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矿山工程

所属栏目:科技期刊 热度:

中国矿山工程

《中国矿山工程》

关注()
期刊周期:双月刊
期刊级别:国家级
国内统一刊号:11-5068/TF
国际标准刊号:1672-609X
主办单位:中国有色工程有限公司
主管单位:中国有色金属协会
上一本期杂志:《超硬材料工程》科技期刊论文
下一本期杂志:《煤炭加工与综合利用》矿业工程论文

  【杂志简介】

  本刊是实用性很强的有色金属矿山采、选综合性期刊,其内容与矿山生产、设备应用情况紧密相连,本刊主要报道国内外矿山生产和科研成果,介绍国内外矿山采用的新技术、新工艺、新材料、新设备和加强科学管理、降低能耗等经验,在各有色矿山、黄金矿山及其他有色企业有很大影响。

  《中国矿山工程》(原《有色矿山》)系国家科委批准向国内外公开发行的刊物,是中国有色工程设计研究总院(原北京有色设计研究总院)主办的国家级科技期刊,1992年、1996年全国中文核心期刊。本刊原来主要报道有色矿山的生产建设和科研成果,现在以工程为核心,报道所有矿山工程,包括有色矿山、黑色矿山、黄金矿山、煤矿及非金属矿山等。

  【收录情况】

  国家新闻出版总署收录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收录期刊。

  【栏目设置】

  主要栏目:地质和采矿、选矿、企业管理、计算机应用、其他。

  杂志优秀目录参考:

  1.田家河钒矿床地质特征及成因探讨 刘旭林,王银茹,任明,张生旭

  2.分段矿房法切槽爆破技术改进与实践 张俊锋

  3.获各琦铜矿充填系统的改造 朱天平,蔡曙光,郭超华,彭福军,毛富邦

  4.松软岩层巷道掘进支护若干技术问题探讨 王燕

  5.尾砂膏体蒸发实验研究 杨凌云,杨盛凯,尹升华

  6.某铁矿选矿厂设计方案研究 陈名洁

  7.某国外矿山开发实践与启示 张建华,习泳,高明权

  8.望儿山断裂蚀变带地质特征及成矿规律 刘青国,杨延东,隋广圆

  9.前卸式箕斗在盲斜井施工中的应用 陈桢宇,张乐乐,薛田喜,曲相屹,孙彬彬

  10.国外某含砷含碳难处理金矿处理工艺方案研究 金勇士

  11.近距离煤层群联合开采关键技术研究 曹品伟,齐彩红

  12.矿井奥灰疏降水量数值法预测和应用 王剑峻

  13.利用斯列萨列夫公式评价巷道底板突水危害 高明玉

  14.条采控制开采在滑坡治理中的应用 苏龙,刘宝华

  15.一个解决露天矿车辆调度问题的方法 刘浩洋,嵇启春,杨俊杰,贾雷

  16.概率积分法在观山矿地表移动变形预测中的应用 叶永波,陈喜冰

  17.大型矿用电动轮典型事故探究及其预防 周玉华,陈辉明

  矿业工程论文发表:重庆城口高燕锰矿地质特征及成矿过程

  摘 要:重庆城口高燕锰矿床位于大巴山深大断裂南侧,扬子地台与秦岭地槽接合部位,具有良好的成矿条件,震旦纪-寒武纪时期形成了许多大型金属矿床。本文通过详细描述该矿床的矿区地质背景、矿床地质特征,并对其成矿过程进行较深入的分析,得出以下认识:矿体呈层状产出,赋存于震旦系上统陡山沱组顶部与灯影组之间,陡山沱组上段为主要的含矿层位。矿石成分上属于高磷中铁的贫锰矿石,矿石矿物主要为菱锰矿和锰白云石。成矿过程较为复杂,自早震旦世后期到陡山沱早期,先后经历了原生沉积、生物作用和碳酸盐还原等成矿过程。

  关键词:矿业工程论文发表,地质特征,成矿过程,城口高燕锰矿

  1 矿区地质背景

  重庆城口高燕锰矿是我国西南地区的大型碳酸盐型锰矿床,位于大巴山深大断裂南侧,扬子地台与秦岭地槽接合部位,扬子准地台北缘巨大坳陷带内。此处不仅是构造上的活动带同时也是良好的成矿带,特别在震旦-寒武纪形成了不少大型金属(铜、铅、锌、汞、锰等)矿床[1,2,3]。

  中国矿山工程最新期刊目录

动压影响下厚硬石灰岩顶板区段煤柱合理宽度优化及支护技术————作者:石新起;张建忠;李坤;

摘要:为了解决厚硬顶板条件下受多次采动影响巷道区段煤柱留设宽度不合理的问题,以东泰鑫源煤矿10109运输顺槽为工程背景,采用理论计算分析、数值模拟和工程实践等方法进行研究。研究结果表明:针对厚硬顶板进行切顶卸压,理论计算得到切顶高度27 m,切顶角度0°;数值模拟结果显示煤柱宽度低于16 m时受两次采动影响后煤柱均存在高应力集中,塑性破坏严重。煤柱宽度高于16 m后,煤柱内弹性核区面积占比大于50%,巷...

铜绿山矿中深孔爆破参数优化研究————作者:尹东升;熊国雄;贾贝;王怀勇;杨志国;

摘要:铜绿山铜铁矿采用中深孔爆破落矿,为了得到铜绿山高阶段采场的中深孔爆破参数,本文基于利文斯顿爆破漏斗理论,推导了适用于中深孔爆破的柱状药包理论公式,并在一定的矿岩和炸药性能条件下进行了一系列爆破漏斗试验。结果表明:药包的最佳中心埋深为0.42 m,最佳爆破漏斗体积为0.016 m3,最佳爆破漏斗半径为0.45 m,最小抵抗为0.79 m;铜绿山铜铁矿同段爆破漏斗试验最佳孔底距为...

采动巷道煤柱分区演化特征及控制技术研究————作者:何建宏;龙鑫;韩连昌;

摘要:本文以某公司110303工作面回风巷道为研究对象,针对采动巷道帮部变形量大、变形持续时间长的问题,采用现场调研、理论分析和数值模拟相结合的方法分析工作面回采对巷道保护煤柱稳定性的影响规律。以巷道保护煤柱水平应力和垂直应力为研究对象,进行巷道煤柱应力分区,提出巷道煤柱应力分区判据,并对各分区特征进行描述。根据巷道帮部围岩变形规律受邻近工作面回采影响的特征,分析采动巷道煤柱分区演化特征。研究结果表明,...

富水条件下露天坑回填体力学特性研究————作者:宫长亮;孙健;张建立;许译心;

摘要:为了研究露天坑回填排放施工时出现降雨和料浆回填后泌水情况对回填体强度影响的变化规律,以辽宁省鞍山市大孤山露天坑为工程背景,对2种不同料浆配比开展浸水试验和施加7种不同类型降雨量的淋雨试验,获取不同条件下回填体抗压强度及强度折减规律。研究结果表明:浸水时间为1 h时,回填体抗压强度下降最为明显,但随着浸水时间的增加,抗压强度折减幅度降低;降雨强度对回填体早期抗压强度(3 d、7 d)影响显著,降雨强...

立井深部区域井筒围岩塑性区深度与破坏形式研究————作者:陈康力;

摘要:为研究立井开挖过程中井筒塑性区深度与破坏形式,以某金属矿在建立井工程1 000~1 200 m区段为背景,通过地质调查、理论分析、数值模拟、现场测试等技术手段对该区域进行了井筒围岩塑性区深度与破坏形式研究。结果表明:1 000~1 200 m区段工程地质条件较好,井筒围岩破坏深度为分别为1 000 m处2.94 m, 1 100 m处2.23 m, 1 200 m处2.45 m。进一步通过理论计算...

某铁矿超大型主井井塔结构设计————作者:黄斯拜;耿璐;辛占德;崔小雄;

摘要:以某特大型铁矿主井井塔为例,对井塔结构设计过程进行探讨。阐述了超大型井塔平面和竖向布置过程,介绍了井塔的荷载取值与工况组合,给出了该井塔抗震不利情况的优化措施,利用YJK进行了小震弹性分析,采用MIDAS Building进行了验证,并以弹性时程分析作为补充计算。为后续超大型井塔的设计提供参考和帮助

油酸钠浮选体系下不同外部因素对氟碳铈矿可浮性影响及调控————作者:王鑫;康金星;王亚运;刘志国;

摘要:本文以油酸钠为捕收剂,通过氟碳铈矿纯矿物浮选试验,考察了金属离子钙镁铁及矿浆温度对氟碳铈矿可浮性影响及调控。试验研究结果表明,钙、镁、铁离子及矿浆温度对氟碳铈矿的浮选过程均表现出不同程度的抑制作用。通过添加活化剂EDTA、硝酸铅或十二烷基磺酸钠,均可调控受到抑制的氟碳铈矿的可浮性

超细粒级含锂矿泥浮选回收锂试验研究————作者:康金星;刘志国;姜志学;王亚运;王鑫;

摘要:本研究针对新疆某低品位锂辉石矿水力旋流器脱泥的含锂矿泥,研究了粒度特征、浮选剂及工艺流程对锂回收的影响。结果表明,该细泥中Li2O含量为0.69%,含锂矿物主要为锂辉石,矿物颗粒粒度微小(D97=9.18μm),是一种超细粒难选低品位矿物细泥。以Na2CO3-NaOH-CaCl2复合调整剂...

中国恩菲牵头申报的“复杂条件超大超深竖井建设关键技术与应用”荣获冶金科学技术奖贰等奖

摘要:<正>2024年8月5日,中国钢铁工业协会、中国金属学会冶金科学技术奖奖励委员会向全社会公布2024年冶金科学技术奖获奖项目。由中国恩菲工程技术有限公司、中国华冶科工集团有限公司、本溪龙新矿业有限公司和东北大学联合申报的“复杂条件超大超深竖井建设关键技术与应用”项目荣获贰等奖

细粒含量对尾矿砂动力特性影响研究————作者:刘金勇;蔡晓光;宋会彬;郑学鑫;

摘要:对于旋流器不同分级效果下的尾矿砂,在设计干密度和等压固结状态下,开展不同细粒含量尾矿砂的非饱和试样的共振柱试验,分析尾矿砂动模量和阻尼比与细粒含量有何种关系。试验结果表明,相同细粒含量条件下,最大动剪切模量与围压的变化规律一致。相同围压下,尾矿砂的最大动剪切模量随着细粒含量的增加而呈现降低趋势,说明细粒含量对尾矿砂抵抗剪切破坏的能力有一定的影响。在相同细粒含量下,三种尾矿砂的最大阻尼比均随着围压的...

基于倾斜航测与FLAC3D的矿山边坡地震动力稳定性分析————作者:尚玉淼;王卫红;王立娟;蔡嘉伦;

摘要:本文旨在利用无人机航测技术结合FLAC3D数值模拟软件,对攀西地区及及坪露天采场边坡进行地震动力稳定性分析。本研究采用无人机倾斜摄影测量技术获取高精度影像数据,利用Midas GTS-NX软件将航测数据转化为FLAC3D可识别的网格文件,并通过设置合理的参数,模拟边坡在地震作用下的动力响应。研究结果表明,地震作用对边坡稳定性有显著影响,地震前后边坡的安全系数分别为1.289和1.199;东帮边坡的...

水口山矿田鸭公塘3#岩体地质地球化学特征及成岩机制分析————作者:左昌虎;蔡亚飞;沈延治;

摘要:本文以鸭公塘岩体为研究对象,对岩体的岩石学和地球化学特征进行研究,探讨了其成岩机制。研究表明,鸭公塘岩体岩性相对简单,其主要为花岗闪长岩,属准铝质富钠高钾钙碱性岩系。岩体在挤压向伸展过渡的环境下,沿着构造裂隙上升,在侵入近地表的构造空间而形成,成岩物质为壳幔混合型,属于典型的I型花岗岩。稀土元素曲线配分图为左高右低的右倾型,显示轻稀土较重稀土相对富集且分异程度高,轻、重稀土的分馏相对明显,为强烈重...

厄立特里亚安塞巴省克尔克贝特矿区Mier矿床地质特征及找矿标志————作者:王晨;池祥成;刘尚贵;

摘要:Mier矿床是克尔克贝特矿区重要稀贵金属产区,该区域已开展了部分勘察工作,为进一步支撑矿区资源开发,通过开展地质普查及地球物理、化学分析,明确了该区域地质特征及找矿标志。研究表明:Mier矿床受主断裂F12控制,其主要矿产赋存于F12-1、F12-2、F12-3的控矿构造破碎带中,矿体总体产状85°∠75°左右,延深深度超过350 m,赋矿围岩主要为石英绢云母片岩,与成矿相关蚀变主要包括褐铁矿化蚀...

低孔隙率难注水煤层机械造穴增透注水防尘技术研究————作者:杨乐;徐慧刚;

摘要:本文主要针对山西新元煤炭有限公司下属矿井煤层孔隙率低、难注水的特点,采用机械造穴的方法对煤层进行增透,进而实现注水防尘的目的。首先,结合现场条件,通过PFC2D5.00软件进行造穴钻孔数值模拟,研究表明,在500 mm直径钻孔孔径下,裂隙初期均匀分布,随后向垂直方向扩散;在弹性区域内,水平方向孔隙率呈现增长趋势,垂直方向则呈现减小趋势。其次,结合现场环境以及相关规定,选取合适的钻孔间距、造穴间距与...

某铜铁矿充填法不同回采高度稳定性分析研究————作者:尹东升;熊国雄;张少杰;杨志国;

摘要:合理的采场结构参数对于矿山的安全经济回采具有重要意义。某铜铁矿采用分段空场嗣后充填采矿法开采,本文采用数值模拟方法,对不同分段高度(12 m和17.5 m)进行了对比研究,揭示了不同分段高度时采场的应力、位移和塑性区分布的演化规律,研究结果可为类似开采条件下的矿山提供参考

高应力碎裂岩体巷道围岩承载结构与破裂特征————作者:张杰;孙扬;李守奎;洪伟;王筱添;

摘要:深部高应力开采环境下,岩体内部节理、裂隙发育,碎裂化程度加剧,导致巷道围岩承载能力降低、变形破坏问题突出。本文采用离散断裂网络(DFN)构建含有一定碎裂结构的巷道模型,模拟埋深分别为500 m、1 000 m、1 500 m、2 000 m和2 500 m的巷道开挖过程,并结合圆形巷道围岩应力力学理论计算模型,研究高应力环境下巷道围岩承载结构特征。根据不同埋深巷道围岩应力分布规律,进行围岩承载结构...

缓倾斜煤层沿空留巷围岩破坏规律与控制技术研究————作者:田立立;董柏林;

摘要:本文以西南地区试验矿井1811采煤工作面为工程背景,通过理论分析、数值模拟以及现场工业性试验等手段,建立了缓倾斜煤层沿空留巷围岩结构力学模型,研究了不同因素下缓倾斜煤层沿空留巷围岩变形破坏规律,并相应提出了柔性支护技术,进行了现场应用。研究表明:提高煤岩层交界面强度参数或提高支护强度是缩小极限平衡区的最有效方式。随着切顶角度、煤层倾角、巷道高宽差以及煤层埋深的增加,巷道围岩变形破坏越显著,巷道收缩...

近距离煤层开采大巷煤柱受力特性评估————作者:白武;王志乾;李光柱;韩明玉;

摘要:本文以内蒙古某煤矿近距离煤层开采条件为研究背景,对受上部煤柱传递应力影响下的大巷煤柱岩体受力和状态特性进行了研究,对不同煤柱留设宽度条件下煤柱受力规律进行了分析,并利用神经网络模型实现了对煤柱特性的评估。研究结果表明在近距离煤层开采条件下,上层煤柱的集中应力会向下部煤柱传递,进而造成下部煤柱应力叠加,同时带来煤体中破碎区和塑性区范围的明显增加,随着煤柱宽度的减小,煤柱应力集中程度也进一步增加。通过...

富水环境缓倾斜矿体采矿方法与突水防控研究————作者:黄明发;

摘要:本文以某金矿缓倾斜矿体为研究对象,开展了富水环境下机械化采矿方法研究;采用巷道出水预测法和C14追踪法分析了涌水来源;基于矿围岩体Q值和无支护跨度分析,初选了预切顶中深孔房柱嗣后充填法、机械化上向水平分层充填法和机械化上向进路充填法三种采矿方法方案,通过FLAC3D数值模拟分析了各采矿方法的扰动范围,最后通过方案的技术性、经济性、安全性综合比较推荐了采矿方法。结果表明:矿床涌...

基于数值模拟的综采工作面不同通风系统瓦斯治理优化研究————作者:官安龙;

摘要:本文旨在优化高瓦斯矿井的瓦斯治理,以余吾煤业S1205工作面为研究对象,采用数值模拟方法研究了U型、W型、U+高抽型和Y型四种通风方式下的瓦斯浓度分布规律。研究方法包括建立数值模型,确定采动裂隙煤岩的碎胀系数、渗透率和瓦斯质量源相等关键参数,运用FLUENT软件进行模拟分析。模拟结果表明,在U型和W型通风方式下,上隅角瓦斯浓度分别超过了1%和9.3%,无法满足安全要求。相比之下,U+高抽型通风方式...

  相关科技期刊推荐

  核心期刊推荐

文章标题:《中国矿山工程》工程师中级论文发表

文章地址:http://www.sofabiao.com/qk/keji/2894.html

SCI服务

搜论文知识网的海量职称论文范文仅供广大读者免费阅读使用! 冀ICP备15021333号-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