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原气象》环境工程期刊发表,创刊于1982年,由中国科学院主管,中国科学院寒区旱区环境与工程研究所主办及科学出版社出版。
《高原气象》主要报道我国大气科学,尤其在青藏高原气象学,山地气象学等学科领域研究的新成果、新观点、新进展,推动和促进大气科学及相关学科的发展以及人才的成长,促进国内外学术交流。主要刊登大气科学领域的各个方面,涵盖天气气候方面的理论、观测和预报预测方法、全球气候变化、大气物理、大气化学和大气雷电等学科特别欢迎并优先发表国家知识创新工程和国家重大攻关项目及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资助的在大气科学前沿各分支领域以及学科交叉点上有创造性的研究成果。
《高原气候》荣获中国自然科学核心期刊;1995年获甘肃省编校质量达标优秀期刊。
高原气象杂志栏目设置
短论、研究简报、学术论文、经验交流、综合评述、相关学术会议报道
高原气象杂志荣誉
CSCD 中国科学引文数据库来源期刊(含扩展版)JST 日本科学技术振兴机构数据库(日)万方收录(中)上海图书馆馆藏剑桥科学文摘北大核心期刊(中国人文社会科学核心期刊)国家图书馆馆藏知网收录(中)统计源核心期刊(中国科技论文核心期刊)维普收录(中)中国期刊方阵双效期刊
高原气象杂志社简介
1.内容:立意新颖,观点明确,内容充实,论证严密,语言精炼,资料可靠,能及时反映所研究领域的最新成果。本刊尤为欢迎有新观点、新方法、新视角的稿件和专家稿件。
2.格式必备与顺序:标题、作者、作者单位、摘要、关键词、正文、注释或参考文献。篇幅以2200-8800字为宜。2200字左右为1个版面。
3.请在来稿末尾附上作者详细通讯地址。包括:收件人所在地的省、市、区、街道名称、邮政编码、联系电话、电子信箱、代收人的姓名以及本人要求等,务必准确。论文有图表的,请保证图片和表格的清晰,能和文字对应。
4.本刊实行无纸化办公,来稿一律通过电子邮件(WORD文档附件)或QQ发送,严禁抄袭,文责自负,来稿必复,来稿不退,10日未见通知可自行处理。
阅读推荐:气象科技进展
《气象科技进展》气象科技杂志,是气象科学领域综合性期刊,2011年6月创刊,气象科技进展将及时通过多个栏目阐释气象及相关领域科学技术的最新进展,是一本面向多领域读者,以学术评述和前沿信息扫描为特征的专业期刊。
高原气象最新期刊目录
混合降水粒子识别与雨雪雹尺度谱特征分析————作者:邹书平;柯莉萍;熊凯;李德章;黄钰;陈百炼;
摘要:利用2018-2023年贵州DSG1型降水现象仪观测时间序列资料,对比分析雨雪雹三种降水类型的粒子数分布和尺度谱特征,建立了基于粒子数、粒子谱宽、粒子众数的降水现象类型识别综合判定算法并评估了算法的适用性。具体结论为:(1)雨、雪、雹滴谱的直径谱宽集中分布在1~8 mm、1~12 mm、5~12 mm,速度谱宽集中分布在3~15 m·s-1、3~5 m·s-1 北极海冰快速退缩情景下西伯利亚区域反气旋活动变化和温度异常联系————作者:夏平;卢楚翰;黄丁安;陈日恒;王蕊; 摘要:北极海冰变化与冬季欧亚大陆气温异常变化存在密切联系,而冬季冷高压系统的频繁活动对于西伯利亚以及东亚地区降温产生直接影响,在“北极放大”以及未来北极海冰退缩情景下,西伯利亚近地面反气旋活动如何变化值得深入探究。本研究利用基于深度学习的Mask R-CNN反气旋客观识别算法对欧亚大陆冬季天气尺度反气旋进行识别,使用欧洲中期天气预报中心(European Centre for MediumRange W... 基于BCC_AVIM陆面潜热通量参数化方案敏感性研究————作者:林赵钰;张宇;吴统文;苏有琦;王少影;马湘宜; 摘要:BCC_AVIM模式在陆面潜热通量模拟中忽略了分子扩散速率、植被凋落物以及干燥表层厚度对水汽传导率的影响,基于此,本文针对陆面潜热通量模拟考虑了上述详细的物理过程,并研究这些过程对模拟的影响。考虑的物理过程主要包括:(1)分子经土壤孔隙到干燥表层的扩散速率以及植物凋落覆盖物对水汽传导的影响(下称S-Z方案);(2)土壤干燥表层厚度对水汽传导的影响(下称S-L方案);(3)综合考虑S-Z方案与S-L... 一个新的南支槽环流指数及其与中国南部冬季降水年代际变化的关系————作者:王洪武;张继伟;杨腾;李秉宸;张毅;宋敏红;林志强; 摘要:南支槽是冬半年位于青藏高原南侧的半永久性低压槽,对中国冬春季降水有重要影响。为了定量评估南支槽的活动特征,研究者提出了很多不同的南支槽指数定义方法。不同南支槽定义具有较大的差异,资料来源和等压面的选择对南支槽指数影响不大,差异主要来源于定义南支槽的物理量不同(位势高度、相对涡度和垂直速度场)。其中,以平均位势高度为基础的南支槽指数受到了全球变暖导致的等压面抬升的强烈影响,它反映的南支槽近几十年的显... 川西北生态示范区及周边地区极端气温指数时空变化分布特征————作者:徐新妍;袁淑杰;刘芷含;苏丽欣;高枞亭; 摘要:利用1961-2022年川西北生态示范区以及其周边地区共70个地面常规观测站的逐日平均气温、最高气温、最低气温资料,采用气候倾向率、经验正交分解(Empirical Orthogonal Function, EOF)分析法、 Morlet复小波方法,分析川西北及周边地区极端气温指数的时空变化特征,结果表明:(1)研究区内极端气温暖指数和极值指数呈增加趋势,极端气温冷指数呈减少趋势,气温日较差(Di... 近40年青藏高原雪深变化及对气候变化的响应分析————作者:曹晓云;张娟;王镜;史飞飞;刘致远;孙子婷; 摘要:基于中国雪深长时间序列数据集和高分辨率地面气象要素驱动数据集,分流域和海拔梯度分析了1980-2020年积雪季青藏高原雪深的时空变化规律,并结合水热因子探究了雪深对气候变化的响应。结果表明:(1)1980-2020年积雪季青藏高原雪深空间差异明显,呈西高东低、高海拔山脉地区大于盆地平原的分布格局,高海拔山脉地区平均雪深普遍大于10 cm, 64.74%的区域平均雪深呈波动减小趋势,显著减小区域占比... 基于SWAT+模型的黑河上游山区水文要素变化模拟与预测————作者:张璇;朱睿;尹振良;陈泽霞;方春爽;李乐杰; 摘要:在全球气候变暖的大背景下,明晰内陆河流域山区水文要素的变化特征及趋势,对保障水资源安全意义重大。本研究以黑河流域上游山区为研究对象,借助SWAT+模型,结合CMIP6中5个全球气候模式集合平均数据,预测SSP1-2.6、 SSP2-4.5、 SSP3-7.0和SSP5-8.5四种情景下水文要素时空变化。结果表明:(1)SWAT+模型在校准期(NSE=0.92, R2=0.93... CMIP6模式对川渝夏季复合热浪与青藏高原大气热源关系的模拟差异及原因————作者:陈沪宁;陈樟;葛非;金正睿; 摘要:复合热浪事件不仅会危害人类健康,而且不利于社会经济和生态系统的可持续发展。近年来川渝地区复合热浪事件显著增多,探究影响川渝地区夏季复合热浪的因素及模式模拟差异的原因对研究川渝地区夏季复合热浪具有重要意义。利用最新的观测和再分析资料,本文研究了川渝地区夏季复合热浪与青藏高原大气热源的关系,评估了28个CMIP6(Coupled Model Intercomparison Project Phase ... 基于深度学习方法改进CMIP6模式对中国东部沿海复合极端风雨事件的模拟能力————作者:谭淇昌;张宇;葛非;蒋毅飞;邬钰嫣;王康宁; 摘要:相对于单一极端天气气候事件,由极端强风和极端降水造成的复合极端风雨事件(Compound wind and precipitation extremes, CWPE)对沿海地区的经济和人民生活造成巨大的影响。本文利用第六次国际耦合模式比较计划(Coupled Model Intercomparison Project Phase 6, CMIP6)中17个模式模拟1961-2000年中国东部沿海地... 基于WRF模式的CFD与LSTM技术对低空风切变数值模拟研究————作者:董泽新;吴硕岩;叶芳;陈丽晶;李毅;孙辰博;徐峰;刘磊; 摘要:为提升低空风切变预报精度,本文综合运用欧洲中期天气预报中心第五代再分析资料[European Centre for Medium-Range Weather Forecasts (ECMWF) fifth-generation reanalysis data, ERA5]和美国国家环境预报中心(National Centers for Environmental Prediction, NCEP)... 中国1979-2023年降水-风速复合极端事件气候特征研究————作者:褚利玲;刘丽珺;梁友嘉;何超;张天宇;金继明; 摘要:基于1979-2023年欧洲中期天气预报中心第五代大气再分析数据集的中国逐小时降水和10 m风速,利用复合极端事件判定、趋势分析法、空间统计分析以及合成分析法,研究了中国降水-风速复合极端事件(PWEs)的时空变化以及相应聚类特征,并对划分时间段后的环流特征进行分析。结果表明,中国PWEs总体呈东多西少,分区PWEs中,华东地区发生最多,其发生频次与日数平均值在4~8次和4~8 d范围内最多,相应... 云南航空气象安全风险等级评价研究————作者:彭启洋;窦小东;侯胜芳;黎成超;沈营华;彭艳秋; 摘要:为开展云南航空气象安全风险等级评价,以经过数据质量控制的云南省124个县级气象站点的低云低能见度、降水、大风、结冰、雷暴等实测数据为基础,研究云南各区域影响航空起降安全的主要气象要素,分析云南航空起降气象条件整体状况,并采用模糊综合评价法,运用Arcgis空间分析工具,建立云南航空起降气象安全风险等级区划,进而明确云南各区域的航空起降气象安全综合风险等级。研究表明:(1)从区域角度来看,影响云南航... 玉树地区夏季一次对流云降水过程的云微物理特征分析————作者:杨显玉;吕雅琼;文军;王文雷;胡芩;孟宪红;陈绍婕;郑佳锋;王梓奕; 摘要:本文旨在研究青藏高原(以下简称高原)玉树地区对流云的微物理结构和水凝物转化过程,利用中尺度数值预报模式WRF结合2019年夏季在青海玉树地区的观测资料,分析玉树地区夏季一次对流降水过程。结果表明:(1)WRF模拟所得24 h累计降水量与玉树站点观测降水量相近,模拟降水回波的时空分布与Ka毫米波云雷达探测结果基本一致,表明模拟结果可靠。(2)降水云中各相态粒子有明显的垂直分布结构,固态水凝物的大值中... 黑河上游高寒山区土壤水分模拟对Noah-MP模型参数化方案的敏感性评估————作者:黄克秀;尤元红;卢燕宇;郝莹;汪左;孙京; 摘要:在气候变化的背景下,利用陆面过程模型准确模拟土壤水分对气象预报、农业生产和水文过程都具有重要意义。本文利用黑河上游阿柔站的气象观测资料作为Noah-MP模型的驱动数据,开展了土壤水分模拟试验,评估了Noah-MP模型在黑河上游高寒山区的土壤水分模拟性能。在不考虑模型参数和驱动数据不确定性的条件下,对Noah-MP模型不同物理过程的参数化方案进行任意组合,设计了包含17280种不同组合方案的土壤水分... 机器学习与传统降尺度法处理黄河流域夏季气象要素的差异————作者:陈涵;管晓丹;马婷婷; 摘要:大气环流模式(GCMs)是当前预估未来气候变化的主要工具,但其空间分辨率较粗,无法满足局地气候变化影响评估的需要。为解决这一问题,基于线性回归方程的统计降尺度方法被开发用以提高GCMs的空间分辨率,并在后来不断改进创新;同时,机器学习技术在解决各种预测建模问题方面表现优越,这使其有潜力成为统计降尺度的新工具。因此,本研究应用机器学习模型-Light Gradient Boosting Machin... 南宁城市土地扩张对一次低涡型强降水过程影响的数值试验————作者:卢宁生;汤耀国;张丁丁;周琰; 摘要:近年来,南宁城市化进程明显加快,但同时强降水也呈现出频发、极端性增强的态势,为此,本研究利用耦合城市冠层模型的数值模式WRF-UCM,使用ERA5再分析数据并通过敏感性试验对2022年5月南宁市一次低涡型强降水过程进行了模拟。结果表明:(1)更新了土地利用信息并耦合城市冠层模型后,6 h累计降雨量的模拟结果在时空分布上与观测结果一致,并且更准确地反映出主城区的降水强度演变;(2)在丘陵盆地地形背景... 距平积分订正方法对中国西南复杂地形区域数值天气预报的改进————作者:常俊;张述文;任星露;冉津江; 摘要:利用基于历史资料的模式距平积分预报订正(ANO)方法,结合欧洲中期天气预报中心第五代(ERA5)全球再分析资料,对中国西南区域数值天气预报模式系统(简称SWMS)预报产品进行订正试验,检验了ANO方法对2019年6月20-25日一次复杂地形条件下灾害性区域暴雨过程气象要素的中短期天气预报订正改进效果。结果发现,SWMS模式在对流层中上层的预报性能较好,但在中低层随着高度降低预报质量逐渐下降,经AN... 全球陆地干旱的时空变化特征及其未来变化趋势分析————作者:徐欣瑶;王旭峰;张松林;杨彦鹏;李宗省; 摘要:干旱作为全球气候灾害中的重要因素之一,不仅对全球生态系统的稳定性和生物多样性构成了严重威胁,还对社会经济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特别是在全球气候变化的背景下,干旱的发生频率和强度也在不断变化。一些生态脆弱地区发生的干旱事件不仅威胁着水资源的供应,还增加了粮食安全、生态退化和社会冲突的风险。然而,尽管这一领域的研究日益增多,但过去四十年来干旱发生的时空变化特征及其在未来不同气候情景下的演变趋势仍存在着... 青藏高原东北侧一次锋后极端暴雨成因分析————作者:伏晶;段海霞;傅朝;李晨蕊;沙宏娥;宋兴宇; 摘要:2022年8月13-14日青藏高原东北侧甘肃榆中地区出现极端暴雨事件,日降水量达130.6 mm,最大小时降水量36.6 mm,突破了该地区历史极值,造成了严重的社会影响和经济损失。本文利用地面分钟级气象观测以及高空观测、兰州多普勒天气雷达及欧洲中期天气预报中心第5代全球大气再分析产品(ECMWF Reanalysis v5, ERA5)等资料,通过分析此次极端暴雨中两个强降水阶段的观测特征、环境... 气候变化背景下黄河流域气候舒适度分布特征及时空变化————作者:金天;陈彩虹;吴锦奎; 摘要:气候舒适度是影响居民生活质量、旅游产业发展,以及城市规划布局等多个领域的关键因素。通用热气候指数(Universal Thermal Climate Index, UTCI)是目前国际上评估气候舒适度的最主要和最有效的方式。深入研究黄河流域气候舒适度可以填补黄河流域地区在气候舒适度方面研究的空白,补充全面的认识。本文基于气候分区的结果,将黄河流域划分为了6个子区域。使用ERA5再分析数据,采用UT... 相关科技期刊推荐 核心期刊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