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简介】
《中国糖料》是由国家科技部批准、国家农业科学院甜菜研究所主办的农业技术类科技期刊。主要报导甜菜、甘蔗、甜叶菊等糖料作物的育种、良种每秒育、耕作栽培、病虫害防治、生物技术等方面的研究成果、先进实用的高产栽培技术及国内外科研、生产动态等。
【办刊宗旨】
办刊宗旨始终为繁荣我国糖料作物科学研究,促进我国制糖工业和糖料作物(甘蔗、甜菜、甜叶菊、甜高粱等)的育种、良种繁育、耕作栽培、病虫害防治、生物技术、生理生化、土壤肥料等方面的科研成果、高产栽培技术及国内外糖料作物科研、生产动态等。读者对象为糖料科技工作者、大专院校有关专业师生、糖厂的技术人员及糖料作物种植户等。
【收录情况】
国家新闻出版总署收录 获奖情况
国家优秀科技期刊三等奖
《CAJ-CD规范》执行优秀奖
【栏目设置】
主要栏目:试验研究、调查研究、实用技术、综述、综合利用、问题与探讨。
杂志优秀目录参考:
(1)施肥对甜菜氮代谢的效应研究 周建朝 王孝纯 王秋红 王冬影
(5)经济遗传值在甘蔗选育种应用研究系列(二)甘蔗亲本育种值和家系遗传值分析 徐良年 邓祖湖 林彦铨 陈如凯 傅华英
(10)国家甘蔗品种第七轮区域试验在漳州点的表现 李海明 张树河 吴松海 李瑞美 潘世明
(13)不同滴灌量对赤红壤旱坡甘蔗的效应研究刘逊忠 黎国安 黄健 林群艳
(16)航天诱变甜菜种子对其SP1代某些生理特性的影响 吴则东 王华忠
(18)2010年国家甜菜品种区域试验品种稳定性测定 柏章才 马亚怀 李彦丽
(22)硫酸钾复合肥不同施用量对川蔗26号性状的影响 陈政 吕达 肖祎 陈道德 王贵华 周英明 刘军
(24)甘蔗温水脱毒健康种苗田间栽培增产效果 杨绍聪 吉学进 单红丽 魏兰 罗志明 李文凤
(27)优良甜菜新品种Beta866的引进 李彦丽 柏章才 马亚怀
(29)国内甘蔗种质六年宿根蔗的产量评价 马丽 苏火生 刘新龙 林秀琴 刘洪博 陆鑫 毛钧 蔡青
(33)分布型指数法及抽样技术在甜菜田草地螟幼虫预测预报中的应用 陈静 王芙兰 胡梅芳 何增国
(35)施用有机肥对甜菜产质量影响初探 黄春燕 苏文斌 樊福义 邓君超 展耀东 宫前恒 邢永生
高级工程师职称论文:北塘污水处理厂防毒技术工程应用
摘要:天津市滨海新区北塘污水处理厂设计日处理量15万吨每天,采用先进的AAO+深床滤池工艺,有效地改变污泥脱水机房的环境,在受限空间作业时,采用先进的检测设备、作业防护工具,确保水厂无中毒事故。文章对北塘污水处理厂的防毒技术工程应用进行了探讨。
关键词:高级工程师职称论文,硫化氢,氨,除臭,防毒,污水处理厂,AAO+深床滤池工艺
1 水厂工艺简介
北塘污水处理厂日处理污水15万吨每天,采用AAO+深床滤池工艺,污泥处理采用污泥直接浓缩脱水工艺。生物池设置厌氧池以提高生物除磷效果,缺氧区完成硝酸盐反硝化即脱氮,好氧区完成生物脱碳及硝化。通过综合、类比等分析,该厂涉毒的职业危害因素主要是硫化氢及微量氨,具体区域有进水泵房及粗格栅、细格栅及沉砂池、初次沉淀池、生物池、污泥浓缩脱水机房设备间等。
中国糖料最新期刊目录
2023/2024榨季国内外食糖市场回顾与2024/2025榨季展望————作者:刘晓雪;张忠鹏;谢由之;
摘要:2023/2024榨季,巴西食糖生产和出口表现强劲,有效抵补了印度和泰国的供应减量,全球食糖供应过剩约500万吨,ICE原糖价格于2023年11月初创下28.14美分/磅高位后震荡回落至17.5~20.0美分/磅。国内因良种良法政策激励,以及气候适宜提振单产,产糖量恢复性增产到996.3万吨,同比增11.07%。2023年初销糖量同比大增,致使工业库存降至近年低位,累计产销率亦创近年纪录水平,而后...
甘蔗基因组的前沿研究————作者:暴怡雪;张木清;
摘要:甘蔗是世界上最重要的糖料作物和能源作物,全球有超过100个国家和地区种植甘蔗。复杂的遗传背景和极高程度的多倍体特性使得甘蔗基因组的破译工作困难重重。本文汇总了目前甘蔗基因组领域的突破性进展,深入剖析了首个染色体水平的现代杂交栽培种甘蔗ZZ1的全基因组,并对未来提出展望,旨在为我国甘蔗产业的高质量提供参考
利用酵母双杂交系统筛选甜菜BvFVE1互作蛋白————作者:徐蕊;邳植;柯立勋;张春雪;孙月;
摘要:【目的】为了探究甜菜WD-40重复蛋白MSI4(BvFVE1)在调控甜菜生长发育中的潜在功能。【方法】以甜菜品种‘KWS9147’幼苗为材料提取RNA,构建的酵母cDNA文库作为猎物蛋白。利用酵母双杂交系统鉴定酵母cDNA文库中与BvFVE1相互作用的蛋白。【结果】通过含有X-α-Gal四缺培养基筛选后,共鉴定出40种可能与BvFVE1相互作用的蛋白。对这些蛋白功能进行注释发现BvFVE1互作蛋白...
我国鲜食玉米育种发展态势与创新路径分析————作者:路明;王薪淇;张伟;郑淑波;刘文国;
摘要:鲜食玉米因其丰富的营养和独特的口感成为健康饮食的代表作物。随着人们生活水平提升,优质营养成为鲜食玉米的市场新需求。本文旨在探讨鲜食玉米种质创新和新品种培育的研究现状,提出未来鲜食玉米品种朝向优质化、绿色化、适宜机械化和选育精准化等方向发展,下一步应加强鲜食玉米品质基础研究、现代关键育种技术应用、新一代优质高产新品种培育、优质高产技术综合方案构建和产品附加值提升等创新路径。可为鲜食玉米产业的可持续发...
基于不同程序的甜菜CBDP核心引物的筛选————作者:宋玥;吴则东;
摘要:【目的】旨在选出高多态性、高稳定性、可重复性好的核心引物,并找到更适合筛选甜菜CBDP引物扩增的PCR程序。【方法】利用3种不同的PCR程序,对39条CBDP引物进行筛选,并通过此3种PCR程序的扩增结果进行比较分析。【结果】Touch Down程序扩增结果优于固定退火温度55℃以及低退火温度的程序,基于最优退火温度从39条CBDP引物中筛选出9条多态性好的CBDP引物,这9条引物扩增出的总条带数...
云南省第16轮甘蔗品种区试开远点评价————作者:普新援;姚丽;艾静;张静;任生林;夏红明;赵丽萍;赵俊;赵培方;刘家勇;陈学宽;昝逢刚;
摘要:【目的】评价新选育甘蔗品种(系)在开远点的丰产性、糖分和稳定性,为甘蔗优良品种推广应用提供参考。【方法】共12份参试材料,‘新台糖22号’为对照,2019—2021年进行1年新植、2年宿根田间试验,并对农艺性状、工艺性状、蔗茎产量和蔗糖产量等进行综合评价分析。【结果】在开远试点,综合评价表现最佳的为‘云蔗121185’、‘云蔗121220’、‘云蔗113898’,与对照相比,蔗茎产量分别增加20....
减施氮肥配施生物炭基有机肥对甜菜光合特性的影响————作者:于泽;王望;华佳祺;肖傲雪;宋柏权;王秋红;
摘要:【目的】为研究减施氮肥配施生物炭基有机肥对甜菜光合特性的影响,筛选最适宜生物炭基有机肥用量。【方法】采用盆栽试验,选用氮高效材料‘H004’、氮低效材料‘86131/1’,以常规施肥(氮肥施用量120 kg/hm2)为对照(CK),设置减施15%氮肥配施生物炭基有机肥888 kg/hm2(BOF1)、减施30%氮肥配施生物炭基有机肥...
甘蔗生理生化特性对干旱胁迫及复水的响应及抗旱性评价————作者:王禹童;刀静梅;杨绍林;李如丹;艾静;邓军;
摘要:【目的】随着甘蔗种植区域向旱坡地转移,干旱胁迫已对甘蔗生长造成严重威胁。抗旱品种的筛选与评价是应对干旱胁迫、提高植物耐旱性和产量稳定性的重要措施。【方法】本研究以13个“国家糖料产业技术体系”甘蔗区试品种和4个甘蔗主栽品种作为试验材料,以正常浇水为对照,干旱胁迫和复水3 d为处理,通过测定叶绿素、H2O2、MDA、SOD、POD、CAT、APX、脯氨酸、...
中国甘蔗良种繁育与种茎制种技术————作者:廖李权;邓宇驰;陈荣发;范业赓;吴宗猛;廖树冠;吴延勇;赖振光;李燕娇;周忠凤;吴建明;
摘要:甘蔗是我国最重要的糖料作物,而甘蔗种业是保障国家食糖安全的关键,是支撑甘蔗产业可持续发展的根本。在优良甘蔗品种的基础上,种茎制种技术对甘蔗栽培来说尤为重要。目前甘蔗种业还相当薄弱,甘蔗传统种茎制种技术主要是人工砍成双芽段或行间砍成3~4芽段种植。本文对我国甘蔗品种推广与制种技术的发展历史、现状、存在的问题等进行了梳理,提出发展新思路,应对当前甘蔗生产困境与挑战,为我国甘蔗产业健康发展提供参考
叶面喷施亚磷酸钾对甜菜褐斑病抗性及产质量的影响————作者:史宝;鞠晨;邢旭明;隋文雪;崔伟东;魏磊;史树德;
摘要:【目的】研究亚磷酸钾处理能否通过增强感病甜菜的防御反应来降低病害胁迫的不利影响,为褐斑病的防治及病害条件下甜菜的高产、稳产提供理论依据。【方法】以甜菜品种‘KUHN1387’为试验材料,清水处理(CK)和杀菌剂处理(T1)为对照,设置杀菌剂与亚磷酸钾的混合处理(T2),亚磷酸钾设稀释400、800、1 200倍3个浓度处理,以及喷施2次和4次处理。喷药后7~9 d调查田间病情指数,测定甜菜的株高、...
新疆甜菜害虫的发生现状————作者:杨安沛;张航;白微微;丁瑞丰;王锁牢;李广阔;
摘要:【目的】为明确新疆甜菜害虫发生现状。【方法】通过田间系统害虫普查与监测方法,对新疆甜菜种植区域的甜菜害虫种类、分布与危害情况进行调查。【结果】新疆甜菜害虫大约有41种/类,隶属于2纲5目15科,以鞘翅目和鳞翅目害虫为主要类群。新疆甜菜田常发害虫主要有筒喙象、象甲类、地老虎类、潜叶蝇、跳甲、叶螨、大龟甲、旋幽夜蛾、甘蓝夜蛾、甜菜夜蛾。偏重发生或大发生的害虫有叶螨、地老虎、甘蓝夜蛾、甜菜夜蛾,中等发生...
内蒙古包头市甜菜制糖产业发展探析————作者:王思明;姚慧静;王亮明;杨新宇;陈国琼;刘巧英;任树芸;白光慧;李翠香;徐海波;高鹏;刁呈泽;
摘要:内蒙古是中国最大的甜菜糖产区,包头市是内蒙古自治区非常重要的甜菜制糖产业基地。本文论述了包头市制糖产业的历史和现状,同时指出了包头市制糖产业面临农民种植甜菜意愿不强烈、甜菜单产不高、农艺措施不到位、糖厂原料不足等问题。对促进包头市制糖产业发展提出了建议:(1)强化政策引导,打造甜菜标准化生产示范区;(2)完善轮作制度,给予轮作种植补贴;(3)抓好盐碱地综合利用,努力提升甜菜单产;(4)优化“自种+...
甜菊红茶加工工艺及抗氧化研究————作者:毛吉翔;陈剑坤;罗庆云;姚文强;陈家奇;
摘要:【目的】为提升甜菊茶口感,降低甜菊叶寒凉性,更好地发挥甜菊叶保健价值。【方法】以茶用甜菊品种‘甜侬6号’叶片为原料,对萎蔫、发酵、干燥等甜菊红茶制备工艺进行研究;分析发酵时长对甜菊红茶所含甜菊糖苷类、绿原酸类、异绿原酸类和黄酮类化合物含量的影响。【结果】室温萎蔫失水27%左右时,揉捻汁液渗出少、成型好;揉捻后室温保湿发酵4 h,阴干,所得甜菊红茶茶汤寒凉性降低、口感醇厚;在甜菊红茶发酵中,(异)绿...
广西甘蔗新品系的DTOPSIS法综合评价————作者:苏小茴;杨业彬;邓思;韦荣维;韦慧明;何晓媚;周建平;韦开军;
摘要:【目的】筛选出综合性状表现优良的品种。【方法】以广西8个甘蔗新品系为材料,‘新台糖22号’为对照品种,通过一新两宿的比较试验,对蔗茎产量、蔗糖分、产糖量等12项性状指标进行方差分析和DTOPSIS法评价。【结果】在8个材料中筛选出3个综合性状表现良好的品系,Ci的排序为‘柳糖10-17’(0.679)>‘桂糖12-1764’(0.650)>‘桂糖12-422’(0.634)。‘柳糖10-17’的蔗...
甜菜单胚雄性不育系NM 3006A及保持系NM 3006B的选育————作者:付增娟;张自强;鄂圆圆;赵尚敏;张辉;张必周;梁亚晖;索宁宁;郑文哲;李晓东;白晨;周晓华;孙梦媛;张惠忠;王良;
摘要:【目的】为了给甜菜新品种选育提供亲本材料和基础材料。【方法】通过对引进及自育甜菜种质资源材料杂交后代进行育性、胚数性、产量、含糖率、配合力、细胞质类型、细胞核基因型、花粉粒细胞形态等性状鉴定选择,历经9年5个世代,选育出了优良甜菜单胚雄性不育系及保持系。【结果】单胚雄性不育系‘NM 3006A’的不育率为100%,单胚株率为100%,花药发育形状不规则且干瘪,花粉粒表面黏稠且不光滑,细胞质类型为S...
桂糖55号的亲本来源、抗性及适应性分析————作者:贤武;邓宇驰;周会;经艳;黄海荣;唐仕云;
摘要:【目的】黑穗病为当前甘蔗的主要病害,通过解析抗黑穗病甘蔗品种‘桂糖55号’品种特性的遗传机制,为合理推广利用‘桂糖55号’提供参考。【方法】本文通过分析甘蔗品种‘桂糖55号’的亲本背景,及其多点多年抗黑穗病抗性测试和品种比较试验的结果,总结其抗性和适应性特点。【结果】‘桂糖55号’为台湾割手密的F4、爪哇割手密的F4和印度割手密的F5 植物瞬时表达系统及其在糖料作物中的应用————作者:王希;荆凯;赵春雷; 摘要:瞬时表达系统是一种检验蛋白质在真核生物中表达的高效方法,该系统为研究启动子活性、基因功能以及基因产物亚细胞定位等方面提供了新途径。瞬时表达系统的出现为糖料作物基因功能研究提供了更为便捷高效的方法,可有效促进糖料作物基因工程领域的研究与发展。本文主要综述了瞬时表达系统的建立方法,在基因工程中的应用,以及糖料作物中瞬时表达系统的应用情况,并对瞬时表达技术应用领域的拓展作出展望 外源水杨酸对阿特拉津胁迫下甜菜幼苗生理特性的影响————作者:姜炳杉;佟盟露;庞彩卫;王子辰;丁玉玲;高金胜;周芹; 摘要:【目的】为探讨外源水杨酸对阿特拉津胁迫下甜菜幼苗毒性的缓解作用。【方法】采用盆栽实验,将甜菜幼苗移栽至阿特拉津浓度为0.06 mg/kg的土壤中,3 d后喷施不同浓度的水杨酸,15 d后取样测定甜菜幼苗长势及生理生化指标。【结果】与对照组相比,喷施0.50 mmol/L水杨酸对甜菜幼苗毒性缓解效果最为显著,株高和根长分别增加了90.0%、70.4%,叶绿素含量增加了36.2%,丙二醛和电解质渗透率... 甜菜主要农艺性状灰色关联度分析————作者:阿勒合斯·加尔得木拉提;曹禹;玛力帕提·努尔太;彭云承;苏维;王克哲;努尔克力德·加木沙甫;陈建伟; 摘要:【目的】为了阐明不同甜菜品种主要农艺性状和品质对产糖量的影响程度,并从中筛选出适宜伊犁河谷推广种植的甜菜品种。【方法】采用方差分析和灰色关联度分析相结合的方法,对27个甜菜品种(系)农艺性状进行了综合分析。【结果】‘JTD202’产量最高(93 976 kg/hm2),‘HI0064’的产量较低(93 950 kg/hm2),产量前五名的品种依次为‘JT... 玉米响应非生物胁迫的组学研究进展————作者:高甲申;钱创建;倪洪涛; 摘要:玉米(Zea mays L.)是重要的粮饲兼用作物,但其产量和品质经常受到各种非生物胁迫的影响。随着分子生物学的发展,组学技术现在已经成为研究植物在逆境中对分子机制响应的一种重要手段。为系统、全面地解析玉米对非生物胁迫响应的总体机制,选育出高产、多抗、广适性强的玉米新品种,本研究从基因组学、转录组学、代谢组学、蛋白质组学方面,对近十年来玉米对温度、干旱、光照等非生物胁迫响应的组学研究进展进行了综述... 相关农业期刊推荐 核心期刊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