茶业通报

所属栏目:农业期刊 热度: 时间:

茶业通报

《茶业通报》

关注()
期刊周期:季刊
期刊级别:省级
国内统一刊号:34-1079/S
国际标准刊号:1006-5768
主办单位:安徽省茶业学会
主管单位:安徽省科学技术协会
上一本期杂志:《贵州农机化》农业机械论文发表
下一本期杂志:《天津农学院学报》农业期刊论文

  搜论文知识网并非《茶业通报》的官网或杂志社,为客户提供期刊征稿、论文发表等中介服务,在客户与期刊杂志社之间搭建了一座省时、省力的便捷桥梁。本站与《茶业通报》等上百家同类正规期刊保持着多年的密切合作关系,切实提高客户期刊发表的质量与效率。通过本站发表论文,客户将获得更大的选择空间、更高的通过率、更快的发表速度、更满意的服务质量。

  【杂志简介】

  《茶业通报》杂志(国内刊号:CN34-1079/S,国际刊号:ISSN1006-5768)茶叶刊物。交流国内外茶叶科学技术,介绍茶叶的商业知识,发表茶树丰产优质栽培技术、茶树良种选育、茶树病虫害防治、茶树生理生化、制茶、茶叶机械、茶叶审评检验、茶叶贸易出口、经营管理、名茶等方面的科学研究成果、典型经验及动态。

  该刊办刊宗旨:为中国茶业事业的发展服务,为一切喜茶、爱茶的茶人服务。同时,坚持贯彻“双百”方针,开展学术交流。刊物主要刊登国内、外有关茶叶高产、优质、高效的栽培、制茶技术、良种选育、病虫害防治、生理生化、茶叶机械、审评检测、贸易出口、经营管理、茶叶历史、文化、茶叶商品知识等方面的科学研究成果。

  【收录情况】

  国家新闻出版总署收录 ASPT来源刊

  中国期刊网来源刊

  【栏目设置】

  主要版块栏目:综合论坛、生态·生理·生化、栽培·育种、植物保护、制茶工艺、经济与贸易、历史与文化、论文撷英、信息报道。

  期刊优秀目录参考:

  1中国茶产业漫谈 张正竹; 51-55

  2当前安徽省茶产业问题及对策简析 袁自春;汪钧;耿其明; 55-57

  3版权声明 57

  4桐城十年树茶实践与徽茶崛起的思考 王更生; 58-62

  5以科技为先导,促进茶产业发展 张国祥;方实明; 62-63

  6安徽省农委副主任陈卫东到金寨县调研茶叶产业发展 63

  7加大科技投入,促进茶叶产业升级 杨精明;谢申海;张玉美; 64-66

  8推进有机茶开发之我见 方国强;吕桂勤; 66-68

  9舒城县茶产业现状及发展思路 袁先安; 69-70

  10创新带动泾县茶业再上新台阶 董永泓;杨春香;宋艳芬;张祥云; 71-72

  11不同浓度的叶面肥对茶叶产量和品质的影响 夏先江;罗仲兴;吴新荣;孙钦玉;张家侠; 73-74

  12黄山白茶短穗扦插快繁技术研究 沈周高;周月琴;李叶云;曹月红;方维国; 75-78

  13实施茶树良种工程 促进茶园升级换代 李贤葆; 78-79

  14夷陵区茶树良种化现状调查及发展建议 张春蓓;黄延政;严团章;屈家新;张春燕;肖秀丹; 80-83

  15黄山乌龙茶的现状思考和发展对策 李继多; 83-85

  16国家茶叶及农产品检测重点实验室获CNAS认可证书 西湖龙井资讯平台; 85

  17石台县山区茶叶机械化采摘技术研究示范及效应 汪升毅;韩仁甲; 86-87

  核心农业论文发表舞钢市小麦病虫害发生特点与防控策略

  [摘要]根据舞钢市小麦生产的具体情况,结合小麦病虫害的发生情况,本文从气象因素、品种抗性、小麦长势的原因做了分析,并提出了对小麦病虫害的防控措施。控制病害的发生,有利于确保全市农业生产安全健康发展,为全市农业增收、粮食增产起到了重要的保障作用。

  [关键词]核心农业论文发表,舞钢市,小麦病虫害,发生热点,防控策略

  在上级党委政府高度重视下,今年舞钢市小麦植保监测防控工作按照“公共植保、绿色植保”的工作理念,认真抓好了以病虫测报为基础,搞好病虫预测预报;以农民技术培训为重点,抓好病虫草害综合防治技术的推广;以建立植保专业合作社为重点,推进病虫统防统治,及时有效地控制了病虫的危害。

  茶业通报最新期刊目录

汉中市低产低效茶园改造现状及发展建议————作者:刘黎;刘懿;严志慧;刘剑云;史崇英;

摘要:茶产业是汉中市农业主导产业和朝阳产业。目前茶园基地建设依托良好的生态资源禀赋,已取得了良好成效,但也存在一些不足。为了提高汉中市茶园整体质量,论文结合实际情况,分析了形成低产低效茶园的树龄长、基础条件差、品种结构不合理和管理不到位等主要原因;同时针对当前制约低产低效茶园发展存在的资金投入不足、改造成本高、技术覆盖率低、茶园种植分散、改造技术落实不到位等主要问题,提出了因地制宜,加强茶园基础设施配套...

《茶业通报》征稿启事

摘要:<正>《茶业通报》办刊历史悠久,是具有较高学术水平和较好声誉的一份综合性与实用性相结合的期刊,现被国内各大数据库全文收录(中国知网、万方、维普、超星、中教等)。本刊主要刊载最新涉茶科技、经管、文化方面的论文和综述文章,含括茶树栽培与育种﹑茶园管理与病虫害防治、茶叶加工与机械﹑茶叶生化﹑茶叶审评与检验、茶饮料与茶食品、茶与健康及休闲旅游、茶叶经贸与管理﹑茶叶历史与文化等

《泾县兰香茶》省级地方标准将于2025年2月24日正式实施

摘要:<正>由泾县农业农村局、泾县茶业协会等单位主导修订的《泾县兰香茶》(DB34/T 1842-2025)省级地方标准已由安徽省市场监督管理局批准发布,于2025年2月24日正式实施。标准中对“泾县兰香茶”进行了定义,即指选用当地早芽种、中柳叶种等地方良种茶树和从中选育繁殖的优良品系、品种茶树的芽叶,经特有的加工工艺制作而成的绿茶。标准还围绕茶树种植,茶园管理,鲜叶采摘、茶叶加工,茶叶分级等内容进行了...

浅谈乡村振兴视角下茶旅融合的实践与思考——以湖南辰龙关碣滩茶庄园为例————作者:刘智;

摘要:近年来,茶旅新业态在国内外受到广泛关注。本文以湖南辰龙关碣滩茶庄园为例,探讨了乡村振兴视角下茶旅融合的实践与思考。结合茶旅融合的背景和意义,分析了茶旅融合发展的优势。通过分析辰龙关茶庄园的现状与乡村振兴成效,包括富民强村成效和示范带动效益。然后归纳了开发生态观光茶园、体验碣滩茶事活动、组织茶旅研学活动、举办文化旅游活动、打造茶旅影视基地等茶旅融合实践内容,提出了完善管理机制、创新茶旅项目、开发茶旅...

岳西翠兰加工工艺优化方向浅析————作者:程欢;王兰;王凡;徐卫兵;张熙敏;杨天元;

摘要:岳西翠兰作为名优绿茶,享誉国内外。作为岳西县茶产业的核心产品,岳西翠兰在工艺上仍有巨大的改进空间。本文通过对两个不同产地岳西翠兰茶叶样品的理化成分检测、感官审评及结果分析,找出了岳西翠兰在含水量控制、采摘技术应用、分级加工等方面的不足,并给出了优化采摘、摊青、分级等工序的具体措施,有利于充分发挥岳西县的茶叶原料优势,进一步提高岳西翠兰的品质及市场影响力

“爱茶独与性命俱”——论吴嵩梁的茶诗意蕴————作者:马国云;

摘要:吴嵩梁是清代江西最杰出的诗人之一,他酷爱饮茶,关注茶事,撰写茶诗。考察吴嵩梁诗文集中关于茶的记载,可以了解吴嵩梁最喜以雪水、泉水泡茶,也得以知晓所饮之茶。吴嵩梁的茶诗记载了他和妻妾的恩爱日常,记录了和朝鲜友人的深厚友谊、记叙了和满族友人的交游情谊。他看淡荣辱,在茶烟袅袅中寄托着湛透宁静的淡泊胸怀。悠久的茶文化涵育了吴嵩梁的澄澈胸怀,而他的澄澈胸怀也充分体现了茶文化的丰富内涵

安徽茶叶全产业链去年产值超900亿元

摘要:<正>茶产业是安徽省传统特色优势产业。从日前召开的全省农业农村局长会议上获悉,去年,安徽省茶产业全产业链产值为902.35亿元。此外,省统计局公布的数据显示,去年,安徽省茶叶产量增长3%。以黄山为例,作为安徽省茶叶生产加工的重要区域,近年来,黄山深统筹做好茶文化、茶产业、茶科技文章,持续推进茶产业高质量、全链条、品牌化发展。黄山现有可采茶园面积80万亩,2024年茶叶综合产值283亿元

金寨县夏秋茶生产现状与高质量发展策略探讨————作者:余成龙;吴风堃;陈昭文;

摘要:金寨县夏秋茶资源存在利用率不高,规模茶企少,夏秋茶产品相对单一,且以低附加值的炒青和黄大茶为主。调研发现,近年金寨县通过财政资金奖补、示范推广单人电动采茶机、清洁能源替代、标准化生产,多品类开发、SC认证和销售渠道拓展等举措,有力地促进了金寨夏秋茶资源的开发利用。但未来仍需强化夏秋茶标准化生产,做大做多产品品类,提升产品品质,加快茶文旅融合,唱响金寨茶品牌,以促进金寨茶产业高质量发展,实现茶农持续...

清代至民国时期中国绿茶的对外贸易————作者:陶德臣;

摘要:绿茶在中国茶史上占有突出地位。它是中国历史最悠久、产区最广阔、品种最丰富、产量最多、消费区域最广的茶类,也是中国出口最早的茶类。清代至民国时期,绿茶出口数量比较平稳,一般年销10万担至30万担,占外销茶总量比重呈现由高到低,再由低升高的“V”型发展趋势。清代前期,绿茶是主要出口茶类,因中国茶叶出口总量不多,绿茶占外销茶数量比重较高。鸦片战争后,红茶外销量迅速增加,绿茶出口数量虽有所增长,但发展速度...

“日照绿茶”品牌建设现状与发展策略研究————作者:李兆红;阚君杰;杨常锋;孔晓君;

摘要:日照绿茶产于山东省日照市,是中国驰名商标、地理标志证明商标和区域公用品牌。为推进日照市茶产业高质量发展,对日照绿茶发展历程和品牌现状进行了调查,总结品牌建设的主要做法及成效,分析存在的短板与瓶颈,围绕规划布局、政策引导、创新模式、科技赋能、服务保障等方面,研究提出了提升品牌发展质量的措施与建议,以期在助力乡村产业振兴中发挥更大作用

中华茶艺的发展历程及其文化内涵与儒释道的耦合性研究————作者:胡清云;

摘要:中华茶艺是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在漫长历史演进中形成的具有中华民族精神、民族记忆、民族特色的综合性技艺。其大致经历了萌芽、形成、成熟、完善与发展四个时期,实现了物质形式向精神品赏的飞跃。中华茶艺的形成离不开儒释道三教文化的滋养,彼此交集又各自发展,茶艺中蕴含的“合、和、静”等理念与儒家“中和之道”、道家“天人合一”“静笃观复”、佛教“茶禅一味”“众生平等”的文化内核耦合。通过进一步梳理...

西乡县茶产业高质量发展现状与思考————作者:胡升旭;

摘要:本文阐述了西乡县茶产业的生产规模、经营主体培育、茶产品结构、茶旅融合方面的现状,分析了产业规模化效益不明显、市场品牌杂乱、产业链条延伸不足、茶园基础配套设施不完善、茶园机械化发展缓慢、茶旅融合不紧密方面的问题与不足的现状,从优化产业布局、增强规模效益、加强品牌建设、提升市场占有率、延伸产业链条、优化产品结构、夯实产业基础、提升产品竞争力、聚力推深茶旅融合、推进产业全面提升提出了茶产业发展的对策和建...

秦巴山区茶叶绿色发展技术集成模式构建与成效——以竹山县示范点为例————作者:李传恺;李晓贤;丁葛;陈敦桥;李晓梅;黄志成;刘晓露;

摘要:走绿色发展之路是茶产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方向和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唯一途径。本文阐述了茶叶绿色生产技术内涵及发展现状,并以竹山县茶叶绿色发展技术集成模式构建工作为例,介绍了5个单项技术的示范内容。无性系栽培繁育技术通过引进良种、配套良法,提升良种化水平;老茶园提质增效技术通过冠层改造、高效培肥,达到增产提质目标;病虫害绿色防治技术通过无害化手段防治病虫,实现产品绿色安全;茶园机械化作业技术通过农机农艺...

南谯区茶产业现状与发展路径分析————作者:张新河;

摘要:本文阐述了南谯区茶产业生产现状,分析了自1958年以来大面积种植茶树,具备优良的生态条件等优势,但存在无主导品种、栽培技术滞后、市场份额小、恶性无序竞争等劣势;提出了加大基础投入、培育优良品种、优化栽培技术、改善加工工艺、打造公域品牌等措施,推进南谯区茶产业健康有序发展;强调了强化组织、资金、科技、人才等保障措施,促进南谯区茶产业绿色高质量可持续发展,实现茶园生态环保、茶农增收、茶企增效

安徽农业大学桐城小花科技小院揭牌成立

摘要:<正>2024年9月29日,安徽农业大学桐城小花科技小院揭牌仪式在桐城市农业农村局举行,安庆市科学技术协会副主席琚高祥,桐城市委常委、副市长汪杰贤出席揭牌仪式。揭牌仪式上,汪杰贤对安徽农业大学桐城小花科技小院的成立致以热烈的祝贺,对其未来在助推桐城小花产业发展、助力乡村振兴等方面所肩负的使命寄予厚望

唐宋时期传统茶事工具“臼、碾、磨”的形制美学探析————作者:刘亭;陆小彪;

摘要:唐宋时期为我国茶文化的高速发展阶段,茶“器物”是中国茶文化的精神载体,碾磨作为点茶的重要器物,在造型特征、装饰纹样、工艺手法以及文化内涵中均反映时代的变迁。本文立足于图像学视角,从时代背景、生活方式、闲情雅趣入手,分析唐宋时期碾磨工具承载的形制特征、美学思想和器物文化。运用文献分析法与图像分析法的研究途径,考察这一时期碾磨器物的文化及造物美学,归纳茶臼、茶碾、茶磨是碾磨工具的典型、器物文化是文人雅...

茶学家陈椽参与创制安徽茶的考证与辨析————作者:程晓曼;徐千懿;俞点;

摘要:著名茶学家陈椽晚年致力于名优茶的开发,对名优茶特别是安徽名优茶的发展产生了深远影响。学界流传其亲自指导创制的安徽茶数目众多,但语焉不详,且存在部分不实内容。通过访谈陈椽的亲朋、同事、学生及其他创制人员,并结合文献分析可知:黄花云尖、天柱剑毫、天华谷尖、贵池翠微、白云春毫、天山真香、汀溪兰香等7款茶为陈椽前往创制地指导并定名;菊花型茶、敬亭绿雪、瑞草魁等3款茶为陈椽实地指导但未参与定名;齐山翠眉、昭...

“国茶人物·制茶大师”第九批调查结果公布 安徽省两位制茶师获荣誉称号

摘要:<正>为持续传承优秀传统制茶技艺,弘扬国茶工匠精神,挖掘推荐长期深耕一线、坚守制茶匠心的杰出代表。中国茶叶流通协会经过近5个月的调查与评选,于2024年11月20日公布了第九批“茶人物国·制茶大师”名单。本次调查工作得到了全体会员单位和广大从业人员的积极参与,申报人数再创新高

第33届中国茶业科技年会暨首届茶文化年会在湖南湘西顺利召开

摘要:<正>2024年10月18日,由中国茶叶学会、中国国际茶文化研究会、湘西州人民政府主办,湘西州农业农村局、湖南省茶叶学会、湖南省茶文化研究会承办的第33届中国茶业科技年会暨首届茶文化年会在湖南省湘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州正式召开。年会以“科技赋能、文化铸魂、神秘湘西、醉美茶乡”为主题,共设1个主会场、2个茶叶科技分会场、1个茶叶经济分会场,同期举办首届茶文化年会。共邀请了27位茶学专家、各领域学者、企业...

安徽农业大学教授团队从物质基础和抗衰老多重机制揭示绿茶抗衰老之迷

摘要:<正>安徽农业大学茶树生物学与资源利用国家重点实验室鲍官虎教授领导的茶叶天然产物研究团队,联合安徽中医药大学、新华学院和皖西学院,在Food Chemistry(Q1,IF:8.5)上在线发表了题为“Unraveling anti-aging mystery of green tea in C. elegans:chemical truth and multiple mechanisms.”的研究...

  相关农业期刊推荐

  核心期刊推荐

SCI服务

搜论文知识网 冀ICP备15021333号-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