铜仁学院学报

所属栏目:科技期刊 热度: 时间:

铜仁学院学报

《铜仁学院学报》

关注()
期刊周期:双月刊
期刊级别:省级
国内统一刊号:52-1146/G4
国际标准刊号:1673-9639
主办单位:铜仁学院
主管单位:贵州省教育厅
上一本期杂志:《武汉船舶职业技术学院学报》工程师职称论文发表
下一本期杂志:《浙江交通职业技术学院学报》工程师职称论文发表

  【杂志简介】

  《铜仁学院学报》是综合性学术理论刊物,以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理论为指导,贯彻科学发展观,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和“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方针,主要反映本校的两个文明建设,刊发学术文章,反映科研成果,指导教学实践,交流科教学术信息,促进科教学术的繁荣发展。

  【收录情况】

  国家新闻出版总署收录

  中国期刊网全文收录期刊

  中国学术期刊(光盘版)全文收录期刊

  中国学术期刊综合评价数据库来源期刊

  【栏目设置】

  主要栏目:思想政治工作研究、红学大观园、地方文化、哲学天地、文学研究、历史研究、语言学研究、经济学苑。

  杂志优秀目录参考:

  1. 明清卫所制度与贵州城镇发展研究 张登灿,高应达,ZHANG Deng-can,GAO Ying-da

  2. 清代铜仁府商业的发展 杨千,李锦伟,YANG Qian,LI Jin-we

  3. 浅议地方文化在初中语文教学中的渗透 罗博,LUO Bo

  4. 如何在语文教学中运用乡土文化 张军华,ZHANG Jun-hua

  5. 论周大新《湖光山色》中外来人影响下的乡村变革 洪德燕,HONG De-yan

  6. 相似的北京城,别样的“京味儿”——《城南旧事》与《正红旗下》的“京味儿”比较 靳晓霞,李欣莲,JIN Xiao-xia,LI Xinlian

  7. 浅谈《聊斋志异》中蒲松龄的婚恋意识的进步性和局限性 张俊碧,ZHANG Jun-bi

  8. 三都水族民族传统体育项目“端节”赛马研究 潘明爱,PAN Ming-ai

  9. 东西方蒙娜丽莎艺术 王力,杨玉兰

  10. 贵州万山鼟锣的表演特点 杨治毅,YANG Zhi-yi

  11. 客家围屋设计生态特征及其功能研究 钟桂芳,腾明勇,ZHONG Gui-fang,RENG Ming-yong

  12. 色彩·心理与实际应用 李芳,LI Fang

  13. 浅议新时期中学民族体育教育 丁苏娟,DING Su-juan

  14. 让学生了解美术文化与生活的联系 游大芳,YOU Da-fang

  15. 马岩村社会保障问题及其对策研究 杨文英,皮坤乾,YANG Wen-ying,PI Kun-qian

  16. 盘县新民乡旅游开发前景探析 刘英,吴玉宝,LIU Ying,WU Yu-bao

  17. 贫困山区土地流转现状分析——以贵州省铜仁市为例 杨林,彭虹,YANG Lin,PENG Hong

  18. 农村留守老人产生的原因及对策研究——以凤凰县茨岩乡寸金村为例 张建,龙金菊,ZHANG Jian,LONG Jin-ju

  19. 问题与对策:铜仁市进城务工人员随行子女教育 钱方平,杨国毅,崔艺凡,严青林,张丹,QIAN Fang-ping,YANG Guo-yi,CUI Yi-fan,YAN Qing-lin,ZHANG Dan

  教育类国家级期刊投稿:艺术设计专业竞赛研究

  摘要:“教学”与“实践”相结合,“课堂”与“课外”时间相融合,“方案类”与“工程类”案例相借鉴,“全国性”与“地方性”大赛相穿插,拟达到以赛促教,以项促学的目的。

  关键词:艺术设计,室内设计,专业竞赛,以赛促教,以项促学

  中国正走在从发展中国家向发达国家迈进的道路上,艺术设计专业也经历了从无到有,直至今日蓬勃向上的发展机遇。目前,我国在艺术设计理论研究方面已经取得了显著的成绩,但是在实践方面却相对欠缺,尚未做到理论与实践的相结合。如何摒弃固有的死板、陈旧的教学理念,开创一个新型的教学格局尤为重要。

  铜仁学院学报最新期刊目录

牧业文化遗产视域下的藏彝走廊道路初探————作者:张池;

摘要:基于文化遗产学的视角,探析牧业文化遗产背景下藏彝走廊地区道路与河流的通道意义。在分析塑造藏彝走廊道路的自然与文化环境的基础上,分别梳理河道与道路的特征与分布情况,同时指出道路在引导古代游牧民族迁徙、改变牧业产业结构、形成贸易路线、推动沿线经济发展等方面的促进作用,从而揭示其在藏彝走廊牧业发展中的经济、社会、文化、生态方面的价值。藏彝走廊的道路不仅是物理空间的桥梁,更是牧业与农耕民族交往、交流与交融...

中国新质生产力发展水平测度及影响因素研究————作者:曹冲;

摘要:以中国30个省(自治区、直辖市)作为研究区域,从新劳动者、新劳动对象以及新生产资料三个核心维度对新质生产力的发展水平进行了全面评估,深入分析了影响新质生产力发展水平的各种因素。研究发现,在样本期间内中国新质生产力的发展水平实现了年均7.64%的提升;新质生产力的前期积累对当期发展产生了积极的正向循环和显著的示范效应,进一步推动了新质生产力发展的“提升效应”;技术创新、产业结构升级、市场化水平、政府...

新质生产力与新型城镇化发展的耦合协调研究——以长三角区域为例————作者:刘超;

摘要:以长三角区域为研究范围,运用综合赋权法、耦合协调度模型与障碍度模型,测度2013—2022年三省一市的新质生产力与新型城镇化的综合发展指数、耦合协调度与障碍度。结果表明:研究期内,长三角区域各省(直辖市)的新质生产力与新型城镇化综合发展水平不断上涨,区域发展的不平衡性有所缩小;各省(直辖市)两个系统长期呈现高水平耦合状态,两个系统的协调度在不断提升,江苏与上海达到了良好协调水平,浙江为中等协调水平...

黔东革命根据地创建的背景、特点及经验探析————作者:彭辉;黎启武;

摘要:黔东革命根据地是在湘鄂西苏区红三军需要根据地立足、中央红军战略转移需要确立目标地的历史关头创建的,红二、红六军团木黄会师孕育了红二方面军,两军团挺进湘西共同策应中央红军战略转移。这种特殊的时间节点、客观的斗争环境和主观的积极创造,揭示了革命根据地创建的普遍性与特殊性,对把握历史主动,创建历史伟业,并探索历史斗争经验具有一定的启示作用

以长征精神培育青年责任担当的价值意蕴及实践路径————作者:马婧;

摘要:伟大长征精神生发于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人民的二万五千里革命斗争实践,是中国共产党人艰苦奋斗、砥砺前行的生动体现,是中华民族和中国人民宝贵的精神财富,内含着丰富的育人资源。以长征精神培育青年责任担当,对青年责任认知方向的确立、责任情感的养成、责任意志的锤炼、担当能力的锻造具有重要意义。为此,以培育历史思维为着力点、营造校园文化为切入点、强化榜样引领为突破点、丰富社会实践为落脚点,以构建多维度的育人格局...

入场、控场与暖场:马克思论社会治理的三维场域——基于《法兰西内战》文本的考察————作者:冉光仙;赵星云;

摘要:治理场域蕴含地域、组织、制度、资源、关系、惯习等因素,是治理整体性和社会有机性的体现。巴黎公社在完成其“解释世界”与“改变世界”互变的过程中,从治理场域存在、变革和和谐的事实出发,辨析“人—实践—环境”“解释世界—改变世界”以及“国家—社会—人民”的逻辑关系,形成一幅由实践入场、理论控场、生活暖场构成的社会治理三维场域,各阶层人民参与公社治理体现了历史首创精神,既有对社会治理共同体的建构期盼,也有...

十月革命初列宁社会主义过渡思想探赜————作者:杨伟;陈梦君;

摘要:国内学术界对十月革命胜利初列宁社会主义过渡思想是直接过渡抑或渐进过渡一直存在争议。探赜列宁这一时期过渡思想,有承袭马克思恩格斯的过渡理论试图直接过渡到社会主义;受制于俄国生产力发展水平,列宁又提出向社会主义渐进过渡。从苏维埃建设实践分析,直接过渡占据主导。囿于当时的战争环境和苏俄国内阶级矛盾尖锐化,列宁渐进过渡构想没有成功实践。两种过渡方式并存折射出列宁社会主义过渡思想复杂镜像,而不是学术界论争的...

文体与观念形塑下的人物书写——《韩非子》《左传》子产史事之比较————作者:马铁浩;

摘要:先秦典籍中对同一人物或同一史事的书写,往往受到其学术文体和思想观念的制约。子产言行多载于《左传》,其中子产史事出自鲁国国史。韩非之韩国承自子产之郑国,《韩非子》中对子产的记述,或本自郑国国史。左氏与韩非所述子产史事略同,但论赞、预言、辞令与经说、论辩、难的文体之别,呈现出儒法的观念差异,进而改变了史事的叙述走向,形塑了两个面貌不同的子产

黎安理小说《梦馀笔谈》思想内容及其艺术特征————作者:李昌礼;

摘要:《梦馀笔谈》是清代贵州文人黎安理创作的笔记体志怪小说,其篇幅短小,思想内容丰富,通过故事叙述揭示生活事理、宣扬因果报应、阐述鬼神幽明之理,以实现教化和劝惩的目的。小说部分篇目的内容可与作者《自书年谱》相印证。叙事上,用第一人称,并在叙述中大量融入议论,这种表达方式进一步提升了小说的思想性。小说个别篇目在内容等方面与其他篇目上存在一些差异,但整体艺术审美追求基本一致,共同呈现出特有的艺术特征,即追求...

国际组织的权力下放与全球治理机制碎片化————作者:郑海振;

摘要:权力下放政策对联合国专门性国际组织产生了深远影响。一方面,权力下放提高了国际组织对区域和国家需求的敏感度,扩大了国际组织的影响力。但另一方面,权力下放也使得部分国际组织在总部之外形成了新的权力中心,总部和区域架构之间关系紧张。粮农组织和世卫组织的权力下放政策取得了不同效果。究其原因,权力运行机制、责任划分、规范性文件和支持保障系统都是影响权力下放的关键因素。国际组织的权力下放改变了全球治理的主体和...

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家庭教育逻辑论析:内涵、基础与实践取向————作者:曾书清;

摘要:家庭教育是涵养青少年民族意识的奠基环节,在国民思想教育体系中至关重要。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家庭教育是监护人为增进未成年人对中华民族成员、中国公民身份的认同,对其知识储备、价值系统、道德准则、行为模式实施的正向引导和潜在影响。中华民族历史上优秀家风、家训、民间传统等家庭教育资源不断涌现,现实中家庭教育法制保障日臻完备,为全国各族家庭开展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主题教育奠定了深厚基础。未来应进一步完善...

历史制度主义视角下中小学校长培训政策的变迁逻辑————作者:戴岳;宋景艳;

摘要:我国中小学校长培训政策作为中小学校长专业发展的重要保障,经历了发轫启动、巩固完善、深化改革三个阶段。基于历史制度主义视角来看,宏观制度背景、中观多元变量、微观主体行为是影响中小学校长培训政策变迁的结构性因素,而路径依赖和关键节点则是构成中小学校长培训政策变迁的历史逻辑。因此,优化中小学校长培训政策,一要构建协作机制,鼓励利益相关者从“被动参与”走向“主动协作”;二要把握关键节点,营造教育家型校长成...

试论让人记得住乡愁的教育————作者:余小茅;陈杰;

摘要:历经百年演变的中国现代教育运动,让中国数千年传统教育出现断裂,在工业化、城镇化的急速推进中,传统中国渐行渐远,一种寄寓传统中国之文化命脉的乡愁越来越晦暗不明。中国现代教育在当下中国社会的整体结构体系中处于游离状态,一方面要强调教育与中国社会发展的“同频共振”,另一方面则要求通过教育培植现代中国人的传统文化根脉。认清中国现代教育的使命与准确定位,让教育成为让人记得住乡愁的教育,成为每一个关心中国现代...

民间传统仪式的“过渡”与“交融”——基于大方县牛场乡“开路”法事的考察————作者:彭丹;

摘要:民间传统仪式是中华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不仅承载着丰富的文化资源,更诠释了多民族交融互嵌的内在结构。“开路”法事活动作为一项民间传统仪式,在当地民俗文化中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通过对牛场乡“开路”法事的考察,认为其“过渡”形态呈现出“分割”——“边缘”——“聚合”的转换演绎,这一过程中既促进了传统文化的传承与保护,其展演形式、法事器具、人物表述、情节喻义等元素更诠释了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细部。基于“...

《铜仁学院学报》2024年总目录

摘要:<正>~

数字化转型与真实盈余管理——基于公司治理和外部审计监督视角————作者:高淑娟;

摘要:在引导数字经济和实体经济深度融合的背景下,数字化转型成为企业高质量发展的必然选择,基于此,文章以A股上市公司2017-2022年数据作为研究样本,研究数字化转型与真实盈余管理之间的关系,并引入公司治理和外部审计监督作为调节变量,探寻调节变量在数字化转型和真实盈余管理关系中发挥的调节效应。研究发现:数字化转型能够抑制真实盈余管理;完善的公司治理机制和高质量的外部审计可以有效抑制数字化转型对企业真实盈...

ESG表现与企业高质量发展——基于全要素生产率视角————作者:张帆;

摘要:利用我国2012—2021年上市公司A股数据,实证检验了ESG表现对企业发展质量的影响,并深入分析这种影响的作用路径以及异质性。研究发现,企业良好的ESG表现能够提高其发展质量。经过稳健性检验后,这一结论依然成立。进一步研究机制作用发现,良好的ESG表现能够通过促进企业创新和提升信息透明度来提高企业发展质量。异质性分析结果显示,在国有企业和非污染企业,ESG表现更能帮助企业实现高质量发展;在非东部...

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视域下民族院校《文化产业发展》课程建设刍议————作者:孙娜娜;

摘要:《文化产业发展》课程关注“文化”和“产业”双重要素,具有促进各民族文化交融互鉴、提升中华民族文化自信、构筑各民族共同走向社会主义现代化的物质基础、推动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显著功能。从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视域来看,民族院校的《文化产业发展》课程存在教学内容陈旧、实践关联性差、共同性彰显不足等问题。在下一步课程建设中,需要通过正确把握共同性与差异性、传统性与现代性、物质与精神这三对关系来化解上述问...

基于《资本论》的符号拜物教批判————作者:邓雄雁;

摘要:立足《资本论》的拜物教理论,批判性吸收鲍德里亚的符号拜物教理论,可以剖析消费社会中消费异化现象。在消费社会中,存在忽略商品使用价值而去追逐“符号/价值”的现象,这是当代西方社会的符号崇拜。鲍德里亚基于语义学的差异逻辑分析符号拜物教,然而这是不充分的。依据马克思资本批判的辩证法思想,差异逻辑的根源是资本逻辑,符号拜物教是资本拜物教的当代表现形式。消除符号拜物教的蛊惑,不是以乌托邦式的象征交换取代交换...

规约与折中:人民文学出版社与20世纪50年代作家文集出版略论————作者:杨洁;

摘要:20世纪50年代,人民文学出版社仅仅出版了六部作家文集。某种程度上来说,这一罕见现象的背后,体现的是该时期文学模式与文学规范的显著存在。考查作家文集的出版情况,发现健在作家都无一例外地对旧作展开过修改。在此基础上,梳理版本变迁,不但有助于呈现作家的旧作修改困境,更能揭示与之对应的作家身份调适过程,从而为20世纪50年代作家文集出版现象提供参考

  相关科技期刊推荐

  核心期刊推荐

SCI服务

搜论文知识网 冀ICP备15021333号-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