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杂志简介】
《中国岩溶》是由中国地质科学院主管、中国地质科学院岩溶地质研究所主办,旨在及时宣传和报道我国岩溶地质科技研究成果和动态的我国唯一国内外公开发行的岩溶学术刊物;主要刊登岩溶地质基础理论、岩溶地貌与洞穴、岩溶水文地质工程地质、岩溶环境地质、国土规划和整治、岩溶生态地质、岩溶矿产地质、岩溶旅游地质、岩溶勘探测试技术等方面的内容,国内外典型岩溶景观介绍、岩溶学术动态报道、新书评介等方面的短文也可发表。
【收录情况】
国家新闻出版总署收录
是《中文核心期刊》、《中国期刊方阵“双效期刊”》、《中国科技核心期刊》成员刊和《中国科学引文数据库》、《中国学术期刊评价数据库》、《中国科学论文统计与分析》等重要数据库来源刊。
【栏目设置】
主要栏目有岩溶基础理论研究、岩溶地貌与洞穴、岩溶水文地质工程地质、岩溶环境保护和资源开发、岩溶矿产地质、岩溶勘探和测试技术等。
杂志优秀目录参考:
西藏搭格架地热区天然水的水化学组成与稳定碳同位素特征 王尊波,沈立成,梁作兵,江泽利,廖昱,WANG Zun-bo,SHEN Li-cheng,LIANG Zuo-bing,JIANG Ze-li,LIAO Yu
西藏日多温泉水化学特征及其物质来源 李明礼,多吉,王祝,邬国栋,姜贞贞,刘高令,LI Ming-li,DUO Ji,WANG Zhu,WU Guo-dong,JIANG Zhen-zhen,LIU Gao-ling
重庆市主城区岩溶地热水资源的形成与保护 程群,杨华林,曾敏,CHENG Qun,YANG Hua-lin,ZENG Min
南宁市区地下水水化学特征及形成机制 苗迎,孔祥胜,宋朝静,MIAO Ying,KONG Xiang-sheng,SONG Zhao-jing
基于地下水开发的岩溶地下水系统类型划分方案探讨 陈萍,王明章,CHEN Ping,WANG Ming-zhang
重庆芙蓉洞滴水现代次生化学沉积物沉积速率与元素特征 黄春霞,李廷勇,韩立银,李俊云,袁娜,王海波,张涛涛,赵鑫,HUANG Chun-xia,LI Ting-yong,HAN Li-yin,LI Jun-yun,YUAN Na,WANG Hai-bo,ZHANG Tao-tao,ZHAO Xin
重庆市2013年10-12月大气降水中氢氧同位素特征及水汽来源分析 胡菡,王建力,HU Han,WANG Jian-li
西南岩溶小流域农业可持续发展优化模式研究 戴明宏,张军以,王腊春,苏维词,DAI Ming-hong,ZHANG Jun-yi,WANG La-chun,SU Wei-ci
广西典型岩溶区土壤水分含量空间自相关分析 杨奇勇,蒋忠诚,袁道先,蒋勇军,沈利娜,YANG Qi-yong,JIANG Zhong-cheng,YUAN Dao-xian,JIANG Yong-jun,SHEN Li-na
基于网格 GIS 的喀斯特石漠化治理过程中生态系统健康变化诊断--以贵州花江示范区为例 陈圣子,周忠发,闫利会,CHEN Sheng-zi,ZHOU Zhong-fa,YAN Li-hui
长株潭地区耕地压力的时空变化及驱动因素分析 刘胜峰,张合平,LIU Sheng-feng,ZHANG He-ping
近30年黔西喀斯特区典型县域农田土壤有机碳动态研究--以贵州普定县为例 丁长欢,慈恩,邵景安,高岩红,王莲阁,谢德体,DING Chang-huan,CI En,SHAO Jing-an,GAO Yan-hong,WANG Lian-ge,XIE De-ti
工程资料管理论文:矿井地质工作在煤矿安全生产中的重要性
【摘要】“安全第一,预防为先”,这是煤矿生产永恒的主题。煤矿安全事关矿区社会稳定和广大职工的根本利益。据统计,我国煤矿发生较多的事故主要是顶板事故,占我国煤矿事故四成以上,造成死亡人数较多的事故中,以瓦斯为主体,其死亡人数占我国煤矿事故的近一半左右。而这些事故中,都与矿井地质工作有很大的关联性。矿井地质工作是所有煤矿技术和工艺的前提。尤其是于煤矿的安全生产,矿井地址工作更加彰显重要性。良好的矿井地质工作能够有效防止很多矿井事故的发生,对矿井的安全生产有着极其重要的意义。因此,加强矿井地质工作,可以有效预防或避免类似事故的发生,降低煤矿生产的安全风险,促进煤矿安全生产,以保护建设单位财产和员工的生命安全。
【关键词】矿井地质工作,煤矿安全生产,重要性
一、矿井地质工作与煤矿安全生产之间的关系
煤矿生产要以国家的相关法规和程序为基础,而矿井地质工作所收集的资料和技术成果是这些规范制定的前提条件。只有对煤层的状态、结构、水文等特征达到准确的了解,才能提出合理的设计,保证生产的安全、有效、有序的完成。
中国岩溶最新期刊目录
喀斯特地区水碳耦合过程研究进展————作者:张建春;朱江;何昌德;贾智;朱利菲;乙引;龚记熠;
摘要:喀斯特地区由于其独特的地质地貌和生态环境,已成为全球环境变化研究的重点区域。水循环和碳循环过程及其相互耦合作用在生态系统功能和环境效应方面具有重要意义,对地区乃至全球的碳平衡和气候变化有着深远影响。文章围绕喀斯特地区水碳耦合过程,通过系统性地回顾和总结当前的研究进展,从叶片到区域不同空间尺度进行梳理,揭示了喀斯特地区水循环与碳循环之间的耦合机制;评估了气候变化以及植被恢复、土地利用变化、工程措施等...
典型岩溶峰丛洼地土壤肥力空间分异及权衡/协同关系分析————作者:马国斌;覃星铭;胡宝清;屈子涵;孙琪;
摘要:科学评价网格尺度下的岩溶峰丛洼地土壤肥力水平是实现区域土壤精细化施肥保肥的重要基础。文章基于平果市典型峰丛洼地实测采样与网格预测的土壤数据,通过半方差函数模型、空间集聚模型以及斯皮尔曼相关系数等方法探析肥力指标的空间分布特征与权衡/协同关系。结果表明:研究区全氮(TN)、全磷(TP)、有机质三项养分指标的空间分布总体呈自东北向西南降低的变化特点,且其空间分异主要受人为活动等随机因素影响;研究区土壤...
三峡库区瞿塘峡至巫峡段消落带灰岩质量劣化特征————作者:张钟远;谭磊;赵鹏;余姝;白林丰;曾德强;靳鹏;
摘要:文章以三峡库区瞿塘峡至巫峡段消落带灰岩为研究对象,基于地质调查、回弹试验、声波波速测试、干湿循环试验和CT扫描等多源方法与技术,开展了岩体(岩石)质量劣化、强度变化、微观劣化规律分析,系统研究了该类岩体劣化特征。结果表明:三峡库区瞿塘峡至巫峡段灰岩劣化现象主要有裂隙扩展与新生、溶蚀/潜蚀和机械侵蚀3种类型;经历库水位升降周期后,库水位变动带岩体强度降低明显,且有浅表层劣化快、深层劣化较慢的规律;干...
岩溶富水矿山构造破碎带破坏数值模拟及突涌水成因分析————作者:乔宇;康小兵;眭素刚;王帮团;
摘要:随着我国矿产资源需求的持续增长,矿产开采活动已由地表浅层向深部全面推进,在开采深度增加过程中遭遇突涌水的风险也随之增大,特别是岩溶地区的富水矿山风险大。开展岩溶富水矿山构造破碎带突涌水成因分析,对防治矿山突涌水灾害具有重要意义。本研究以某岩溶富水矿山为例,通过矿区岩溶水文地质条件调查,采用理论分析与数值模拟相结合的方法,分析突涌水特征,研究突涌水来源、通道及突涌水成因。结果显示:该矿山的主要充水水...
湘西吉首岩溶区土壤有机质富集特征及其关键影响因素————作者:成永生;肖想;余子俊;罗忠行;曾德兴;廖先平;李望明;陈鑫;刘舟;吴非易;张俊;
摘要:石漠化区生态修复与生态重建对于重塑土壤碳储库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特别是有利于深入挖掘岩溶区的地质碳汇潜力,有助于加快推进我国“双碳”目标的实现。地处湘鄂渝黔四省市交界处的湘西地区石漠化较为发育,但相比我国西南地区而言石漠化研究程度较低,是开展石漠化地区碳汇潜力研究的天然实验室。本论文选取地处湘西境内的吉首市为研究区,对典型石漠化区域开展了野外调研以及土壤和岩石样品的系统采集,重点对土壤样品开展...
基于INSAR技术与随机森林算法的清江流域长阳西段滑坡危险性评价————作者:孟小军;邢昭;
摘要:以清江流域长阳西段滑坡为研究对象,以斜坡单元为评价单元,采用SBAS-INSAR技术与随机森林算法相结合的评价方法,对研究区滑坡危险性进行科学评价。本文在对研究区内滑坡发育规律认识基础上,选取地形类、地质类、水文类、人类工程活动等四大类共计9个评价因子指标作为研究区滑坡危险性评价指标,采用随机森林模型评价滑坡危险性,考虑评价模型中滑坡数据时效性差、不准确等特点,利用最新Sentinel-1A雷达数...
红层石膏夹层静动水溶蚀特性试验研究————作者:钟志彬;冯杰;吕蕾;周其健;李思嘉;薛昌汭;
摘要:四川盆地红层砂泥岩中广泛分布石膏夹层,石膏溶蚀形成大量孔洞,加之红层特殊的物理力学性能,极易造成地基承载力降低、工程结构不均匀沉降变形甚至破坏。为了探究不同流速环境下石膏夹层的溶蚀特性,采用自主设计的溶蚀试验装置开展红层石膏夹层静、动水溶蚀试验,通过溶液离子浓度变化刻画试验中石膏的溶蚀进程。结果表明,静水环境下石膏夹层溶蚀速率随时间呈先减小后增大的趋势,但幅值较小;动水环境中,石膏夹层平均化学溶蚀...
川中地区震旦系灯影组储层类型与测井识别————作者:周正;贺洪举;李大华;张烨;陈洪凯;王兴志;于涛;何丽;苏欢;
摘要:川中地区震旦系灯影组是一套典型的以碳酸盐岩为主的地层,储层结构异常复杂,弄清储层的类型及测井识别,从而进一步指导该区油气的勘探和开发。以岩心、薄片观察、钻井和录井资料为基础,通过对不同类型储层的常规测井和成像测井响应特征进行综合分析。研究区震旦系灯影组的储集空间主要是以次生成岩作用形成的孔隙、孔洞、洞穴和裂缝为主,根据不同储集空间的组合方式,将储层类型划分为孔洞型(顺层状孔洞型、蜂窝状空洞型)储层...
汉中天坑群天星岩东方剑齿象牙齿化石年代学研究————作者:陈清敏;成星;洪增林;邓丽;张瑜;李兴文;郭岐明;唐力;胡义;王鹏;王研;王高红;程海;R.Lawrence Edwards;
摘要:末次冰期全球气候波动频繁,影响了哺乳动物的演化和迁移历史。汉中天坑群丰富的地质生物记录是重要的古气候古环境研究材料,前期我们使用石笋重建了秦巴地区末次冰期的季风演化历史。研究团队对汉中天坑群考察过程中发现的东方剑齿象化石也为我们认识晚第四纪古生物演化历史和生态环境响应提供了重要的参考资料。本文在团队成员已报道的东方剑齿象样品上,直接进行铀系(U-Th)和碳十四(14C)测年,...
云南高原岩溶环境地质问题及修复治理难度分析————作者:张华;彭淑惠;王宇;王波;高瑜;李芹;
摘要:云南高原岩溶区海拔高,地形地貌丰富多样,气象与水文条件多变,内外动力地质作用强烈,加之人类活动强烈,地质环境受到不合理的开发和改造,产生了诸多与自然资源及环境密切关联的岩溶环境地质问题。主要有石漠化、内涝及干旱、地下水污染、泉水疏干、湿地生态环境恶化、岩溶地质灾害等。由高原岩溶区地质环境的脆弱性、复杂性所决定,各类环境地质问题修复治理难度大,修复治理的成效参差不齐,主要原因可归纳为岩溶地质环境问题...
云南历史遗留废弃矿山生态修复对策研究————作者:蔡保新;李芹;孔志岗;杨晓艳;李燕清;宋增宏;
摘要:实施历史遗留废弃矿山生态修复工作,是践行生态文明建设重要举措,对维护国家西南生态安全屏障及云南省生态文明排头兵建设具有重要意义。历史采矿遗留下的废弃矿山生态环境问题突出,生态难以修复,给当地村民的生产和生活带来困难。文章基于云南省历史遗留废弃矿山生态环境破坏现状、面临的形势和困难,结合矿区自然地理、生态修复规划、激励政策、国土空间用途管制要求等,聚焦自然资源要素保障,从修复方向、工程措施、投入机制...
云南城镇化建设中地质环境保护与利用对策研究————作者:张卫锋;张杰;丁中开;康晓波;张汝祥;
摘要:云南省大地构造处于欧亚、印度洋、太平洋三大板块的汇聚地带。区内多次强烈的构造运动和频繁的岩浆活动形成了高原湖泊、三江峡谷、喀斯特地貌、高温热泉及火山遗迹等地貌景观,地质环境条件总体复杂且脆弱。改革开放40多年来,云南省经济快速增长,城镇化发展迅速。然而,也面临着地下水位下降、泉水干涸、雪线上升、地质灾害频发、石漠化等地质环境问题的困扰。如何在城镇化发展中避免或减轻地质环境问题的发生,保护地质环境就...
滇池流域地下水位年际动态变化特征研究————作者:周俊蓉;张华;康晓莉;高瑜;何绕生;武红梅;李芹;
摘要:随着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1980-2020年间城市面积不断扩大,滇池流域即昆明盆地的城市地下工程越来越密集,工业用水量增加,地方政府对地下水资源加强管理,地下水位呈现出了不同的变化特征。文章依托上世纪80年代、2006年以及2020年现有监测井的水位监测数据统计,采取统计法、对比法,利用Arcgis绘制了不同时期昆明盆地地下水位等值线图,以此来分析昆明盆地近40年来的水位变化、引起水位变化的原因以...
普者黑岩溶山水田园景观形成演化过程————作者:任世川;杨晓艳;柴正交;田文锐;杨凡;
摘要:文章根据大量的地质遗迹从地球系统科学的角度讨论了普者黑岩溶山水田园生态景观的形成过程,认为其经历了数亿年缓慢发展演化,泥盆纪到三叠纪末是研究区岩石圈形成时期,侏罗纪至白垩纪是研究区构造和地形基础形成时期。古近纪至今,喜玛拉雅运动继承和发展了原有构造和地形,为地表水、地下水的发育提供了地形条件,为岩溶的发育提供了运移空间,并推动了研究区气候条件的演变;气候演变为岩溶的发育提供了水、温度等有利的外部环...
滇西腾冲火山群典型地下水系统特征及地下水脆弱性评价————作者:王泱泱;黄胜东;潘东;黄贵任;王宇;常河;蒲悦;
摘要:腾冲火山群面积广、喷发类型齐全,是中国最年轻的火山区之一,研究其地下水系统特征是进行污染机制分析与评价的基础。文章从地质结构、水文地质特征入手,归纳总结研究区地下水系统、含水层流动特征,采用单因子分析法对所采集的39组水样进行分析,采用DRASTIC模型,对研究区进行地下水脆弱性评价。结果表明:研究区为石头山北东侧山间谷地、南底河沟谷、明朗河河谷形成的河间地块,主要接受花岗岩裂隙水、风化裂隙水以及...
滇西南典型区降雨型滑坡灾害气象风险预警研究————作者:魏蕾;梅红波;赵鹏;杨迎冬;罗泽阳;刘博文;
摘要:基于易发性评价和降雨阈值分析,建立降雨诱发的滑坡危险性预警模型,能有效为区域滑坡灾害风险预警工作提供支持。文章以滑坡灾害频发的滇西南隆阳区-芒市段为研究对象,采用随机森林模型进行滑坡灾害易发性评价,分析降雨与滑坡之间的耦合关系,进而构建降雨阈值模型,通过时空等级耦合分析划分气象风险预警等级,经实际灾情数据验证,模型有较好的可靠性
滇西洱源县泥石流监测预警的经验与启示——以“9·13”铁甲河大型山洪泥石流灾害为例————作者:汤沛;祝传兵;姜跃斌;周翠琼;李晓梅;张令泽;肖华宗;张文鋆;
摘要:洱源县地质环境复杂脆弱,地貌类型多、地形变化大、生态环境脆弱的特点孕育了区内泥石流地质灾害规模大、威胁对象多、发灾时间集中的灾害特点。2012年以来洱源县地质灾害所造成的人员伤亡以暴雨沟谷型泥石流为主。文章对洱源县近年来的暴雨沟谷型泥石流灾害进行统计,以2021年“9·13”洱源县凤羽镇铁甲河支流兰林河及黑龙河两条典型泥石流成功避险案例为例,分析洱源沟谷型泥石流成灾背景及运动特征,对暴雨型泥石流监...
云南麻栗坡老山地区岩溶地貌地质遗迹特征及成因分析————作者:潘天望;史文强;李成展;陈伟海;唐亮亮;武红梅;
摘要:麻栗坡老山地区位于滇东南岩溶高原向越北三角洲平原过渡的中间地带,峡谷型岩溶地貌发育典型,形成了丰富多样的岩溶地貌地质遗迹,在中国西南及东南亚岩溶地貌演化过程中具有典型性和代表性。文章梳理出该区域岩溶地貌地质遗迹分布和发育特征及其形成原因,并探讨了云南典型峡谷型岩溶地貌区的形成及演化机理。结果表明:(1)研究区形成了涵盖地表、地下及其过渡型岩溶地貌以及水体地貌等4种地质遗迹类型,以峰丛洼地(谷地)、...
国土空间生态修复视角下岩溶断陷盆地区水源涵养研究——以洱海流域为例————作者:杨峰霁;和祥;陈朝稳;王金满;周治平;张华;刘彪;
摘要:洱海流域是“十四五”规划和“双重规划”的重要生态区,其水源涵养功能对保障水资源和生态平衡至关重要。为制订有效的保护和修复策略,通过ANUSPLIN气象插值、区域水文地质研判、InVEST产水计算等方法,对洱海流域产水及水源涵养功能进行评价和预测,结论如下:(1)经过水文地质评述,论证出洱海流域是一个相对完整的水文地质单元;受气候变迁和土地利用影响,2022年产水量较2006年增加3.60%,水源涵...
基于多模型的滑坡易发性评估研究————作者:黄成;邓云龙;晏祥省;周鑫城;
摘要:滑坡是我国最常见的地质灾害之一,其突发性和不确定性给防灾减灾工作带来巨大的挑战。滑坡易发性评估是一个复杂的过程,常规手段是依赖于静态因子分析,难以实现滑坡易发性的动态评估。随着合成孔径雷达干涉测量(InSAR)技术的发展,可实现地表形变的动态监测,文章以双江县作为研究区,在常规地质灾害易发性评价中,引入地表形变表征性因子,并使用三种模型分别进行滑坡易发性评估,改善了滑坡地质灾害易发性评估的不确定性...
相关科技期刊推荐
- 国家级长春工业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 省级消防视点
- 北大核心《分子科学学报》
- 省级《北京水务》
- 省级《江苏建筑》
- 国家级《新材料新装饰》
- 省级柳钢科技
- 北大核心《公路》
- 北大核心《陶瓷学报》
- 北大核心《海洋科学进展》
- 北大核心《工程力学》
- 北大核心《仪器仪表学报》
- 省级西部广播电视
- 国家级《商用汽车》
- 北大核心美食研究
- 省级《北方环境》
- 国家级《印刷工业》
- 省级陕西理工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
- 省级华通技术
- 国家级区域供热
- 省级成组生产系统
- 北大核心《压力容器》
- 国家级《军事历史》
- 北大核心《强度与环境》
- 省级内蒙古水利
- 省级人车路
- 国家级职业
- 北大核心《数学杂志》
- 南大核心中央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 国家级室内设计
核心期刊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