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球环境学报》杂志简介
《地球环境学报》Journal of Earth Environment(双月刊)2010年创刊,语种:中文,英文;大16开,出版地:陕西省西安市,《地球环境学报》聚焦于报道全球变化研究,尤其是亚洲环境变化与全球变化相结合的研究成果,旨在促进地球系统科学发展,为解决人类面临的重大气候、环境问题提供科学依据和交流平台。学报刊发反映地球环境科学领域研究的新成就、新技术、新方法文章,涵盖环境地学、环境生物学、环境化学、环境水文学、环境监测与评价等相关学科。
《地球环境学报》收录情况
国家新闻出版总署收录 维普网、万方数据库、知网数据库收录
《地球环境学报》影响因子:
截止2018年万方:影响因子:0.03;总被引频次10
截止2018年知网:复合影响因子:0.544;综合影响因子:0.427
《地球环境学报》栏目设置
研究综述、研究论文、研究简报、评论性短文等。
《地球环境学报》杂志征收论文要求:
总体要求
来稿要注重科学性和可读性。
(1)论文必须是未经正式出版的研究成果。研究论文(含图表、文献)一般不超过10个印刷页,简报和通讯一般不超过3个印刷页。综述性论文或约稿由期刊主编或编委确定篇幅。全部论文经同行审稿同意后方可录用。
(2)稿件可用中文或英文撰写(必须有中、英文双语摘要),严格按本刊规范格式编排。
写作规范
(1)行文顺序:题目,作者姓名,作者单位及所在地邮政编码,中文摘要(要明确表述该研究的主要发现,300字以内),关键词(3—8个),英文题目,英文作者姓名,英文作者单位及所在地邮政编码,英文摘要(结构式摘要,分为①Background,aim,andscope;②Materialsandmethods;③Results;④Discussion;⑤Conclusions;⑥Recommendationsandperspectives六个部分),英文关键词,正文(一般应包括引言、材料与方法、结果、讨论、结论等部分),致谢,参考文献。基金资助项目及通信作者联系方式,请在文章首页脚注中以中、英文双语注明。
(2)章节编号采用三级标题。一级标题如1,2,3……,二级标题如1.1,1.2,1.3……,2.1,2.2,2.3……,三级标题如1.1.1,1.1.2,1.1.3……,2.1.1,2.1.2,2.1.3……,引言或前言不编序号,图表顺序编号。
(3)图和照片的宽度以17cm(排通栏)或8cm(排半栏)两种为宜,图片所有内容必须以中、英文双语注明。图中的中文字体用宋体、英文用TimesNewRoman,字号为6—8pt。线条图的分辨率应不小于1200dpi,线条宽度0.1—0.176mm(0.3—0.5pt),其他类型的图片分辨率应不小于300dpi。所有插图需单独提供电子版。
(4)表插入文中适当位置。表格所有内容必须以中、英文双语注明。
(5)应使用法定计量单位。如:浓度单位用mol·L-1、mg·L-1等;时间单位用s(秒)、min(分)、h(时)、d(天)等,用缩写“ka”和“Ma”表示千年和百万年。“BP”(beforepresent)只用来报道放射性碳年龄,“present”表示AD1950。历史年代使用BC或者AD(例如:AD1850、2030BC);长度单位用m、cm、mm、μm等;质量单位用kg、g、mg等;体积单位用L、mL、μL等。
(6)稿件请用五号字,中文用宋体,英文用TimesNewRoman,双倍行距。
投稿流程
(1)本刊要求作者通过网站投稿。如投稿两周后未收到编辑部反馈,请来函或电话查询。
(2)为加快稿件周期,本刊在审稿程序中设有绿色通道,学报编委将在收到稿件第一时间根据自己对稿件内容所涉及的学科领域、质量的判断,提出稿件进入:1)正常审稿程序,2)退稿,或3)进入绿色通道(即直接向主编推荐接受,优先刊登)的建议。
2018年《地球环境学报》杂志02期投稿论文目录:
天山北麓地区博乐黄土磁化率、粒度特征与古气候意义孙焕宇;宋友桂;李越;陈秀玲;
小喀湖有机碳记录的慕士塔格地区过去200年温度变化李帅华;金章东;张飞;张小龙;
泥河湾盆地于家沟遗址AMS-~(14)C年代学研究及其考古学意义林杉;敖红;程鹏;卫奇;
北疆地区近53年极端气温事件及其影响因素分析丁之勇;葛拥晓;吉力力·阿不都外力;
甘肃陇中地区近55年潜在蒸散量及干旱指数演变趋势范双萍;
渭南市区冬春季PM_(2.5)和PM_(10)时间分布特征及与气象因素的关系孟媛媛;符超峰;席建建;王祎;
西藏地面太阳光谱观测周毅;诺桑;措加旺姆;伟色卓玛;
收录论文:北疆地区近53年极端气温事件及其影响因素分析
【摘要】:根据北疆地区1960—2012年31个气象站点的逐日最高气温和最低气温资料,采用线性趋势分析、主成分分析和反距离加权等方法对该地区的年平均最高气温、年平均最低气温和14个极端气温指数的时空变化特征进行了研究,并探讨了各极端气温指数与北极涛动指数、北大西洋涛动指数和厄尔尼诺-南方涛动之间的关系。研究表明:(1)近53年来,北疆地区年平均最低气温、年平均最高气温分别以0.49℃·(10a)~(-1)、0.22℃·(10a)~(-1)的年际倾向率呈显著的上升趋势;气温日较差以0.27℃·(10a)~(-1)的年际倾向率呈显著下降趋势。
地球环境学报杂志最新期刊目录
亚热带仙云洞CO2变化的时空特征及其影响因素————作者:孙婉婷;雷国良;李全聪;于源;房海燕;舒畅;谭豪;朱芸;
摘要:洞穴内部CO2含量的变化与洞穴石笋沉积过程密切相关,开展洞穴现代过程观测是深入认识石笋记录古气候意义的手段之一。福建西部的仙云洞为认识中国东部的气候变化提供了丰富的石笋记录,通过对该洞内部16个观测点进行连续一个水文年的温度和CO2含量的观测,分析了仙云洞CO2含量的时空变化特征及其影响因素。结果表明:仙云洞南支洞穴CO2...
基于树轮资料的我国植被遥感指数研究现状与展望————作者:宋京徽;张同文;刘艳;喻树龙;姜盛夏;如先古丽·阿不都热合曼;侯天皓;郭冬;
摘要:利用遥感手段获取的归一化植被指数(NDVI)是反映植被变化的良好指标,但目前遥感观测时间较短,单独使用时难以反映长期植被变化特征。而基于树木年轮资料开展NDVI历史变化重建研究,可在一定程度上弥补现有NDVI数据时间序列长度的不足。基于树轮资料重建NDVI从植被类型、树轮参数、研究区等方面对国内研究进行综合分析。从树轮参数来看,树轮宽度为主要的代用指标,样地年表与NDVI的相关性高于单个样点年表与...
青藏高原中南部天门洞倒三冰消期石笋沉积及其环境意义————作者:栗若馨;蔡演军;黄守毅;王海波;薛刚;卫莹莹;贺梅;宁有丰;贾雪雪;王婷;程海;
摘要:通过对青藏高原中南部天门洞石笋TM-18b进行230Th测年和稳定同位素测试,建立了倒三冰消期249.89—240.32 ka BP的石笋碳氧同位素记录。结合已发表的、发育在同一洞穴石笋的年代和同位素数据,对倒三冰消期石笋生长记录和同位素序列进行分析,发现天门洞石笋TM-18b和19TM-3在倒三冰消期弱季风区间分别沉积28.5 mm和13.9 mm,持续时间约6.5 ka和...
兰州黄河阶地石英光释光信号特征与黄河演化的初步联系————作者:龚方圆;杨利荣;史元博;
摘要:兰州段黄河阶地发育,其沉积物汇集了来自上游各盆地的剥蚀物,记录了位于青藏高原东北缘第四纪中晚期以来构造地貌演化史。分析获得T0—T9阶地60—90 μm石英光释光灵敏度和快、中、慢组分的时序变化特征:老阶地(T7—T9)快组分占比最少,新阶地(T0—T3)快组分占比最...
亚洲西风急流位置与东亚/中亚中纬度地区夏季降水关系的对比研究————作者:郭家宁;解小宁;王安琪;
摘要:利用1979—2018年CRU和ERA5再分析资料,通过经验正交函数(empirical orthogonal function,EOF)分析方法,研究亚洲西风急流经向位置的变化特征及其与华北、中亚地区夏季降水的关系,并结合水汽收支诊断分析方法探究降水变化的物理机制。结果表明:亚洲西风急流EOF分解的前两个主要模态分别代表东亚和中亚西风急流的经向位移特征。在东亚西风急流北移年,华北夏季降水相对于气...
对地球轨道偏心率亚轨道尺度和准410 ka周期特征解析:基于行星会合向量指数对偏心率周期机理的新认知————作者:刘复刚;
摘要:行星会合向量指数K可以指代太阳相对太阳系质心的运动特征。太阳质心距太阳系质心的最大距离已超出太阳的实体直径,这时太阳系质心已经不在太阳本体之内。太阳到太阳系质心距离的变化相对行星运动轨道而言,就是太阳焦点位置的变化。K向量指数间接指代太阳轨道运动具有亚轨道尺度准2400 a特征周期和轨道尺度的准100 ka和准410 ka显著周期。研究发现太阳焦点在椭圆轨道拱线上会出现千年尺度的180°反向变化。...
宁夏沿黄绿洲生态环境质量动态与特征————作者:杨智程;董春媛;乔荣荣;罗立辉;常学礼;
摘要:利用Google Earth Engine(GEE)平台对宁夏沿黄人工绿洲2000、2011和2020年进行遥感生态指数(remote sensing ecological index,RSEI)评价,同时对不同土地利用方式类型区2020年RSEI评价结果进行比较分析。结果表明:(1)2000—2020年宁夏沿黄人工绿洲生态环境质量在时间上整体呈上升趋势,在空间上RSEI分布体现为中部海拔较低区生...
黄河流域史前至历史时期文物保护单位的环境适宜度评价————作者:张全;侯光良;邓艳芳;金孙梅;高靖易;刘佳欣;
摘要:黄河流域是研究我国文明演化、人地关系变迁的重要区域,文物遗产丰富,但生态环境问题突出。为更有效地了解流域史前至历史时期文保单位的环境状况,以流域内3593处文保单位为研究对象,以海拔、≥10 ℃积温、降水、河网密度、土壤和植被等为指标,利用地理探测器构建文保单位适宜度环境评价模型,得到四个时段文保单位适宜度环境指数(SEI)的等级分区,并通过文保单位的空间分布对等级分区进行验证,结果表明:(1)四...
黔南布依族苗族自治州1961—2015年日照时数变化特征分析————作者:赵丹;张志刚;常直杨;何亮;王建;
摘要:日照时数是表征气候变化的重要气象要素,探究日照时数的变化,对农业生产具有重要意义。利用1961—2015年黔南州11个气象站点的日照时数数据,使用线性回归、气候距平、滑动平均、Mann-Kendall突变检验、小波分析对四季和年日照时数时空变化趋势进行分析,结果表明:(1)全年及四季日照时数都呈减少趋势。其中,年、春季日照时数发生突变性减少,夏、秋、冬季未发生明显突变;(2)州内年日照时数总体呈现...
河流颗粒物不同粒级定量分选及其蕴含硅酸盐风化指示意义————作者:宋以龙;侯可军;
摘要:河流颗粒物的不同粒径组分定量分选对解析硅酸盐风化信息至关重要。利用超声分散和多级微孔过滤,建立一套简便可靠的微米级颗粒物分选流程,并对雅砻江河漫滩沉积物中的四种粒径组分(< 2 μm、2—41 μm、42—100 μm、>100 μm)进行分选实验和元素组成分析。结果表明:该流程能精确分选不同粒径组分,<2 μm组分含有较高的难溶元素和较低的可溶元素,更接近次生黏土矿物;该组分中Na/Al比值较低...
130 ka以来全球温度序列集成与分析————作者:卢红选;盛维娟;刘旭;
摘要:在崂山实验室“穿越地球时空的亚太海陆气候演化”项目支持下,收集106条全球范围内不同区域130 ka以来基于长链烯酮、有孔虫属种转换函数及其氧同位素、冰芯、四醚膜脂类生物标志物(GDGTs)、硅藻组合、孢粉等不同代用指标的温度变化序列(数据存储格式.xlsx),并采用归一化的方法,初步对这些数据进行集成和分析。从数据上看,130 ka以来的温度数据较好地覆盖了南半球和北半球,代表性较高。其中,南半...
130 ka以来南北半球冰量数据报告与初步分析————作者:张倩文;赵家驹;
摘要:两极冰盖在全球气候变化方面发挥着关键作用,而当今全球变暖背景下两极冰盖的快速消融势必会引起一系列的气候环境效应。然而,目前末次间冰期以来南北半球冰量变化的综合对比研究工作较为欠缺。鉴于此,在崂山实验室“穿越地球时空的亚太海陆气候演化”项目支持下,系统收集和整理130 ka以来基于深海底栖有孔虫氧同位素、模拟等方法定量重建的南北半球冰量记录,以及可用于指示冰量变化的定性记录,如南北半球中高纬温度记录...
最近130 ka的全球西风、冬季风、粉尘通量数据整合与集成————作者:李越;李宇栋;宋友桂;
摘要:末次间冰期的气候研究对揭示地球气候变迁和预测未来气候至关重要,其环境条件与全新世相似,有助于作为预测未来气候变化的关键参考。西风环流和冬季风作为全球气候系统的关键组成部分,对地球系统的能量交换和粉尘、碳循环有显著影响,而粉尘循环则直接影响人体健康和全球生态系统的稳定。因此,有必要对西风、冬季风、粉尘循环过程进行统筹考虑以充分理解三者与全球气候变化之间的相互作用机理。综合集成并初步分析130 ka以...
130 ka以来底栖有孔虫δ13C揭示海洋环流的变化————作者:杨孟菲;孙雅晨;马小林;
摘要:底栖有孔虫碳同位素(δ13C)是研究地质历史时期碳循环和大洋深部环流的重要指标。通过汇编42条过去130 ka以来底栖有孔虫的δ13C记录,建立全球大洋深部以及不同水团包括北大西洋深层水(NADW)和太平洋深层水(PDW)的δ13Cstack(数据存储格式为.xlsx),以及海洋同位素阶段(marine iso...
过去30 ka全球石笋氧同位素数据报告————作者:成星;臧婧杰;王亚琴;李彦祯;马乐;谭亮成;
摘要:持续恶化的全球变暖将会给气候变化敏感地区带来重大损失,极端气候事件发生的风险将进一步加剧。古气候研究的开展给全球增温背景下的气候变化预测提供了重要的窗口,定年精准的石笋是晚第四纪重要的古气候研究材料。迄今为止,包括中国在内的全球石笋古气候科学家在陆地岩溶洞穴区域进行了大量高精度高分辨率的石笋古气候研究。末次盛冰期以来作为包含冰期、冰消期和当代间冰期(全新世)的重要时段,对重建过去气候和预估未来气候...
30 ka以来全球温度数据报告与初步集成分析————作者:张倩文;赵家驹;
摘要:为深入理解地球轨道参数、冰量和大气温室气体等驱动因素对全球温度变化的影响,以及评估当今全球变暖情况下自然气候变化的长期背景,在崂山实验室“穿越地球时空的亚太海陆气候演化”项目支持下,对已发布的全球过去30 ka温度记录进行汇总和集成(数据存储格式为.xlsx)。数据库中选用的温度记录均为定量重建结果,其中时间序列至少需要覆盖16—10 ka BP的末次冰消期时段。所有的温度记录来自265个地点,包...
CRESTS计划全新世ENSO重建数据报告————作者:杨凯煜;赵楠钰;李姝童;韩韬;文汉锋;耿鋆;晏宏;
摘要:厄尔尼诺-南方涛动(ENSO)是海洋-大气耦合系统中最强的年际气候变化信号,对热带乃至全球的气候均具有重要影响。然而受限于较短的现代器测资料,目前对于ENSO活动的机制、影响及未来预测仍存在很大的不确定性。高分辨率古气候数据为更准确地认知ENSO变化提供了重要线索,但由于气候代用记录和重建方法的不确定性导致目前对全新世ENSO活动的特征和机理仍存在争议。收集目前已发表的238条全新世ENSO重建代...
过去2 ka全球温度序列数据报告————作者:蔡泽园;王欢业;
摘要:过去2 ka温度变化是全球气候变化研究的重要内容之一。研究这一时段的温度变化过程与机制,不仅可为当今全球变暖提供长期变化的自然背景,也有助于揭示气候变暖机制并预估未来气候变化趋势。过去30多年,在PAGES(过去全球变化研究计划)的引领下,针对过去2 ka全球不同区域温度变化历史已做了大量研究工作。最近,在穿越地球时空研究计划(CRESTS)的支持下,对已发表的过去2 ka全球温度序列进行系统整理...
CRESTS计划全球500 a以来的AMO与PDO重建数据报告————作者:韩韬;赵楠钰;周鹏超;
摘要:穿越地球时空研究计划(Cross Earth System Time and Space,CRESTS计划)将结合模式模拟与古气候资料,对过去130 ka的气候进行研究,以此对气候模式进行校验。太平洋年代际震荡(PDO)与大西洋多年代际震荡(AMO)作为全球年代际变化的主要模态,在全球气候变化研究中具有重要地位。目前已有不少古气候记录用于重建过去500—1000 a以来的PDO和AMO变化。作为C...
过去2 ka全球洞穴堆积物氧同位素集成与分析————作者:李向磊;刘金召;
摘要:对过去2 ka以来气候的研究,是了解和认识现代气候变化的重要课题,也为预测未来气候变化提供背景值。几十年来的古气候研究已经积累了大量的代用指标记录。选取全球范围过去2 ka以来连续的高分辨率洞穴堆积物氧同位素记录(数据以.xlsx格式进行存储),对其在地理分布上、气候因素上以及变化范围和变化幅度上进行详细的对比分析,指出全球洞穴δ18O的变化范围在-1‰—-12‰,而变化幅度...
相关科技期刊推荐
- 国家级设计
- 北大核心《高校化学工程学报》
- 北大核心《高压物理学报》
- 国家级港口科技
- 省级郑铁科技通讯
- 省级《太原科技》
- 学报《安徽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 南大核心中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 省级人天科学研究
- 省级《包钢科技》
- 国家级科技智囊
- 省级船舶设计通讯
- 北大核心《中国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报》
- 国家级东方企业文化
- 省级江苏科技信息学术研究
- 省级《长春工业大学学报》
- 省级浙江水利科技
- 省级《生命科学仪器》
- 省级重庆旅游
- 国家级《中国光学》
- 省级天津城建大学学报
- 省级《模型世界》
- 北大核心《钢铁研究》
- 国家级中国社会工作
- 省级科学大众小诺贝尔
- 省级驾趣GRIP
- 北大核心《力学与实践》
- 省级《特钢技术》
- 省级交通与港航
- 国家级光谱仪器与分析
核心期刊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