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杂志简介】
《天文学进展》由中国天文学会委托中国科学院上海天文台主办的天文学术刊物。季刊,1983年6月创刊。主要刊登反映国内外天文学各分支学科最新研究进展的评述性文章;也发表研究论文、学科前沿介绍、研究快报、专题讲座和学术活动报道等稿件。其主要读者对象为天文学各分支学科及相关学科的科研人员、大专院校师生、研究生。
自创刊以来,《天文学进展》得到我国天文科研人员的热情关心和广泛支持。在中国科学院天文委员会、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数理科学部的大力支持下、在主办单位的具体管理下,编辑部的工作一直正常运转。刊物均如期出版发行。在国内天文学领域有关专家组成的编辑委员会的领导下,严格执行了稿件的审校制度,切实保证了稿件的质量。发表文章的内容涉及了天文学各分支学科的重要研究主题,使读者能通过其了解国内外对该主题研究的发展进程,掌握研究的最新进展情况和有关动向,明确研究中需解决的关键问题,力求为读者进一步深入研究或了解该主题提供丰富、翔实、客观的资料和参考意见,受到读者的广泛欢迎。
《天文学进展》在规范化、标准化、现代化方面做了卓有成效的努力,办刊质量精益求精,其发表的稿件具有较高的学术水平,为天文学的发展作出了贡献。
【收录情况】
国家新闻出版总署收录
该刊被以下数据库收录:CBST 科学技术文献速报(日)(2009)、中国科学引文数据库(CSCD—2008)
核心期刊:中文核心期刊(2008)、中文核心期刊(2004)、中文核心期刊(2000)、中文核心期刊(1996)、中文核心期刊(1992)
【栏目设置】
主要栏目述评、研究论文、研究快报、学术活动。
杂志优秀目录参考:
Ia型超新星的消光改正 李军,姜碧沩,LI Jun,JIANG Bi-wei
恒星形成星系主序关系的研究进展 高宇翔,郭可欣,郑宪忠,GAO Yu-xiang,GUO Ke-xin,ZHENG Xian-zhong
银河系质量的多途径测定 赵君亮,ZHAO Jun-liang
红移畸变效应理论模型研究进展 郑逸,ZHENG Yi
Li-Paczyński 新星的研究进展(I):理论 王善钦,戴子高,吴雪峰,WANG Shan-qin,DAI Zi-gao,WU Xue-feng
准直型空间X 射线望远镜本底研究概述 李刚,谢斐,张娟,宋黎明,LI Gang,XIE Fei,ZHANG Juan,SONG Li-ming
空间信号精度的算法设计与实验分析 杨赛男,陈俊平,曹月玲,张益泽,YANG Sai-nan,CHEN Jun-ping,CAO Yue-ling,ZHANG Yi-ze
基于声表面波技术的高精度时间间隔测量方法系统误差研究 陈文星,卜朝晖,周明翔,穆磊,CHEN Wen-xing,BU Zhao-hui,ZHOU Ming-xiang,MU Lei
职称论文发表机械:加工工艺对零件加工精度的影响
摘要:在机械加工过程中,零件的精度被很多外在因素所影响,给人们的生产生活造成一些不必要的麻烦。其中机械加工工艺作为加工的重要指标就是其中一种,对零件的精度有很大的影响。本文对机械加工工艺进行认真探究,分析其对零件的影响因素,并列出零件在加工时对精度的具体要求。
关键词:职称论文发表,机械加工,加工工艺,零件精度,影响因素
机械零件的质量是机械产品性能的基础,是保障质量、安全生产的重中之重。在零件加工时会因为加工工艺的原因对零件的精度产生影响,导致零件不满足标准,所以如何避免精度误差,减小工艺系统的影响是我们应该要注意和研究的方向。
天文学进展最新期刊目录
外太阳系小天体探测与研究进展————作者:徐小萌;吴昀昭;张西亮;
摘要:外太阳系小天体主要包括半人马小行星和越海王星天体,它们蕴藏着丰富的甲烷、水冰以及氨等物质,代表太阳系最原始的天体。研究这些小天体的性质,不仅有助于理解太阳系的起源和演化历史,还能揭示其与地球中水和生命的联系。目前深空探测已进入了蓬勃发展的新时代,“新视野号”将继续飞往柯伊伯带访问这些遥远的天体,中国也正在论证太阳系边际探测任务。该文从探测历史、反照率和尺寸分布、轨道分布、色指数、光谱性质等方面介绍...
银银河系数值模拟研究现状————作者:刘威;邵实;谷青;高亮;
摘要:标准宇宙学模型是解释和预测大尺度结构形成和演化最成功的模型之一。近几十年来,基于标准宇宙学模型的数值模拟不断加深人们对宇宙结构和星系形成的认知,成为连接理论研究与观测数据的桥梁。银河系作为人类最熟悉且被详细观测的星系,为研究星系形成和演化历史提供了宝贵的样本。综述了近十余年来银河系数值模拟的研究进展。首先介绍了大尺度结构的宇宙学背景和N体模拟的数值技术,分析了星系形成的理论模型和流体动力学模拟方法...
JWST观观测星系并合的研究进展————作者:童祎璐;戴昱;
摘要:星系的并合事件在宇宙中普遍存在。JWST的发射升空在光学红外波段打开了新的观测窗口,为深入理解并合在星系演化过程中的作用提供了新的观测机会。JWST的高分辨率和高灵敏度有助于认证和研究星系并合的物理性质和规律,为更高红移和高分辨率的并合星系的观测提供了气体动力学、恒星形成和超大质量黑洞活动的信息,并进一步证实了并合是星系演化中普遍存在的重要阶段。重点介绍了JWST对多个并合星系样本的统计及个例研究...
星系棒结构观测研究进展————作者:王雯雯;周志民;
摘要:星系棒是近邻宇宙中普遍存在的一种形态结构。星系棒与宿主星系之间存在相互作用,影响宿主星系的物理性质,驱动星系进行长期演化。首先介绍了棒对星系演化的影响,重点讨论了棒对星系中恒星形成的作用;其次分析了棒在星系中的分布,围绕棒旋星系的特性和棒随着红移的演化进行了阐述;接着讨论了对棒进行鉴别的几种主要方法;最后对棒与星系关系的研究进行了总结与展望
低频射电干涉阵成像中的电离层效应仿真和校准方法研究进展————作者:刘毅鸿;梅盈;邓辉;王锋;
摘要:电离层效应的高精度校准不仅是宇宙再电离时代信号探测的关键,也是所有低频(通常小于300MHz)射电干涉阵观测面临的关键问题。为了提高成像动态范围,最终实现望远镜的科学目标,有必要对电离层的特性、在射电干涉阵成像中的影响以及校准方法进行研究。首先从射电干涉阵成像原理上分析了电离层对基线引起的相位误差、以及由此引起的源位置偏移,在此基础上进一步系统地阐述了现有电离层监测数据、预测模型以及当前在射电干涉...
小行星(2572)Annschnell测光数据分析——相接双小行星模型参数测定————作者:黄敬;王晓彬;窦江培;
摘要:太阳系小行星的密度/质量是理解其起源和演化历史的重要参数。小行星密度的测量一直都是具有挑战性的工作,双小行星系统正好提供了测量小天体密度的机会。相接双小行星是一种同步双小行星,其轨道半长轴等于两个小行星(假设为椭球形)的最大半长轴之和。在云南-香港宽视场巡天观测数据中发现,小行星(2572) Annschnell的光变曲线展现出典型的相接双小行星光度特征。为此,构建了一套相接双小行星光变曲线反演程...
利用BSE算法对B型热亚矮星的研究————作者:王小刚;张奉辉;
摘要:一般认为B型热亚矮星的形成需要经过双星间的相互作用,因此研究B型热亚矮星的双星形成通道具有重要意义。通过修改快速双星演化算法,研究了双星形成B型热亚矮星的稳定洛希瓣物质转移、公共包层抛射以及双He白矮星并合通道,并且计算了42组不同初始参数设置条件下这些双星通道形成B型热亚矮星的参数空间。其中,模型17得到的短轨道周期和长轨道周期B型热亚矮星轨道周期分布能够解释观测数据的轨道周期分布;而且模型17...
相接双星LP UMa轨道周期变化研究的新进展————作者:李迎港;郑捷;陈天禄;江林巧;鲍华;索南达吉;许超;
摘要:LP UMa是一颗g波段亮度为13.34 mag的W UMa型相接双星,1997年首次被观测到,至今已有超过25 a的观测时间跨度,近400条极小时刻记录。多年来有数位研究者使用不同的数据和方法对其进行了研究,得出了不同的结论。自2022年12月―2023年12月,对相接双星LP UMa进行了8次观测,得到了11个极小时刻;同时从TESS数据库和AAVSO数据库中分别收集130和35个极小时刻,以...
基于Gaia DR3数据在Cygnus天区的星团群搜寻研究————作者:刘桂梅;钟靖;单星美;秦松梅;李春燕;
摘要:由于星团群样本数量以及数据精度的限制,星团群的起源机制尚不明确。因此,需要扩大原初星团群样本,为进一步研究星团的形成与演化提供可靠的观测数据。基于Gaia DR3数据,重新测定了以往报道的星团参数。根据星团的空间分布和运动学特征,在Cygnus天区发现了4个新的星团群:G1、G2、G3和G4。这4个星团群各自占据相对独立的空间,成员星团空间分布相互毗邻且速度一致,表明各自成员星团是在同一片巨分子云...
类星体强引力透镜Mg IIλλ2796,2803窄吸收线系统证认————作者:潘彩娟;杨婕;韦相龙;
摘要:基于SDSS类星体透镜搜寻(SQLS)数据,挑选出21个至少具有两个像的强引力透镜类星体源,其光谱红移zs范围是1.018 56~2.915 98。利用SDSS最新的DR18光谱数据,在观测波长3 800~9 200 ■范围内搜寻Mg IIλλ2796,2803窄吸收线系统。通过对两条光谱分别进行归一化处理和吸收线拟合,共证认出42个Mg IIλλ窄吸收线系统,它们的吸收线红...
2024年度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天文学科项目申请和资助情况综述————作者:何成;于浩然;
摘要:对2024年度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天文学科项目的申请和资助情况,按申请量、资助量、资助比例、申请人年龄、性别、依托单位等进行了详细分析。结合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的新政策,阐述了天文学科基金项目申请与资助所呈现出的变化趋势;同时,针对2024年度基金项目评审过程中所遇到的一系列问题,进行了深入的探讨,旨在为天文学科2025年的基金项目申请者提供有价值的参考与借鉴
Deep-Dark-Net:一种基于生成对抗网络的导星相机暗流预测模型————作者:曲伯桓;杨贺珺;何宇轩;郭远昊;刘宇;曹子皇;齐朝祥;于涌;王培培;赵永恒;张勇;王淑青;栗剑;吕冠儒;曹兴华;向铭;邱虹云;
摘要:暗流会影响图像质量、降低星像的信噪比,进而影响星像位置和流量测量的精度,因此需要在天文数据处理中准确估计并去除暗流。LAMOST导星图像处理的需求为:在无暗场图像情况下高精度处理历史导星图像数据,简化导星相机暗场图像拍摄的步骤,可以利用导星图像的特性反演和生成高精度可靠的暗场图像。利用LAMOST导星原始数据的特性,提出一种基于生成对抗网络模型来精确估计暗流的新方法——Deep-Dark-Net。...
空间碎片激光测距中轨道偏差的非线性传播————作者:张利军;舒鹏;李荣旺;李语强;
摘要:在对空间碎片进行激光测距时,往往会因为轨道预报偏差较大而导致测距成功率低,为此,结合无迹变换方法与高斯混合模型,对空间碎片轨道偏差进行传播,得到空间碎片在终端的分布情况(即概率密度函数),从而为激光测距提供可靠的依据。首先选取了空间碎片激光测距中的典型轨道,并设定初始轨道偏差,通过无迹变换方法非线性地预报偏差的均值和协方差矩阵,高斯混合模型逼近偏差的概率密度函数,并将结果转换到以测站为中心的站心球...
国际天文大装置科学区域中心的建设与运行————作者:刘爽;沈志强;安涛;王锋;郭铨;左琛;刘一良;赵静;
摘要:随着天文学研究的不断深入,国际天文大装置的建设与运行日益成为推动科学进步的重要因素。综述了国际天文大装置科学区域中心的建设现状与运行机制,探讨了其在数据管理、科研合作和用户支持等方面的作用。首先介绍了科学区域中心的定义及其在天文研究中的重要性,接着分析了多个典型区域中心的天文大装置,包括低频阵列望远镜(Low-Frequency Array,LOFAR)和阿塔卡马大型毫米/亚毫米波阵(Atacam...
恒星形成定律的研究现状————作者:张超;
摘要:分子云的物理环境对恒星的形成率有重要的影响,而了解恒星形成对行星的形成和星系的演化有很大帮助。主要回顾了近20年,银河系及其近邻星系中恒星形成与气体之间的关系(即恒星形成定律),希望可以更好地了解恒星形成的本质,认识恒星形成与气体之间的关系以及恒星是否在以统一的方式形成。介绍了星际介质的组分与测量星际介质密度和恒星形成率的方法。重点综述了从星系尺度到分子云尺度致密气体与恒星形成率之间的关系,并对恒...
大气对望远镜像质影响的测量和计算方法进展————作者:黄善杰;赵劲松;许方宇;王岭雪;宋腾飞;蔡毅;
摘要:大气湍流引起的望远镜像质衰减是目前限制地基天文望远镜高分辨率观测能力的重要因素,测量和计算大气对望远镜像质的影响是天文技术领域的一个重要研究方向。首先,阐述了光学和非光学方法测量大气对像质影响的理论基础,给出了两种测量方法的代表性技术路线、测量结果和研究进展,深入剖析了这些测量方法的优缺点。然后,综述了计算望远镜内部气流对像质影响的3种方法的基本原理及适用范围,并对这些计算方法的优缺点进行了深入分...
LAMOST低分辨率光谱中A型星的恒星参数测量新方法————作者:左芳;罗阿理;
摘要:以LAMOST为代表的恒星光谱巡天获得了海量的A型星光谱。从A型星的低分辨率光谱中准确测量其大气物理参数并形成统一的处理管线的过程,往往受到特殊A型星的影响。探讨了特殊A型星Am和Ae在光学波段的光谱特征,Am星以弱的Ca II K线和强的Fe线为特征,而Ae星则以光谱中的发射线为显著特征。通过屏蔽Am和Ae星中对测量大气参数有重要影响的光谱区域,并尽量保留对恒星参数敏感的区域,获得了测量A型恒星...
密近双星的质量比分布————作者:王禄齐;刘超;
摘要:双星演化是恒星物理的一个重要课题,它不仅对恒星研究,也对星系演化、超新星和宇宙学等研究有重要影响。LAMOST时域巡天提供了大量的双星样本,这对研究密近双星的统计性质非常重要。该文选择一批具有LAMOST时域光谱观测的主序短周期双星(主星质量在0.7M⊙~2.2M⊙之间)作为研究对象,通过the Joker获得了部分样本的双星轨道参数,并经由质量选择效应...
恒星形成区G10.32-0.15中反馈机制的研究————作者:张幸;李大磊;加尔肯·叶生别克;
摘要:反馈在恒星形成过程中扮演着重要角色,对于恒星和行星的形成、星团和母体分子云的演化都具有重要影响。利用多波段的红外数据以及亚毫米波的连续谱数据确定了恒星星团的位置以及致密尘埃团块C1、C2、C3、C4和C5的分布。NH3速度积分强度的分布与870μm示踪的致密尘埃的分布具有很好的成协性,表明NH3能很好地示踪致密分子气体。在局域热动平衡的假设下,结合NH<...
伽马暴GRB 221009A的观测角限制————作者:林一清;
摘要:GRB 221009A被称为“史上最亮”(BOAT)的伽马射线暴,在所有波长下被许多卫星探测到。它是迄今为止观测到的具有最高各向同性能(Eiso≈1.5×1048J)、离地球较近(红移为z=0.151)的伽马射线暴。伽马暴的辐射起源于相对论喷流,它们的各项同性能可能取决于喷流的内禀能量、喷流的张角和相对喷流的观测角。根据长暴的Ep,i 相关科技期刊推荐 核心期刊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