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教育与博物馆》杂志简介
《科学教育与博物馆》(双月刊)创刊于1979年,是一本具有全球视野、国内外公开发行(ISSN 2096-0115CN31-2111/N) 的学术性双月刊,由上海市科学技术委员会主管,上海科技馆主办,中国自然科学博物馆协会、上海科普教育发展基金会支持,上海《自然与科技》杂志社出版发行。
《科学教育与博物馆》坚持正确的办刊方向,为培养一批具有较强科学传播教育实践和研究能力的高层次、复合型、应用型科学传播教育工作者构建理论与实践交流的平台,着力反映自然科学博物馆行业的科学探索以及博物馆学、展示教育研究成果,提升行业人才队伍的学术水平,促进行业科学、健康和可持续发展。
《科学教育与博物馆》为进一步提高刊物学术质量,我刊热忱欢迎国内外专家、学者和业内各界同仁惠赐最新研究成果。同时,为保证《科学教育与博物馆》的品位、质量和体现选稿的公正性与透明度,本刊坚持以质论稿,择优录用。
《科学教育与博物馆》杂志栏目设置
本期专题、学术论文、研究报告、科学文化与传播、实践探索、博物馆志、异域博物馆、评论、书讯、动态信息
《科学教育与博物馆》杂志荣誉
万方收录(中)上海图书馆馆藏国家图书馆馆藏知网收录(中)维普收录(中)中国学术期刊(光盘版)全文收录期刊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CJFD)中国核心期刊遴选数据库
2018年《科学教育与博物馆》02期投稿论文目录查询:
上海自然博物馆“青少年科学诠释者”培训项目的策划与实施陆怡菁;朱峤;
上海博物馆多媒体展陈系统的开发与应用高玥珺;
福建博物院“蜕变之美——蝴蝶标本展”展示效果分析彭珠清;
“好奇玩家”儿童展厅的展示内容设计李文君;宁洋;
探究式展品的设计疏漏及建议——从“人体导电”“水力发电”“记忆金属”三件展品说开来范振翔;
智能控制系统在科技馆中的应用宋景东;
科学教育与博物馆杂志最新期刊目录
多中心治理视域下行业博物馆公共文化服务能力提升策略————作者:左什;
摘要:行业博物馆以其展示内容的独特性正日益成为博物馆界的重要力量。由于受到展陈科普性不强、藏品多元性不足、教育活动同质化程度较高等因素的影响,行业博物馆的公共文化服务能力受到了诸多制约和限制,距离满足社会公众对文化生活的需要还存在一定的差距。促进行业博物馆公共文化服务水平提高成为一项值得研究的课题。本文尝试从多中心治理的视角为提升行业博物馆公共文化服务能力提供思路及对策
征稿简则
摘要:<正>《科学教育与博物馆》(Science Education and Museums)是一本基于自然科学类博物馆开展科学教育理论研究与实践探索的学术性、综合性双月刊(ISSN 2096-0115/CN31-2111/N)。本刊着力反映高等院校、自然科学类博物馆行业有关科学教育、科学传播以及博物馆学的研究成果,旨在加强我国自然科学类博物馆在运营管理、收藏研究、展示教育、公众服务等方面的业务水平,提...
盘龙城遗址博物院赋能城市更新的策略与问题研究————作者:许诺;程鑫;
摘要:城市更新在需求识别、策略制定和成果评估的逻辑框架下,常常因历史信息的缺失和绿化蔓延的现象,导致历史记忆的消解、文化旅游内容的贫乏,进而引发公众对城市文化感知的偏差与审美疲劳。而盘龙城遗址博物院以前瞻性的视角,通过建造遗址公园的方式提升文化消费水平和促进城市更新,为考古遗址做好了注解。盘龙城遗址博物院以遗址公园模式,融合可持续设计与城市绿化规划,拓展多元文化体验,推动古代城市遗址在保护中传播与可持续...
基于OBE理念的职业教育馆校合作课程研究——以C中职学校“文创设计”课程为例————作者:刘佳慧;冯楠;刘睿琼;
摘要:以广州C中职学校“文创设计”课程实践为例,明确了设计学习成果、规划学习过程、制定评估策略三个关键步骤。实践证明,学生在课程结束后能够达到预期学习成果,这一课程设计符合职业教育的人才培养需求,基于OBE理念的职业教育馆校合作课程能够支持职业教育育人目标的达成,为中国式职业教育的创新提供了有益参考
科学探究活动有效提升幼儿科学素养的策略——以上海市Z幼儿园“科学小实验”为例————作者:金叶;
摘要:幼儿园的科学探究活动激发幼儿的好奇心和探究欲,进而对提升幼儿的科学素养具有关键作用。本文以上海市Z幼儿园近十年以来迭代开发“科学小实验”的探究活动为例,总结实验特点、设计及推广策略的成功经验,针对幼儿年龄特点等增强幼儿的参与性,丰富实验内容和形式,促进幼儿科学素养的形成
严肃游戏视野下的博物馆沉浸式参观设计——以嘉兴博物馆“朱明嫁”为例————作者:吴嫣;
摘要:以严肃游戏的内核作为博物馆教育活动设计的载体,运用严肃游戏的四个学习模型来设计沉浸式参观体验活动,结合嘉兴博物馆的具体案例“朱明嫁沉浸式参观体验”进行分析并提取设计元素,进一步论证案例的可行性和有效性,为博物馆线下严肃游戏的设计提供参考
揭示博物馆教育性的通用框架:评《博物馆与教育:目的、方法及成效》————作者:段若钰;
摘要:《博物馆与教育:目的、方法及成效》一书基于“如何证明博物馆的教育影响力”这一关键问题,开发出适用于博物馆、档案馆、美术馆的通用学习成果框架,以此回应新世纪的英国博物馆能够在建设平等和包容的社会中发挥出重要作用。该书被视作英国博物馆界的一场新评估革命,为之后英国博物馆明确教育角色和构建学习理论奠定坚实基础。书中所探讨的个人身份认同与博物馆之间的关系可为当下思考“博物馆热”背后的深层原因带来启示,为探...
涉海高校博物馆与中小学海洋意识教育结合路径探究————作者:王景;
摘要:以“海洋”命名的5所涉海高校博物馆为调研对象,采用网上查询、案例分析法,梳理涉海高校博物馆与中小学海洋意识教育相结合的措施,分析教育活动类别、微信公众号推文数量、科普视频浏览量、科普内容更新速度,指出存在中小学海洋意识教育尚未纳入国民教育体系、涉海高校博物馆科普功能需进一步提升、馆校合作方式需进一步优化的现实阻梗,就此提出优化顶层设计、提升涉海高校博物馆的科普功能、以课程体系促进馆校合作的路径建议...
文旅融合背景下酒文化博物馆创新发展研究————作者:姜一;
摘要:在新时期文旅融合背景下,博物馆作为文化传播和旅游体验的重要平台,其功能日益受到关注。酒文化博物馆凭借其独特的特点,在文旅融合过程中面临挑战,同时也迎来机遇。通过对青岛啤酒博物馆文旅融合案例的分析,本文详细探讨其在展陈、场景、产品和服务创新等方面的实践路径。结合文旅融合理论框架,提出了包括资源整合、产品创新、业态融合拓展、服务体系优化和跨界营销等策略建议,以推动酒文化博物馆的发展
推进青少年科学教育高质量发展:国外经验与国内实践————作者:游文娟;薛琪薪;
摘要:文章运用政策分析法和案例分析法,总结了发达国家开展青少年科学教育的经验,对国内探索青少年科学教育的实践案例进行了归纳,在此基础上分析了当前开展青少年科学教育面临的困难与不足。研究发现,当前我国青少年科学教育缺少贯通学段的整体设计,社会联动机制不够健全,师资队伍规模和水平均需提升,缺乏过程性互动评价。最后,从坚持价值引领、重视组织协同、丰富资源供给、强化效果评估四个方面提出完善青少年科学教育培养机制...
地方感视角下吐鲁番博物馆展演的思考————作者:李秀琪;黄佛君;邓永红;
摘要:以地方感理论为基础,以吐鲁番博物馆自2014年3月到2022年12月举办的各类展演活动为线索,从地方依恋、地方认同和国家认同的维度进行解构与质性分析,发现博物馆的展演综合调动人的多种感官,由浅入深,增进家国情怀,促进当地学生和居民对家乡由经验的认知逐步上升为系统的认知,促进外来参观者对吐鲁番由碎片化认知提升到相对完整的认知,甚至对大而抽象的国家形象产生轮廓性认知,并强有力地嵌入吐鲁番地域模块,极大...
知识图谱视域下我国科普教育十年来的研究现状和展望————作者:张四方;周辰爽;
摘要:利用文献计量法对国内科普文献(2010—2022年)进行可视化分析,揭示科普研究的热点和趋势。使用CiteSpace软件并进行图谱分析,发现此阶段科普研究主要关注科学普及对象、内容、传播途径以及科学与人文精神的关系,其中人工智能、应急科普和信息化是主要研究热点。未来科普应注重基础科学,实现科学与人文的一体化,加强政策支持,培养高层次人才,并构建多元传播途径,以信息化为核心,实现线上线下融合传播
信息传播视域下博物馆展览与观众的关联性思考————作者:覃思捷;
摘要:当前,博物馆展览与观众正朝着高频互动的关系深入发展。然而在双方交流持续升温之下,展览信息低效传播的现象仍较为普遍,这与展览设计中“关联性”思路的缺失密切相关。博物馆展览的“关联性”设计依据观众参观前的“个体认知语境”,为其搭建信息传输中的关联性路径,以此增强观众对展览信息的接收、理解与认同,实现展览与观众之间的“最佳沟通”。在具体设计中,主要体现为三类“关联性”路径及应用分析,即强化抽象内容的具象...
青少年沉浸式科普思政课程的开发与实践————作者:杨丁晨;刘通;彭朝阳;
摘要:从现状和问题入手,分析科普思政教育的重要意义。以沉浸式教育理念为导向,从“动手做”形式入手,形成沉浸式科普思政课程开发思路。浅谈课程案例及实践成效,以期为广大青少年科技教育工作者提供可借鉴的思路
试论上海天文馆“生活在火星”展览的策划与实施————作者:姚蕊;徐蕾;
摘要:以上海天文馆(上海科技馆分馆)“生活在火星”展览为例,围绕观众体验这一中心,从展览设计理念、叙事方式、形式创意等多个方面,结合学术性、趣味性、审美性、参与性的传播目标,讨论天文科普展览的实践新思路。文章分享了展览内容策划的特色、展览效果与收获,以及对展览的进一步思考
英国维多利亚时期社会力量参与科普的文化溯源————作者:杨珊珊;
摘要:维多利亚时期的英国经济发展迅速,工业革命的开展推动了公众价值观念、思维方式的变革,公众之中掀起了一股崇尚科学的风气。这一时期涌现出了众多的科学普及者,形成了圣公会牧师、科学作家、精英科学家、出版商等社会力量共同参与科普的现象。文章通过对社会力量参与科普的文化形象进行分析,对他们开展科普的方式进行探索,进而对社会力量参与科普的文化环境展开探讨,挖掘社会力量参与科普的文化动因
北京科普场馆研学旅行评价研究——以北京市4个典型科普场馆为例————作者:付娟;常谕;孙业红;程佳欣;姚灿灿;
摘要:构建科普场馆研学旅行评价指标体系,以北京动物园、北京自然博物馆、北京交通大学、联想未来中心为例,对北京科普场馆研学旅行发展适宜性进行评价,并根据结果从加强科普资源整合、提升首都品牌引领能力、提高全民研学活动内容丰富度、建立有效的“产学研”机制等方面给出建议。以期为发展科普研学提供理论依据和科学参考,并发挥北京科普研学的示范作用,带动全国科普研学工作的发展,为游客提供更好的科技与文化交流平台
基于CiteSpace的国内博物馆服务研究的可视化分析————作者:梁东阳;周鼎凯;张帅;张填景;
摘要:博物馆是我国重要的公共文化服务机构,对博物馆服务研究进行系统梳理与分析,有助于促进博物馆服务体系高质量发展。利用Cite Space软件对中国知网所收录的关于博物馆服务的文献资料进行深入分析,通过绘制作者与机构共现、关键词共现、聚类以及时间区图等多种图谱,进行可视化计量分析,以探讨我国博物馆服务领域的研究现状和未来发展趋势
对博物馆建设项目准备阶段中关键问题的思考————作者:吴磊;
摘要:主要探讨了博物馆建设项目准备阶段中的关键问题和应对策略。在这个阶段中,博物馆的规划、设计、投资和筹备工作都应得到充分的考虑和准备,同时,也面临着许多挑战和困难,如代建模式不适宜、投资估算误差较大、建设项目规划定位不清等问题。对此,提出了有针对性的实践对策,包括合理选择代建模式、注重博物馆工艺设计、开展功能综合论证等
新文创视域下博物馆角色IP的开发与经营探究——以中国航海博物馆为例————作者:李玲;
摘要:通过总结新文创角色IP发展模式,并实际运用于中国航海博物馆角色IP开发和经营案例中,发现该模式可用于解决博物馆角色IP开发和经营存在的共性问题。在理论指导和案例分析基础上,得出博物馆角色IP开发和经营要点:博物馆角色IP需要持续挖掘和培育、进行功能及目标群体定位、同博物馆深度融合和相互赋能、引入多元主体协作等
相关科技期刊推荐
- 北大核心《海洋湖沼通报》
- 省级《吉林电力》
- 北大核心海洋预报
- 国家级东方汽轮机
- 省级钻井液与完井液
- 省级《上海环境科学》
- 省级食品研究与开发
- 省级探测与控制学报
- 国家级《中外建筑》
- 省级《四川水泥》
- 省级纺织科学研究
- 省级管理工程学报
- 省级女性天地
- 国家级《锻压装备与制造技术》
- 省级上海包装
- 国家级《国际航空》
- 学报《半导体学报》
- 省级南钢科技与管理
- 省级道路交通与安全
- 省级中国能源与动力工程前沿
- 国家级科技创新导报
- 省级塑胶工业
- 国家级《国防科技》
- 北大核心《改革与战略》
- 北大核心《电镀与精饰》
- 省级南京林业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 省级表面活性剂工业
- 国家级现代制造杂志
- 省级《中外轻工科技》
- 省级荆门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核心期刊推荐