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央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所属栏目:科技期刊 热度: 时间:

中央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中央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关注()
期刊周期:双月刊
期刊级别:南大核心
国内统一刊号:11-3530/C
国际标准刊号:1005-8575
主办单位:中央民族大学
主管单位:国家民族事务委员会
查看中央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近十年数据入口>>>
上一本期杂志:重庆大学学报英文版
下一本期杂志:中小企业科技省级杂志发表

   《中央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双月刊)创刊于1974年,本刊是哲学社会学术理论刊物,2004年度全国核心期刊。宣传、阐述党的民族政策,开展对我国少数民族的社会形态、政治、经济、哲学、历史、语言、文字、文学、艺术、宗教信仰、生活习俗等方面的研究。

  《中央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主要结合我国民族领域各学科、阐述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江泽民“三个代表”思想对于民族问题的发展以及新时期党的民族政策;发表有关少数民族的最新调查报告、学术资料和教学科研成果。

  重要说明:本站非中央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杂志社官方网站,直投稿件请联系杂志社,地址:北京市海淀区中关村南大街(原白石桥路)27号,邮编:100081

  中央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杂志栏目设置

  民族学、人类学、民族理论政策、国内外民族政策比较研究、民族经济、民族历史、民族语言文字、宗教与文化、文学艺术

  中央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杂志荣誉

  CSSCI 南大核心期刊(中文社会科学引文索引)(含扩展版)上海图书馆馆藏北大核心期刊(中国人文社会科学核心期刊)国家图书馆馆藏知网收录(中)Caj-cd规范获奖期刊

  阅读推荐:北京交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本刊是经国家新闻总署批准,由教育部主管,北方交通大学主办的人文社会科学期刊。主要刊登人文社会科学和经济管理科学领域及文、理、管结合的交叉学科等方面的学术研究论文和问题探讨。

  中央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最新期刊目录

游牧集团与自然等级:马长寿的民族理论研究————作者:李甜;郭金华;

摘要:马长寿一生都关切中国的边疆少数民族问题,尤其是对边疆民族和汉族关系的思考,一直贯穿马长寿的学术生涯,从早期在川康边区少数民族地区的实地调查,到后期对北方游牧民族思想史的研究,都一脉相承,并涉及对游牧民族和农耕民族关系之理解。文章试图通过揭示马长寿关于游牧民族和农耕民族的自然等级观,理解马长寿的民族研究理论,以期提供不同的认识边疆民族的文明视野。文章简要论述了学界对游牧社会的讨论,主要涉及拉铁摩尔的...

论“三交”史编纂与中华民族共同体“三大体系”的构建————作者:彭勇;

摘要:“各民族信念相同,是中华民族缔造统一的多民族国家的内生动力”。共同的信念来源于五千多年来中华各民族共同的坚守和追求,源于各民族之间交融汇聚、走向统一,而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巩固和发展,又进一步凝聚了各族人民共同的信念。一部中国史,就是一部各民族之间的交往交流交融史,从“三交”史角度尝试构建中华民族共同体的史料体系、话语体系和理论体系,有道理、学理和哲理上的支撑。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为主线,坚持正确...

禹兴西羌:文化交错地带的民族互嵌与历史心性————作者:邱月;

摘要:文章从区域社会史的视角探讨北川地区大禹表征在不同时代及社会背景下的演变。北川位于四川盆地和青藏高原的接触区域,这样的地理位置使其成为生态、族群和文化上的交错地带。历史上,这里是中原王朝和羌番族群之间交往互动的地区,因大禹受双方所尊崇,朝廷官员用大禹功绩和道德教化地方,地方民众通过大禹信俗表达自我身份认同。改革开放以来,北川民众将“华夏圣王”和“羌族先祖”的形象融为一体,成为地方文化表征。近年来,随...

同道殊途:藏学家于道泉的学术梦及其与傅斯年的合离————作者:汪洪亮;蒋昊谕;

摘要:于道泉是中国现代藏学开拓者,对我国藏语词典编纂、藏学人才培养做出了重大贡献。于道泉的学术道路,与傅斯年有着密切关联。早年于道泉因精通梵文和藏语,得到傅斯年支持进入中央研究院历史语言研究所工作,在整理藏语古籍工作中确立了编写汉藏词典的梦想,并为之而持续努力,后远赴海外研修。然因于道泉“违约”滞留海外,加之二人学术理念渐行渐远,嫌隙渐生,恶语相向。本为同道,却走上陌路殊途。二人的合离,彰显了于道泉特立...

中间方引发四边激变:敦煌壁画在世界艺术史中的地位————作者:朱青生;

摘要:敦煌壁画在世界艺术史中的地位是中国艺术史“中央更新,四边激变”的范例。敦煌壁画及其所依托的石窟寺的原始渊源来自“中间方”的犍陀罗。其绘画性质是一种既不同于写意绘画也不同于写实绘画的“写义绘画”。敦煌壁画经过历朝历代的改造和发展,特别是中国的中央地区、地方政权分据地区的各族各地方文化的参与和改造,成为在与中国周边邻国及其各种文化和艺术形式持续反复的相互交流、交互、交融中,不断变化、更新而取得的独特成...

各民族情感相亲的共同基础及其历史—当代关联————作者:励轩;

摘要:各民族情感相亲是指不同文化共同体之间基于历史文化和社会发展的相互理解、关怀、支持与认同。这种情感可以超越地域、文化和语言的差异,是各个文化共同体在交往交流交融过程中形成的深层次情感联结。情感相亲的民族关系之所以能够形成有其悠久的历史原因。以藏族为例,在与周边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历史进程中,与其他各民族在文化上形成了相互影响、借鉴与共享的关系,同时在抵御外敌的过程中,与其他各民族形成了保家卫国的共同...

德格版藏文《大藏经》的刊刻及其版印插图研究————作者:乌日切夫;郎俊措;

摘要:德格版藏文《大藏经》作为木刻版藏文《大藏经》的经典范本,其刊刻过程不仅是多民族文化交往交流的体现,也见证了民族文化大融合的过程及结果,并成为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目前学界对藏文《大藏经》木刻版目录、版本及文本内容的研究已较为丰富,但针对其中插图的研究还有待加强。经对比研究发现,德格版《甘珠尔》虽是以理塘版《甘珠尔》为蓝本刊刻,但是其图像并未继承理塘版。从图像的整体风格来看,其可能是参...

敦煌藏文本《尚书》中的作—通格配列及其制约因素————作者:格日杰布;

摘要:敦煌藏文本《尚书》不仅彰显了唐代汉藏翻译技艺的高超水准,更是汉藏民族深厚文化交流的生动见证。本文对该写卷的作—通格配列进行了详细考察,发现其呈现出典型的作格分裂格局。这种配列方式受到了动词语义、核心论元施事等级、主从句地位、名物化以及话题化策略等因素的影响。该写卷中揭示的这五种制约因素,对于更深入地理解敦煌古藏文的作—通格配列具有重大的研究价值。同时,作为汉文典籍的藏译本,这份写卷也为探索中古时期...

对乡村旅游可持续发展困境及其内在张力的反思——基于两个摩梭村落的田野调查————作者:袁同凯;赵经纬;

摘要:基于当前乡村旅游实践的不可持续现象,文章聚焦乡村旅游的发展困境,从微观尺度重新审视乡村和旅游两个元主体间的互动行为及其内在张力。泸沽湖两个摩梭村落的乡村旅游实践,揭示了不同主体基于立场差异和逻辑差别做出的不同文化选择和发展判断,这些错位和偏差使得乡村旅游的可持续发展面临诸多挑战。在不可持续现象背后,是传统的乡村与现代的旅游事业因“气质差异”与“发展共识”而关联在一起的张力系统:人们希望通过追求“过...

“周期”的治理:金代四时捺钵制度考————作者:戎天佑;

摘要:四时捺钵缘起于辽,女真人建立金朝后逐渐循辽旧制并加以发展,形成了具有自身特色的捺钵制度。对诸帝捺钵活动的梳理与分析表明,金代四时捺钵是一种周期性的巡幸治理制度,存在以都城为中心和京都间巡守式两大类,可划分为前制度化时期、过渡时期、制度化时期、衰落时期四个阶段。在此基础上探讨可知,金代四时捺钵存在一个“春水秋山”化的过程,其中世宗章宗两朝京北离宫与京畿山川的避暑、狩猎等活动应属于四时捺钵的重要组成部...

敬告读者

摘要:<正>《中央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是我国民族研究和民族学科领域权威期刊,在国内外享有盛誉。本刊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为主线,服务民族地区各项建设事业、服务民族学科发展、服务新时代教学科研发展、服务中华民族人才培养,为民族团结进步事业及中国式现代化提供智力支持为宗旨,坚持“三个面向”和“双百”方针,依托学校特色学科和全国相关科研院所科研优势,突出办刊特色;内容上在继续保持和加强特色栏目的...

国族建构中的认同冲突与邻域效应——以泰国马来族的族群整合困境为例————作者:张哲;刘语笛;

摘要:在泰国的国族建构进程中,大部分少数族群最终都接受了国家的整合政策,或多或少地拥抱了“泰国性”,唯有马来穆斯林却始终未能完全接受对泰民族的认同。通过比较泰国境内其他主要少数族群的身份认同变迁与融入状况后发现,马来穆斯林的整合困境是多重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除了学界讨论较多的经济不平等与强制同化引发的政治反弹等原因外,泰国官方对“泰国性”的定义引发的身份认同冲突,以及邻国马来西亚带来的消极邻域效应也应被...

团结—连结—发展: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与乡村振兴的系统耦合路径研究————作者:王旭辉;岳行;

摘要:研究选取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创建、国家乡村振兴示范创建的两个双创建点——云南省腾冲市和姚安县作为典型案例,依托其双融合双促进的一体化工作实践,对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与民族地区乡村振兴的系统耦合路径展开实证分析。同时,跳出既有研究中精神与物质、文化与经济等二元对立的分析框架限制,研究依托勾连“发展”和“团结”这二维的社会连结纽带,构建了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与乡村振兴之间的系统耦合分析框架。通过对腾冲...

绿色技术创新促进农业新质生产力形成的机制研究————作者:万君;张琦;鲁煜晨;

摘要:发展壮大农业新质生产力既是实现民族地区高质量发展的必然要求,也是助推民族团结和乡村振兴双融合双促进的重要手段。绿色技术创新作为推进农业现代化与乡村全面振兴的关键力量,是促进农业新质生产力形成、进而实现农业强国目标的重要突破点。为探究绿色技术创新促进农业新质生产力形成的内在机制,本研究选取2012—2022年我国30个省份的面板数据,构建中介效应模型进行了实证分析。研究发现,绿色技术创新对农业新质生...

汉藏共有精神家园:藏文文献中的西安————作者:谢光典;

摘要:西安是我国历史悠久的古都,但不为人所知的是藏文文献也保存了颇多有关西安的史料。本文从长时段视角,搜集整理元明清以及近代时期的各类藏文史籍、传记、游记、地理志等文献中有关西安及其周边地区的记载,在对一手藏文史料进行翔实译注的基础上,揭示藏族文化对西安的历史记忆及其与唐长安城的关系,发现汉藏文献对西安的描述各具特色,又共同继承了唐长安城的文化遗产。此外,文成公主的记忆在汉藏文化交流中占据了重要地位,藏...

欧洲Sinology:汉学抑或中国学?————作者:沈卫荣;

摘要:在18世纪末和19世纪初,Sinology形成一个学科,并逐渐发展,但其涵盖的范围远不止于对汉语言文化和历史的研究。早期的“Sinology”不仅包括汉语文学,还涉及蒙古语、满语、藏语等与彼时欧洲共时的清代中国的多语言文化。因此,将Sinology等同于“汉学”,这种理解是对其内涵的简化与误解。18世纪末、19世纪初,随着西方民族语文学和东方学的兴起,Sinology作为西方东方学的一支而兴起,它...

陆地边境口岸与共同体建设————作者:徐黎丽;

摘要:作为中国与陆地邻国的地理连接点和人流物流通道,陆地边境口岸及对应国口岸在连接中华民族共同体与周边国家命运共同体中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通过陆地边境口岸,中国与陆地邻国山水相连、地理相通,建立资源互补、经济互助的边贸体系,推动中国与陆地邻国经济共同繁荣发展;协调建设中国与陆地邻国边民社会,促进中国与陆地邻国从边境到首都的民心相通;推动中国与陆地邻国文化交流与互鉴,使中国与陆地邻国的价值观得到相互理解...

推动乡村全面振兴与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双融合双促进————作者:黄承伟;

摘要: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是党的十九大提出的国家战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是新时代党的民族工作和民族地区各项工作的主线;西部地区学习运用“千万工程”经验,为实现乡村全面振兴与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双融合双促进探索了可行路径。在理论内核、价值取向与实践路径上,乡村振兴与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具有同频共振的效应,二者的双融双促将进一步深化各民族经济相依,扎实推进各民族实现共同富裕,促进中华民族共同体建设

清代以来蒙古草原上的庙会及其商业活动研究——以甘珠尔庙会为考察对象————作者:崔思朋;

摘要:庙会是古代中国尤其是传统农耕区基层社会的重要组成部分,与人们日常社会生产生活密不可分,是从“自下而上”视角考察中国古代历史的重要媒介。清代以来,随着中央王朝对蒙古问题的有效解决及治理,北部边疆与内地的一体化进程不断加快,这也导致蒙古草原上形成了众多不同类型的庙会及以庙会为载体开展的商业活动。其中,以召庙庙会及以之为载体开展的商业活动的规模最大,影响也最深远。而且,召庙在清代蒙古草原上地域分布最广,...

数字乡村建设对农户收入提升影响的理论逻辑与数据检验————作者:张玉刚;王梦雪;曾加红;

摘要:本文旨在探讨数字乡村建设对农户收入提升影响的理论逻辑,通过数据检验来验证这一逻辑的有效性。通过从提升农业现代化水平、增加非农就业机会两个方面进行理论机制分析,并使用《县域数字乡村指数研究报告》、《2018年中国家庭收入调查》(CHIP2018)农村数据以及《2019年中国县域统计年鉴》数据,对模型进行回归分析。结果表明,数字乡村建设对于提升农户收入具有显著作用。从不同的收入测算角度来看,数字乡村建...

  相关科技期刊推荐

  核心期刊推荐

SCI服务

搜论文知识网 冀ICP备15021333号-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