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筑材料学报

所属栏目:科技期刊 热度: 时间:

建筑材料学报

建筑材料学报

关注()
期刊周期:双月刊
期刊级别:北大核心
国内统一刊号:31-1764/TU
国际标准刊号:1007-9629
主办单位:同济大学
主管单位:教育部
查看建筑材料学报近十年数据入口>>>
上一本期杂志:家居主张家装类杂志
下一本期杂志: 浙江水利科技浙江省杂志发表

   《建筑材料学报建筑科技杂志投稿,创刊于1998年,由国家教育部主管,同济大学主办。收录本刊的数据库有:中文核心期刊要目总览(2008年版)、美国《工程索引》(Ei Compendex)、美国《化学文摘》(CA)、中国科学引文数据库、中国核心期刊(遴选)数据库、中国学术期刊综合评价数据库、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中国学术期刊文摘(中、英文版)等,并被国家科技部、中国科学文献计量评价研究中心等认定为“中国科技论文统计源期刊(中国科技核心期刊)”;在《中国学术期刊评价研究报告》(2009-2010)中,被评为“RCCSE中国核心学术期刊”。

  《建筑材料学报》本刊的主要任务是:反映国内外建筑材料及其相关领域内的最新科研及工程应用成果(包括新理论、新产品、新工艺和新设备等),主要刊登建筑材料基础研究及应用研究的学术论文,同时也刊登相关的工程应用、研究简报、实验技术类文章。刊物面向国内外征稿,第一作者为在读硕士生(含以下)的稿件及综述性文章恕不受理.

  建筑材料学报杂志栏目设置

  学术论文、工程应用、研究简报、快讯

  建筑材料学报杂志荣誉

  CA 化学文摘(美)CSCD 中国科学引文数据库来源期刊(含扩展版)EI 工程索引(美)万方收录(中)上海图书馆馆藏剑桥科学文摘北大核心期刊(中国人文社会科学核心期刊)国家图书馆馆藏文摘与引文数据库知网收录(中)统计源核心期刊(中国科技论文核心期刊)维普收录(中)中国学术期刊(光盘版)全文收录期刊

  建筑材料学报杂志社简介

  1、来稿要求论点明确、数据可靠、逻辑严密、文字精炼,每篇论文必须包括题目、作者姓名、作者单位、单位所在地及邮政编码、摘要和关键词、正文、参考文献和第一作者及通讯作者(一般为导师)简介(包括姓名、性别、职称、出生年月、所获学位、目前主要从事的工作和研究方向),在文稿的首页地脚处注明论文属何项目、何基金(编号)资助,没有的不注明。

  2、论文摘要尽量写成报道性文摘,包括目的、方法、结果、结论4方面内容(100字左右),应具有独立性与自含性,关键词选择贴近文义的规范性单词或组合词(3~5个)。

  3、文稿篇幅(含图表)一般不超过5000字,一个版面2500字内。文中量和单位的使用请参照中华人民共和国法定计量单位最新标准。外文字符必须分清大、小写,正、斜体,黑、白体,上下角标应区别明显。

  4、文中的图、表应有自明性。图片不超过2幅,图像要清晰,层次要分明。

  5、参考文献的著录格式采用顺序编码制,请按文中出现的先后顺序编号。所引文献必须是作者直接阅读参考过的、最主要的、公开出版文献。未公开发表的、且很有必要引用的,请采用脚注方式标明,参考文献不少于3条。

  阅读推荐:建筑结构学报

  《建筑结构学报》本刊宗旨在报道和交流建筑结构领域中代表我国学术水平的最新研究成果,反映本学科发展最新动态和趋势,推动国内外的学术交流,主要刊登建筑结构、抗震防振、地基基础等学科的基础理论研究、应用研究和科学实验技术的学术论文,研究报告及最新进展动态,为我国建筑科学技术研究的发展服务。读者对象为相关专业的大专院校师生、科研设计院所的科研设计人员。获奖情况:1992年中国科学技术协会优秀学术期刊三等奖;1997年中国科学技术协会优秀学术期刊。

  建筑材料学报最新期刊目录

煤矸石-粉煤灰多孔骨料的制备及性能表征————作者:王萧萧;管雪怡;荆磊;刘曙光;闫长旺;

摘要:煤矸石和粉煤灰通过烧结制成多孔骨料。利用X-射线衍射(XRD)、扫描电镜(SEM)和汞压仪(MIP)分析烧结过程中骨料物相组成、微观和孔隙结构的演变规律。结果表明:煤矸石和粉煤灰通过预热温度500℃、预热时间20min、烧结温度1000℃、烧结时间10min制备出筒压强度2.5MPa、导热系数0.1416W/(m·K)的多孔骨料。烧结温度升高至1200℃时,莫来石堆积形成r<1000nm的孔隙。中...

干湿循环作用下磷酸镁水泥硬化体性能劣化与机理研究————作者:周宇;金海森;周子涵;梁秦源;唐琼琼;

摘要:为评价磷酸镁水泥在干湿循环作用下的耐久性并揭示劣化机制,对磷酸镁水泥试样开展20、40和60次的干湿循环试验,通过单轴压缩试验及X-射线断层扫描(X-CT)描述了宏观强度和变形参数的劣化过程及裂纹扩展规律,并利用X射线衍射(XRD)、热重(TG)和扫描电镜(SEM)等试验表征物相组成、水化产物含量及形貌特征变化。研究结果表明,在干湿循环早期,由于二次水化作用使磷酸镁水泥的抗压强度和弹性模量提高,而...

冷拌冷铺沥青混合料的制备与应用研究————作者:陆勇;李启石;吴超凡;罗丽;张恒龙;

摘要:基于绿色低碳、经济高效型路面的发展需求,湖南永零高速路面二标工程将下面层由传统的热拌沥青混合料更改为冷拌冷铺沥青混合料。为此首先设计了骨架嵌锁连续型密级配(CAC-20C),且通过厂拌乳化沥青混合料配合比设计,确定了CAC-20C乳化沥青混合料的最佳含水率与乳化沥青用量分别为4.2%和6.6%。进一步,采用双层多步拌和设备进行了生产拌和,并获得均匀性良好的厂拌乳化沥青混合料。最后,结合室内试验和现...

热解炭黑/C9石油树脂复合改性沥青自愈合性能————作者:李旭;王永宝;王浩宇;张晓雷;聂云靖;

摘要:为改善热解炭黑和C9石油树脂复合改性沥青的低温及自愈合性能,制备了废旧轮胎热解炭黑(PCB)与C9石油树脂(C9PR)的复合改性沥青. 依托复数模量、相位角、车辙因子和疲劳因子分析改性沥青样品的高、低温流变性能;采用响应面法优化改性沥青的自愈合影响因素参数. 结果表明,PCB和C9PR的添加增强了沥青的高温性能,高温下的流变特性随着C9PR用量的增加而增加;复合改性沥青的低温流变性能随C9PR用量...

超高性能混凝土单轴受拉黏塑性损伤本构模型————作者:张一鸣;任晓丹;赵昕;

摘要:本文对超高性能混凝土单轴受拉黏塑性损伤本构模型展开了研究:基于有效应力空间内的黏塑性理论框架,阐明了单轴动力受拉与单轴静力受拉的理论关联,开展了塑性演化和损伤演化的率敏感性研究,揭示了动力受拉状态下的塑性演化准则和损伤演化准则,进一步建立了超高性能混凝土单轴受拉黏塑性损伤本构模型,同时提出了受拉强度动力提高因子的表达式.通过单轴静力受拉试验数据和单轴动力受拉试验数据对提出的单轴受拉黏塑性损伤本构模...

高早强无碱无氟液体速凝剂的制备及其水化机理————作者:王林;郝晨晨;舒春雪;张东岩;郭宏;

摘要:无碱无氟液体速凝剂具有强度发展稳定及环保性能好的特点,逐渐应用于喷射混凝土中。以聚合硫酸铝、二乙醇胺、乙二醇及硫酸镁等为主要原材料,并通过掺入增强与稳定组分,制备了一种高早强的无碱无氟液体速凝剂,速凝剂的掺量为水泥质量的7%时,水泥净浆的初凝与终凝时间分别为2min30s和7min25s,6h、1d的水泥胶砂抗压强度分别为1.5MPa、12.4MPa,通过水化热、热重分析及XRD测试分析研究了高早...

砖混再生材料制备净水型透水混凝土的研究————作者:赵铭洋;陈潇;杨寅;张凯;周明凯;

摘要:为资源化利用砖混建筑垃圾,以砖混再生微粉和再生骨料制备净水型透水混凝土. 研究了再生微粉和壳聚糖掺量对浆体力学和吸附性能的影响,研究了体积结构参数对透水混凝土力学和透水性能的影响,并探讨其对Pb2+的吸附能力. 结果表明,再生微粉或壳聚糖的引入均可改善浆体的力学和吸附性能,但掺量过高时会削弱力学性能;随浆集比增加,净水型透水混凝土的力学性能提升,透水性降低. 随设计孔隙率增加...

盐冻环境下玄武岩纤维单向布的力学性能————作者:周琪;梅葵花;王凤轩;徐升宇;孙胜江;

摘要:基于快速冻融试验和拉伸试验,研究了冻融环境下四种冻融介质对玄武岩纤维(Basalt Fiber,BF)单向布力学性能的影响,提出了相应冻融环境下的抗拉强度损伤模型。研究结果表明:盐冻作用会导致浸润剂薄膜的脱落以及玄武岩纤维的劣化,冻融介质为3.5 wt% NaCl + 3.0 wt% Na2SO4时玄武岩纤维丝的侵蚀效应最为显著;拉伸试件的破坏模式可归纳...

污泥焚烧灰影响水泥基材料性能的机制研究————作者:宋逸伦;谷帅族;孙子璇;余倩倩;吴凯;

摘要:为实现焚烧灰(SIA)资源化高效利用,本文从SIA对胶凝材料颗粒堆积状态、流动性及力学性能影响入手,结合水化热、物相组成、孔结构等系统分析其对水化进程及微结构的影响. 结果表明:SIA的不规则形貌和高吸水特性不利于水泥流动性能;可SIA利用连续分布特点改善胶凝材料体系整体堆积密实度;适量(5%)SIA通过填充、成核、火山灰反应促进水化产物生成和孔隙结构细化,改善水泥基材料力学性能;高掺量(30%)...

凝灰岩机制骨料混凝土硫酸盐早期腐蚀研究————作者:周祺鸣;张云升;刘诚;张宇;朱翔琛;

摘要:本文采用核磁共振(Nuclear Magnetic Resonance,NMR)技术对硫酸盐环境下机制骨料混凝土的早期劣化进行研究,并探究了水胶比、硫酸盐环境对机制骨料混凝土早期腐蚀的影响规律.结果表明:硫酸盐化学腐蚀和水化产物溶解是机制骨料混凝土早期性能劣化的主要原因,早期腐蚀产物以钙矾石和石膏为主;机制骨料混凝土初始孔隙率的降低可以抑制硫酸根离子的侵入和传输;腐蚀270d,硫酸盐溶液环境下混凝...

碱式硫酸镁水泥基材料的研究进展与应用————作者:曾翔超;

摘要:本文综述了近10年来碱式硫酸镁水泥(BMSC)基材料的制备技术、水化硬化特性和机理、材料性能等方面的主要进展,发现BMSC基材料的性能与材料组成、微观结构之间具有紧密联系;介绍了BMSC 基材料在防护涂层、结构加固、军工设施、废物固化等方向的应用前景,并对其研究和应用所面临的问题进行讨论,认为BMSC 基材料可作为功能材料应用于工程领域,但仍有抗腐蚀机理和高耐久性措施研究等科学问题需解决

玄武岩和聚乙烯纤维混凝土静动态力学性能研究————作者:颜学渊;罗福斌;金贤洪;张鸿晖;陈雯晖;

摘要:冲击荷载的随机性严重影响了混凝土结构的安全,在混凝土中加入玄武岩纤维(BF)或聚乙烯纤维(PEF)可改善混凝土的抗冲击性能。在准静态试验的基础上,使用分离式霍普金森压杆(SHPB)装置研究了素混凝土(PC)、玄武岩纤维混凝土(BFRC)和聚乙烯纤维混凝土(PEFRC)在不同应变率下的动态力学性能。分析了三种混凝土的静态抗压强度、静态劈裂抗拉强度、动态抗压强度和动态压缩韧性的变化规律。结果表明:单独...

污泥热处理产物对水泥水化和强度演化的影响————作者:孙传博;陈新;汪凯凯;汪军;李江山;

摘要:探究了市政污泥生物炭和焚烧灰协同取代普通硅酸盐水泥时复合浆体的强度演化规律和水化机制.2% SBC和10% ISSA的协同取代使复合浆体的28天抗压强度提高了17.5%.在新鲜浆体水化方面,生物炭能够促进高取代量焚烧灰的早期水化,而焚烧灰能够在水化中后期通过火山灰反应大幅提升体系强度.在水化产物方面,生物炭和焚烧灰能够促进复合浆体中碳铝酸盐和高聚合度C-(A)-S-H凝胶的形成,有助于填充浆体中的...

物理调和与氢化还原对老化沥青的修复与机理————作者:陈辉强;张云锦;司特;吕建江;

摘要:通过添加三乙氧基硅烷和异氰酸酯降低老化沥青中含氧官能团的极性,再添加生物油再生剂补充沥青老化过程中流失的轻质组分,从物理调和与氢化还原的角度实现老化沥青的性能修复,进而系统评价了其性能修复效果,分析了修复机理。结果表明:适量生物油对老化沥青具有显著的物理调和作用,可有效降低老化沥青的动力粘度,但对老化沥青的抗疲劳性能、抗老化性能及其与集料的粘附性的提升有限;而氢化还原可实现老化沥青的抗疲劳性能、低...

给水厂污泥固化制备路基回填材料机理与性能————作者:水亮亮;郑晓光;戴腾;陈亚杰;谭学军;

摘要:通过开展无侧限抗压强度、物相与微观形貌分析和重金属含量测定等试验,研究了有机质含量、固化材料类型对给水厂污泥固化改良效果的影响.结果表明:有机质对水泥和污泥固化剂均有显著抑制作用,污泥固化剂固化污泥7d强度为水泥固化污泥的3.0~4.2倍,28d龄期时为3.1~4.5倍,污泥固化剂相比水泥生成了更多钙矾石晶体对污泥颗粒间隙挤密填充,结合水化硅酸钙凝胶对污泥颗粒胶结作用,显著提高了固化污泥微观结构,...

基于OFDR的混凝土收缩与裂缝监测方法研究————作者:段文聪;李英明;陶强胜;

摘要:基于光频域反射(OFDR)技术,利用分布式光纤提出了一种精确测量混凝土收缩与裂缝发展的方法,并通过室内试验,研究粉煤灰(FA)取代30%水泥、0.2%(体积掺量)聚丙烯纤维(PPF)及1%(体积掺量)钢纤维(SF)单掺和复掺对其收缩行为和裂缝形态的影响. 研究结果表明:该方法可以通过收缩与裂缝形成和扩展产生的应变场准确识别、定位、跟踪并量化其演变过程;在FA取代30%水泥的基础上,1%SF单掺可以...

玄武岩-碳混杂FRP筋在海洋环境中的时变性能————作者:郭向柯;金祖权;熊传胜;孙亚楠;王宏;

摘要:采用拉伸试验、吸湿性实验、数字显微镜、计算机断层扫描技术研究了混杂FRP(HFRP)筋在模拟海水海砂混凝土环境中的时变性能与性能提升机制.结果表明:相比传统BFRP筋,碳纤维由于优异的力学和耐腐蚀性能降低了HFRP筋的吸湿性,进而提高了腐蚀抵抗性能;温度对HFRP筋的拉伸性能具有显著影响,混杂碳纤维体积分数(VCF)的增加缓解了高温及碱性环境诱导的劣化,VCF

CO2拌合钢渣-粉煤灰混凝土性能调控及微观机理————作者:程续;田威;胥博涵;邬达明;蔡冀奇;

摘要:采用单纯形质心设计方法研究了CO2拌合对钢渣-粉煤灰混凝土性能的影响规律.研究发现,CO2拌合降低了混凝土坍落度,但通过优化钢渣和粉煤灰掺量可改善其流动性.早期水化阶段,CO2拌合加剧了粉煤灰对抗压强度的不利影响;后期阶段,增加粉煤灰掺量导致强度持续下降,而增加钢渣掺量则可以提高强度.微观分析表明,高钢渣掺量体系生成高密度方解石,改...

超细磷渣粉对混凝土性能的影响及内在机理研究————作者:唐国旺;李建华;邓强;赵中军;袁荟凯;

摘要:本研究探讨了超细磷渣粉对混凝土性能的影响并从微观角度分析其内在机理.研究发现,超细磷渣粉具有显著的缓凝效果,虽然早期抗压强度较低,但28 d时混凝土的抗压强度和抗氯离子渗透性能均得到提升.这是因为超细磷渣粉通过研磨处理增强了火山灰活性,并改善了物理填充效应,使得硬化浆体的微观结构更加致密.这一发现表明,超细磷渣粉适用于需要特殊缓凝或高抗氯离子渗透性能的混凝土工程,有助于减少水泥使用,降低二氧化碳排...

基于MA-BP分析机制砂形貌对砂浆流动性的影响————作者:孙乾;吴娟;肖民;唐延丰;韦江雄;

摘要:机制砂复杂的形貌会影响水泥基材料流动性,严重制约其工程应用。本文基于多算法交叉与BP神经网络模型,研究机制砂形貌对砂浆流动性的影响。结果表明:形貌参数对流动性的影响顺序为球形度>磨圆度>棱角度>比表面积>伸长度>纵横比>分形维数>扁平度;优选参数为球形度、磨圆度与棱角度,流动性与球形度、磨圆度呈正相关,与棱角度呈负相关;基于优选参数的BP神经网络模型能够准确预测砂浆流动性。这对于建立或完善机制砂砂...

  相关科技期刊推荐

  核心期刊推荐

SCI服务

搜论文知识网 冀ICP备15021333号-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