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论文知识网并非《安徽化工》的官网或杂志社,为客户提供期刊征稿、论文发表等中介服务,在客户与期刊杂志社之间搭建了一座省时、省力的便捷桥梁。本站与《安徽化工》等上百家同类正规期刊保持着多年的密切合作关系,切实提高客户期刊发表的质量与效率。通过本站发表论文,客户将获得更大的选择空间、更高的通过率、更快的发表速度、更满意的服务质量。
【杂志简介】
《安徽化工》为国内外公开发行的化工综合类科技期刊,是中国期刊网、中国学术期刊(光盘版)收录期刊、中国学术期刊综合评价数据库来源期刊、中国核心期刊(遴选)数据库收录期刊,为全国石化行业优秀期刊和安徽省优秀科技期刊。该刊主要报导精细化工,基础化工、石油化工、高分子材料、农药与植保、环境保护、仪表与设备、分析测试等领域的新产品、新技术、新设备、新成果和市场动态等。
【收录情况】
本刊是“中国期刊网”、“中国学术期刊(光盘版)”收录期刊,“中国学术期刊综合评价数据库”来源期刊,“中国核心期刊(遴选)数据库”收录期刊,被评为全国石油和化工行业优秀科技期刊和安徽省优秀科技期刊。
【栏目设置】
专论与综述、基础化工、石油化工、高分子材料、精细化工、农药与植保、环境保护、仪表与设备
本站已成功发表的论文:
加速结构调整促进磷复肥行业转型升级--浅析安徽省磷复肥行业现状及趋势 夏英彪
有机羧酸稀溶液的络合萃取研究进展 张华夏,程原小,ZHANG Hua-xia,CHENG Yuan-xiao
表面活性剂在三次采油中的应用 杨艳丽,YANG Yan-li
纳米复合含能材料的研究进展 汪涛,李小东,文国,WANG Tao,LI Xiao-dong,WEN Guo
乙醇生产新型工艺的前景分析 朱桂生,应弢,ZHU Gui-sheng,YING Tao
大黄酰甘氨酰甘氨酸的合成 云迪,刘敬茹,吴亚先,何黎琴,YUN Di,LIU Jing-ru,WU Ya-xian,HE Li-qin
3-戊胺的合成新方法 杨晓亮,阮班锋,YANG Xiao-liang,RUAN Ban-Feng
水性透明氧化铁黄色浆在木器漆中的应用研究 郑立锋,梅锦岗,刘阳,胡正青,薛昌盛,ZHENG Li-feng,MEI Jin-gang,LIU Yang,HU Zheng-qing,XUE Chang-sheng
新型除草剂氟磺酰草胺的合成 洪湖,HONG Hu
硫化钠还原制备邻氨基苯甲酸的研究 王红英,杨雯,周海波,陶红玲
电晕处理对聚丙烯薄膜表面特征的影响研究 黄亚男,HUANG Ya-nan
磺酸盐废渣处理工艺中抽提新溶剂的实验研究 姜丽敏,张梦博,JIANG Li-min,ZHANG Meng-bo
PVC-U透光异型材的研究 卢锋,LU Feng
低烟无卤阻燃耐火高压电力电缆的研制 居盛文
酸性水汽提塔的模拟计算及优化 蒋日生
PAI-01型C8芳烃异构化催化剂的工业应用及再生 南圣林,桂鹏,李凤生,孙国民,冯兵,王众,张上,洪汉青,NAN Sheng-lin,GUI Peng,LI Feng-sheng,SUN Guo-min,FENG Bing,WANG Zhong,ZHANG Shang,HONG Han-qing
LSAN-200三聚氰胺专用催化剂及其在三胺厂1kt/a粗制工段的应用 朱仁锁,ZHU Ren-suo
PIMS模型在石油化工企业中的应用 彭家玮,PENG Jia-wei
化工类论文发表:计算机在化工中的应用
摘 要:计算机是一种多功能的设备,可用于计算、拟合模拟、制表、绘图、选择、判别、存贮、检索、统计、管理、自动控制、人工智能、专家系统等方面。想要在化工领域中能把高难度的工作简易化,工作效率还能得到提升,那就要使用计算机。计算机在化学中的运用是这些年来化学学科最重要的成就之一。
关键词:化工类论文发表,计算机,化工应用
在化工每个领域中都能得到运用的就是电子计算机,并且它的优越性和生命力在化工领域中越来越突出。化学学科中复杂计算对强大计算能力的依赖、海量化学信息对存储和管理能力的高要求、化学反应的复杂性和微观性对虚拟现实的需求、化工过程对自动化的需求等等,都要计算机的支持。
安徽化工最新期刊目录
我国对美国产煤炭、LNG、原油等部分商品加征关税
摘要:<正>2025年2月1日,美国政府宣布以芬太尼等问题为由对所有中国输美商品加征10%关税。美方单边加征关税的做法严重违反世界贸易组织规则,不仅无益于解决自身问题,也对中美正常经贸合作造成破坏。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关税法》、《中华人民共和国海关法》、《中华人民共和国对外贸易法》等法律法规和国际法基本原则,经国务院批准,自2025年2月10日起,对原产于美国的部分进口商品加征关税
斥资484亿!全球单厂规模最大烯烃厂落地投产,开启化工新篇章
摘要:<正>2月14日,总投资484亿元、全球单厂规模最大的烯烃厂——内蒙古宝丰300万吨烯烃项目在鄂尔多斯市乌审旗正式建成投产。该项目经过18个月的紧张建设,日产烯烃产品4000多吨,通过现代煤化工技术革新,全系统能耗在现有基础上再降低近20%。项目采用的设备装置全部由我国自主生产制造,实现了进口替代,其中23项关键核心设备达到国际顶尖水平。创造了气化、净化、甲醇合成、全密度聚乙烯、甲醇制烯烃分离耦合...
安徽新建5万吨/年丙烯酸乳液项目
摘要:<正>2月11日,安徽新富翔合成材料有限公司年产羧基丁苯胶乳20万吨、丙烯酸乳液5万吨项目(一期)环境影响报告书报批前公示。项目总投资10.7亿元,其中一期投资8.7亿元,二期投资2亿元。项目建设厂房、仓库、研发及综合楼等,新增一期年产羧基丁苯胶乳20万吨,二期丙烯酸乳液5万吨生产线
压阻式柔性压力传感器的研究进展————作者:刘庆华;李丽;
摘要:对压阻式柔性压力传感器的材料、传感性能指标优化方法进行了综述。探讨了柔性压力传感器在基底材料、活性层材料和电极材料领域的研究现状,重点对比总结了柔性压力传感器的结构设计,比较了平面薄膜结构、表面粗糙结构和三维多孔结构传感器的优缺点,以期为制备传感性能优异的新型柔性压力传感器提供参考
基于Au@Ag NPs/TiO2的比率型光电化学传感器用于H2S检测————作者:卢涛;
摘要:光电化学传感具有灵敏度高、操作简单、成本低以及生物相容性好等优点,在生物分析领域具有良好的应用前景。基于Au@AgNPs/TiO2构建了比率型光电化学(PEC)传感器,实现了对硫化氢(H2S)的高灵敏和高选择性检测。在该传感器中,通过400nm和660nm激光分别激发TiO2和Au@Ag产生光电流信号。当存在H2 人工智能驱动优秀大学生个性化培养——以GO掺杂氟碳防腐涂层的制备为例————作者:赵玥;孙秀君;王莹莹; 摘要:化工学科的快速发展使得相关的教育教学工作充满了难度与挑战,人工智能与化工专业的深入融合也为大学化工专业教育带来了新的机遇。利用氧化石墨烯(GO)掺杂氟碳树脂制备防腐涂层的案例,提出人工智能驱动大学生个性化发展的教学新模式。该模式将真实案例与项目式教学相结合,利用虚拟仿真技术与现实实验相结合,为学生提供一个综合全面的学习环境,不仅可以锻炼学生的动手能力,熟悉涂料制备过程及表征手段,熟练掌握仪器的使用... 涵育“科学态度与社会责任”的跨学科项目式教学设计——以“实现碳达峰、碳中和”为例————作者:张奇;罗发宝;姚如富;朱言宇;范英群;王骏; 摘要:跨学科项目式教学能有效促进学生深度理解多学科知识和强化各科目间的交互融合,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和能力。以学生为中心,以产出为导向,根据项目式学习核心理念和设计要素,提出了一种跨学科项目式学习活动设计流程,并以“实现碳达峰、碳中和”项目为案例,分析项目选题、教学活动设计和评价量表 前沿微孔聚合物膜研究成果融入化工原理实验教学初步探索————作者:苏鹏程;吴世彪;王亚琴; 摘要:作为化工专业的核心课程,化工原理主要研究常见化工单元操作的原理和共性规律。实验教学是化工原理课程的重要组成部分,旨在通过实验操作,培养学生分析和解决化工生产过程中常见实际问题的能力。然而,化工原理实验教学主要依托传统的实验项目和设备,缺乏创新性和前沿性,难以满足新时代化工人才的培养需求。以前沿微孔膜研究成果为基础,针对化工原理膜分离章节,设计新型微孔聚合物PIM膜制备、表征分析及气体分离性能测试的... 前沿科研成果融入工程化学实验教学-电化学测试桑白皮提取物在1 M HCl溶液中对碳钢的缓蚀性能————作者:张青华;张宇;戚华涛;许宁; 摘要:为满足社会发展的需要,培养复合型人才已成为我国的重要战略目标。工程化学作为一门将化学的基本原理和方法应用于相关工程领域的学科,是化学与工程技术的大融合,专注于培养学生思考问题、解决问题和分析问题的能力,为国家的发展培养复合型人才。将前沿科研成果融入工程化学实验教学的设计中。利用电化学工作站测试碳钢在酸性环境中的腐蚀速率及桑白皮提取物对碳钢的缓蚀性能,使学生深入了解石油天然气、化工、航空航天、海洋和... 氟、氮共掺杂石墨烯的制备及钠离子电池性能研究————作者:官宏鑫;张子蒙;王慧晴;王迪;吴文倩;徐冬领;王贵志; 摘要:为了获得高性能钠离子电池电极材料,以氧化石墨烯、尿素和氢氟酸为前驱体,通过简单的水热法合成了氟、氮共掺杂石墨烯(FN-GNS)电极材料。对得到的FN-GNS复合材料通过相应的结构以及形貌表征验证其结构。将其作为正极材料应用于钠离子电池中,电化学性能表明,氟、氮两种杂原子掺杂的石墨烯材料相对于单一杂原子掺杂的电极具有更好的放电比容量和循环稳定性。FN-GNS电极在50 m A g-1 基于导电聚合物的新型安全性锂电隔膜————作者:张建国;肖伟; 摘要:通过氧化聚合法合成导电聚合物—聚三苯胺(PTPAn),将商用聚丙烯隔膜(PP)浸渍于PTPAn溶液中,简单地制备了一种具有过充保护功能的复合锂电隔膜。结果表明,PTPAn均匀分布在PP基膜的多孔结构中,未堵塞基膜的微孔。在循环伏安测试中,复合膜在电压为3.0~4.5 V之间显示出了明显的氧化还原峰,可归结为PTPAn的可逆电化学掺杂和脱杂过程。在测试电池中,复合隔膜在电流密度为5 m A/cm 水环境中抗癌药物的氯氧化过程研究进展————作者:孙方源; 摘要:我国污水厂和医院污水站预处理的消毒剂一般选用氯消毒剂,在消毒过程中进行的氯化反应可能会形成氯代产物。抗癌药物一般具有“三致”作用,且具有较强的迁移能力。由于其在生物体内很难完全代谢,通常会在生物体中富集,严重威胁居民的身体健康、城镇饮用水安全和水生态环境。研究了水厂中常见的氯消毒工艺,总结分析常用消毒工艺在氯氧化过程中的反应动力学、影响因素以及在转化过程中的机理,为进一步研究水环境中抗癌药物在氯氧... 铁氮共掺杂生物炭的制备及在环境修复中的应用————作者:魏振旗;王江涛;耿爱东;姜苗苗;张雨婷; 摘要:生物炭(BC)具有较大的比表面积、较强的吸附能力、丰富的孔径结构和官能团、较好的可调谐性,在环境修复领域中被广泛应用。铁/氮(Fe/N)共掺杂可以降低生物炭材料的吸附能垒,修饰表面电子结构,提高表面活性,有利于促进环境中污染物的去除,成为了一种改善生物炭理化性能的有效方法。探讨铁氮共掺杂生物炭(Fe/N-BC)的制备方法及其在环境领域应用的最新进展,系统总结了一步和两步制备铁氮共掺杂生物炭的方法,... 赤泥生物质脱碱技术初步研究————作者:王佳莉;谢非洋;李春焕;杨一松; 摘要:采用木屑、玉米秸杆及稻壳在不同比例和不同处理时间下进行赤泥生物质脱碱实验,结果表明,不同生物质在不同处理时间下对赤泥的脱碱效果明显。木屑与赤泥质量比1∶2,搅拌90 min时脱碱率高达70.5%;玉米秸秆与赤泥质量比1∶3,搅拌90 min时脱碱率约为60.1%;稻壳与赤泥质量比为1∶3,搅拌60~90 min时脱碱效率约为40%。说明不同生物质在不同处理时间下对赤泥的脱碱效果存在差异,其中木屑脱... CA-Mg3Al-LDHs对Cd(Ⅱ)的吸附性能研究————作者:郭文海;王朋辉;王百年; 摘要:分别采用共沉淀法和离子交换法制备了具有不同层间阴离子的Mg3Al-LDHs,并对样品进行了XRD表征;将所制备样品用于对Cd(Ⅱ)离子的吸附脱除,筛选出柠檬酸根型Mg3Al-LDHs(CA-Mg3Al-LDHs)作为较适宜的吸附剂。对CA-Mg3Al-LDHs吸附脱除Cd(Ⅱ)离子过程的吸附动力学、吸附热力学进... 添加聚氯乙烯(PVC)与CaO/MgO/Fe2O3混合物对焚烧灰中铯脱除率的影响————作者:张湘;焦发存; 摘要:研究了焚烧灰热处理过程中添加聚氯乙烯(PVC)与MOx(Ca O/Mg O/Fe2O3)混合物对铯脱除率的影响。利用实验室管式电炉分别在900℃、1 100℃和1 300℃下进行热处理实验,热处理后灰渣样经微波消解后利用原子吸收光谱仪对铯元素含量进行分析,获得不同条件下铯的脱除率。实验结果表明,与单独添加PVC相比,PVC分别与不同MOx混合添加后强化了... 邻苯二甲酸二辛酯废水降解研究————作者:荣俊锋;朱佳丽;赵彬彬;刘婷婷;阴丽冰;路通;闫明亮; 摘要:采用自制三维电极电解装置开展DOP废水降解研究。采用铁片作为两极,改性活性炭作为粒子电极,两电极间距和电极工作面积为固定值,研究处理时间、废水水样初始pH、放电电压、粒子电极填充量等因素对DOP废水降解的影响。通过响应面法分析,得到处理DOP水样的最佳条件:以COD去除率为衡量标准,固定电压48 V,DOP废水的处理效果影响顺序:处理时间>废水初始pH>活性炭填充量。最佳处理方案:处理电压为48 ... 高盐渗滤液生化活性影响因素探究————作者:刘亚军;韩柏州;苏星;吴绍宇;何昌伟;陈艺;张思运; 摘要:蒸发技术及膜技术目前在市场上推广较多,但是配套的全量化技术并没有逐渐完善,废水长期回灌调节池或者填埋场,导致进入生化池的水质恶化,对经济性较强的活性污泥法产生冲击。对恶化水质进行环境模拟,通过不同梯度来分辨污泥对氨氮的处理效果,主要研究结果为污泥浓度>碱度>盐分>pH,针对高盐分、高氨氮的废水,需要长期补泥,维持高污泥浓度,才能有效提高处理能力 基于回归分析的氨氮实验优化————作者:唐巍; 摘要:为减少氨氮测定中含汞废水的处理和排放,实验中将反应物用量减半,同时改用25 mL比色管定容。通过回归分析,比较改进方案和国标方案绘制的两条校准曲线,结果表明两条校准曲线完全重合;改进方案测定氨氮的检出限0.013 mg/L,精密度4.27%,平均加标回收率104%,可满足不同浓度水样中氨氮的测定 危险化学品重大危险源辨识及关键要素取值研究————作者:王积国; 摘要:准确辨识重大危险源,有助于企业了解生产过程中主要危险因素的存在位置及主要危险特性,通过建立有效的重大危险源控制系统,可以预防重大工业事故的发生。对新建项目,便于在“三同时”阶段有针对性的设计、实施相应的自动化控制措施,通过调整实际在线量等对危险化学品重大危险源加以控制和预防,避免发生事故或者降低火灾、爆炸、中毒等事故发生概率,减小事故造成的危害和损失,提高企业的安全生产水平;对在役项目,可以为企业... 相关科技期刊推荐 核心期刊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