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杂志简介】
《地震研究》杂志是云南省地震局主办的地震科学综合性学术刊物,是中国科技核心期刊、中科院情报所(CSCD)核心库期刊、中文核心期刊地球物理类核心期刊和国内外多种重要检索刊物的来源期刊。《地震研究》创刊于1978年,曾荣获中国地震局优秀期刊一等奖奖,云南省优秀期刊奖等奖项。本刊主要刊登有关地震学、地震监测预报、地震地质、地震工程和工程抗震及防震减灾等方面具有创新内容的学术论文、研究报告,也刊登反映地震学进展的综合评论及动态性文章,在推动地震科学的发展和促进地震信息交换方面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本刊的作者和读者主要为地震工作者和大专院校有关专业的师生。
【收录情况】
国家新闻出版总署收录
该刊被以下数据库收录:CBST 科学技术文献速报(日)(2009)、中国科学引文数据库(CSCD—2008)
核心期刊:中文核心期刊(2008)、中文核心期刊(2004)、中文核心期刊(2000)、中文核心期刊(1996)、中文核心期刊(1992)
【栏目设置】
主要栏目地震预报、地震学、地震地质、工程地震。
杂志优秀目录参考:
2015年云南沧源Ms5.5地震序列分布与演化特征 徐甫坤,刘自凤,孙楠,和嘉吉,赵小艳,XU Fu-kun,LIU Zi-feng,SUN Nan,HE Jia-ji,ZHAO Xiao-yan
2013年甘肃岷县漳县Ms6.6地震前甘东南地区前兆异常分析 曾文浩,杨兴悦,史继平,黄琤琤,宋婷,ZENG Wen-hao,YANG Xing-yue,SHI Ji-ping,HUANG Cheng-cheng,SONG Ting
广西龙滩库区地震拐角频率时空差异性特征 陆丽娟,黄树生,张帆,周斌,阎春恒,LU Li-juan,HUANG Shu-sheng,ZHANG Fan,ZHOU Bin,YAN Chun-heng
1989年以来华北地区中强震前地震矩加速释放空间扫描特征的研究 李霞,蒋长胜,闫德桥,张志慧,尹相好,陈传华,王铮,LI Xia,JIANG Chang-sheng,YAN De-qiao,ZHANG Zhi-hui,YIN Xiang-hao,CHEN Chuan-hua,WANG Zheng
2012年宁蒗—盐源5.7级地震前的重力变化 郑兵,王青华,罗海元,马伶俐,蒲晓霞,李菲菲,苏琴,ZHENG Bing,WANG Qing-hua,LUO Hai-yuan,MA Ling-li,PU Xiao-xia,LI Fei-fei,SU Qin
2014年山西平遥Ms4.1地震前后重力场变化特征分析 贾宇鹏,秦建增,李真,黎哲君,檀玉娟,冯建林,JIA Yu-peng,QIN Jian-zeng,LI Zhen,LI Zhe-jun,TAN Yu-juan,FENG Jian-lin
2014年新疆于田Ms7.3地震的地壳构造变形背景 杨博,朱爽,楼关寿,周海涛,YANG Bo,ZHU Shuang,LOU Guan-shou,ZHOU Hai-tao
2012年新疆新源—和静Ms6.6地震极震区地质灾害特征研究 李帅,陈建波,吴国栋,LI Shuai,CHEN Jian-bo,WU Guo-dong
陕西地壳磁异常特征研究 韶丹,贾宁,孙哲,SHAO Dan,JIA Ning,SUN Zhe
2014年云南鲁甸Ms6.5地震前水管倾斜特征分析 陈俊磊,杨润海,CHEN Jun-lei,YANG Run-hai
中级职称论文发表:整体叶盘机器人自动化抛光技术
【摘 要】整体叶盘技术是一种在航天航空领域应用较为广泛的技术,其技术的核心在于结构与技术的综合。整体夜盘技术的应用能够极大的提高机械的性能,并对机械的内部结构进行简化,减少了机械能耗以及故障发生率,使得整体的性能有了极大的提升。本文从整体叶盘的结构特点技术入手,分析了这一技术在应用型机器人抛光过程中的应用,并对具体工艺的控制提出了一些建议。
【关键词】整体叶盘,机器人,自动化抛光
整体叶盘技术在20世纪80年代第一次出现,当时的整体叶盘技术主要是用于将发动机的叶片进行整合,对于一些结构复杂、操作性差的机器具有良好的应用效果。当前我国对整体叶盘的加工主要有数字加工和手工加工两种模式。这两种方式在加工效率和质量上都难以有良好的保障,尤其是手工加工的方式下,加工人员需要长期在恶劣的工作环境中进行工作,并且故障的发生率极高,不光给企业造成了经济损失,甚至会威胁到加工人员的生命安全。机器人的自动抛光技术较好的解决了这些问题。
地震研究最新期刊目录
地下介质波速变化研究进展————作者:潘睿;杨微;
摘要:通过高精度连续测量地下介质波速变化,可获得其应力状态及变化。围绕地下介质波速变化测量及应用研究,介绍了地震波速度变化测量的原理和方法,阐述了重复地震、背景噪声和人工震源等方法的优势和不足之处,梳理了地下介质波速变化的研究现状,主要涉及震前孕育、同震效应和震后恢复等过程中波速变化的研究进展,并探讨了引起地下介质波速变化的相关机理。分析认为,地震引起的同震波速变化及震后恢复特征与地震震级大小和观测位置...
机器学习的密度聚类算法在地震活动性研究中的应用————作者:邵磊;王长在;
摘要:针对大范围的地震活动密集区精定位实施中有效划分子区域问题,通过多次模拟数据实验,检验机器学习的各种聚类算法后,得出基于密度聚类的DBSCAN算法最适用于断层或地震丛集的地震聚类。使用DBSCAN算法对川滇地区共322 070个M1.2~5.1地震事件进行了聚类,共得到9个明显地震簇,对其中的鲜水河断裂带南段和安宁河断裂带北段交会区域的地震簇以及鲜水河—安宁河断裂带西北部区域的2014年康定M 滇中龙川江流域地貌特征及其对构造活动的指示————作者:李圣;常玉巧;卿元华;杨爽;刘婧楠;文雯;罗嘉峥; 摘要:基于30 m分辨率的ASTERDEM数据,利用ArcGIS软件水文分析工具提取龙川江水系和子流域盆地信息,获得流域高程、条带状剖面、69个子流域起伏度、面积-高程积分(HI)和26条面积-高程积分曲线(HC),并综合地层、降雨量、地质构造特征进行分析。结果表明:(1)龙川江流域上游、中上游起伏度为中等,中下游、下游起伏度分别为高、极高,低起伏度主要分布于河谷区。(2)条带地形、起伏度剖面自南西向北... 谱元法模拟地震波传播地震点源处理方法————作者:李孟洋;刘少林;杨顶辉;李小凡; 摘要:在利用谱元法求解地震波运动方程时需要对方程进行离散,然而由于震源项常包含δ函数,该函数是奇异函数,通过数值近似具有一定难度,因此需要采用特殊方式处理震源项。引入δ函数的2类离散形式,以谱元法求解地震波运动方程为例,详细给出了震源项离散形式。为了验证这种震源处理方法的有效性,开展了多组数值模拟实验。首先在规则网格下,模拟了δ函数离散形式处理单极震源和矩张量震源的情况;其次在非规则网格下,模拟了δ函数... 基于NCF的台阵聚束方法分析噪声源的时空分布————作者:赵玲云;庞卫东;王伟涛;袁松湧;王芳;李丹宁; 摘要:基于密集台阵的背景噪声成像是目前研究地壳结构的重要技术手段,背景噪声的噪声源演化规律的分析可加深对噪声互相关中信号的认识。对密集台阵开展聚束分析可对其所记录到的噪声类型、来源方位和季节变化等做出分析。利用2013—2016年ChinArray二期台阵南部322个宽频带地震台的垂直分量数据,计算各台站对的噪声互相关函数(NCF),通过基于NCF的台阵聚束方法对4~30 s的噪声信号做慢度分析,得到了... 云南地震预警站网监测效能评估————作者:朱杰;钟玉盛; 摘要:选取2023年每个月中没有地震记录、人工干扰较小且记录完整的某一天的地震背景噪声数据,计算得出云南地震预警站网包含的3类地震仪器的噪声最大概率峰值位移(PGD)分布,并选择这3类地震仪器噪声最大的一个月(2月)对云南地震预警站网效能进行全面评估。利用考虑时效性的传统测震站网监测能力评估方法和混淆矩阵方法对云南地震预警站网3类地震仪器单独组网和融合组网的预警最小震级、预警首报时间和预警系统触发阈值进... 基于MQTT协议的紧急地震信息发布系统应用研究————作者:蒋宏毅;李小军;李丽; 摘要:为了向社会公众提供可靠、高效的紧急地震信息,基于地震预警信息发布业务需求,提出了紧急地震信息发布系统的4层技术架构方案,包括数据接入层、核心业务层、中间件层和应用服务层,对MQTT协议、数据加密、信息验证等技术进行了研究,制定了基于MQTT的紧急地震信息发布协议,通过数据加密和Token验证机制保证数据传输过程中的安全性、稳定性,实现了高效的信息发布服务。通过对京津冀、川滇、新疆、甘肃等地区达到发... 基于Python的全球7级大震趋势研判系统设计与实现————作者:马亚伟;孟令媛;臧阳;韩颜颜;姜祥华;王月;解孟雨;杨志高; 摘要:为提高全球7级以上地震的震后应急效率,设计并实现了一套基于Python的全球7级大震趋势研判系统。针对不同机构对同一地震测定的地震信息存在差异的问题,如震级标度不一致、定位存在差异等,通过统计历史地震提出了利用“时间差小于10 s且定位误差小于2°即可确定为同一地震”的规则对相同地震进行匹配的规则;在上述规则下,利用Python爬虫技术获取地震目录及震源机制解等数据;利用PyGMT实现了地震分布等... 北京大兴国际机场隔震层监测及性能评估————作者:牛领辉;贺佳;吴勇;赵建明;吴乔飞;秦凯;安晓文;庄灿涛;张素灵; 摘要:北京大兴国际机场航站楼是世界上最大的单体隔震建筑,其隔震装置多达1 376套。大量隔震装置应用于同一大型工程结构,其工作状态及服役性能值得关注。因此,需利用机场航站楼的隔震层监测及性能评估系统,评估机场核心区隔震装置的服役状态及工作性能。介绍了系统的建设及组成部分,并分析了其在地铁、高铁等日常环境激励下的工作状态,最后以2023年山东平原5.5级地震为例,对隔震装置的隔震效果及系统的运行状态展开了... 考虑中小震的中国西南地区Newmark位移经验模型————作者:刘平;毕壮;陈兴周;李春峰;范依仁;陈凡;吴煜心;魏长刚; 摘要:为解决既有经验模型对中国西南地区中小震数据Newmark位移预测不足的问题,利用Arias烈度(IA)、临界加速度(Ac)以及震级(MW),建立预测Newmark位移的经验模型。首先随机选取CSMNC数据库中四川和云南地区MW<6.0且PGA>0.20 g的28条地震记录,对既有Newmark位移模型进行验证,... 近断层加速度脉冲和非加速度脉冲的周期特性及影响因素分析————作者:刘府生;李聪;高勤皓;李万亨;常志旺;张迎宾; 摘要:相比普通远场地震动,近断层速度脉冲型地震动通常会导致结构产生较大变形,增加结构坍塌风险。速度脉冲可进一步分为加速度脉冲和非加速度脉冲,系统地分析其参数特性及其作用下结构响应有助于近断层工程结构的抗震设计与评估。首先,利用峰点法(PPM)确定脉冲周期TP,并与Sv法和Sd·Sv法进行比较分析。其次,通过回归分析,... 基于BP神经网络的RC框架结构主余震易损性分析————作者:邓夕胜;周紫娟;赖馨粤;林嘉聪;朱一林; 摘要:为研究RC框架结构在主余震序列地震动作用下的易损性,设计了一个6层RC框架结构,挑选不同余震持时的主余震地震动合成得到主震-长持时余震和主震-短持时余震序列地震动各20组,选用地震动强度指标作为预测变量,将全部地震序列输入到结构中进行IDA分析,以IDA分析结果作为神经网络数据库,训练出最佳BP神经网络模型,得到BP神经网络的结构易损性曲面,从而综合考虑余震持时和主震强度的向量型IM与结构最大层间... UHPC加固灰缝的两层双跨石砌体结构振动台试验————作者:李志坚;林友勤;许立英;吴应雄; 摘要:福建沿海地区既有石砌体结构民宅数量庞大,但由于其材料特性、砌筑方式和结构组成导致结构抗震性能差,需进行加固以提高结构的抗震性能。为了探究超高性能混凝土UHPC加固灰缝对既有石砌体结构抗震性能的整体提升效果,在未加固和采用UHPC加固石墙灰缝两种条件下,对2个1∶2缩尺的典型两层双开间石砌体结构模型进行振动台试验,分析了模型加固前后的破坏形态、动力特性、结构响应及其变化规律。试验结果表明:石墙的裂缝... 快速组装铝合金抢修塔地震易损性分析————作者:王多智;李天池;于广滨;Chizhik Sergei; 摘要:以快速组装铝合金抢修塔为研究对象,应用有限元软件ABAQUS建立了抢修塔数值模型,确定了与基本周期对应的谱加速度Sa(T1)为地震动强度指标、节间位移角ISDR为结构地震需求参数,采用极限状态划分方法建立了抢修塔概率地震需求模型。从美国太平洋地震中心数据库分别选取20条余震、主余震序列地震动记录,采用IDA分析方法得到结构的地震响应,评估了在余震、主余震序列地震动作用下抢修塔... 川滇地区强震序列震级-破裂长度定标律特征研究————作者:王迪;冉喜阳;龙锋;赵敏;何畅; 摘要:基于1970—2021年川滇地区MS≥5.0地震序列数据,整理已发表的震源谱、地壳形变、余震分布等研究成果,获得125次地震的可靠破裂长度。采用最小二乘法,建立川滇地区震级-破裂长度的线性回归关系式。从震源机制解类型、不同区域构造环境、不同时间段3个方面分析了川滇地区强震序列定标律特征。研究发现,震级与破裂长度的对数之间存在线性关系,表现出错动类型以及时空差异性。结果表明:理... GNSS约束下的甘孜—玉树—鲜水河断裂带滑动速率研究————作者:王艺晨;郝明;余中元;陈柏旭; 摘要:甘孜—玉树—鲜水河断裂带是青藏高原重要的大型边界走滑断裂,基于GNSS数据约束该断裂带的现今滑动速率有助于认识其活动习性,便于探讨其现今变形特征与模式。利用GNSS速度场横跨甘孜—玉树—鲜水河断裂带构建了7个速率剖面,获取该断裂带滑动速率变化。结果表明:该断裂带现今左旋滑动速率由NW向SE逐渐增大,其中,甘孜—玉树断裂走滑速率为4.9 mm/a,鲜水河断裂北西段走滑速率为9.5 mm/a,其东段的... 天津地震预警数据处理系统现状分析————作者:许可;郭巍;谭毅培;高也;马婷;白云鹏; 摘要:为检验天津地震预警系统的可靠性,基于2021年6月15日至2023年12月31日天津地震预警数据处理系统的JEEW和EEW产出的数据,从事件匹配率、预警时效性、首报震级偏差、首报震中偏差等方面,与京津冀地区94次地震事件的正式速报结果进行对比分析。结果表明:JEEW系统首报用时3.8~7.0 s,首报震级偏差0.1~0.7级,首报震中偏差0.6~2.6 km; EEW系统首报用时3.4~7.0 s... 工程振动对馆藏大型石造像文物的影响评估与减振控制————作者:许卫晓;韩东霖;于德湖;邱玉胜;邱玲玲; 摘要:为了解决在实际施工活动中工程振动对馆藏石造像文物的潜在危胁,基于ABAQUS有限元分析,建立了青岛市博物馆4尊大型石造像的有限元模型。对石造像有限元模型基底施加实测施工振动,通过有限元逐步增量动力时程分析,结合石造像抗拉强度本构关系、长期振动监测,得到合理的石造像文物振动安全阈值。提出大型石造像文物的数值建模方法,开展了修缮材料水硬性石灰抗拉强度试验。结果表明:4尊石造像的脖颈处、足部为振动敏感区... 中国CSEP检验中心的软件系统建设————作者:余怀忠;于晨;张小涛;苑争一;钟骏;解孟雨;李泽平;张靖雪; 摘要:为提升地震预测方法评价的标准化和应用的规范化,依托国家重点研发计划尝试把CSEP(Collaboratory for the Study of Earthquake Predictability)移植到中国,建立中国CSEP检验中心。自主研发了加卸载响应比(LURR)、地壳振动、态矢量和地震综合概率预测模块;引进了国外的图像信息(PI)、相对强度(RI)、传染型余震序列(ETAS)预测模型并完成模... CSEP 2.0阶段工作研究进展及中国测试区设计与模型试验————作者:张盛峰;张永仙;李莎; 摘要:由美国南加州地震中心和美国地质调查局共同支持的RELM工作组以及由此进一步发展而来的“地震可预测性国际合作研究”(CSEP)计划开始之后,研究人员围绕地震预测模型和统计检验方法内容的不同测试中心对地震可预测性问题开展了广泛研究。在前期针对CSEP 1.0阶段介绍的基础上,介绍CSEP 2.0阶段的相关内容,包含该阶段发起的背景、发展的总体设计、主要进展以及不同测试区的重点关注内容。针对我国当前的参... 相关科技期刊推荐 核心期刊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