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规划建设》(双月刊)创刊于1987年,由北京市城规划设计研究院主办。
《北京规划建设》本刊宣传首都规划建设成就,探讨北京规划建设中的理论与实践,宣传政府有关规划、设计、管理的方针、政策、法律法规,推广规划管理经验,介绍国内外规划、设计的新理论、新方法,普及划科学知识。获奖情况:北京市优秀出版物、北方优秀期刊。
北京规划建设杂志栏目设置
双月话题、规划研究、专项规划、城市观察、思想风暴、清品典藏、城市之鉴、城市资讯
北京规划建设杂志荣誉
万方收录(中)上海图书馆馆藏国家图书馆馆藏知网收录(中)维普收录(中)中国学术期刊(光盘版)全文收录期刊
阅读推荐:北京市工会干部学院学报
《北京市工会干部学院学报》学报征稿,创刊于1986年,由北京市工会干部学院主办。本刊以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坚持正确的舆论导向,突出工会办学特色,注重理论与实际的统一,学术研究与社会效益并重。
北京规划建设最新期刊目录
北京老旧小区加装电梯可行性研究——以西城区如意里小区为例————作者:崔涵;欧阳文;史祚政;郭晓慧;陈彪;
摘要:<正>一、引言 随着时代的发展,北京的一些建成年代较早的小区,出现了楼体结构陈旧、基础设施落后、配套设施缺乏等问题,这些小区便被称为老旧小区1。老旧小区大多为单位制改革之前,由政府、单位出资建设的居住区。受经济、技术条件制约,此类住宅建设标准和配套标准较低,且建筑以低、多层住宅楼为主,未配置电梯。此类住宅缺乏电梯导致居民上下楼不便、紧急情况应对困难、居住品质下降等问题 北京市近郊区轨道微中心现状调研及建设策略————作者:王晶;李天雅; 摘要:<正>0 引言 据统计,截至2025年1月,北京现有轨道交通运营线路29条,在建轨道交通线路8条,运营里程879km,运营站点数522个,日最高客流1375.38 万(2019年7月12日),进一步提升轨道交通站点的建设质量并满足不断增长的出行需求十分必要 社区自主更新的参与机制与行动博弈研究————作者:倪砼;林俊彤;郗望; 摘要:<正>引言随着城市化进程的不断深入,城市内的老旧小区普遍面临环境恶化、功能退化等问题,而老旧小区由于体量庞大、产权复杂,更新难度大、周期长、社会资本参与意愿不足。近年来,自主更新作为一种创新的城市更新模式成为推动老旧小区更新的可能途径,各地涌现出一批探索性的实践案例。这种模式旨在通过居民的自发组织和主动参与,实现对物质空间的改善和社会自我治理的加强。其核心在于给予居民更多的决策权和参与度,从而激发... 北京通惠河滨水空间可步行性评价及提升研究M基于环境行为学视角————作者:王怡媚;赵蓓;汪坚强; 摘要:<正>一、引言可步行性(Walkability)是宜居城市的重要指标,反映着城市的生活品质。伴随着人口密度与机动化的提高,城市步行问题日趋严峻,与人民美好生活需求的矛盾不断加深。对此,国家及地方近年来出台了一系列规划与标准,如《绿色出行行动计划(2019-2022)》《城市步行和自行车交通系统规划设计标准》(GBT51439-2021)及《北京市慢行系统规划(2020-2035)》等,以鼓励和促进... 国家文化公园研究进展与展望——基于Citespace知识图谱分析————作者:王婷;鑫笛;李雪婧;何嘉雯;顾月明; 摘要:<正>国家文化公园是我国首创,立足于我国政治、文化、社会、经济、生态现实情况,针对大型遗产保护与利用的创新模式1,是推动新时代文化繁荣发展的重大文化工程。国家文化公园建设的提出始于2017年,《关于实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工程的意见》和《国家“十三五”时期文化发展改革规划纲要》中均明确提出建设一批国家文化公园,成为中华文化重要标识。截至目前,长城、大运河、长征、黄河、长江... 固本添绿,沿河重生——三里河水系修复及周边建筑修缮设计工程————作者:徐宗武;李沛轩; 摘要:<正>明《河渠志》载:“城南三里河旧无河源,正统间修城壕,恐雨水多溢,乃穿正阳桥东南洼下地开壕口以泄之,始有三里河名。”三里河是北京重要的排水系统,位于东城区正阳门外,明正统二年(1437年)形成,到明末弃用,历经二百余年,清代虽已无河水,但三里河故道犹在,居民沿河而居 我国超大特大城市风险挑战与空间治理探索————作者:本刊编辑部; 摘要:<正>超大特大城市在我国国家发展和治理的现代化大局中具有重要引领和示范作用。作为复杂巨系统的超大特大城市,其发展面临诸多方面的风险挑战。本话题尝试对我国超大特大城市风险挑战与空间治理问题进行探索。欧阳鹏等《新时期我国超大特大城市发展中的风险挑战及空间治理对策》一文,综合研判超大特大城市在国际地缘政治和经济环境、全球气候危机和人居环境安全、城镇化发展与社会转型、空间发展转型与可持续财政、信息化浪潮和... 超大特大城市规划治理的智慧发展展望————作者:杨滔; 摘要:<正>21世纪是城镇化与数字化深度交融的时代,超大特大城市的智慧化已成为实现高质量发展的关键路径。超大特大城市作为区域和国家发展的核心枢纽,其智慧化水平不仅关乎城市本身的可持续发展,更直接影响区域协调发展和国家数字化转型的进程1。在这一背景下,如何通过智慧化手段释放超大特大城市的发展潜力,已成为全球城市治理与经济增长的关注焦点 新安全格局下我国超大特大城市韧性建设————作者:董殿昊;翟国方; 摘要:<正>引言近年来,随着城市化的不断推进和不断加快的环境变化1,频发的自然灾害已成为全球性问题2。由于自然灾害与人口流动、资源匮乏等城市问题的耦合,极端灾害事件和公共安全事件对城市造成的影响也在不断加剧。2015年,天津港“8·12”瑞海公司危险品仓库特别重大火灾爆炸事故造成165人遇难,798人受伤,直接经济损失达68.66亿元人民币。2021年7月17... 超大特大城市韧性规划建设思路与举措建议————作者:吕晓荷; 摘要:<正>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要“坚持人民城市人民建、人民城市为人民,提高城市规划、建设、治理水平,加快转变超大特大城市发展方式,实施城市更新行动,加强城市基础设施建设,打造宜居、韧性、智慧城市”,形成今后一个时期超大特大城市发展的根本遵循和行动指南。习近平总书记在重庆考察时强调:“要深入践行人民城市理念,积极探索超大城市现代化治理新路子” 超大城市交通规划建设趋势及对我国区域一体化发展的启示————作者:于长明;钱雨萌;刘少瑜; 摘要:<正>引言党的二十大报告把中国式现代化明确为“新时代新征程中国共产党的使命任务”,强调要“加快建设交通强国”,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建设安全、便捷、高效、绿色、经济、包容、韧性的可持续交通体系,是支撑服务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实现‘人享其行、物畅其流’美好愿景的重要举措。”交通现代化是中国式现代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推进交通系统的高质量规划建设对城市发展具有重要的作用和意义。可以说,交通运输是中国式现代化... 北京雍和宫片区:超大特大城市历史街区低碳更新策略探讨————作者:李翅;王思敏;苟镔倬;李礼倪; 摘要:<正>引言进入21世纪以来,全球气候变化对人类社会的威胁加剧,以低碳为特征的新发展路径已成为世界经济发展的重要方向。城市作为现代化发展的重要载体,其碳排放占比高达75%1。超大特大城市具有人口多、规模巨大的特征,碳排放量更是远远大于其他城市,其历史街区尤为显著。在实现“双碳”目标过程中,往往面临减排幅度大、窗口期紧张、高速运转的基础设施体系和能源设施体系转型困难等诸多问题 上海:超大城市15分钟社区生活圈规划实施评估与策略建议————作者:葛岩;吴秋晴;陈洋;王周杨; 摘要:<正>引言社区是城乡物理空间与社会空间的基本单元,社区研究与规划一直是城乡规划的重要领域。生活圈的概念最早诞生于日本,我国于90年代引入并不断发展演进。2014年,庄少勤在上海召开的世界城市日论坛上首次提出“15分钟社区生活圈”理念。2016年,上海发布全国首个导则,《上海市15分钟社区生活圈规划导则(试行)》(以下简称《导则》) 日本建筑师槙文彦的建筑思想及作品对城市设计的启发————作者:高娣; 摘要:<正>引言槙文彦于1928年在日本东京出生,毕业于东京大学建筑系,师承建筑大师丹下健三,是日本现代著名建筑家;1993年获得普利兹克奖,并多次获得日本建筑师协会奖、国际建筑师协会金奖等;现任美国建筑师协会名誉会员、英国皇家建筑师协会名誉会员等职1。槙文彦是新陈代谢派的创始人之一,提出了“集群形态”和“奥空间”等具有指导意义的建筑理念,并且在50多年内设计建成了各类型建筑项目共... 罗马总体规划中考古遗址的保护策略研究————作者:裴赓;刘文佳; 摘要:<正>罗马城市规划背景介绍现代罗马的城市规划发展历程可以将1870年意大利重新统一作为开始[1]。由于大量的人口涌入,罗马人口总量由原本的不到20万增加到如今的将近300万。拆除、重建、新兴建筑、新的城市基础建设、土地复垦和基础设施的改进充斥着这个城市的历史1。1870年至今,在新的规划于2003年被采用之前,罗马已有四版总体规划(1883年版、1909... 计负为正:北京中轴线负空间形制特征研究————作者:吴艳;宋桢甫;高炳旭; 摘要:<正>阴阳和合、天人合一的传统自然哲思观指导了中国早期城市规划、布局形成及建筑衍生,老子的“有”“无”观点是中国关于空间关系的理论渊源1,2。北京作为古代中国营城的典范,是中国传统自然观思想的物化形式,并凸显了其深刻内涵。梁思成曾经高度评价了传统北京规划设计的整体性,其中的北京中轴线则是整体性的重要代表[1]。本文提出“建筑负空间”[2] 北京金融街:社区生活圈居民休息游憩意愿及街区环境优化研究————作者:唐宁;单彦名; 摘要:<正>引言研究背景休息游憩不仅是居民缓解压力、放松身心的需求,也是提高生活质量、促进社区和谐的重要途径。社区生活圈的公共空间和公共设施作为城市内户外休闲活动的主要承载空间,发挥着重要的作用。目前社区生活圈的相关研究成果非常丰富,国内对社区生活圈的研究逐渐增多,研究内容多涉及社区生活圈的空间划定、基于生活圈的设施评价和布局优化及评估测度等方面1 新加坡概念规划编制过程中公众参与实践及启示————作者:徐双余; 摘要:<正>引言随着公众意识不断觉醒,信息时代科技日渐发达,公众对参与规划编制过程的渴求逐步提升,“人民城市人民建”的理念深入人心。国土空间规划体系制度不断完善,国土空间规划体系下公众参与的制度建设的讨论也应提上日程 新政策背景下北京老城更新机遇用地研究————作者:王晶晶;杜翔; 摘要:<正>老城保护政策的演变历程人口增长、拥挤失修及开发带动危改的困境新中国成立初期,北京老城基本保留着完整的平房四合院风貌格局,随后,受城市人口增长、房屋衰败和“文化大革命”、知青返乡、唐山大地震等一系列历史事件影响,老城人居环境不断恶化。因此北京市政府陆续出台了“见缝插针”“滚雪球”“推、接、扩”等一系列以解危排险为目的的指导措施,导致平房区内出现大量插建,四合院沦为大杂院,老城的古都风貌被严重破... 北京海淀“清河行动”:存量背景下市政工程规划实施实践与启发————作者:张晔; 摘要:<正>引言实施城市更新行动是我国“十四五”时期的重要战略部署,对转变城市开发建设方式、推动城市结构调整、引领城市高质量发展、不断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促进经济社会持续健康发展具有重要而深远的意义。随着城市化进程的不断推进,市政管线的数量和规模不断增加,城市道路地下空间开发向着复杂化、立体化的方向发展,道路空间资源趋于紧张。市政基础设施是社会经济发展、城市安全运转和人居环境改善的基本保... 相关科技期刊推荐 核心期刊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