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杂志简介】
《地震地质》是由中国地震局地质研究所主办的学术期刊,1979年创刊。每年3,6,9,12月出版,每期约15万字。以国内外科研工作者、工程技术人员、及大专院校师生为读者对象,报道地球科学前沿领域的最新研究成果,反映地球科学的基础与应用研究进展。以活动构造、新构造、地球内部物理、地球动力学、构造物理、地球化学、地震预报、地质年代测定、工程地震、减轻地震灾害为报道内容。
【收录情况】
国家新闻出版总署收录
该刊被以下数据库收录:CBST 科学技术文献速报(日)(2009)、中国科学引文数据库(CSCD—2008)
核心期刊:中文核心期刊(2008)、中文核心期刊(2004)、中文核心期刊(2000)、中文核心期刊(1996)、中文核心期刊(1992)
期刊荣誉:中科双效期刊
【栏目设置】
(1)研究论文:报道学科前沿的创新性科研成果(新思路、新方法、新认识、新发现),对本学科领域有一定的影响或对今后的研究工作有较大的参考价值。
(2)科研简讯:扼要报道具有创新性的最新科研成果。
(3)科研快讯:确属新发现和原始创新成果的来稿,快审快发,在最近一期刊登。
(4)新技术应用:各种新技术应用于地学研究中所取得的最新成果。
(5)专题综述:评述重要研究领域的代表性成果、研究现状、尚待解决的问题、未来发展方向,提出今后的研究工作建议。
(6)学术争鸣:包括“问题讨论”、“学术研讨”、“质疑与答复”。主要吸收那些对前沿、边缘、热点问题讨论的论文,或对《地震地质》已发表的论文提出质疑。
(7)新闻信息:主要报道学术会议、新书评价、办刊信息等。
杂志优秀目录参考:
中国大陆古地震研究的关键技术与案例解析(5)——断层隐形、尖灭与年轻事件识别 冉勇康,王虎,李彦宝,RAN Yong-kang,WANG Hu,LI Yan-bao
汶川地震同震过程中断层间的相互作用及子事件触发 刘博研,史保平,LIU Bo-yan,SHI Bao-ping
怒江断裂现今错动速率与地震危险性 王阎昭,王敏,沈正康,邵德盛,施发奇,WANG Yan-zhao,WANG Min,SHEN Zheng-kang,SHAO De-sheng,SHI Fa-qi
2013年莱州M4.6地震序列震源机制与发震构造初探 郑建常,李冬梅,王鹏,赵金花,徐长朋,ZHENG Jian-chang,LI Dong-mei,WANG Peng,ZHAO Jin-hua,XU Chang-peng
利用基岩断层面形貌定量特征识别古地震——以霍山山前断裂为例 何宏林,魏占玉,毕丽思,徐岳仁,HE Hong-lin,WEI Zhan-yu,BI Li-si,XU Yue-ren
1739年平罗8级地震发震构造 雷启云,柴炽章,杜鹏,俞晶星,王银,谢晓峰,LEI Qi-yun,CHAI Chi-zhang,DU Peng,YU Jing-xing,WANG Yin,XIE Xiao-feng
宿迁城市活动断层探测多方法技术运用的典型案例 曹筠,冉勇康,许汉刚,李彦宝,张鹏,马兴全,李丽梅,CAO Jun,RAN Yong-kang,XU Han-gang,LI Yan-bao,ZHANG Peng,MA Xing-quan,LI Li-mei
大凉山断裂带北段东支——竹马断裂晚第四纪活动性 孙浩越,何宏林,魏占玉,高伟,SUN Hao-yue,HE Hong-lin,WEI Zhan-yu,GAO Wei
川西理塘活动断裂最新同震地表破裂形成时代与震级的重新厘定 周春景,吴中海,张克旗,李家存,蒋瑶,田婷婷,刘艳辉,黄小巾
韩城断裂带NE段构造应力特征 李自红,李斌,刘鸿福,闫小兵,扈桂让,LI Zi-hong,LI Bin,LIU Hong-fu,YAN Xiao-bing,HU Gui-rang
电子技术应用论文:基于随机森林的跌倒检测算法
摘要:针对现有跌倒检测算法由于缺乏真实老人跌倒样本以及使用年轻人仿真跌倒样本规模较小导致的过拟合和适应性不足等问题,提出了基于随机森林的跌倒检测算法。该算法采用滑动窗口机制,对窗口内的加速度数据进行时间域和变换域处理,提取时间域和变换域特征参数后,在所有样本集中进行有放回的Bootstrap随机抽样和属性随机选择,构建多个基于最佳属性分割的支持向量机(SVM)基本分类器。在线跌倒检测阶段,对多个SVM基本分类器的分类结果采用少数服从多数的原则,给出最终判定结果。实验表明,随机森林跌倒检测算法可获得95.2%的准确率、90.6%的敏感度和93.5%的特异性,明显优于基于SVM和反向传播(BP)神经网络跌倒检测算法,反映出随机森林跌倒检测算法能更准确地检测跌倒行为,具有较强的泛化能力和鲁棒性。
关键词:跌倒检测,随机森林,支持向量机,反向传播神经网络,属性
0引言
据统计,跌倒目前已成为我国伤害死亡的第四大原因,65岁以上老年人伤害死亡的首位原因,而且伴随老人年龄的增加跌倒死亡率进一步升高。跌倒除了直接导致老年人死亡之外,还产生大量残疾,降低了老年人的活动能力和活动范围,严重影响老年人的生活质量和身心健康。
地震地质最新期刊目录
不同微观裂隙密度下断层黏滑失稳规律离散元模拟————作者:赵乾百;赵永;杨天鸿;滕龙;王述红;刘一龙;
摘要:在原岩应力及开采扰动作用下,断层上、下盘的岩体内部为微裂隙赋存状态,改变了岩体的受力构架体系,对断层上、下盘滑动行为模型产生影响,继而形成了不同的破坏模式。因此,对不同微观裂隙密度下断层黏滑失稳运动过程的力学行为和损伤规律亟待开展进一步研究。声发射监测是研究断层黏滑破坏模型的重要手段,可用来获取断层活化过程中的有效信息。然而,断层结构面对岩体破裂声发射波的传播路径和强度造成了一定的阻碍,从而在研究...
苍山-尼山断裂的现今构造活动及其对民居建筑的影响————作者:王一鹰;孙茜茜;朱猛;王纪强;时丕龙;王华林;
摘要:NW走向的苍山-尼山断裂(简称苍尼断裂)延伸170km,其晚第四纪的活动构造变形及地震活动引起了广泛关注。文中以山东省临沂市平邑县白彦镇官庄村的民居建筑破坏实地考察资料为基础,通过苍尼断裂晚第四纪构造地貌测量与活动性鉴定、断层泥中石英碎粒表面结构(SEM)鉴定和断层泥的粒度分布分析、 InSAR时序分析、公元前179年“齐楚地震”考证与发震构造讨论、以往震害调查和数值模拟研究等成果,探讨了官庄村民...
正应力和含水率对花岗岩断层泥摩擦特性和声发射特征的影响————作者:邵康;刘金锋;谢彬;朱民杰;
摘要:正应力和含水率的扰动可能诱发断层不稳定滑动。文中对采自新丰江水库附近断裂带的花岗岩样品开展了速率阶跃(1~100μm/s)和滑动-保持-滑动(10~3 000s)摩擦实验,且全程进行了声发射观测,研究了不同有效正应力(0.5~20MPa)和含水率(0%~25%)对花岗岩断层泥摩擦特性的影响。实验结果表明,花岗岩断层泥随有效正应力增大由速率弱化(5MPa以下)向速率强化转变,应力降减小;随着含水率升...
地表/井下加速度反应谱谱比的周期相关非线性特征————作者:王琳;王玉石;李小军;刘艳琼;丁毅;
摘要:浅地表软弱覆盖土层会显著影响加速度反应谱等地震动特性表征参数,且其影响程度随地震动强度增加呈现显著的非线性特征。文中基于日本KiK-net台网180个台站的166 700组强震动记录,采用动态时间规整(DTW)算法对地表/井下反应谱谱比曲线的周期偏移进行修正,定量分析了地表/井下反应谱谱比随地震动强度的周期偏移与幅值衰减特性,发现相对周期偏移量与谱比幅值均与地震动强度在对数或半对数坐标系下呈线性关...
中国大陆最年轻火山活动成因——来自藏北阿什库勒火山岩的同位素证据————作者:毛翔;白翔;于红梅;赵波;陈慧智;
摘要:阿什库勒火山群位于青藏高原西北部的西昆仑地区,记录了中国大陆最年轻的火山喷发活动。更新世以来阿什库勒火山群经历了多期次火山喷发活动,主要产物包括粗安岩和粗面岩,含少量响岩质碱玄岩、玄武质粗安岩和流纹岩。火山岩锆石U-Pb及Lu-Hf同位素测试结果表明,阿什库勒火山岩中粗安岩、粗面岩和流纹岩的岩浆成因锆石具有接近的εHf(t)值(-9.1~-4.4),指示其来自于富集的岩浆源区...
长白山天池火山古锥体形貌重建————作者:马晨语;程滔;万园;潘波;周秉锐;颜丽丽;
摘要:破火山口是火山发生大规模爆炸式喷发后遗留下的锅型地貌,恢复其原始锥体形貌对于理解火山发展演化和灾害过程具有重要意义。长白山天池火山是一座保存完整的大型破火山口,其原始锥体形貌和形成过程备受关注。文中借鉴国内外相关破火山口的锥体重建方法,在全球范围内寻找与天池火山形貌相似的大型火山,通过分析这些火山地形建立锥体形貌的三段式经验方程,结合长白山现今地貌恢复了长白山天池火山的古锥体形貌。天池火山古锥体最...
土耳其2023年2月6日MW7.5 Elbistan地震地表破裂带分布特征————作者:俞晶星;任治坤;张会平;李传友;王世广;龚正;周晓成;徐岳仁;梁朋;马字发;李俊杰;
摘要:2023年2月6日土耳其东南部发生2次破坏性地震,中国地震局土耳其地震科学考察队对2次地震的地表破裂开展了详细调查。震后现场调查表明,其中第2次地震事件(Elbistan地震)发生在东安纳托利亚断裂带的北分支断裂(Cardak断裂)上,形成了一条长约140km的主地表破裂带,同时形成一条与主破裂带近垂直展布、长约20km的分支破裂。主破裂带西起G9ksun,沿近EW向展布至Sürgü断裂西端,然后...
龙门山断裂带映秀-北川断裂白沙河段滑动速率————作者:花春雨;石峰;魏占玉;
摘要:龙门山断裂带是青藏高原块体和华南块体的重要边界断裂带,是一条重要的地震活动构造带。几何上自西向东可分为后山断裂、中央断裂、前山断裂和前陆盆地(成都平原)变形带。中央断裂带是龙门山断裂带的主干断裂,映秀-北川断裂是中央断裂带中段活动最强烈的一支断裂。前人对龙门山断裂带映秀-北川断裂滑动速率进行了部分研究,但结果差异很大,范围从0.07mm/a到1.1mm/a不等。断层滑动速率是分析断层活动特征、研究...
内蒙古阿鲁科尔沁旗MS5.9与MS4.7地震序列特征及其发震构造分析————作者:王鑫;张珂;王玥;
摘要:内蒙古赤峰市阿鲁科尔沁旗在2003年与2021年先后发生MS5.9地震与MS4.7地震。这2次地震是该地区近年来震级最大的地震事件,均未造成地表破裂,余震分布与已知断层的相关性不强,地震活动特征和发震机制仍不甚明确。针对该问题,文中使用内蒙古地震监测台网观测数据,对阿鲁科尔沁旗2次地震序列进行重新定位。结果显示,MS5.9和M 基于背景噪声层析成像反演上海及邻区S波速度结构————作者:冯策;宋秀青;王仁涛;刘昊岚; 摘要:文中收集了上海及邻区58个宽频带流动地震台阵1a的连续背景噪声垂向数据,基于背景噪声互相关技术结合快速行进FMM成像方法,获得了上海及邻区5~30s周期范围内地壳及上地幔顶部的面波相速度结构。最后利用最小二乘线性迭代方法,反演得到了研究区下方5~30km深度的三维S波速度结构。结果显示:上海及邻区的S波速度结构呈现出一定的横向和纵向非均匀性特点。在5~10km深度的浅层及上地壳,速度异常值的分布与... 考虑速度频散的地震动场模拟及其对地震危险性分析的意义————作者:张琰;纪志伟;翟鸿宇;伍纯昊; 摘要:地震危险性评估对于确定工程抗震设防等级、制定城市规划、减轻地震灾害及地震引发的滑坡、泥石流等其他灾害具有重要意义。在地震波场传播过程中,能够造成波场能量衰减的因素包括多角度散射、频散及球面扩散。针对震后的地震动场空间分布特征开展数值模拟时,是否考虑这3项因素对于实际计算结果有着直接影响。文中以地震波场在滞弹性介质中的物理频散特征为讨论对象,通过模拟计算情景地震在简单一维模型中引起的波场频散及地震动... 地震地质2024年第46卷总目次 摘要:<正>~ 南天山温宿前陆冲断带晚第四纪形变速率————作者:臧柯智;吴传勇;张金烁;高瞻;袁四化;袁海洋;于晓辉;王雪竹; 摘要:受印度-欧亚板块碰撞远程效应的影响,天山南北发育了多个扇形的前陆冲断带,它们不仅调节吸收了大部分的SN向会聚应变,也控制着山体向盆地方向的逆冲推覆。然而,对于相邻前陆冲断带之间过渡、转换部位的构造特征和变形速率研究较少,目前对于天山山前地壳缩短沿EW向是如何变化的仍不清楚。温宿前陆冲断带位于柯坪和库车前陆冲断带的过渡转换区,该前陆冲断带仅发育一排活动逆断裂-背斜带,即温宿北逆断裂-背斜带。长期以来... 2020年7月12日河北唐山5.1级地震发震断层判定及其区域构造意义————作者:曹筠;周依;高晨;刘书峰;陈安;张素欣;冯向东;吴鹏;陈肇东; 摘要:2020年唐山古冶5.1级地震是唐山地区继1995年古冶M5.0地震以后时隔20多年发生的又一次超过5级的地震,但有关此次地震的发震断层尚无准确判定,这增加了唐山地区未来地震危险区域的判断难度。文中基于唐山地区的构造活动特征分析,结合震后应急科学考察、野外地质地貌调查、区域形变场数据、震源参数和小地震重定位等资料,综合分析得出唐山古冶地震的地表宏观震害呈NE向和NW向十字交叉形态,震害和应力集中区... 复杂地表环境下永久散射体的选取方法————作者:陈凯;徐小波;屈春燕;张桂芳;连达军;秦友森; 摘要:利用PSInSAR(Permanent Scatter Interferometric Synthetic Aperture Radar)监测地表形变的关键在于PS(Permanent Scatter)点的质量。在断裂带地区常因自然地表覆盖复杂、地质地貌环境特殊导致无法准确提取到高质量的PS点,这限制了该技术在断裂震间形变监测中的应用。针对断裂带高质量PS选点问题,文中在常规相干系数选点法的基础上... 川滇实验场地区活动地块边界新划分参考方案————作者:孙晓;鲁人齐;张金玉;王伟;苏鹏; 摘要:活动地块边界带是现今地壳应力高度积累和构造变形显著集中的区域,地震频发,是研究中国大陆强震活动规律的重要对象。中国地震科学实验场所在的川滇地区位于印度大陆与欧亚板块碰撞和持续会聚引起的强烈变形区,是中国大陆西部与周边板块动力传递的关键部位。根据前人划分活动地块边界带的方案和依据,文中综合分析了地块的整体性、立体性、层次性和活动性,将川滇地区的主要活动断裂带划分为3条一级活动地块边界带和16条次级活... 利用H-κ-c方法研究腾冲火山区的地壳厚度与泊松比————作者:张天继;李秋凤;李凤英;钟玉盛;段洪杰; 摘要:文中从腾冲火山及周边地区分布的23个数字地震台站记录的远震波形数据中提取了4 286条P波接收函数,采用具有谐波校正的H-κ-c方法获取了腾冲火山区的地壳厚度和平均泊松比分布情况。结果表明:腾冲块体的快波极化方向由北部的NW-SE向转变为南部的NE-SW向,延迟时间为0.06~0.80s,平均延迟为0.40s,与整个腾冲块体围绕EHS顺时针旋转一致。腾冲断裂、盈江断裂、陇川断裂的交会部位具有倾斜的... 2021年5月21日云南漾濞MS6.4地震序列双差重定位及其构造意义————作者:许永强;雷建设;胡晓辉; 摘要:文中基于2021年5月1日—2022年6月18日中国地震台网中心收集的2021年5月21日云南漾濞MS6.4地震序列的相关数据,利用双差定位法进行了重新定位,得到了2 681个精定位地震事件。结果表明,漾濞地震序列的扩展方向为NW-SE向,长约32km,但并非简单的单侧扩展,而是呈西北窄、东南宽的雁列状分布结构特征,且发震优势深度为5~10km。前震有明显的空间迁移特征,且主... 面向地震动估计需求的区域传播介质参数————作者:郑兴群;陶正如;白凯; 摘要:地震动估计是抗震设计和风险评估的重要输入来源。地震动估计中,地震波在地壳介质中的传播可用几何扩散项和非弹性衰减项表达。文中针对这2项区域传播介质特性,从几何扩散项和非弹性衰减项2个角度分别开展研究。首先,以地震记录丰富的日本东北部地区为研究区,使用遗传算法反演几何扩散项参数并讨论震级、震源深度及莫霍面深度的影响。结果表明:莫霍面埋深对几何扩散项参数的影响最大。将此结果用于中国西部的四川、新疆和云南... 地震背景噪声HVSR法探测雄安地区场地响应和浅层沉积结构————作者:阮明明;刘巧霞;段永红;王帅军;郑成龙;王亮; 摘要:雄安新区建设是国家战略和千年大计,探查与地震灾害密切相关的沉积结构和地震场地响应特征,可为雄安地区的城市抗震设防提供重要依据。但该地区相对缺少与场地条件相关的研究,一些浅部探察结果由于资料覆盖有限,精度不高。文中利用台间距为1km的短周期密集台阵,基于HVSR法处理台阵背景噪声,结果表明:区域内大部分地区场地的放大系 相关科技期刊推荐 核心期刊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