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杂志简介】
《地球科学进展》(月刊)创刊于1986年,由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地球科学部、中国科学院资源环境科学与技术局和中国科学院资源环境科学信息中心联合主办的综合性、学术性刊物。主要报道国内外地球科学、资源环境科学的研究进展,评述地球系统科学、全球变化和可持续发展等重大主题的研究态势,介绍边缘学科和交叉学科信息,推动高新技术在地球科学中的应用,促进地球科学和资源、环境科学研究,为可持续发展服务;同时通报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资助意向,公布地球科学基金项目评审结果,交流国家攀登计划、攻关计划、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管理工作经验,宣传地球科学基金项目内容和研究成果。
【收录情况】
国家新闻出版总署收录
2000年获中国科学院优秀期刊三等奖,2001年入围中国期刊方阵(双效),同时《地球科学进展》被《中国期刊网》、《中国学术期刊(光盘版)》全文收录。
【栏目设置】
目前主要开设的栏目有:院士论坛;发展战略论坛;IODP研究;学科发展与研究;研究论文;综述与评述;探索与争鸣;全球变化研究;可持续发展研究;生态学研究;新学科·新发展·新技术;基金项目管理与成果介绍;研究简报等。
杂志优秀目录参考:
冰冻圈及其变化的脆弱性与适应研究体系 杨建平,丁永建,方一平,秦大河,Yang Jianping,Ding Yongjian,Fang Yiping,Qin Dahe
中国特别重大自然灾害损失统计的最新进展——《特别重大自然灾害损失统计制度》解析 周洪建,王丹丹,袁艺,郝明月,Zhou Hongjian,Wang Dandan,Yuan Yi,Hao Mingyue
NOAA为石油泄漏专门开发数据管理工具 王宝
白云石化作用及白云岩储层研究进展 黄擎宇,刘伟,张艳秋,石书缘,王坤,Huang Qingyu,Liu Wei,Zhang Yanqiu,Shi Shuyuan,Wang Kun
Geology:洋中脊产生的非生物甲烷是形成北极天然气水合物储层的重要来源 王立伟
中国近海海洋锋和锋面预报研究进展 任诗鹤,王辉,刘娜,Ren Shihe,Wang Hui,Liu Na
黄渤海有机碳的分布特征及收支评估研究 刘军,于志刚,臧家业,孙涛,赵晨英,冉祥滨,Liu Jun,Yu Zhigang,Zang Jiaye,Sun Tao,Zhao Chenying,Ran Xiangbin
全球海潮模型研究进展 张胜凯,雷锦韬,李斐,Zhang Shengkai,Lei Jintao,Li Fei
长江三角洲晚第四纪地层沉积特征与生物气成藏条件分析 林春明,张霞,徐振宇,邓程文,殷勇,承秋泉,Lin Chunming,Zhang Xia,Xu Zhenyu,Deng Chengwen,Yin Yong,Cheng Qiuquan
Science:人为因素造成的环境变化影响生态系统稳定性 刘燕飞
川西地区中二叠世—中三叠世生物相及其分区研究 肖传桃,肖胜,田宜聪,韩超,胡明毅,Xiao Chuantao,Xiao Sheng,Tian Yicong,Han Chao,Hu Mingyi
基于海洋分析资料的吕宋海峡水交换的月际变化特征 韩钦臣,康建成,Han Guoqi,王国栋,朱炯,Han Qinchen,Kang Jiancheng,Han Guoqi,Wang Guodong,Zhu Jiong
农业科技论文范文:物探方法在工程地质勘察中的应用
摘 要:随着现代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工程地质勘查过程中出现了越来越多的先进理论和技术。在现代地质勘察过程中,物探方法属于一种实用性较高、应用较为普遍的方法,它能够从根本上解决工程地质中存在的各种问题,对于提升我国工程地质勘察水平有着较为显著的影响。本文主要从我国工程地质勘察理论为基础,重点分析工程地质勘察中常用的各种物探方法,从而提升工程地质勘察的效率以及质量。
关键词:物探方法,工程地质,勘察
在经济发展水平不断提升的影响下,工程地质勘察工作受到了专家学者和一线工作人员的较大重视。科学技术的不断进步让很多勘察方法都能够准确运用在现代工程地质勘察过程中。物探技术在工程地质勘察中的运用具有快速、准确、损伤探测可能性较小的特点。因此,做好物探方法的研究,对于提升我国经济发展水平以及促进工程地质勘察有着显著的作用。
地球科学进展最新期刊目录
人工消雾研究进展————作者:楼小凤;王田田;郭丽君;周旭;李集明;
摘要:我国自1958年以来开展了大量人工消雾外场试验和研究工作。阐述了陆地雾和海雾的基本特征,梳理了人工消暖雾和冷雾的主要途径与技术方法。我国雾区分布广泛且季节性差异明显,陆地雾多为辐射雾,海雾分布于沿海多雾区域。消暖雾采用加热、动力、热力动力和播撒吸湿颗粒等方法,消冷雾则有播撒碘化银类成冰剂和播撒致冷剂两类方法。研究分析了不同催化方法的适用性和不确定性,为我国外场人工消雾试验、催化作业及未来发展提供思...
陆上风光发电设施影响下的碳循环过程研究评述————作者:杨小雪;吴川东;刘鹄;赵文智;何志斌;
摘要:风能与光能在减少温室气体排放、促进能源转型等方面具有无可比拟的优势。但是,陆上风光电站建设占用大量土地资源并改变土地利用类型,且发电设施运行也会改变局地微气候环境与场地生态水文过程,从而深刻影响陆地碳循环过程。因此,明确风光电站对场地碳循环过程的潜在影响对新能源产业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通过系统梳理近20年来关于陆上风光电站碳循环特征、影响机制、碳库动态与稳定性等方面的研究成果,发现干旱荒漠环境...
中国植被火燃烧格局与展望————作者:向书旗;陈静;游超;
摘要:植被火燃烧是地球系统的重要干扰因素,会对大气圈、水圈、冰冻圈、生物圈、土壤圈和人类圈等地表圈层产生重要影响。植被火燃烧烟尘中的各种气体和气溶胶颗粒在影响大气环境的同时还会危害人类健康,极端火灾事件还会造成严重的人员伤亡和经济财产损失。近年来,在全球变暖的影响下极端天气事件频繁发生,植被火灾害发生风险也显著增加。理解现代植被火的所处阶段和发生机制,对未来的植被火变化预测有重要的科学意义,同时对制定火...
我国风云气象卫星发展现状与未来展望————作者:关敏;张勇;李云;姚依欣;常远;邵益凯;
摘要:经过50余年的持续研发与技术创新,我国风云气象卫星系统取得了显著成就,成功发射了21颗卫星,目前8颗在轨稳定运行,构成了包含地球静止轨道、太阳同步极地轨道和倾斜轨道的卫星组网观测体系。通过回顾风云气象卫星及遥感仪器的发展历程和现状,地面系统在数据接收、处理及运行方面的效能,以及应用系统的建设与服务情况,综合分析了风云气象卫星及其地面应用系统的技术能力。通过与全球主要国家在气象卫星组网观测、遥感仪器...
祁连山水系演化研究进展与展望————作者:武佳坤;胡小飞;潘保田;曹喜林;温振玲;孙强;李梦昊;赵启明;
摘要:祁连山是青藏高原向北扩展形成的最年轻山体,其抬升扩展对于理解高原的扩展过程和隆升机制以及造山带演化等科学问题具有重要意义。水系演化能够比较快速地响应山地的抬升扩展,在祁连山地区开展水系的发育演化研究是探讨山体抬升扩展过程的重要手段。基于对剥蚀面、河流阶地、风口和古河道等地貌记录以及新生代沉积地层开展的年代学与物源研究,当前祁连山地区水系演化研究取得如下成果与认识:(1)祁连山东部黄河上游干流的形成...
中国地球气候系统模式在CMIP6中的影响力分析及CMIP7概况————作者:李宸昊;梁文钧;胡辉;董文杰;吕建华;
摘要:随着气候危机日益严峻,地球气候系统模式作为预估和应对未来气候变化的关键数值模拟工具,其重要性愈发凸显。耦合模式比较计划旨在推动模式发展并深化对地球气候系统的科学认知,已成为国际间模式交流与应用的核心平台。概述了中国参与第六次国际耦合模式比较计划的情况,并统计分析了中国地球气候系统模式在第六次国际耦合模式比较计划相关研究中的被引用情况、研究概况及特点。结果发现,中国模式应用广泛,影响力较大,但缺乏高...
基于人工智能技术的海洋智能预报研究进展————作者:王凡;张旭东;任沂斌;刘颖洁;王浩宇;李晓峰;
摘要:随着海洋大数据的快速积累以及人工智能技术的蓬勃发展,新时代的海洋智能预报正展示出更高的精度和轻量化优势。海洋数据的类型可以根据观测方式划分为点观测数据和场观测数据,这些数据为海洋预报提供了基础支撑。结合海洋动力过程和现象的特点,海洋预报方法可分为3种主要类型:点到点预报、场到点预报和场到场预报。这些预报方式不仅涵盖了多种海洋现象,还适应不同的预报需求。通过案例分析,具体介绍:点到点的海洋内孤立波预...
太赫兹大气临边探测技术研究进展————作者:王文煜;许健;王振占;陆浩;刘璟怡;张德海;
摘要:地球中高层大气是研究大气过程乃至气候变化的重要区域,目前对中高层大气的长时间观测和数据分析仍然非常欠缺。太赫兹临边探测技术能够全天时、近乎全天候地获得较高垂直分辨率(1~5 km)的大气廓线,特别是对部分臭氧损耗相关的卤素气体敏感,成为测量地球中高层大气参数的重要手段。围绕太赫兹临边探测技术,系统回顾了太赫兹载荷的技术发展历程和现状:太赫兹临边探测已成功实现中高层大气中多种痕量气体的高垂直分辨率廓...
我国短时强降水研究进展————作者:赵强;郑永光;井宇;冯典;刘菊菊;
摘要:短时强降水是我国最主要的强对流灾害天气之一,易造成城市内涝和山洪、泥石流以及滑坡等次生地质灾害。回顾了近年来我国短时强降水的主要研究进展,并简要对比了美国和欧洲的相关研究成果,涵盖了短时强降水的时空分布特征、大气环流形势和环境条件、雷达回波特征和雨滴谱特征以及地形和城市化对短时强降水的影响及其机制;总结了人工智能在我国短时强降水潜势预报和短时临近预报中的应用。随着全球变暖,短时强降水频次和强度都呈...
非洲沙尘东传的规律及其气候环境效应————作者:黄忠伟;刘千滔;董青青;胡志远;张笑琳;李正鹏;王雍恺;
摘要:非洲撒哈拉沙漠作为世界最大的沙漠地区,排放的沙尘占全球沙尘总量的50%~60%,对区域乃至全球气候、环境和生态系统均有重要影响。长期以来,国内外学者研究发现撒哈拉沙尘存在2条主要传输路径:向西跨越北大西洋抵达北美,或向北传输至欧洲大陆。近年来,部分研究发现撒哈拉沙尘还可横跨中东、中亚向东远距离(近10 000 km)跨境输送至东亚地区,这是撒哈拉沙尘的第3条传输路径。因此,主要总结了国内外对撒哈拉...
面向碳中和的气候变化预估与风险研究新框架————作者:张井勇;
摘要:基于“正排放时期—净零时期—净负时期”的划分方法,建立了面向碳中和的气候变化预估与风险研究新框架。聚焦“一带一路”主要区域,系统开展了SSP1-1.9和SSP1-2.6两种可持续发展路径情景下面向碳中和的未来平均与极端气候变化预估以及灾害风险研究。在全球碳中和时期,预计“一带一路”主要区域平均与极端气候变化将呈现新特征、新格局,气候灾害风险将出现新变化。建立的新框架为气候变化未来预估与灾害风险评估...
从地球能量收支估算角度理解全球变暖————作者:李煦骞;李庆祥;
摘要:追踪地球系统能量平衡性问题是研究人类活动对气候变化贡献的关键方法之一。能量不平衡直接反映了气候系统复杂的响应与反馈结果,是衡量气候变化的重要指标。然而,长期以来,准确估计地球能量收支一直是一个挑战。对于大气层顶与地表辐射通量的观测普遍存在较高的不确定性,且不同观测数据之间难以相互验证。这种较高的不确定性也导致地球系统能量收支通量变化的估算并不准确,同时由于缺乏高质量、高分辨率的观测数据约束,地表辐...
多年冻土区热喀斯特湖水—热—碳循环过程研究进展————作者:陈梦佳;白炜;张成铭;刘文艳;高泽永;
摘要:热喀斯特湖作为多年冻土响应气候变暖最显著的冰冻圈地貌之一,其形成演化过程深刻影响着生态环境变化、区域水文循环及生物地球化学过程,并危害冻土工程稳定性。通过综述北半球多年冻土区热喀斯特湖形成演化、水文循环、热量迁移及生态环境效应和工程影响的研究进展,发现在环北极不连续多年冻土区,多数区域的湖塘面积呈减少趋势;在连续多年冻土区,湖塘面积的增加和减少均有发生,而青藏高原区域气候暖湿化导致热喀斯特湖快速形...
星载被动微波亮温影像轨道间隙填补:进展与展望————作者:王永杰;张晓东;唐文彬;赵少杰;马晋;孟义真;王子卫;周纪;
摘要:被动微波亮度温度是反演多种地表参量的关键基础数据。极轨卫星搭载的被动微波成像仪获得的被动微波亮温影像在相邻轨道之间存在因轨道间隙导致的观测缺失。填补轨道间隙有利于提高基于亮温生成的次生产品的时空完整性、增强其应用潜力。通过回顾被动微波辐射传输理论、轨道间隙形成原因及其影响,针对基于多源数据填补与基于有效源数据重构这两类遥感数据缺失值填补方法进行了总结,分析了其应用于被动微波亮温影像轨道间隙填补的前...
基于HYDRUS模型的1979—2018年黄河源头区冻土热状态变化————作者:雷汶杰;罗栋梁;陈方方;刘佳;彭贻菲;李世珍;沈琦;
摘要:土壤热状态是指示多年冻土存在及其热稳定性的最关键指标。为探究黄河源头区冻土热状态的较长期变化,首先构建了土壤热传导数学模型并基于HYDRUS-1D模型求解,经参数率定验证,表明该模型具有较好的可靠性和适用性,然后利用中国区域地面气象要素驱动数据集(CMFD)驱动模拟了黄河源头区6个钻孔1979—2018年冻土地温的变化。结果表明,黄河源头区冻土热状态在1999年发生转变:1999年前温度变化速率为...
海水碱度提升技术综述及协同实施路径展望————作者:黄宝蓉;周哲;褚华强;代朝猛;杨守业;张亚雷;
摘要:碳中和是应对全球气候变化的重要手段,而负排放技术是实现碳中和目标的关键一环。海洋作为地球上最大的活跃碳库,在负排放技术开发中有着巨大潜力,为实现碳中和目标提供了重要支撑。其中,海水碱度提升技术被认为是一种高效且兼具生态效益的负排放技术,即通过人为投加碱性物质提高表层海水碱度,在促进海洋吸收CO2的同时,缓解海洋酸化。基于海洋碳酸盐平衡体系等理论基础,概述了海水碱度提升技术的基...
基于地球物理驱动的裂缝性地层三维坍塌压力预测及应用————作者:李珺;赵杨;陈钊州;张乐乐;曹欢;李世昌;
摘要:井壁坍塌压力的预测对钻井安全、降低施工成本以及实现高效钻井等具有关键意义,复杂超深层地质条件下的裂缝发育状况对坍塌压力预测存在较大影响。常规的方法大多基于有限元模拟进行三维地质力学建模,并用于三维坍塌应力预测。尽管该方法精度较高,但需要巨大的算力资源,基于此提出了一种基于地震数据驱动的高效快速的地应力建模方法流程,进而用于三维坍塌压力的预测。首先,结合叠前地震和岩石力学测井的多尺度数据资料,建立融...
1979—2022年三江源地区大气冻融指数时空变化特征分析————作者:倪杰;吴通华;张雪;朱小凡;陈杰;杜宜臻;
摘要:三江源地区是我国重要的水源涵养地与生态保护区,揭示其冻融指数特征变化可为当地多年冻土环境评估以及应对气候变化提供科学依据。利用第三极地区地面气象要素驱动数据集TPMFD的逐日气温数据,通过大气冻融指数等方法分析了该地区1979—2022年大气冻融指数的时空变化特征。结果表明,近44年三江源地区大气冻结指数平均为1 930.23℃·d,在空间上呈现自西向东逐渐降低的特征;融化指数表现出相反的空间格局...
深空DSCOVR对地观测研究进展与展望————作者:宋婉娟;王力;许时光;黄妮;牛铮;
摘要:深空探测作为人类探索宇宙奥秘和推动可持续发展的关键途径,已成为空间技术领域最活跃的战略前沿。经过数十年的发展,该技术已广泛应用于太阳系内各类天体的探测。2015年2月,首个以地球为目标的深空探测卫星——深空气象观测卫星(DSCOVR),在日地拉格朗日1点(L1)成功部署,为地球系统科学研究提供了新的视角和数据,同时也对传统卫星数据研究提出了新的挑战。综合分析了自深空气象观测卫星发射以来,美国国家航...
湟水流域极端径流对极端气候的响应————作者:俞文政;王珉焱;魏柱灯;于龙辉;
摘要:为探究区域尺度极端径流演变及其气候驱动机制,以对气候变化较为敏感的湟水流域为例,搜集流域8个站点日均流量数据,基于Mann-Kendall趋势分析和突变检验等方法定量评估径流极值年际变化特征及其与极端降水、极端高温之间的关联。结果表明:近几十年,以3年为周期,极端高流量指数波动下降而极端低流量指数波动上升,湟水流域径流极端性有所降低;两类指数分别在2000年与2010年发生突变,2000年以前极端...
相关科技期刊推荐
- 省级《内蒙古科技与经济》
- 省级成都航空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 北大核心《生命科学研究》
- 北大核心《电力系统及其自动化学报》
- 北大核心地震工程学报
- 省级《北华航天工业学院学报》
- 省级广东造船
- 国家级《建设科技》
- 北大核心《机械制造》
- 国家级江汉石油科技
- 北大核心《西南科技大学学报》
- 省级科学Fans
- 北大核心台湾海峡
- 北大核心《铸造》
- 省级《南京工程学院学报》
- 北大核心《物理学进展》
- 省级制冷空调与电力机械
- 省级汽车自驾游
- 省级 辽宁工程技术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 省级工程设计与研究(长沙)
- 北大核心长安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 北大核心《环境科技》
- 北大核心《世界科技研究与发展》
- 省级环球宠物科技
- 省级《集美航海学院学报》
- 国家级土木工程与管理学报
- 国家级中国会展
- 省级《浙江气象》
- 省级私人飞机
- 北大核心《人工晶体学报》
核心期刊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