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简介:
《系统科学学报》(季刊)1993年创刊,是中国系统科学研究会会刊,哲学类核心期刊。本刊以马克思主义系统思想为基础,运用现代科学成果,探讨系统辩证学、系统哲学、系统科学原理的理论及其应用等问题。
《系统科学学报》主要刊登系统科学、系统辨证学等方面的最新研究成果,包括理论研究成果和系统科学在各领域的应用研究。本刊为公开发行的学术性刊物。读者对象为系统科学研究工作者、高等院校的教师和研究生。
主要栏目:系统辩证哲学理论、系统哲学理论、系统科学原理研究、系统管理以及系统工程等。
杂志编辑部投稿要求:
1、文稿必须是未在其它刊物上发表的论文,一般要求不超过8000字,并附有3 ̄5个关键词和100 ̄300字的摘要。
2、来稿要求:(1)电子版文稿(2)要求附英文提要和3 ̄5个英文关键词,作者姓名按汉语拼音规范书写。(3)要求注明作者的基本信息(包括:出生年月、性别、工作单位、职称、研究方向、地址、邮编、联系电话、E-mail等)。(4)参考文献放在文末、英文提要前。书写格式以GB7714-87为准。引用或借鉴他人资料时,务必注明来源。
3、本刊对来稿中的个别错别字、笔误、审稿人建议修改的文字等有修改权。对不得改动的稿件,请来稿时务必注明。
4、来稿被采用后,编辑部通知作者本人。本稿录用与否,概不退回,故请自留底稿。稿件寄到编辑部后四个月未接到采用通知,可自行处理。
5、稿件一经发排,一般不得抽回或文字改动,并应及时按规定交付版面费;刊出后,赠送当期《系统科学学报》两本。
期刊论文网投稿:信息系统安全运维管理平台建设研究
摘 要:为提高信息化运维水平,建设一套安全运维管理平台势在必行。通过对IT基础设施与应用系统的集中监控,对安全事件、问题、变更、配置等运维服务进行集中处理,全面提升信息安全保障能力,提高信息安全管理水平,为运维工作提供有效技术支撑。
关键词:期刊论文网,安全运维,技术支撑,信息安全
1 引言(Introduction)
为进一步规范信息安全管理,提高信息安全管理水平,建设一套集“监、管、控”功能为一体的安全运维管理平台势在必行[1,2],通过对IT基础设施与应用系统的集中监控,实时反映IT资源的运行状况,对事件、问题、变更、配置等运维服务进行集中处理,最终实现信息资产可知、运行状态可视、服务流程可管、运维操作可控,全面提升信息安全保障能力,有效支撑业务系统的稳定运行,为运维工作提供有效技术支撑。
系统科学学报最新期刊目录
科学范式、专业分工、实用主义——库恩留给方法论多元主义的遗产————作者:朱志昌;肖玉;陈林昊;
摘要:在宣称“方法论多元主义已经在理论上取得胜利”之际,人们开始担忧,为何这一胜利未能惠及到更广泛的社会科学及应用学科。人们寻求了各种补救方案,但这些补救大多仍停留在陈述策略的调整上。针对这一现状,本文主张对方法论多元主义的理论进路进行批判性反思。尽管范式作为根隐喻看似便于方法论多元主义的合法化,但从一开始,它就将方法论多元主义的理论化困于一场没有胜算的斗争中。根据库恩后期关于科学变革的“专业分工”的观...
英国应用性系统思维研究综述————作者:谭春林;
摘要:本文旨在系统综述英国应用性系统思维(Applied Systems Thinking)的研究历程与前沿进展,该领域以系统科学为基础,以系统思想为核心,形成了一系列系统方法论,旨在解决复杂性问题。自20世纪50年代起,随着系统科学理论的兴起与发展,系统思维逐渐形成并被跨学科应用于管理科学等多个领域。彼得切克兰德等一批英国学者,通过结合社会理论与管理实践,创立了旨在指导组织管理与复杂问题解决的系统方法...
活系统模型的系统思想及其方法论价值————作者:黄键;
摘要:活系统模型是组织控制论的核心理论,该模型融合了整体性原理、多样性原理、自主性原理、递归原理以及反馈机制等核心系统思想,从而在应对复杂组织问题时具有独特优势。作为衔接硬系统方法与软系统方法的关键理论,活系统模型在应用系统思考中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活系统模型具有三大方法论价值:首先,模型体现了整体性原理的功能主义,通过各子系统的协同运作实现组织目标;其次,模型体现了层级形式的结构主义,强调系统的分层结...
复杂系统视角下社区适灾韧性演化趋势研判————作者:梁伟静;薛晔;徐菁;
摘要:当前社区适灾韧性存在难以有效判定和提升的问题,而社区本身是“社会—经济—环境”多系统复合而成的复杂系统,因此本文基于系统性思维,从时间、空间及灾害三重维度解构社区适灾韧性的影响因素及其作用机理,并结合压力—状态—响应(PSR)模型与Brusselator模型构建社区适灾韧性动态演化量化模型,实现对不同类型社区适灾韧性演化状态的实证分析。研究表明:社区适灾韧性演化趋势取决于压力与响应的关系,当二者严...
生态治理的博物学之路——基于地方性知识观————作者:赵梦寒;刘敏;
摘要:文章从地方性知识的视角研究博物学的生态价值,旨在为现代生态治理提供博物学方案。地方性知识是适合于局部地理和生态环境的知识,有效的生态治理需要依赖地方性知识,而博物学为找寻地方性知识所蕴含的生态智慧提供了可能路径。博物学在处理人与自然关系问题、构建整体式生态意识等方面具有积极意义。文章探究了基于地方性知识视角下的生态治理的博物学方案,主张从以下三个方面,即构建自然知识与社会知识平衡的生态治理理念、利...
互补系统论的方法论审度————作者:涂明君;李旗峰;
摘要:互补系统论是1980年代科系统热的后继,与其说它是理论,毋宁路径、方向、进路。就其一般意义而言,它将子系统间功能耦合作为基本特征,强调相容性互补和互斥性互补的认识论和方法论。它强调科学活动具有经验事实-科学理论-数学符号的互补性整体结构,经验主义-唯理论,归纳-演绎,发现-证明互补。就社会领域而言,它认为人具有个体生命-行动机制-心灵意图的系统人性,社会具有使命目的-制度规范-共享意图的组织系统性...
司马贺建模方法的跨学科整合————作者:汤杉杉;刘劲杨;
摘要:贯穿司马贺思想始终的建模方法是跨学科研究方法的典范。为了实现对“现实世界中复杂的人类理性行为”的理解,司马贺以科学实证精神和系统层级观为基本取向,对个体理性行为、组织管理行为以及认知与智能行为依次展开建模工作。各层级内部模型呈现出变迁、整合和类比的关系,不同层级的建模汇合为“人工科学”新领域,推进了当代跨学科方法论的发展,为解决社会复杂性问题提供新路径
跨层次的社会科学方法论探索————作者:王志康;
摘要:受系统复杂性科学的影响,人们对社会的看法发生了转变:从机械社会观转向自组织社会观。社会观的转变带来社会方法论的革命:从还原论到层次论。社会的复杂性源自社会系统层次间的相互关系,理解和把握社会事物和现象必须从分析社会系统内外不同层次和跨层次的相互关系入手。跨层次方法论将成为社会科学中最重要的方法论,具体应用于社会各个方面和领域
编者按————作者:董春雨;
摘要:<正>系统科学的研究需要做到“顶天立地”,所谓“顶天”即在理论层面上要有所突破;而“立地”则是在应用层面上有所建树,充分发挥和展示其强大的思想武器的功用。当前高校思政教育面临的局面极其复杂,任务极其繁重。运用系统科学的思想与方法,探索我国高校思政教育的特点和规律,对于开拓思路、提高思政教育的整体水平,有着重要的现实意义
《系统科学学报》稿约
摘要:<正>1.《系统科学学报》是中国系统科学研究会会刊,是全国中文核心期刊(见《中文核心期刊要目总览》),被南京大学中国社会科学研究评价中心选入“中文社会科学引文索引(CSSCI)”。本刊为公开发行的学术性刊物,主要刊登系统哲学、系统科学基础理论、系统思维等方面的理论和应用研究成果。读者对象为系统哲学、系统科学研究工作者及高校师生
产业与地方性知识————作者:吕乃基;
摘要:地方性知识是知识论中的重要概念。产业哲学是由科学技术哲学衍生发展出来的新分支学科。以地方性知识切入产业哲学,既可以拓展知识论的应用范围,也为产业哲学提供新的视野。知识的地方性分为自然地方性和社会地方性。第一产业主要涉及自然地方性。然而,在制造业发展经历的三个阶段,社会地方性从未销声匿迹。制造业的一大特点是形成产业链。产业链是知识流的载体,企业因知识流而成链。知识流由普适性经地方性直至个人,以及由知...
论系统科学与经典科学的关系——基于“系统属性”的考察————作者:叶立国;
摘要:基于系统所具有的“质料性”和“关系性”两种属性,可以更为深入地洞悉系统科学与经典科学两种学科范式之间的关系。无论是经典科学还是系统科学,其研究对象都是各种“具体系统”,前者主要关注系统的质料性,后者主要关注系统的关系性。从经典科学到系统科学的演变在不同视角下既具有连续性又具有不连续性,涌现性并不必然推出不连续性。主要关注质料性的经典科学与主要关注关系性的系统科学在两个维度上相互补充。系统科学具有的...
系统生成论的整体研究与简化方法————作者:李曙华;
摘要:系统科学从语言、逻辑的整体建模到计算机建模与数值实验,从整体简化到简单性生成复杂性,从借助经典数学进行定性分析到基于方程迭代发现标度律,并创立普适性理论,给出把握尺度变换的数学模式,开创了全新的整体研究与简化的科学研究方法。由此,系统科学从对系统整体稳定与演化的唯象描述走向整体生成的因果描述,彻底超越经典科学分解-还原方法,揭示了适于不同系统,贯通系统所有层次的共同规律,在完成“整体性转向”的同时...
系统生成论与生成式人工智能————作者:李冬生;
摘要:系统生成论认为世界是系统整体,世界是生成的而不是构成的,生成过程不可还原只能还元。生成元是系统生成的动力因,蕴含着系统的生成信息。系统生成是信息主导和信息创生过程,也是系统自组织过程,存在系统涌现,超循环是系统自组织生成机制。系统生成遵循生成因果律。生成式人工智能在基础的运作机理上利用的是生成内容与训练数据在概率上的相似性与相关性,实现途径上要把输入做分割经运算后按权重进行组合而输出,本质上是还原...
“道法自然”的系统生成论解析————作者:何凯文;
摘要:回归老子的“象语言”视角,可以发现“道法自然”之“自然”的本意是“自法”,即道自发生成并遵循的生成规律——阴阳法则。阴阳法则是老子宇宙生成论的集中表达,拥有可会通现代系统生成论的丰富思想,包括演化和时间都先于存在的思想、“阴阳—生成元”之思想、“弱用”初始条件及蝴蝶效应之思想、“精气”之物质和信息不离之思想、“乡国天下同观”的自相似性之思想、“无常心”的无标度之思想以及“冲气为和”的自组织(正负反...
系统视域下海德格尔《黑皮本·沉思Ⅱ》中开端的解构与重构————作者:张高宇;
摘要:《黑皮本》在海德格尔著作中占有非常独特的地位,而其中《沉思Ⅱ》的思想主题是开端,开端作为根据与存在有紧密关联。经过分析可知,存在作为本源的开端,是存在自身的遮蔽—显现的发生,同时它把自身赋权于存在者并使存在者存在,由此也使人从常人回归到此在。但在西方传统哲学的第一开端中,作为思考智慧的哲学已转变为追问存在者的根据并滑入“确证—逻各斯—思维—主体—意识”的思维体系中,而作为知识系统表达的科学转变为科...
基于层次分析法模型的理工科专业校内评估研究————作者:张怡;宋晨晨;宋鹏;贾斌;戴震;
摘要:本科专业校内评估是高校持续提升教学质量和优化专业布局的重要举措。本文结合某高校的专业内涵建设需求和理工科专业的发展特点,构建了理工科专业校内评估三级指标体系,同时引入德尔菲法完善了层次分析法在得出指标权重时可能存在的主观性问题。研究发现了某高校师资水平和专业建设中存在的问题。研究验证了基于层次分析法模型的校内评估体系,可以为高校完善专业建设,形成有优势和特色的专业体系提供参考
人工智能诗作与人类诗作的比较研究————作者:邬焜;
摘要:2024年春节期间,西安交通大学“人工智能作诗研发团队”,通过精选其研发的名为“华七”的人工智能(AI)诗词创作系统创作的诗作,集成了一本名为《看有新诗带醉来》的诗集。从总的特点来看,该诗集虽然是一种复古式的模仿,但在一定程度上也具有某种创新和超越的性质。从目前人工智能作诗的方式和获得的结果来看,与人类作诗还是具有诸多方面的不同。如,瞬时与时滞;无限与有限;偶然与必然;确定性与不确定性;内认知和内...
论坚持系统观念的三个维度————作者:占仟豪;董晓辉;
摘要:系统观念是马克思主义认识论和方法论的重要范畴,是具有基础性的思想和工作方法。当前,我国仍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正在经历广泛而深刻的社会变革,推进改革发展、调整利益关系往往牵一发而动全身。坚持系统观念,需要从理论维度、现实维度和路径维度理解其内涵要求,把握事物发展规律。在新征程上,我们要善于运用系统观念,统筹兼顾、综合平衡,突出重点、带动全局,提高统筹谋划和协调推进能力,顺利推进事业发展
内卷的分形表现及其混沌化破解路径————作者:马晓苗;黄琦玲;徐燕;
摘要:“分形”是指一个系统在不同尺度上进行的自我重复并由此形成的“信息固化”。信息固化也是“内卷”形成的核心机制。与分形和内卷在信息层面上的重复固化形成鲜明对比,“混沌”代表的则是信息的创新和创造,它具有的内在随机性和不确定性也是信息创造的直接体现。总体而言,“无序到有序的一元性发展”“部分无序整体有序的创新涌现”“主体对混沌发展的规定约束”“矛盾要素的辩证统一”“目的性的内在动势”概括了混沌的运行机制...
相关科技期刊推荐
- 北大核心《暴雨灾害》
- 省级科技浪潮
- 省级体育世界(学术版)
- 国家级分析测试仪器通讯
- 北大核心雷达学报
- 北大核心《计量学报》
- 北大核心《档案》
- 北大核心《海洋科学进展》
- 国家级机械工业信息与网络
- 省级《四川地震》
- 北大核心《公路交通科技》
- 北大核心《现代制造工程》
- 北大核心《物理化学学报》
- 北大核心《分析仪器》
- 北大核心《铀矿冶》
- 国家级环境遥感
- 省级中国旅游
- 省级《北京印刷学院学报》
- 国家级光电对抗与无源干扰
- 省级明日
- 省级材料科学进展
- 北大核心吉林大学学报地球科学版
- 省级资源开发与市场
- 北大核心汽轮机技术
- 省级《小氮肥》
- 省级《自然与科技》
- 省级遵义科技
- 北大核心《人工晶体学报》
- 国家级金属加工(冷加工)杂志
- 国家级人类居住
核心期刊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