玉米科学

所属栏目:农业期刊 热度: 时间:

玉米科学

《玉米科学》

关注()
期刊周期:双月刊
期刊级别:北大核心
国内统一刊号:22-1201/S
国际标准刊号:1005-0906
主办单位:吉林省农业科学院;国家玉米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吉林);国家玉米改良中心;中国农业科技东北创新中心
主管单位:吉林省农业科学院;国家玉米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吉林);国家玉米改良中心;中国农业科技东北创新中心
查看玉米科学近十年数据入口>>>
上一本期杂志:《棉花学报》农业期刊论文发表
下一本期杂志:《中国水稻科学》农业科技论文发表

  【杂志简介】

  《玉米科学》由吉林省科技厅主管,吉林省农业科学院、国家玉米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吉林) 国家玉米改良中心、中国农业科技东北创新中心合办,着重报道有玉米科学等经济作物的研究报告、试验简报、综合评述、经验交流、应用技术、科技简讯、信息研究及有关其他生物、绿色食品和环境保护等科技文章。

  本刊是1992年经国家新闻出版署和国家科委批准出版的全国性科技期刊。近年来,玉米科学已经发展成为我国唯一的玉米学术刊物,在国内学术界具有较大影响。《玉米科学》现已成为:“中国学术期刊综合评价数据库来源期刊”,“《中国期刊网》”和《中国学术期刊(光盘版)》全文收录期刊,《吉林省一级期刊》。

  【收录情况】

  国家新闻出版总署收录

  2004年荣获“第四届全国优秀农业期刊学术类一等奖”

  2004年被评为“中文核心期刊”

  2002年荣获“第三届全国优秀农业期刊奖”

  国外数据库收录

  英国国际农业与生物科学研究中心:网络版

  【栏目设置】

  本刊主要栏目:遗传育种、品种资源、耕作栽培、生理生化、植物保护土壤肥料、贮藏加工、综合利用等。

  杂志优秀目录参考:

  遗传育种品种资源(吉林省学术期刊名栏)

  玉米早衰相关性状的遗传分析 杨双;韩晓日1-7+14

  玉米生物诱导孤雌生殖DH群体的SNP偏分离分析 许理文;段民孝;宋伟;田红丽;王凤格;赵久然;王守才8-14

  不同生长带玉米自交系和杂交组合品质的差异分析 徐淑兔;王文斌;高杰;杜军;张兴华;薛吉全15-20

  光温敏无雄穗系玉米I17雄穗分化发育研究 丁帅涛;罗红兵;程晓梅;邱博;刘伟华21-27

  欧洲玉米种质BRC选系主要农艺性状的配合力及杂种优势分析 高旭东;周旭梅;高洪敏;丰光;景希强28-33

  玉米单倍体诱导系JS9诱导率研究 任雪娇;杨巍;崔学宇;杨伟光;吴春胜34-38

  玉米自交系丹99长的选育方法及应用 关国志;鲁宝良;刘日尊;赵文媛39-43

  玉米弯孢叶斑病菌RhoGAP基因家族的全基因组鉴定与生物信息学分析 王玉莹;侯巨梅;赵丰舟;申永强;左豫虎;刘铜44-49

  玉米内生细菌Y19的荧光标记及其在玉米体内的定殖应用效果 蒋晓玲;何鹏飞;王娅玲;郭力维;吴毅歆;杨静;何月秋50-56

  生理生化·耕作栽培

  不同春玉米品种干物质生产和子粒灌浆对种植密度的响应 张明;宋振伟;陈涛;闫孝贡;朱平;任军;邓艾兴;张卫建57-65

  玉米S型细胞质雄性不育系可溶性糖、游离脯氨酸及丙二醛含量分析 焦东宝;赵永锋;郭晋杰;寇凤仙;贾晓艳;黄亚群;祝丽英;陈景堂66-70+75

  不同人工老化法测定玉米种子耐储性的比较分析 邸宏;吕婷婷;刘玲玲;郭新海;夏鹤鸣;王振华71-75

  甲醇老化处理对玉米种子发芽和幼苗生长的影响 张海艳76-79+85

  职称论文发表:基于结构方程模型的辽河水质污染问题探究

  【摘要】为进一步确定辽河水质污染的影响因素之间的相关程度,本文建立了水质污染问题的结构方程模型。结果表明,各污染因子共同影响水质,导致水质污染越来越严重,抑制了经济和社会的发展。

  【关键词】辽河,水质污染,结构方程模型

  本文利用2013年辽河流域的监测数据,包括生活污水,氮磷营养盐、重金属污染及船舶油类和工业污染之间的关系建立了影响水质污染的结构方程模型,揭示了这五大污染因子对水质影响的程度。

  玉米科学最新期刊目录

土地细碎化、农业社会化服务与玉米生产技术效率——基于吉林省样本的实证分析————作者:薛炜;付梓誉;顾莉丽;穆楠;

摘要:土地细碎化严重阻碍了农业生产力解放与技术效率提升,农业社会化服务的投入能否通过向传统农业注入现代要素以提高玉米生产技术效率?本文选择农业社会化服务作为中介变量,基于2023年吉林省微观调研数据,通过TOPSIS法测算土地细碎化程度,构建随机前沿生产函数和中介效应模型,对土地细碎化与玉米生产技术效率之间的作用机制进行研究。研究结果表明,土地细碎化对玉米生产技术效率有显著负向影响,同时,农业社会化服务...

玉米穗部叶片相关性状的GWAS分析————作者:李昊;刘瑞来;许家伟;张振弘;李春翔;张林;

摘要:以294份自交系构成的玉米自然群体为试材,调查穗部3片叶片的叶长、叶宽和叶面积等表型性状,结合5 850 982个SNPs标记的基因型数据进行全基因组关联分析(GWAS)。结果表明,参试材料的穗部叶片性状存在显著差异,表现出典型的数量性状特点,性状间表现为显著相关(P<0.05)。检测出极显著相关的SNP位点439个(

玉米单倍体诱导的分子机制解析及其应用研究进展————作者:郭华;鹿红卫;王帮太;王志红;苏玉杰;张晓春;秦贵文;

摘要:单倍体诱导(HI)及双单倍体(DH)技术为加快玉米自交系的选育起到了重要作用。DH育种是改良作物和整合新基因以选育出满足不同育种需求的有效方法,已逐步实现规模化生产。自1959年Coe发现玉米单倍体诱导自然突变体以来,单倍体诱导率(HIR)已从最初的2%~3%逐渐上升至10%以上。针对单倍体诱导基因克隆及诱导机制开展大量研究,先后发现多个QTL诱导位点,克隆4个重要的单倍体诱导基因,并在诱导机制方...

不同类型玉米品种子粒产量与品质对低氮胁迫的响应————作者:温涛;穆心愿;刘天学;赵霞;丁勇;曹丽茹;鲁晓民;唐保军;夏来坤;

摘要:以18个玉米品种为试验材料,以正常施氮(NPK)为对照,研究低氮胁迫(PK-N)对玉米子粒产量与品质的影响,并对玉米品种进行氮效率类型划分和评价。结果表明,低氮胁迫导致玉米穗粒数显著减少而产量降低,子粒淀粉、蛋白质和赖氨酸含量显著降低而品质下降。相关分析表明,两个氮肥处理下,子粒产量与穗粗、行粒数、穗粒数、穗粒重均呈显著正相关,淀粉含量与蛋白质、脂肪、赖氨酸含量呈不同程度的负相关,蛋白质、脂肪和赖...

种植密度对不同玉米品种茎秆力学特性及抗倒伏能力的影响————作者:张盼;卢道文;孙海潮;董文恒;李永江;张莹莹;史丽丽;牛永锋;

摘要:以安玉706、郑单958等7个品种为材料,设置6.75万(T1)、7.5万(T2)、8.25万(T3)、9万株/hm2(T4)4个种植密度,对抽雄散粉期和生理成熟期的玉米茎秆力学特性和倒伏倒折率进行测定,并对两者之间的关系进行探讨。结果表明,种植密度由T1增加至T

河北沧州夏玉米产量动态预报的多方法对比研究————作者:秦俊灵;王培娟;王琼;魏秀梅;任妙春;刘炳杰;李琛;

摘要:利用1987-2021年河北沧州气象资料和夏玉米产量数据,采用丰歉指数法、关键气象因子法、气候适宜度法和权重线性集成法分别构建夏玉米产量动态预报模型,利用预报准确率、正确率和标准差评估模型的预报效果。结果表明,集成模型的预报效果和稳定性明显优于单模型,且权重系数赋值时预报效果排序为相关系数>专家经验>预报准确率。单模型中关键气象因子法和气候适宜度法的预报效果和稳定性明显优于丰歉指数法。最优起报日期...

不同播期对鲜食玉米花粒期光合特性和碳氮代谢的影响————作者:安林;韦海龙;程乙;邹军;左晋;刘代铃;宋碧;

摘要:以万糯2000(A1)、农科糯336(A2)和彩甜糯6号(A3)为试验材料,于2021-2022年在贵阳清镇设置B1(3月10日)、B2(3月20日)、B3(3月30日)、B4(4月9日)、B5(4月19日)、B6(4月29日)共6个播期,测定鲜食玉米吐丝期光合特性、灌浆期碳氮代谢物质和产量。结果表明,播期和品种显著影响吐丝期叶片光合指标,适当推迟播期有利于改善叶片光合特性。晚播不利于淀粉的积累,...

不同间作处理对鲜食玉米和鲜食大豆农艺性状、产量及土地生产力的影响————作者:雷雲翔;应晓成;彭先进;陆思豪;沈新平;蒋敏;

摘要:通过分析鲜食玉米与大豆间作的干物质积累、分配及种间竞争,探讨其对产量和土地生产力的影响,为玉米、大豆间作提供科学依据。采用完全随机区组设计,对比黄金小玉米和苏豆21的单作与不同比例的间作(S3为2∶3、S4为2∶4、S5为3∶3)效果。结果表明,间作处理下,玉米和大豆的地上干物质积累量分别增加了30.34%~46.81%和24.83%~48.10%,并优化了干物质分配,干物质主要分配给玉米穗和大豆...

连年施用不同浓度硫肥对玉米田土壤有效硫含量和pH值的影响————作者:李哲;胡楠;崔帅;张毓;高强;

摘要:通过连续5年玉米定位施硫试验,在两种土壤类型(黑土、风沙土)、两种硫肥(硫磺、硫酸铵)、4个硫浓度梯度(0、30、90、150 kg/hm2)处理下,探讨第5年玉米各生育时期及各年际间土壤有效硫和pH值的变化规律。结果表明,风沙土有效硫含量年际间变化幅度较黑土偏高,高浓度硫肥处理的土壤有效硫含量逐年递增,增长趋势从第3年开始趋于平缓;低浓度硫肥处理始终呈上升趋势。土壤有效硫含...

沼肥配施化肥对鲜食玉米养分和产量的影响————作者:赵旻爽;高浪涛;孙世琦;张志丹;杨靖民;张昊;张潇;项楠;杨洋;景泉;汤晓艳;

摘要:以鲜食玉米为试验对象,共设6个施肥处理,分别为沼肥N替代20%化肥N(BM20)、沼肥N替代50%化肥N(BM50)、沼肥N替代80%化肥N(BM80)、沼肥N替代100%化肥N(BM100)、不施肥(CK)、全部施用化肥(BM0)。通过两年田间试验,研究土壤肥力、鲜食玉米养分(植株、子粒)和产量对不同沼肥配施化肥施用模式的响应。结果表明,土壤速效养分含量、有机质、全磷含量值均以BM50处理最高。...

微生物菌剂对青贮玉米生长及根际真菌群落结构的影响————作者:杨硕;王玉丽;郑百芹;李金璐;周禹;裴小亮;吴江爱;杜瑞焕;曹慧慧;

摘要:以青贮玉米为试材,分析施用微生物菌剂对青贮玉米生物学性状及不同生育期内根际土壤真菌群落结构的影响。基因测序共得到1 104 318条有效序列、1 146个OTUs,注释到12门、40纲、94目、203科、396属、541种,结合Alpha多样性和菌属聚类分析,各组样品间真菌群落结构差异性显著,试验组物种多样性指数降低,但有益菌属的相对丰度增加,毛壳菌属(Chaetomium)是试验组的绝对优势菌属...

15个青贮玉米品种农艺性状及营养价值综合评价————作者:王永亮;张智海;陈娟;马田;尉熊熊;白炬;杨治平;岳善超;高嘉瑞;

摘要:以15个不同地区的青贮玉米品种为供试品种,种植密度60 000株/hm2,采用随机区组设计,蜡熟期(R4)进行植物样品采集,测定青贮玉米的产量、农艺性状和营养品质,对15个青贮玉米品种进行综合评价,为山西省北部地区的青贮玉米品种引种资质提供理论依据。结果表明,在产量方面,鲜重高于各品种平均值(52.23 t/hm2)的品种为渝青386、北农青贮208、大...

利用回交循环选系改良旅大红骨自交系机收性状的研究————作者:鲁俊田;曲江波;刘中杰;郭奇;陈增齐;王秀凤;于兵;丰光;姚永祥;

摘要:针对旅大红骨种质配合力高、部分性状不适宜机械化收获的缺点,以旅大红骨优良自交系丹黄34(DH34)为受体,以与旅大红骨遗传背景远且具有性状互补的优良NSS自交系为供体,根据回交循环育种原理,构建基础选系群体,经过系谱选择,创制筛选出11份优良自交系。通过对农艺性状、产量及穗部性状、宜机收相关性状等14个指标进行表型性状差异分析,利用优良SS自交系作为测验种,测定回交改良后代的一般配合力和特殊配合力...

鲜食玉米全产业链协同发展模式研究————作者:原诗琪;都君;马超;谢作渺;

摘要:“龙头企业+农户”和“龙头企业+合作社+农户”是农业现代化纵深推进和高质量发展的重要抓手。本文从农业全产业链视角切入,运用Stackelberg博弈理论,分别构建由种子企业领导的研发主导型协同模型和由零售商领导的市场主导型协同模型,对比分析不同模式下的博弈均衡策略。鲜食玉米作为一种果蔬兼用经济型作物,在优化农业结构和加快转变农业发展方式中优势显著,以鲜食玉米产业为例,运用仿真模拟验证模型的有效性。...

2024年美国玉米高产竞赛简报及浅析————作者:吕光辉;孔国东;高洪昌;肖艳华;叶剑;

摘要:简要介绍2024年美国玉米高产竞赛概况,分析竞赛中各州优胜者、高产纪录产量和优胜品种分布情况,总结优胜者种植经验及高产原因。根据近年中国玉米高产创建总体情况提出相应建议,为发展我国玉米产业及高产玉米创建提供参考

玉米单交种氮肥利用效率杂种优势对氮肥的响应研究————作者:余少波;渠肄敏;高志强;张中东;

摘要:明确玉米单交种氮肥利用效率(NUE)是否具有杂种优势并阐明其生理基础,对玉米氮高效品种选育及栽培调控均具有重要实际意义。以我国典型玉米单交种先玉335和郑单958及其亲本自交系为试验材料,在0 kg/hm2(0N)和150 kg/hm2(150N)两个氮水平下,研究玉米单交种NUE对比其亲本自交系是否具有杂种优势。结果表明,玉米单交种NUE杂种优势主要决...

玉米耐低氮种质资源筛选及遗传机制的研究进展————作者:李穆;武阳春;侯宗运;杜金洹;张楠;才卓;靳一男;刘岩峰;徐国良;任军;

摘要:氮素是玉米生长发育所必需的大量元素,也是影响玉米产量形成的主要限制因子。增加氮肥供应能在一定程度上促进玉米的生长发育及产量形成,但近年来玉米生产中普遍存在氮肥过量施用的问题,导致玉米氮肥利用率低,生产成本增加和环境污染等一系列问题,已成为限制我国玉米产业可持续发展的主要因素之一。选育耐低氮玉米品种是减少氮肥施用量、促进玉米产业健康发展最为经济、有效的措施。本研究对近5年国内外玉米耐低氮研究进展进行...

漯河地区亚洲玉米螟越冬代种群与温度关系分析————作者:侯艳红;李卫华;杜梦园;陈莉;沈海龙;王文豪;刘迪;陈琦;范志业;师兴凯;袁刘正;李世民;黄建荣;

摘要:为了解亚洲玉米螟越冬代种群与温度的相关关系,指导玉米螟预测预报和田间防治策略,本研究对2006-2023年河南省漯河市自动虫情测报灯和当地温度的历史数据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河南漯河玉米螟越冬代成虫年均发生量1071头,发生期主要在4月下-6月上旬;高峰日集中在5月下旬,高峰日有效温度累积范围在278.37℃~475.57℃。18年来,1-6月河南漯河地区有效温度累积值显著升高100.32℃,超过...

玉米在云南的传入、传播及其影响————作者:吴雪;唐唯;黄娜萍;尹琳;赵淳情;王钰然;

摘要:玉米是我国主要粮食作物之一。学术界普遍认同其由明宣德至正统年间从沿海传入我国。研究并整理了现有文献和地方志,推测玉米传入我国的时间在1425年前后,传入云南的时间应早于1436年,在云南省内由大理依次传播至楚雄、东川、曲靖、红河、玉溪等地。因其特有的传播因素和形态特征,玉米在云南地方志中具有“玉麦”“包麦”“玉蜀黍”“包谷”“芋麦”“御麦”等称谓。作为我国云南省几百年来的主要粮食来源和高原特色作物...

玉米南方锈病抗性相关遗传区段定位与候选基因预测————作者:聂蕾;何玥;郭爽;王栋;涂亮;刘鹏飞;李娟;王安贵;蒋喻林;祝云芳;陈泽辉;吴迅;郭向阳;

摘要:以抗、感自交系QB7866和QB5725为亲本构建的132份F2:3家系和包含142份温热玉米自交系组成的关联群体为材料,利用简化基因组测序技术和包含6万个SNP标记的MaizeSNP50芯片,分别对F2:3家系和关联群体进行基因型鉴定,对这两套群体的南方锈病抗性进行评价。结合连锁分析和全基因组关联分析,规模化鉴定控制玉米南方锈病抗性的遗传区段,并对相关候选基因进行预测。结果表明,共鉴定到13个玉...

  相关农业期刊推荐

  核心期刊推荐

SCI服务

搜论文知识网 冀ICP备15021333号-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