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杂志简介】
《化学进展》(月刊)是由中国科学院基础科学局、化学部、文献情报中心和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化学科学部共同主办,以刊登化学领域综述与评论性文章为主的学术性期刊。读者可从中了解化学专业领域国内外研究动向、最新研究成果及发展趋势。主要栏目有:综述与评论,专题论坛,科学基金,基础研究论文评介,动态与信息等。该刊可供化学及相关学科领域的科研、教学、决策管理人员及大学生、研究生阅读。
《化学进展》1989年创刊,在创办初期为不定期出版的内部刊物,以学科情报调研报告的形式相继出版了《新材料》、《催化化工》、《生命科学中的化学问题》、《有机化学》等4个专辑,受到领导和读者的好评。为此,于1993年报批新闻出版署要求正式出版、公开发行,当年获准。先按季刊出版,自办发行,1993年7月起在国内外公开发行。1994年申报邮局公开发行。
【收录情况】
国家新闻出版总署收录
化学进展》已被以下4种ISI检索刊物收录:ISI Web of Science(ISI网络版)、SCI-E(SCI扩展版)、ISI Alerting Services(ISI快讯)、Current Contents/Clinical Medicine(近期目次/临床医学)。另外,《化学进展》还被《美国化学文摘(Chem. Abstr.)》、《中国化学化工文摘》、《中国化学文摘》、《中国物理文摘》、《中国药学文摘》、《中国科学引文索引》等重要检索刊物收录。
【栏目设置】
主要栏目有:综述与评论,专题论坛,科学基金,基础研究论文评介,动态与信息等。
杂志优秀目录参考:
直接甲醇燃料电池的阳极和阴极催化剂 林玲;朱青;徐安武1147-1157
纳米碳基材料在导电胶黏剂中的应用 罗杰;李朝威;兰竹瑶;陈名海;姚亚刚;赵岳1158-1166
轻金属配位氢化物储氢体系 刘新;吴川;吴锋;白莹1167-1181
铂配合物类催化剂在γ-氯丙基三氯硅烷合成中的应用 邵月刚;刘继;陈向前;金培玉;唐红定1182-1190
DNA四面体结构纳米材料及其应用 董世彪;焦雄;赵荣涛;许金坤;宋宏彬;郝荣章1191-1197
两性离子聚合物的抗蛋白质吸附机理及其应用
反应型罗丹明类荧光探针 付杨;颜范勇;郑坦承;母雪玲;孙凤展;陈莉1213-1229
基于芘的离子荧光化学传感器 钟克利;郭宝峰;周雪;蔡克迪;汤立军;金龙一1230-1239
新型纳米荧光探针在微流控细菌芯片检测中的应用 蒋艳;徐溢;王人杰;苏喜;董春燕1240-1250
碳纳米管固定化酶
万晓梅;张川;余定华;黄和;胡燚1251-1259
模拟肽的构象限制在药物设计中的应用 侯辉;孙德群1260-1274
硅基锂离子电池负极材料 牛津;张苏;牛越;宋怀河;陈晓红;周继升1275-1290
锂离子电池有机正极材料 陈军;丁能文;李之峰;张骞;钟盛文1291-1301
硅纳米晶的制备及其在太阳电池中的应用研究 刘超;谭瑞琴;曾俞衡;王维燕;黄金华;宋伟杰1302-1312
柔性场发射阴极材料 陈善亮;应鹏展;尉国栋;杨为佑1313-1323
离子液体及离子液体膜在天然气净化方面的应用 孟艳山;陈玉焕;邓雨晨;张姝明;王桂香1324-1332
四川化工杂志投稿:石化企业培训理念创新探索与实践
摘 要:随着我国对能源的需求增大,石化企业迅速发展起来,企业和企业员工的整体素质对企业的生存和发展越来越重要。然而,传统的石油化工企业的培训理念已不能满足全球经济一体化,企业想要提高核心竞争力必然少不了创新。创新能力的大小决定了石化企业在新时期下的市场地位和未来潜力。因此,笔者从石化企业培训理念的作用展开讨论,分析新时期下石化企业培训应如何进一步有效提高。
关键词:四川化工杂志投稿,石化企业,培训理念,创新
一、石化企业培训的作用与目标
1.石化企业培训的作用
企业文化是整个企业核心价值观的体现,它明确了一个企业发展的战略思想和员工行为标准。企业内部的培训就是要将企业的主要战略方针、总体目标以及先进的石化生产技术和安全知识传授给企业员工,通过培训提高员工的整体素质,实现员工的自身价值。企业培训促进了企业管理模式的创新,提高企业的整体水平,对于石化企业的生产、经营和发展有着重要的意义。
化学进展最新期刊目录
生物基(甲基)丙烯酸酯的合成及其聚合物制备————作者:杨雨尘;刘振杰;陆春华;郭凯;胡欣;朱宁;
摘要:作为合成高分子的重要产品,(甲基)丙烯酸酯类聚合物在涂料、黏合剂、生物医用、电子电气材料等领域具有广泛的应用。然而,目前(甲基)丙烯酸酯类单体主要来源于不可再生的石化资源且聚合产物难以降解,资源短缺与环境污染之间的矛盾日益突出。因此,发展新型可持续性生物基丙烯酸酯替代传统石化基丙烯酸酯具有重要意义。本文总结了近年来生物基(甲基)丙烯酸酯及其聚合物的研究进展,系统介绍了以木质素、异山梨醇、萜烯、生物...
BiVO4光阳极表面工程的大规模共形涂层策略————作者:秦伟龙;孙睿远;Muhammad Bilal Akbar;周扬;况永波;
摘要:太阳能光电化学(PEC)水分解对可持续绿色能源开发有着重要意义。随着研究的推进,目前作为PEC系统核心组件的BiVO4光阳极面临着尺寸放大和长时间稳定性的挑战。优越的全共形涂层策略不受底物尺寸限制,能够抑制BiVO4半导体的光腐蚀,创造多功能界面,进一步与异质结、助催化剂等协同作用,有望实现大规模PEC水分解器件1000 h的稳定运行。在这篇综述中,简要...
基于纳米颗粒表面等离子共振的比色分析法————作者:吴诗文;陆宏志;李雅欣;张志阳;徐守芳;
摘要:基于贵金属纳米颗粒等离子共振(LSPR)的比色传感,因具有操作简单和低成本的优点,在环境、食品安全、生物医学等多个领域得到广泛应用,对于有机分子、无机离子、DNA、蛋白质等重要物质的检测发挥重要作用。本文着重归纳了基于金纳米颗粒、银纳米颗粒、金纳米棒、三角银、金@银等典型贵金属纳米粒子的两种传感模式的原理及应用:一是基于聚集引起的LSPR比色传感;二是基于刻蚀和生长引起的“非聚集”LSPR传感。同...
钠离子电池正极材料氟磷酸钒钠的掺杂改性研究————作者:胡芳诚;胡均贤;田阳;王东;马廷壮;王立鹏;
摘要:钠离子电池倍率性能优异,高低温性能稳定,钠资源丰富且成本低,在大规模储能和低速电动车领域具有良好的应用前景。正极材料决定着钠离子电池的工作电压与循环性能,是直接影响钠离子电池整体性能的核心组成部分。其中,Na3V2(PO4)2F3(NVPF)具有优异的结构稳定性和高工作电位,但离子扩散速度...
CO2电催化制乙烯的铜基催化剂————作者:胡亚清;徐昆誉;杨皓凌;张风帆;杨子浩;董朝霞;
摘要:鉴于环境问题和能源转型,使用可再生电力将二氧化碳还原(ECO2RR)转化为乙烯(C2H4),为碳中和提供了一种绿色可持续的解决方案,同时也具有额外的经济效益。近年来,在电催化CO2还原制备乙烯方面取得很大进展,但是仍存在选择性、活性和稳定性低等问题亟待解决。对此,本文综述了近年来铜基催化剂电化学还原CO 一价汞“新”形态的发现:环境稳定性及其效应————作者:王颖;方莹莹;阴永光; 摘要:<正>过汞是高毒性的全球污染物,其氧化还原转化是控制汞全球迁移与生物累积的关键过程。理论上,汞的氧化还原多为单电子转移,一价汞(Hg(I))是重要中间体。作为亚稳态汞,Hg(I)易受前处理或分析方法的影响发生转化,难以被直接检测,其环境赋存及其在汞氧化还原循环中的作用认知尚属空白 大气黑碳颗粒物形貌演变————作者:刘可欣;杜卓菲;龚鑫;毛洪钧;彭剑飞; 摘要:黑碳(BC)颗粒物具有显著的吸光能力,是导致霾污染和全球变暖的重要物种。然而BC颗粒物吸光能力的定量研究长期无法达成共识,影响了对其环境和气候效应的准确评估。BC颗粒物微物理形貌的改变是影响其吸光的重要因素,但目前缺乏对其规律和机制认识的较为全面的归纳总结。本文系统综述了BC颗粒物形貌定量表征参数、测量和计算方法及其在凝结、相分离、碰并和蒸发过程中的微观形貌的演变规律,并梳理其演变机制和主要影响因... 基于PET废弃物化学解聚————作者:张浩哲;许文龙;孟繁升;赵强;乔英云;田原宇; 摘要:以聚对苯二甲酸乙二醇酯(PET)为代表的塑料制品,已成为现代生活和全球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为解决PET废弃物引起的资源浪费和环境问题,实现材料的高值化循环利用,亟需探索低成本绿色高效转化回收方法。化学解聚可处理低价值、混合、受污染的塑料,通过不同的化学反应回收聚合物单体或化学升级再造生产具有高附加值的新产品,实现塑料废弃物的闭环循环及高值化应用,是建立循环聚合物经济的关键途径。本文综述了PET废弃... 石墨烯柔性电热材料————作者:蔡扬扬;魏丽霞;朱翼舟;卢磊;刘晓; 摘要:石墨烯是一种超高导热性能的二维纳米材料,在电加热领域应用广泛。通过分析石墨烯及其柔性电热(膜)材料的研究进展,介绍了不同尺寸石墨烯的制备方法、功能化改性对石墨烯导热性的影响,总结了石墨烯柔性电热(膜)材料在除冰防雾、可穿戴衣物和低温电池热管理等领域的应用,为石墨烯电热材料的发展提供了研究基础,未来仍需要突破石墨烯及其柔性加热(膜)材料制备工艺和加热元件集成上的技术难题 双功能小分子用于蛋白的靶向降解————作者:黄祖熠;谭学强;郑积敏; 摘要:双功能小分子是一类可与多个目标发生相互作用的小分子,分为含连接子与无连接子两类。靶向蛋白降解是一种通过挟持细胞蛋白降解系统,即泛素-蛋白酶体系统和溶酶体系统,介导目的蛋白降解的新兴药物开发策略。相比传统的抑制剂型小分子药物,靶向蛋白降解通过直接清除目的蛋白实现蛋白功能的抑制,具有抑制时间长、可靶向不可成药蛋白等优点。双功能小分子的独特性质使其能够同时结合降解机制相关蛋白与目标蛋白,因而在靶向蛋白降... 蛋白分离膜的构建及研究进展————作者:苗君萍;张昭乾;辛少鹏;胡云霞; 摘要:膜分离技术具有可常温运行、操作简便、容易集成及分离效率高等特点,广泛应用于液体与气体的分离纯化。蛋白因具有独特的结构与功能,如含有特定的水分子/离子通道、金属离子结合位点、规则纳米结构或抗菌耐污染性能等,被用于制备分离膜,赋予膜优异的渗透选择性能或独特的分离性能或抗菌耐污染等功能特性。本文简要介绍了用于制膜的关键功能蛋白的结构与性能,总结分析了几种常用的蛋白膜制备方法,详细综述了目前几种关键蛋白分... 聚合物修饰黑磷及黑磷类似物纳米材料在生物医学中的应用进展————作者:苏澳旗;李欣昱;王冉;高丽丽;焦体峰; 摘要:在二维纳米材料中,黑磷(BP)被认为是弥补石墨烯和TMD缺点的有希望的候选材料,而低维黑磷是一类由层状半导体BP衍生出的纳米材料。其中BP具有结构的高度各向异性、带隙宽度可调、空穴迁移率和电子迁移率高等特点,这些特点给予BP独特的性质,如导电性、光热、光动力学、力学行为等,BP的近红外光响应使其在光热/光动力抗菌中显示出显著效果。此外,由于其独特的层状结构,BPNS具有高的表面积与体积比,这使其成... 光驱动铜催化羧酸及其衍生物脱羧偶联反应的研究进展————作者:刘艳红;张冬菊; 摘要:可见光驱动铜催化羧酸及其衍生物脱羧偶联反应是一种新型、高效且绿色的合成方法,可构建多种碳-碳和碳-杂原子键,用于合成具有各类高附加值化学品,因此成为现代合成化学领域的研究热点。近年来,国内外科研工作者在该领域开展了大量研究,取得了一系列创新性成果,被广泛应用于有机合成、材料科学和药物化学等领域。本文综述了可见光驱动铜催化羧酸及其衍生物脱羧偶联反应的实验和理论研究进展,重点介绍了几类典型的羧酸及其衍... 伪蛋白作为药物载体的研究进展————作者:张璇;孙敏;薛云娇;陈玉焕;房静;杨芳; 摘要:伪蛋白材料具有生物相容性高、可生物降解、可调性高等优势,近年来作为药物载体在生物医药领域受到广泛关注。伪蛋白分子内含有酰胺键、酯键和其他活性基团,与蛋白质相比,不仅保留了蛋白质高组织相容性的优点,而且酯键及其他活性基团的加入克服了蛋白质结构单一,功能单一的缺点,使其具有更好的机械性能和功能性,可按照实际需求进行多样化形貌设计和表面修饰。通过自组装等多种方法构建的伪蛋白药物载体,不仅增强了药物在体内... 高效稳定金属大环分子催化剂电催化还原CO2至CO————作者:王贵隆;龚善和;李梦仙;刘军;吕晓萌; 摘要:电催化还原二氧化碳(CO2)转化成为有价值化学品是近年来研究的热点,其中一氧化碳(CO)是一种有工业应用前景的产物。在众多催化剂中,金属大环分子催化剂因具有功能结构多样性、高共轭结构、高化学稳定性以及在电化学研究中具有巨大潜能而备受关注。本文介绍了主要的金属大环分子及其电催化CO2为CO的反应机理和发展历程;针对均相金属大环分子催化剂的导电性差以及长时间... 基于半导体和微生物的光驱动全细胞杂合体研究————作者:王凯冲;汪涵;王亚宜; 摘要:太阳能是地球上一切生命活动的能量来源,其高效转化对解决全球能源危机和环境问题具有重要意义。受光合作用启发,研究人员近年来通过集成光敏半导体优异的光吸收特性与微生物高效的生物催化能力,研发了基于半导体和微生物的光驱动全细胞杂合体,旨在通过绿色、低碳的方式实现太阳能向化学能的高效转化。本文从全细胞杂合体的运行原理出发,对光敏半导体种类及性能进行了总结,重点阐述了全细胞杂合体的构建机制及半导体与微生物界... 非富勒烯受体材料的硒吩工程————作者:刘欢;史慧敏;李海阳;詹传郎; 摘要:为推进高性能有机太阳能电池的发展,近年来学界对非富勒烯受体材料的设计以及其结构与性能之间的关系进行了深入研究。这些材料的分子结构性调整涉及核心结构的优化、侧链工程、共轭体系的拓展及杂原子的掺杂。硫元素因其卓越的半导体特性,以杂原子掺杂的方式在电子材料和半导体设备的制造中被普遍采用,特别是在有机太阳能电池领域。而硒,作为硫的同族元素,除了有着与硫元素相似的化学和物理性质之外,还具备自身独特的性质。例... 无氟抗油污表面制备方法及其研究进展————作者:王庆;李鹏;吴大伟;姜露;方新锐;牛海涛;周华; 摘要:氟化物由于其极低的表面能因而具有卓越的防水和抗油污能力,在功能整理领域广泛应用。然而,氟的使用会对人类健康构成潜在威胁,并对环境造成不可逆转的破坏,因此正逐渐被各国限制使用,寻找无氟替代品已成为防水抗污等领域亟待解决的关键问题。为明晰无氟抗油污材料的定义并挖掘其在化学领域的应用潜力,探讨了无氟抗油污表面的研究背景,并对近期的研究成果和制备方法进行了综述和评价,对无氟抗油污材料表面的制备机理进行分析... 土壤-植物系统中微/纳塑料的环境过程和生态效应————作者:杨杰;涂晨;袁宪正;骆永明; 摘要:全球陆地生态系统普遍受到微/纳塑料的污染,这种现象引发了人们对微/纳塑料在陆地土壤-植物系统中环境过程和生态效应的深入关注。本文重点阐述了微/纳塑料在土壤-植物系统中的积累与迁移、风化与降解、添加剂释放与转化、与污染物相互作用、生物膜定殖、动/植物吸收与传输等过程;系统介绍了微/纳塑料对土壤理化性质、植物、无脊椎动物、微生物群落组成及多样性、碳/氮循环的影响,以及对农产品积累与食物链传递的潜在健康... 可降解塑料潜在健康风险和未来研究展望:以可降解微塑料为例————作者:邓永锋;赵爱林;时长志;郭奥;沈如琴;方明亮; 摘要:由传统难降解塑料废弃物引起的白色污染和微塑料污染已受全球关注,推广使用可降解塑代替难降解塑料是缓解上述塑料污染的战略性举措之一。然而由于实际环境条件制约,可降解塑料难以被快速降解且在降解过程中会释放大量可降解微塑料,导致潜在环境健康风险。本文以传统难降解塑料废弃物导致的环境风险和可降解塑料应用背景为切入口,系统综述了当前可降解塑料于环境和生物样品中前处理技术、分析方法及赋存规律;可降解塑料对不同营... 相关科技期刊推荐 核心期刊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