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安科技大学学报

所属栏目:科技期刊 热度: 时间:

西安科技大学学报

《西安科技大学学报》

关注()
期刊周期:双月刊
期刊级别:北大核心
国内统一刊号:61-1434/N
国际标准刊号:1672-9315
主办单位:西安科技大学
主管单位:陕西省教育厅
查看西安科技大学学报近十年数据入口>>>
上一本期杂志:《中国沙漠》科技期刊论文发表
下一本期杂志:《海洋环境科学》环境工程论文

  【杂志简介】

  西安科技大学学报(原西安科技学院学报(1999-2004)、西安矿业学院学报(1981-1999)),1981年9月创刊,由西安科技大学主办,陕西省教育厅主管。西安科技大学期刊中心编辑出版。本刊为季刊,公开发行,大16开,每期144页。

  本刊是以煤炭科技为主的学术性刊物,主要刊载本校师生及相关高校、科研院所的科研成果,开展国内外学术交流,为繁荣煤炭科学技术服务。本刊已在“万方数据”、“中国期刊网”和“中国科技期刊数据库”全文上网。《中文核心期刊要目总览》矿业工程类核心期刊。美国化学文摘(CA)、俄罗斯文摘杂志(PЖ)、中国知识资源总库“中国科技期刊精品数据库”收录期刊。

  【收录情况】

  国家新闻出版总署收录 获奖情况

  2009年获全国高校科技期刊优秀编辑质量奖

  国家科委、国家新闻出版署优秀期刊2等奖(92)

  国家科委、国家新闻出版署优秀期刊3等奖(95)

  陕西省优秀学报2等奖(89,96,99)

  国外数据库收录

  美国化学文摘

  【栏目设置】

  本刊设有专题研究、研究生论文、综述、科技动态、简讯等。

  杂志优秀目录参考:

  急斜特厚煤层开采扰动区(MDZ)煤岩体动力学变形失稳过程分析二 曹建涛,来兴平,崔峰,单鹏飞,CAO Jian-tao,LAI Xing-ping,CUI Feng,SHAN Peng-fei

  含硫天然气管道连续泄漏规律研究二 陈晓坤,鲁昆仑,肖旸,王彩萍,CHEN Xiao-kun,LU Kun-lun,XIAO Uang,WANG Cai-ping

  新型岩石相似材料物理力学参数影响因素的试验研究二 林海飞,翟雨龙,李树刚,赵鹏翔,李莉,LIN Hai-fei,ZHAI Uu-long,LI Shu-gang,ZHAO Peng-xiang,LI Li

  姚桥煤矿东二风井1#主通风机性能鉴定研究二 程根银,曹健,姚宏章,谢中朋,冯山,程宥,CHENG Gen-yin,CAO Jian,UAO Hong-zhang,XIE Zhong-peng,FENG Shan,CHENG Uou

  大佛寺煤矿低煤阶煤层气地面开采选区评价二 王生全,薛龙,马荷雯,李旭,吴佩,WANG Sheng-quan,XUE Long,MA He-wen,LI Xu,WU Pei

  毛乌素沙地西北缘不同类型沙丘土壤水分分布特征二 符超峰,赵景波,卞子浩,左俊,FU Chao-feng,ZHAO Jing-bo,BIAN Zi-hao,ZUO Jun

  准噶尔盆地南缘芦草沟组沉积演化及其对油页岩分布的控制二 冯烁,田继军,孙铭赫,程甘露,刘强,FENG Shuo,TIAN Ji-jun,SUN Ming-he,CHENG Gan-lu,LIU Qiang

  塔里木盆地轮南地区油气成藏期次分析二 姜林,薄冬梅,周波,张春莲,朱永峰,JIANG Lin,BAO Dong-mei,ZHOU Bo,ZHANG Chun-lian,ZHU Uong-feng

  砂土地层顶管施工土体变形规律三维数值分析二 赖金星,王开运,侯丹丹,李锋宁,LAI Jin-xing,WANG Kai-yun,HOU Dan-dan,LI Feng-ning

  电子技术应用论文:基于随机森林的跌倒检测算法

  摘要:针对现有跌倒检测算法由于缺乏真实老人跌倒样本以及使用年轻人仿真跌倒样本规模较小导致的过拟合和适应性不足等问题,提出了基于随机森林的跌倒检测算法。该算法采用滑动窗口机制,对窗口内的加速度数据进行时间域和变换域处理,提取时间域和变换域特征参数后,在所有样本集中进行有放回的Bootstrap随机抽样和属性随机选择,构建多个基于最佳属性分割的支持向量机(SVM)基本分类器。在线跌倒检测阶段,对多个SVM基本分类器的分类结果采用少数服从多数的原则,给出最终判定结果。实验表明,随机森林跌倒检测算法可获得95.2%的准确率、90.6%的敏感度和93.5%的特异性,明显优于基于SVM和反向传播(BP)神经网络跌倒检测算法,反映出随机森林跌倒检测算法能更准确地检测跌倒行为,具有较强的泛化能力和鲁棒性。

  关键词:跌倒检测,随机森林,支持向量机,反向传播神经网络,属性

  西安科技大学学报最新期刊目录

多尺度联合表征的低阶煤不同宏观煤岩成分孔隙特征差异————作者:祝浩冉;陈跃;王怀厂;马东民;李国富;季长江;王馨;石金波;

摘要:为探究低阶煤不同宏观煤岩成分孔隙特征差异,以黄陇侏罗纪煤田园子沟井田延安组低阶煤为研究对象,运用高压压汞试验、液氮吸附、二氧化碳吸附、核磁共振及扫描电镜等方法对比分析低煤阶镜煤和暗煤的孔隙特征差异。结果表明:镜煤微米级孔隙不发育,但是镜煤性脆,在内外应力作用下易发生破裂产生微裂隙,而暗煤微米级孔隙则相对发育,主要为原生纤维结构和胞腔孔,偶见原生屑间孔和气孔;暗煤的有效孔隙度明显大于镜煤,煤中部分孔...

基于机器学习的煤系地层TBM掘进巷道围岩强度预测————作者:丁自伟;高成登;景博宇;黄兴;刘滨;胡阳;桑昊旻;徐彬;秦立学;

摘要:为研究全断面掘进机(TBM)掘进参数与煤系地层岩体力学参数之间的互馈关系,准确、实时预测巷道围岩强度特征,基于TBM掘进过程中的现场监测,通过岩-机互馈关系分析,确定模型的输入特征参数,并建立了对应的数据库;将梯度提升决策树(GBDT)、随机森林(RF)、支持向量回归(SVR)3种机器学习算法作为基学习器,线性回归(LR)算法作为元学习器,提出了一种基于Stacking集成算法的预测模型,并对比分...

电荷耦合频响多光谱反演网络的煤矸石检测方法————作者:赵栓峰;王力;李小雨;邢志中;

摘要:煤矸石作为煤炭开采的副产品,其处理与监测对环境保护和资源利用具有重要意义。传统的煤矸石检测方法存在效率低下、资源消耗大等问题。为解决这些问题,提出一种基于电荷耦合频响多光谱反演网络的煤矸石检测方法。该方法利用无人机搭载高分辨率相机拍摄煤矸堆图像,首先,通过构建光谱重建网络模型MST++,实现对光谱数据的高效重建,弥补了RGB图像在光谱信息上的不足;然后,利用Faster R-CNN模型处理重建后的...

温度循环下壁画地仗层与支撑体接触面力学性能————作者:秦立科;周效丞;孔德翊;甄刚;谭可馨;郭斌;

摘要:为探究温度循环对壁画地仗层与支撑体接触面力学性能的影响,对天津明代壁画残块进行成分及配比分析以制作壁画地仗层与支撑体接触面试样,通过温度循环、单轴拉伸试验与直接剪切试验分析壁画地仗层与支撑体接触面的抗拉强度和抗剪强度的变化规律,揭示壁画地仗层与支撑体接触面的力学损伤机理。结果表明:随着温度循环次数的增加,壁画地仗层与支撑体接触面试样损伤逐渐恶化,尤其是接触面处裂隙发育严重;壁画地仗层与支撑体接触面...

黄土层螺钉桩承载特性试验研究————作者:邓友生;庄子颖;肇慧玲;魏焕卫;陈茁;吴阿龙;董晨辉;

摘要:螺钉桩是一种新型可回收预制桩,具有经济、环保的特点。通过在桩侧表面增设螺纹结构,形同锯齿,可以改善传统桩土接触方式,能显著提升极限承载能力。为研究这种桩型的荷载传递机理与承载特性,采用模型试验与有限元分析相结合的方法,对比分析了螺钉桩和等截面桩在加载过程中的竖向承载特性及桩周土体位移特征,探索了螺纹段长度与螺纹间距对承载力的影响规律。结果表明:螺钉桩荷载-沉降曲线呈缓变型变化特征,极限承载力与桩身...

循环增减湿条件下黄土胶黏粒运移规律试验研究————作者:郝志桃;李喜安;安明晓;杨亚军;高荣荣;

摘要:为了探究循环增减湿过程中胶黏颗粒运移对黄土物理力学性质的影响,开展了表观形貌、剪切强度、扫描电镜及Mapping和XRF等试验,分析了不同黏粒含量与不同干湿工况下试样质量参数、表面裂隙率、剪切参数、微结构特征及粒子赋存与含量变化的差异性,研究了不同环境下循环增减湿与结构力学以及结构性成因的内在关系。结果表明:开放环境中试样的质量变化参数和表观裂隙率均随干湿频次与黏粒含量的增多而增大,封闭环境的总体...

外包钢加固锈蚀箍筋混凝土柱抗剪承载力模型————作者:李强;曹腾飞;陈少杰;阎沛霖;汪勇;刘晓岩;

摘要:为研究锈蚀箍筋混凝土柱外包型钢加固后的抗剪承载能力,设计9根不同箍筋间距的混凝土柱,对其中7根混凝土柱通电加速锈蚀箍筋,采用水泥基灌浆料或环氧树脂胶作为外包型钢加固柱的填充物,加固处理后进行低周往复荷载试验;以箍筋间距、箍筋锈蚀率和填充物为变量,综合运用试验研究与理论分析方法对其破坏形态和抗剪承载性能进行分析;基于混凝土柱极限抗剪承载力计算模型,引入外包型钢有效利用系数,建立外包型钢加固锈蚀箍筋混...

止水帷幕插入比对基坑地下水控制的影响规律————作者:范新明;邓毅旁;李辉;邱继生;刘慧;

摘要:设置止水帷幕是解决基坑地下水控制的一种有效方式,为研究止水帷幕插入比(嵌入基坑底部深度/基坑开挖深度)对地下水控制的影响规律,通过设计室内模型箱进行试验,研究了初始水位和止水帷幕插入比变化对基坑地下水控制的影响规律,利用验证过的有限元模型进一步分析了止水帷幕插入比对基坑地下水控制的影响规律,并给出了止水帷幕有效插入比的确定方法。结果表明:止水帷幕插入比对地下水控制影响显著,与不设置止水帷幕相比,4...

深埋高应力隧道软岩大变形开挖补偿控制研究————作者:陶志刚;许闯;李勇;王祥;王欢;

摘要:随着中国西部地区隧道工程建设的蓬勃发展,深埋、高应力、高海拔隧道的软岩大变形灾害愈发严重,已经成为隧道灾害控制领域的研究重点和难点。位于横断山脉的大亮山公路隧道因其埋深大、断层多、突涌水、围岩强度低、地应力高等特点,隧道围岩大变形现象十分严重。为了探索这种类型隧道围岩大变形控制策略,提出了一种基于NPR材料的深埋隧道软岩大变形开挖补偿控制对策,为了验证其可行性和科学性,通过现场观测、室内物理模型试...

基于多源卫星测高数据的青海湖水位变化————作者:毋梦艳;陈鹏;李祖峰;杨新越;

摘要:为了更准确地获取各地的水位变化,需要建立时间和空间分辨率更高的水位监测方法。首先,利用Envisat、Cryosat-2和Sentinel-3A这3颗测高卫星分别提取青海湖2002—2010年、2011—2015年和2016—2020年的水位信息,构建统一基准的水体水位的时间序列;然后,结合青海湖的实测水位,并使用均方根误差(RMSE)和相关系数(R)作为精度评估指标;最后,验证3颗雷达测高卫星在...

TiO2/O3-MNBs协同催化降解煤化工废水————作者:张哲;张小丽;王标;张鹤;高碧荷;方雨菲;肖巍;

摘要:煤化工废水严重阻碍现代煤化工的发展,优化环保技术是有效改善现状的最佳方法。煤化工废水中过量的苯酚和总有机碳(TOC)会对人体健康和生态系统造成危害,针对此问题,采用高级氧化技术,即TiO2纳米粒子与臭氧微纳米气泡(O3-MNBs)联用技术,去除煤化工废水中的TOC和苯酚,实现煤化工废水的高效处理;从TiO2纳米粒子的投加量、O

神经安全管理学理论基础及系统模型构建————作者:田水承;王清焱;李红霞;田方圆;宁世强;冯帅;

摘要:为深化安全管理研究,提升个体与组织的安全管理水平,推动安全科学的发展。在现有安全管理的基础上,引入神经科学,分析了神经安全管理学提出的必要性与突破口,并阐明神经安全管理学的定义及内涵。从学科建设、研究对象与方法、研究框架、研究内容深入探究神经安全管理学的理论基础。进而,以人的认知神经机制为核心,构建“刺激-状态-行为”系统理论模型。结果表明:神经安全管理学由安全科学、行为科学、神经科学、管理科学4...

地面井掏煤造穴卸压增透技术及工程应用————作者:童校长;文虎;徐鹤翔;刘厅;温鸿达;程小蛟;

摘要:为实现深部强突出煤层高效卸压,基于地面井掏煤造穴卸压增透技术,推导了掏煤孔洞周围应力分布解析解,分析了泥浆压力、黏聚力、内摩擦角等参数对掏煤区煤体应力及位移影响规律,并以张集矿A组煤为研究对象进行了现场应用。结果表明:煤体黏聚力和内摩擦角对孔洞周围应力和位移分布影响最为显著,黏聚力由2 MPa降低至0.5 MPa,峰值环向应力降低5.04%,剪胀角的影响效果最弱;塑性区和破碎区范围与掏煤直径呈线性...

论“碳、水、环”约束下的煤炭减损开采地质保障————作者:王双明;李识博;孙强;侯恩科;耿济世;师庆民;王生全;周书涛;郑鑫超;

摘要:受“缺油,少气,相对富煤”能源资源禀赋制约,煤炭开发是中国能源安全的兜底保障。当前,煤炭开发中,碳排放增加、水资源损害和水质污染、生态环境损害等是制约煤炭工业高质量发展的“碳、水、环”三重约束难题,如何协调煤炭资源的安全开采和绿色开采,保障“碳达峰、碳中和”、生态文明建设和美丽中国的战略需求,成为煤炭工业高质量发展亟待破解的瓶颈。围绕煤炭开采地质条件演化和多圈层结构响应,提出了破解煤炭安全开采、环...

浅埋大断面运输顺槽锚索替代单体超前加强支护研究————作者:黄庆享;王雨凡;杜君武;郭强;范东林;王生彪;高锦龙;

摘要:浅埋煤层综采工作面大断面运输顺槽采用单体支柱超前加强支护,存在人员劳动强度大、效率低且不安全等问题,亟需革新超前加强支护技术,以适应矿井智能化建设的需求。为此,以哈拉沟煤矿浅埋煤层22523综采工作面的大断面运输顺槽为背景,采用理论分析、数值模拟和工程实践相结合的方法,首先建立了单体支护效果评价力学模型,评估了不同巷道宽度及单体支护位置下的支护效果;然后设计了锚索替代单体超前加强支护方案及参数,并...

巨厚煤层煤巷超前定向长钻孔高压注水卸压研究————作者:崔峰;高远江;李宜霏;谭立;彭宝山;师为战;胡艳波;

摘要:针对巨厚煤层煤巷掘进期间的卸压防冲合理调控问题,以准东二矿1101工作面巨厚煤层巷道掘进为背景,采用理论分析与数值模拟方法,开展超前定向长钻孔高压注水卸压研究,通过揭示巷道掘进期间冲击地压发生机制,提出定向长钻孔高压注水超前卸压调控模式,基于煤体裂缝扩展规律数值分析和湿润半径的计算,确定了巨厚煤层巷道围岩定向长钻孔卸压参数,掌握了不同卸压参数下围岩能量及塑性区演化规律,并优化钻孔合理布置参数。结果...

循环荷载尾砂胶结充填体声发射特征————作者:邱华富;李宇航;刘浪;丁自伟;

摘要:为了研究循环荷载作用下废石尾砂胶结充填体的力学特性与损伤规律,制备了4种不同废石含量的尾砂胶结充填体,开展了2种加载路径下单轴循环加卸载试验,并借助声发射监测系统,获取了不同加载路径下所释放的声信号,研究充填体损伤演化规律。结果表明:充填体力学强度随废石含量的增加呈现先增大后减小趋势,废石含量10%的充填体力学强度达到最大,在恒定下限循环加卸载和等幅循环加卸载路径下的强度分别为3.94 MPa和3...

矿工安全生产责任压力的影响因素及路径研究————作者:陈铁华;畅嘉伦;李红霞;

摘要:安全生产责任压力会影响矿工行为。探究矿工安全生产责任压力的影响因素,分析因素间的层级和结构关系,可有效管理矿工压力,规范矿工行为。基于此,首先通过文献梳理、深度访谈,并结合扎根理论,确定了13个影响矿工安全生产责任压力的因素;然后采用决策试验与评价试验法(DEMATEL)计算了各因素的中心度与原因度,结合解释结构模型(ISM)构建了多层递阶模型,梳理了因素间的层次结构与路径;最后运用交叉影响矩阵相...

煤矿用输送带热解过程特征研究————作者:张铎;李艳;文虎;钱万学;刘茂霞;王伟峰;

摘要:带式输送机作为煤炭运输系统的中枢,在提升煤炭开采效率的同时也存在着火灾隐患。为探明煤矿用输送带热解过程,探索其发生热解后的行为特征,选取PVC-800S型输送带样品,通过热重-红外联用(TG-FTIR)试验,研究4种不同升温速率(5,10,15,20℃/min)下输送带的热解特性,分析热解过程中不同阶段样本质量、物质结构及气体生成演变特征。结果表明:不同升温速率下,TG/DTG曲线、气体产物等具有...

《西安科技大学学报》征稿简则

摘要:<正>《西安科技大学学报》是由陕西省教育厅主管,西安科技大学主办,以矿业类为特色、兼顾理工学科各门类的综合性学术期刊。本刊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面向国内外矿业领域及相关学科的科技工作者,开展学术交流,为繁荣煤炭科学事业培养人才,为中国经济建设服务的办刊宗旨。主要刊载安全科学与工程、矿业工程、应急技术与管理、土木工程、地质资源与地质工程、矿山机械、测绘工程、工矿自动化、材料科...

  相关科技期刊推荐

  核心期刊推荐

SCI服务

搜论文知识网 冀ICP备15021333号-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