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科学

所属栏目:科技期刊 热度:

资源科学

资源科学

关注()
期刊周期:月刊
期刊级别:北大核心
国内统一刊号:11-3868/N
国际标准刊号:1007-7588
主办单位:中国科学院地理科学与资源研究所
主管单位:中国科学院
查看资源科学近十年数据入口>>>
上一本期杂志:符号与传媒四川省期刊
下一本期杂志:黄石教育学院学报湖北省杂志

   《资源科学》Resources Science(月刊)曾用刊名:自然资源,1977年创刊,为综合性学术期刊,主要刊登“资源科学”领域具有创新性的学术论文和研究报告,其主要读者对象为从事自然资源、社会资源、资源管理与资源立法等学科领域的科研人员、管理人员和大专院校师生。

  《资源科学》坚持为社会主义服务的方向,坚持以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和邓小平理论为指导,贯彻“百花齐放、百家争鸣”和“古为今用、洋为中用”的方针,坚持实事求是、理论与实际相结合的严谨学风,传播先进的科学文化知识,弘扬民族优秀科学文化,促进国际科学文化交流,探索防灾科技教育、教学及管理诸方面的规律,活跃教学与科研的学术风气,为教学与科研服务。

  资源科学收录情况/影响因子

  国家新闻出版总署收录 维普网、万方数据库、知网数据库、日本科学技术振兴机构中国文献数据库收录

  1、中文核心期刊:

  1992-2011年连续6届中文核心期刊——中文核心期刊(1992)中文核心期刊(1996)中文核心期刊(2000)中文核心期刊(2004)中文核心期刊(2008)中文核心期刊(2011)

  2、南大核心期刊:

  CSSCI中文社会科学引文索引(2012—2013)来源期刊(含扩展版)、CSSCI(2014-2015)来源期刊

  3、CSCD中国科学引文数据库来源期刊(2013-2014年度)(含扩展版)

  4、中国科技论文统计源期刊(中国科技核心期刊)

  5、中国人文社会科学核心期刊要览(2008年版)

  6、数据:MARC数据、DC数据

  7、图书馆藏:国家图书馆馆藏、上海图书馆馆藏

  8、影响因子:

  截止2015年万方:影响因子:2.068;总被引频次:5539

  截止2015年知网:复合影响因子:2.906;综合影响因子:1.881

  9、杂志荣誉:

  Caj-cd规范获奖期刊

  中国人文社会科学期刊评价报告(2014年)环境科学类核心期刊

  10、偏重的研究方向:地球科学生命科学、生态学、区域可持续发展、地理学、大气环境与全球气候变化、生态系统生态学、景观与区域生态学、大气科学

  11、投稿录用比例:100%

  12、审稿速度:平均2个月的审稿周期

  资源科学栏目设置

  土地资源、水资源、气候资源、生物资源、海洋资源、能源与矿产资源、旅游资源、资源管理。

  阅读推荐:科学观察

  《科学观察》办刊宗旨是:主要利用定量方法对世界科学发展态势和科学前沿发展动态进行观察,为科学家提供视野更加宽阔的世界科学面面观,为国家科技决策机构和科技管理部门提供科技战略决策理论支撑和参考信息。与美国ThomsonScientific公司版权合作,隆重推出ScienceWatch中文版。

  资源科学最新期刊目录

黄河中下游地区人水关系多尺度演化及其影响因素————作者:冉钊;刘彦随;高建华;

摘要:【目的】从供需视角审视人水关系问题,通过探析水资源供需关系来揭示复杂的人水关系,为黄河中下游地区人水关系协调和可持续发展决策提供参考依据。【方法】基于土地利用、气象、土壤、遥感和社会经济等多源数据,利用双变量空间自相关、供需比率和最优参数地理探测器等方法,探究1990—2020年黄河中下游地区人水关系的尺度演化特征及其影响因素。【结果】(1)1990—2020年黄河中下游地区人水关联指数和供需比率...

基于跨城功能性联系的都市圈空间组织形式与形成机制————作者:钮心毅;刘思涵;岳雨峰;王垚;

摘要:【目的】认识都市圈空间组织形式是推动都市圈发展、制定空间规划策略的基础性议题。本文从人员要素流动的跨城功能性联系入手认识都市圈空间组织形式,探究其形成机制。【方法】以人员要素流动的跨城功能性联系体现的“流动空间”理论为基础,构建了都市圈空间组织形式及形成机制的理论分析框架。以上海都市圈为案例,使用2023年时空大数据和出行等时圈分析人员要素流动承载的跨城功能性联系的目的地空间特征、时间特征,得出都...

基于尺度重构与多层级治理的都市圈治理体系建构——以南京都市圈为例————作者:余杰;李鲁奇;吕立刚;朱俊俊;赵伟;陈品宇;

摘要:【目的】探讨中国都市圈的治理体系建构逻辑,有利于丰富和深化“城市-区域”空间治理机制的研究,为促进都市圈治理结构优化和高质量发展提供科学依据。【方法】综合运用定性研究方法,基于尺度重构和多层级治理的整合性分析框架,以南京都市圈为案例,分析其治理体系的建构过程。【结果】(1)市级政府、省级政府、中央政府分别在经济增长、空间重构、稳定发展的行为动机主导下开展治理活动。(2)低层级政府主要通过向上传声的...

基于“核心-边缘”视角的都市圈空间结构——以广州、深圳都市圈为例————作者:陈宏胜;邓书涵;李峥;

摘要:【目的】识别都市圈的核心区和边缘区是分析都市圈发展问题的关键。耦合空间环境和人类社会活动两个层面,刻画都市圈“核心-边缘”空间结构特征,从而深化对于都市圈动态演化机制的理解,进一步揭示都市圈内部差异化的成长模式及其对周边区域的辐射效应,对于未来优化都市圈的空间资源配置具有重要意义。【方法】以广州都市圈和深圳都市圈为研究区域,基于土地利用数据、遥感影像等多源数据,采用耦合协调度模型等分析方法,通过测...

江苏省数字经济高质量发展的空间格局及影响要素————作者:姚冲;甄峰;席广亮;魏玺;肖徐玏;

摘要:【目的】数字经济发展水平是区域高质量发展的重要体现,探讨数字经济发展规律有利于提升区域高质量发展的核心竞争力。【方法】本文基于新发展理念对数字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影响,构建省域尺度的数字经济高质量发展综合评价指标体系,利用2021年的综合统计数据、问卷数据及多源大数据,揭示江苏省数字经济高质量发展的空间格局,通过莫兰指数进行空间相关性分析,利用地理探测器法探索其影响要素。【结果】研究发现:(1)在空间...

中国都市圈人地关系演变中的城镇化与生态环境质量耦合————作者:骆军强;张子宁;张培蕾;常跟应;

摘要:【目的】都市圈作为各类资源与发展要素高度集聚的重要载体,在城镇化进程中面临着诸多生态环境挑战。基于人地关系,分析不同发展类型都市圈或不同都市圈圈域城镇化发展与生态环境的耦合机制,将为理解这些挑战提供新的视角。【方法】本文利用耦合协调模型、差异系数等方法,借助夜间灯光数据和遥感生态数据表征人类城镇化活动和地理生态环境,分析2000—2020年中国28个都市圈整体、不同发展类型都市圈、不同都市圈圈域的...

都市圈高质量发展及其驱动因素——以徐州都市圈为例————作者:朱虎啸;欧向军;杨振;汤爽爽;肖卫东;

摘要:【目的】都市圈的高质量发展对推动经济结构转型升级和新发展格局构建具有重要意义。本文旨在厘清都市圈高质量发展内涵,探讨以徐州都市圈为代表的培育型都市圈高质量发展水平演变特征和驱动因素,为现代化都市圈建设提供参考。【方法】首先对都市圈高质量发展内涵进行解析,基于2010—2020年的面板数据,运用时空动态熵值法、核密度估计曲线和社会网络分析等方法,对徐州都市圈的高质量发展水平进行多维评价,并利用障碍度...

长三角城市群水污染防治府际合作网络特征及影响因素————作者:田园宏;林江洋;姚前;石勇;

摘要:【目的】政府间高效的合作网络和稳固的合作基础是实现跨界水污染治理的重要支撑。本文旨在探究长三角城市群水污染防治府际合作网络的影响因素,以期为区域水污染合作治理提供科学的政策建议。【方法】以2017—2023年长三角城市群27个城市地方政府发布的水污染防治合作相关政策、协议等信息为数据源,运用社会网络分析法与GIS空间分析法建立水污染防治府际合作网络。在此基础上,运用QAP模型筛选经济因素、地理因素...

基于手机信令大数据的武汉城市圈日常人口流动特征及其影响因素————作者:邓慧琳;林赛南;

摘要:【目的】人口流动是各类要素流动的重要载体,从区县尺度探讨武汉城市圈人口流动的微观格局和内在机理,对于推动区域一体化、实现地区高质量发展具有重要意义。【方法】基于手机信令大数据、高德地图POI数据和社会经济数据,采用社会网络分析方法和QAP回归模型,分析区县尺度下2020年武汉城市圈日常人口流动的时空特征,系统剖析人口流动网络的结构特征及影响因素。【结果】(1)从时空特征来看,武汉城市圈在工作日的区...

基于人类拓居模式的土地资源承载力评价方法及实证应用————作者:徐小任;张小芳;徐勇;王梁;段健;

摘要:【目的】系统提出基于人类拓居模式的土地资源承载力评价方法,以期为中国国土空间规划中各类单要素及综合承载力评价技术标准体系的完善提供借鉴参考。【方法】本文通过提出人类拓居模式及生产单体、生产性建设用地参数、就业密度参数等概念与指标,建立人类生产活动与土地资源的微观量化连接关系,搭建土地资源承载力联动方程,首次构建人类拓居模式视角下的土地资源承载力评价方法,并以山西省介休市为例开展实证研究。【结果】(...

基于“工具-目标-效力”的中国耕地抛荒治理政策量化研究————作者:陈萌萌;韩青;

摘要:【目的】开展耕地抛荒治理政策量化评价研究,为保障耕地抛荒治理政策的有效运行提供依据。【方法】运用内容分析法和政策建模一致性(PMC)指数模型方法,构建政策“工具-目标-效力”分析框架,量化评价中央、粮食主产区和非粮食主产区3类政策主体颁布的耕地抛荒治理政策。【结果】(1)耕地抛荒治理政策在时间上具有阶段性、空间上具有延续性,且政策工具使用日益多元化;(2)在政策工具选取上,3类政策主体总体以信息公...

中国工业企业跨国并购对产业绿色转型的影响——基于节能减排视角————作者:万筱雯;杨波;柯佳明;

摘要:【目的】为了打造具有全球竞争力的现代化产业体系,中国工业企业需要通过绿色转型来塑造国际竞争的新优势,因此本文将探究中国工业企业能否通过跨国并购衔接国内外资源,从而实现产业节能减排和绿色转型的发展目标。【方法】在构建数理模型的基础上,使用中国2000—2022年产业层面的面板数据,运用双向固定效应模型实证探究工业企业跨国并购对产业节能减排的影响,进而分析工业企业跨国并购影响产业绿色转型的作用机制。【...

粮食主产区农业生态效率时空特征、驱动因素及提升路径————作者:林利平;张悟移;

摘要:【目的】探索粮食主产区农业生态效率驱动因素及提升路径,是引导不同地区因地制宜施策、助力农业高质量发展的基础。【方法】本文构建基于非期望产出的超效率SBM模型,测算2005—2020年粮食主产区农业生态效率,采用趋势分析方法探究其空间差异及动态演进趋势,借助地理探测器挖掘农业生态效率时空演进的驱动因素,提出提升农业生态效率的路径。【结果】(1)粮食主产区农业生态效率值呈现波动式上升态势,中高效率值区...

多样化补偿方式对国家重点生态功能区农业生产绿色转型的影响————作者:周玉玺;程创业;

摘要:【目的】“多样化补偿方式”作为一项新型政策工具,是推动生态功能区环境治理、生态系统保护与修复的重要抓手。在“双碳”目标背景下,其能否推动农业生产的绿色转型尚待系统论证。【方法】基于山东省国家重点生态功能区农户调研数据,采用有限混合模型测算农业生产的绿色转型程度,实证分析了多样化补偿方式对农业生产绿色转型的影响。【结果】(1)多样化补偿方式有效推动了国家重点生态功能区农业生产的绿色转型。(2)多样化...

“国家公园与区域文旅高质量发展的理论与实践”专题征稿

摘要:<正>1专刊背景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提出,“聚焦建设美丽中国,加快经济社会发展全面绿色转型,健全生态环境治理体系,推进生态优先、节约集约、绿色低碳发展,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国家公园是我国自然生态系统最重要、自然景观最独特、自然遗产最精华、生物多样性最富集的区域,到2035年中国将建成全世界最大的国家公园体系。国家公园的高质量发展在建设美丽中国、探索绿色发展方面意义重大,需要充分响应人与自然和谐共...

信息化对泛珠三角区域高质量发展的影响——兼论创业活跃度的中介机制————作者:王波;韦墨晖;蔡迎儿;

摘要:【目的】信息化是促进高质量发展的重要动力,探究信息化如何影响高质量发展及其路径有着重要意义。【方法】基于2010—2019年泛珠三角区域100个地级及以上城市的面板数据,本文构建空间计量模型,揭示信息化对高质量发展的直接影响与空间溢出效应,并运用中介效应模型探究创业活跃度的影响路径。【结果】(1)泛珠三角区域的高质量发展和信息化均呈现出整体提升趋势,但存在明显的时空差异;(2)泛珠三角区域的高质量...

“土地系统科学与土地利用转型”专辑序言————作者:龙花楼;陈坤秋;张英男;

摘要:<正>土地利用转型研究发轫于20世纪80年代中期英国学者开展的森林转型研究。2001年,龙花楼在其博士后合作导师李秀彬研究员指导下将土地利用转型研究引入中国,随后对土地利用形态的概念内涵进行了拓展,结合中国的实际构建了相关理论体系和解释框架,并开展了相关实践研究。历经20多年,土地利用转型研究在国内得到蓬勃发展:2006年,国内学者开始跟踪开展土地利用转型研究;2011年,“土地利用转型”被列入国...

土地系统科学的理论认知与研究范式————作者:龙花楼;陈坤秋;郑瑜晗;张英男;

摘要:国家战略需求、城乡现实发展困境与现存学科发展短板迫切需要系统认知土地系统科学并建立相关学科体系。本文在厘清土地系统科学内涵与特征的基础上,分析其发展历程,并构建土地系统科学的理论与技术体系、研究范式与话语体系。土地系统是人类社会与自然环境系统的界面、可持续土地利用转型的场所,是一个复杂的巨系统,具有时空异质性、尺度敏感性、系统反馈效应。土地系统科学致力于深刻理解发生于土地上的人类-环境相互作用,关...

土地系统科学支撑“三生”空间识别与管控——衔接逻辑及实现路径————作者:冀正欣;许月卿;孙丹峰;伦飞;孙强强;焦心;陈露;

摘要:“三生”空间识别与管控体系是新时代国土空间规划与治理的核心要义,也是实现区域可持续发展的关键举措。当前相关研究面临“三生”空间的属性认知与其理论建构存在偏差“、三生”空间识别抽象化与落地实施精细化之间的传导脱节“、三生”空间刚性管控与土地利用功能的动态性不相适应等实践困境。土地系统科学可为开展“三生”空间的精细识别与动态管控研究提供有益视角。据此,本文系统梳理了土地系统科学的思想缘起,阐释了土地系...

土地利用隐性转型的作用机理及调控路径————作者:谭林;陈岚;

摘要:【目的】土地利用隐性形态是土地利用研究的重点内容,厘清土地利用隐性转型的科学内涵、内在机理,探索应对城乡经济社会转型的隐性调控路径,可为促进国土空间格局优化和高质量发展提供依据。【方法】基于改进后的社会发展模型,构建土地利用隐性转型的作用机制框架,结合逻辑演绎和文献分析,对土地利用隐性形态概念内涵及其转型路径展开分析。【结果】(1)“权能形态-功能形态-效能形态”三位一体的形态框架可反映区域内土地...

  相关科技期刊推荐

  核心期刊推荐

文章标题:资源科学中文核心期刊

文章地址:http://www.sofabiao.com/qk/keji/8596.html

SCI服务

搜论文知识网的海量职称论文范文仅供广大读者免费阅读使用! 冀ICP备15021333号-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