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力发电》电力系统核心刊物,杂志由中国华能集团公司、中国大唐集团公司、中国华电集团公司、中国国电集团公司、中国电力投资集团公司联组的西安热工研究院有限公司与中国电机工程学会主办,为国家热能动力科学技术专业刊物,中国发电技术重要刊物,主要报道国内热能动力科学技术的基础研究和热力发电(火力、核能、地热及其它可再生能源发电)技术的开发利用,包括:化石燃料及其清洁燃烧、热力设备及热力系统、电站辅机、电站自动控制、电厂化学、电厂金属材料、电力环境保护及综合利用等 《热力发电》杂志为我国热能动力学科和热力发电技术重要刊物,主要报道国内热能动力技术科学的基础研究和热力发电(火力、核能、地热及其它可再生能源发电)技术的开发利用,包括:化石燃料及其清洁燃烧、热力设备及热力系统、电站辅机、电站自动控制、电厂化学、电厂金属材料、电力环境保护及综合利用,以及电厂信息化、状态评价、技术监督、启动调试、设备性能鉴定等,并适时报道国外热能动力科学技术的发展动态。
中国科学院工程热物理所、清华大学、浙江大学、华中科技大学、西安交通大学等的热能动力基础研究许多论文均在《热力发电》首发;由中国华能集团公司、中国大唐集团公司、中国华电集团公司、中国国电集团公司、中国电力投资集团公司联组的西安热工研究院有限公司最新研究成果都由《热力发电》率先报道。
《热力发电》1992、1996、2000、2004、2008、2011年连续入选全国中文核心期刊;陕西省优秀期刊一等。
《热力发电》2012、2013、2014年连续入选“中国科技核心期刊(中国科技论文统计源期刊)”。
《热力发电》2013年被美国《乌利希期刊指南(网络版)》(Ulrichsweb)和《化学文摘》(简称CA)收录。
热力发电杂志栏目设置
化石燃料及其清洁燃烧、热力设备及热力系统、电站辅机、电站自动控制、电厂化学、电厂金属材料、电力环境保护及综合利用、电厂信息化、状态评价、技术监督、启动调试、设备性能鉴定等
热力发电杂志荣誉
万方收录(中)上海图书馆馆藏北大核心期刊(中国人文社会科学核心期刊)国家图书馆馆藏知网收录(中)维普收录(中)Caj-cd规范获奖期刊全国中文核心期刊
热力发电杂志社征稿要求
1 《热力发电》文稿要求
文稿内容应具有科学性、创造性和实用性,语言流畅,重点突出,论点明确,数据可靠,思路清晰,结构严谨,层次分明,文字简练,数学推导简明扼要。
2 《热力发电》书写格式
(1) 论文按照GB7713-87《科学技术报告、学位论文和学术论文的编写格式》撰写,也可直接参考《热力发电》论文格式,以6000字左右为宜。请给出题目、作者姓名、所有作者工作单位全称、摘要、关键词、文中所有图表的标题和文后参考文献的中英文对照。其中中文标题不超过20个汉字,英文标题不超过10个实词,中文摘要约200字,英文摘要不超过150个单词,关键词以3~8个为宜。
(2) 摘要采用第三人称的写法,应具有独立性和自明性,内容包括目的、方法、结果和结论四要素(综述性文章可不包含)。
(3) 计量单位一律采用国家法定计量单位和符号。
(4) 参考文献应选用公开发表的资料,并按GB/7714-87《文后参考文献著录规则》依次列出。并在题名后标注文献类型标识:[M]—专著;[C]—论文集;[N]—报纸文章;[J]—期刊文章;[D]—学术论文;[R]—报告;[S]—标准;[P]—专利;[DB]—数据库;[CP]—计算机程序;[EB]—电子公告。
3 其他
(1) 编辑部对所有来稿通过“科技期刊学术不端文献检测系统”进行检测,复制率过高的稿件将不予录用。
(2) 本刊将按照编辑规范对稿件进行编辑处理及合理的删改。
(3) 投稿时请附上作者简历(出生年、性别、民族、籍贯、学位、职称、当前研究课题及研究方向等)及稿件所涉及的科研项目概况。
(4) 来稿请注明作者工作单位、通信地址、联系电话和邮政编码,稿件录用与否将在3个月内回复。
《电站系统工程》报道国内外电力工程领域的研究成果和发展动向。读者对象为电力专业的科研人员及大专院校师生。有英文目次和英文文摘,继承《动力系统工程》。获奖情况:中文核心期刊(2011)、中文核心期刊(2008)、中文核心期刊(2004)、中文核心期刊(2000)、中文核心期刊(1996) 中文核心期刊(能源与动力工程类)、中国学术期刊综合评价数据库来源期、本刊全文入编中国学术期刊(光盘版)。
热力发电最新期刊目录
考虑直流锅炉动态换热的超临界机组 电力系统仿真建模————作者:徐达睿;郝玲;陈磊;祁鑫;刘一峰;李江鹏;黄怡涵;徐飞;
摘要:随着新能源并网比例的增加,电力系统频率安全问题凸显,掌握机组调节能力的重要性日益突出。目前电力系统仿真中,适用于机电暂态和中长期动态的火电机组模型主要采用IEEE推荐的汽包锅炉简化模型和单再热器汽轮机模型。如果对直流锅炉机组也采用该模型,则会因为蓄热系数的动态和控制系统的偏差,机组主蒸汽压力的仿真结果大幅偏离实际,进而错估机组调节能力。基于此,采用热力学的建模方法,建立了一种适用于多时间尺度动态仿...
电力专用横向单向隔离装置安全加固中间件设计及应用————作者:马瑞瑞;何清;杨国栋;王大鹏;王毅;杜保华;
摘要:为了提高电力监控系统的网络安全防护能力,设计了一种电力专用横向单向隔离装置安全加固中间件。该中间件集成了兼容性适配、文件格式矫正、加密认证、负载均衡及权限控制等功能,在业务系统所在管理信息大区和生产控制大区间构建了一道坚实的安全屏障,解决了隔离装置在升级加固过程中面临的业务系统兼容性、硬件故障及明文通信等安全问题,强化了电力监控系统数据传输通道的安全管控,实现了隔离装置的“高效无感知”和“标准化”...
叔丁氨基乙醇基强化解吸型贫水吸收剂研究————作者:叶舣;徐国玺;计林坤;刘龙杰;范文琦;宁晨君;杨孝林;田建锋;张忠林;杨斌;贾文邦;赵兴雷;
摘要:随着全球气候变化愈演愈烈,CO2捕集与封存技术(carbon capture, utilization and storage,CCUS)成为实现“碳中和”目标的关键手段。针对传统吸收剂在CO2捕集中存在的运行稳定性差和再生能耗高等问题,开发了一种新型贫水复配吸收剂,该吸收剂以叔丁氨基乙醇(TBAE)为主要成分,通过组合不同配比的胺和稳定剂优化配比,按总...
二氧化碳捕集及其原位甲烷化技术研究进展————作者:马花花;刘日新;赵明辉;宋婷婷;崔鹏俊;王露潞;郑浩;曾亮;
摘要:近年来,碳捕集、利用与封存(carbon capture utilization and storage,CCUS)技术在减少CO2排放方面取得了显著进展,但其高能耗和复杂的工艺流程限制了大规模推广应用。为提升能源利用效率,集成二氧化碳捕集与利用(integrated CO2 capture and utilization,ICCU)技术逐渐成为研究的重...
基于气相碱金属检测的受热面结渣监测实验研究————作者:王浩帆;郭丽;徐永宁;晋中华;李翔;方顺利;张向宇;姚斌;娄春;
摘要:新疆高碱煤储量巨大,但碱金属引起的受热面沾污结渣问题严重限制其高效利用。基于气相碱金属检测,结合烟温监测、传热计算等方法对燃用高碱煤四角切圆锅炉的受热面进行结渣监测,分析了配风对炉内火焰温度、气相碱金属质量浓度与受热面传热量的影响,建立了气相碱金属质量浓度对受热面传热量的定量关系,对受热面沾污结渣进行初步监测。结果表明:水冷壁侧与烟气侧渣块宏观差异较大,水冷壁侧疏松多孔而烟气侧表现为致密、坚硬的黑...
燃煤电站锅炉掺氨NOx生成特性研究进展————作者:田舒嫚;李宇航;张普选;王志超;邓磊;车得福;晋中华;
摘要:]分析了近年来关于燃煤电站掺氨燃烧的实验数据和模拟研究,重点关注氨燃料对NOx生成的影响。通过实验观察、数值模拟和理论分析,运用高速摄像机、激光诱导炽光法(LII)和激光诱导荧光法(PAH-LIF)对燃烧过程中的碳烟和多环芳烃的空间分布进行直接观测,发现氨燃烧过程中NOx的生成显著高于传统碳氢燃料,合理设计氨气喷嘴和选择适当的注入位置可显著降低NO 激光诱导击穿光谱结合机器学习的煤质多指标同步快速检测————作者:熊凯;邹祥波;陈创庭;杨先茂;陈公达;张爽;卢伟业;陈小玄;卢志民;姚顺春; 摘要:煤质快速全面检测对锅炉燃烧优化和燃煤电厂数智化转型具有重要意义,激光诱导击穿光谱(laser-induced breakdown spectroscopy,LIBS)在煤质快速检测中具有巨大应用潜力。为满足煤炭现场快速检测的应用目标,利用煤粉颗粒流式LIBS检测实验装置采集了不同电厂的46组煤样光谱数据,系统开展了LIBS与机器学习相结合的煤质多指标同步快速检测研究。针对颗粒流状态下光谱波动较大的... 干燥对褐煤破碎自燃爆炸等特性的影响研究————作者:郭前鑫;杜佳军;罗晟;曹忠友;魏明波;刘润民;白杨; 摘要:为研究不同干燥条件对宝清褐煤干燥后破碎率和粉化率的影响,以及不同干燥水分对煤样自燃和爆炸特性的影响,开展了原煤烘干试验、不同水分煤样的自燃特性及爆炸特性试验。结果表明:烘干炉炉温300℃以上及较高的加热终端温度,可以获得较高的煤样脱水率;粒径较小的煤粒易获得较高的脱水率及较低的破碎率;粒径6~13 mm煤粒的粉化率在不同干燥条件下都是最大的;宝清原煤为易自燃煤种,随着干燥后煤样水分的降低,原煤的自... 调峰机组汽轮机初凝区低压缸材料的点蚀行为研究————作者:慕晓炜;闪志刚;李大才;陈皓;刘德胜;匡磊;崔晓峰;张达光;贺明鹏; 摘要:火电厂深度调峰是新能源快速发展情况下的必然趋势,由此导致汽轮机初凝区前移、低压缸腐蚀加剧。通过电化学测试、试样失重以及金属表面形貌特征分析(金相显微镜、SEM、EDS、XRD等),研究了模拟初凝区条件下,Cl–、SO42–、CH3COO–(乙酸根)3种阴离子在不同质量浓度、不同Cl 掺烧煤矸石对减轻生物质燃烧结渣性能的影响————作者:朱愉洁;韩元;柳少卿;贾相如; 摘要:生物质含有较多碱金属元素,在燃烧过程中会产生较严重的结渣问题;煤矸石是一种大宗固体废弃物,迫切需要对其进行资源化利用。为解决生物质燃烧结渣和煤矸石利用问题,使用煤矸石作为添加剂,将其与葵花秸秆混合燃烧。采用热重分析(TG-DTG)、电感耦合等离子光谱发生仪(ICP-AES)、灰熔融点测定仪等测试手段对燃烧后的灰样进行理化特性分析,考察温度、配比对混合燃料燃烧性能和结渣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在葵花秸... 旋流锅炉宽负荷运行屏式过热器壁温特性数值模拟研究————作者:杨渊奥;刘润泽;方寅;雷贤良; 摘要:为掌握快速调峰过程中锅炉受热面内壁温分布特性,在燃烧侧耦合非均匀热流分布,工质侧引入多管束流量-阻抗匹配模型,修正过热器内各管排间阻力与质量流量分配,形成耦合烟气侧非均匀热流与工质侧真实流量的总传热计算模型,实现过热器温度更为准确的预测。将该模型应用于660 MW对冲燃煤锅炉屏式过热器壁温的计算分析,获得了不同负荷、不同旋流角度范围内屏式过热器内壁温变化特性。研究发现,深度调峰过程中,30%负荷下... 超超临界机组协调控制系统误差自抗扰控制与优化————作者:黄从智;蒋茜茜;谭祥帅; 摘要:超超临界机组由于其高参数、高效率的优点,已成为电网深度调频调峰、抑制电网波动的有力支撑,超超临界机组控制策略的优化改造对于电网安全稳定运行具有重要意义。针对超超临界机组协调控制系统优化问题,提出一种基于误差自抗扰控制策略和强化学习算法的智能控制策略。首先,在基于误差的自抗扰控制策略框架中,根据单元机组机炉耦合过程运行特性,简化机炉耦合过程被控对象模型,设计扩张状态观测器来实时估计并补偿机组的未建模... 炭基干法脱硫供热能量的梯级利用和蒸汽系统的耦合调节————作者:幺莉; 摘要:为实现供热系统中能量的梯级利用,针对工业用户热负荷与活性炭再生耗热量并不完全匹配的问题,在某热电厂2号机组干式炭基催化法脱硫脱硝(FGD)技术示范工程中选用了汽气换热器,使蒸汽成为脱硫脱硝系统中再生活性炭的首要热源。利用来自同一汽源的蒸汽,先加热活性炭再生用的循环热风,再减温后对外供热;通过在蒸汽供热系统中合理设置调节阀,完全实现了上述2个热用户之间的热能耦合调节。该工艺系统已在该热电厂示范工程实... 生物质燃料流化床燃烧技术发展现状及展望————作者:赵鹏勃;刘嘉淼;王长安;常刘军;刘爱平;时正海;刘施恩;车得福; 摘要:在“碳达峰、碳中和”的大背景下,如何安全高效环保利用生物质燃料成为行业研究的热点问题。结合流化床燃烧工程实际经历,介绍了国内外生物质燃料燃烧技术现状及研究进展,对国内外生物质流化床燃烧发电技术的工程应用进展进行了系统总结;对比分析了生物质锅炉的特点及存在问题,重点关注循环流化床锅炉(CFB)燃烧利用生物质的研究、应用现状;最后,分析了生物质燃料流化床燃烧时的燃烧特性、NOx污... 垃圾衍生燃料耦合煤粉燃烧试验研究————作者:文海南;张向宇;刘雯;马兆耀;杜智华;徐世明; 摘要:利用大型燃煤机组掺烧垃圾衍生燃料(refuse derived fuel,RDF)可以减少碳排放,同时破解垃圾治理难题。为验证RDF在燃煤锅炉中掺烧的可行性,首先利用一维炉开展煤粉与RDF耦合燃烧试验,确定RDF的容纳比例极限,然后在4 MW锅炉上开展煤与RDF耦合燃烧的中试试验,研究了RDF掺烧对锅炉制粉、燃烧、污染物排放及沾污结渣的影响。结果表明:RDF掺烧质量比小于10%时,烟气中的二噁英浓... 光谱对雨生红球藻固碳过程的多角度动态分析————作者:王新烨;李珂;宋鑫博;储菲菲; 摘要:光谱调控是促进雨生红球藻固碳增长的有效途径。实验对比了在不同光照情况下雨生红球藻的固碳状况,研究出不同比例红蓝光混合光对雨生红球藻固碳的影响,通过对比不同生长阶段基因,分析了雨生红球藻代谢在时间尺度上的动态变化。结果表明:红蓝混合光比为4:1条件下的固碳速率比1:4条件下高40%;通过雨生红球藻全基因转录组对比,从分子层面多角度分析了雨生红球藻对不同光质的代谢响应,包括生物量积累、能量传递、光合作... MCA/EG空间位阻非水体系碳捕集性能及机理研究————作者:范永胜;龚海艇;李偲;陈臻;高晓艺;李目一;李小姗;张立麒; 摘要:碳捕集、利用与封存技术是我国实现“双碳”目标的重要途径,其中非水吸收剂具有巨大的节能潜力,且适配现有吸收法混胺反应器,具有较大应用潜力,但存在CO2饱和溶液黏度大、循环负荷低等问题。对此,以仲胺MCA为吸收组分,EG为有机溶剂,构建了低黏度、低温再生非水吸收体系,并考察了MCA/EG的吸收、再生性能。结果表明:3 mol/L MCA/EG吸收剂的吸收负荷可达2.14 mol/... 光热协同分解水体系中金属掺杂氧化铈催化剂的制氢性能研究————作者:张志银;胡慧敏;何正光;杨洁;颜凯;张博涵;温昶; 摘要:针对光反应和热反应依次进行的光热协同分解水制氢技术,以溶胶凝胶法合成的CeO2及其金属掺杂催化剂为研究对象,实验测试了3种元素(Fe、Cu、Zn),3个比例(5%、10%、15%)掺杂CeO2催化剂的光反应生成氧空位和热反应产氢的效果。通过X射线衍射(XRD)、 透射电子显微镜(TEM)、电子顺磁共振(EPR)、光致发光(PL)、紫外-可见漫反射光谱(U... 固体颗粒性质对二氧化碳富液解吸促进作用的影响————作者:刘健;陈宝康;顾振宇;王乐乐;何川;雷嗣远;王思源;杨宇航;张庆文;朱磊;朱松鹤;陆晓林; 摘要:为探讨固体颗粒在促进富液CO2解吸过程中的强化传质传热作用和催化作用的主导地位及作用机制,选取纳米二氧化钛(TiO2)和分子筛(HZSM-5)作为代表性颗粒,分别代表具有强化传热传质作用和化学催化作用的两种典型颗粒。通过搭建连续搅拌反应器,定义添加颗粒和未添加颗粒条件下富液CO2解吸速率之比为解吸增强因子,系统调节颗粒质量分数、颗粒... 污泥焚烧灰渣/硝酸钾复合相变材料传热储热性能强化————作者:熊亚选;高梓靖;张艾桐露;钱向瑶;宋超宇;何苗;吴玉庭;丁玉龙; 摘要:工业生产及城市居民生活产生大量污水污泥,污泥的填埋严重破坏生态环境。为大规模消纳市政污泥,变废为宝,制备低碳低成本储热材料,提出添加碳化硅、氮化硼和膨胀石墨为导热增强剂,强化污泥焚烧灰渣/硝酸钾复合相变储热材料(50%污泥焚烧炉渣+50%硝酸钾)导热性能的思路,通过制备复合相变储热材料,研究导热增强剂对复合相变储热材料热性能的影响。结果表明:膨胀石墨不适合作为污泥焚烧灰渣/硝酸钾复合相变储热材料的... 相关科技期刊推荐 核心期刊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