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程研究-跨学科视野中的工程

所属栏目:科技期刊 热度:

工程研究-跨学科视野中的工程

工程研究-跨学科视野中的工程

关注()
期刊周期:季刊
期刊级别:北大核心
国内统一刊号:11-5780/TB
国际标准刊号:1674-4969
主办单位: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
主管单位:中国科学院
上一本期杂志:家用汽车汽车杂志编辑部
下一本期杂志:北京石油管理干部学院学报学报发表

   《工程研究-跨学科视野中的工程》(季刊)创刊于2009年,由中国科学院主管、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主办、科学出版社出版、北京中科工研工程咨询服务有限责任公司运营,面向国内外公开发行。作为国内外“跨学科工程研究”领域的第一份综合性学术刊物,其办刊宗旨是,秉承理论联系实际的原则,致力于从多学科综合的角度,前瞻性地研究和传播关于工程科技以及工程建设的新思路、新理念和新进展,探讨工程与社会发展的复杂关系,探讨工程与创新的公共政策议题,努力推动相关领域的学术发展,进而服务于我国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和构建和谐社会的任务。本刊开设“工程前沿”、“工程战略”、“工程创新”、“工程评论”、“工程哲学”、“工程史与工程人物”等栏目,发表相关研究论文、研究报告、笔谈、书评,并利用少量篇幅发布有关工程研究的学术信息,宣传我国重大工程科技和工程建设成就。本刊面向广大工程界、科技界、理论界、政策研究部门和其他有关各界人士,旨在打造一流学术名刊,使之成为促进跨界交流的理想平台。

  工程研究-跨学科视野中的工程杂志栏目设置

  工程评论、程科学与技术、工程管理、工程哲学、工程史、工程社会学和工程教育、书评、书讯等

  工程研究-跨学科视野中的工程杂志荣誉

  CSCD 中国科学引文数据库来源期刊(含扩展版)万方收录(中)知网收录(中)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CJFD)

  阅读推荐:陕西国防工业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陕西国防工业职业技术学院学报》办刊宗旨:以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为指导,遵循四项基本原则;坚持理论联系实际,贯彻“双百”方针;倡导学术研究之风,培育严谨治学精神;构建创新交流平台,促进教育科研发展;传播科技文化知识,提升办学水平。

  工程研究-跨学科视野中的工程最新期刊目录

墨工设计哲学初探——试论中国古代已经有成体系的设计哲学————作者:纪阳;张平;

摘要:《墨经》文本中蕴含了一套完整的设计哲学思想。“所得而后成”触及了物性成因分析的根本议题,“体,分于兼也”则阐述了系统观念,探讨了整体与部分间的解构与建构过程,与设计本体论、认识论及方法论紧密相连;“且,言然也”揭示了设计的本质是构想未来事物的形态,与设计本体论息息相关;“所得而喜,所得而恶”关注用户体验,着重指出设计需贴合用户的实际需求与情感反应;“功,利民也”强调设计的核心价值在于造福民众,“不...

规训、强化与体验:网络游戏设计中伦理嵌入的三重机制————作者:冯怡博;张卫;王前;

摘要:网络游戏作为数字时代的重要文化载体,已经超越单纯的娱乐功能,演变为新型的社会交往平台。针对当前网络游戏设计中伦理价值缺失引发的社会问题,有必要在游戏设计中嵌入伦理价值,以规范和引导游戏参与者的道德决策和行为。规训、强化和体验,为网络游戏设计的伦理嵌入提供了三种实现路径。在规训层面,结合“虚拟身体”认同理论,通过适度平衡游戏秩序与沉浸感来优化游戏设计;在强化层面,引入计算主义视角,将道德行为数值化,...

明朝对朝鲜王朝的火器技术传播——以虎蹲炮的嬗变为例————作者:王昕然;冯震宇;

摘要:明代中期,北部边防和东南沿海倭患的严峻形势,推动了火器技术的发展和革新。嘉靖年间,面对倭寇的频繁侵扰,戚继光对中国传统火器进行了创新性的改良。他成功研制了一种新型火器——虎蹲炮,不仅提高了火器的机动性,而且增强了实战中的火力支援能力。虎蹲炮不仅用于东南沿海抗倭,而且用于明朝北部边防,成为明军的主流火器之一。1592年,壬辰战争爆发,明廷调蓟镇南兵入朝支援,虎蹲炮也随之进入朝鲜。在朝鲜,虎蹲炮进行了...

雁门民居大木架营造技艺研究————作者:刘臻;咏梅;

摘要:地方传统建筑营造不同于官式,是中国传统建筑营造技术的重要组成部分。雁门民居营造技艺作为晋北地区的代表性营造技艺,其大木架设计与制作经过工匠配料、放样、构件画线3重层层深化、细化的工序而得以实现。由于技艺承载于人,由匠人间言传身教的方式而代代相传,在长期的营造实践中工匠生活的风土环境于大木架营造过程中显化,形成了地方营造的独特性,具体表现为工匠间使用基于雁门方言语系的术语、符号和区别于官式的、更贴近...

迈向工程管理哲学——首次“全国工程管理哲学学术研讨会”综述————作者:王楠;

摘要:<正>2024年10月20日,首次“全国工程管理哲学学术研讨会”在中国科学院大学玉泉路校区顺利召开。本次会议由中国自然辩证法研究会工程哲学专业委员会、中国科学院大学人文学院、中国科学院哲学研究所、中国科学院大学跨学科工程研究中心联合主办,中国铁道科学研究院集团有限公司铁道建筑研究所、中国科学院大学江海智慧安全应急联合实验室、中国科学院《自然辩证法通讯》杂志社、中国科学院大学《工程研究——跨学科视野...

人工智能对工程生态的塑造与驱动————作者:王大洲;孙皖湘;余江;

摘要:人工智能技术已广泛渗透于各个工程领域,不仅塑造了工程生态的面貌,还驱动着其动态演化。本文从工程生态的视角出发,探讨了人工智能的发展态势及生态竞争格局,着重分析了人工智能如何塑造工程生态,以及驱动其动态演化的外在表现与内在机制。人工智能促使人工制品成为人类活动的智能伙伴;它重构了工程生态中各类生态关系的框架;同时,人工智能使得数据流成为工程生态运行的“血液”,让算力网络成为其“神经中枢”。人工智能驱...

凝心聚力,持续打造原创成果发表平台

摘要:<正>2024年悄然逝去,2025年已经到来。这不仅是时间的更迭,更是新机遇的叩门。2024年,中国在重大工程领域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就,展现了新质生产力发展的强大实力。航空航天领域,嫦娥六号成功发射并完成月球采样返回任务,为月球研究提供了宝贵材料;天宫空间站完成扩建,进一步提升了我国在太空科学实验和国际合作的能力。交通领域,川藏铁路全线贯通,将极大改善西藏与内地的交通联系;京沪高速磁悬浮试验线启动...

扎根工程生态,审视工程管理————作者:傅志寰;李伯聪;王大洲;

摘要:本专刊聚焦“工程生态与工程管理”主题,旨在推动工程哲学从“五论”(科学技术工程三元论、工程本体论、工程方法论、工程知识论、工程演化论)走向包括“工程生态论”在内的“六论”,并从理论建构走向为工程实践赋能。本文从“工程生态论:概念构建与工程实践的互动”“数智化浪潮下的工程生态重构”“工程主体与工程管理价值观”“跨层次协同的生态治理”等四个方面,对专刊论文进行概述和点评,期待本专刊能够推动构建工程哲学...

中国载人航天工程空间应用系统的工程生态分析————作者:李丽仙;高铭;王艺璇;许柱婷;

摘要:中国载人航天工程空间应用系统的任务目标是利用载人航天器的应用支持能力,开展科学实验和应用研究,推动和引领空间科学与应用领域跨越式发展。自1992年载人航天工程立项实施起,即提出“造船为建站,建站为应用”的发展理念。本文回顾了空间应用系统从载人飞船到空间实验室再到空间站三个阶段的发展历程,总结了其在发展过程中的具体生态建构策略;在此基础上,基于工程生态视角从四个方面探讨了空间应用系统的生态建构的理论...

工程生态视野中的工业互联网————作者:詹伟;

摘要:从工程生态的视角出发,探讨了工业互联网的演进历程及数据要素在其中发挥的关键作用。将工业互联网视为一个广义的生态系统,深入分析了其人为建构性与生命自主性、复杂多样性与立体网络性等特征,并进一步阐述了工业互联网所带来的巨大产业变革力量。鉴于工业互联网平台在现代产业链中占据的重要生态位,建议基于工程生态论对工业互联网的安全问题进行深入思考,以期推动工业互联网的持续健康发展

重大工程建设管理中的价值选择————作者:贾玉树;

摘要:价值选择是重大工程建设管理实践中普遍存在的问题,其中自主创新与全盘引进、循规蹈矩与标新立异、工匠精神与智能制造、维修保养与升级换代等矛盾关系的处理,尤其具有重要和深远的战略意义;这些矛盾和对立的范畴之间的关系错综复杂,既有概念和理论等思想问题,也有历史与文化等社会问题,在经济发展的不同阶段具有不同的表现形式,因此,有必要从理论上进行全面、深入和系统的反思与梳理,以提高重大工程建设管理的科学化、民主...

从身联网到数智赛博格:身体的完全医学化路径————作者:刘启满;唐文佩;

摘要:随着人工智能算法的飞速进步,数字技术逐渐演变为数智技术。借助传感器、互联网和智能算法等数智技术的结合,身联网设备使人体数据化成为可能,催生了一种新型赛博格——数智赛博格,显著提升了远程医疗和健康监测的效率与便利性,推动了个体健康管理的智能化发展。然而,随着数智赛博格的普及,身体完全医学化的趋势逐渐显现,带来了诸多新挑战,包括技术化健康观的固化、风险医学的扩展,以及对数据健康的过度依赖。个体的身体逐...

对数字、数据和算法的若干哲学思考————作者:李伯聪;

摘要:数学是形式科学。数字不是天然的客观存在,数字的根本含义和特征在于它只突出表现对象的“(数)量”,而不反映、不表现其“(性)质”。从算盘发展到电子计算机,不但数字的载体发生了巨大变化,而且在数制上也由十进制变成了二进制。数据本身也不是天然存在的,而是通过不同方法从现实世界中采集、获取和记录而来的。电子计算机出现后,对于中国古代数学特别重视算法的传统和体系,可以有新认识和新评价。在数字时代,出现和形成...

工程生命体:生命周期、生态支持与健康诊断————作者:李开孟;梁军;张恒力;高婧;王庆军;王镇中;

摘要:在工程生态的语境下,工程作为具有生命特征的实体,表现出与生命体相似的特征,工程生命体实质上是一种类生命体。它同样具有自身的生命周期,包括孕育阶段、成长阶段、运营阶段和退役(转型)阶段。作为存在于特定自然生态、社会生态、数字媒介生态中的生命体,工程生命体与所处的外部生态支持系统始终保持交互,实现动态平衡,保证工程活动的顺利展开。工程生命体的健康状况不仅受外部生态支持系统的影响,更依赖于工程内部诸要素...

关于重大工程建设管理的哲学思考————作者:卢春房;焦德涵;蔡超勋;

摘要:工程哲学为重大工程建设管理提供了一种系统化的思维框架,能够为揭示重大工程建设过程中的内在规律,总结经验、吸取教训提供理论依据。在当前复杂的工程建设环境中,工程哲学能够从根本上厘清工程建设管理中所面临的主要矛盾及其主要方面,通过深刻分析工程建设中各利益相关方的诉求,揭示其对立与统一的辩证关系。工程建设不仅是技术和资金的较量,还是各方利益博弈和风险管理的复杂过程,工程哲学强调价值与风险并存的客观现实,...

基于工程生态论对能源互联网的分析和认识————作者:傅志寰;高锋;童亦斌;

摘要:本文基于工程生态论,运用工程生态新思维方式对能源互联网进行再认识。能源互联网具有多样性、包容性、开放性、适应性、互动性、平衡性、韧性、确定性和不确定性、内生力量驱动的进化性,在时空分布上同时具有聚集性和分散性,而能源互联网中不同种类能源的生态位具有变迁性。在此基础上,立足于能源互联网生态的微观、中观和宏观三个层次,分别提出了对能源互联网中的工程个体、能源互联网与产业(地域)的关系、能源互联网与国家...

现代工程师成长的生态学隐喻及继续工程教育关键问题————作者:范春萍;李伯聪;

摘要:针对新时代与现代工程发展对合格乃至卓越工程师的迫切需求,以及建制化高等工程教育培养能力受限的现实状况,本文借助生态学隐喻及工程师的生态成长理念,阐述了工程人才培养与成长的“两阶段论”。工程师的成长过程可明确区分为两个阶段:一是“接受学校教育阶段”(涵盖义务教育、职业教育及高等工程教育),二是“工作岗位上的持续学习与成长阶段”。为深入理解这两个阶段的特点、相互关系及核心问题,借用了“干细胞”与“体细...

青蒿素提取分离方法及工艺————作者:曹莹莹;陈柄彤;王慧;

摘要:青蒿素是治疗疟疾的特效天然药物,从黄花蒿中提取是工业生产青蒿素的主要工艺,包括提取(从黄花蒿中将青蒿素提取出来)和分离(将青蒿素与杂质分离)两个过程。本文主要综述了近年来在青蒿素提取和分离纯化方面取得的进展,包括工业生产青蒿素的工艺、新型介质开发(超临界CO2、离子液体、分子印迹材料等)、工艺创新(微波强化、超声波强化、提取-制剂一体化工艺)等,对比分析了各工艺优劣势。同时展...

“场所精神”视域下工业遗产保护与更新策略研究——以狮子滩水电站为例————作者:国洪瑞;丁小珊;

摘要:工业遗产是中国工业化发展的重要历史物证,承载了重要的文化和历史价值,凝聚着高尚的革命精神,是重要的精神文化资源。随着学界对工业遗产价值认识的不断深化,挖掘和揭示工业遗产的历史价值和文化内涵成为学术界关注的热点领域。不同学科的学者从多维度、多元方法和理论“深描”工业遗产的不同面相,拓展和深化了工业遗产研究的范畴。其中“场所精神”理论的融入,开拓了工业遗产研究的新视野和新进路。在狮子滩水电站的个案解剖...

“未来药物”项目中的工程科幻与制药工程交互影响:基于STS视角的关键问题分析————作者:许秋原;刘兵;

摘要:本文以“未来药物”科幻作品征集项目为研究对象,从科学、技术与社会(STS)研究的视角,探讨了工程科幻与制药工程之间的交互影响及其对科技伦理的启示。以“未来药物”项目为例,通过分析“‘药’眼的希望之光仿纳清”“666”和“晨曦”等代表性作品,从STS视角探讨了制药工程在实验过程、动物实验等阶段的全面性,以及科技伦理在医药科技行业的影响。科幻作品不仅展现了制药工程的系统性和不确定性等,也关注了制药伦理...

  相关科技期刊推荐

  核心期刊推荐

文章标题:工程研究-跨学科视野中的工程

文章地址:http://www.sofabiao.com/qk/keji/7381.html

SCI服务

搜论文知识网的海量职称论文范文仅供广大读者免费阅读使用! 冀ICP备15021333号-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