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杂志简介】
《玉米科学》由吉林省科技厅主管,吉林省农业科学院、国家玉米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吉林) 国家玉米改良中心、中国农业科技东北创新中心合办,着重报道有玉米科学等经济作物的研究报告、试验简报、综合评述、经验交流、应用技术、科技简讯、信息研究及有关其他生物、绿色食品和环境保护等科技文章。
本刊是1992年经国家新闻出版署和国家科委批准出版的全国性科技期刊。近年来,玉米科学已经发展成为我国唯一的玉米学术刊物,在国内学术界具有较大影响。《玉米科学》现已成为:“中国学术期刊综合评价数据库来源期刊”,“《中国期刊网》”和《中国学术期刊(光盘版)》全文收录期刊,《吉林省一级期刊》。
【收录情况】
国家新闻出版总署收录
2004年荣获“第四届全国优秀农业期刊学术类一等奖”
2004年被评为“中文核心期刊”
2002年荣获“第三届全国优秀农业期刊奖”
国外数据库收录
英国国际农业与生物科学研究中心:网络版
【栏目设置】
本刊主要栏目:遗传育种、品种资源、耕作栽培、生理生化、植物保护、土壤肥料、贮藏加工、综合利用等。
杂志优秀目录参考:
遗传育种品种资源(吉林省学术期刊名栏)
玉米早衰相关性状的遗传分析 杨双;韩晓日1-7+14
玉米生物诱导孤雌生殖DH群体的SNP偏分离分析 许理文;段民孝;宋伟;田红丽;王凤格;赵久然;王守才8-14
不同生长带玉米自交系和杂交组合品质的差异分析 徐淑兔;王文斌;高杰;杜军;张兴华;薛吉全15-20
光温敏无雄穗系玉米I17雄穗分化发育研究 丁帅涛;罗红兵;程晓梅;邱博;刘伟华21-27
欧洲玉米种质BRC选系主要农艺性状的配合力及杂种优势分析 高旭东;周旭梅;高洪敏;丰光;景希强28-33
玉米单倍体诱导系JS9诱导率研究 任雪娇;杨巍;崔学宇;杨伟光;吴春胜34-38
玉米自交系丹99长的选育方法及应用 关国志;鲁宝良;刘日尊;赵文媛39-43
玉米弯孢叶斑病菌RhoGAP基因家族的全基因组鉴定与生物信息学分析 王玉莹;侯巨梅;赵丰舟;申永强;左豫虎;刘铜44-49
玉米内生细菌Y19的荧光标记及其在玉米体内的定殖应用效果 蒋晓玲;何鹏飞;王娅玲;郭力维;吴毅歆;杨静;何月秋50-56
生理生化·耕作栽培
不同春玉米品种干物质生产和子粒灌浆对种植密度的响应 张明;宋振伟;陈涛;闫孝贡;朱平;任军;邓艾兴;张卫建57-65
玉米S型细胞质雄性不育系可溶性糖、游离脯氨酸及丙二醛含量分析 焦东宝;赵永锋;郭晋杰;寇凤仙;贾晓艳;黄亚群;祝丽英;陈景堂66-70+75
不同人工老化法测定玉米种子耐储性的比较分析 邸宏;吕婷婷;刘玲玲;郭新海;夏鹤鸣;王振华71-75
甲醇老化处理对玉米种子发芽和幼苗生长的影响 张海艳76-79+85
职称论文发表:基于结构方程模型的辽河水质污染问题探究
【摘要】为进一步确定辽河水质污染的影响因素之间的相关程度,本文建立了水质污染问题的结构方程模型。结果表明,各污染因子共同影响水质,导致水质污染越来越严重,抑制了经济和社会的发展。
【关键词】辽河,水质污染,结构方程模型
本文利用2013年辽河流域的监测数据,包括生活污水,氮磷营养盐、重金属污染及船舶油类和工业污染之间的关系建立了影响水质污染的结构方程模型,揭示了这五大污染因子对水质影响的程度。
玉米科学最新期刊目录
玉米单交种氮肥利用效率杂种优势对氮肥的响应研究————作者:余少波;渠肄敏;高志强;张中东;
摘要:明确玉米单交种氮肥利用效率(NUE)是否具有杂种优势并阐明其生理基础,对玉米氮高效品种选育及栽培调控均具有重要实际意义。以我国典型玉米单交种先玉335和郑单958及其亲本自交系为试验材料,在0 kg/hm2(0N)和150 kg/hm2(150N)两个氮水平下,研究玉米单交种NUE对比其亲本自交系是否具有杂种优势。结果表明,玉米单交种NUE杂种优势主要决...
玉米耐低氮种质资源筛选及遗传机制的研究进展————作者:李穆;武阳春;侯宗运;杜金洹;张楠;才卓;靳一男;刘岩峰;徐国良;任军;
摘要:氮素是玉米生长发育所必需的大量元素,也是影响玉米产量形成的主要限制因子。增加氮肥供应能在一定程度上促进玉米的生长发育及产量形成,但近年来玉米生产中普遍存在氮肥过量施用的问题,导致玉米氮肥利用率低,生产成本增加和环境污染等一系列问题,已成为限制我国玉米产业可持续发展的主要因素之一。选育耐低氮玉米品种是减少氮肥施用量、促进玉米产业健康发展最为经济、有效的措施。本研究对近5年国内外玉米耐低氮研究进展进行...
漯河地区亚洲玉米螟越冬代种群与温度关系分析————作者:侯艳红;李卫华;杜梦园;陈莉;沈海龙;王文豪;刘迪;陈琦;范志业;师兴凯;袁刘正;李世民;黄建荣;
摘要:为了解亚洲玉米螟越冬代种群与温度的相关关系,指导玉米螟预测预报和田间防治策略,本研究对2006-2023年河南省漯河市自动虫情测报灯和当地温度的历史数据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河南漯河玉米螟越冬代成虫年均发生量1071头,发生期主要在4月下-6月上旬;高峰日集中在5月下旬,高峰日有效温度累积范围在278.37℃~475.57℃。18年来,1-6月河南漯河地区有效温度累积值显著升高100.32℃,超过...
玉米在云南的传入、传播及其影响————作者:吴雪;唐唯;黄娜萍;尹琳;赵淳情;王钰然;
摘要:玉米是我国主要粮食作物之一。学术界普遍认同其由明宣德至正统年间从沿海传入我国。研究并整理了现有文献和地方志,推测玉米传入我国的时间在1425年前后,传入云南的时间应早于1436年,在云南省内由大理依次传播至楚雄、东川、曲靖、红河、玉溪等地。因其特有的传播因素和形态特征,玉米在云南地方志中具有“玉麦”“包麦”“玉蜀黍”“包谷”“芋麦”“御麦”等称谓。作为我国云南省几百年来的主要粮食来源和高原特色作物...
玉米南方锈病抗性相关遗传区段定位与候选基因预测————作者:聂蕾;何玥;郭爽;王栋;涂亮;刘鹏飞;李娟;王安贵;蒋喻林;祝云芳;陈泽辉;吴迅;郭向阳;
摘要:以抗、感自交系QB7866和QB5725为亲本构建的132份F2:3家系和包含142份温热玉米自交系组成的关联群体为材料,利用简化基因组测序技术和包含6万个SNP标记的MaizeSNP50芯片,分别对F2:3家系和关联群体进行基因型鉴定,对这两套群体的南方锈病抗性进行评价。结合连锁分析和全基因组关联分析,规模化鉴定控制玉米南方锈病抗性的遗传区段,并对相关候选基因进行预测。结果表明,共鉴定到13个玉...
玉米干物质生产分配、转运特征与杂种优势分析————作者:张玉红;许海涛;杨飞;史大坤;李习军;高展;冯晓曦;许波;郭海斌;张军刚;
摘要:2023年通过春、夏播研究玉米干物质生产、分配、转运特征,对干物质、子粒重杂种优势进行分析。结果表明,通过Logistic方程可拟合春、夏播玉米干物质累积过程。玉米自交系最大累积速率春播驻85、ZM335低于驻136、ZM027,夏播驻85、ZM335高于驻136、ZM027。玉米杂交种干物质分配吐丝期表现为茎>叶>鞘>苞叶>雄穗>穗轴>花丝>穗柄。春、夏播玉米杂交种驻玉927、驻玉902叶、鞘、...
山西省玉米大斑病菌生理小种结构组成与交配型分析————作者:罗柳艳;马周杰;任建凯;杨俊伟;贾鑫;赵变平;李彦良;王星醒;温胜慧;王建军;
摘要:为了明确山西省玉米大斑病菌生理小种与交配型的结构组成,利用Ht单基因鉴别寄主对2022年采自山西省11个市(30个市/区/县)的87株玉米大斑病菌进行生理小种鉴定,采用交配型鉴定特异性引物对供试菌株进行交配型测定。结果表明,山西玉米大斑病菌生理小种结构组成十分复杂,87株病菌中共发现0、1、N、13、23、1N、2N、3N、123、12N、13N、23N、123N共13个生理小种,123N号以22...
玉米萌发期耐盐性全基因组关联分析与耐盐候选基因鉴定————作者:秦莉;马庆;路小铎;
摘要:为了探究玉米萌发阶段耐盐的遗传基础和分子机理,以276份遗传背景丰富的玉米自交系群体为材料,系统评价盐胁迫下的种子萌发率。随着盐胁迫浓度的增加,玉米萌发所需的时间逐渐增长,萌发率逐渐降低,当盐胁迫浓度达到510 mmol/L的时候,种质失去生活力,停止萌发。选择430 mmol/L盐胁迫浓度可以观察到萌发率,筛选鉴定到11份耐盐自交系。结合基因型利用一般线性模型对该性状进行全基因组关联分析,使用4...
基于深度学习的玉米子粒品种分类与胚面识别————作者:李萍;杨昊岩;栾涛;
摘要:对玉米子粒进行品种分类并准确识别其胚面与非胚面,不仅对理解品种间产量和品质的差异至关重要,也是实现定向精确播种的基础前提。传统的玉米子粒品种分类与胚面识别方法需要提取大量特征,存在主观性强、泛化能力不足等缺陷。基于深度学习技术,运用经过预训练的卷积神经网络进行分类识别。将扫描仪获取的7个品种玉米子粒的胚面图像与非胚面图像进行图像分割预处理,采用3种分类策略构建分类数据集并导入卷积神经网络进行分类。...
黔中地区不同播期对鲜食玉米营养品质的影响————作者:邹军;韦海龙;安林;左晋;程乙;宋碧;
摘要:2022年采用裂区设计,以万糯2000、农科糯336和彩甜糯6号为试验材料,设3·10、3·20、3·30、4·09、4·19、4·29(月·日)6个播期,测定不同播期条件下鲜食玉米营养品质变化。采用回归分析和灰色关联度分析,探究鲜食玉米营养品质形成对气象因子的响应。结果表明,不同播期对鲜食玉米品质含量影响差异显著(
播期、年份及杂交种对玉米子粒镰刀菌和伏马毒素污染及主要农艺性状的影响————作者:马盼盼;韩占府;高岭巍;郭红甫;岳振国;刘晓帆;姬社林;张力;李婧;
摘要:2022年和2023年连续两年研究两个播期对早、中熟两个玉米杂交种收获后子粒镰刀菌和伏马毒素污染及主要农艺性状的影响,开展植力源田间药效试验,为对我国玉米典型病害顶腐病、茎腐病和穗腐病的防控提供基础信息和风险警示。结果表明,早播早熟郑单958的轮枝镰刀菌污染率和伏马毒素含量均低于晚播中熟濮单12。播期和杂交种处理之间的产量参数差异显著。早播使穗长、穗粒数、穗粒重和子粒产量有所增加。除穗粒数外,濮单...
叶面喷锌对不同基因型夏玉米子粒产量及品质的影响————作者:张盼盼;乔江方;侯传伟;张美微;杨铭波;韩琳琳;李川;范艳萍;
摘要:研究拔节期和大喇叭口期1∶1叶面喷施4.5 kg/hm2ZnSO4对10个夏玉米主栽品种植株子粒产量和品质的影响。结果表明,与不施锌相比,叶面喷锌平均提高夏玉米子粒产量、总淀粉和直链淀粉含量7.5%、1.8%和5.7%,降低支链淀粉、粗蛋白和粗脂肪含量2.3%、1.1%和2.6%。裕丰303产量最高,为10.27 t/hm2;谷神玉...
玉米内吸白僵菌素对玉米螟和玉米蚜虫取食行为和存活的影响研究————作者:卢奕灼;隋丽;许孟南;路杨;李启云;刘剑锋;张正坤;
摘要:白僵菌素(Beauvericin,BEA)是球孢白僵菌代谢的主要毒素,不仅能通过球孢白僵菌感染害虫后在其体内代谢影响害虫生存,并且对昆虫具有直接毒性。球孢白僵菌定殖植物后能否代谢BEA以及植物体内的BEA对害虫的作用尚未明确。采用高效液相色谱法(HPLC)测定球孢白僵菌芽生孢子(blastspore,BS)定殖玉米后BEA的代谢水平,利用选择性和非选择性试验评价玉米内吸BEA后对玉米害虫亚洲玉米螟...
东北春玉米秸秆还田宽窄行模式下覆盖作物不同播期比较研究————作者:李政;刘禹泽;王思敏;马悦;谷岩;刘胜群;
摘要:覆盖作物的种植能够有效改良土壤理化性质。覆盖作物的播种时期直接影响主栽作物的产量和覆盖作物的生物产量,是主栽作物和覆盖作物“双赢”的关键。本研究在东北黑土区以秸秆还田为基础,应用新型宽窄行种植模式在玉米田的行间种植4种覆盖作物(紫花苜蓿、黄花草木樨、白车轴草和长柔毛野豌豆)。覆盖作物的播种日期分别为5月28日(T1)、6月7日(T2)、6月17日(T 增施硫肥对成熟期糯玉米产量和品质的影响————作者:蒋晨炀;梁毓文;李薇;王玉茹;郭剑;陆大雷;李广浩; 摘要:肥料均衡施用是玉米高产优质高效栽培的重要措施。本试验以京科糯2000(JKN2000)和苏玉糯5号(SYN5)为材料,大田条件下设正常施肥水平(N)和正常施肥下增施硫肥(N+S)两个施肥处理,研究增施硫肥对成熟期糯玉米产量和品质的影响。结果表明,JKN2000和SYN5籽粒产量对增施硫肥响应一致,均呈显著增加的趋势,分别增产15.0%和19.1%(p<0.01)。增施硫肥显著增加成熟期糯玉米的干物... 玉米磷脂酶A基因家族鉴定及其在盐胁迫条件下的差异表达分析————作者:李慧欣;车致远;王旭;解艳萍;王璐;谷心如;车欣洋;张海洋;邓杰;魏金鹏;贺琳;魏玉磊;徐晶宇; 摘要:磷脂酶A(phospholipase A,PLA)在植物生长发育、脂信号转导以及胁迫响应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在玉米全基因组中共鉴定出38个编码PLA蛋白基因,并对其进化关系、基因结构、不同组织及盐胁迫下的表达模式等进行综合分析。根据玉米PLA家族成员的序列同源性和进化关系可分为PLA1(phosphipase A1)、pPLA(patatin like phosphipase A)和sPLA2(s... 玉米ZmMSRB5基因的克隆及功能分析————作者:吴旭洋;黄鸿儒;蒋元;董海潇;苏胜忠;单晓辉;李世鹏;刘宏魁;原亚萍; 摘要:玉米易受到低温冷害等非生物胁迫侵袭。春季低温冷害会导致东北地区玉米产量降低,挖掘玉米耐冷基因、研究基因功能和分析其调控网络就显得尤为重要。从耐冷玉米自交系W9816中成功克隆到ZmMSRB5(GRMZM2G577677)基因,并将其在拟南芥中异源表达。4℃处理后,ZmMSRB5过表达拟南芥株系(ZmMSRB5-OE)萌发率高于野生型;-8℃冻处理5 h,恢复3 d后,ZmMSRB5-OE株系存活率... 江苏省糯玉米品种产量和品质性状及试点鉴别力分析————作者:李小珊;黄忠勤;刘红伟;苏在兴; 摘要:以2021-2022年江苏省区域试验中25个糯玉米品种在9个试点的鲜穗产量和品质性状数据为研究对象,应用GGE双标图法分析糯玉米品种的产量及区域适应性,对试点的区分力和代表性进行评价。应用GYT双标图法分析糯玉米品种的品质性状、产量和品种×性状间的互作特性,并对参试品种进行综合评价。结果表明,2021年复试品种浙糯208、糯YH1113综合表现优良;2022年复试品种润扬白糯具有较强的地域性,适宜... 基于Na+、K+相关指标动态监测玉米苗期盐碱胁迫伤害————作者:孙博;张春宵;刘俊宇;董菁;金峰学;刘学岩;石创业;吴松权;李晓辉; 摘要:以3份玉米单交种(郑单958、先玉335、吉单27)及其双亲(郑58/昌7-2、PH6WC/PH4CV、四-287/四-144)为试验材料,分别用NaCl 200 mmol/L和Na2CO3 100 mmol/L对其进行苗期盐、碱胁迫处理,在10个时间点监测苗情和测定Na+和K+含量、Na+ 玉米/覆盖作物间作对土壤养分及微生物群落的影响————作者:吕晓宁;隋雨婷;穆朋;张鹏;张锋;李向楠; 摘要:为了研究土壤养分变化规律,基于玉米与豆科、非豆科、豆科-非豆科覆盖作物间作试验,探讨玉米/覆盖作物间作对农田土壤养分及根际微生物群落结构特征的影响,探寻实现农业资源优化的合理种植方式。结果表明,非豆科覆盖作物与玉米间作使土壤耕作层全氮含量显著提高15.20%,所有覆盖作物间作处理的土壤速效养分含量以及全磷含量与玉米单作相比显著提升。与玉米单作相比,覆盖作物与玉米间作种植模式提高变形菌门、厚壁菌门的... 相关农业期刊推荐 核心期刊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