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洋地质与第四纪地质

所属栏目:科技期刊 热度: 时间:

海洋地质与第四纪地质

《海洋地质与第四纪地质》

关注()
期刊周期:双月刊
期刊级别:北大核心
国内统一刊号:37-1117/P
国际标准刊号:0256-1492
主办单位:青岛海洋地质研究所
主管单位:国土资源部
查看海洋地质与第四纪地质近十年数据入口>>>
上一本期杂志:《海洋科学进展》科技期刊论文发表
下一本期杂志:《重庆理工大学学报》(自然科学)杂志

  【杂志简介】

  《海洋地质与第四纪地质》创刊于1981年9月,双月刊,由青岛海洋地质研究所主办、科学出版社出版。主要刊登海洋地质学及海陆第四纪地质学及各分支学科、边缘学科的具有前沿性、创造性和探索性的学术论文;侧重报道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国家重点和专项项目、以及国际合作项目的最新研究成果;突出中国海区、大洋海洋地质以及“三极”地区研究报道特色;注重海区与大陆、区域性与全球变化对比研究。主要栏目为:沉积与环境、地球化学与地球物理、古海洋与年代地质、油气与矿产、第四纪地质、综述与评述、技术方法、IODP快讯等。

  本刊分别入选中文核心期刊、中国自然科学核心期刊、中国地质学核心期刊、中国海洋学核心期刊、中国科技论文统计源期刊、中国学术期刊(光盘版)来源期刊等,并先后被国内外近20家文摘、数据库检索和收录。连续多年被评为山东省优秀科技期刊,2001年11月入选“中国期刊方阵”双效期刊,2003年1月获第二届国家期刊奖百种重点科技期刊。

  【收录情况】

  国家新闻出版总署收录

  第二届国家期刊百种重点科技期刊

  中国期刊方阵双效期刊

  山东省优秀期刊

  【栏目设置】

  主要栏目:沉积与环境、地球化学与地球物理、古海洋与年代地质、油气与矿产、第四纪地质、综述与评述、技术与方法。

  杂志优秀目录参考:

  晚更新世以来北黄海中部沉积物常微量元素的分布及物源识别 蓝先洪;陈晓辉;密蓓蓓;李日辉;秦亚超;王中波1-10

  山东半岛浅海表层沉积物中有用矿物的分布及其成矿潜景 王昆山;朱志伟;刘季花;黄朋11-20

  苏北岸外辐射潮流沙脊群东沙浅滩沉积速率空间分布特征 蒋大亮;张凌华;张振克;陈影影;付跃鑫;施晓冬21-27

  长江北支口门圆陀角附近潮滩表层沉积物元素地球化学特征及物源意义 谢丽;张振克;唐盟;任航;王芳29-37

  近百年鸭绿江口常量元素沉积记录对物源变化的响应 刘月;程岩;高建华;张春鹏;刘敬伟;张亮39-48

  莺歌海盆地中央泥底辟带东方区与乐东区中深层成藏地质条件 刘志杰;卢振权;张伟;李晓唐49-61

  IODP快讯

  IODP344航次后会议在同济大学召开 28

  简讯

  走向深海大洋——访海洋地质学家汪品先教授 顾定海38+62+72+104

  青岛海洋地质研究所调查船建造签约仪式在京顺利举行 王兆国124

  剑指深海的中国海洋石油工业利器 本刊162

  书海拾贝 本刊176

  《海洋地质与第四纪地质》征稿简则 本刊196

  《海洋地质与第四纪地质》2015年第5期题目预告 208

  国家级刊物论文发表:如何加强公路施工环境保护监理

  摘 要:公路建设对当地环境影响巨大,监理机构应依据合同约定的职责和权限,以路基、路面、桥涵、隧道等工程为抓手,对施工过程中的环境保护认真实施监督管理。坚持预防为主,避免施工过程中乱挖滥采乱弃,施工结束后应对植被最大限度地恢复,尽可能减小不利影响,树立公路建设良好形象,实现经济和社会的可持续发展。

  关键词:公路,施工,环境保护,监理

  海洋地质与第四纪地质最新期刊目录

从杜甫“千秋雪”重现中唐时期成都气候环境特征————作者:洪一婧;张文涵;付思妤;叶程程;

摘要:解析唐诗记载的地理景观和物候信息可重建诗人所处时代的气候环境特征。本文以唐代诗人杜甫(公元712—770年)的《绝句四首·其三》和张籍(公元767—830年)的《成都曲》为例,选取诗中“千秋雪”和“荔枝熟”作为分析要素,结合物候学及地理信息系统(GIS)等手段定量重建中唐时期成都地区的温度、降水和雪线。基于成都处于唐朝荔枝北界这一前提,通过GIS对现代荔枝分布点进行空间分析,初步限定中唐时期成都地...

北部湾大风江河口沙嘴动态变化过程————作者:陈益;戴志军;庞文鸿;梁喜幸;罗杰骏;熊媛;

摘要:沙嘴的快速变化过程直接关联河口地貌变迁,影响陆海交汇带水沙交换,因而沙嘴地貌的移动及驱动机制成为河口研究重点关注的内容之一。然而,受限于监测资料获取的困难,一直有较少工作涉及中—强潮河口沙嘴动力地貌演变。以北部湾大风江河口沙嘴为研究对象,基于1990—2021年卫星遥感影像、2022年11月实地采集的沙嘴表层沉积物以及区域水文资料,分析中—强潮环境的大风江河口沙嘴演变特征及变化过程。结果表明:(1...

西太平洋洋流系统对海平面高度变化的响应:基于区域海洋模式(ROMS)试验————作者:李振;覃国金;朱广坤;李兴锐;张彧瑞;

摘要:地质历史时期海平面变化叠加在板块运动之上,引起海岸线进退、沿海和陆架区域出露或淹没,从而影响全球大洋环流格局和区域海洋系统。本研究聚焦西太平洋对极端海平面升降的响应,使用区域海洋模式(ROMS)探讨末次盛冰期(LGM)情景下极端低海平面SLdrop120(海平面下降120 m)和全球大陆冰盖融化情况下极端高海平面SLrise65(海平面上升65 m)对该区域温盐格局和主要洋流的影响。研究结果显示,...

珠江口盆地白云西凹古近纪沉积古环境重建及其油气地质意义————作者:蔡嵩;彭光荣;郑金云;李振升;陈兆明;朱定伟;

摘要:近年来,珠江口盆地白云西凹不断有勘探发现,但对沉积古环境的特征研究较少,缺乏针对古近纪沉积古环境的系统重建,不利于研究区下一步的勘探评价。为系统恢复研究区古近纪的古气候、古水深、古地貌等古环境信息,利用研究区内古生物、地球物理测井、地球化学及岩石物性等资料建立定量恢复古环境的方法。结果表明,在文昌组到珠海组时期,古降水及古气温均下降,受拆离断层活动由强变弱的影响,古地貌不断夷平变缓,古水深中心也不...

东海盆地丽水凹陷古新世构造迁移及其对烃源岩发育的影响————作者:廖计华;张晓庆;苏圣民;王柯;耿名扬;李林致;

摘要:构造迁移是断陷盆地幕式演化中重要的地质过程,其对优质烃源岩发育与分布具有显著控制。基于最新采集的三维地震、钻井及有机地球化学数据,综合构造-地层格架、控凹主断层活动性、沉积沉降中心时空展布特征,首次揭示东海盆地丽水凹陷古新世构造迁移规律,并探讨构造迁移成因及其对烃源岩和生烃潜力的影响。研究表明:丽水凹陷古新世断陷-沉积中心发生了“自东向西”迁移,区域沉积沉降中心在古新世早期位于丽水东次凹,古新世中...

早更新世帝汶海碳酸盐埋藏和陆源输入记录的古气候变化————作者:王启炜;徐建;Ann Holbourn;Wolfgang Kuhnt;

摘要:深海碳酸盐埋藏作为地球表层碳库的重要碳汇,在地质历史时期与大气二氧化碳浓度变化息息相关。古记录重建显示,大气二氧化碳浓度并不总是与全球平均气温具有较好的对应关系,其他因素可能在过去全球变化中起到了重要的作用。本文以澳大利亚西北岸外帝汶海IODP U1482站钻孔2~1.07 Ma沉积物为研究材料,测试其碳酸盐和主微量元素含量,探讨深海碳酸盐埋藏的影响因素。结果显示,碳酸盐含量与指示河流输入的钾元素...

3万年以来日本海西部沉积物砷演化及其古环境意义————作者:方良璁;邹建军;豆汝席;王庆超;朱爱美;Gorbarenko Sergey;Vasilenko Yuriy;Bosin Aleksandr;石学法;

摘要:砷(As)作为氧化还原敏感元素广泛分布于自然界中,但其作为示踪海洋沉积物氧化还原条件代用指标的可靠性仍然存在争议。日本海是西北太平洋海槛发育程度最高的边缘海之一,末次冰期以来其氧化还原条件发生了剧烈变化,是理解沉积物As演化过程的天然实验室。通过对LV53-18-2岩芯沉积物中As和钼(Mo)等多种参数进行高分辨率分析,发现过去30 ka以来日本海西部沉积物As和Mo含量发生了显著变化,在海因里希...

2020年特大洪水期间长江水下三角洲沉积物沉积特征————作者:李明宸;闫粟;公力维;王雪晨;耿润玉;徐润喆;周亮;汪亚平;沈治雄;

摘要:大河特大洪水会对河口地区沉积环境产生显著影响,然而当前有关河口三角洲古洪水沉积特征的认识存在较大争议,有待通过现代洪水沉积研究深入揭示河口三角州洪水沉积特征。本文于2020年长江流域性特大洪水发生期间,在长江水下三角洲采集了16根短柱样,在实验室进行了粒度和有机地球化学指标(TOC、TN)分析。结果表明短柱中洪水期间产生的沉积层厚度为3~21 cm,上部洪水沉积层TOC含量平均值为0.59%,TN...

浙江省沿海砾石滩地形地貌特征与发育模式————作者:张敏;时连强;郭俊丽;原峰;唐玲;

摘要:利用2019年7月和2020年7—8月的浙江省海滩现场调查数据,结合历史数据资料,系统分析了浙江省不同区域砾石滩的剖面地形特征、平面形态特征和表层沉积物粒度特征;同时,利用相关性分析、主成分分析、聚类分析和非度量多维尺度分析等数理统计方法,探讨了影响浙江砾石滩发育的主要因子,阐明了浙江砾石滩的发育模式。结果表明:(1)从剖面形态可以看出,浙江砾石滩剖面形态大多呈斜线型,部分砾石滩呈肩滩型。从平面形...

西北印度洋底层水组成:来自表层沉积物Nd同位素和氧化还原敏感元素的证据————作者:黄子钊;乔淑卿;金丽娜;李小艳;陈亮;刘强;殷征欣;

摘要:作为全球大洋循环的重要组成部分,印度洋底层水是当前深水物质循环与环境变化研究的热点,主要由南极底层水(AABW)和北大西洋深层水(NADW)组成。本研究通过对西北印度洋表层沉积物Nd同位素、氧化还原敏感元素、TOC等指标的分析,探讨了底层水的氧化还原状态与水团组成。结果表明Mn、Mo和Ni等敏感元素的富集指示研究区整体为氧化环境,在洋脊南部存在强氧化区域。εNd的分布范围为-7.16~-8,指示该...

连云港市主要断裂活动性研究————作者:张建民;王志才;付俊东;王冬雷;夏暖;王凯;许洪泰;王雷;

摘要:采用地质地貌调查、高精度浅层地震反射波法及折射波法探测、跨断层钻孔联合地质剖面探测和年代测试等多种方法对连云港市主要断层开展了探测工作。利用高质量的第一手资料,对海州-韩山断裂(F1)等3条代表性断裂的第四纪活动性进行了综合研究。结果表明北北东向海州-韩山断裂(F1)和北东向烧香河断裂(F3)是早第四纪断裂,而北西向南城-新浦断裂(...

柴达木盆地西北部中新世矿物学特征及其古气候意义————作者:秦秀玲;常宏;关冲;

摘要:中中新世气候适宜期是新生代气候变冷背景下的一次短期气候变暖事件。研究此阶段沉积物记录的环境特征对预测未来全球变暖背景下气候变化趋势具有指导意义。亚洲内陆极端干旱区中中新世气候适宜期记录较少,而且该时段气候变化的受控因素仍未明确。本研究通过柴达木盆地北部花土沟剖面中新统矿物分析,明确了中新世全球气候变化重要事件在柴达木盆地环境变化过程中的响应,重点探讨黏土矿物干湿指标反演的柴达木盆地该时段古气候演化...

红河断裂带对南海西部盆地成盆过程影响机制实验研究————作者:张家轩;郭玲莉;张京京;陶圩;赵淑娟;王光增;李三忠;

摘要:红河断裂带的走滑运动对南海西部盆地格架的形成具有一定的影响作用,本研究通过解构青藏高原隆升间歇期红河断裂带的走滑运动过程,探讨红河断裂带与南海西部盆地之间成因的关联性问题。通过砂箱物理模拟实验,模拟研究了印欧板块碰撞背景下红河断裂带的走滑作用对南海西部盆地的形成机制,特别是对莺歌海盆地和中建南盆地的成盆影响。实验结果表明莺歌海盆地和中建南盆地雏形受控于红河断裂带走滑运动所产生的NW向剪切作用,南海...

长江流域全新世极端洪水事件研究进展与启示————作者:徐润喆;于世永;周亮;公力维;沈治雄;

摘要:随着全球气候变暖和人类活动加剧,全球洪水事件的发生频率与强度正在快速变化,揭示洪水发生规律及其驱动机制是当前古洪水水文学和全球变化研究的热点问题。长江流域作为中国洪涝灾害最为严重的区域之一,其洪水活动近年来呈现快速异常变化,较短的现代器测记录已不能满足未来洪水灾害风险预测的需求,迫切需要通过各种长时间尺度记录揭示过去时期长江流域洪水事件与气候变化之间的关系。本文通过综述各种极端洪水事件的地质记录和...

东海北部陆坡上缘沟的地形特征和成因探讨————作者:刘阿成;郭伟其;陈新玺;张杰;唐建忠;李嘉柠;秦威;

摘要:东海陆坡上缘区处于东海陆架与冲绳海槽两大地貌单元的过渡带,对其地形特征及成因的研究,对于深入理解两单元相互作用和晚更新世晚期的海平面变化有重要意义。多波束测深和浅地层剖面调查揭示了东海北部陆坡上缘沟,平均距离陆架坡折线约7 km,走向为NNE-SSW,分为单沟和双沟(局部),宽约400~1 600 m,沟深一般为20~25 m,单沟的等深线顺直,沟底地形平缓,双沟的地形比较复杂,发育顺坡次级沟、沟...

利用随机森林算法预测中国东部海域表层沉积物有机碳含量分布————作者:张潇;李超;窦衍光;王凤梅;褚明欣;密蓓蓓;梅西;杨守业;

摘要:厘清我国边缘海沉积有机碳的分布特征和控制因素有助于建立东亚边缘海有机碳循环模型和其“源-汇”格局。当前中国东部边缘海有机碳分布图的绘制,主要是通过数学插值对采样点之间进行填充。该方法一方面极大的受限于采样站位的位置和数量,另一方面通过数学插值填图也忽视了样品与海水理化性质、海底地形和洋流等环境因素的差异,将复杂的地质问题简单化。机器学习方法能够从高维和复杂数据中提取关键信息,构建环境属性特征和预测...

海南岛岸礁中晚全新世沉积演化及其控制因素————作者:徐红飞;吴峰;叶茂松;祝幼华;王静雯;

摘要:海南岛岸礁体系是中国重要的珊瑚礁资源之一,然而针对其沉积演化过程仍然缺乏系统性的研究。基于海南岛文昌市长圮港近岸ZK-6钻井,通过AMS14C定年、宏观岩芯观察、镜下薄片鉴定等方法,对钻井沉积特征(岩性、生物组分)进行了精细刻画,建立了研究区岸礁沉积演化序列,探讨了岸礁发育演化控制因素。AMS14C测年结果表明岸礁发育时间为中晚全新世(7 560~3 4...

四川省旧石器—青铜器时期遗址空间分布及其影响因素————作者:张海鹏;刘维明;赵慧敏;叶哲隆;潘美慧;

摘要:史前遗址作为研究人类文明传承的重要依据,了解其时空分布及影响因素,有助于揭示古人类遗址点选址的规律和人地关系的演变特征。四川省地貌复杂,西部为山地,中部为平原,东部以丘陵为主,研究不同时期遗址的分布,更能揭示不同生业模式下古人类对环境的适应策略。本文利用GIS对收集整理的四川省旧石器至青铜器时期共计151处遗址数据进行空间分析,利用二元逻辑回归建立各时期遗址分布模型,研究了高程、坡度、水系、地貌与...

深圳湾表层沉积物砷、镉、汞和营养元素的分布与富集特征————作者:甘华阳;林海;何海军;

摘要:基于2020年的调查资料研究了深圳湾(深圳管辖区)表层沉积物中砷、镉、汞和氮、磷等营养元素的含量、空间分布、富集、来源以及生态风险等特征,深圳湾表层沉积物中As、Cd、Hg、TN、TP和TOC的含量分别为16.46±3.78μg/g、0.26±0.10μg/g、0.110±0.044μg/g、947±281μg/g、631±214μg/g和1.41%±0.41%。三种重金属含量在内湾深圳河口外和蛇...

CO2海底咸水层封存波及范围地震监测方法研究:以Sleipner CCS项目为例————作者:彭文睿;邢磊;李倩倩;王旭;

摘要:咸水层封存占CO2封存潜力的98%,过去针对CO2海底咸水层波及范围四维地震监测的研究多是通过时延地震资料之间的差异性进行定性分析,缺少测井资料的约束。本文基于Sleipner咸水层CO2封存项目采集的测井和四维地震资料,对CO2海底咸水层封存波及范围地震监测方法进行研究。通过岩石物理建模,应用井控地震属性分析...

  相关科技期刊推荐

  核心期刊推荐

SCI服务

搜论文知识网 冀ICP备15021333号-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