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生生物学报

所属栏目:科技期刊 热度: 时间:

水生生物学报

《水生生物学报》

关注()
期刊周期:双月刊
期刊级别:学报
国内统一刊号:42-1230/Q
国际标准刊号:1000-3207
主办单位:中国科学院水生生物研究所;中国海洋湖沼学会
主管单位:中国科学院
查看水生生物学报近十年数据入口>>>
上一本期杂志:《生物技术通报》核心期刊
下一本期杂志:《原子能科学技术》期刊

     搜论文知识网并非水生生物学报期刊的官网或杂志社,为客户提供期刊征稿、论文发表等中介服务,在客户与 期刊杂志社之间搭建了一座省时、省力的便捷桥梁。本站与《水生生物学报》等上百家同类正规期刊保持着多年的密切合作关系,切实提高客户期刊发表的质量与效 率。通过本站发表论文,客户将获得更大的选择空间、更高的通过率、更快的发表速度、更满意的服务质量。
期刊简介:《水生生物学报》(双月刊)创刊于1955年,是由中国科学院水生生物研究所、中国海洋湖沼学会主办的水生生物学领域的综合性学术刊物。

  《水生生物学报》主要刊登:与水生态的评价与治理;水生物的生化、遗传、病理、毒理和分类区系;水生物的育种、培养、开发利用和病害防治;渔业生物学报及有关湖沼学的综合调查与研究等相关的中、英文研究论文、研究简报及综述。

  《水生生物学报》的读者对象:大专院校生物系、水产系、养殖系及环境、生态有关专业的师生;从事水产、淡水生物、水生态和环境保护等方面的科研人员和生产技术工作者及有关科技情报工作者。 

       


  水生生物学报最新期刊目录

基于碳氮稳定同位素技术的赤水河鱼类群落营养结构研究————作者:王梓鑫;王春伶;吕海敏;赵梦飞;林东圣;刘焕章;刘飞;

摘要:为探究赤水河鱼类食物网特征,本研究根据2023年丰水期(6月)和枯水期(12月)不同江段采集的鱼类样本的碳、氮稳定同位素值(δ13C和δ15N),采用MixSIAR模型和SIBER等方法对赤水河鱼类营养级及群落营养结构的时空变化特征等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赤水河鱼类的δ13C值和δ15N值变化范围分别为–29....

水华蓝藻以非磷脂替代磷脂响应低磷胁迫的生态学意义及其研究进展————作者:熊珍贵;刘正晗;宋春雷;敖子强;曹秀云;

摘要:淡水蓝藻水华在全球范围内广泛发生,磷是限制蓝藻生长繁殖的关键元素之一,水体富营养化被认为是引发蓝藻大量增殖的主要原因。然而,在极低的磷环境下,蓝藻仍可维持较高的生物量,其可能的内在机制为,蓝藻能以非磷脂替代磷脂,减少藻细胞这一重要磷的组分,降低藻细胞对磷的需求,进而克服低磷胁迫,取得竞争优势甚至形成水华。文章综述了典型水华蓝藻在磷胁迫条件下如何调控脂质代谢,利用硫脂(如硫代异鼠李糖甘油二酯, SQ...

肾上腺素对稀有鮈鲫热休克反应及GCRV-Ⅱ敏感性的影响————作者:刘林怡;倪秦伟;吕利群;

摘要:为了探究肾上腺素对II型草鱼呼肠孤病毒(GCRV-Ⅱ)感染的影响,实验以稀有鮈鲫(Gobiocypris rarus)感染GCRV-JX02为研究模型,利用逆转录实时定量聚合酶链式反应(RT-qPCR)、蛋白免疫印迹(Western Blot,WB)和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等方法研究肾上腺素在稀有鮈热休克反应与GCRV-JX02感染宿主中的作用。结果显示,稀有鮈鲫腹腔注射浓度为5μg/mL...

沉水植物对湖泊溶解性有机物的影响——以武汉东湖为例————作者:符洪铭;郑冰清;孙彩云;吴振斌;李亮;王培;

摘要:为探究沉水植物水生态修复对湖泊水体碳循环的影响,以武汉东湖沉水植物水生态修复区和未修复区作为研究对象,采用傅里叶变换离子回旋共振质谱(Fourier Transform Ion Cyclotron Resonance Mass Spectrometry, FT-ICR-MS)技术对比沉水植物水生态修复区与未修复区水体溶解性有机质(Dissolved Organic Matter,DOM)的化学多样...

饲料中添加七水硫酸锌对草鱼生长性能、肌肉品质和脂肪代谢的影响————作者:岑昊;万莹;韩冬;张志敏;刘昊昆;金俊琰;杨云霞;朱晓鸣;解绶启;

摘要:实验以草鱼(Ctenopharyngodon idella)为研究对象,探究饲料中添加七水硫酸锌对草鱼生长性能、肌肉品质性状和脂肪代谢的影响。以七水硫酸锌为锌源配制了3种等氮等脂的饲料,包括对照(Con)、锌含量50 mg/kg (Zn50)和100 mg/kg (Zn100)的3种实验饲料。实验选取初始体重为(41.70±0.20) g的草鱼135尾,平均分成3个处理组,分别投喂3种实验饲料,每...

安庆西江长江江豚迁地群体分布格局及影响因子————作者:梁海英;蔺丹清;严燕;陈宇宽;张四刚;应聪萍;王炜祺;李凡;刘凯;

摘要:为掌握安庆西江长江江豚迁地群体分布格局、活动规律及关键影响因子,研究综合主动及被动声学技术于2023年开展了覆盖4个季节的周年调查。被动声学调查结果显示,西江长江江豚活动强度存在明显的时空特征。就不同区段而言,利用固定式水下高频声音事件记录仪在西江上、中、下段分别记录到127297、56566和58115个长江江豚脉冲串,表明长江江豚迁地群体在西江上段水域活动强度最高,中段和下段水域差异不显著(P...

禁捕初期石臼湖鱼类早期资源现状及其与环境因子的关系————作者:葛坤;王银平;徐少远;沈迎东;曹乐乐;刘凯;

摘要:为了解石臼湖鱼类早期资源现状及环境影响因素,于2023年5月9日—2023年8月9日期间,针对石臼湖鱼类早期资源开展了逐日调查。结果显示,共采集仔稚鱼14251尾,鉴定出鱼类39种,隶属于9目10科,其中鲤科鱼类最多共27种,占总物种数的69.23%。优势种共5种,为子陵吻虾虎鱼(Rhinogobius giurinus)、贝氏?(Hemiculter bleekeri)、?(Hemiculter...

大口黑鲈蛙虹彩病毒传代致弱株免疫效果评价————作者:高铭悦;楚馨;刘思玉;姚嘉赟;蔺凌云;沈锦玉;潘晓艺;

摘要:为研究大口黑鲈蛙虹彩病毒(Largemouth Bass Ranavirus, LMBV)传代致弱毒株LMBV-ZJDSS-F110的特性,研究开展了该病毒的复制效率、毒力、体内病毒载量变化、比较基因组、免疫保护率、免疫后免疫相关基因表达和毒力返强等试验。结果显示:采用FHM培养, F110代次毒滴度可达109.1 TCID50/mL,以剂量10

细眼高原鳅寄生胃瘤线虫的种群动态及分布模式研究————作者:夏深圳;张丽;杨圆圆;石彩霞;王瑾璞;岳城;王鑫;郭威;郝翠兰;

摘要:为了解新疆吐鲁番市大草湖中细眼高原鳅(Triplophysa microphthalm)寄生胃瘤线虫(Eustrongylides sp.)(幼虫)的感染情况,按照鱼类寄生虫的形态学鉴定结合ITS序列的分子鉴定,于2024年4月剖检大草湖细眼高原鳅190尾,分析其胃瘤线虫的感染率、感染强度和种群分布模式等。结果显示,细眼高原鳅肠系膜中胃瘤线虫感染率为45.79%,平均感染强度(8.18±0.95)...

饲料亮氨酸水平对鳜生长、抗氧化能力、肝脏健康及非特异性免疫的影响————作者:朱陈圆;杨妍兮;张其伟;朱涔晔;梁旭方;丁立云;张燕萍;

摘要:实验以鳜(Siniperca chuatsi)为研究对象,选择初始体重为(37.26±0.22)g的健康鳜216尾,随机分为6个处理组,分别饲喂亮氨酸(Leu)水平为1.88%、2.49%、3.13%、3.73%、4.29%和4.90%的实验饲料(记作L1.88、L2.49、L3.13、L3.73、L4.29、L4.90)8周,探究不同Leu水平饲料对鳜幼鱼生长、抗氧化能力、肝脏健康及非特异性免疫...

荒漠蓝藻中国新记录属——锥顶丝藻(Konicacronema,Gomontiellales)————作者:张阳;郭晓雨;胡春香;杨海剑;刘洋;李华;

摘要:锥顶丝藻属(Konicacronema)是Machado de Lima等于2020年从巴西半干旱地区卡廷加群落生境的生物结皮中分离鉴定并成立的蓝藻新属。研究从内蒙古达拉特旗库布其沙漠边缘生物土壤结皮样本中分离纯化得到了3株丝状蓝藻(APE127、APE132及APE190),这些藻株在形态学上与束鞘丝藻类(Coleofasciculuslike)和微鞘藻类(Microcoleus-like)蓝藻...

碳酸氢钠对慢性高温胁迫下大口黑鲈生长性能、血液生化和肠道损伤的影响————作者:张瑞;巫丽云;曹琨琨;金俊琰;杨云霞;张志敏;韩冬;刘昊昆;朱晓鸣;解绶启;

摘要:为了探究碳酸氢钠(NaHCO3)对慢性高温胁迫下大口黑鲈(Micropterus salmoides)肠道损伤的影响,实验以大口黑鲈幼鱼(20.26±0.08) g为研究对象,分别投喂含有或不含碳酸氢钠(NaHCO3, 5 g/kg)的饲料8周。结果表明,在慢性高温胁迫下, NaHCO3组特定生长率与对照组相比无显著差异,但饲料效率...

生态航道功能区划的理论框架与长江实践————作者:杨威;陈兴潼;张先炳;杨胜发;李文杰;王玮栋;

摘要:长江“生态航道”建设在支持区域经济发展、河流生态与航运效益协同方面具有重要意义,同时也为全球河流治理的生态化转型提供了参考路径。文章系统回顾了“生态航道”理念的发展历程与长江流域的实践经验,基于河流功能视角重新阐释了“航道”的概念,提出其应被视为基于航运需求划定的功能区而非河流实体。结合长江航道整治的实践,文章分析了当前建设中存在的生态措施缺乏系统性规划和评估体系的复杂化两个核心问题,并从功能区划...

两种抗生素对黄姑鱼肝脏和肠道组织结构、抗氧化能力及肠道菌群的影响————作者:向莉君;宋继红;张玉荣;徐冬冬;谷志强;胡伟华;陈睿毅;李海东;

摘要:为探究青霉素和氟苯尼考对黄姑鱼(Nibea albiflora)肝脏和肠道组织学结构、抗氧化能力及肠道菌群的影响,实验以黄姑鱼为研究对象,设置不同浓度的青霉素组(25、50和75 mg/kg)和氟苯尼考组(25、50和100 mg/kg),以基础饲料为对照,投喂期间,分别于5d后和10d后进行样品采集,检测肝脏和肠道组织学结构、抗氧化酶活性、相关免疫基因表达、肌肉中抗生素残余及肠道菌群组成变化。结...

三峡水库支流水华研究进展————作者:李丹敏;宋高飞;田楚铭;方灵超;万栋;米武娟;毕永红;

摘要:三峡水库自2003年蓄水以来,支流水华问题成为备受关注的主要生态环境问题。文章综述了三峡水库蓄水运行二十年来浮游植物群落演替规律及支流水华的研究进展,确认蓄水后三峡水库支流浮游植物群落以蓝藻、绿藻、硅藻为主;群落演替显示显著的空间差异和季节特征;水华优势种类包括隐藻、甲藻、硅藻、绿藻和蓝藻等,优势种类随水库蓄水运行阶段而改变,当前的主要优势种类为蓝藻和硅藻,微囊藻、假鱼腥藻、小环藻等水华类型多见;...

玉米DDGS替代豆粕对中华圆田螺幼螺生长性能、抗氧化能力和消化系统组织结构的影响————作者:黄莹;刘轩宇;张雯怡;廖梦香;林学文;朱晓鸣;刘昊昆;姜能座;娄格格;兰怡菲;黄小红;

摘要:以玉米DDGS替代饲料中不同比例[0 (D0)、25%(D25)、50%(D50)和75%(D75)]的豆粕蛋白,配制成玉米DDGS含量分别为0、13.63%、27.26%和40.89%的4种等氮等能饲料,饲喂初始体重为(3.60±0.01) g的中华圆田螺(Cipangopaludina cathayensis)幼螺56d,探讨其对中华圆田螺幼螺生长性能、体成分、抗氧化能力和消化系统组织结构的影...

电晕休眠对珍珠龙胆石斑鱼无水保活生理响应的影响————作者:钟家美;刘思炜;周建男;冯朔;范秀萍;秦小明;

摘要:为探讨鱼类电晕休眠低温无水保活新技术,研究采用单因素实验与响应面法优化珍珠龙胆石斑鱼的电晕诱导休眠工艺参数,探讨电晕休眠无水保活及复苏后鱼体的生化响应、氧化应激指标及能量代谢的变化规律。结果表明,珍珠龙胆石斑鱼在电压为126 V、电击时间为5s、温度为18℃的条件下,在15℃下的无水存活时间最长,可达到(15.92±0.3)h。鱼体电晕休眠后,随着无水保活时间的延长,血清葡萄糖(GLU)含量和乳酸...

禁捕初期菜子湖两种典型生境底栖动物群落结构研究————作者:李博文;杜士威;王慧丽;姜潮;张晓可;刘凯;

摘要:为了解禁捕初期菜子湖大型底栖动物群落结构,本研究于2022—2024年对菜子湖两种典型生境(湖滨带和敞水区)开展了季节性调查。研究结果表明,共采集底栖动物83种,隶属于3门7纲17目32科,其中中国淡水蛏(Novaculina chinensis)和背瘤丽蚌(Lamprotula leai)为菜子湖首次记录的国家二级保护动物。整个调查区域底栖动物的平均密度和生物量分别为208 ind./m

基于转录组分析的蛙虹彩病毒减毒株对大口黑鲈的免疫调控机制研究————作者:楚馨;陈静;高铭悦;蔺凌云;姚嘉赟;沈锦玉;潘晓艺;

摘要:实验室通过连续传代致弱获得一株具有良好免疫保护效果的大口黑鲈蛙虹彩病毒减毒株(LMBVZJDSS-F110)。为评估该减毒株对鱼体的免疫作用,采集了免疫后1d、4d、7d及28d的肝、脾、头肾组织样本,进行了组织病理学和病毒载量分析,结果发现该减毒株对鱼体组织的损伤较轻,且病毒载量随时间推移在各组织中下降。此外,为进一步探究该减毒株对大口黑鲈的免疫调控机制,通过对头肾样本的转录组测序(RNA se...

香豆素联合传染性造血器官坏死病毒灭活疫苗对虹鳟的免疫效果————作者:邓倩;刘哲;潘玉财;权金强;宋国林;卢军浩;赵桂研;王建福;

摘要:开发安全有效的疫苗是预防虹鳟传染性造血器官坏死病毒(IHNV)爆发的关键。本研究重点开发了以香豆素为佐剂的IHNV灭活疫苗,疫苗安全性实验证明IHNV病毒液已被完全灭活。实验分为对照组、疫苗组和香豆素+疫苗组。疫苗注射剂量为150μL,对照组注射同等剂量的磷酸盐缓冲溶液(PBS),在疫苗接种14d(D14)后进行IHNV攻毒实验,并在D7、D14、D15、D21、D30进行虹鳟脾脏和血清的样本采集...

  相关科技期刊推荐

  核心期刊推荐

SCI服务

搜论文知识网 冀ICP备15021333号-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