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化教育研究

所属栏目:科技期刊 热度: 时间:

电化教育研究

《电化教育研究》

关注()
期刊周期:月刊
期刊级别:省级
国内统一刊号:62-1022/G4
国际标准刊号:1003-1553
主办单位:西北师范大学
主管单位:西北师范大学
查看电化教育研究近十年数据入口>>>
上一本期杂志:《今日工程机械》工程师职称论文
下一本期杂志:《教育与经济》教师评职称论文发表

  杂志简介

  《电化教育研究》由中国电化教育研究会与西北师范大学主办,我国著名电化教育专家南国农教授主编,电化教育研究杂志社出版,面向国内外公开发行。创刊于1980年,读者遍及英、美、日、荷兰、韩、加拿大等国家和香港、台湾等地区,是我国教育与电教界的学术理论园地和权威性刊物,素有中国电化教育理论研究基地之称誉,倍受国内外数万读者的倾心和爱戴。

  本刊是国家级学术理论刊物,全国教育类核心期刊,CSSCI来源期刊。

  《电化教育研究》杂志关注国内外电教理论的最新发展、电化教育研究的最新动态、全国各地教育改革的进程、中小学电化教育实验的最新成果、具有广泛指导意义的经验总结等。主要面向各大专院校、教育科研机构、各级政府教育部门、各地电化教育馆、中小学教师以及一切热爱、关心电化教育事业的读者。

  收录情况

  国家新闻出版总署收录 本刊是国家级学术理论刊物,全国教育类核心期刊,CSSCI来源期刊。

  栏目设置

  本刊设有理论探讨、学术争鸣、专业建设、课程与教学、网络教育与远程教育、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中小学电教、电化教育管理、海外电教、中国电教史、中国信息化教育系列报道等栏目。

  本站已成功发表的论文:

  36. 欧盟FP7教育信息技术项目分析 吴砥;卢春;尉小荣;石映辉; 101-107

  37. 高中教师使用信息技术教学的适应性研究——行为改变与个人因素、环境因素的关系分析 郭小平;张文兰; 108-113+120

  38. 一对一数字化学习对小学四年级学生阅读理解水平的影响研究 贺平; 114-120

  39. 论教育的“教育—技术”存在结构及其中的延异运动——基于技术现象学观点的分析 叶晓玲;李艺; 5-10

  40. 论教育技术实践的内在结构与外在形态 李子运; 11-17

  41. 关于教育技术研究中几个基本问题的探讨 孙立会; 18-23+33

  42. 基于网络计量学的《电化教育研究》高被引论文分析 董翔;史志林; 24-27

  43. 微群及其在微学习中的应用 肖升;何珍珍;李勇帆; 28-33

  44. 基于QoS偏好相似度的网络教育服务推荐研究 刘迎春;孙家宝; 34-39

  45. 基于技术接受模型的网络道德行为研究 张景生;李娟;徐恩芹; 40-45

  46. 教师远程学习适应性的内涵与构成要素探析 贾巍;杨晓宏; 46-49+75

  47. 以在线学习活动为引领的开放教育教学设计尝试——以“大学英语”为例 刘铭; 50-56

  48. 北京基础教育服务体系(基础教育云) 罗洁; 57-63

  49. 遵从预设与定制路径:电子课本的学习地图设计 顾小清;傅伟;王华文; 64-69

  50. 整合播客资源的微格教学在线学习与评价系统的设计与实现 李凌云;吴鑫;陈维维;王海军;瞿文燕; 70-75

  51. 基于高校的网络学习资源评价研究 康晓伟;林波; 76-79+85

  52. 信息技术在教科书中的编排 徐章韬;梅全雄; 80-85

  代发表职称论文范文:现代教育如何促进人才独立人格的培养

  摘 要:目前中国很多受过高等教育的年轻人走入社会后,还表现出依赖性强、独立性差的问题,这些现象直观地反映了中国家庭教育和学校教育中的不足,作为现代教育载体的各级学校,是培养学生具备独立人格的良好环境,应运用各种教育理念来促进学生独立人格的培养。

  关键词:现代教育,培养,独立人格

  英国社会批判家罗斯金认为“教育并不只是教导人知道他们以前求知的事,而是教导人们去做他们以前不会做的事。”①学校教育是培养人才逐渐具备独立人格的阶段,使他们进入社会后,能够利用自己的才智和学识为自己的人生目标服务。

  电化教育研究最新期刊目录

世界读书日————作者:魏琼;

摘要:<正>~

《电化教育研究》投稿须知

摘要:<正>本刊刊登具有创新性、高水平、有重要意义的原创性研究学术论文以及反映本学科、本领域最新发展状况的文献综述和信息性文章。1.投稿要求及注意事项(1)论文应观点明确、论据充分、数据可靠、层次分明、文理通顺;字数一般应在10000字左右;论文题目应简洁、准确,不宜使用缩略词;摘要(中文)字数一般在400字以内,内容应包括论文的研究目的、方法、结果、结论等;关键词的个数为5~8个。正文后附题目、摘要、...

欢迎订阅《现代教育技术》

摘要:<正>《现代教育技术》杂志于1991年创刊,由教育部主管,清华大学主办,是中文社会科学引文索引(CSSCI)来源期刊,为中国教育技术协会会刊和教育部在线教育研究中心学术刊物。秉承“立足教育技术、推动学术研究、促进工作交流、服务行业发展”的办刊宗旨,本刊面向现代教育技术与教育信息化的诸多领域,为理论研究提供学术园地,为实践探索提供交流平台

基于生成式人工智能的个性化学习新形态————作者:朱永海;张佳鑫;韩锡斌;

摘要:生成式人工智能(Artificial Intelligence Generated Content,AIGC)正在重塑千行百业,也为个性化学习提供了新的可能性。为进一步探讨基于AIGC的个性化学习新形态,采用文献研究法,首先梳理了从经典的个性化学习,到基于大数据技术的个性化学习,再到基于AIGC的个性化学习等三个阶段的演变过程,阐释了基于AIGC的个性化学习内涵。其次,分析了基于AIGC的个性化学...

从数字崇拜到数字正义:人工智能时代的教育研究新范式————作者:焦晨东;黄巨臣;

摘要:研究范式的更迭与转换推动了科学变革。人工智能时代,数字技术与教育的融合为教育科研转型带来新的机遇。由此,教育研究范式的内涵意蕴得到拓展,转换动向发生变化。当前,在教育研究领域内,由数字依赖所型构的数字崇拜初级教育研究范式存在不良后果与风险,由此引发了以公平正义为核心的数字正义高级教育研究范式的出场。从数字崇拜到数字正义,教育研究范式的演进遵循本体论追问、认识论深化、方法论调整和价值论提升的多重逻辑...

数字时代师生情感互惠的现实困境及未来进路——基于戈夫曼拟剧论视角————作者:张雨强;张淑莉;

摘要:数字时代,智能技术在赋能教育系统升级、拓展师生互动路径的同时,也带来诸多数字情感问题。教师教学情感与学生学习情感相互支持的情感互惠关系是超越数字理性、实现情知共生、缓解数字化教学情感问题的有效方式。以戈夫曼拟剧论为分析框架,剖析师生情感互惠关系构建面临的现实困境:临时妥协,数字化表演工具之情感缺失;情感误传与滞后,数字化“人工情感”之反馈异化;去神秘化,数字化前后台之界限模糊;过度推崇,数字化舞台...

乡村教师网络研修缘何“沉浸”与“浅止”——基于中西部五省县域的质性研究————作者:付苏豪;王晶莹;白荐楠;李玉顺;

摘要:乡村教师的现代性专业发展是高质量乡村教育与教育强国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网络研修为数字时代乡村教师群体能力提升与专业发展提供了新的机遇。然而网络研修实践过程亦面临参与意愿缺位与获得感匮乏的尴尬境地。研究借助推拉理论视角并采用质性研究方法,对中西部五省县域的15名乡村教师进行深度访谈,考察乡村教师网络研修参与的复杂影响因素与深层内在机制,发现乡村教师的网络研修参与受到课程教学改革、线上参与优势、内容适...

人机协同视域下的教师研修:价值内涵、表征形态与实践进路————作者:李明蔚;张思;张津铭;张雯颖;童名文;

摘要:教师是教育事业的工作母机,研修是教师专业成长的主要方式。人机协同视域下的教师研修是人工智能时代教师专业发展的重要路径,理清人机协同视域下教师研修的价值内涵、掌握其表征形态、明确其实践进路,对教师研修的相关研究有着深远意义。文章通过剖析人机协同视域下教师研修的价值内涵,揭示其表征形态主要包括多域耦合的研修场域、分布式的多组织研修、协同交互的智能服务、群智融合的研修决策,并从聚焦人机协同融合素养的培育...

数字化游戏学习的沉浸调节支架模型构建————作者:张洁;苗永岱;

摘要:数字化游戏学习的游戏性与教育性之平衡问题是影响其应用发展的关键所在。为解决大部分研究落脚于个体在游戏本身的沉浸状态而忽视教育目标中心性地位的困境,研究重点关注如何利用调节支架对学习者沉浸水平加以调节,从而有效促进游戏与教育双重效果的达成。针对研究目的,提出以三维教育目标为导向,依据三维沉浸倾向确立了“具身感知、技能挑战、数字叙事、具身交互、具身叙事、交互叙事”六类调节支架,并据此构建了“教育目标—...

数智赋能的循证式教师培训:为何循证、证从何来、如何循证————作者:郑新;马瑞琦;李永杰;张靖;武铁砚;

摘要:教师队伍建设是教育高质量发展的重要影响因素,当前教师培训质量提升仍存在诸多桎梏,亟待面向精准、走向循证。研究剖析了教师培训走向循证的必要性,探讨了教师培训中潜在的证据类型和证据获取的基本路径,提出了数智赋能循证式教师培训的现实路径,如以证剖需,平台化数据智能分析赋能培训教师需求的真切揭示;借证定案,培训案例及专家意见赋能培训方案制定更趋精准化;立证培优,规模化多模态数据收集与分析赋能培训过程性优化...

智能时代数字教材编制的伦理风险及治理进路————作者:张蓉菲;董艳;王一凡;王秋梦;张犇;

摘要:在以人工智能、5G等新技术为核心支撑的智能时代,数字教材编制面临诸多不确定性与伦理风险,已成为当前影响数字教材建设的关键问题。研究从知识伦理、组织伦理、交互伦理、责任伦理四个方面,厘定智能时代数字教材编制应遵循的伦理尺度。然而,研究发现,智能时代的数字教材编制存在诱发知识侵权、组织编排系统性缺位、情境适应性欠缺、交互技术负面感知、交互信息处理不当以及循证审议责任机制欠缺等伦理风险。据此,提出智能时...

“胡塞尔——皮亚杰”发生学视角中的教育目标模型分析与建造————作者:国艺璇;朱彩兰;李艺;

摘要:教育目标模型作为教育活动的核心导向,须具备明晰的内在逻辑体系与坚实的理论基础。认识发生思想为审视和重构教育目标模型提供了新视角。以“胡塞尔—皮亚杰”认识发生思想为依据,基于发生学视角,从对象、过程与结构维度对加涅、布卢姆及新课改三维目标等典型教育目标模型进行审视,检视优势及不足,进而借助胡塞尔意向性理论论证“知识—思维—观念”与素养发生的对应关系,构建出从发生学视角认识核心素养的完整体系。为进一步...

数智时代教师的角色危机及行动转向————作者:张玮凌;傅敏;

摘要:在数智时代,技术的迅猛发展强力驱动着教学革新。学校教学呈现主体多元化、资源海量化、媒介协同化、空间开放化的显著特点。研究以数智时代的教学变革为背景,深入剖析传统教师角色在这场变革下所面临的危机,包括知识权威者角色式微、资源整合者角色乏力、技术使用者角色滞后、场域主导者角色迷失等。鉴于这些危机,结合数智时代需求,研究提出教师应实现从不利状况向赋能行动的转变,即教师主体从知识主导跃变成智慧引领;教学资...

中国大学生数字素养现状、问题与对策——基于全国29,425名学生的样本数据————作者:梁钦;吴涵;沙星雨;陆程程;

摘要:数字化时代背景下,大学生的数字素养已成为适应数字经济、参与全球竞争以及推动国家信息化战略的核心要素。研究基于全球数字素养框架(Digital Literacy Global Framework, DLGF)开发了数字素养问卷,面向全国616所不同层次的本专科高校开展调查,共涵盖29,425名不同专业背景和学历层次的学生。研究结果显示,大学生的数字素养整体水平较为良好,但在“数字内容创建”与“职业相...

禁止还是拥抱:美国中小学应用生成式人工智能的划界与适切之道————作者:但金凤;于泽元;

摘要:生成式人工智能掀起了基础教育领域变革新浪潮。文章采用比较研究法和个案研究法,以智能技术驱动教与学实践的前沿国家——美国为研究对象,对美国中小学应用生成式人工智能的划界与适切之道进行分析。研究发现:生成式人工智能引发的学业诚信危机、个体智慧退化风险、技术伦理安全隐患、教育鸿沟加剧等风险因素,使美国中小学对生成式人工智能技术作出不同回应,包括严令禁止、谨慎支持和积极拥抱。同时,美国依托顶层设计、夯实能...

面向智能时代的教育系统性变革:数字化赋能教育综合改革————作者:黄荣怀;刘嘉豪;潘静文;刘梦彧;张国良;

摘要:当前,正处于技术驱动教育系统性变革的关键窗口期。面对智能技术迭代加速及其对教育系统的全方位渗透,文章提出以数字化赋能教育综合改革,加速教育系统性变革的行动框架。具体包括:(1)前瞻性教育规划作为实践指引,综合考量未来可能出现的新技术、新挑战和社会需求;(2)人机协同教学的多元实践,包括构建支持服务环境、开展证据导向的教学实践、完善教育伦理保障体系等;(3)场景驱动的教育变革,有赖于应用场景设计、改...

全球图景与中国路向:STEM教育研究的知识图谱分析————作者:康云菲;

摘要:STEM教育是世界教育发展的重要议题,中国在该领域的迅速发展与卓然成效为讲好中国教育故事提供了契机。对2016年至2023年中外核心期刊数据库中的STEM教育研究进行知识图谱分析,发现中国在该领域研究的国际影响力稳步提升,但研究关注的议题与视角存在中外差异,主要表现为对公平议题的关注度较低、学生研究更多沿用国际主流指标、教师研究具有中国模式特色、教学研究与技术的整合性不足等。展望未来,中国STEM...

面向工程教育的TIE提示语框架的设计与应用研究————作者:钟柏昌;裴永漫;

摘要:工程教育在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而生成式人工智能(GAI)的教育应用对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提出了新的挑战。因此,将GAI引入工程教育需要进行审慎的设计。为此,研究在现有通用GAI提示语框架的基础上,融入发明问题解决理论(TRIZ理论)和逆向工程方法,构建了面向工程教育的TIE提示语框架。为验证其在工程教育中的有效性,课题组采用实验研究方法,随机选择了两个初中班级进行比较实验。结果表明...

数字学习的知识转化中低韧性群体学业韧性与困惑感知研究————作者:刘哲雨;姚宇哲;王丽蕾;

摘要:教育数字化时代学习方式和知识生产方式正在经历变革,深刻影响着隐性知识与显性知识的转化机制。数字学习中信息海量且组织方式复杂,“困惑感知”作为自我知识审视的起点,对学生的知识转化起到关键作用。“学业韧性”作为最核心的学习品质之一,是学生面对数字学习挑战时的适应力和修复力。“低韧性群体”在知识转化过程中面临更多障碍,其困惑感知与知识转化效果受到影响。研究首先基于知识转化的SECI模型设计实验,其次调查...

从“群体决策”到“个性化分析”——基于智能技术的循证教育范式转型————作者:张惠丽;温恒福;

摘要:循证教育是教育科学化的产物。传统循证教育研究范式在证据体系的划分、研究方法的应用等方面一直存在矛盾与争议。随着人工智能等技术的发展,基于古典统计学思想的第一代循证教育也必然随之进化和发展。文章从循证教育内涵、各国实践路径与研究范式出发,通过追溯、推理、反思与技术转换,探讨了智能技术支持下由群体决策到个性化分析的新一代循证教育研究模型,沿着问题发现、群体证据分析、个性化证据分析、循证决策生成的路径,...

  相关科技期刊推荐

  核心期刊推荐

SCI服务

搜论文知识网 冀ICP备15021333号-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