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新闻

所属栏目:科技期刊 热度: 时间:

科学新闻

科学新闻

关注()
期刊周期:半月刊
期刊级别:国家级
国内统一刊号:11-5553/C
国际标准刊号:1671-6582
主办单位:中国科学报社
主管单位:中国科学院
上一本期杂志:武警工程学院学报科技杂志
下一本期杂志:中国烹饪饮食科技杂志

   《科学新闻》国家级科技期刊,是中国第一份服务于科技界核心人群的新闻杂志,它由中国科学院主管,中国科学报社主办。

  《科学新闻》的核心读者群包括科技界领导人、中国科学院和中国工程院两院院士、各领域杰出科学家以及国内外大中型企业首席科学家与研发负责人。它是具有副高(副教授、副研究员、高级工程师)以上职称的科研工作者、科技企业项目负责人、在华主要外资企业及驻华使馆的科技专家、官员等的必备读物。本刊亦是自然科学、工程科学、交叉科学领域的全职科研工作者、研究生以及更多科研相关人群的良友。

  《科学新闻》由为Science/Nature撰写科学新闻报道的精英团队打造。绝大多数编辑、记者拥有具备科研工作经历和深厚的科研背景,思考能力强,有着与产学研各界深入互动的独特优势。

  做科学的新闻,解读发展的中国。《科学新闻》通过深入的新闻调研和透彻的专业分析,以科学的视角解析政治、经济和社会的热点问题,并与读者共同探讨科学与社会、科学与产业、科学与环境、科学与道德和文化的发展与互动,记录时代、思考时代、见证时代。

  科学新闻杂志栏目设置

  学术论文、业务研究

  科学新闻杂志荣誉

  知网收录(中)中国学术期刊(光盘版)全文收录期刊

  阅读推荐:湖北社会科学

  《湖北社会科学》坚持马克思主义同中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相结合,坚持理论与实际、工作指导与理论研究相结合,立足湖北,面向全国,放眼世界,积极研究和宣传邓小平理论,大胆探索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建设中出现的新情况、新问题,求真务实,融现实性与理论性于一体,可读性强。

  科学新闻最新期刊目录

微闻

摘要:<正>全球最大数字微生物数据库建成来自爱尔兰、法国和意大利的科学家成功构建全球最大数字微生物数据库——“阿波罗”,其囊括247092个计算模型,包含最全面的人体微生物组计算模型。(来源:《科技日报》)云南禄丰发现蜥脚型类恐龙新种中国科学家在云南省楚雄州禄丰市发现早侏罗世蜥脚型类恐龙新种——岳氏星宿龙。这一研究由中国科学院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等单位合作完成。(来源:中国新闻网

两院院士评选2024年中国/世界十大科技进展新闻揭晓————作者:江庆龄;

摘要:<正>1月22日上午,由中国科学院、中国工程院主办的“两院院士评选2024年中国/世界十大科技进展新闻”在江苏省南京市揭晓。中国科学院副院长、党组副书记吴朝晖,中国工程院党组成员、副院长王辰,南京市委副书记、市长陈之常,江苏省科技厅厅长徐光辉出席会议并致辞。吴朝晖、王辰分别揭晓了2024年中国十大科技进展新闻和2024年世界十大科技进展新闻,并与陈之常共同为2024年中国十大科技进展新闻入选团队颁...

我国首艘大洋钻探船“梦想”号正式入列————作者:林落;

摘要:<正>2024年11月17日,由中国船舶集团自主设计建造的我国首艘大洋钻探船“梦想”号在广州南沙正式建成入列。该船是国家“十四五”重大科技创新工程,最大钻深11000米,是全球钻探能力最强、科学实验功能最全、智能化水平最高、综合运维成本最低的钻探船。该船可执行大洋科学钻探、深海油气勘探和天然气水合物勘查试采等国家战略任务,有望率先实现人类“打穿地壳、进入上地幔”和“开发地球深部资源”的梦想,大幅提...

我国研究人员为无液氦极低温制冷提供新方案————作者:林落;

摘要:<正>2024年1月11日,《自然》在线发表了一项关于极低温制冷的重要进展。我国研究人员在钴基三角晶格磁性晶体中首次发现量子自旋超固态存在的实验证据。他们利用该晶体材料,通过绝热去磁获得了94毫开(零下273.056摄氏度)的极低温,成功实现无液氦极低温制冷,并将该效应命名为“自旋超固态巨磁卡效应”。超固态是物质在接近绝对零度(零下273.15摄氏度)时,呈现的一种神奇的量子态。在这种物态下,物质...

我国学者发表国际首个通用CAR-T治疗成果————作者:林落;

摘要:<正>海军军医大学教授徐沪济团队联合华东师范大学和上海邦耀生物科技有限公司的研究人员开展的一项研究显示,3名患有严重复发难治性风湿免疫疾病的患者在接受嵌合抗原受体T细胞免疫疗法(CAR-T)后,病情得到明显改善。相关研究成果2024年7月16日发表于《细胞》

我国科学家在世界上首次观察到凝聚态物质中的引力子模————作者:林落;

摘要:<正>南京大学教授杜灵杰团队联合美国哥伦比亚大学、美国普林斯顿大学、德国明斯特大学研究人员,通过自主设计、组装的极低温强磁场共振非弹性偏振光散射系统,基于砷化镓量子阱,在分数量子霍尔效应中首次观察到引力子模。相关研究成果2024年3月28日发表于《自然》。全球关于引力子的研究,一直是物理学界的终极问题之一,如果证实引力子的存在,将是颠覆当代物理学乃至整个科学领域的巨大突破

谷歌新量子芯片跨越精度里程碑————作者:林落;

摘要:<正>美国谷歌公司开发的一款量子芯片——Willow,首次实现了“低于阈值”的量子计算,这是寻求制造足够精确且实用的量子计算机的一个重要里程碑。相关研究2024年12月9日发表于《自然》。与普通计算机的比特一样,量子计算机可以用0或1对信息进行编码,但也可以采用多个0和1的无限可能组合。然而,谷歌量子硬件部门负责人、物理学家JulianKelly指出,这些量子信息状态是出了名的微妙。他解释说,为了...

欧几里得空间望远镜公布首批科学成果 包括首张“宇宙地图”照片————作者:林落;

摘要:<正>2024年5月23日,欧洲空间局(ESA)公布了2023年7月发射升空的欧几里得空间望远镜首批科学成果。其中一组科学图像清晰展现了闪闪发光的星系团、附近的螺旋星系以及孕育着数十万颗年轻恒星的彩色星际气体云。此外,欧几里得空间望远镜拍摄的一组拼接图像捕捉到1400多万个星系,首次展示了“宇宙地图”,增进了人们对暗物质和暗能量在宇宙结构中所起作用的理解。这幅巨图由260幅图像拼接而成,是欧几里得...

首个双语读脑装置让失语者重新“开口”————作者:林落;

摘要:<正>大脑植入物首次帮助一个无法正常说话的人用两种语言进行交流,与大脑植入物耦合的人工智能系统实时解码了他想用西班牙语或英语说的话。这项2024年5月20日发表于《自然—生物医学工程》的研究,为人们了解大脑如何处理语言提供了见解,并为无法口头交流的人恢复多语言能力带来了希望。绰号Pancho的研究参与者因20岁时中风导致身体大部分瘫痪。他可以呻吟和咕哝,但无法清楚表达

长效HIV预防针剂试验成功————作者:林落;

摘要:<正>2024年6月20日,美国生物制药公司吉利德公布,其研发的一年注射两次的HIV-1衣壳抑制剂“来那卡帕韦”(Lenacapavir),在预防艾滋病毒(HIV)方面显示出了100%的有效性。吉利德官网发布称,PURPOSE 1是一项3期双盲随机研究,旨在评估每年两次皮下注射来那卡帕韦进行暴露前预防和每日一次口服Descovy对南非25个站点和乌干达3个站点的5300多名16至25岁顺性别女性和...

夜夜难眠?都是肠道菌群惹的祸!————作者:张思玮;

摘要:<正>睡眠是人体一个重要而复杂的生理过程,其潜在机制正逐渐被揭示。日前,北京大学第六医院、IDG麦戈文脑科学研究所、北大—清华生命科学联合中心陆林院士团队研究发现,肠道微生物群的缺失可以改变睡眠行为。微生物代谢物丁酸盐可通过调节小鼠下丘脑外侧区(LH)食欲素神经元的活性来促进睡眠,口服丁酸酯可缓解小鼠的睡眠障碍。抗生素消耗肠道微生物群导致小鼠在黑暗阶段非快速眼动睡眠增加,在光照阶段睡眠减少。然而,...

中国科学院院士杨澄中:去祖国最需要的地方————作者:尹经敏;陈家婷;刘芳;

摘要:<正>中国科学院院士、著名核物理学家杨澄中是中国科学院近代物理研究所(以下简称近代物理所)的创始人之一,也是中国原子核科学事业的开拓者之一。这位西北核物理研究基地的拓荒者如同沙漠中的一棵胡杨,默默扎根兰州30年,为中国近代物理的发展作出了巨大贡献。归来为国家所需1913年,杨澄中出生在江苏省武进县一个教师家庭。早在学生时代,他就勤奋好学,成绩优异

赵子恩:痴醉植物托终身 踏遍青山守初心————作者:何俊;

摘要:<正>中国科学院武汉植物园(以下简称武汉植物园)有一位老先生,大家都称呼他为“赵先生”。从1958年进入武汉植物园工作至今,赵子恩与植物打了66年交道。无论周遭环境如何变化,他始终坚守初心毫不动摇,坚持不懈为中国植物园事业添砖加瓦,于2019年获得“中国植物园终身成就奖”

中国石油大学(华东)教授田原宇:“南路北走” 谋划能源发展全局————作者:廖洋;

摘要:<正>“做实验的时候,得学会‘南路北走’。”这是30多年前,石油大学(华东)(现中国石油大学〈华东〉)教授袁存光对当时还是本科生的田原宇的教导。当年的本科生田原宇,如今已成为中国石油大学(华东)教授。而这句话,则镌刻在他接受科学思维培养的最早期阶段,至今记忆犹新

每周重置————作者:Paul Hibbing;倪伟波;

摘要:<正>开学第一天,当夜幕降临时,我知道该上床睡觉了,然而我却打开笔记本电脑,重新审视一个一直困扰我的研究难题。它占据了我大量的注意力,其他待办事项也堆积如山。在一个重要的数据集中,某些数据未能合理匹配,我必须尽快找到答案。如果能在睡觉前取得些许进展,我相信会睡得更好,并且醒来时能更好地应对其他任务——包括需要润色的演讲稿、待写的论文以及待发送的电子邮件。但事实并非如此。巨大的压力下工作收效甚微,当...

创新的力量推动科技进步————作者:本刊编辑部;

摘要:<正>刚刚过去的2024年是不平凡的一年。这一年,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75周年,也是实现“十四五”规划目标任务的关键一年。已然到来的2025年更是充满希望的一年。新的一年,“十四五”规划即将收官,“十五五”规划开始谋篇布局。1月22日,由中国科学院、中国工程院主办的“两院院士评选2024年中国/世界十大科技进展新闻”在江苏南京揭晓。这些从过去一年国内外诸多重大成果中精心遴选出的“首次”“首个”,再...

名刊

摘要:<正>《科学》“甜品胃”源于大脑控糖机制发表在《科学》上的一项研究发现,大脑中存在一种控制糖分摄入的特殊机制,为人们理解“为什么吃饱了还能再吃甜品”提供了全新视角。科学家通过小鼠实验发现,大脑中有一组名为POMC的神经元,在“甜品胃”现象中扮演了关键角色。当小鼠吃饱后,再吃额外的糖时,这些神经元不仅会释放刺激饱腹感的信号分子,还会释放β—内啡肽。这种物质能激活大脑中的“奖励系统”,带来愉悦感,从而...

数字言论

摘要:<正>赵继宗:网络神经外科时代已至中国科学院院士赵继宗在《中华医学杂志》发表的文章中指出,当前人类对大脑功能定位的认识已从简单的脑功能定位发展为交互连接的复杂脑网络系统。随着高级神经影像学、大数据技术及人工智能的飞速发展,连接组学、全脑建模、基于脑网络的神经调控、脑机接口,以及现代神经外科复合手术室技术平台的搭建应用,为神经外科手术带来全新理念与模式变革,标志着网络神经外科时代的到来。(来源:《中...

读书

摘要:<正>《万物原理》作者:[美]弗兰克·维尔切克出版社:中信出版社出版时间:2022年1月内容简介如果宇宙是一个博物馆,你或你的孩子想去参观一下,那一定要找一个导游。因为“宇宙是一个奇怪的地方”,它和直觉经验建立起来的世界模型非常不一样。诺贝尔物理学奖得主弗兰克·维尔切克是宇宙博物馆当之无愧的首席导游。他的著作《万物原理》则是解说词,围绕世界是什么、又是如何运作的提出了深刻的洞见

超精确癌细胞3D图谱问世————作者:林落;

摘要:<正>在2024年10月30日发表于《自然》的12篇论文中,人类肿瘤图谱网络(HTAN)的研究人员分析了人类和动物组织的数十万个细胞,并绘制了肿瘤细胞3D图谱,创建了能够追踪导致癌症的细胞变化的“分子钟”。在一些研究中,科学家创建了能够以单细胞分辨率研究肿瘤的图谱。他们分析了6种癌症的131个样本中的细胞组织,包括乳腺癌、结肠癌、胰腺癌和肾癌。研究发现,同一肿瘤的不同区域对药物的反应可能不同。而了...

  相关科技期刊推荐

  核心期刊推荐

SCI服务

搜论文知识网 冀ICP备15021333号-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