负荷和碳排放量的影响————作者:曹经福;赵玥;王卉;吴蔚;李明财; 摘要:选用1961—2020年上海市10个国家气象站观测资料,计算该地区冬季室外空调不同气象参数下的空调热负荷变化,结合碳排放因子法,基于2020年数据量化分析上海市冬季气象条件变化对空调热负荷和碳排放量的影响。结果表明:上海市冬季空调室外计算气温明显升高,计算相对湿度变化以减小为主,其中中心城区的计算气温和相对湿度变幅最大,上海东北部的崇明区最小。综合空调室外计算气温和相对湿度变化,上海市冬季空调热负... 不同天气条件下港珠澳大桥行车防侧滑的风向和风速分析————作者:孙丽烨;夏冬;王静;苏昱丞;黄文敏;黄照亮; 摘要:以世界最长的跨海大桥港珠澳大桥主体桥梁工程(分为A、B两段)为研究对象,基于车辆侧滑模型估算晴天和雨天、1~17级风力和多种风向角下不发生侧滑的安全车速阈值,分析安全车速随风向角、风力、晴雨状况的变化趋势。结果表明:最不利于安全行驶的风向角约为75°,港珠澳大桥A段最不利的风向角为120°、150°、300°、330°,B段最不利的风向角为15°、165°、195°、345°。综合分析大桥气象观测... 2014—2021年泰安市PM2.5和O3复合污染特征及其气象成因分析————作者:栾兆鹏;卢慧超;史俊南; 摘要:选用2014—2021年泰安市地面气象观测资料、大气污染物监测资料及欧洲中期数值预报中心(ECMWF)提供的ERA5资料,分析该地区的PM2.5和O3复合污染特征、气象成因及复合污染期间PM2.5与O3的相互作用。结果表明:泰安市PM2.5和O3复合污染严重,月超标小... 辽东半岛两次由微湿下击暴流引发的雷暴大风过程对比分析————作者:贾旭轩;纪永明;段云霞;刘晓初;梁军; 摘要:选用大连市和丹东市SA多普勒天气雷达资料,结合地面观测和ERA5再分析资料,对比分析2020年9月11日(过程Ⅰ)和2021年9月10日(过程Ⅱ)辽东半岛两次微湿下击暴流天气过程的环流背景及成因。结果表明:两次过程均发生在东北冷涡背景下,过程Ⅰ为北上台风变性后的冷涡,过程Ⅱ为切断低压。两次过程的大气层结均为“上干下湿”的不稳定层结,探空曲线呈向上开口喇叭型,近地面温度垂直递减率接近干绝热,整层大气... 2020年黄土高原中南部一次暴雪天气过程成因及雨雪转换的低层降温机制分析————作者:赵强;刘瑞芳;贾蓓;屈丽玮; 摘要:选用地面、高空观测资料及ERA5逐小时再分析资料(0.25°×0.25°),分析2020年11月20日黄土高原入秋以来的首场大到暴雪天气过程成因及降水开始阶段导致雨雪转换的低层降温机制。结果表明:此次暴雪过程有西南和东南两条水汽供应路径;西风槽、高原槽东移合并加深,引导切变线东移,造成陕西北部水汽辐合抬升,高空急流的辐散作用使上升运动进一步加强;中层大气存在条件性对称不稳定,冷锋触发不稳定能量释放... 2021年11月8日黑龙江南部一次冻雨天气过程成因分析————作者:马国忠;安英玉;关铭;王秋京; 摘要:选用逐时地面观测数据、探空观测资料和ERA5再分析资料,对2021年11月8日黑龙江省雨雪天气的降水相态特征及其南部一次冻雨天气形成原因进行分析。结果表明:此次过程大气环流背景为高空低涡东移并加强,携带暖湿空气的东南风急流为此次降水过程提供了水汽和能量,由其形成的暖层导致了冻雨天气。此次过程冻雨区大气层结为“冷—暖—冷”结构,高空冷层的冰晶凝华增长形成雪,当雪下落至暖层融化形成雨,雨下落过程中与云... 1961—2020年长江三峡地区降水变化特征分析————作者:邹旭恺;陈鲜艳;赵珊珊;陈峪;曾红玲;张强; 摘要:选用1961—2020年长江三峡地区33个国家地面气象观测站逐日降水资料,分析该地区年、季、月不同强度等级降水的时空变化特征。结果表明:三峡地区降水充沛,区域平均年降水量为1200 mm,年降水日数达155 d。该地区降水量和降水强度年变化均为单峰型,峰值出现在7月;降水日数年变化为双峰型,峰值出现在春季,次峰出现在秋季。近60 a,三峡地区年降水日数呈显著减少趋势,年降水强度显著增大,但年降水量... 1961—2021年辽宁省区域性暴雨过程综合强度时空变化分析————作者:李倩;林益同;周晓宇;房一禾; 摘要:选用1961—2021年辽宁省61个国家级气象站逐日降水资料,采用百分位数法、标准化处理方法、相关系数法和权重综合指数法,选取辽宁省区域暴雨过程的最大过程降水量、最大日降水量、最大小时降水量、暴雨范围及持续时间5项评估指标,建立该地区区域性暴雨过程综合强度定量评估模型,分析辽宁省区域性暴雨综合强度时空变化特征。结果表明:辽宁省区域性暴雨过程出现在4—11月,持续日数一般为1~4 d,暴雨范围一般为... 马拉松比赛气象指数计算及等级划分————作者:段文广;贾亦阳;刘燕;石永玮;陈立夫; 摘要:利用国内外气象因素对马拉松比赛适宜气象条件、运动员成绩影响及体育赛事活动气象灾害风险等相关研究结论,设计了马拉松比赛气象指数的评分方法和计算公式,通过特征要素分类、区间阈值设定和指数等级划分,构建了指数预报方法。结果表明:影响马拉松比赛的主要特征要素为气温、降水、风速、湿度、气压、日照及紫外线、空气污染和强对流天气,计算出的指数等级能够反映气象条件对比赛的影响程度以及首要影响气象条件。马拉松比赛气... 基于信息扩散理论的丹东蓝莓成熟期连阴雨灾害风险分析————作者:董海涛;单璐璐;孟鑫;李如楠;谭丽静;房一禾; 摘要:利用1991—2020年丹东地区4个站点蓝莓成熟期的气象资料,以降水日数持续≥3 d且至少1 d降水量≥25 mm和累计日照时数≤2 h作为连阴雨灾害过程标准,综合考虑发生频次和持续时间,制定了轻度、中度、重度连阴雨灾害等级,通过灾害发生次数和站次分析蓝莓连阴雨灾害的变化规律,基于信息扩散理论评估连阴雨灾害风险概率。结果表明:30 a间丹东地区蓝莓整个成熟期连阴雨灾害影响呈减轻趋势,连阴雨发生次数... 2021—2022年辽宁省降水pH值变化特征分析————作者:代家庚;赵胡笳;徐嘉;王扬锋;王鹏;马文博;苏晓蕾;徐蕾; 摘要:利用2021—2022年辽宁省14个地市酸性降水观测资料结果,指出了辽宁省降水pH值的空间分布以及月、季变化特征,初步对辽宁省不同地市酸性降水发生频率及其与酸性气态污染物相关性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辽宁省沿海地区降水pH值较小,大连年均降水pH值最小为5.77,锦州年均降水pH值最大为6.74。辽宁省年均降水pH值在12月最小为5.72、酸性降水发生频率最高为7.94%,降水pH值在4月最大为6.... 2020年长沙市PM2.5组分特征及来源解析————作者:范茂清;伍乔;谷惠文;黄慧敏;曾鸣; 摘要:基于2020年长沙市7个大气环境在线和离线日均监测数据,分析了PM2.5化学组分污染特征,并采用正定矩阵因子分析法(Positive Matrix Factorization,PMF)对PM2.5进行了精细化源解析。结果表明:水溶性离子是长沙市PM2.5中最主要的组分,占64.3%,其次是有机物OM(Organic Matter),... 广西“6·13”强降水过程低空急流的作用及其日变化成因————作者:覃皓;刘乐;农孟松; 摘要:利用实况观测以及ERA5再分析资料,对2022年广西“6·13”强降水过程进行了分析诊断,并着重分析了低空急流的作用及其日变化成因。结果表明:强降水过程受高空槽、低层切变线以及西南低空急流共同影响。低空急流日间减弱而夜间明显增强,在切变线南侧的急流顶端不断有对流系统发生发展,造成强降水主要集中于夜间。极端强降水出现在中尺度对流云团合并阶段,落区位于TBB梯度大值区。夜间低空急流左前方辐合和山脉地形... 基于3次强降水过程的辽宁地区S波段天气雷达质控算法初探————作者:侯畅;邬亮;苗传海;康博识;单薇薇;姚文;李宗昊;杨磊; 摘要:针对辽宁省S波段天气雷达常出现的数据质量问题,提出了辽宁地区S波段天气雷达质控算法。算法包括起始方位角一致性订正、非标准遮挡订正、地物杂波识别、阈值控制和杂波剔除5个部分,基于营口S波段双偏振雷达资料,统计了辽宁地区地物杂波对应的反射率水平纹理、相关系数方差、差分反射率方差和差分传播相移方差的分布特征,建立模糊逻辑算法识别地物杂波的本地化模糊基。利用辽宁地区3次强对流天气过程雷达资料(2021年8... 基于国家站和区域站的河南暖季极端小时强降水特征对比分析————作者:武威;段中夏;谢琼娜; 摘要:基于2013—2022年国家站和区域站逐时降水观测资料,以99.5%分位值作为河南省暖季极端小时强降水阈值,对其发生频次、降水强度及极值等进行研究。结果表明:河南省暖季极端小时强降水阈值主要集中在30~50 mm, 50 mm以上落区位于豫北及豫中东地区。极端小时强降水强度表现为豫北豫东大、豫西小,高值区位于豫北太行山东麓及豫中东平原,发生频次西多东少,区域站比国家站更能反映极端小时强降水的极端性... 相关农业期刊推荐 核心期刊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