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土保持学报

所属栏目:农业期刊 热度: 时间:

水土保持学报

《水土保持学报》

关注()
期刊周期:双月刊
期刊级别:国家级
国内统一刊号:61-1362/TV
国际标准刊号:1009-2242
主办单位:中国科学院水利部水土保持研究所 中国土壤学会
主管单位:中国科学院
查看水土保持学报近十年数据入口>>>
上一本期杂志:《农村生态环境》农业环境论文发表
下一本期杂志:《青海环境》农业环境期刊

  【杂志简介】

  《水土保持学报》创刊于1987年,中国科学院主管,中国土壤学会和中国科学院水利部水土保持研究所共同主办,国内外公开发行的学术期刊,是我国水土保持与土壤侵蚀领域具有影响的最高级别刊物。

  《水土保持学报》影响因子和被引频次:根据中国科技信息研究所《中国科技期刊引证报告》最新统计,本刊最高影响因子为1.709,在全国9000多个刊物中名列第12,在全国水土保持类期刊中名列第1,在陕西省160多种科技期刊中名列第1, 在全国100多种农业类期刊中名列第1。目前,刊物的覆盖面已辐射到全国30个省市自治区,并通过各种渠道交流至美国、英国、日本、德国、澳大利亚等10多个国家,具有相当广泛的国内外影响。

  【办刊宗旨】

  以期刊的政治质量为前提,以学术质量为核心,不断提高期刊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积极服务于我国的水土保持事业。在办刊过程中,严格按照国家有关编辑出版政策、法规、条例办事,贯彻国家“科技兴国”和“农业可持续发展”战略,充分发挥科技期刊的政治导向和科技导向,不断提高刊物的学术质量和知名度,及时有效地传播国内外水土保持最新科研成果,加强国内外学术交流,促进科技成果向生产力的转化,加快生态环境建设步伐,为繁荣和发展我国的水土保持事业而努力。

  【刊登内容】

  主要是有关水土保持、土壤侵蚀方面的基础研究和应用研究——水土流失和荒漠化防治,土壤侵蚀(水蚀、风蚀等)过程及模型,水土流失预防监督与管理,流域植被修复与生态环境建设,区域水土保持与农业可持续发展,土地利用、退化(荒漠化、沙化、石化)与评价,土壤水分与养分的变化特征,水土保持生物、工程措施及其综合治理效益与评价,自然灾害的防治与监测,以及与之相关的交叉、边缘学科和高新技术(RS,GIS,GPS等)在水土保持方面的最新研究成果。

  【读者对象】

  主要为国内外从事水土保持、土壤侵蚀及其相关学科的科研人员、高等院校师生和有关管理工作者等。

  【收录情况】

  国家新闻出版总署收录

  1999年陕西省十佳期刊和优秀科技期刊一等奖

  2000年中科院优秀期刊三等奖

  2000年入选为中文核心期刊

  中国期刊方阵“双效”期刊

  国外数据库收录

  英国国际农业与生物科学研究中心:网络版

  现为中国自然科学核心期刊和中文核心期刊、中国科技核心期刊。现被英国的《国际农业与生物科学研究中心:网络版(Center for Agriculture and Bioscience International)》和《英联邦农业局文摘》(CAB)收录。国内被《中国科学引文数据库》、《中国科技论文统计与分析》、《中国学术期刊综合评价数据库》、《中国学术期刊全文数据库》作为来源期刊,同时被《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中国学术期刊(光盘版)》、《中国期刊网》、《中国核心期刊数据库》、《中国农业资源环境文摘》、《中国生物学文摘》、《中国林业文摘》、《中国地质文摘》、《中国地理科学文摘》、《环境科学文摘》、《中国学术期刊文摘(中文版、英文版)》等权威性文摘和数据库收录。

  【栏目设置】

  本刊设有试验研究、研究简报、综合评述、学术讨论、研究生论文简报等栏目。

  杂志优秀目录参考:

  1.模拟降雨条件下弃土堆置体侵蚀产沙试验研究 赵暄,谢永生,王允怡,景民晓

  2.紫色丘陵区不同弃土弃渣下垫面产流产沙试验研究 彭旭东,江东,史东梅,汪三树,刘益军,李叶鑫

  3.模拟降雨条件下肥料品种与施肥方式对氮素径流流失的影响 付伟章,史衍玺

  4.玉米季坡耕地地表糙度的变化特征及其对土壤侵蚀的影响 秦凤,郑子成,李廷轩,孔祥东

  5.模拟酸雨条件下海泡石对污染红壤镉、铅淋溶的影响 饶中秀,朱奇宏,黄道友,刘守龙,曹晓玲,任雪菲,王帅,王继宇

  6.晋西黄土高原不同地类土壤抗冲性研究 王丹丹,张建军,茹豪,黄明,李民义,王春香

  7.作物与坡度交互作用对坡面径流侵蚀产沙的影响 马波,吴发启,李占斌,王健

  8.不同施肥对雷竹林径流及渗漏养分流失规律的影响 陈裴裴,吴家森,郑小龙,姜培坤,吴建军,徐建明

  9.有机无机肥配施对旱地作物养分利用率及氮磷流失的影响 张玉平,荣湘民,刘强,谢桂先,黄涛,吴魏

  10.崩岗崩积体土壤渗透特性分析 蒋芳市,黄炎和,林金石,赵淦,张燕,庄雅婷,葛宏力,林敬兰

  11.水分对崩岗土体抗剪切特性的影响 林敬兰,黄炎和,张德斌,王妍,陈起军,陈记平,武晓莉

  12.植被固土减蚀作用的力学效应 肖培青,姚文艺,刘希胜,申震洲

  13.容重对不同有机质含量土壤水分入渗特性的影响 吴军虎,张铁钢,赵伟,李家科,杨亮

  14.模拟沼液淋溶灌溉对土壤下渗水的影响 邓蓉,陈玉成,史秋萍

  15.新型大球包膜控释肥在土壤中的淋溶特征 李长洲,张民,杨越超

  16.基于SOM和TN的黑土区小流域土壤侵蚀沉积估算 张少良,刘威,张兴义,刘志华,张志强

  17.果园带状生草对果园面源污染的控制效果 李发林,郑域茹,郑涛,林晓兰,黄炎和,武英,谢南松,林智明,蔡志发

  18.安吉赋石水库板栗林地地表径流污染物特征研究 李泽波,张建锋,陈光才,汪庆兵,潘春霞,吴灏,王丽

  19.汾河表层沉积物中营养盐和重金属的含量、来源和生态风险 郭掌珍,张渊,李维宏,洪坚平

  代发职称论文范文:农业科技成果推广中的信息服务策略

  [提要] 本文分析农业科技成果信息的基本特征,农民对农业科技成果信息的需求类型以及影响农业技术推广应用的原因,提出促进农业科技成果转化过程中的信息服务策略。

  关键词:农业科技成果,转化推广,信息服务,服务策略

  随着广大农民科技意识的逐步增强,为乡村农户提供致富的各类科技成果转化的技术信息服务应是当今县区图书馆开展科技信息服务工作的重要内容。党的十八大报告指出:“解决好农业、农村、农民问题是全党工作重中之重,深入推进新农村建设和扶贫开发,全面改善农村生产生活条件。着力促进农民增收,保持农民收入持续较快增长。”而加快和促进农业科技成果的转化并让广大农民所掌握是促进农民增收,保持农民收入持续较快增长的基石。为此,县区图书馆开展农业科技成果转化的技术信息服务工作,可以说是直接有效地架起了农业科研项目研究者与成果转化的推广应用者之间的桥梁,农业科技成果转化的信息服务是把农业科技成果转化为现实生产力、扩大农民增收的重要手段之一。就现代县区图书馆服务功能的深化与转变,如何配合农业科技成果推广部门,将众多的农业科技成果转化的信息服务到农村中去,是我们要在逐步的深入农村的信息服务工作中进行不断摸索的问题。

  水土保持学报最新期刊目录

连续降雨条件下晋西黄绵土坡面径流路径及微地形变化————作者:陈红;付兴涛;

摘要:[目的]为阐明连续降雨条件下坡面径流路径与微地形变化特征及其对侵蚀产沙的影响。[方法]以具有典型代表性的晋西黄绵土坡面为研究对象,开展室内人工模拟降雨试验,降雨强度为30、60、90 mm/h,坡长3 m,宽1 m,坡度15°。[结果]坡面产流速率随着雨强的增大由144.84 mL/(min·m2)增至978.02 mL/(min·m2),并且随降雨场次的增加增速加快,达到稳定的时间由24 min...

鄱阳湖生态经济区土地利用碳强度与生态系统服务时空变化————作者:潘青青;黄小兰;罗力;王博伟;

摘要:[目的]“双碳”目标下,探究土地利用碳强度与生态系统服务的时空变化特征以及二者的时空互动相关性能够为区域内碳减排及生态-经济协同高质量发展提供决策参考。[方法]以鄱阳湖生态经济区为研究对象,分析2000—2020年县域尺度“地均-人均-经济”碳强度与生态系统服务时空变化,借助脱钩指数测算碳强度与生态系统服务的互动关系,以“三维魔方”模型综合评判各维度碳强度与生态系统服务的互动分区。[结果] 1)2...

江苏省空青山林地土壤物理性质对优先流的影响————作者:闫存杰;张文奇;唐志颖;陈燕鸿;司净池;程立辰;张英虎;

摘要:[目的]土壤物理性质对优先流影响效应因研究区域不同,存在较大差异。以理清其影响机制,从而为合理评估森林水文效应及森林资源可持续管理提供实践意义。[方法]在江苏省空青山选择3种典型林分(麻栎林、松树林、毛竹林),以降雨强度50 mm/h进行染色示踪试验,基于土壤物理性质测定、图像处理技术分析3种林分下土壤优先流发育规律。[结果] 1)麻栎林、松树林和毛竹林土壤均存在明显的优先流现象,3种林分下不同土...

中国西南喀斯特水源涵养特点及其生态功能————作者:周利;彭韬;王世杰;

摘要:[目的]旨在探讨喀斯特水源涵养特点及功能,为深入理解其水源涵养内在过程并改进综合评估方法提供理论支持。[方法]回顾水源涵养的概念发展、生态功能及其评估与研究方法,针对喀斯特区域生态地质特点与水文过程,讨论喀斯特水源涵养特点及其生态功能,展望喀斯特水源涵养研究并提出建议。[结果] 1)喀斯特水源涵养在岩土结构、水文地质条件、生态水文过程方面显著区别于非喀斯特区域。2)喀斯特水源涵养的主要功能包括储存...

耕作模式对东北黑土地大豆土壤理化特性及根系生长发育的影响————作者:杨宏泽;付强;李天霄;侯仁杰;李茉;周照强;

摘要:[目的]为研究不同耕作模式对松嫩平原黑土区大豆根系生长发育和根系分泌物分泌速率的影响,明确不同耕作模式通过改变土壤理化性质和根系性状影响作物产量的差异性传递过程。[方法]以东北黑土区大豆品种为试验材料,设置免耕秸秆覆盖(no-tillage straw mulch, NTS)、免耕(no-tillage, NT)、深耕(seep tillage, DT)和常规耕作(conventional til...

东北典型黑土区不同级别沟道形态特征分析————作者:邢慧淼;张岩;郭海燕;欧俊杉;杨润泽;

摘要:[目的]通过解析东北典型黑土区小流域沟系特征和不同级别沟道形态差异,探索侵蚀沟和河道划分方法。[方法]选取黑龙江省宾县典型黑土分布区的小流域(14.59 km2),基于无人机影像及其生成高精度数字高程模型,利用Strahler河网分级法对永久性沟道进行分级。[结果]小流域沟道线密度为3.87km/km2,各级沟道数量随着等级增加呈指数递减趋势。1级沟道数...

雅鲁藏布江中游泽当宽谷沙化土地识别与治理模式————作者:李洪庆;刘申怡;张俊红;闫瑞强;徐霞;

摘要:[目的]雅鲁藏布江泽当宽谷流域是沙化土地难以治理的区域之一,建立科学的防沙治沙模式是解决该问题的关键。[方法]基于遥感影像识别沙化土地空间分布及其时空演变特征,采用地理探测器评价影响土地沙化原因,提出治理分区和模式,并制定未来治理区域优先级。[结果] 1)沙化土地主要沿雅鲁藏布江两岸分布,北岸沙化严重程度明显高于南岸,2020年土地沙化面积为407.20 km2,相比2000...

基于SfM-MVS的作物覆盖坡面微地形特征提取与分析————作者:姜静海;郑子成;何淑勤;

摘要:[目的]为探究作物覆盖坡面地表微地形特征提取的可能性,实现作物覆盖条件下微地形三维建模与动态监测。[方法]采用SfM-MVS(Structure from motion with multi-view stereo)方法,以玉米覆盖坡面为研究对象,裸坡作为对照,开展以裸坡及模拟微地形的标志物为基准,玉米覆盖条件下地表微地形构建提取和精度评估研究。[结果] 1)玉米覆盖坡面控制点误差<0.002 m...

耦合土地利用变化与生态系统服务的云南省生态风险评价————作者:谢佐清;黄义忠;

摘要:[目的]构建合理的生态风险评价方法,对于生态安全格局构建和国土空间优化具有重要意义。[方法]基于2000年、2010年、2020年3期土地利用数据,采用PLUS模型模拟2030年自然发展情景下土地利用,并利用InVEST模型评估产水、碳储、水土保持、生境质量4项生态系统服务功能,分别提取生态退化度、转移概率、服务变化、权衡协同指数4个生态风险指标,构建生态风险评价模型开展评价,结合云南省生态安全格...

高质量发展导向下安徽省土地利用效益时空格局演变与耦合协调关系————作者:苏子豪;邹伟;范树平;肖逸;

摘要:[目的]探究土地利用效益的时空格局演变及其耦合协调关系,关乎到资源的均衡配置和土地利用方式的转变,对实现安徽省土地利用效益的高质量提升与加快新质生产力发展具有重要意义。[方法]选取2011—2020年安徽省16个地级市的面板数据,综合熵值法与TOPSIS模型完成各地级市土地利用效益测度,分析综合效益的空间分异特征和子系统效益的变化情况。并针对土地利用效益的时空格局和演变趋势,以及子系统效益的耦合协...

基于PESERA的三江源土壤侵蚀时空分布及其驱动因素————作者:李朋飞;张丽媛;胡晋飞;唐柄哲;严露;丹杨;赵广举;

摘要:[目的]为深入剖析三江源地区土壤侵蚀空间分布和主导因素,保障区域生态安全。[方法]利用区域尺度土壤侵蚀过程模型PESERA,模拟1983—2022年间4个时段(每10 a为1个时段)三江源地区的平均侵蚀速率,并采用最优地理探测器分析单因子对侵蚀速率的解释力以及多因子间的交互作用。[结果] PESERA模型在三江源地区验证结果较好(NSE=0.53,R2=0.69)。该地区的侵...

火后泥石流烧猪皮效应————作者:陈洪凯;张斌;王圣娟;王立龙;

摘要:[目的]火后泥石流是一种具有普遍共性特征的特殊泥石流类型,起源于大型及特大型森林火灾。发现火后泥石流存在烧猪皮效应,其核心是山火对下垫面植被及岩土介质的火煅作用。[方法]采用数值模拟方法分析了下垫面火煅作用,揭示了山火灾害发生后下垫面温度传导过程及温度应力变化规律。[结果]山火对下垫面的影响深度可达到3 m,温度应力可达到405 MPa,易使下垫面岩土体发生热裂分解;提出了火后物源概念,建立了火后...

东北黑土区不同坡长条件下融雪侵蚀中的水沙迁移过程————作者:宋子豪;韩玉国;王晓学;

摘要:[目的]为研究东北黑土区横垄坡耕地的融雪侵蚀特征及其影响因素,通过选择黑龙江省牡丹江市麻花沟小流域内相同坡度不同坡长坡耕地进行融雪过程观测,探讨不同坡长径流小区融雪侵蚀特征及变化规律。[方法]在春季融雪期间,研究3种坡长(5、20、100 m)横垄坡耕地的融雪侵蚀过程,分析融雪期间雪深、径流率、含沙量,以及径流总量和泥沙量的变化过程。[结果] 1)积雪深度在融雪期间呈现明显的下降趋势,在融雪中期下...

坝上地区不同退化程度小叶杨蒸腾特征及其对气象因子的响应————作者:黄羡;余新晓;贾国栋;孙立博;

摘要:[目的]探讨坝上地区不同退化程度小叶杨蒸腾特征及其对气象因子的响应。[方法]以坝上地区不同退化程度小叶杨(Populus simonii)为研究对象,利用热扩散式边材液流探针技术对不同退化程度小叶杨的树干液流进行监测,并同步监测了光合有效辐射(PAR)、降雨量(P)、气温(T)、风速(W)、饱和水汽压差(VPD)和相对湿度(RH)等气象因子,研究不同退化程度小叶杨蒸腾耗水规律及其与气象因子的关系。...

施磷量与施磷方式对旱地土壤磷组分及小麦磷吸收利用的影响————作者:曾祥;孔雪琴;刘强;程红岩;李世清;岳善超;沈玉芳;

摘要:[目的]从旱地土壤磷生物有效性的角度,探究不同施磷量与施磷方式对土壤磷生物有效性以及冬小麦磷吸收利用的影响,为黄土旱塬冬小麦合理施磷提高产量及磷效率提供理论依据。[方法]以“长旱58”小麦品种为供试材料,设置0(P0)、60(P60)、120 kg/hm2(P120)3个施磷(P2O5)量和撒施(S)、条施(T)2种施磷方式,研究施...

亚热带森林碳储量与固碳量的构成及影响因素——以武宁县为例————作者:朱锦奇;熊媛巧;易扬;王玉杰;刘敏;张桂莲;徐淑蕾;张娜;郑博福;

摘要:[目的]准确评估区域森林碳储量和固碳量的数值、分布特点、构成和影响因素,是科学制定森林管理及相应调控政策的重要依据。[方法]选择隶属于亚热带典型森林区域的生态型县域作为研究对象,选取了97个不同树种及不同龄组的样地开展地上、地下碳储量和固碳量的实测,分析碳储量的构成及其与立地因子的相互关系,并将实测固碳量值与CASA模型计算值比较,以期为亚热带典型森林碳储量和固碳量评估提供参考。[结果] 1)20...

喀斯特区工程堆积体坡面产流特征对降雨强度的响应————作者:祝怀春;高儒学;戴全厚;姚一文;

摘要:[目的]研究降雨强度对喀斯特区土石混合工程堆积体坡面产流的影响,以期为堆积体水文特性研究提供更加深入的科学依据,为堆积体生态修复提供理论参考。[方法]从研究区内典型的土石混合工程堆积体获取试验材料,通过室内模拟降雨试验的研究方法,研究典型坡度(30°)和典型砾石含量(30%)工程堆积体坡面在不同雨强(50、70、90、110 mm/h)下的产流特性。[结果] 1)土石混合工程堆积体坡面产流包括地表...

黄土丘陵区混交人工林林下草本层植被特征及其对草本截留的影响————作者:李倩;孙涵宇;杨艳芬;邓涵潇;曹泽涛;边熇;

摘要:[目的]研究旨在揭示黄土丘陵区混交人工林林下草本层植物的种类组成、群落结构及生长特征,探讨草本植物在林下对水分截留的影响,为该区域生态恢复及未来森林管理提供理论依据。[方法]通过野外调查与室内分析相结合,以陕西省吴起县为研究区,选择刺槐纯林作为对照组,研究5种不同的混交人工林模式下(刺槐×山杏、刺槐×山桃、刺槐×油松、刺槐×沙棘、刺槐×紫穗槐)的林下草本层植被特征及其对草本截留的影响。[结果] 1...

试样特征对花岗岩残积土强度特性的影响————作者:陈志波;方军;蔡锦阳;谢永宁;陈峰;

摘要:[目的]为明确试样尺寸、试样形状、试样类型等试样特征对花岗岩残积土抗剪强度的影响。[方法]对花岗岩残积土开展一系列大型直剪试验,基于剪应力-位移曲线、抗剪强度及其参数等指标,分析了上述试样特征对花岗岩残积土强度特性的影响规律,并为实际工程中强度参数确定提供建议。[结果]花岗岩残积土的抗剪强度及其强度参数均随试样尺寸的增大而呈现先减小后趋于稳定的变化规律,在最佳试样尺寸下所得到的土体强度能够较好地克...

天山北坡土壤水分时空变化及驱动力分析————作者:李泓儒;李超凡;

摘要:[目的]分析天山北坡土壤水分的时空变化特征及其影响因素,探讨耕地扩张对土壤水分的影响。[方法]基于2000—2020年的1 km日尺度土壤水分数据、土地利用数据、气象数据等数据,采用TheilSen Median趋势分析、Mann-Kendall显著性检验和Pearson相关系数分析,研究0~50 cm土层的土壤水分变化,并通过地理探测器模型探讨影响土壤水分的主要因素及其空间分异特征。[结果] 2...

  相关农业期刊推荐

  核心期刊推荐

SCI服务

搜论文知识网 冀ICP备15021333号-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