真空与低温

所属栏目:科技期刊 热度: 时间:

真空与低温

《真空与低温》

关注()
期刊周期:季刊
期刊级别:北大核心
国内统一刊号:62-1125/O4
国际标准刊号:1006-7086
主办单位:中国航天科技集团公司第五研究院510研究所
主管单位:中国航天科技集团公司
上一本期杂志:《飞行器测控学报》杂志优秀目录参考
下一本期杂志:《新技术新工艺》科技期刊论文

  【杂志简介】

  “中国科技论文统计源期刊”(中国科技核心期刊)是中国科学技术信息研究所受科技部委托,采用多项学术指标综合评定与专家评议推荐相结合的方法遴选确定。因此,它是目前国内公认的科技统计源期刊目录。又由于“中国科技论文统计源期刊(中国科技核心期刊)”更新周期短,因此,它更能反映期刊近期的发展动态。

  《真空与低温》杂志是510所面向国内外公开发行的科技期刊,是展示真空与低温领域科研成果、学术水平的窗口,是510所对外交流、扩大影响的桥梁。发行范围覆盖真空与低温技术研究与工程应用的科研、生产单位及大专院校,并被各大图书馆收藏,在计量指标稳步上升的同时知名度不断提高。杂志创刊以来,广泛地报道了真空与低温领域的研究成果、技术成就、学术见解和与之有关的新设备、新工艺、新材料、新途径,其内容涵盖真空与低温领域在现代科学技术中的应用与发展,为进一步扩大真空与低温行业之间的交流,提供了相关前瞻性研究信息。

  《真空与低温》杂志曾于1996年被录入《中文核心期刊要目总览》,此次又被遴选为“中国科技论文统计源期刊”(中国科技核心期刊),这标志着在历届编委会和编辑部的努力下,期刊学术水平、技术创新及编校质量得到了业界的肯定,将为我国真空物理、低温技术两门学科水平的提高和科研成果的交流提供一个更高的学术平台。

  【收录情况】

  国家新闻出版总署收录 获奖情况

  1995年获甘肃省科技期刊优秀奖

  首届中国学术期刊(光盘版)规范执行优秀奖

  【栏目设置】

  主要栏目:综述、研究报告、知识与进展、信息之窗。

  杂志优秀目录参考:

  空间中性原子成像应用及发展 杨垂柏,王月,路立,孔令高,张斌全,荆涛,YANG Chui-bai,WANG Yue,LU Li,KONG Ling-gao,ZHANG Bin-quan,JING Tao

  MPCVD法合成单晶金刚石的研究及应用进展 阳硕,满卫东,赵彦君,何莲,肖雄,YANG Shuo,MAN Wei-dong,ZHAO Yan-jun,HE Lian,XIAO Xiong

  高真空液态工质排放多变过程分析 徐侃,赵建福,宁献文,郑红阳,XU Kan,ZHAO Jian-fu,NING Xian-wen,ZHENG Hong-yang

  典型红外光学薄膜材料折射率温度特性研究 李佑路,王多书,李凯朋,李坤,LI You-lu,WANG Duo-shu,LI Kai-peng,LI Kun

  CVD直接生长技术高效碳纳米管镍氢电池的研究 谢非,钱维金,翟莹,李莉,董长昆,XIE Fei,QIAN Wei-jin,ZHAI Ying,LI Li,DONG Chang-kun

  离子推力器束流均匀性改善方法研究 赵以德,江豪成,张天平,杨全,孙运奎,李娟,ZHAO Yi-de,JIANG Hao-cheng,ZHANG Tian-ping,YANG Fu-quan,SUN Yun-kui,LI Juan

  质子辐照引起的质量损失模型及实验验证 王毅,郭兴,王先荣,王田刚,WANG Yi,GUO Xin,WANG Xian-rong,WANG Tian-gang

  仲氢转化制冷技术分析研究 安刚,叶莉,刘海生,骆明强,高沛,AN Gang,YE Li,LIU Hai-sheng,LUO Ming-qiang,GAO Pei

  气氮热沉流场均匀性模拟研究 王龙龙,杨建斌,刘玉魁,柏树,WANG Long-long,YANG Jian-bin,LIU Yu-kui,BAI Shu

  TC4表面激光渗氮研究 王一龙,俞伟元,尚凯文,WANG Yi-long,YU Wei-yuan,SHANG Kai-wen

  兰州理工大学学报投稿:往复式压缩机故障诊断方法研究

  摘要:我国现代科技发展迅速,自动化机械程度逐步完善和提高,设备各零件间的联系更加紧密。若其中某一部件出现故障,容易造成整个机械设备瘫痪。频繁的设备故障会带来经济损失,甚至是人员伤亡事故。文章通过阐述往复式压缩机的常见故障问题和原理特点,结合案例研究故障诊断方法。

  关键词:兰州理工大学学报,往复式压缩机,故障诊断方法,自动化机械,人工智能系统,小波分析法技术

  在机械设备的实际操作运行过程中,如果可以及早预报和诊断其隐含的故障问题,在压缩机没有分解的情况下,就可以正确判断设备出现故障的具体位置,采用先进的动态测试技术和传感技术以及计算机信号对故障进行处理,分析机械异常状况的原因及解决措施,这对预防事故的发生、促进经济效益的提高都具有重大意义。

 

  真空与低温最新期刊目录

基于热释电原理的低电压无磁离子泵性能研究————作者:孙雷桔;阳芳;毕海林;王旭迪;曹青;

摘要:随着冷原子惯性传感器、小型真空电子元件等对无磁工作环境有严格要求的设备的发展,现有的真空封装及维持技术难以满足其需求。论文设计了一种基于热释电原理的低电压无磁离子泵,并开展了原理验证、结构设计、电子轨迹仿真模拟、抽气性能实验研究等工作。以不同尺寸的钽酸锂(LiTaO3)晶体作为离子泵的电压源、电子源,并通过控制加热、冷却时间来控制晶体温度变化。搭建了离子泵样机,验证其抽气特性...

MEMS热阴极电离真空计电路系统的开发————作者:刘晨溪;郑润涵;李志伟;赵彦晴;余玉强;李洋;郭等柱;王雨薇;魏贤龙;

摘要:热阴极电离真空计得益于其稳定可靠的性能以及优异的高真空探测能力,广泛应用于半导体、航空航天以及医药医疗等行业中。然而,传统的热阴极电离真空计至今仍存在体积大、难以并行加工与集成等瓶颈。针对上述问题,本论文基于课题组之前加工的MEMS热阴极电离真空规,配套开发了一套以STM32单片机为控制核心的电路系统。该电路系统能通过反激电路为热阴极电离真空规的栅极施加210V直流偏压,并调节恒流芯片的输出电流以...

微纳空气沟道晶体管技术研究进展综述————作者:李沫;魏亚洲;陈飞良;赵海全;黄瑞涵;孙立新;张健;

摘要:微纳空气沟道晶体管通过“挖空”半导体电子输运沟道,电子在纳米尺度空气沟道可实现无散射弹道输运,从而具备超快响应速度、超高输运效率、超高工作频率、超高响应度以及优异的抗辐照耐高温等特性,并能与传统固态器件集成。这种新型晶体管已引起国内外广泛关注,在大功率皮秒级开关、毫米波太赫兹器件、光电探测等领域展现出优秀性能,为后摩尔时代器件发展提供了新思路。阐述了微纳空气沟道晶体管的工作原理、国内外发展现状、典...

基于CH?NH?PbI3-xClx钙钛矿的自滤波窄带光电探测器研究————作者:薛新意;韩金君;狄云松;甘志星;

摘要:窄带光电探测器在光通信、生物医学成像等高技术领域中有重要应用。然而,窄带探测器在探测范围、响应速度、暗电流等方面,仍不及性能卓越的真空探测器。通过调控离子掺杂浓度,成功制备了高质量的CH3NH3PbX3晶体,并在此基础上开发了高性能窄带光电探测器。实验结果表明:离子掺杂实现了波长范围的精确调控,半峰宽仅为18nm;响应度达到106m...

基于厚硅片的MEMS碱金属原子气室的制备研究————作者:呼振宇;吴森亮;赵彦晴;丁祝顺;李志伟;魏贤龙;

摘要:碱金属原子气室是原子钟、原子磁力计和原子陀螺仪等量子传感器的核心部件。利用微机电系统(MEMS)技术实现气室的片上化和微型化,是现在原子气室发展的重要方向。为实现原子气室微型化与光路长度扩展的协同优化,设计了玻璃/硅/玻璃三层双腔结构,采用激光切割技术加工3mm厚带通孔硅片,并结合阳极键合工艺与高功率激光解吸释放剂技术,成功制备了填充7kPa氮气缓冲气体的MEMS 芯片级铷原子气室。单个原子气室尺...

热真空环模设备温控底板温度均匀性与换热特性分析————作者:王蕊霞;冯大伟;范志剑;闫格;颜昌林;刘伟成;曹斌;王天福;李向阳;

摘要:温控底板作为热真空环境模拟设备关键部件之一,其控温性能优劣直接影响环境模拟器的工作性能。为探究温控底板温度均匀性的影响因素同时提升其换热特性,采用计算流体力学(CFD)数值计算方法进行流固耦合传热仿真,基于试验件内热源的散热要求,针对两种不同流道及不同厚度的温控底板进行了仿真分析,研究了温控底板的几何参数和导热液流速对温控底板传热性能及流体压降的影响。在此基础上,分别在-70℃和+120℃两种工况...

新书推介:《螺杆真空泵理论与应用》————作者:编辑部;

摘要:<正>2025年3月,由东北大学张世伟教授、张志军教授、安徽理工大学孙坤副教授合著的《螺杆真空泵理论与应用》正式出版。作者针对国内螺杆真空泵“理论分散、实践缺指导”的困境,梳理国内外研究成果及典型产品案例,结合多年科研与工程经验,撰写了国内首部螺杆真空泵领域的专著

2024年《真空与低温》优秀科技论文评选结果

摘要:<正>根据《真空与低温》优秀科技论文表彰办法的规定,成立了以编委会主任为组长的2024年度《真空与低温》优秀科技论文评选专家组。编辑部综合考虑论文的科学性、创新性、实用性和可读性等方面情况,结合论文的引用量、阅读量、下载量等因素,并参考审稿专家对论文的评价,向评选专家组推荐了《真空与低温》2024年候选优秀科技论文31篇。专家按照选题的重要性(20)、科学创新性(30)、影响作用(30)、写作质量...

加热电流对六硼化镧阴极场发射特性影响研究————作者:苟明楷;黄凯;陈程成;赵鹏;唐帅;邓少芝;

摘要:与热阴极与肖特基阴极相比,场发射阴极有响应快、电流密度大、能散低等优势,但存在电流不稳定的缺点。在发射过程中保持高温是提升稳定性的一种有效方法,但温度升高也会改变冷阴极电子发射特性,因此研究不同加热电流对冷阴极发射特性的影响对于实际应用具有重要意义。采用聚焦等离子体刻蚀方法制备了六硼化镧纳米锥电子源,并在不同加热温度下对其发射特性进行了研究。通过COMSOL Multiphysics仿真获得了阴极...

硅尖锥冷阴极阵列衬底供应电流一致化排布设计————作者:陈阳;黄一峰;佘峻聪;

摘要:集成栅极P型硅微尖锥冷阴极阵列具有衬底供应电流受限、发射电流稳定的特点,可作为高性能电子源应用于现代真空电子部件和相关装备中。衬底供应电流在尖锥阵列中的分配均匀性是影响各个尖锥发射电流均匀性及总电流强度的关键因素。基于反型层电子输运模型对衬底供应电流在尖锥阵列中的分布进行仿真计算,通过优化设计阴极排布和栅极图案提升衬底电流的供应一致性,为获得高均匀性、高稳定性的大电流场发射电子源阵列提供参考

惯性传感器电容误差仿真及影响分析————作者:王凯民;雷军刚;王佐磊;席东学;张文艳;

摘要:惯性传感器是空间引力波探测的重要载荷,在惯性传感器中,精密差分电容测量是十分重要的技术。当前,质量块处于中间位置时的差分电容通常依据理想平板电容公式进行计算,然而Nico Brandt等人指出,如此计算所得的电容理论值与实际电容值存在较大偏差,这一误差可能会对静电力大小产生影响,进而干扰惯性传感器对引力波的探测。目前,国内尚未有专项研究表明惯性传感器中电容理论值与实际值之间是否存在误差,以及该误差...

离子电推进发展历史回顾与启示(中)————作者:张天平;陈娟娟;张雪儿;

摘要:离子电推进是空间电推进中最具代表性的技术之一,追溯离子电推进从概念到工程应用的历史过程,能够为洞见离子电推进技术的未来发展提供有力依据。从早期孕育、初期发展、中期发展、当代发展和创新发展等五个方面,对世界各国离子电推进技术的发展历史进行了包括技术发展、产品研发、工程应用等内容的全面回顾。在此基础上,将离子电推进从初始概念到工程应用经历的漫长过程分为五个方面系统总结了离子电推进发展的成功经验和失败教...

空间楔形自锁式重复锁紧机构————作者:康永;马动涛;闫春杰;陆登柏;马洪炯;肖强;孙健;

摘要:针对宇宙真空环境下,舱外机械臂或航天员操作下的在轨可更换单元重复锁紧困难的问题,研究了一种以电动为主、航天员手动操作为辅的空间楔形自锁式重复锁紧机构。设计了锁紧执行机构和驱动机构,确定了锁紧驱动力、滑移面材料等关键参数。结果表明,10kg的原型机承载能力达到350kg,能够适应舱外机械臂或EVA操作,受载条件下自锁可靠、定位精度良好,-45~+60℃的真空环境下运动可靠,锁紧和解锁功能正常

一种新型的超流氦二流体模型梯度项离散方法————作者:李子兀;张启勇;杨鹏程;薛璞;刘世贸;刘志帆;

摘要:在超流氦(HeII)的二流体模型数值模拟研究中,数值震荡问题一直是学界关注的重点。在二流体模型离散过程中,传统的体心梯度离散方式在处理温度梯度时存在固有局限性,容易引发数值震荡。这种数值震荡不仅影响计算结果的准确性,还可能导致模型不稳定。当温度梯度引发的震荡超出一定范围时,会使得模型的计算结果偏离真实值,严重时甚至可能导致模型崩溃。为此,提出了温度梯度的面梯度离散方法,通过优化离散方式,有效克服了...

换热器结构及热力学参数对自由活塞斯特林发动机性能影响————作者:隆海洋;冶文莲;王伟杰;孙述泽;罗新奎;

摘要:自由活塞斯特林发动机的输出性能受到多个参数的影响,通过深入分析自由活塞斯特林发动机内部换热器结构及热力学参数,有助于优化发动机的设计并提高整体性能。基于SAGE软件建立了空间千瓦级自由活塞斯特林发动机热力学模型,选取了热端温度、冷端温度、充气压力、回热器孔隙率、填料丝径和配气活塞相位角等6个参数,探讨不同换热器结构(纤维-管式、丝网-管式、纤维-翅片式、丝网-翅片式)和热力学参数对斯特林发动机输出...

基于PIC-MCC方法的溅射离子泵抽速计算方法————作者:王耀之;刘奕新;张华鹏;张志军;

摘要:基于溅射离子泵潘宁放电单元的实际工作条件,采用PIC-MCC方法建立了相应的仿真模型,并利用开源代码picFoam对单个潘宁放电单元进行了模拟分析。结合仿真结果与现有理论,通过计算离子入射参数,得到了溅射出的钛原子数量,并进一步结合阳极筒参数计算单个潘宁放电单元的抽速和溅射离子泵的整体抽速。分析了不同工作压力下离子的入射位置、入射能量及入射角度的分布规律,计算了单个潘宁放电单元的抽速。最终,基于阳...

异型无液氦1.8K低温系统研制及性能测试————作者:任琪琛;王沛;卢毛磊;胡居利;卞荣耀;丁怀况;章学华;孙志和;左贺威;

摘要:介绍了一种实验室用异型无液氦1.8K小型低温系统的研制与测试。该系统以GM制冷机为冷源,采用节流及减压降温技术获得1.8K超流氦,通过氦蒸气循环流动实现测试样品的氦气浴冷。实验结果表明,该系统从常温降温至1.8K用时2h39min,可实现最低温1.665K。在12个温度点的控温测试中,温度稳定性优于±5mK。样品腔二次降温时间约为52min(至4.2K)和1h27min(至1.8K)

基于超高纯氙低温精馏的规整填料传热传质模拟和优化设计————作者:陆聪聪;王舟;巨永林;崔祥仪;

摘要:PandaX-II超高纯氙低温精馏系统采用规整填料PACK-13C用于分离商业氙中的杂质氪,以满足高灵敏度、低背景暗物质检测实验的要求, 精馏塔总高6m,内部填料柱高度4m,其中精馏端1.9m,提馏段2.1m。低温精馏系统运行实验结果表明,在全回流阶段,外塔保持6×10-3Pa真空,内塔处于178K,221kPa的低温工况,氙含氪浓度从3×10-9mol...

非均匀温度空间中光束内温度预测方法及优化————作者:冯泽域;佘少波;李春煜;蔡爱峰;杨光;吴静怡;田义;

摘要:在红外制导半实物仿真系统中,飞行器舱体空间内温度场并非均匀。为保证飞行器舱体空间中红外光束内温度均匀度良好,需要在无法布置温度传感器的光路上对温度进行预测。建立了舱体三维模型,利用ANSYS Fluent进行仿真计算,获得80组不同入口速度及入口温度下舱内各监测点的温度值。以80组不同入口条件下的温度数据为训练数据集,利用Matlab构建神经网络预测模型,对实际试验中的数据,以已知监测点温度对光束...

原子层沉积氢掺杂氧化铟(InOx:H)薄膜的制备与性能研究————作者:徐梁格;渠怀志;滕祥青;杨磊;张善勇;朱嘉琦;

摘要:红外透明导电材料能够同时具备优异的红外透过率与良好的电学性能,通过调控薄膜中的载流子迁移率与载流子浓度,可以兼顾良好的电学性能与高红外透过率。通过对沉积工艺参数的优化,系统分析了InOx:H薄膜的生长速率、微观结构以及光电性能。当沉积温度为100℃时,由于反应不完全,薄膜生长速率较慢并呈现无定形结构;此时载流子迁移率仅为30.18 cm2/(V·s),但...

  相关科技期刊推荐

  核心期刊推荐

SCI服务

搜论文知识网 冀ICP备15021333号-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