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域研究与开发》(双月刊)创刊于1982年,是由河南省院科学院主管、河南省科学院河南省发展计划委员会地理研究所主办的地理学综合性学术期刊。始终贯彻“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方针,促进学术交流,发展本学科;突出地理学综合性,区域性特色,服务于国民经济建设。主要刊载:地域研究与开发方面的理论、方针与实践性文章。读者对象:主要是从事地理、可持续发展、区域经济、城市、环境、地图等方面的科研工作者及相关专业的师生。该刊为地理科学类中文核心期刊,1992年以来连续四届荣获河南省优秀科技期刊奖、全国优秀地理期刊;河南省优秀科技期刊20家提名候选期刊。
期刊栏目:
重大问题专论、理论与方法、区域开发与发展、可持续发展研究、城市研究、农业研究、旅游研究、环境研究
期刊收录:
万方收录(中)上海图书馆馆藏国家图书馆馆藏知网收录(中)维普收录(中)Caj-cd规范获奖期刊全国中文核心期刊
地域研究与开发杂志社征稿要求:
1、《地域研究与开发》文稿应资料可靠、数据准确、具有创造性、科学性、实用性。应立论新颖、论据充分、数据可靠,文责自负(严禁抄袭),文字要精炼。
2、《地域研究与开发》姓名在文题下按序排列,排列应在投稿时确定。作者姓名、单位、详细地址及邮政编码务必写清楚,多作者稿署名时须征得其他作者同意,排好先后次序,接录稿通知后不再改动。
3、《地域研究与开发》文章要求在2000-2400字符,格式一般要包括:题目、作者及单位、邮编、内容摘要、关键词、正文、参考文献等。文章标题字符要求在20字以内。
4、文章中的图表应具有典型性,尽量少而精,表格使用三线表;图要使用黑线图,绘出的线条要光滑、流畅、粗细均匀;计量单位请以近期国务院颁布的《中华人民共和国法定计量单位》为准,不得采用非法定计量单位。
5、为缩短刊出周期和减少错误,来稿一律使用word格式,并请详细注明本人详细联系方式。
《江苏城市规划》省级城市规划期刊投稿,是城市经过规划、建设后投入运行并发挥功能,提供服务,真正为市民创造良好的人居环境,保障市民正常生活,服务城市经济社会发展。因此,城市建设是以城市规划为依据最终服务于城市运行。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和“双百方针”,理论联系实际,开展教育科学研究和学科基础理论研究,交流科技成果,促进学院教学、科研工作的发展,为教育改革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做出贡献。
搜论文知识网并非《地域研究与开发》期刊的官网或杂志社,为客户提供期刊征稿、论文发表等中介服务,在客户与期刊 杂志社之间搭建了一座省时、省力的便 捷桥梁。本站与《地域研究与开发》等上百家同类正规期刊保持着多年的密切合作关系,切实提高客户期刊发表的质量与效率。通过本站发表论文,客户将获得更大 的 选择空间、更高的通过率、更快的发表速度、更满意的服务质量。
地域研究与开发最新期刊目录
重庆市合川区养老机构可达性及均衡性研究————作者:元文彬;杜久升;王羽;刘鼎铭;
摘要:在我国人口老龄化程度日趋加深的背景下,探究养老机构的空间可达性和均衡性对缓解养老压力、促进养老产业的健康发展具有重要意义。引入单一阈值和四级分段阈值,借助高斯两步移动搜索法、耦合协调度模型和莫兰指数,从床位和从业人员两方面分析了重庆市合川区养老机构可达性及均衡性。结果表明:(1)合川区养老机构可达性呈核式分布,由核向外依次递减,整体可达性较差,且各个地区差异明显,可达性相对较高的乡镇街道主要分布在...
生活圈视角下公共服务设施布局优化与机制完善——以郑州市建成区为例————作者:谭云;王景旭;杜军;
摘要:基于设施空间配置水平与生活圈人口分布的匹配关系,以郑州市建成区为例,深入分析城市公共服务设施的分布特征、空间格局及其供给与需求的适配性,模拟各类设施规划路径并提出机制完善建议。结果表明:(1)各类设施呈现“核心集中、边缘扩散”的空间集聚状态,不同类型设施在空间上表现出明显差异;(2)各类设施供给水平与社区居民日常生活的需求之间匹配不足,建成区内设施覆盖不全或覆盖不均的区域面积较大;(3)不同区域、...
基于多出行方式的老龄人公园绿地公平性研究——以广东省湛江市中心城区为例————作者:高英杰;吴帛阳;谢秋兰;张誉;范凌云;
摘要:在改进两步移动搜索法的基础上加入多出行方式的考量,以广东省湛江市中心城区为例,从供给、需求两方面综合测度公园绿地可达性,探究公园绿地分布在老龄群体及其不同经济群体间的关系,并探讨其公平性。结果表明:(1)公园绿地可达性呈显著“核心-边缘”结构,由中心向外围递减,集聚特征明显,存在16.34%的“隐性盲区”。(2)根据绿地需求和资源供给分布情况,公园绿地空间可分为享有型、一般型和稀缺型3种类型,供需...
海南岛传统村落空间分布特征及驱动机制研究————作者:陈智健;孟元;杨定海;肖玉冰;袁一哲;
摘要:选择海南岛91个国家级、省级传统村落为研究对象,采用GIS空间分析、地理统计法、基于最优参数的地理探测器模型等方法探究其分布特征、影响因素及驱动机制。结果表明:(1)海南岛传统村落在空间分布上有较强的不均衡性,并呈现出明显的聚集特征,总体表现出“东高西低、北高南低、一团多点”的格局。(2)海南岛大部分传统村落趋向于分布在地势低平、水源充沛、植被覆盖度高、文物单位集中的城市交接带或城市远郊,并依托县...
聚落“双修”视域下传统村落的活态性及保护探索——以陇中黄土丘陵沟壑区古城村为例————作者:薛乾明;宁雷;
摘要:以陇中黄土丘陵沟壑区甘肃省榆中县古城村为例,通过田野调查,构建其活态性评价指标体系并对其进行类型划分,通过引入聚落“双修”理念,针对性地对村落的保护发展路径进行探索。结果表明:(1)当前村落处于失活状态,受地域生态环境、本土文化保护、村落经济活力、保护发展机制及村民意愿诉求5类因子综合影响显著,其因子得分越高,村落的活态化发展水平越高。(2)影响村落活态发展的指标因素中,历史文化、村民诉求两个因素...
我国省际碳排放脱钩的动态演变及收敛性分析————作者:郭文强;于忠萍;雷明;史瑞雪;韦星羽;
摘要:运用Tapio脱钩指数、空间自相关与空间马尔科夫链模型,探讨2001—2022年我国省际碳排放脱钩的时空动态演化特征,并根据收敛模型进行俱乐部划分分析从而揭示我国省际脱钩关系的演变以寻求低碳发展路径。结果表明:(1) 2001—2022年我国各省份的脱钩类型由多样化共存逐步发展到以弱脱钩为主导,整体发展形势向好。(2)碳排放脱钩的全局空间正自相关性显著,局部空间发展以L-L聚集为主,东西空间分异愈...
西北五省人口生育率时空演变特征及政策启示——基于1990—2020年的人口统计数据分析————作者:董晔;李智雯;周书航;包安明;
摘要:基于1990—2020年人口统计数据,利用空间自相关分析、线性趋势分析等方法,研究西北五省人口总和生育率的时空演变特征。结果表明:(1)1990—2020年西北五省人口总和生育率呈下降趋势,但仍高于全国平均水平;人口总和生育率城乡差异缩小,均处在低生育水平阶段。(2)西北五省的人口总和生育率呈现明显的两极分化现象,高值集聚区从研究区的西部逐渐迁移至东部和南部,而低值集聚区则由东南部向西部汇集,最终...
城市群高端生产性服务业劳动力集聚水平的空间差异及收敛性分析————作者:胡绪华;张祖冲;李新;
摘要:基于2012—2022年中国11个主要城市群的数据,采取Dagum分解方法、核密度非参数分析方法及空间计量模型,研究城市群高端生产性服务业劳动力集聚水平的空间差异、分布动态及空间收敛。结果表明:(1)从空间差异来看,城市群高端生产性服务业劳动力集聚水平总体基尼系数呈上升趋势,其中组间差异的贡献最大,但处于不断下降趋势,而超变密度的贡献整体处于不断上升趋势。(2)从分布动态来看,城市群高端生产性服务...
乡村民宿价格的空间格局及其影响机制——以江西婺源县为例————作者:年柏翰;冯兴华;翁盈盈;江丽珍;
摘要:以江西省婺源县为典型案例地,基于乡村民宿样本基本信息,综合运用传统数理方法和空间分析方法刻画民宿价格的空间分异特征,并深入探究民宿价格的影响机制,提出促进县域乡村民宿高质量发展的对策。结果表明:(1)乡村民宿价格差异集中体现在东—西方向,整体呈“东高西低、南高北低、中高周低”的空间格局。高价民宿以带状和散点状分布为主,低价民宿则连片分布于外围边缘地区或嵌入高价区域。(2)乡村民宿价格在地域内的关联...
中国省域数字经济-科技创新-生态环境耦合协调的时空演化及影响因素研究————作者:赵海东;李桥兴;
摘要:运用相关模型分析我国省域在2015—2021年数字经济-科技创新-生态环境间耦合协调及其影响因素。结果表明:(1)各地的数字经济与科技创新等显著提升但生态环境呈波动变化趋势;(2)各二元系统和复合系统的协调度均呈现上升趋势且数字经济-科技创新系统的增幅最大;(3)复合系统协调水平的空间分布整体呈现东部高于中西部和沿海高于内地的状态,其分布与地区发展水平呈正相关;(4)政府财政支持、对外开放程度、经...
数字经济对中国生态福利绩效的空间溢出效应研究————作者:宋小语;赵林;张春霆;孙向红;刘清春;
摘要:在厘清数字经济对生态福利绩效作用机制的基础上,采用熵值法和Super-EBM模型对2011—2023年中国省域数字经济水平和生态福利绩效进行定量测度,刻画其空间格局演变特征,运用基准回归和空间杜宾模型实证分析数字经济对中国生态福利绩效的空间溢出效应。结果表明:(1)中国数字经济水平空间分布非均衡性突出,形成京津、江浙沪和珠三角三极格局;生态福利绩效在省际间极差化特征明显,并存在显著正向空间自相关性...
红25军长征豫陕甘段红色革命文化遗产点空间布局与发展途径研究————作者:孙玙;冯慧;
摘要:基于红25军长征这一特定历史线路,综合运用ArcGIS 10.8地理信息系统软件与主观评估方法,对红25军长征豫陕甘段的红色文化遗产点进行空间布局分析与发展途径研究,旨在揭示沿线遗产点的空间分布特征,评估其保护现状与开发潜力,并基于游客行为分析探索红色旅游发展传播的有效途径。结果表明:红25军长征豫陕甘段红色文化遗产呈沿线带状分布、多核心的集聚特征,可为旅游规划提供依据;沿线遗产地具备旅游开发条件...
湖南省旅游流网络结构与优化路径————作者:陈佩瑶;刘晓琼;刘清;胡颖超;范维;赵珈锐;
摘要:基于ArcGIS,Ucinet等软件,采用旅游时间、位置、文字等数字足迹数据,运用反距离权重插值法、社会网络分析法等方法,构建湖南省旅游流网络结构,分析湖南省旅游流的空间分布与网路结构特征。结果表明:湖南省旅游流的空间分布呈现出西部、西北部核心聚集,东部次核心聚集,中部、南部集中扩散以及少部分地区边缘化扩散的特征;湖南省旅游流网络规模大、整体密度偏低,呈明显的局部集中形态;武陵源、橘子洲、岳麓山、...
生态环境保护背景下南水北调中线工程水源区生态旅游发展的路径选择————作者:付柯锦;
摘要:南水北调中线工程水源区生态环境状况直接关系到整个工程的水质安全,发展绿色产业与生态旅游等举措可以从根源上保护水源区生态环境。基于生态旅游发展论述了旅游可持续发展的必要性,从优势、机遇、劣势、威胁4个方面对水源区生态旅游创新发展进行了SWOT分析,提出了水源区生态旅游创新发展要遵循生态优先、科学发展、可持续发展、多元化发展的四大基本原则,最后从七大方面论述了水源区生态旅游创新发展的路径选择
河南省县域国土空间效率格局演变及关联网络特征————作者:魏建飞;刘玖榕;李强;董佩佩;
摘要:利用超效率SBM模型测度2000—2022年河南省105个县(市)的国土空间效率,并借助修正引力模型和社会网络分析对国土空间效率的空间关联网络进行分析。结果表明:(1)2000—2022年不同空间效率梯度差异明显,空间动态性和非均质性特征并存。(2)效率网络演化等级跃迁明显,但各个空间仍以低连接水平的五级网络为主,豫南地区空间关联处于网络边缘。(3)网络密度先升后降,空间关联网络格局显现,但仍存在...
安徽省美丽乡村重点示范村空间分布特征及其影响因素————作者:杨槿;方志勇;石元博;
摘要:综合运用最邻近指数、不均衡指数、核密度估计和地理探测器等方法,以安徽省第一、二、三批美丽乡村重点示范村为研究对象,探究其空间分布特征与影响因素。结果表明:(1)安徽省美丽乡村重点示范村整体呈现集聚、不均衡分布特征。尽管各批次示范村空间分布趋于均衡化,但已创建示范村空间分布却趋于集聚化。(2)示范村空间分布具有“主要集聚地数量基本不变、范围不断扩大、集聚程度不断加深”的演变特点,当前呈现“两横三纵”...
基于行动者网络理论的大城市周边乡村转型过程与动力机制——以浙江省仙潭村为例————作者:周小平;姬林;谷晓坤;申端帅;刘博研;
摘要:大城市周边乡村作为乡村振兴与城乡融合发展的典型地区,剖析其转型过程与动力机制将有助于深化对乡村发展规律的认识。基于行动者网络理论,以浙江省仙潭村为例,采用案例研究方法系统剖析大城市周边乡村转型发展的过程及动力机制。结果表明:(1)仙潭村历经“生产性乡村—消费性乡村—多功能乡村”的转型过程。县镇两级政府、村委、民宿业主、村民等人类行动者和房屋、景观等非人类行动者共同构成的仙潭村转型行动者网络经历了构...
中国新质生产力的空间关联网络结构特征及其影响因素研究————作者:黄杰;陆洪阳;刘华军;
摘要:将新质生产力的“新”和“质”特征与生产力要素纳入评价指标体系,利用熵权法测算2011—2022年中国各省份的新质生产力发展水平,采用非线性Granger因果检验方法识别中国新质生产力的空间关联关系,运用社会网络分析方法和指数随机图模型分析了中国新质生产力空间关联的网络结构特征及其影响因素。结果表明:2011—2022年中国新质生产力水平得到了快速提升,东部沿海地区的新质生产力水平相对较高。在新质生...
中国八大综合经济区新质生产力发展水平的动态演进、空间分异及收敛性分析————作者:宁朝山;李可馨;
摘要:以中国八大综合经济区为研究区域,基于新型劳动者、新型劳动资料、新型劳动对象构建新质生产力指标体系,分别采用熵值法、核密度估计、Dagum基尼系数和条件β收敛模型,探究中国八大综合经济区新质生产力发展水平、动态演进、空间分异及其收敛性。结果表明:(1)2015—2022年中国八大综合经济区新质生产力发展水平均值呈现逐年增长趋势,东部沿海发展水平最高,西北地区发展水平最低;(2)各经济区内新质生产力发...
大运河文化带新质生产力的时空分异特征与影响因素——基于机器学习XGBoost-SHAP模型————作者:周丙锋;史静;谢新水;刘晟;曹倩倩;
摘要:采用熵值法对大运河文化带的新质生产力进行测算,并深入探究其时空分异特征。基于极限梯度提升算法-可解释机器学习(XGBoost-SHAP)模型对影响因素进行研究,以探讨影响因素之间的交互效应。结果表明:大运河文化带新质生产力发展水平呈现波动增长态势,相比于绿色生产力、科技生产力,数字生产力占新质生产力比例更大。各地区新质生产力发展水平存在一定差异,北京、江苏、浙江部分地级市为新质生产力发展高峰,河南...
相关科技期刊推荐
- 国家级《国外塑料》
- 省级遵义科技
- 省级《现代物业》
- 北大核心《武汉科技大学学报》
- 省级《广西科学院学报》
- 省级西安航空技术高等专科学校学报杂志
- 北大核心《动力学与控制学报》
- 国家级曲阜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 省级《浙江工业大学学报》
- 省级基建管理优化
- 国家级航天员
- 省级第一健身俱乐部理论研究
- 国家级《明胶科学与技术》
- 省级当代旅游学术版
- 北大核心水运工程杂志
- 国家级《中国高校科技》
- 国家级《中国高新技术企业》科技期刊
- 省级质量天地
- 国家级《中国安防产品信息》
- 省级中外玩具制造
- 省级《四川兵工学报》
- 国家级中外食品工业(下)
- 北大核心《湖泊科学》
- 省级数字世界
- 省级中外食品加工技术
- 国家级《中国钼业》
- 国家级城市住宅
- 国家级中国废钢铁
- 北大核心《高分子材料科学与工程》
- 北大核心铀矿地质矿业学报
核心期刊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