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西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所属栏目:科技期刊 热度: 时间:

广西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广西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关注()
期刊周期:双月刊
期刊级别:省级
国内统一刊号:45-1349/C
国际标准刊号:1673-8179
主办单位:广西民族大学
主管单位:广西民族大学
查看广西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近十年数据入口>>>
上一本期杂志:科学时代上半月海南省科学期刊
下一本期杂志:CADCAM与制造业信息化信息化科技期刊

   《广西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创刊于1978年,双月刊,以人类学与民族学研究为特色栏目,大力刊发人类学民族学方面的学术论文和“国家社科基金项目成果”,以及处于学术前沿的有新理论、新观点、新方法、新材料的其他人文与哲学社会科学学科稿件。

  1.办刊宗旨、方针:以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和邓小平理论以及“三个代表”、科学发展观为指导思想,倡导“弘扬创新精神,提升学术品位”宗旨,坚持正确办刊方向,倡导严谨学风,规范学术研究,注重学术创新,坚持为教学、科研服务,繁荣哲学社会科学研究。以人类学民族学研究为特色栏目,突出民族性、文化性、地方性、区域国际性,为促进中国学术界与国际学术界的交流,提供一个科学园地;全力推进中国人类学、民族学、社会学、东南亚研究等学科建设,为民族地区经济与社会发展服务,为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建设服务。

  2.专业分工范围:主要刊登哲学、社会科学、人文科学方面的学术理论文章。常设栏目为:人类学、民族学、中国—东盟、民俗学、民族理论、壮学、瑶学、语言学、文艺学、法学、经济学、管理学、哲学、教育学、政治学、档案学、社会学、历史学等。

  3.读者对象:专家、学者、高校师生和广大研究人员,社会科学研究单位、政府决策部门、高等院校及中等学校的图书馆、资料室等人员。

  广西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栏目设置人类学、民族学、中国-东盟、语言学、教育学。

  广西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收录国家新闻出版总署收录 维普网、万方数据库、知网数据库、中文社会科学引文索引、剑桥科学文摘社ProQeust数据库收录 1、中文核心期刊: 1992-2011年连续5届中文核心期刊(中文核心期刊(1992)、中文核心期刊(2000)、中文核心期刊(2004)、中文核心期刊(2008)、中文核心期刊(2011)) 2、南大核心期刊:CSSCI(2014-2015)来源期刊 3、数据:MARC数据、DC数据 4、图书馆藏:国家图书馆馆藏、上海图书馆馆藏 5、影响因子: 截止2014年万方:影响因子:0.357;总被引频次:1308 截止2014年知网:复合影响因子:0.588;综合影响因子:0.307 6、广西民族大学学报荣誉: 中国民族学类核心期刊 中国百强社科学报 中国人文社会科学核心期刊

  阅读推荐:河北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河北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文题:反映文章的主题。中文文题一般不超过20个汉字,尽量不用简称、缩写、药物商品名等不规范名词,英文文题不宜超过10个实词。中、英文文题含义应一致。

  广西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最新期刊目录

传统村落“产村景”一体化促进共同富裕路径探析————作者:崔海洋;成玲;

摘要:共同富裕是乡村振兴的核心目标,而传统村落“产村景”一体化发展为实现这一目标提供了创新路径。文章基于共生理论,构建了“产—村—景”三位一体的分析框架,揭示了传统村落可持续发展的内在机理。研究发现,“产—村—景”系统通过资源整合、价值提升和经济驱动,推动“产—村—景”三者互促共进,形成自然与人文双重维度的共生基础,进而构建起“空间互应—资源共享—要素互补—利益互显”的共生格局。这种共生关系不仅促进了村...

新质生产力赋能民族地区乡村产业高质量发展的逻辑与路径————作者:安宝洋;

摘要:新质生产力是以创新为主导的先进生产力质态,为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和乡村产业高质量发展提供强大动力。培育和发展民族地区农业新质生产力是加速产业现代化升级、增进产业间深度融合、提升农民素质素养以及提高农业绿色发展水平的有效途径。当前一些民族地区发展新质生产力面临产业基础设施有待强化、技术推广应用亟须加强、产业融合发展水平偏低和农业科技人才支撑不足等问题,要通过加快新型基础设施建设、强化农业科技创新、培育乡...

新质生产力赋能民族地区教育工作创新力的逻辑与进路————作者:耿泽;王婧;苏德;

摘要:民族地区教育工作创新力是新时代民族地区教育综合改革合力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民族地区教育高质量发展的关键抓手。新质生产力作为科技创新和产业变革的集成成果,具有显著的创新驱动特征,为民族地区教育高质量发展提供了强有力的技术支持和创新路径。当前,部分民族地区教育工作仍面临着教育创新发展内生驱动力不足以及优质教育资源创新整合相对滞碍等问题。究其原因,主要在于教育工作未能充分融合新质生产力的优势与力量。因此...

基层改革中的全过程人民民主及其实现机制——基于一个农村宅基地制度改革试点村实践的考察————作者:刘辉;杨政;

摘要:落实全过程人民民主重在基层,然而现有研究对基层改革中的全过程人民民主实践关注不足。文章基于“权力结构—制度体系—资源单元”的整合性分析框架,以全国农村宅基地制度改革试点M市S村实践为案例,探讨基层改革中的全过程人民民主实现机制。研究发现,基于自治力量拓展和壮大的权力结构转型为全过程人民民主在基层的运转提供了动力,植根于乡村的制度体系为全过程人民民主在基层的运转提供了基本框架,重塑村集体作为乡村资源...

新质生产力推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构成维度与实践指向————作者:张姣玉;罗红艳;刘沛;

摘要:新质生产力是传统生产力概念的重大突破,其核心在于数字化、智能化和绿色化,旨在寻求经济活动与生态系统的新型平衡。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萌芽于传统哲学积淀与长期实践探索。新质生产力发展所引出的一系列绿色发展实践,均印证了马克思主义自然观在当代中国的发展创新。新质生产力通过绿色技术革新逐步提升生态价值、通过生产工具更新加强生态系统管理、通过生产要素重组推动经济结构转型、通过生产关系变革促进生态文明建设...

中国特色解决民族问题的正确道路是马克思主义民族理论中国化时代化的伟大创举————作者:孙研;吴钧;金炳镐;

摘要:中国特色解决民族问题的正确道路是马克思主义民族理论中国化时代化的伟大创举。中国共产党在实现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进程中开辟了中国特色解决民族问题的正确道路,并在中国化马克思主义民族理论的时代化进程中发展了中国特色解决民族问题的正确道路。中国特色解决民族问题正确道路的开创,标志着其在整个马克思主义民族理论发展史上,已经走到了立于时代潮头、成为世界民族发展前沿趋势的独特地位

习近平总书记关于中华民族共同体理论体系的重要论述开辟了马克思主义民族理论中国化时代化的新境界————作者:韩艳伟;

摘要: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从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战略高度和发展全局出发,提出了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原创性论断,擘画了中华民族共同体建设的宏伟蓝图,并对推进中华民族共同体理论体系建设作了重要论述,开辟了马克思主义民族理论中国化时代化的新境界

加强和改进民族工作的重要思想是马克思主义民族理论中国化时代化创新发展论————作者:赵新国;毛雨琴;

摘要:在强国建设、民族复兴的伟大实践中,中国共产党提出了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等一系列原创性理念,形成了新时代党关于加强和改进民族工作的重要思想。基于历史、道理、学理和哲理相结合的立场来看,加强和改进民族工作的思想深刻反映了党的民族工作历史就是中国化马克思主义民族理论不断创新发展的历史;新时代党关于加强和改进民族工作重要思想既是坚持“两个结合”特别是“第二个结合”的理论成果,又是践行好“六个必须坚持”的...

以桂林抗战文化精神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作者:刘洋;苏亮乾;

摘要:桂林抗战文化作为抗战时期中国共产党领导和推动下形成的革命文化,其蕴含的爱国、团结、包容、人本和创造等精神内核,是中华民族精神的集中体现与升华,是红色文化的有机组成部分。在新征程上传承和弘扬桂林抗战文化精神,对于增强“五个认同”,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具有重要的时代价值。弘扬其爱国精神,有助于增强对伟大祖国的情感认同,厚植家国情怀;弘扬其团结精神,有助于增强对中华民族的思想认同,筑牢思想基础;弘扬...

“美美与共”:以美育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逻辑理路————作者:王思;孟飞;

摘要:美育是丰盈人们精神世界、培育情感价值认同和弘扬中华文化的重要途径,对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具有独特价值。正确把握美育与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文化共生、意识共源、价值共归的内在耦合性,深入剖析美育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审美、情感和精神价值意蕴,有利于树立共同的审美旨趣、加强共同的情感认知、深化共同的精神力量,在以美育人、以美感知、以美浸润的协调互动中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立足新时代新征程,需要建立健...

红色文化赋能民族地区乡村振兴的多维价值与话语构建————作者:王建华;赵旭东;

摘要:随着时代的发展,红色文化的概念逐渐从传统的、革命的话语体系中解放出来,转化为更具现代性、包容性和广泛性的表述。当前,在民族地区乡村振兴中,红色文化与民族文化资源通过有效的空间整合,进行红色文化当下意义的生产与再生产,具有赋能基层党组织振兴、促发乡村经济发展内生动力、树立各民族共享文化符号和推进乡村生态文明建设等多维价值。在推进民族地区乡村振兴的过程中,亟需构建红色文化的话语体系,通过红色文化话语的...

多民族文化的互嵌共生与融合发展——基于广西杂技文化的考察————作者:董迎春;张艳秋;

摘要:广西各民族在经济贸易、族际通婚、节日文化和宗教信仰等方面不断深化交往交流交融,形成了“以和为主”的多民族文化互嵌共生与融合发展的特点。其间,经历三千余年历时演变与共时发展的广西各民族杂技在族群的世代更迭、文化的代代传承中沉淀于各民族的集体记忆中,熔铸成较有独特意义且意蕴深厚的文化符号;又在各民族的原生文化生态影响下,保持着多元共生的发展态势。广西各民族杂技经历了从物的功用性到文化符号的时代变迁,呈...

国际移民与现代化:华侨华人与中国式现代化的互动机制————作者:潘玥;

摘要:国际移民与现代化的互动呈现出动态、多向的特征,体现为制度变迁、价值重构和文明互鉴等多个层面。现代化进程推动了国际移民生活方式的深刻变革,国际移民也通过资本和智力投入为住在国和祖籍国的现代化进程注入发展动能。这种互动不仅促进了双方的认同重构和理解共振,也提升了国家形象和文化影响力,形成了现代化发展的良性循环。以中国式现代化为例,华侨华人由于具备中国和世界的双重属性,在经济、文化、科技、教育等领域发挥...

马华文学身份书写转变的社会性研究——以《流俗地》为中心————作者:刘健;

摘要:作为海外华人用中文创作的离散文学,马来西亚华人文学(简称“马华文学”)在世界华文文学中占据着一席之地。马华文学中的身份书写则一直是学界关注的热点问题,中国性、边缘性、悬浮是传统马华文学身份书写的三大关键词,它们反映了华人群体对原乡的想象,以及他们在马来西亚的生存状态与政治境遇。21世纪以来,马华作家群体中新人辈出,以黎紫书、贺淑芳等为代表的新生代作家及其作品开始进入大众的视野。相较于传统马华文学,...

中国农业现代化转型背景下小农经济韧性研究——基于胶东葡萄种植户劳动力配置过程的考察————作者:高士健;

摘要:在中国农业现代化转型背景下,以高附加值作物生产为代表的新农业正在兴起。文章通过对胶东G村葡萄种植过程的案例分析,从“劳动属性-用工策略”视角考察了小农户在不同种植环节的劳动力配置过程。研究发现,新农业生产呈现“资本-劳动-技术”多要素密集化特征,不同种植环节在农作参差期、技术属性和劳动精度等方面的差异化要求,塑造了新农业生产的劳动属性。基于此,小农户通过灵活运用家庭劳动力、熟人换工和专业雇工等多元...

民族地区高技术产业发展与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三重融合————作者:向琳;

摘要:文章通过对民族地区高技术产业创新效率进行实证分析,探讨其在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方面的关键作用。研究发现:尽管民族地区高技术产业创新效率和技术进步整体上呈现上升趋势,但波动较大,且内部差异显著。这些差异主要源于要素集聚未能形成规模效益,以及全要素生产率受外部环境影响显著,技术进步与综合效率提升并未形成有效匹配,龙头企业在高技术研发中扮演重要角色。尽管规模效率的差异有所缩小,但纯技术效率的差异正在扩...

《广西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稿约

摘要:<正>本刊常设“人类学与中国式现代化”“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中华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历史与现状”“中华民族共同体建设的经验与政策”“共同富裕”“区域国别”等专栏,欢迎选题独特、材料丰富、视野开阔、理念新颖、关怀社会的文稿。来稿敬请注意以下几点:1.来稿请发至本刊投稿邮箱:xb3260122@gxmzu.edu.cn。2.来稿请附中英文题目、摘要、关键词,以及作者姓名、工作单位、职务/职称、详细...

广西民族大学文学院简介

摘要:<正>广西民族大学文学院创立于1960年,前身为广西民族学院中文系。2000年,原中文系、民族语言文化系、对外汉语教学中心和大学语文教研室合并组建“中国语言文学学院”(简称“中文学院”),2006年正式更名为“文学院”。历经65年的发展,学院在学科建设、人才培养、科学研究和社会服务等领域取得了显著成就。截至2024年底,学院拥有教职工80人,专任教师65人,其中正高职称27人、副高职称21人,博士...

以“治理兴村、产业富村、文化润村、生态美村”推进边疆民族地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基于云南省现代化边境幸福村项目的研究————作者:于洋航;郗春嫒;

摘要: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是党的民族工作和民族地区各项工作的主线,是推动边疆民族地区高质量发展的现实路径和价值引领。目前,边疆民族地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中仍然面临着意识形态渗透威胁、经济发展相对滞缓、多元民族文化差异、生产生活方式守旧等现实挑战。为了切实推进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在中国式现代化建设进程中推动地方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针对本省实际,云南省启动实施了现代化边境幸福村项目,以“治理兴村”...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教育人类学学科建设:回顾与展望————作者:滕星;

摘要:中国教育人类学学科发展是一个历史建构的过程。改革开放以来经过40余年的学科发展,中国教育人类学学科建设呈现出学术共同体建设迈向组织化、学科教材建设体现出自主知识体系构建、学科史研究逐渐深入以及自主知识体系理论构建不断加强等特点。学科在发展过程中遇到学科本体论研究有待加强、自主构建的理论有限、高质量学术成果不多、研究队伍专业性不强、学科史梳理单薄、分支学科尚未形成和教材体系建设较单薄等瓶颈。今后需要...

  相关科技期刊推荐

  核心期刊推荐

SCI服务

搜论文知识网 冀ICP备15021333号-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