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论文知识网为客户提供省级以上期刊发表的相关信息以及相关渠道的中介服务。本站并非《石油勘探与开发》 杂志的官方网站,与《石油勘探与开发》等同类优秀期刊杂志保持密切的合作关系,负责合作期刊的推荐、征稿、信息整理收录等工作。网站本着用心为 客户服务的原则,根据客户的不同需要及稿件特点,可以在数千家期刊中,推荐最适合您的论文发表的正规期刊,帮助客户节约时间和成本,提高论文发表的成功 率。
期刊简介:《石油勘探与开发》是中国石油天然气股份有限公司勘探开发研究院、中国石油集团科学技术研究院主办的中、英文科技期刊,主要刊载与石油天然气勘探开发相关的各学科基础理论与应用技术研究方面的具有创新性、能够反映中国石油工业重大成果的高水平科技论文,读者对象为国内外石油天然气科技工作者。《石油勘探与开发》为双月刊,每双月下旬出版。
主要栏目:专家论坛、石油地质研究、综合勘探技术、油田开发与油藏工程、油藏物理、应力场研究、石油学史。
《石油勘探与开发》已被美国工程索引(Ei)、美国地质信息数据库(Geo-Ref)、美国石油文摘(PA)、美国化学文摘(CA)、爱思唯尔公司的Scopus引文数据库、美国剑桥科学文摘数据库(CSA:MI)、俄罗斯《文摘杂志》(AJ)、CBST科学技术文献速报(日)(2009)、Pж(AJ)文摘杂志(俄)(2009)、EI工程索引(美)(2009)、日本科学技术社数据库(JST)等国际著名数据库收录。获奖情况:全国优秀期刊一等奖(第一届)、优秀石油科技期刊奖、全国优秀期刊二等奖(96第二届)、中科双奖期刊、Caj-cd规范获奖期刊。核心期刊:中文核心期刊(2008),中文核心期刊(2004),中文核心期刊(2000),中文核心期刊(1996),中文核心期刊(1992)。
搜论文知识网是一个专业致力于期刊征稿、论文发表、写作指导、文献参考等服务项目的综合服务网站,为客户提供了权威、专业的服务。用心服务是我们的运行宗 旨,客户满意是我们的工作目标。经过多年的发展,本站与国内上几百种权威期刊保持着密切的合作关系,已拥有大批的固定客户群,覆盖全国大部分省市。
石油勘探与开发最新期刊目录
基于热流固耦合作用的深水裂缝性地层高温高压井关井求压方法————作者:陈刚;王志远;孙小辉;钟杰;张剑波;刘雪琪;张明伟;孙宝江;
摘要:综合考虑温度、压力对深水裂缝性地层高温高压井井内流体密度的影响和地层裂缝变形对关井续流作用的影响,耦合关井温度场模型、裂缝变形模型和气体流动模型,建立考虑热流固耦合作用的关井井筒压力计算模型,分析地温梯度、井底压差、钻井液池增量和井涌指数对井口套压的影响规律,并基于耦合模型计算结果建立高温高压井关井求压图版。研究结果表明:地温梯度、井底压差、钻井液池增量与井口套压呈正相关关系,井涌指数越大压力攀升...
中国建设“能源强国”的内涵、路径与意义————作者:邹才能;李士祥;熊波;杨智;刘翰林;张国生;马锋;潘松圻;关春晓;梁英波;唐博宁;吴松涛;龙吟;王子恒;
摘要:通过总结世界能源结构与中国能源资源禀赋特点,分析了中国建设“能源强国”的时代背景与历史机遇,提出了中国“能源强国”实现路径与举措。研究表明:中国具有“煤炭较多、油气较少、风光无限”的资源禀赋,煤炭消费占比高、油气消费占比低、新能源消费快速增长的消费结构特点。多能互补、绿色发展、稳定供应与碳中和协同的“全能源系统”是解决能源转型与能源独立的有效途径。中国建设“能源强国”要坚持化石能源稳步有序低碳化发...
全油气系统理论在全球水合物资源评价中的应用————作者:庞雄奇;贾承造;谌卓恒;徐帜;胡涛;鲍李银;蒲庭玉;
摘要:天然气水合物作为一种广受关注的清洁能源,因缺乏统一的资源评价方法,且存在资源评价关键参数难以获取的难题,导致全球资源评价结果差异巨大。基于全油气系统理论,通过油气动力场控藏分析,建立水合物资源潜力与常规-非常规油气资源的定量关系模式和水合物资源评价模型,进而依据常规油气资源反演评价水合物原地和可采资源量。根据蒙特卡洛模拟(Monte Carlo Simulation)反演全球水合物原地资源量和可采...
海相过成熟页岩有机质孔隙与分子官能团的响应关系:来自AFM-IR的证据————作者:赵建华;刘可禹;赵生辉;胡钦红;吴伟;陈扬;刘国恒;李俊乾;俞凌杰;游祖辉;刘贝;王晔;
摘要:以四川盆地下志留统龙马溪组页岩为例,采用AFM-IR光谱技术对不同类型和赋存状态有机质开展亚微米尺度分子官能团分析,结合扫描电镜下孔隙发育程度定量统计,探讨海相过成熟页岩中有机质孔隙形成演化机理与有机质化学组成及结构变化之间的关系。研究结果表明,页岩中笔石表皮体和焦沥青AFM-IR在波数约1600cm-1处代表芳香族化合物共轭双键C=C的伸缩振动占主导地位,1375,1 45...
四川盆地二叠系大隆组页岩气富集高产主控因素及勘探潜力————作者:雍锐;杨洪志;吴伟;杨雪;杨雨然;黄浩勇;
摘要:基于钻井、录井、测井、地质实验等基础资料,对四川盆地海相二叠系大隆组页岩地质特征及页岩气富集高产因素开展研究。结果表明:(1)大隆组优质页岩形成于吴家坪组沉积后,主要发育在四川盆地北部开江—梁平海槽内,深水陆棚沉积相和硅质生物繁盛的深水还原环境形成了富有机质的黑色硅质页岩;(2)大隆组页岩有机质孔与无机质孔发育,脆塑性矿物交互成层,叠加强压实作用扩缝增渗,在有机质孔发育的基础上,4 500 m以深...
基于分布式光纤测温的分段多簇压裂过程裂缝参数诊断方法————作者:魏操;李海涛;祝效华;张楠;罗红文;屠坤;程时清;
摘要:选用Carter模型表征裂缝扩展和压裂液滤失动态行为,同时考虑压裂液在井筒、裂缝和油藏间的流动传热,建立水平井分段多簇压裂过程热-流耦合温度响应正演模型,分析压裂参数、裂缝参数对分布式光纤(DTS)温度响应的影响规律,提出基于模拟退火算法的裂缝参数诊断方法,并通过矿场实例应用验证模型可靠性。研究表明:多簇压裂过程中温度响应曲线具有“V形”典型特征,其位置与压裂裂缝对应;压裂液排量越大、压裂与停泵时...
四川盆地德阳—安岳裂陷槽东西两侧震旦系灯影组天然气地球化学特征差异及其成因————作者:宋泽章;金世贵;罗冰;罗情勇;田兴旺;杨岱林;张子羽;张文锦;武鲁亚;陶佳丽;何家欢;李文正;葛冰飞;王冠;高嘉玮;
摘要:以四川盆地德阳—安岳裂陷槽两侧震旦系灯影组天然气藏为研究对象,在充分对比不同地区灯影组天然气地球化学参数(组分、同位素组成)的基础上,明确裂陷槽两侧灯影组天然气地球化学特征差异及其成因。研究表明:(1)裂陷槽两侧灯影组气藏以原油裂解气为主,成熟度高,为典型的干气;(2)受较强的硫酸盐热化学还原反应(TSR)改造,裂陷东侧灯影组气藏的H2S、CO2含量高,...
油气藏开发诱导变形的等效力模型及其体积边界元解法————作者:裴雪皓;刘月田;薛亮;
摘要:针对传统有限元模拟方法无法完整考虑半无限大地层、求解精度较低的问题,从半无限大地层视角出发,推导建立油气藏开发诱导变形的等效力模型,开发体积边界元数值求解方法,并进行验证与测试。将油藏内部渗流与渗流边界对地层变形的影响分别等效于油藏内部和油藏边界处受到外力作用时对地层变形产生的影响,给出了渗流等效力和边界等效力的计算方法,地层任意点的变形解可通过渗流等效力、边界等效力与格林函数的卷积得到;离散化后...
全球二氧化碳捕集、利用与封存产业集群技术进展及应用展望————作者:王国锋;吕伟峰;崔凯;姬泽敏;王恒;何畅;何春雨;
摘要:系统梳理全球CO2捕集、利用与封存(CCUS)产业集群的发展现状,通过对比分析国内外CCUS产业模式和成功经验,探讨中国CCUS产业规模化发展的挑战和对策。全球CCUS产业已明显呈现出规模化和集群化发展趋势,北美地区在大规模CO2捕集、长距离管道输送、管网优化和大规模驱油等方面已形成关键技术体系,集群建设较为成熟,且产业模式逐渐由CO2 古龙页岩油二氧化碳前置压裂适应性评价————作者:雷征东;孟思炜;彭颖锋;陶嘉平;刘一杉;刘合; 摘要:根据古龙页岩油现场实践,结合CO2与古龙页岩油储层基质和流体相互作用系列实验,系统评价CO2前置压裂在古龙页岩油的应用效果及适应性。先导试验表明,相较于常规压裂井,CO2前置压裂井表现出初产较高但递减快、累产低、气油比偏高且不稳定、产液量不具优势等4个显著特点。出现这些生产特征的原因在于:一方面,CO2前置压裂... 超深层碳酸盐岩储层可视化模拟实验与孔隙演化机理————作者:胡安平;佘敏;沈安江;乔占峰;李文正;杜秋定;袁长剑; 摘要:针对深层—超深层碳酸盐岩孔隙形成演化过程恢复与保持机理研究的难题,研制了超深层高温高压储层可视化模拟实验装置,该装置包括4项核心模块:超高温高压三轴应力反应釜(温度大于300℃、压力大于150 MPa)、具温压可调节功能的多时段-连续流、超高温度压力蓝宝石视窗池和流体属性高温高压原位测定和超高温高压渗透率实时在线检测。应用新装置,开展深层—超深层逼近真实地质背景碳酸盐岩溶蚀-沉淀模拟实验,取得3项... 塔里木盆地雄探1井寒武系油源特征与超深层勘探潜力————作者:苏劲;王晓梅;杨宪章;李谨;杨煜鹏;张海祖;方玙;杨春龙;房忱琛;王亚龙;魏彩云;翁娜;张水昌; 摘要:塔里木盆地台盆区已发现的超深层(深度大于8 000 m)油气主要赋存于北部坳陷F5走滑断裂以东的下古生界储层,而该断裂西侧寒武系超深层的油气来源和勘探潜力尚不明确。通过岩相和分子标志物分析,揭示出塔里木盆地寒武系纽芬兰统至少存在硫化斜坡、深水陆棚和局限海湾3种不同沉积环境的“等时异相”烃源岩。近期在塔北西端的雄探1井寒武系发现高产凝析油气,原油中检出完整的芳基类异戊二烯烷烃生物标志物,但未检测到三... 油气田地层水分析数据的可信度评价方法与影响因素分析————作者:李伟;谢武仁;武赛军;帅燕华;马行陟; 摘要:针对油气田地层水化学分析结果容易受其测试、试采、采集、储运、分析等过程中各方面的因素影响,从而导致地层水实际特征难以被真实反映的问题,开展了对中国含油气盆地油气田地层水数据可信度评价方法的调研,以及常用化学指标、水化学特征系数、与其对应地质背景的研究。研究结果表明:地层水判识方法包含物理特征、水化学组成特征、水型特征、特征系数等单因素的基础方法,在此基础上,提出了主要根据钠氯系数与脱硫酸系数相关性... 《石油勘探与开发》2025年第2期部分文章预告 摘要:<正>~ 超临界水环境下稠油改质降黏特性实验————作者:黄中伟;沈亚洲;武晓光;李根生;龙腾达;邹文超;孙唯真;沈昊旸; 摘要:通过室内实验和测试分析,系统阐述超临界水环境下稠油改质降黏的宏观及微观特征,并分析反应温度、反应时间、油水比3种反应参数对产物及降黏效果的影响。研究表明:经超临界水处理后,稠油流动状态显著改善,平均降黏率达99.4%。反应温度过高,将导致胶质和沥青质含量增加,焦炭产量显著提升,最佳温度为380~420℃;反应时间过长,稀油产量持续增加,但胶质与沥青质含量也有所提升,最佳反应时间约为150 min;... 煤岩气成藏机理与煤系全油气系统————作者:李国欣;贾承造;赵群;周天琪;高金亮; 摘要:煤系是含油气盆地重要的烃源岩和储集岩,国内外许多大型天然气田、煤层气田就由煤系烃源岩供气或在煤岩内储集成藏。受页岩油气探索实践的启发,按照“将煤岩作为储层整体勘探”的思路,在保存条件较好的深部煤岩内实现了煤岩气勘探开发突破,开辟了煤岩储层内非常规天然气发展的新领域。基于勘探开发实践资料,开展了煤岩气成藏机理的系统研究,揭示了“三场”控制成藏机理,明确了煤岩气与煤层气成藏作用的主要差异。分析了鄂尔多... 库车坳陷超深层碎屑岩油气地质研究新进展和下步勘探方向————作者:王清华;杨海军;杨威; 摘要:基于塔里木盆地库车坳陷超深层陆相碎屑岩近几年取得的重要勘探进展,开展新一轮油气地质综合研究。形成4点地质认识:(1)建立多滑脱层复合、多期构造叠加、多层构造变形的“3多”构造模型,多期构造圈闭纵向叠置,下伏超深层发现系列构造圈闭;(2)三叠系—侏罗系发育3类有机相5套规模优质烃源岩,与3套区域储盖层构成超深层良好生储盖组合;(3)源岩、储层、盖层、断层等4因素控制大油气田的形成,根据其空间配置关系... 《石油勘探与开发》征稿简则 摘要:<正>《石油勘探与开发》创刊于1974年,由中国石油天然气股份有限公司勘探开发研究院、中国石油集团科学技术研究院主办,以促进石油地质勘探、油气田开发、石油工程、碳中和、新能源、新领域的理论技术发展与学术交流为办刊宗旨。《石油勘探与开发》开辟“油气勘探”、“油气田开发”、“石油工程”、“碳中和新能源新领域”等栏目,欢迎广大作者撰写相关的中、英文论文 汇聚油气科技智慧 共筑能源学术平台——《石油勘探与开发》2025年新春寄语 摘要:<正>律回春渐,新元肇启。在送别2024年、喜迎2025年春节之际,《石油勘探与开发》编辑部全体同仁向期刊编委、专家、作者、读者及各界朋友致以最衷心的感谢和最诚挚的新春祝福!笔耕墨铸,砚见真章。创刊50年来,《石油勘探与开发》矢志科技传播,探索了一条特色办刊之路。期刊开创中、英文双语办刊模式,探索了把论文发表在祖国大地上、同时促进国际学术交流合作的新途径。期刊被SCI、Ei数据库同时收录,以中、英... 煤岩气成藏机理与煤系全油气系统————作者:李国欣;贾承造;赵群;周天琪;高金亮; 摘要:煤系是含油气盆地重要的烃源岩和储集岩,国内外许多大型天然气田、煤层气田就由煤系烃源岩供气或在煤岩内储集成藏。受页岩油气探索实践的启发,按照“将煤岩作为储层整体勘探”的思路,在保存条件较好的深部煤岩内实现了煤岩气勘探开发突破,开辟了煤岩储层内非常规天然气发展的新领域。基于勘探开发实践资料,开展了煤岩气成藏机理的系统研究,揭示了“三场”控制成藏机理,明确了煤岩气与煤层气成藏作用的主要差异。分析了鄂尔多... 相关科技期刊推荐 核心期刊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